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语一故事,这些成语典故带你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故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成语故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其中成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通过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介绍四个典型的成语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画龙点睛古时候,有一位叫状元的画家,画龙的手法非常熟练,但是每幅画总是缺少生动的龙眼。
他非常苦恼,但找遍了整个江湖,也没有一个人能告诉他如何画出栩栩如生的龙眼。
终于,在长途旅行中,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老人。
老人告诉他,只有真正懂得龙的人才能画出真实的龙眼。
状元由此明白,要想画出栩栩如生的龙,需要真正理解和感受龙的灵气和特点。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画龙点睛”背后的故事。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某个事物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能突出事物特征的一点。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特点。
二、亡羊补牢古时候,有个农夫把羊群放在山上吃草。
可是有一天,他不小心把羊圈门打开,一只羊逃了出去。
农夫没有追赶,而是继续将其他的羊赶回羊圈。
当天晚上,他意识到要是不去找回那只逃走的羊,它会有生病,饿死或者被野兽吃掉。
因此,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找那只逃走的羊,并且找到了。
他把它带回了家,修好了羊圈。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亡羊补牢”的含义,就是指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后悔。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注重责任心和预见性的价值观。
三、杯弓蛇影古时候,有个人拿弓射箭,射到了一条蛇。
他为了留念,将箭扔在了地上,去拿酒杯,意外地看到了箭的倒影。
他吓得逃走了。
从那以后,他看到酒杯的倒影就变得非常害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刻警惕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是否真实可信。
成语“杯弓蛇影”就是通过这个故事形成的。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注重理性思考和警惕心理的价值观。
四、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农夫一直在田里劳作,忽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在了田地中的一根柱子上,掉倒了下来。
成语故事解析
成语故事解析在中华文化中,成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寓意,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相传,齐桓公在楚国生活时,受到了逼迫和侮辱,深感屈辱之后,他返回齐国,立志让自己成为强大的君主。
为了激发自己的斗志,齐桓公决定不忘过去的屈辱,用薪去刺激自己,以此来磨炼意志,增强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卧薪尝胆成语的含义是指通过自我磨炼和苦难的经历来激发斗志,以战胜困难和克服挑战。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淮南子·览冥志训》。
相传,有个人特别善于画蛇,他画得非常逼真。
后来,他看到一幅毕氏的画,画上的蛇形态优美,但是没有画上蛇的脚。
为了帮助毕氏完善作品,这个人不自量力地给蛇画上了四只脚。
结果,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成语的含义是指不识趣地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增加多余的东西,反而使其变得瑕疵。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贪多嚼不烂。
三、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耿秉传》。
相传,耿秉是一个韩信麾下的将领,他曾经因为察觉到杯弓的倒影而疑神疑鬼,以为有敌人在附近。
从此以后,杯弓蛇影成为了一个形容人过分警惕、疑心太重的成语。
杯弓蛇影成语的含义是指因为过于敏感或太过戒备,对某些事物或现象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和担忧。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理智、淡定地面对事物,不要被杞人忧天所困扰。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物》。
相传,有个农夫无意间砍倒了一株大树,树上的兔子被砍死了。
农夫发现,兔子一直在这株树下觅食,因此他决定守在树旁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
然而,他等了很久,没有再碰到其他的兔子。
守株待兔成语的含义是指盲目等待机会,不主动努力,寄希望于一时的运气和侥幸。
成语故事: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成语故事: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引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智慧。
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深刻的历史和精妙的哲理。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背景和象征意义,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解读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H2)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著名的画家,他在画画的时候总是能够画得栩栩如生,但他总觉得自己的作品还差了一点什么。
有一天,他刚画好一幅画,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一只羊突然跑进了画中。
画家看到这只羊,觉得这幅画变得更加生动,于是在画上点上了一只龙的眼睛,画作顿时栩栩如生。
象征意义:成语“画龙点睛”来源于这个故事,意味着在一个作品、计划或演讲中加入关键的一笔或一点,使其更加完美和生动。
它告诉我们在处理事物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做到画龙点睛。
2. 守株待兔(H2)故事: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一个农村。
有个农民种了一棵树,每天都会守在树旁边。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根树枝上,当场死亡。
