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常见知识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则补之:出自《灵枢·经脉》。指治疗虚性病症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症,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等,采用提擦、捻转和背腧穴、原穴等性偏补的穴位实施补法;陷下则灸之:出自《灵枢·经脉》。对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用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症,如久泻、脱肛、阴挺等常灸百会、气海、关元等;

实则泻之:对实证采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实证,如胸闷、腹胀、便结等,采用提擦、捻转、三棱针放血、皮肤针重叩出血和十宣、水沟等性偏泻的穴位实施泻法。

菀陈则除之: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实证泻法的一种,“菀”同“瘀”即瘀结、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对于络脉瘀阻之类的病症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久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出自《灵枢·经脉》。也叫“经刺”。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他的经络或脏腑而言,应采用本经循经取穴,多用平补平泻手法。

热则疾之:对于热性病症采用浅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和,不留针或短留针,针用泻法,只针不灸以清泻热毒。适用于各种热病的治疗,如发热、中暑、咽喉肿痛等。寒则留之:指寒性病症采用深刺而久留针已达到温经散寒的目的,根据寒邪侵犯的部位可以加以艾灸,助阳散寒。主要适用于各种寒症的治疗。

针灸的治疗作用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而实现的。

解结:用针灸的方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

病候归经是以各经之病取各经之穴的依据。

病位归经:如头痛,局部取穴+辨位归经+辨证取穴;前额痛—阳明头痛;偏头痛—少阳头痛;后头痛—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会举例)

选穴原则:包括近部、远部、辩证、对症选穴。近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其具有疏调局部气血的作用。远部取穴:循经远取,经脉所在主治所及。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辩证选取穴位的方法。如心肾不交,归心肾经,选穴神门+照海;心胆气虚,归心胆经,取神门+丘墟;

头项寻列缺:1、列缺是肺经络穴,一穴主两经之病,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过头部。

2、从经别说,离入出合经别在四肢部离开本经,到躯干进入体躯,在缺盆部出,在头面五官部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入表里经。

配穴方法: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调和气机升降,代表:八脉交会穴)、前后配穴(调理脏腑阴阳气机,代表:俞募配穴)、左右配穴(调理左右经气的作用,如中风初期:补健泻患;后期:补患泻健侧;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公孙等);

2、按经配穴:本经配穴法(即经刺,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腧中府,同时远取本经的尺泽、太渊)、表里配穴法(调理阴阳经经气,从而调理脏腑,代表:原络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交会配穴法;

阳进阴退:根据干支的阴阳属性,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即天干由甲进到乙,再由乙进到丙·····地支由戌退到酉,再由酉退到申·····。以井穴为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欲知乙日开井穴的时间,按阳进阴退原则,天干由甲进一数为乙,地支由戌退一数为酉,则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可以此类推。

经生经,穴生穴:继每日开取井穴之后,欲掌握当日以后时辰应开腧穴,可按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推演。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

返本还原:其中的“本”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其意为阳经在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开取原穴的时辰是在开取井穴之后的4个时辰。例如:胆经在甲日甲戌时开井穴足窍阴,到乙日戊寅时则开取原穴丘墟。阴经无单独的原穴,而以“输”穴代之。

气纳三焦:是指天干重现日阳经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三焦为阳气之父、诸阳气皆归于三焦的理论,按“他生我”的规律(“他”指三焦经的五输穴,“我”指值日经),开取三焦经的五输穴。例如:甲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日干重现的甲申时,则开三焦经的荥水穴液门,余此类推。

血归包络:是指天干重现日阴经的五输穴均已开过,根据心包为阴血之母,诸血皆归于心包的理论,按“我生他”的规律(“我”指值日经,“他”指心包经的五输穴),开取心包经的五输穴。例如:乙日五输穴开过之后,在天干重现的乙末时,则开心包经的荥水穴劳宫。余此类推。

头痛: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内伤头痛(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时重时轻,多半头晕,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加重);肝阳头痛(头胀痛或抽痛、跳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脉玄数);血虚头痛(头空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痰浊头痛(头痛昏胀,脘腹胀满。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瘀血头痛(头痛迁延日久,或有外伤史,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舌暗,脉细涩)

主穴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廷

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阿是穴外关侠溪

太阳头痛天柱后顶凤池阿是穴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中冲

配穴外感(风府、列缺);肝阳(行间、太溪);血虚(气海、足三里);痰浊(丰隆、中脘);淤血(血海、膈俞)

漏肩峰:针灸治疗:治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取。主穴:肩三针(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肩前外)型配三间;手少阳(肩外侧)配中渚;手太阳(肩后部)配后溪;手太阴经(肩前部)型配尺泽;

操作:毫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先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运动肩关节。局部可灸。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手太阳经穴,加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活血而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

痹证:“痹”有闭阻不通之义,风寒湿热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灼热肿大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灵枢·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局取+风门、风池、膈腧、血海】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增痛,得温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温,苔薄白、脉弦紧。【局取+肾腧、关元、命门】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重着疼痛,或有肿胀,肢体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滑【局取+脾俞、阴陵泉、足三里、商丘】。

热痹(风寒湿邪化热):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可累及多个关节,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红、苔黄、脉滑数。【局取+大椎、曲池、阴陵泉】痿症:“痿”有痿枯不用之意,痿症是指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随意活动,伴麻木、肌肉萎缩等一系列病症。

治则:调和气血,濡养筋肉。取足阳明经穴和相应的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夹脊

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

配穴肺热伤津配鱼际、尺泽;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脾胃虚弱配脾俞、胃兪;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脉络痹阻配膈腧、血海;

操作:鱼际、尺泽针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上肢肌肉萎缩手阳明经排刺;下肢肌肉萎缩足阳明经排刺。余穴常规刺。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取“治痿独取阳明”

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腧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健肝补脾益肾,以达强筋健骨。中风:先兆症状:患者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但很快缓解。

1、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病位浅、病情轻)治则:疏通经络、醒脑开窍,取督脉和手厥阴、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

配穴:风痰阻络(丰隆合谷);风阳上扰(太冲太溪);痰热腑实(内庭丰隆);气虚络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手指不伸(腕骨);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太冲风市);头晕(凤池天柱);便秘(天枢支沟);尿失禁(中极关元);复视(睛明凤池);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捻转泻法;极泉在原穴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提擦泻法;、,以患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擦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三阴交提擦补法。可用电针。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神气、疏通气血;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2、中脏腑:神志不清,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治则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取督脉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十二井、太冲);脱证(关元、神阙)

操作:水沟内关方法同中经络;百会闭证用毫泻刺;脱证灸法;十二井点刺放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