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整理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答: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1.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是第一性2.思維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根据对上述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的概念,意识的概念?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正真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3.实践的概念和特点?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时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性和社会历史等基本特性。

4.简述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标志?答: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联系的普遍性?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整理资料文科班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考试整理资料文科班版

绪论二、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经审计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坚持这一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坚持的重要意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能为人们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论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 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材料一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与。

其正确性在于: (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就是先天的、天赋的,而就是在后天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特别就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与,而人的社会关系就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恰恰相反,人的本质就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例如不能说您认为的好人就就是好人。

(3)由于人的本质就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就是不存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老师观点:我们的理解就是,不能简单地讲什么就是人性或什么就是人的本质,也不能简单地讲人性与人的本质就是什么关系,因为人性与人的本质都不就是单一的,而就是多层次的。

人性包括人的一般本性与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又可区分为类本质与个体本质。

人性概念就是相对于个体存在而言的,人的本质概念就是相对于个性存在而言的。

在这个意义上人性与人的本质都就是一种抽象。

然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相对于人的一般本性,人的个体本质相对于类本质又就是具体的。

人的一般本性与人的类本质作为人性与人的本质的最高抽象就是不变的,而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性与人的个体本质则就是可变的。

要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破除本质等于一般的观念。

/在理论上,不能把一般与本质等同起来。

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本质的即就是一般的,事实上一般并不等于本质。

类本质首先就是相对于动物而言的,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质、特点。

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类有很多特点,都能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认识到把握人的类本质不就是要简单地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就是要把握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质、特点,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一般类特性产生的根源与基础,这就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即人的劳动实践。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资料(超全)

马原复习提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创建者、继承者的相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马克思主义【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创始人);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探讨对象和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不行克服的几大弊病:物质财宝对人的统治;人与人的对抗、分裂;最重要的是,资本主义不能给绝大多数人以华蜜●马克思的社会志向消退人与人的对抗、分裂,实现人类解放,建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实现人类解放两大根本途径:发展生产力;变革社会关系,特殊是歼灭私有制●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整个人类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为自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

更详细地讲,就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界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渐渐驾驭自身命运,最终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子的奋斗过程。

原始社会:人尚未受到社会关系的奴役,但却是自然界的确定奴隶。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

马列文论复习资料引言概述:马列文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文论理论。

马列文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于社会科学、文化产业以及文学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马列文论的要点,以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重要的理论体系。

正文内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对文学的基本观点a.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b.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文学的要求和评价标准2.阶级斗争对文学的影响a.阶级斗争是文学发展的基本动力b.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3.文化产业的角色和地位a.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b.文化产业对于文学创作和创新的影响4.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形式和样式的观点a.马克思主义对文学形式的要求和评价标准b.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样式的观点和影响5.文学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a.文学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b.文学艺术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和影响第二部分:列宁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化产业1.列宁主义对文艺的观点和要求a.列宁主义对文艺的继承和发展b.列宁主义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2.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矛盾a.文化产业在列宁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b.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3.文化产业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的作用a.文化产业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b.文化产业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发展4.列宁主义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管理a.列宁主义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管理原则b.列宁主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5.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a.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b.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和途径第三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1.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发展历程a.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内涵b.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a.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贡献b.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关系3.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策略a.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b.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新策略和举措4.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创业环境a.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需求b.文化产业创业环境的建设和支持政策5.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a.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b.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第四部分: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1.马列文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和作用a.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理论指导作用b.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的应用案例2.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a.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中的理论基础b.马列文论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马列文论在文化产品创新中的应用a.马列文论对文化产品创新的理论支持b.马列文论在文化产品创新实践中的运用和经验4.马列文论在文化管理与营销中的应用a.马列文论在文化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价值b.马列文论在文化营销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案例5.马列文论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a.马列文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支持b.马列文论在文化创意产业实践中的运用和效果总结:马列文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对于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书上整理最终版

马克思主义书上整理最终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地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资料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资料

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简述风格就是人这一命题的内含?⑴风格是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精神个性,反映着思想家、著作家和创作家的心灵世界内在的独特的意向和质态。

⑵每个作家都应当有自己的风格和构成自己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2.马克思是如何论证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的?马克思论证风格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因素的辩证的统一性。