这让农民非常开心,他想着以后只要守在这棵树旁边,每天都能捡到兔子。
象征意义:成语“守株待兔”来源于这个故事,意味着一味坐等幸运降临而不主动行动。
它告诉我们不能只依赖运气,应该主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3. 杯弓蛇影(H2)故事:古代有个人在晚上喝酒时,看见杯子里的影子,以为是蛇就吓得大叫,害怕不已。
众人大笑不已,告诉他只是杯子里的倒影。
象征意义:成语“杯弓蛇影”来源于这个故事,意味着因为过度敏感和猜疑而产生的错误恐惧。
它告诉我们要理智思考,不要因为虚构的威胁而惊慌失措。
成语故事反映的中华文化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些故事讲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反映了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
历史传承(H3)每个成语故事都承载着历史的传承。
它们从古代开始流传,代代相传,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哲学。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向人们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久远,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以德报怨。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有人恶意诬陷孟尝君,向国君告发他谋反。
国君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孟尝君。
孟尝君被押至刑场,面对即将处死的命运,他仍然保持着宽容和仁爱的态度。
在即将被处死的时刻,他深情地对国君说,“臣虽将死,但愿陛下能够明察善恶,不要因为一时的谗言而误伤忠良。
”国君被孟尝君的忠诚和仁德所感动,立刻下令释放了他。
孟尝君以德报怨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
相传,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柳下惠的农夫。
某日,他在田间劳作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毙命。
柳下惠便高兴地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下一只兔子也会撞到同一棵树上。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柳下惠一直都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盲目的等待,成功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而不是等待奇迹的出现。
成语故事三,画蛇添足。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画师被人请去画一幅蛇的画。
他画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然而,当他画完之后,他又在蛇的画上加上了四只脚。
人们看到后都感到奇怪,觉得这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要有度,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成语故事四,杞人忧天。
相传,杞国有一个人,他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整天忧心忡忡,他说,“天塌下来,我会被砸死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杞人忧天的故事成为人们警示盲目恐惧的典范。
以上就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成语故事探索中华文化
成语故事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作为中文语言的瑰宝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深刻的文化背景,通过探索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智慧。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成语故事为例,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
成语故事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流传至今,用来形容一个人经历艰辛困苦、忍受痛苦以求奋发向上的坚强精神。
这个成语故事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勾践。
勾践原本是一个贵族,被敌国齐国俘虏后,在齐国庙中卧薪尝胆。
在这个故事中,卧薪尝胆的勾践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恢复疆土,并最终成功地夺回了故土。
这个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永不言弃、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奋发向上。
成语故事二: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是用来形容在作品中的最后关键一笔,起到亮点和提高整体效果的作用。
这个成语故事源于古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
当时,张僧繇绘制了一幅非常精湛的画龙作品,但忘记了龙眼这个重要细节。
经过其他画家的指点,张僧繇画上了一只惟妙惟肖的龙眼,画龙点睛,整幅作品立刻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将每个细节处理好,才能使整个作品更加完美。
成语故事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用来形容一个人消极等待运气的到来,而不主动努力。
这个成语故事源于《韩非子·原道》,讲述了一个农夫拾到了一只兔子,但却不知道如何捕捉,于是他守在株旁,期待更多的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然而,局限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他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依靠运气,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和努力。
以上是三个典型的成语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解读,我们深入了解到了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强调敢于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要有毅力和勇气,面对困境和挑战,不轻易放弃,去争取自己的成功。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古代和现代的中华民族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而通过画龙点睛的故事,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追求卓越和完美。
成语解读与故事赏析用成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力
