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的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

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出自《小王子》

什么是仪式感?

有仪式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怎么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仪式感,提升幸福感呢?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仪式感就是让自己平淡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爱生活的人总会把每个日子过出假日感,总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买一些提升幸福感的小物,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来犒劳自己。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永远不懈怠,不放松,不懒惰就是一种仪式感。


生活上的仪式感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基础。真正有仪式感的生活是对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用心,它让你积极、乐观地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寻找着别样的生活之美。


我身边有一个女性朋友,虽然单身,但是她每天幸福感十足。她作息时间很规律,每天6点起床,五六分钟洗漱,自己简单的做个早饭,荷包蛋都要做成爱心的形状。然后画个美美的妆,挑一身符合今天心情的衣服。每一天都会有一张自拍。她跟我说,只要今天心情美丽,都会自拍。


对了,最近她还迷上了朱一龙,会买一些他的写真卡片,放在办公桌上,可以让自己的心情美美哒。她告诉我,自己一个人也要过得精致,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生活的很精彩!


有太多有意义、有乐趣的事情我们都忘记了去做,所以,我们渐渐会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枯燥无味,从而让自己变得消极。生活的仪式感就是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就像我这个朋友,每天的生活很充实,从不委屈自己。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才能更好的热爱生活和工作。



仪式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可以让家庭变得更加和睦,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的感情更甜蜜;也可以让自己每天都精力充沛,让你对每天的生活都充满期待。


怎么让自己的生活充满仪式感呢?

只有仪式感,才能让你放大每一种情绪,让缱绻在岁月中的日常琐碎,变成充满感动的细水长流。



家长要给孩子仪式感,不要缺席那些对于孩子们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例如亲子运动会、家长会、汇报演出等。孩子的生日也要给她过,买一个他想要的礼物,他才能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孩子也要给家长仪式感。不要忽略自己的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回家看看爸妈,陪他们聊聊天,带他们出去旅旅游、散散心。父母们开心了,我们自然也会觉得舒心。


恋人、夫妻之间也要有仪式感。每天多给对方一个拥抱,一个吻,一句我爱你。无论情人节还是Ta的生日,准备一

束充满爱意的玫瑰花,精心挑选一份礼物,或者亲手做一个卖相并不好看的生日蛋糕……把爱注入到每一件事情中,让Ta感受到自己满满的爱意。


仪式感或许并不重要,但他的心意,一定要有。


让平凡的生活,能有值得回忆的价值。偶尔的小惊喜有大大的幸福感。


用心的仪式里,是对彼此的重视,是对你我生活品质的重视。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仪式感,让我们的生活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吧!

“想去北海道看雪
和你一起







仪式感的重要性,你知道多少?

憧憬春天


仪式感的本质,就是爱和珍视;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独一无二的爱,只给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你。


网友分享故事:

1、前几天,参加了儿子的第一场音乐会。到场之后,老师提出一个要求:“家长和孩子要分开坐,孩子们坐前面,家长坐后面。”我听了马上提出疑问:“没家长在旁边管着,不得乱成一锅粥啊?”老师笑笑,“放心吧,他们穿着西装和礼服呢。”当时并没有明白那句话的意思,只是看着老师信心满满的脸,将信将疑地遵从了。出人意料的是,整场音乐会,秩序简直不能再好。孩子们大到十几岁,小到三四岁,个个正襟危坐,认真地观看表演,没有一个在开小差,更别说聊天、玩闹。轮到自己表演时,也都在老师的指挥下有序上场、表演、退场。


平时习惯了鸡飞狗跳的家长们,竟也安静优雅地欣赏了一场演奏会。要知道,在教室彩排时,气氛可是截然两样。老师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大声强调秩序,家长也在身边不断低声提醒,可孩子们还是毫不顾忌地聊天、打闹,年龄小点的孩子,甚至站在椅子上跳了起来。要知道,在教室彩排时,气氛可是截然两样。老师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大声强调秩序,家长也在身边不断低声提醒,可孩子们还是毫不顾忌地聊天、打闹,年龄小点的孩子,甚至站在椅子上跳了起来。


彩排和正式演出时截然不同的状态,让我不得不去深思其中的原因。而答案,就藏在老师的那句话里,“他们穿着西装和礼服裙呢”。凝练起来就是一个词:仪式感。演奏会那天,小朋友们都穿了西装和礼服裙,小男生抓出酷酷的发型,小女生涂上漂亮的彩妆,盛装出席。进入到灯光氤氲、气氛唯美的音乐厅里,连平时最欢脱的孩子,脸上也带着明星走红毯一般的庄重。小王子的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而对于孩子来说,仪式感也让他们与平时的自己不同。正式的服装和场合,隆重的仪式,能够激发孩子心中对事情、对自己、对他人的尊重,然后主动提升自己的专