一方面肯定了风格的主体性因素,他指出“同一对象在不同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

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强调风格的客体性因素。

重视客体对象的特征、属性,尤其是外部世界的客观真理性对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制约性。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劳动为工人生产了赤贫,为工人变成了畸形,经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因此,劳动不能创造美。

”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错。

马所说的:“劳动为工人生产了赤贫,使工人变成了畸形,经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知识劳动的异化性质的表现,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美”的观点是建立在人的社会性的基础上的,人通过实践改造了现实世界,同时也就创造了美,人们经常接触到的精美制品,是生产劳动的产物,而美就是这些制品的一个属性。

4.“劳动创造了美,因此,劳动创造的一切必然都是美的。

”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答:错误马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谈的主要是人在物质生产中的造型和美的问题,即使按美的规律来生产美的产品的问题,并不是说客观世界的美就使劳动创造的,也并不是劳动创造的一切都是美的。

5.“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没有打上劳动的印记,但它们也能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对吗?为什么?(非“人化”的自然物能否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答:正确。

因为自然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生活发生了联系,它已经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已经成为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内的一部分。

当人们还不能物质地改变这类自然现象的时候,往往就在意识领域里来改变它,把它们当作精神生产的对象。

6.“动物也生产,也为自己营造巢穴,因此,动物也接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论述题整理

马克思论述题整理

1、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为什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1)毛泽东之所以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4)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没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捉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历史进程: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结合国内外社会主义见者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重要意义: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精神支柱;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与人命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直接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马克思资料整理

马克思资料整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不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的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3.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5.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食物之间相互影响、想会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6、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量变:量变是事物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9、质变:质变是事物的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0、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1、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12、(必考)认识:认识是主体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事物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三种形式。

14、理性认识:之人们借助抽象的思维,在概括理解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考试重点笔记

一、马克恩主义文论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时期;第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初始建构时期;第三,从20世纪十月革命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批判与反思时期;第四,从1968年以后开始的开放性发展时期。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1. (1844年手稿》美学的中心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感觉的彻底解放)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思想。

2.“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物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这是从劳动对象和结果一—即产品的角度提出问题的。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对象的关系。

”劳动者创造产品但并不拥有;产品是支配劳动者的异己的力量。

(2)自我异化/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劳动的本质: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存行为中,表现在生存活动中。

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工人的劳动是被雇佣于别人的劳动,是已经售出的劳动,因此完全是外在的东西,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3)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类本质异化人的普遍性就是自由。

人的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类本质的特点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4)人同人相异化“商品拜物教”:人明明是物的创造者,现在却倒过来被巨大的物的权力所支配。

劳动产品对工人是异己的,活动也是异己的,它属于资本家。

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了另一个与劳动过程毫不相干的人(即资本家),以及与这一劳动性质相对应的劳动关系(不劳动,但是占有)。

3.“对象化”原则。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体现的基本哲学原则: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活动:马克思: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

4.本质力量对象化。

①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在认识了自然规律以后,在劳动者的头脑中形成内在尺度之后才进行的。

马列文论选读 考前复习资料重点

马列文论选读 考前复习资料重点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考点概编By : Zhou Tao一、概述《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课程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文艺方面的文献共计30篇。

但文献本身并不能作为答案参考依据,所有答案均在讲解中。

其中,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15篇)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摘录)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录)※※※※※3、神圣家族4、德意志意识形态(摘录)5、卡尔贝克“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6、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摘录)7、共产党宣言(摘录)8、《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摘录)9、《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录)10、致费迪南.拉萨尔(马克思)※※11、致费迪南.拉萨尔(恩格斯)※※12、致敏娜.考茨基※※13、致玛.哈克奈斯14、致保尔.恩斯特15、致瓦.博尔基乌斯其中,关于列宁的文献(10篇)1、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2、列.尼.托尔斯泰3、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4、托尔斯泰和无产阶级斗争5、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6、关于民族问题的批判意见(摘录)7、致阿.马.高尔基8、青年团的任务(摘录)9、党的组织和出版物10、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其中,关于毛泽东、邓小平的文献(5篇)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摘录)4、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录)5、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二、分章考点概编。

马克思、恩格斯部分1、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摘录)本章基本没有考点,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摘录)本章重要考点有6个。

a、劳动创造美p22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人类通过社会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外在世界,创造美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文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整理)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作者马克思1.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

P10主体(观念)通过实践劳动的对象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人是美的本质力量的感观2.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P15个人的感觉与社会化,文化状态的高低有关。

