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一、成语起源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体系。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寓言、传说、民间故事等密切相关。
二、成语结构汉语成语的结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有时也会有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成语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因、主体、行为和结果。
起因是成语的背景或原因,主体是成语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行为是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结果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或影响。
三、成语意义汉语成语的意义通常是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
成语的意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深层意义则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成语分类汉语成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成语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民间传说类等;根据结构,成语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根据意义,成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等。
五、成语应用汉语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用作比喻、形容、陈述等多种用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简洁。
同时,成语还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如“画龙点睛”、“登峰造极”等。
六、成语文化价值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其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桃李满天下”、“文武之道”等;最后,成语还具有语言艺术价值,如“画蛇添足”、“神来之笔”等。
七、成语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和发展汉语成语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成语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其次,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和整理,挖掘更多的成语资源;最后,加强成语的应用和创新,让成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成语的文化内涵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
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
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成语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服饰 、烹饪等。物质文化除了动植物等 自然事物
外 ,大多是人们 在生产和生活 中创造 出来的人工 产物 ,比较常见的有 以下几类 。
1 . 饮食 方 面
有 “ 粗茶淡饭” “ 闭 门羹 ” “ 甘 之 如饴 ”
[ 作 者 简介 ]姜 岚 ,鲁 东大 学文 学院 副教 授 、副 院 长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苗 兰彬 ,鲁 东 大学语 言 学 及 应 用语 言 学硕 士研 究 生 。
人文天下 I 2 0 1 5 年1 0 , E l 总第5 7 期
“ 脍炙人 口” “ 膏粱子弟” “ 数米而炊 ”等大量成 “ 机杼”是织布机和梭子等等。
3 . 服饰 方 面
语。 “ 粗茶淡饭”是 指没有 可 口的菜肴 和好 喝的
茶水 。在最普通和简单的饮食 中体 现出 “ 茶 ”在
“ 脍炙”其实是古代的一种烹调方法 ,即把肉直接
放在火 上烤。 “ 脍炙 人 口”用来 比喻好 的文艺作 品像人们喜欢的美食一样受到大家的称赞 和传诵 。 此类成语还有很多 ,反映了早期人们的饮食习惯 、
子戴 ,而是柬头发用 的 。后 来才慢慢有 所改变 ,
而且种类越来越多。古人非常重视戴 “ 冠” ,因为 它不仅是 成年 的标 志 ,还是 一个人身 份的象 征 。 古时候 “ 冠”是贵族人家 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必定
和铭文 ,只有帝王和贵族能够拥有 ,象征着权利 、 地位和财富 。特别是 相传 由夏 禹铸造 的 “ 九鼎 ” ,
其象征九州 ,被用来指代王位或政权 ,是当时的 国宝 , “ 一言 九鼎” “ 大名 鼎鼎 ”即 由此而来 。
“ 衣冠楚楚” “ 张冠李戴”等有关 “ 冠”的成语。
因为古代 的衣服袖子长而宽 ,可 以同时作为 衣袋来用 ,因此成语 “ 两袖 清风 ”描写 的就是衣 袖 内没有一点钱财 ,只有 阵阵清 风 ,以此表示做
成语中的什么文化作文800字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并且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层次去发掘。
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
对于儒家思想而言,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成语与中国文化
成语与中国文化成语与中国文化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层次去发掘。
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
对于儒家思想而言,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成语中的民族文化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这些成语往往是由历史典故、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演变而来,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首先,成语中蕴含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男耕女织”反映了古代社会男女分工的家庭生产模式;“安居乐业”则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稳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成语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成语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