成语解读与故事赏析用成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力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将解读几个常见的成语,并通过故事赏析的方式,让读者亲身体验其中的魅力。
一、马到成功成语解读:马到成功意指做事能够迅速达到成功,比喻事事如意,顺利无阻。
故事赏析:相传古时有一个人叫杨震,他在生活中非常努力,但一直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
一天,有人告诉他,在西边的一处山脚下有一匹马,这匹马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时骑的。
听说只要有缘分的人能骑上它,就能够一夜之间变得非常富有。
杨震听到后非常激动,立即奔向山脚下的那片原野,找到了那匹神马。
经过一番挣扎和尝试,他终于成功地骑上了这匹马。
不久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意兴隆,财富滚滚而来。
从此,他成为了一个富豪,事事如意,所以人们就用“马到成功”来形容他这个幸运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马到成功”这个成语中寓意着希望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努力追求机会和缘分,抓住机遇,迈向成功。
二、金玉良言成语解读:金玉良言是指宝贵的好话或良好的建议。
故事赏析:相传古时有一个王国,国王非常喜欢养鸟。
一天,有一只鸟被弄伤了翅膀,不慎飞落在了国王的宫殿附近。
无奈之下,鸟儿只好忍受疼痛,努力寻找草草以为自己修复翅膀所需的东西。
正巧,一位贤者路过此地,看到这只受伤的鸟。
他走过去,仔细观察并找到了草草,然后给了鸟儿一些温暖的金玉之言:“小鸟啊!你只需把这些草草放在你的翅膀上,就能恢复飞翔的能力。
”鸟儿听了之后,疑惑地问:“大人,我怎么相信你说的话呢?”贤者笑了笑,解释道:“我的话不可以直接验证,但你可以尝试一下,相信并努力一试,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鸟儿听了便欣然接受,他采取了贤者的建议,用草草轻轻地包住自己受伤的翅膀。
奇迹出现了,鸟儿恢复了飞翔的本领,快乐地飞离了宫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玉良言”不仅意味着宝贵的好话,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对智慧的认同和尊重。
成语的趣味解读用成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
成语的趣味解读用成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成语的趣味解读用成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中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和民众共识形成的固定词组。
每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对成语的趣味解读,我们可以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1.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意为多此一举,给本来已完美的事物再添加不必要的东西。
这个成语源自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画家在画一幅精美的画时,不经意间在已经画好的画上再画了一只蛇。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应当避免做无用功,而要专注于重点,避免画蛇添足。
2. 马到成功(mǎ dào chéng gōng):意为马匹一到就能立即取得成功。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马车快速行驶到达目的地的情景,形容事情迅速取得成功。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应当迅速抓住机会,快速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3. 虎头蛇尾(hǔ tóu shé wěi):意为开始时势头很好,最后却无力完成或效果不明显。
这个成语描绘了一只虎的头和蛇的尾巴,合称“虎头蛇尾”,象征着事情开始时精力充沛,但最终没有完成。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有始有终,坚持到最后,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4.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意为事情出了问题后才进行修补,防患于未然。
这个成语源自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的羊逃走了,他没有及时补牢,后来才发现形势危急。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及时处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5.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意为自欺欺人,以为别人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掩着耳朵,偷了铃铛,却以为别人听不见。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诚实面对自己的错误。
6.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意为不主动努力,只盼望出现奇迹。
成语故事学习文化典故
成语故事学习文化典故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沉淀。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段寓意深远的故事,它们记录了历史的积淀,传递着千年的智慧,让我们在学习中领略文化的典故。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成语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画蛇添足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有一位画家以他的绘画技艺闻名天下。
有一次,他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蛇,但因为自卖自夸,认为蛇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为蛇画上了一双大脚。
结果却是蛇画得惊恐逃窜,因为它原本没有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过分追求完美只会适得其反,有时候以简洁为美才是更好的选择。
2.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策·齐策五·景公》这篇古文。
故事说的是齐景公拿着一只酒杯射击,却误以为杯子上的倒影是一条蛇。
因此,他一直在射杀蛇影,最终发现原来只是自己的错觉。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们疑神疑鬼,多疑和易受影响的心理状态,让人们警惕自己的判断和观念是否受到了干扰。
3. 守株待兔关于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这篇文章。
故事说的是一位农夫,他每天都在农田里努力工作,那一年播种的黄瓜都非常茂盛。
