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中医名家认识中医

衡阳中医名家认识中医
衡阳中医名家认识中医

9种体质中医养生方案

9种体质中医养生方案 体质 养生 一、饮食有节 饮食应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 腻及辛辣之物。 二、劳逸结合 生活应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不宜食后即睡。作息应有规律,应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三、坚持锻炼 一、食宜益气健脾 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空心菜、生萝 卜等。 药膳指导: 黄芪童子鸡:取童子鸡1只洗净,用纱布袋包好生黄芪9g,取 一根细线,一端扎紧纱布袋口,置于锅内,另一端则绑在锅柄上。 在锅中加姜、葱及适量水煮汤,待童子鸡煮熟后,拿出黄芪包。加 入盐、黄酒调味,即可食用。可益气补虚。 山药粥:将山药30g和粳米180g一起入锅加清水适量煮粥,煮 熟即成。此粥可在每日晚饭时食用。此粥具有补中益气、益肺固精 的作用。 二、起居勿过劳

起居宜有规律,夏季午间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平时注意保暖,避免劳动或激烈运动时出汗受风。不要过于劳作,以免损伤 正气。 三、运动宜柔缓 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并持之以恒。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或做长久憋气的动作。 3.阳虚质的人,肌肉不健壮,时感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吃 或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静、内向。 一、食宜温阳 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药膳指导: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20g,生姜30g,冲洗干净,用清水浸软,切片备用。羊肉500g剔去筋膜,放入开水锅中略烫,除去血水后捞出,切片备用。当归、生姜、羊肉放入砂锅中,加清水、料酒、食盐,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至羊肉熟烂即成。本品为 汉代张仲景名方,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特别适合冬日食用。 二、起居要保暖 居住环境应空气流通,秋冬注意保暖。夏季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平时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防止出 汗过多,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三、运动避风寒 4.阴虚质的人体形多瘦长,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面颊潮红或偏红,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性情急躁,外向 好动,舌质偏红,苔少。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如何认识中医的三焦? 关于三焦的考证 (哲医) 三焦是一个特殊的腑,由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组成。自《内经》和《难经》以后,历代以来,对三焦之腑的“有形”和“无形”,存在很大争议。迄今为止,中医学对三焦的解释,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三焦主要功能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认为,三焦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运行水液、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 三焦的“有形”和“无形”,是中医学的一个历史性遗留问题。中医学对脏腑的研究、对经络的研究、对诊疗方法的研究,都必然涉及三焦“有形”和“无形”的问题。因此,应该从根本上弄清的实质和实际意义。3 根据古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所谓“焦”,是由“樵”逐渐演变过来的。“樵”相当于“椎”,即脊椎。《内经》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如《灵枢背腧篇》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是将人的椎骨称为“焦”。每一椎骨即是一焦。从第一胸椎至骶椎共二十一椎,古称二十一樵,亦称二十一节,每一节即是一焦。由此可知,所谓“焦”,是古代的解剖学概念,其实质是椎骨。3R 所谓“上、中、下三焦”,是以椎骨为标志将人的整个胸腹腔依次划分为三部分。每七节椎骨为一部分,二十一节椎骨共分三部分,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则为上焦、中焦和下焦。即:上七椎为上焦,中间七椎为中焦,下七椎为下焦。由此可知,三焦的实质,实际是整个胸腹腔,上、中、下三焦是将整个胸腹腔划分为三部分,是以椎骨为标志划分的。当然,也可以从前面划分,这在《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论述。比如,以胸膈和脐为标志,也可以把胸腹腔划分为上中下三焦。o 古时代的医学文献表明,古代医家将内有包容物的囊性器官都称“府”。比如,脉为血之府。头为精明之府,膀胱为净府,胸为气之府等。人的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和多种器官,故为人身最大的“府”,古称“外府”或“孤府”。如《中藏经》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由此可以看出,三焦是人体最大的“府”,其实质,是人的整个胸腹腔。它包容着人的诸脏诸腑。故为大府,亦称孤府。9}JPT 《素问调经论》说:“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指上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心和肺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这是指中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脾胃以及大肠小肠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还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这是指下焦的功能,主要概括了肾与膀胱及大肠的功能。以上可以看出,上、中、下三焦的这些功能,实际是相关脏腑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是对上、中、下三焦主要功能的高度概括。Ql_U 三焦之所以具有“主持诸气”的生理功能,就是因为它是人的整个胸腹腔。因此,三焦既是水液运行的通路,又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并保持水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K 以上说明,三焦反映了两方面的生理功能,一方面是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是胸腹腔本身的生理功能。Eg_k 对“经络”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学是春秋以后逐渐有了经络学说,古代医家把三焦说成是一腑,把心脏的外膜说成是一脏,(即心包)并把三焦和心包分别归属手少阳经和手厥阴经,这和经络学说的系统方法密切相关。因为十二经的每一经都与脏腑相配,但人体只有十个实质性的脏腑,即心肝脾肺肾和胃胆膀胱大肠小肠。所以,在经络学说指导下,古代医家把心包和三焦列为脏腑。但实际上,三焦和心包都不是实质性的脏器,而是心脏的外膜和胸腹腔。所谓“无形”,是说心脏的外膜和胸腹腔不具备实质性脏器的形态。在现存于世的古文献中《人体经脉漆雕》、《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难经》都能说明这一点。其中,《难经》第二十五难和第三十八难,更能说明这一点。历史可以证明,十二经与脏腑相配,最先完成的是十个经和十个脏腑相配,(详见《人体经脉漆雕》)后来才完成三焦与手少阳经相配,(详见《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最后完成的是心包与手厥阴经相配,(详见《难经》和《内经》)。{Ad>p 总而言之,三焦和心包,在人体上是客观存在的,但都不是实质性的脏器。心包的实质是心脏的外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汇总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属身心疾病之一,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均有其优势点和优势环节,特别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食疗、导引、养生功法等可使平均血压下降。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一、常用中成药及代茶饮推荐方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参照附表 1. 阴虚阳亢证 1.1 中成药: 脑立清胶囊,重镇潜阳,平肝熄风。每次3粒,每日2 次,疗程4 周。 牛黄降压丸,平肝潜阳,清热化痰。每次1-2 丸,每日2 次,疗程 4 周。 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每次5粒,每日2 次,疗程4 周。 1.2 茶饮: 菊花茶:白菊花、绿茶,开水冲泡饮服。