例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天道报应的信念;“阿弥陀佛”则是佛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这些成语不仅代表了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也体现了汉语言文化对于宗教和哲学的深刻思考。
此外,成语还蕴含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
例如,“年年有余”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对于丰收的期望和祈福;“守株待兔”则是一则寓言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于机遇和努力的看法。
这些成语都是基于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传说而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总之,成语是汉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使用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汉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资料]从成语中看中国传统文明
00从成语中看中国传统文化00本文作者:发表论文360论文网网址:/00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00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00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001.成语与农业生产00“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
”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
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
“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
“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
“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
形容农事艰辛。
《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00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
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
”《警世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002.成语与建筑00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
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
又如,“雕梁画栋”亦作“画梁雕栋”,谓彩画装饰的梁栋。
形容建筑物的美丽华贵。
元·郑廷玉《看钱奴》三折:“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二折:“光闪闪贝阙珠宫,齐臻臻碧瓦朱甍,宽绰绰罗帏绣栊,郁巍巍画梁雕栋。
”《西游记》第十七回:“入门里,往前又进,到于三层门里,都是些画栋雕梁,明窗彩户。
成语的文化内涵
成语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历史文化历经5000年浓缩,积淀出中华语言之精华—成语。
成语,熟语的一种,指习用的固定词组。
成语的典型特点是定形定义、言简意赅、四言成语、风格文雅。
文化,笼统地说,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体地说,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军事、宗教、道德伦理、思想观念、饮食、服饰、器具、建筑、礼俗、乐律等。
一、与天文历法有关的成语农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故又叫夏历。
它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9年7 闰。
又据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便于农事。
古人还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纪年,60年为一甲子,周而复始。
这些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如:四时八节、春华秋实、冬扇夏炉、花甲之年、身怀六甲。
在十二地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支。
“丁是丁,卯是卯”是说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界限分明,决不会搞错。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
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
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gèng),成语“日升月恒”用来比喻兴旺。
“日东月西”则比喻远隔难逢。
“日月参辰”比喻相互不和乃至作对。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古人用来代表地支以纪年月日的特征动物。
据史载,南北朝时生肖已普遍用来纪年,至今民间仍然使用,俗称属相。
而以十二属相纪年,其中无“驴”,“驴年”纯属子虚;生肖不能用来称月,“马月”亦是乌有。
所以成语“驴年马月”表示没有期限。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制定历法,指导农事,经常观察日月星辰。
浅谈成语中汉字所含的中国文化
浅谈成语中汉字所含的中国文化题目:浅析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有关于人体的成语为例摘要:作为汉语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成语,是其民族文化的写照,同时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文章通过分析有关人体的成语,挖掘出成语中蕴含着的宝贵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中医文化、精神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养生文化等多方面。