有一天,他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根株,当场死亡。
这让农夫想到了一种猎人的方法,他开始守株待兔。
然而,他等了很久,却没有再次遇到这样的机会。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应该只依赖于偶然事件和运气,而应该主动去争取和努力追求目标。
4.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楚辞·离骚》。
故事说的是楚国被围困在各个方向,四面都是敌人的军队,楚国国君范蠡被迫在四面交战的困境中。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处境艰难,四面受敌的状况,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困境中要保持冷静,寻找突破口。
5. 指鹿为马故事来自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的朝臣士卒张良。
在秦始皇的朝廷上,张良为了测试新上任的官员们,他拿一只鹿进宫,却告诉秦始皇这是一匹马。
这些无法正视事实的官员都表示赞同。
这个成语用来表示有人明明掌握着真相,却故意颠倒黑白,欺骗别人。
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您对以下40个成语典故以及这些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40个历史名人,一人一成语典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1.梦笔生花(李白)简析:李白年少之时,梦见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天才赡逸,名满天下。
比喻写作能力有很大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的很出色。
2.洛阳纸贵(左思)简析:原指西晋洛阳之纸,因大家都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致一时供不应求。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很广。
3.成竹在胸(文与可)简析: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
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4.力透纸背(颜真卿)简析: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穿透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炼。
5.马革裹尸(马援)简析:出自《后汉书》:“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用马革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6.黄袍加身(赵匡胤)简析:出自《宋史太祖本纪》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用来指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7.赤膊上阵(许褚)简析: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光着膀子上阵。
比喻做事鲁莽,没有策略。
8.初出茅庐(诸葛亮)简析: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比喻新露头角。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者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9.退避三舍(重耳)简析: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其锋芒,避免冲突。
10.闻鸡起舞(祖逖)简析:出自《晋书祖逖传》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
演讲稿中华经典故事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中华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瑰宝。
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为大家讲述这些故事,希望能激发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一、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以下,我为大家讲述几个著名的成语故事:1.《精卫填海》相传,精卫鸟是炎帝的女儿,因溺水而亡,化为神鸟。
她决心填平东海,以报父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不畏艰险。
2.《画蛇添足》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在画蛇时,为了展示自己的技艺,故意添上了蛇脚,结果却失去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要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3.《井底之蛙》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井底之蛙,只知道井口的一小块天空,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开阔眼界,不断学习,才能认识世界的广阔。
二、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以简洁、生动、寓意深刻的特点,深入人心。
以下,我为大家讲述几个著名的寓言故事:1.《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丢失了羊,却不去寻找,反而修修补补羊圈。
等到羊再次丢失,才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及时改正错误。
2.《杯弓蛇影》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酒徒,误将弓影当作蛇,吓得魂飞魄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冷静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3.《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因为偶然得到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便放弃耕作,守株待兔。
结果,兔子再也没有出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三、历史故事历史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以下,我为大家讲述几个著名的历史故事:1.《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报仇,卧薪尝胆,最终成功灭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纸上谈兵》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最终在长平之战中惨败。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种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表达方式。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几个中华传统美德成语的故事。