苦丁桑叶茶:苦丁茶、菊花、桑叶、钩藤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菊楂决明饮:菊花,生山楂片,草决明子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1.3 推荐食物:芹菜、绿豆、绿豆芽、莴苣、西红柿、菊花、海蛰、山楂、荠菜、西瓜、茭白、茄子、柿子、胡萝卜、香蕉、黄瓜、苦瓜、紫菜、芦笋。 1.4 推荐食疗方:葛根粥:葛根、粳米、花生米,加适量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 小时,分次食用。 菊花粥: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晚餐食用。 2. 气血两虚证 2.1 中成药: 归脾丸,益气养血,安神。每次1 丸,每日2 次,疗程2 周。 2.2 茶饮:龙眼红枣茶:龙眼肉,红枣,白糖适量,开水冲泡饮服。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茶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亦可将党参、红枣、茶叶加水煎沸 3 分钟后饮用。 2.3 推荐食物: 大枣、银耳、芝麻、桑椹。 2.4 推荐食疗方:当归炖猪蹄: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

中医体质辨识9种体质汇总

体质: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适应能力:对自然坏境和社会坏境适应能力较强。 中医辨体描述:平时性格随和开朗,患病较少,对自然坏境和社会坏境适应能力较强。 饮食应有节制,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适当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适当散步、打太极拳等。

体质:阳虚质(B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中医辨体描述:阳虚体质易患肥胖、骨质疏松、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水肿、痛经、月经延后、闭经、性功能低下、性冷淡等疾病。 饮食上宜多吃容易“发”(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葱、姜、蒜、鳝鱼、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山楂等。 可做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运动,冬天避免在大风、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自行按摩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药物可酌情服用金匮肾气丸等。

体质:阴虚质(C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偏瘦。 常见表现:口燥咽干,喜冷饮,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疲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中医辨体描述:阴虚体质易患高血压、心律失常、脑中风、咽炎、肺结核、糖尿病、顽固性便秘等疾病。 饮食宜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黑芝麻、鸭肉、百合、豆浆、银耳、木耳、梨等。少吃狗肉、虾、韭菜、辣椒、葱、蒜等性温燥烈之品。 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体育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药物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等。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与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与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与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与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与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与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就是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就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的阐述与防治讲述的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的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与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就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与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的中医仅仅就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它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 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就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就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就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就是寒凉

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

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李小荣) 中医, 李小荣, 体质, 类型 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李小荣) 中医一般将人的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 1)平和型:饮食正常、睡眠好、二便通畅、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此为典型的平和体质。 饮食: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运动:一般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运动强度不要太大就可以。老年人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2)气虚型: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这种人从性格上来说,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够稳定,比较胆儿小,做事不爱冒险。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叫出虚汗呢?如果你要做一种运动或者干力气活的时候,只要运用量到了一定程度人都会出汗,这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有些人在没有那么大的消耗量、没有那么大活动量的时候,就已经出很多汗了,这种现象就叫出虚汗。 饮食:这类体质的人影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药物,实际上我们中医有一个概念就是药食同源,在中医看来有很多食物是有一定的药用功能的。可以吃一些如黄豆、白扁豆、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吃了这些食物有补气健脾的作用,平时吃东西的时候也一些耗气作用的食物尽量避免,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运动:则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不宜做大负荷消耗体力的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 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 方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灵白术散等。 3)阴虚型:如果一个人怕热,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那就是阴虚。他们大部分都是性格比较外向好动的,性情是比较急躁的。 饮食: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葱、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的食物 运动:只适合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等。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不适合洗桑拿。 其他: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在高温酷暑下工作。宜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经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精气血津液、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以维系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第一节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分为: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为实质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共同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空管腔性脏器而属腑,但生理功能却又“藏而不泻”类似五脏,故为奇恒之腑。 在脏腑中,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非常协调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心、脉、血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心起主导作用。 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血液的充盈;脉道的通利。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行流畅,则面色红润光泽,舌淡红,脉象和缓有力。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神志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心主宰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即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彼此协调,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②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志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心的气血不足。 2、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