注力,认真对待这件事情。


2、朋友小敏,她的微信签名是:晚上八到十点别找我,因为我在陪孩子。一次有急事找她,发微信一直不回,只好打电话,可手机里只有语音提示:您拨打的用户正在通话中。后来才知道,她每天晚上陪孩子时,手机都会调到勿扰模式。小敏说,她每天都会当着孩子的面,把手机调到勿扰模式,然后郑重其事地放进电视柜的抽屉里。每次她关上抽屉的瞬间,孩子都会大声尖叫,“开始玩喽。”小敏说,她很享受那一声尖叫,因为里面蕴藏着孩子由衷的快乐,开启的是她和孩子之间毫无干扰的高效情感交流。


其实许多父母所谓的陪伴孩子,不过是在陪着。看似人在孩子身边,心却总是牵系着手机里的工作、社交,还有娱乐。小敏之前也是如此,和孩子玩的时候,手机响一声就忍不住去看一看,看完之后,又不知不觉点入了下一个链接。孩子在旁边,从等待变成催促,从催促变成愤怒,又从愤怒变成失望,有时就会说出“你做手机的妈妈吧”这样的话。看着孩子失落或者暴躁的样子,小敏反思了很久,做出陪孩子前把手机隔离的决定。起初,她把手机调成勿扰模式放入抽屉,只不过是一种强制性的自我约束。可孩子对这个行为很感兴趣,也特别期待。


于是,这就变成他们家的一个仪式,不论谁要陪孩子玩,都先把手机隔离起来,然后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亲子时间。这个小小的仪式,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现在就是我们的玩耍时间,任何人都不能打扰我们。”这是专属于孩子的仪式,是安全感,也是被爱和被珍视的幸福感。


3、我有一位朋友,孩子的每一个生日,她都会熬夜布置家里。等孩子睡着,赶快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气筒、彩带、礼物,开始张罗。好几个小时的忙碌之后,家里有了节日的气氛,只为了在孩子起床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另一个朋友,每年孩子生日当天,都会驱车带着家人去前门的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然后整理成册。这不仅仅是他们给孩子的仪式感,也是她父母家里传承下来的仪式感。还有一个朋友,每天都会在睡前亲吻孩子,风雨不改。哪怕他回来孩子已经入睡,也一定不会省略这一仪式。


提到仪式感,许多人会联想到有酒店有翻糖蛋糕有小丑的生日聚会,然后联想到高昂的费用,然后望而却步。其实,所谓仪式感,真的不必总是大费周章,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昂贵和繁琐,它就藏在日常当中,并且无处不在。早上的第一句“早安”,接孩子放学时的一句“今天好吗”,回家后的一个拥抱,睡前的“晚安”和亲吻。每一件小事坚持下来,变成一种习惯,就

能成为仪式感。


只是,仪式感并不等同于形式感,如果不能为之赋予更好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重视,并参与进来,那么就不是仪式感,而只是形式。用心灌注的形式,才能变成仪式。


充满仪式感的养育,才是我们给孩子真正的富养。所谓仪式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通过一些非必要的动作和形式,赋予某个时刻、某件事情以特殊的意义,以表达它的重要性。我们知道,记忆大师们总是把需要记忆的对象,关联到特别的场景当中,以增强记忆。而仪式感,正是通过增加场景的特别性,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美好记忆。更重要的,仪式感的本质,其实就是爱和珍视。






仪式感 (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1] ,仪式感无处不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
常见的具有仪式感的实践有婚礼、节庆等。

人生分时间和空间两大区块,空间套用在时间上摩擦生热。于是从古至今,我们给自己规定了很多仪式感,让我们所谓的空间在不同时间折叠—伸展—折叠—伸展。比如——过年 [2] 。
原因编辑
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我们,其实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3] 。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过节?| 仪式感的心理学秘密


一说到春节,我们可能就会想到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孩子们收压岁钱,放鞭炮,大年初一穿新衣服,走亲戚等习俗。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节日。

除了春节,我们还热衷于情人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我们会在这些节日,准备一些专属的“仪式”,比如吃有节日寓意的食物,观看有节日意义的表演,邀请亲朋好友参与一起过节等。

仪式,让我们的节日变得更有趣味。



有人说,生活也要多些仪式感。但是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有仪式感吗?仪式感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仪式感。

01 仪式感是什么?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其《过渡礼仪》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仪式”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

“每一个体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开头与结尾的一系列阶段所组成:诞生、社会成熟期、结婚、为人之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

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仪式,其根本目标相同: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同时他认为,无论个体还是社群,都

无法独立于大自然之外存在。由于大自然本身也受一种周期性的控制,如黑白昼夜,四季交替,这种周期性就体现在了人类的生活中。

因此,在人类的仪式中,也包含因天象过渡所举行的礼仪,如季节的过渡,如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以及年的过渡,如新年礼仪。

那么仪式感是什么呢?