主题词:成语中国文化精神中医饮食养生浅析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有关于人体的成语为例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其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音韵和谐、寓意深远,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精华,可谓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沿用下来的,对有关于人体的成语进行分析,探讨成语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从而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理解。
作为一名中国人,对汉语言中常见成语认得、会写、能读,但要深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识字,因为随着时间迁移,几千年以前的汉字,已经改变其原本的意义或者已经引申了其它意义。
本文根据与人体相关成语的分析,从中搜索出中国古代文化的踪影。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古代中医文化1、成语与人的身体体脏器成语中直接提到人身脏器的很多,在这里列举几个。
最常说的是“肝胆照人”。
这个成语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1]第九十回:“便是先生,你又怎保得住你那东人父子,一定也像你这等肝胆照人,一心向热的?”中华成语大词典解释是这样的:肝胆,即肝脏和胆囊。
照人,指心地坦诚。
整个成语比喻以真诚待人。
在这个成语之中,有两个代表人体器官的词,一个是肝,一个是胆,最初形成这个成语的时候,选择肝和胆的搭配是有意义的。
在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本神》[2]一书中提到说肝是将军之官,负责人的谋虑。
胆是中正之官,负责人的决断。
胆的主要功能是排泄胆汁,帮助肝疏泄以及决断。
中医学对肝的作用非常重视,但对胆的认识主要为胆附着于肝,主要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合于肝,助肝的疏泄,让气机调畅,不论是在内的脏腑还是在外的肌肉,都能够出入升降,往来纵横,并行不悖,维持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汉语成语中动物对举的形式及文化因素分析
汉语成语中动物对举的形式及文化因素分析作者:郭宪春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汉语成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同一成语中有两个动物名称以对举的形式出现,且动物名称相邻或相隔出现在四字成语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正是两个动物名称之间的关系,以及成语中的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试对成语中动物对举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隐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物对举形式文化因素文化观念引言人类脱离动物,具有了动物所不具备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然而人类与动物彼此依存共生在世界上,生活中始终与动物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的本性也不可能摆脱动物的某些基本特征。
因此人类相沿习用保存下来的成语中,必然少不了动物的印记。
汉语中动物成语数量巨大,其中大部分是以动物喻人的,汉民族的外在特征、动作行为、生产活动、社会关系、思想观念等在动物成语中都有所体现。
在这些动物成语中存在一类特殊成语,这类成语中含有两种动物的名称,并且以对举的形式出现,这并不是动物词语的随机选择,而是汉民族传统动物文化观念的映射。
一、成语中动物对举的几种形式汉语成语语言简练,意义相对凝固。
在语言形式上,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因此动物对举也大部分出现在四字成语中。
当然也有一些非四字成语中也有动物词语对举的形式,如“前怕狼后怕虎”“驴唇不对马嘴”等,但为数不多,形式上不具有类聚性,故在此不将其作为考察对象,而主要在之后的文化因素上对其进行分析。
下面仅分析四字成语中的动物对举形式。
四字成语中对举的动物名称常以单字的形式出现,在成语中的位置不定。
现将动物名称分别用“A”“B”表示,来观察它们在成语中出现的位置及特点。
(1)动物名称相邻两种动物名称相邻出现在成语中,以“ABXX”或“XXAB”的形式出现。
如:ABXX式:犬马之劳鸡犬不宁鸦雀无声豺狼成性狼狈不堪鱼龙混杂鸡犬不留猪狗不如XXAB式:笔走龙蛇衣冠禽兽投畀豺虎行同狗彘观察相邻的动物名称,“犬”“马”同为人类饲养的动物,“鸦”“雀”同为鸟类,“龙”“蛇”舞动时形状相似。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一)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一)论文摘要: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论文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1.成语与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
”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
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
“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
“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
“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
形容农事艰辛。
《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
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
”《警世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
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
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等等。
2.成语与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
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
又如,“雕梁画栋”亦作“画梁雕栋”,谓彩画装饰的梁栋。
成语中的文化透析