1. 和气生财:相传古时候,一个富商自诩为天下第一人。
他心胸狭窄,待人傲慢无礼。
一天,他得罪了一位名叫张和的善良邻居。
张和以和为贵,没和富商生气,反而向他道了个和气生财的祝福。
过了几年,富商身败名裂,而张和却因为和蔼可亲,广交朋友,生意红火。
大家看到这个情景,都惊叹于和气生财的智慧。
2. 心平气和:据说有一个叫李平的人,他脾气暴躁,常常因为小事发火。
他的邻居都很讨厌他。
一天,李平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名叫王和的智者。
王和告诉他,心平气和能带来幸福。
从那天起,李平开始改变,学会了心平气和。
他变得温和友善,与人为善。
渐渐地,他赢得了邻居们的好感,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家庭和国家,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
他认为个人修身、家庭齐整、国家治理有序之后,整个天下才能太平。
孔子自己身体力行,勤学修身,传播他的思想。
后来,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教育。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的故事,都向我们传达了关于友善、谦和、修养和公德的重要价值观。
它们提醒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这些美德,以建立一个和谐、富有智慧和尊重的社会。
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益,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和激发想象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报复被晋国俘虏的伯乐之子,卧在薪上,用燃烧的薪木烧胸,决心报仇雪恨。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展现了秦国重视复仇的决心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532年,晋国大夫郤克在会议上画了一只蛇,将要画蛇添足时,另一位大夫鞠武提出,画蛇已经栩栩如生,不需要再添足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做一些没必要的事情或者徒劳无功的行为。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篇·尹文子》。
古代有个农夫种树,不小心得到了一只撞死的野兔。
农夫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幸运,不再努力栽种,而是整天"守株待兔",结果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依赖偶然的运气,应该努力工作。
四、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讲述了庄子亡失了两个朋友,他去找第三个朋友诉苦,友人说他对杯中之影和射箭仿佛一样胆怯,令庄子感到羞愧。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猜疑和主观臆想而羞愧不已。
五、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自《礼记·表记》。
古代有个叫旌摩的人,每次行动之前都认真思考三次,以免犯错或者后悔。
他的做法获得了周围人的赞扬,人们从此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用来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慎重思考。
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师说》。
成语故事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成语故事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成语故事: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哲理。
这些成语故事通过简洁而形象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智慧。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以展示其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结晶。
一、卧薪尝胆相传,战国时期,楚国庞涓破坏了晋国的根基,使得晋国王室流亡他国。
晋文公流亡十多年后,终于有机会夺回故土。
晋文公准备出兵,但担心失去积聚力量的辛苦,于是取下帐篷杆对裁决曰:“公桑薪而火之,有犹此乎?”意即休兵不出,为日后夺回故土积蓄力量。
这成为了后来“卧薪尝胆”的成语典故。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画龙点睛《韩非子》中有一个名叫顾斯的小人,他对画家说:“画了这么多美丽的龙,却不点睛,真可惜。
”于是,画家就把画龙的眼睛点上,顿时一条龙栩栩如生,飞腾欲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做事情时,要注意对关键之处进行点睛之笔,才能使作品完美无缺。
三、守株待兔传说古代有个种田人,每天辛勤劳作,但却总是收成甚微。
有一天,他发现一只野兔撞死在他种的株上,他意识到种株的高度正好让兔子撞死,于是他不再劳作,专心守护株边,期待下一只兔子的出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寻找机遇,而不是单纯依赖命运。
四、亡羊补牢春秋时期,国君们常常互相侵略,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有一次,齐国国君徐公决心攻打敌国,但他的智囊却告诉他,自己的羊都逃了。
徐公意识到,要想长期稳定地发展,必须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于是,他放弃了攻打敌国的计划,立即补牢,抓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及时解决当前问题,以避免日后的麻烦与损失。
五、杯弓蛇影东汉时期,有个人带了一张古琴去拜访诸葛亮。
因为路途泥泞,他找了一个草垫子放琴下。
后来他站起来,把草垫子上的昆虫踩死了,他却认为是蛇而吓得丢了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轻易猜测他人的企图,同时也要识别幻觉,不要被无形的敌人吓倒。
六、画蛇添足南朝时期,有个人用毛笔在宴会上画蛇。
成语故事大揭秘透过成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记
成语故事大揭秘透过成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记成语故事大揭秘——透过成语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记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汉语言精华的集中体现。
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许多成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故事。
通过探究成语的起源和故事背后的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貌。