什么样的主体生产什么样的对象,对象反映主体人只能记住对有意义的符号人的实践的丰富性人的感觉是社会化的感觉,人的的社会化和社会化感觉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与它的实践对象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者马克思,恩格斯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P86答: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P87 答: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思想具有阶级性,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受统治阶级支配。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马克思5.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答: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的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6.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这种艺术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

整理[哲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考试资料自考本科

整理[哲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考试资料自考本科

简答题(共115个)第一讲l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是如何宣传文学风格的?2.简述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

第二讲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

4.为什么说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5.马克思如何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6.为什么说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7.简述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

8.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你如何理解这段话?9.中国当代美学界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尺度”?10.简述审美对象的特点。

11.简述审美主体的特点。

1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理解美感和艺术起源的启示。

13.一般地讲,对艺术家来说存在着哪三个世界?14.文艺创作中有哪两个方面的错误倾向?15.应如何理解生活、世界观和文艺创作的关系?16.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认识文艺创作个性问题的?第三讲17.怎样看待宗教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18.马克思是怎样揭示和披露鲁道夫道德改造穷人和恶人的?并以改造“刺客”为例加以说明。

19.从文艺理沦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从艺术构思角度对作品《巴黎的秘密》和其评论者鲍威尔、施里加等的思辨哲学进行揭露和批判的?20.从文艺理论角度看,作品《巴黎的秘密》及青年黑格尔派对其的评沦是如何在塑造人物时表现其思辨哲学的?21.从安排情节看,思辨哲学在《巴黎的秘密》中是如何体现的?第四讲22.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3.怎样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科学论断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4.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归结的“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 第五讲25.“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主要有哪些?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提纲一、定义概念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现实性,这个过程对人来说就叫对象化。

从主体方面看,人实现了自我,2、自然人化:表示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即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马克思称这种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自然的人化是其过程,是第二自然。

作家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和社会生活都是人化的自然。

从对象方面看,对象被人化,打上了人的烙印,体现了人的意义。

3、本来形象:也叫非批判的形象。

马克思指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按照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本来面貌真实的描绘了有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

4、批判的变态:指丧失了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也就是从某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对人物形象做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或弯曲,失去自己独立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本来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人物形象的毁灭。

5、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

它针对的是席勒部分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

6、莎士比亚化: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

7、历史观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主义观点,也就是要求在文学批评中,把作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评价。

把作品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和标志。

8、美学观点:就是要求评论文学作品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遵循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把艺术的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尺度和标准,那么这样就要对作品做具体的艺术分析。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主义文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文论(整理)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作者马克思1.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

P10主体(观念)通过实践劳动的对象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人是美的本质力量的感观2.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P15个人的感觉与社会化,文化状态的高低有关。

什么样的主体生产什么样的对象,对象反映主体人只能记住对有意义的符号人的实践的丰富性人的感觉是社会化的感觉,人的的社会化和社会化感觉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与它的实践对象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者马克思,恩格斯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P86答: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P87 答: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思想具有阶级性,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受统治阶级支配。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作者马克思5.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答: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的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6.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这种艺术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资料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资料单项选择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地点是巴黎。

3.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写作年代是1844年。

4.“巴黎手稿”指马克思青年时代写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马克思观察包括美学现象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社会实践。

6. 历史上开创性地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观察美现象的是马克思。

7. 关于劳动对自然和人的改造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使人和自然相互异化、疏远。

8.关于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动物也为自己营造巢穴,因此,动物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

9.下列现象能够说明人“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的是:贩卖矿物的商人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10.马克思最早提出并深入阐述“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的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1.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列廉洁不正确的是:是对欧仁苏的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的评论。

12.关于社会实践与美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客观世界的美都是劳动创造的。

13. 社会实践与美的关系:客观实践的美都是劳动创造的。

14.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共同撰写的一部论战性著作是《神圣家族》,它主要评论的作品是《巴黎的秘密》。

15. 关于《神圣家族》,下列廉洁不正确的是:是马克思撰写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

16. 《神圣家庭》是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如何评价欧仁苏的长《巴黎的秘密》同当时青年黑格尔派进行辩争的论战性著作。

17.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共同撰写的一部论战性著作。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共同撰写的一部论战性巨著。

1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科学论断,首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论述的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1.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主张文艺创作应该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资料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