成语中的文化透析摘要: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史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国作为拥有5000年漫漫历史的民族,其文化积淀更是不言而喻。
其中成语作为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后,可谓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周易》、《论语》以及《诗经》等古籍,结合现代思想透析我国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成语,文化透析,诗经,周易《辞海》(1963年版)“成语”条说:“固定词组之一种,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从现代人所接触的成语结构而言,大多数成语依然主要是由四字词汇组成,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
成语短小而精悍、易记易懂,因此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岁月中逐渐积淀与传承。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伟大结晶,它沟通着历史与现实,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活跃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中。
[1]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古今典籍,《诗经》、《论语》、《周易》其中无不蕴藏着我国成语文化之美,透过其中的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道德民族精神、建筑文化、婚恋文化、“儒”家、“佛”家思想等各类传统文化都能在成语中得到完美的诠释与体现,汉语成语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一、成语中的道德民族精神中国自古受到儒家思想所影响,人们的伦理道德观也受到儒家思想所驱使。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
[2]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其中儒家认为“仁”是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曰:“仁者,人也”(《礼记·中庸》)。
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作为我国古代儒家道德观的最高标准,无论是《论语》亦或是逐渐演变的现代成语都处处体现着“仁”这一伦理道德观。
成语故事传承从成语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力
成语故事传承从成语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力成语故事传承:从成语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语以其简洁、准确、深思熟虑的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思考。
通过深入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和力量。
首先,成语中蕴含的故事情节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历史和传统的窗口。
例如,成语“卧薪尝胆” 源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讲述了范雎为了报仇而不惜苦修的故事。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们对于报仇雪恨的执着与坚毅,也能思考到个人目标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其次,成语中的寓意和象征使得它们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成语“画蛇添足” 源自《庄子·列御寇》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画了一条蛇,却因为自认为蛇的四肢不完整,而为蛇“添足”的故事。
这个成语通过一个简单的情节,表达了“过犹不及”的道理,警示人们做事要恰到好处,避免无谓的多余。
另外,成语的应用广泛,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还可以用来修辞和说明。
例如,成语“狐假虎威” 描述了一个虚有其表的强大气势,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借助权势或者背后的支持而嚣张跋扈的情况。
通过运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和批评类似的行为,同时也展示了成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成语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我们更要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学习和了解成语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其次,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适当运用成语可以增添表达的韵味和文化内涵,让我们的语言更富有生活情趣和智慧。
此外,将成语运用到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授成语的故事背景和意义,学生可以在学习和思考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并在交流中灵活运用,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
成语与中国文化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
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
“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
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作者:赵昆时间:2011-1-8 20:13:00论文摘要: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论文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1.成语与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
”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
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
“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
