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点击蓝字关注☞清茶老师8月18日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2020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7.1《权力行使有边界》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上7课第1课时《权力行使有边界》教学设计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六第3单元课题《权力行使有边界》单元情感目标:提高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认识,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能力目标:能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明确行政办事流程。
学习知识目标:目标1.了解我国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
2.进一步了解“一站式”政务服务。
重点明确政府接受监督的重大意义。
难点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意图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漫画幻灯片过渡语:观察图片可以知道权力的行使需要制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可造福于民,观看图片并思通过播放图片导运用的不好,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考入新课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因此,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阅读学习目标对本节课学习目讲授新课一、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标有所了解二、出示自学问题,巡回指导让学生先熟悉本学生带着问题容节课的内1.行政机关如何行使职能?自学2.行政机关下设的各部门职能如何分工?3.你怎样理解“一站式服务”?三、共同探讨:学生观看目标探究一:权力行使有边界思考并回答多媒体展示行政机关提问:图中的工作人员分别是哪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帮组学生认识行教师展示行政机关的含义政机关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
组成:学生讨论认识行政机关如发言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小组长工何行使职责人民政府组成。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设若干作部门,这些部门分工不同,分别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它们又相互配合,共同致学生讨论力于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学生发言和水平。
进一步了解行政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小机关如何行使职发言责行政机关应该如何行使职权?组长教师总结:行政机关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共18册,其中小学12册,教材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做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关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教学用书(一)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和七、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二)义务教育六.三学制: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下(法治教育专册)统一使用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
义务教育五.四学制:道德与法治、语文一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
其他年级册次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版本。
(三)今年新使用统编教材的地区其统编教材具体发行和使用人教版地区二、八年级教学用书有关事宜另行通知。
二、关于小学科学教学用书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
各编写出版单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现行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编一、二年级教材。
(一)审定通过的增编教材从2017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三至六年级使用现行教材。
(二)因修订审查工作尚未全部结束,仍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其他版本。
三、其他要求(一)必须使用《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目录》(见附件)公布的教材。
(二)所有教材一律不得出现提供额外教学辅助资料的各类链接网址、二维码等信息。
(三)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确保课前到书。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2020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教学设计
例,找到矛盾 “别人也不是故意踩我脚,我有时也会踩到别人脚,都
不是故意的算了吧,回家自己刷刷鞋”,保持愉快的心 冲突所在,关
情继续乘车,然后开一天的工作。
注到不同的
人处理结果 案例 2、拥挤的公交车上,小明被狠狠的踩了一脚,回
头发现今天的公交车人怎们这么多?看着新买的鞋子被 不 同 源 于 心
踩脏了,顿时火气冲天的谩骂起来……
课堂小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原谅他人 善待自己
板书
第二课学会宽容
第 1 课时
宽容
生活美好
大度 不计较 原 谅 和谐 平静 客 观 美好…… 美好……
2020 年春季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2、学会宽容
单元 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 课时
10. 懂得和谐相处,尊重他人对宽容的意义,理解“和而不同”的境界 11. 明确宽容的限度和原则不等同于纵容和姑息迁就 12. 把握宽容的尺寸,做个独立有见解的人。
喜欢《三国》 生 的 积 极 性
教师阐述:宽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的 男 孩 来 讲 和主动性。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继承发扬下去!
这段故事
体现学科特
点意义
讲授新课
活动一:事例分析
三名同分别 让学生们意
1、分别讲述故事(1).《张楠的道歉》
讲述课本故 识到生活中
(2).《偷橘子》
事。
的件件小事,
(3).《收废品的老人》
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护自己的名誉、信守自
己的承诺
活动四:自我反思 自我批评
讲解自己的 让学生养成
1 结合上面总结的尊重自己的表现,班级内开展自我评、 事例,引导学 客 观 评 价 自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2020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1.3《法律作用大》教案
2020-2021最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 1.3 《法律作用大》教学设计
课题 1.3 《法律作用大》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学习 目标
1.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 2. 能力目标: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知识目标:识记法律的作用。
重点 法律的作用
难点 法律的作用
教学过程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年级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让同学们观看两幅图片:丢手绢和举重比赛 让学生畅所欲言:游戏和比赛如果没有规则, 就无法正常进行,社会交往如果没有法律,你认为 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活动 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激发同学们的积 极性,引出课题
(过渡语:没有语言,人和人就无法顺畅地沟 通;没有规则,人和人便无法正常地交往;没有了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敢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教学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4.活动指导(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3)提高活动的质置·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三)评价的注意点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源头活水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学校生活中的老师、家长、学生三者要从学习、实际生活和课堂演练中,可通过真实的生活让儿童对道德与法治性源于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关键词实践活动生活心灵成长道德法治1.前言课程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人离不开社会,人需要在社会中锻造和培养。
因此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我们的课程必须要坚持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
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儿童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2.通过身边真实生活、更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学“父母多爱我”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爸爸妈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为自己付出了不知有多少爱,老师先是让每人早晨从家中带来了一个生鸡蛋,保护好,不要把它碰碎,一天下来,你会有些什么感受呢?2.1 列举生活中生鸡蛋案例老师:昨天让大家带来一个生鸡蛋,请大家谈一下你对护生鸡蛋的感受。
学生1:今天我把它放在一个纸盒里,然后放在书包里,在路上小心翼翼地怕把它打碎了,中午我回家吃饭,把它装在口袋里,下午又放在盒子里,把它带回家,一天下来感觉好累。
2020年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我们爱和平》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第十课《我们爱和平》说课稿大家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爱和平》(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是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
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在饱受战争创伤之后,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认识到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近年来各国也开始重视对下一代进行热爱和平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对当今中国的小学生来说,和平与战争是比较遥运的话题,他们对当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体会也没有那么深刻。
而抗日战争对他们来说是相对熟悉的。
抗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残杀中国人民的事例,学生从电影、电视、书籍、展览中看到不少,并不陌生。
教师可以让学生再说一些,也可以列举二次大战中和近些年发生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中给人们带来灾难等事实,使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厌恶与仇恨之情。