本文将为你揭秘几个著名成语的故事,并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印记。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故事。
楚庄王打算复仇,但他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将痛苦的苦练塑造了自己。
他苦练射箭,用泡过苦汁的箭簇射中薪木,每天靠薪而眠。
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用最大的决心和毅力来战胜困难。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多余或不必要的行为。
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于春秋时期,晋国的画师想要向齐国的贵族展示自己的技艺,于是画了一张栩栩如生的蛇。
可是,齐国的人看了后觉得画中蛇已经非常完美,于是建议画师再加上蛇的四条腿,结果画师照做了。
人们看了后觉得画蛇添足,觉得多余。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意指坐井观天的愚昧行为,出自战国时期鲁国的故事。
故事中,农夫常年盯着庄稼,到了秋天却守株待兔,结果一只撞死的兔子正好落到了他头上,农夫十分高兴。
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努力耕耘,却期待侥幸发财的人们。
四、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意指因为瞻前顾后而感到担忧,受外界干扰而损失正常判断力。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时期齐国的故事。
据说,有个叫杞人的人非常担心天会塌下来,每天都活在巨大的恐慌之中。
他将农事放到一边,只顾着修建房屋来撑住天空。
这个成语是用来讽刺那些过度担心琐事而忽视了更重要问题的人。
五、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讲述的是一个让人深思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一个农民发现自己的羊丢了一只,他没有安心等待第二天再找,而是立即修好了破损的羊圈,然后去追逐丢失的羊。
当他找回羊时,其他羊也会安全无恙。
这个成语意味着人们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前警觉,并及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发生。
中华传统国学经典-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国学经典-中华成语故事中华成语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它们既是语言文字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成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通过形象的故事传递着智慧和道德观念。
以下将通过一些典型的中华成语故事来展示中华传统国学经典中成语的魅力。
一、画蛇添足相传古时候有个人很会画蛇,他画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后,突然有位朋友过来,见到画的蛇后,感叹说:“这蛇太逼真了,但是你看,为了凸显蛇的模样你画了条线在蛇的周围,这不是画蛇添足吗?”这个故事就是出自常用的成语“画蛇添足”,用来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
二、亡羊补牢古代有个农夫,有一次在黄昏时发现有一只羊不见了,农夫非常着急。
他聪明地意识到羊可能被狼吃掉了,于是他立刻补上了牢门。
第二天,其他农夫听说了这个情况后,都笑话他多此一举,羊既然已经丢了,再补牢有什么用。
然而,不幸的是,狼真的又来了,却发现了紧闭的牢门,没有办法再伤害其他的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修补错误,可以事半功倍。
因此,我们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来表达及时补救错误的重要性。
三、狐假虎威在古代有一只狐狸,他非常狡猾。
它发现一只老虎在睡觉,于是它趁机冒充老虎,走过一片有猎人的地方。
猎人看到这只“老虎”后都退缩了,不敢靠近,害怕被咬。
狐狸得意洋洋地走着,忍不住嘲笑起猎人们。
“老虎”一说,大家都怕。
然而,在一处山坡上,有只蝇子从他肚子上飞过去,狐狸发出一声哀号,扔掉了伪装。
故事中的“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依仗别人的威势以欺压他人。
四、望梅止渴据说古时候有个人一直渴望回家,但是他却流落在外,没有水喝。
于是他想到了一种方法,他望向远方的梅树,然后不断地吮吸口中的唾液,以此来消除渴望的感觉。
传说中,这个人最终不仅坚持下来,而且获救了。
这个故事中的“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看到自己期盼的事物可以帮助度过困难。
五、杯弓蛇影古人说有一次有个人喝醉了酒,他走到一个小场地,在地上看见一个东西在晃动。
成语故事通过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成语故事通过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成语故事:通过故事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而成语故事则是讲述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含义的方式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成语故事,带您一窥成语的魅力和深意。
一、杞人忧天在古代,有个杞国的人,他非常担心天会塌下来,日思夜想,忧心忡忡。
一天,他终于忍受不了,决定离开杞国,去寻找一个天不会塌下来的地方。
他走了很久,终于来到了一个新的国家。
当他向当地人表达自己的忧虑时,这些人只是哈哈大笑,因为他们从未听说过天会塌下来的说法。
这个故事就是“杞人忧天”的来源。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无事自扰,过分焦虑的人。
他们总是想到最坏的情况,却往往是杞人忧天,毫无根据。
二、守株待兔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些蔬菜和庄稼。
有一天,他在田地里翻土时,不小心发现了一只兔子。
他非常高兴,认为这只兔子会为他带来好运。
于是,他决定守在那棵株上,等待更多的兔子出现。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空洞的时光,没有新的兔子出现。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守株待兔”,用来形容那些只会依靠机缘而不去努力的人。
他们奢望机会从天而降,却忽视了自己的行动和努力。
三、画蛇添足古时候,有个人擅长画蛇。
有一天,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蛇身上添加了一些无关的线条。
结果,原本美好的画蛇变得滑稽可笑,失去了原本的优雅和神韵。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画蛇添足”的来源,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地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的行为。
四、对牛弹琴这是一个有关音乐和牛的故事。
相传,有个人在牛前弹琴,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才华。