“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
“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
形容农事艰辛。
《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
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
”《警世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
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
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等等。
2.成语与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
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
成语中的文化800字作文
成语中的文化800字作文《成语中的文化》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成语可有意思啦,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文化呢!比如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人丢了羊,一开始没在意,后来发现羊丢得越来越多,才赶快把羊圈修好。
这就告诉我们呀,做错了事,只要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就像我们做作业,要是做错了一道题,马上改过来,下次就不会再错啦。
还有“狐假虎威”,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唬其他动物。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自己没什么本事,却靠着别人的力量欺负别人,这可不好。
再比如“刻舟求剑”,那个人在剑掉下去的船舷上做记号,以为能找到剑,多傻呀!这让我们明白,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变化的,我们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成语就像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教给我们很多道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多学成语,多懂文化吧!作文二:《成语中的文化》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说一说成语里的文化。
你们看“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有个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
这多可笑呀!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不然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守株待兔”也很有趣,那个农民每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兔子再撞上来,哪有这么好的事儿呀!这是说我们不能光想着靠运气,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做事。
“画蛇添足”就更有意思啦,那个人画好蛇,又多此一举给蛇添上脚,结果输了比赛。
这提醒我们做事要恰到好处,不然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成语里的文化可真丰富,我们要好好去学习,去体会。
作文三:《成语中的文化》亲爱的小朋友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就拿“拔苗助长”来说吧,有个急性子的人,想让禾苗快点长大,就把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死了。
这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叶公好龙”也很有意义,叶公嘴上说喜欢龙,可当真龙来了,他却吓得要命。
这让我们知道,喜欢什么不能只在嘴上说,要有实际行动。
还有“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乐队里假装会吹,最后还是露馅了。
成语与文化
“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将下列的英语翻译成汉语成语
Spend money like water 似水流年 Rise in rebellion 揭竿而起 Stand together through thick and thin 风雨同舟 Repeated a whole-hearted invitation 三顾茅庐
在我们的生活中,猪一方面代表着愚笨、懒惰、
贪吃、好色、肮脏,但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勇敢、厚道、
忠诚、谨慎、诚实、宽窄。 如:猪朋狗友——比喻好
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杀猪教子——比喻做父 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可 以通过成语来了解。比如说“衣冠
楚楚”,“衣”在古代指上衣;下
many drops of make an ocean 集腋成裘
将下列成语译成英语:
杯弓蛇影
烈火见真金
an illusory snake in a goblet
Fire proves gold
狐假虎威
异曲同工
The fox borrows the tiger’s fierceness
different tunes sung with equal skill
集腋成裘
有眼不识泰山
Little and often fills the purse
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
总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 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 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通过 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貌。 成语既 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精华。中华文化的内 涵有多丰富,成语的内涵就有多丰富,我们应利
浓缩的精华——成语中的文化现象2(ppt整理)
心直口快 无与伦比 啼笑皆非 里应外合 三教九流
五音不全 模棱两可 一塌糊涂 多此一举 左右开弓
天方月潭 风月无边 白纸黑字 凹凸不平 石破天惊
能屈能伸 三从四德 春花秋月 四大皆空 德高望重
四脚朝天 三言两语 入木三分 扬眉吐气 比翼双飞
正中下怀 举一反三 马失前蹄 点到为止 莫名其妙
三、成语与文化
棋逢对手、举棋不定、星罗棋布 丢卒保帅、马后炮、过河卒子
东郭先生、南郭先生、北郭先生