我认为仪式感是,我们为了从人生的“一个境地”过渡到“另一个境地”而实施的仪式行为中,所体验到的感受和情绪。

02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1. 仪式背后有我们的愿望和需要

说到仪式,我们可能会联想到巫术,神话,或者一些宗教仪式。

古代人们会敬神,比如遇到旱灾会敬雨神,遇到洪灾会敬河神,等等,都是希望通过这些祭拜的仪式,获得神灵的庇佑。背后有人们渴望安宁,丰衣足食的愿望。

古代将士出征打仗前会夜观星象,择良辰吉日出发,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些仪式,来获得庇护,取得胜利。

我们有时也会在电视上看到一些运动员,在比赛前会亲吻场地,也是一种变相寻求保佑的个人仪式。

这些仪式的背后,都有我们一些渴望被满足的需要和愿望。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仪式的方式,来实现这些需要和愿望。

2. 仪式通过自我暗示,可以帮助自我实现

我们往往说“心诚则灵”。我们相信,只要虔诚,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往往,“心诚”确实会帮助我们实现一些愿望。因为“心诚”,意味着我们有强烈的动机去做某件事,动机会激励着我们的行为,去为实现愿望做最大的努力。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当我们沉浸在仪式的氛围中,更容易受到这种自我暗示。

人们通常会将这些愿望的实现,归结于仪式后“有如神助”的力量。但是,通过仪式产生的自我暗示,才是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原因。

而这种自我暗示的核心,是“相信”。我们相信仪式可以帮到我们,保护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确实变的更有力量,有能力可以去达成愿望。


3. 仪式会带来身份认同感

仪式往往会有一系列的程序,这种程序制造的秩序性,营造了仪式的氛围,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到自己也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从而可能建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比如一些群体仪式,如国庆节的阅兵仪式,通过强调其仪式程序,唤起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大家可能会感叹,祖国真强大,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感到很自豪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似乎能感到自己作为社群的一员,和整个社群的共同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感到安全和满足。

再比如一些个体仪式,如结婚时我们会举办婚礼仪式。通过一系列繁复

的仪式程序,以及亲朋好友的见证和祝福,可能会让新婚的夫妇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他们认同了新身份所赋予的意义,对当前的身份感到更有责任。



4. 仪式的内在体验感,赋予我们生命以价值

但是,外在仪式程序如何繁复,周围的人群如何的热络或喧嚣,也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仪式感。

仪式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为我们自己所认同和相信的。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个人化的仪式,来让自己的内心获得一种“确认”。从而才可能使我们的人生,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比如我的外公去世,我内心仪式感的完成,是我流着泪为他写完了一篇祭文。当我写完了那篇长长的文章,我感到似乎可以接受他离开的事实了。

而对于有些人,面对亲人的离世,即便参与了整个葬礼,他们可能也无法释怀。这是由于,在他们心中,还没有接受亲人离世这个事实,他们并没有通过个人化的仪式完成和亲人的告别。

而这种仪式,也许只是为离开的亲人写一封信,摘一束花,制作一个纪念品。

因此我说,仪式感是一种内在的自我体验。

这种内在的体验可能会让你感受到:爱,思念,回归,新生等等。而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在于我们究竟赋予仪式什么样的价值。

比如跨年,在跨年的这一刻,我们无比重视时间,我们会总结过去的一年做了什么,为新的一年设立目标,我们会体验到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切都很美好。

再比如春节,我们希望和家人团圆,因为这种和家人团圆的仪式,让我们体验到温暖、安心,让我们感到家人对这个家庭都是有爱的,重视的,我们是有爱的归属的。



有人说,仪式感可以帮助人对抗“死亡焦虑”,但是我更愿意认为,仪式感,是我们为人生中一些重要的片段,罩上美丽的童话色彩,让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意义。

当我们即将离开校门参加毕业典礼,当我们和伴侣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当我们初为人母、人父的一刻,当我们除夕夜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当我们回忆起这些仪式性的一刻,我们会感到生命中的某些片段,在闪闪发光。

我想,这就是仪式感带给我们的意义。它让我们赋予生命以价值,让我们的存在获得意义。


《小王子》中,小王子在驯养了狐狸后,狐狸对他说: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愿我们都保有属于

自己的仪式感。



-The End-

作者:梁娟,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专注个人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