它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定位文学艺术,突出了文学艺术的实践性和阶级性,并且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内容:狭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思想。

广义上: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西方拓展的成果,包括列宁、普列汉诺夫、高尔基、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等人的文艺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体系面貌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1、转变期(1844年以前)2、确立期(1844-185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新的文艺观、美学观的正式开始。

《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

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1)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

(2)提出了人的五官感觉(包括审美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人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在他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的全面、自由的感受。

(3)提出美感区别于“囿于粗糙的实际需要的感觉”,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超越实际功利目的的全面、丰富、自由的感觉。

(4)提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3、成熟期(1857-1872)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2)“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3)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4、总结期(1872-1895)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体系特点(一)体系的存在与重构之辨1.关于体系存在与否的争论2.对体系否定说的否定(二)体系的性质与特点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文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里,始终是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始终是进行战斗的精神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处:1、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

精神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欢乐、光明,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法的表现形式;精神只准披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却没有一支黑色的花朵。

精神的实质就是真理本身。

天才的谦逊就是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本质的特征。

天才的谦逊是要忘掉谦逊和不谦逊,使事物本身突出。

精神的普遍谦逊就是理性,即思想的普遍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按照事物本质的要求去对待各种事物。

严肃是掩盖灵魂缺陷的一种伪装。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2、劳动创造了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3、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5、而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有德国人来达到的。

您完全正确的反对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粹低贱的自作聪明,并且是垂死的模仿文学的一个本质的标志。

此外,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的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据我看来,悲剧的因素正是在于:同农民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贵族的政策必然是无足轻重的;当贵族想取得国民运动的领导权的时候,国民大众即农民,就起来反对他们的领导,于是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垮台。

您看,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锥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

——《致斐迪南·拉萨尔》恩格斯6、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

——《至保尔·恩斯特》恩格斯名词解释:1、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具体的内涵包括:1、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2、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指那种依靠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倾向。

2、席勒式:席勒的创作倾向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美学观点有直接的联系,喜欢以想象代替现实,往往以议论代替剧情本身的进程。

同样,拉萨尔的创作也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的戏剧观,他们借艺术来宣扬某种“道德理想”、“改革的意识”,把艺术当作某种精神理念的化身和传声筒,因而他们的创作倾向必然不是现实主义的,所以,恩格斯尖锐地批评拉萨尔“为了席勒而忘记了莎士比亚”。

指那种不顾人物性格逻辑,违反真实性原则硬性地让人物说他不该说的话,以传达作者思想倾向。

3、倾向性小说:19世纪30年代德国流行一种所谓“倾向文学”,这种文学以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表现小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

在创作缺乏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单纯通过作家或作品中人物宣扬某些抽象的社会政治观点。

指忽视艺术形象的塑造,忽视对现实关系作真实描写,单纯地通过作者或小说中人物的嘴宣传某种抽象的社会政治观点的小说。

4、《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于1829年到1848年期间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汇合的一个总集,最初定名为《社会研究》,后受但丁《神曲》的启示,改为《人间喜剧》。

该书包括长、中、短篇小说96部,共写了2000多个人物。

全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其中“风俗研究”为最主要的部分。

该书中著名的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1842年,巴尔扎克为该书写了前言,集中反映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

5、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挪威著名作家。

他的创作不仅是挪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整个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戏剧的一面旗帜。

他从1849年开始创作,前期侧重浪漫主义历史剧,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后来主要创作反映当时挪威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社会问题剧”,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抨击了现实的黑暗、鄙俗和虚伪。

妇女解放问题是他的剧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玩偶之家》是代表作,他的作品还有《社会支柱》、《人民公敌》和《群魔》等。

6、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它强调两者的辩证联系。

典型环境,一是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生活环境,二是体现时代特性的真实的社会历史状况。

或者说,一是文本中的自然环境,二是文本中的社会环境。

典型人物不能脱离典型环境,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7、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作家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样子,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逼真地反映客观世界,但是,现实主义可以进行符合生活逻辑和事物本质的合理虚构。

现实主义注意细节刻画,要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分析题:1、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分析:①这段话是论述人的本性的;②马克思从“生产”的角度入手来区别人与动物的不同;③人与动物从生产上来表现出不同;④人可以根据任何物种的方式来进行生产,人的生产是具有无限创造性;⑤人还可以依据自己内在的需求与本性赋予对象以价值。