“东郭先生〞 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 比喻不分善恶、滥施仁慈的人
“南郭先生〞 ?韩非子 内储说上?比 喻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
“北郭先生〞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喻指隐居不仕的人
关于成语的中西文化碰撞
▪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 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 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 短信,使用短信的 用户 层出不穷。随着 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 我国 短信用户在2005年到达一个新的顶峰。
▪层出不穷是接连不断地出现,与“ 用户〞不搭 配,应改成“与日俱增〞
参考答案:
二、成语产生的来源
A外来文化〔佛经,外国寓言。最少〕 五 体投地、聚沙成塔
B神话传说〔极少〕 夸父追日
C寓言故事〔很少〕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D历史故事〔较多〕 闻鸡起舞
E文人散文、诗歌〔绝大多数〕 气、出类拔萃
一鼓作
F群众用过的精辟词组〔一小局部〕 欢天 喜地、另起炉灶
二、成语产生的来源 A外来文化 B神话传说 C寓言故事 D历史故事 E文人散文、诗歌 F群众用过的精辟词组
3、为什么不能是盲人摸鲸或者盲人摸马。可见成语 的用字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H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1263(2002)50一0087一05
成语一般定义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汉语的成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
源不一。
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归纳起来,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以
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自出机抒”、“丝丝入扣”等成语我们
可以了解不同阶段古人的生产生活状态。“茹毛饮血”,是远古人群未知用火之时的生存状况。“刀耕
火种”,是农业技术尚未开化之前极其粗放的耕作方式:以刀挖穴点种,焚烧草木肥田。这种农业技术
其实在极少数的一些偏远山区现在仍有使用。中古时期我国纺织业兴盛,开始利用纺织机进行布匹生产。
宝。“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之大,能与传世国宝相提并论。鼎,又因此获得盛大、巨大义,成语
“大名鼎鼎”、“鼎力相助”,就是这样来的。
根据《辞源》,古以农器“钱”为交易媒介。其后制币,因仿其形为之。战国晚期改铸圆周方孔形
之钱。铜钱之方孔,为便于携带计算以绳贯之,依定制千枚为一贯。所以成语“万贯家财”、“腰缠万贯”形容家境富裕、钱财丰足。它还被引用到“恶贯满盈”中,形容罪恶极多,就象穿钱一样,已经穿
等工序取出,加调料食用。成语“烹龙炮凤”的“炮”指的就是这种传统烹饪技巧。而“炮”,又是我
国古代传统中草药加工方法。中草药加工有锻、炮、炙、炒、渍、泡、蒸等,“炮制”乃其中之一,指
用烘、炒等方法把原料制成中药。成语“如法炮制”指依照己有方法制作中药,后引申为依照成法办事。
中国数千年的民族变迁充斥了无数诸侯征战和平民起义的历史。各国边境遇有外敌入侵时,士兵就
东方的文化底蕴。
一成语中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器皿、工具、服饰、饮食、建筑等以及其他中国特有的事物。古人用聪明的智慧和
勤劳的双手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其中一些己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或消逝,可是反映它们的词
语仍沿用至今。
“鼎”是我国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其状圆形,常见者为三足两耳。成语“三足鼎立”着眼于这种
中国人素有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传宗接代的思想很重。人们所追求的家庭幸福是“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上代人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训,下一代则以“光宗耀祖”为奋斗目标。旧时男
女尊卑观念严重,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婚后妻子要“从一而终”,要讲“三从四德”,丈夫却可以
“花天酒地”、“妻妾成群”。
而反映这种现象的成语“裹足不前”却被保留下来,形容停_LL不前,多指心存畏怯、顾虑,也指思想保
守。
中国乃丝绸之乡,丝织物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叫“锦”,其色彩灿烂如金,图案华丽精美。“锦”
于是出现在成语“锦衣玉食”、“锦上添花”、“锦囊妙计”之中表华美之义。“锦绣”并称,常用以
形容美好事物或比喻灿烂前景,如“锦绣河山”、“锦绣前程”等。
满了整条绳子。
古人着装宽松随意,袖子既长且大,兼有今天衣袋的容物功用。成语“两袖清风”,说的是抖擞双
袖,内无分文贿赂,唯有阵阵清风而己,表达生动而风趣。“长袖善舞”使人仿佛看到古代舞女衣袖飘
飞的优美姿态:“峨冠博带”使人联想到古代高士超迈独行的儒雅风度。
封建社会里的妇女从小被迫把脚裹成三寸金莲,行走困难。现代妇女解放,早就摒弃缠足的陋习,
器皿的特殊外观形状,比喻三方分立势力均衡的局面。“牛鼎烹鸡”,指用煮牛的大鼎来炖鸡,比喻大
材小用,是着眼于鼎的烹煮功能。古时的鼎有的用上等青铜铸成,并镌铸着精美图案和铭文,那是君主
贵族才得以拥有的宝物。成语“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
于九鼎大吕”。相传“九鼎”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后因以代指王位或政权,乃夏、商、周三代的国
古人认为径水浊,渭水清,两水在合流时清浊分明,成语“径渭分明”比喻人或事物的好坏就象径水和
渭水的清浊一样,分得清清楚楚。“中流砒柱”,原指位于河南三门峡以东的黄河急流之中的砒柱山,
它任凭激流冲击而巍然不动。古人用这一坚不可摧的具体形象来比喻英勇坚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起
支柱作用。泰山乃五岳之首,处于远古大汉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繁荣的地区。相传远古时有七十二位君主
“自出机抒”,说的是文章构思匠心独运,仿佛只有自家织机上才有此花纹图案。“扣”即“箱”,是
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织布时纬纱穿入经纱层后,依靠钢箱的推压使经纬交织构成织物,每一条经线都
必须毫不错乱地从箱中通过。“丝丝入扣”由此而来,常用来比喻文章、戏剧、表演作得十分细致,恰