感受今日和平环境的可贵,为了争取和平,许多人为之奋斗了一生,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新中国的少年也要为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战争与和平是水运对立的,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产物。
战争是负面、消极的。
和平是正现、关好的。
如何让学生认清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感受和平给人类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之处。
三、教学目标:1.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培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理念。
2.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3.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2020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同学相伴》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说课稿】
2020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同学相伴》说课稿一、说教材《同学相伴》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与同学相伴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在一起。
初步形成群体意识,不让一个人落下。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知道集体生活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话题是“同学相伴的快乐”,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同学相伴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在一起。
在这一板块内又分三个层次:在共同游戏中体会同学相伴的快乐;在回忆往事中体会同学相伴的快乐;通过反思离开同伴的生活会怎样,体会同伴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同伴角度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
他们往往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
一些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出现同伴交往能力不足的情况,个别学生还出现退缩性交往行为的情况。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较多与同学相伴的生活经验,逐渐认识到快乐离不开同伴的参与,与同学相伴,不能任性,不能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与同伴合作。
同学相伴不仅能够一起合作学习,还可以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共同生活的快乐,有利于他们初步理解共同生活对于个体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同伴交往观,提升交往能力,丰富同伴交往的经验。
三、教学目标:1.体会同学相伴的快乐。
2.明白同学相伴的重要性,乐于在生活中与同学合作和分享。
3.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及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融入集体,团结友爱。
4.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集体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白同学相伴的重要性,乐于在生活中与同学合作和分享,认识到同学和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群体意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课程纲要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纲要【一般信息】一、设计教师:二、课程名称:《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三、课程类型:小学必修四、教学来源:部编版五、适用年级:一年级上学期六、课时数:32课时左右【课程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出台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
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一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适应新生活”这个主题展开,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前三个单元沿着“去上学一一在学校一一回到家”这一日常生活的叙事逻辑展开。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学”开始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相应地,其生活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总体而言,儿童生活将由原来的自然状态,进入种“文化式”“文明式”状态,由原来依循自然需要的生活方式,转为一种有目的的理性生活方式。
这一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缓慢而长期的,一年级正是这一过程的开始。
因此,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利开启另一种存在样态,是一年级学生生活引导中的重大主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就是适应新生活,帮助儿童顺利实现这种转变。
【课程目标】:1.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详细解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详细解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指导小学生研究道德
和法治知识的标准文件。
该标准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情感态
度层次和行为规范层次。
在认知层次,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
识和道德原则;在情感态度层次,学生需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
德情感;在行为规范层次,学生需要学会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情感,使他
们成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公民。
课程内容涵盖了法律知识、社
会规范、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
生研究,培养他们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品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研究情况,与学校积极沟通,共同培养孩子的
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
治意识和道德情感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研究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品质。
2020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 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敢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教学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4.活动指导(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3)提高活动的质置·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三)评价的注意点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2020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部编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文档目录:第一单元快乐学习1、学习伴我成长2、我学习,我快乐3、做学习的主人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1、说说我们的学校2、走这我们的老师3、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7、生命最宝贵8、安全记处上9、心中的“110”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10、父母多爱我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12、家庭的记忆课题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教学内容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第2页至第5页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学习,离不开父母师长的教育;2.感受与体会无论大人与孩子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收集一句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的话写在书上。
教学重点感受成长离不开学习的理念。
教学难点感受大人为什么也要不断的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材料主备教师审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案个性修改一、导入新课成长离不开学习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
让我们追寻成长的脚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二、探索新知 1.交流园请同学思考一下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都学会了那些本领。
2.小组活动:(1)我们是怎样学习说话的;(2)我们是怎样学习走路的;(3)我们是怎样学习整理的;(4)我们是怎样学习跳舞的;(5)我们是怎样学习礼仪的;(6)我们是怎样学习手工的;(7)我们是怎样学习写字的;……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将自己成长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也可以两三个同学合讲、表演、演示,等等。
三、应用实践 1.大人们已经学会很多本领,为什么还要不断学习呢?阅读教材第4、第5页,看看大人们都在学什么。
2.小调查调查对象:调查内容:(1)学什么(2)为什么学我的发现:写一句勉励自己不断学习的话。
四、总结拓展小结: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要不断学习新本领、新技能、新知识,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
板书设计 .1.学习伴我成长成长离不开学习孩子、大人要不断学习教学反思课题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课时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内容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第6页至第7页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我们学习本领的途径有很多,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观察和积累;2.教育学生知道做事也能长本领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敢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教学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4.活动指导(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3)提高活动的质置·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三)评价的注意点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