2、为什么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第一,马克思憧憬的共产主义不是共产,而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而是共同生活,如同中国古代哲人所梦想的大同世界。

第二,共产主义者是被共产主义者所规定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通过人并为了人而面对于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本性的全部复归,总之共产主义者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合乎于人性的人,一个获得了现实自由的人。

第三,共产主义也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最高发展,它是完成了自然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是他们的和谐与合一,同时共产主义也是完成了人道主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存在。

第四,在异化劳动中,人作为动物时才是人,作为人时成为了动物,这要求人与非自由的人相区别,成为自由的人,并成为真正的人。

共产主义不仅使人与异化劳动的区分得以完成,而且也使人与动物的区分得到真正的实现,因而异化劳动者是动物性的,共产主义者才是人性的。

3、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因而按人的含义来理解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分析:这里马克思实际上谈到了美感的基本心理过程问题。

马克思把人的各种心理能力看作一种关系,是人与对象的关系。

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真正的人的活动,它同样是人的涌动着的心理过程与受动的心理过程的矛盾的统一。

人们欣赏某种自然景色,人通过联想、想象、直觉、幻觉对对象进行心里投入,这是能动的心理过程。

由于对象的作用,使人对自己的心理去除世俗之念,获得形式感,增加美的感受能力,是受动的心理过程。

因此,能动与受动能力的形成可以视为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它的本质不在于掌握外界事物,因此,审美主体能感受到人的生命活动本身造成的强烈快感。

而且审美活动由于无目的,所以才在最大程度上享受到心灵的自由运动,这又增加了快感的内容与强度,才是形成美感。

4、批判的批判:在早期,1844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时,他们是以实践论的人本学为理论支点的。

施里加《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大力宣传青年主义精神,是批判的批判,而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神圣家族》则是施里加理论的批判的批判的批判。

从情节安排上看,《巴黎的秘密》中的“刺客”给我们揭穿了自己的批判转变的最玄奥的秘密,他从屠夫后来成了杀人犯批判地变成了狗;而被侮辱被损害的少女玛丽花赎罪而死;“校长”最后被挖了双眼。

青年黑格尔派自视为上帝,以批判的批判家自居,用“自我意识”取代“绝对的理念”,因此在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举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异化成为了历史服务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了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了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了对政治的批判。

而马克思则认为将人与社会、人与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从而发现了人的真正本性,而且提出了改造现实社会的伟大任务。

论述题:1、怎样理解作品与环境有关?由于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同异制约着不同画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自特点。

每一个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从艺术风格到创作个性,从思想内容到绘画技巧无不和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状况紧密相连。

所以也造成了拉斐尔、提戚安诺、达芬奇他们创作的不同。

佛罗伦萨经济比较发达,优裕的物质条件促进了绘画、建筑和装饰艺术的发展,所以造就了达芬奇这样的绘画圣手。

而在佛罗伦萨的影响下罗马日益繁荣,拉斐尔就这样出现了,虽然他的画在深度上不及达芬奇,但是却能以熟练的技巧勾画出人物的肖像带有浓郁的世俗气息,表现出人本主义思想,闪耀这现实主义的光辉。

以提戚安诺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的崛起也不是偶然,是和威尼斯的政治经济情况是分不开的:持续繁荣的手工业商业经济、带有民主色彩的贵族共和制的政体、独立自主的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比较自由的思想意识,赋予画家以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使得威尼斯绘画的题材和主题都浸润着世俗风清,洋溢着乐观情绪。

优美的风景画以绚丽和谐的色调,倾注了画家们对大自然的由衷和热爱和礼赞。

希腊神话艺术的不朽魅力一、马克思价了希腊神话,揭示了它借以产生和消失的社会历史条件。

当神话所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复存在,希腊也必然或悄然撤出历史舞台。

二、马克思说,困难不在于揭示希腊神话同历史所发生的联系,而在于解释为什么它“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并成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三、希腊神话再现了人类正常的童年时代的“真实”,使处于历史发展更高阶段的成年的现代人感到愉悦,使他们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和心疼而兴奋,被一种天真的健康的情态和稚趣所吸引,因此希腊神话蕴藏着一种不朽的魅力。

四、希腊神话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功能,后人可以从这些希腊人的幻想中了解他们“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仿佛是现代人本身的自我观照。

五、艺术上的“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它的艺术成就是辉煌的,从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从题材的宏阔到人物形象的深刻和生动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