然而,无论他如何弹奏,牛对他的琴声毫无反应。
因为牛并不懂得欣赏音乐,对琴声无感。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对牛弹琴”,用来形容那些对听众没有感觉或者不欣赏自己所说的话或演奏的音乐。
五、井底之蛙井底之蛙是指那些只见识狭窄、眼界狭隘的人。
相传,有只蛙一直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井里,对外界一无所知。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
通过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观念,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吧。
成语故事一,忠孝节义。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为了尽孝,每天都去祭拜父亲的坟墓。
有一天,他的妻子告诉他,他的儿子在家中生病,需要他回家照顾。
孟子想了一想,决定先去坟墓祭拜父亲,然后再回家照顾儿子。
他认为,尽孝是儿子的责任,但尽忠是对父亲的责任,他不能因为儿子的病就忽略了对父亲的孝道。
最终,他成功地照顾好了儿子,也尽到了对父亲的孝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要牢记忠孝,尽到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
成语故事二,仁爱和谐。
在古代,有一个叫孔融的人,他年纪很小,就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他把小鸟抱回家,给它包扎伤口,并喂它吃东西。
小鸟很快就康复了,它感激孔融的救助之恩,于是每天都会飞到孔融的家里,陪伴他玩耍。
后来,孔融被选为官,他在任上非常仁爱和谦和,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爱和谐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
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动物,我们都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和谐相处。
成语故事三,诚信守信。
古时候,有一个商人,他非常诚信,和人交易从不欺骗。
有一次,他在外地买了一批茶叶,回到家后发现茶叶里夹杂着一些石子。
尽管他知道这是卖茶叶的人故意欺骗他,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决定把茶叶送回去,告诉卖茶叶的人他发现了问题。
卖茶叶的人听了后,非常感动,决定把好茶叶全部送给这位商人,并且以后再也不敢欺骗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品质。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诚信,守信,不欺骗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
成语故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故事
成语故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故事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每个成语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故事。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
本文将通过引述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带领读者走进中国的历史与文化长河。
1. 捧腹大笑——笑里藏刀在中国,当我们遇到一个非常搞笑的事情时,我们常说“捧腹大笑”。
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一个名叫纳兰的人在王宫里担任宫廷歌女的角色。
一天,他受命在皇帝的宴会上表演节目,但他却无法唱完一首歌。
在场的宾客都不解,纷纷嘲笑他。
然而,这只是一个陷阱。
纳兰在受辱之后,转身离开舞台,却突然拔出藏在衣袖中的利刃,刺杀了唱词当中讽刺他的人。
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警示人们,有时候那些看似和善的人背后可能隐藏着险恶的意图。
2. 画饼充饥——空穴来风“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李彦的画家。
据传,他精通绘画,但他非常贪婪,不停地为自己画饼充饥。
有一次,李彦的邻居听说了他的画画技术,并对其非常好奇,于是来拜访他。
李彦为了显示自己的艺术天赋,便开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表示每幅画都可以变成真正的热饼。
然而,无论李彦如何努力,他的画始终只是画,从来没有变成过真正的食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虚幻和想象中,要脚踏实地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因此,人们常用“画饼充饥”来形容不切实际的设想或虚幻的期望。
3. 如雷贯耳——声名远扬这个成语出自晋朝时期的故事。
当时,晋武帝的大将军叫司马炎。
有一天,晋武帝召见司马炎,询问关于一个名叫鲍明远的人的事情。
司马炎回答:“这个人我没有见过,但是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司马炎的回答意味着鲍明远的名声非常响亮,人人皆知。
从此,“如雷贯耳”就成为一个形容非常有名的人或事物的成语。
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如何通过口口相传来传递消息,以及人们评价一个人名声的方式。
4. 守株待兔——坐享其成“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来自于战国时代的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中华成语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成语故事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语言文字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在其背后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启示。
下面,我们将一起来探索一些中华成语背后的故事。
1. 画蛇添足。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画师,他画蛇非常有技艺,一次有人请他画蛇,他却在蛇身上添上了腿。
有人劝他说,“蛇本来就没有腿,你为什么要在蛇身上添足呢?”画师却不听劝告,仍然坚持认为这样更好看。
后来,这幅画被楚国的国王看到了,国王非常生气,认为画师是在糟蹋自己的技艺。
于是,画师因为画蛇添足而受到了国王的责罚。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整天忧心忡忡,时常对别人说,“天会塌下来了!”人们都觉得他是个疯子,因为大家都知道天是不会塌下来的。
后来,杞国的国王得知了这件事情,他觉得这个人的忧虑是多余的,于是就下令把他放逐出境。
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3.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两个人乘船过河,其中一个人的剑掉到了河里。
他很着急,于是他用刀在船舷上刻下一个记号,然后再跳到河里去找剑。