到好处。
古代中国的社会特点与生活状况,一切细微之处,都通过汉语成语得到清晰的折射。
的优良传统。《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此句后来浓缩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乃氏久之计,非轻而易举之事。可见,教育的
重要性和艰巨性早为古人意识到。汉语成语保存了不少古人的教育思想,如“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以
身作则、因材施教”等,从“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厌、博闻强识”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古人所推
“返朴归真”、“心诚则灵”等。如今这些成语大部分己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宗教色彩而成为日常用
语。
占代嗜好读书的人家为防止蛀虫咬蚀书籍,在保管书籍时常在书中放置一种叫“芸香草”的植物,
它具有杀虫防霉作用,还能给书本留下缕缕清香,“书香”之名由此而得。人们遂用“书香门第”、“世
代书香”专指笃好读书、崇尚文化的人家和门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以读书为美、重视知识与教育
卷有益”之说。竹笋的生长极为旺盛,人们就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生事物蓬勃涌现。竹竿的生长结
构与木头不同,劈开儿节之后就可以顺着刀势轻易分开,“势如破竹”用以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
挡,比喻不可抵挡的气势。此外,古人还利用竹竿影子的长短来测定时间和节气,“立竿见影”、‘旧
上三竿”就与此相关。
古人还将山川河流引入成语,据其特色赋予不同的喻义。如:径、渭是甘肃、陕西境内的两条河流,
及观念文化等。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单位的词汇,直接地反映
出语言的民族心理、思想情感、审美习惯等特征。汉语成语是汉语词汇宝库的精华,以形象的手法、鲜
明的色彩、生动的形式反映着丰富的语言内容和深邃哲理。其中有些成语的语义可以从字面理解,如“过
目不忘、一无所有、不足为奇、知难而进、坐立不安、暴跳如雷”等。它们的意思或是“完全说出来的”,
《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
成语中的文化因素
封稚
华中科技大学
内容提要
汉语成语风格古朴,典雅精炼,其中保存了大量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文信息,包括衣食
住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典章制度、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本文援引典型实例,分析中
国古代社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在汉语成语中的体现。
我国自古盛产茶叶,是茶的故乡,茶与饺子、豆腐被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食品。古往今来,品茶与
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琴棋书画诗酒茶乃古代文人的七件雅事,就像百姓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那样重要。
“粗茶淡饭”、“茶饭不思”中.‘茶”与“饭”并称,可见“茶”的地位之重要。
早在远古时我国就是世界竹林的分布中心,竹子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古人以竹片制成
都是无边无际的茫茫苦海,“回头是岸”被吸收为成语,喻指即使罪恶深重,只要能幅然悔悟而改邪归
正就还有出路。源于佛教的成语有的与其仪礼有关,如“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有的涉及其世袭
制度,如“衣钵相传”、“开山师祖”;有的来自经书教义,如“看破红尘”、“四大皆空”、“现身
说法”、“功德圆满”等。此外,汉语还从道教文化中吸取了不少成语,如“回光反照”、“六神无主”、
来泰山巡狩祭祀,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至明朝有十二位历代帝王亲临泰山封禅祭祀。“泰山北斗”、
“稳如泰山”、“泰山压顶”、“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等成语反映人们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二成语中的行为文化
我国古代行为文化,包括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以及教育娱乐等。汉人
的生活从原始、落后到今天的先进、发达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和发展,后人从成语中不难窥见古人社会
对生活苦难无能为力时,人们往往求助于宗教。因此,宗教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
言。汉语成语的宗教源流主要有佛教、道教两支。佛教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
除在寺庙出家的和尚、尼姑外,还出现了大量在家修行的男女信徒,于是产生了成语“善男信女”。原
始佛教的人生哲学就是“苦”的哲学。佛教宣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认为整个世界和全部的人生
或是不难被不同民族的人体会到的,其语义基本等同于字面表层意义。有些却只有知道其来源才懂得,
如“出于蓝”(《荀子·劝学》)、“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蠢》)等。有的成语虽然似乎可以
作出字面解释,但并不意味着能真正知晓其全部内涵。这些成语生长于古代汉语的丰沃土壤,往往包含
各种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特点的深层意义。汉语成语的深层意义积淀着浓郁的民族传统因素,包含着古老
,’3长”和“李”在中国一百家姓当中排于前列,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姓氏,所以人们习惯用“张二李四”来喻指平民百姓。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平民一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吃饭问题。中国的美食素以色香味俱全著称,早在
古代就拥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技术和饮食习俗。例如“炮”,与今天军事上的“炮”不是一回事,它是一
种烹饪制作方法:把禽畜涂裹上泥巴放入火中烧烤,烧干后去掉外裹之物,涂上米糊,再经油煎、锅蒸
崇的学习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和学习方法即使在今天也仍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