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蜱是一类重要的吸血节肢动物,绝大多数寄生在哺乳动物体表,少数寄生在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蜱不仅吸食大量血液,损伤宿主皮肤,有时还可以引起宿主瘫痪,而且是人和动物许多重要病原(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和原虫等)的传播媒介。蜱分为硬蜱、软蜱和纳蜱三大类。全球有800多种,我国记录的蜱种有117种。长期以来,蜱及蜱传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经蜱传播的新现和再现传染疾病,如人莱姆病、人巴贝虫病、无形体病和森林脑炎等疾病,可直接危害人类健康。2010年来,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国、日本多地爆发流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其病原是由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SFTSV);随后在美国发现了另一种新的蜱传白蛉病毒—腹地病毒(Heartland virus,HRTV),感染人导致与SFTS病症相似的严重疾病,已有超过30人感染该病毒死亡。这些事件再次警示我们,蜱及蜱传病不仅在兽医上十分重要,也是公共卫生面临的新问题。

硬蜱一生中超过90%的时间都是离开宿主生长的,这对制定蜱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全面认识蜱虫,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蜱虫是如何跑到人和动物的身上?如何预防治疗蜱虫叮咬?蜱虫的家族又有哪些?

NO.1 蜱虫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蜱,吸血寄生虫,是传播病原体种类最多的媒介节肢动物,危害仅次于蚊类。

蜱传播的病原体

83种病毒 (森林脑炎、出血热)

14种细菌 (布氏杆菌)

20种立克次体 (Q热、蜱传斑疹热)

18种螺旋体 (莱姆病)

32种原虫 (巴贝斯虫)

1种衣原体

1种支原体

1种巴尔通氏体

2种线虫

蜱传播的人兽共患病

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回归热、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

蜱媒斑点热

病原:立克次体

全球的立克次体至少有26种。蜱在吸血过程中,通过唾液传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还可通过破碎的蜱类组织、体液或粪便,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且可通过输血在人际间传播。

莱姆病

病原:伯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

中国分布的蜱传疾病中,莱姆病分布最广。该病于1975年在美国莱姆镇首次报道。

蜱类从贮存宿主吸血获得螺旋体,螺旋体在蜱类的中肠增殖,待蜱类再次叮咬宿主时,螺旋体由中肠经唾液腺进入宿主体。

一般来说,携带螺旋体的蜱叮咬宿主36~48小时才能有效传递该螺旋体至宿主,但如果螺旋体已经在蜱类唾液腺中存在,其感染宿主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因此,宿主感染莱姆病的概率随蜱类吸血时间延长而增加。

蜱媒森林脑炎

病原:蜱媒森林脑炎病毒

贮存宿主主要为啮齿类、鸟类和家畜等。除通过蜱类传播外,食用感染脑炎病毒的羊奶制品包括黄油、奶酪及酸奶等也可致病。

该病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森林地区,在我国、、、等至少9个省区也有发生。

克里米亚 - 刚果出血热

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出血,致死率 3%~30%

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并能通过接触染病动物感染,或者通过患者血液或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人际间传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在我国又名出血热,于1965年巴楚县首次出现病例报道,随后在我国、、蒙、、、等地均有报道。

Q热

病原:贝纳柯克斯体,与立克次体形态相近,营细胞专性寄生,对环境条件耐受性极强,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同时以全身器官受累的急性或慢性症状为特征。

该病最早见于1935-1937年间的澳大利亚,目前已报道的Q热疫源地几乎遍及全球各的所有国家。

目前,我国已有24个省和自治区出现Q热病例报道,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区,其中、、、和均有其暴发流行记录。

蜱媒回归热

病原:螺旋体

临床表现:周期性高热并伴有肌肉、关节等疼痛,肝脾肿大并具出血倾向,重症者出现黄疸。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至少 7 个省区存在蜱媒回归热感染。

土拉菌病

病原:土拉弗朗西斯菌

临床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皮肤溃疡、眼结膜充血溃疡、呼吸道和消化道炎症及毒血症等。

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等地的至少18个国家广泛分布,危害极大。该病可经多种途径传播,包括蜱、螨、蚊、苍蝇等吸血寄生虫的叮咬传播,或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物或空气等造成土拉菌病流行。

土拉菌病在我国又称野兔热,其主要在野兔和鼠类之间感染发病。人感染土拉菌病例首见于1957年地区。目前,、、和蒙等地,均存在自然疫源地。通过人群和动物血清学检测证实,、、和等地存在土拉弗朗西斯菌感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病原:噬吞噬细胞无形体

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

该病于1990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首次报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在我国于2006年首先在报道,以后的血清学分析及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在我国至少7个省区有此病的发生。

人埃立克体病

病原:埃立克体

临床表现: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我国在1999年报道了首例人埃立克体病,随后又通过血清学和PCR等方法,在、、蒙等7个省区监测到人埃立克体病的病原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病原:新布尼亚病毒

临床表现: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症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是新发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最早见于我国、、、等地。

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同时处于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均具传染性,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人际间传播。

目前我国至少有13个省份存在新布尼亚病毒感染,且其感染围仍在不断扩大,2013年国和日本出现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死亡病例。

梨形虫病

病原:巴贝斯虫和泰勒虫

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反刍动物及其他家畜最常见的血液寄生虫病之一。

首例人感染巴贝斯虫病例见于1957年的南斯拉夫,目前该病已经逐步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人类新发寄生虫病。

泰勒虫主要侵染牛、羊等家畜,可引起感染动物高热、体表淋巴结肿大、贫血和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我国至少24个省和自治区存在梨形虫病,已发现的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约11种。

参考文献:《蜱传疾病及其媒介蜱类研究进展》于志军;《中国蜱传病主要流行趋势及防控科技对策》马广鹏

NO.2 蜱虫是如何跑到人和动物的身上?

草地,狗狗最喜欢的地方。

奔跑,打滚,尽情尽兴,不亦乐乎。

就在狗狗撒欢的时候,有一种虫子,也在等候宿主,伺机行动。

这就是危害仅次于蚊子的——蜱

它们在草丛穿行,高举前足,不停晃动。

在蜱的前足末端,有个叫“哈氏器”的嗅觉器官,可以感受动物的气息。

当人或动物经过,它就用游离的前足,抓住未来宿主,搭乘顺风餐车,去完成自己的生活史。

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生活史分“卵、幼虫、若虫、成虫” 四个阶段。

硬蜱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数1100-8000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