当他找到剑,回到船上时,却发现记号已经被水冲掉了,他的朋友告诉他,“你的剑已经不在那里了,你还在那里刻什么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不要囿于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思维。
4. 守株待兔。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他不小心把锄头砍断了。
于是,他就把断掉的锄头插在田地的一根树上,然后就守在那里等着兔子撞死在锄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而应该脚踏实地去努力。
5. 杯弓蛇影。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在山林中行走,他手持弓箭,肩挎酒壶。
走到一处山涧时,他看到了一条蛇在草丛中游动。
他一惊,连忙拉弓搭箭,但是他的手因为害怕而颤抖,箭射飞了。
他赶紧拿起酒壶来打蛇,可是蛇早已逃之夭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就像是杯中的倒影一样,并不是真实的事物。
多样的中国成语故事及其寓意
多样的中国成语故事及其寓意2023年,人类的文化传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成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早已深入人心。
多样的中国成语故事不仅给人带来趣味和启示,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让我们品味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的厚重。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一种形容人在遭遇挫折之后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有个叫勾践的国君,因为国家被楚国侵略后被迫逃亡,他在一个小国度落脚后,大发奋斗之志,孜孜以求倍加努力,终于在20年后带领小国打败楚国,恢复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学会坚守信念,举旗帜、聚民力、迎难而上,才能让人生更灿烂。
二、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是用于形容能把一件事情或一篇文章最后几笔精心点燃,使之更加生动有趣的能力。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汉代时期,有一个画师为一幅画作画了很久,但发现画中遗漏了龙的眼睛,临时加上了两笔,画主人收到画后,感觉龙栩栩如生、灵动非常,对画师夸赞说:“你真是画龙点睛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点睛之笔,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得整个艺术作品或者人生旅途更加完美。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用于形容没有主动创造机会而幸运获得成功的人,也称为“坐收渔翁之利”。
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中国春秋时期,有个叫农翁的人,每天早上出门劳作,留心发现自家田地有一株很高的毛竹,决定将其砍掉,结果突然从马路边跳出一只野兔,撞在了竹子上死掉了。
农翁顿时豁然开朗,意识到了守株待兔的真义,自此之后,他每天只要把那棵竹子守住,就能“坐收渔翁之利”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机会来临时,我们要有警觉心态,不要轻易错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是用于形容自欺欺人、做出无意义的举动。
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中国战国时期,有个住在宋国的人,他想偷铃铛,于是挖了个坑,把耳朵掩住,装作没有听见警铃响,但却被发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欺欺人只有自取其辱,盲目的只做一些无意义的举动及欲图一己私利都是不可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是五千年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成语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而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几篇经典的成语典故,快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吧!
1.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
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
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
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2.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空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
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样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样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透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必须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
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
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
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汉宣帝时,匈奴的势力衰落了。
此时,匈奴内部出现了两个单(chán)于(匈奴君主的称号)对抗的局面。
其中呼韩邪单于想借助汉朝的支持,统一整个匈奴,于是决心归依汉朝。
他两次到长安见汉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欢迎,他也表示愿协助汉朝政府保护边境。
公元前36年,汉朝派兵攻打了另一个单于,帮忙呼韩邪统一了匈奴。
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长安,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恢复和亲。
元帝立即答应,并在宫女中进行选拔。
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宫女主动提出要去和亲。
王昭君又秀丽又聪明,很受呼韩邪的喜爱,被封为“宁胡阏(è)氏”,意思是将与汉朝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王昭君出塞以后,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匈奴与汉的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安定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