中医基础理论:人体常用穴位及功能

昨天和大家分享的穴位歌,今天艾蓬轩再和大家分享下人体常用穴位及其作用。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神庭 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疾病,具有除湿化湿的功效。 3、上星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出血、痫证,具有降浊升清的功效。 4、头维 位置:位于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指压头维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5、印堂 位置: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前头痛、失眠、鼻疾。 6、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7、睛明(注意按摩时不要用力过大)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8、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眉头)。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9、鱼腰 位置: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眉中)。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等,具有镇惊安神、疏风通络的功效。 10、丝竹空 位置:眉梢外侧的凹陷处(眉尾)。 主治:目赤肿痛、头痛、齿痛等。 11、瞳子髎 位置:眼外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眼内障、目翳、减少鱼尾纹。 12、承泣 位置: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主治:近视眼、角膜炎。 13、听宫

位置: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主治:耳沉、头痛、视力下降等。 14、耳门 位置: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聋、耳鸣、牙痛等。 15、听会 位置:听宫下方,与耳屏切迹平行。 主治:耳鸣、耳聋、耳内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16、巨髎 位置: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鼻出血、齿痛、面颊肿。 17、颧髎 位置: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面颊肿。 18、颊车 位置: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牙痛、面疾。 19、迎香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 主治:急慢性鼻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20、人中 位置:鼻唇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昏迷急救,急性腰扭伤。 21、地仓 位置:口角旁开0.4寸。 主治:口角歪斜、三叉神经痛。 22、承浆 位置:下颌正中线颏唇沟正中的凹陷处。 主治:牙痛、面神经麻痹等,具有连通体表体内的功能。 23、风府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 主治:落枕、失眠、神经性头痛、项强、目眩、咽喉肿痛、流行性感冒、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24、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25、翳风 位置: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视物不清、面瘫、腮腺炎、聋哑等。 26、哑门 位置:在颈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主治:舌强不语。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着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气短,疲乏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容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说说我对中医的理解

说说我对中医的理解 哲学是世界最一般运动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哲学。中医吸取了汉代以前的哲学成果。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一元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一切物质都是由气组成的。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而气化运动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也就是说气和才会维持人体各器官各系统间的平衡。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气分为阴的气和阳的气。阴和阳的对立是绝对的,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寒与热,上与下,降与生,日于月等。就人体部位来说,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四肢外侧为阳,

内侧为阴。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人只有阴阳平衡才能维持身体个系统个器官的平衡。 五行学说是指古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五个方面之间又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产生相生或相克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其实就是构成事物的五行之间发生联系,相生或相克使事物发生变化。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每一个内脏具有它属的那种元素的属性。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是五行相生。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这是五行相克。 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

人体体质类型

体质饮食调养 体质可分为十种,即正常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 1. 正常体质: 体质特点:肤色润泽,唇红润,精力充沛,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红,脉和缓。饮食调养:注意节制,不要过饥过饱,合理搭配粗细粮食,少食过于油腻或辛辣之物,不吸烟酗酒。 2.气虚体质 体质特点:易疲倦、气短、多汗、脉弱无力、舌质淡等。 饮食调养:淮山茯苓瘦肉汤、冬菇炖鸡汤、人参大枣粥、花生米大枣烧猪蹄、黄芪童子鸡、玉米粥、山药粥、芪苓粥。 宜食糯米、小米、大麦、黄豆、栗子、大枣、桂圆、蜂蜜、牛肉、鲢鱼、鸡肉、香菇、胡萝卜、山药等益气健脾食物。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雍菜(空心菜)、生萝卜等。 3.血虚体质 体质特点: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健忘失眠、心慌、脉细而无力。 饮食调养:阿胶汤、燕窝红枣鸡丝汤、红枣雪耳鹌鹑汤、桑葚蒸蛋、杞枣黑豆煲猪骨、鲤鱼补血羹。 宜食小红枣、酸枣、胡萝卜、荔枝、红糖、甲鱼、牛肝、羊肝、火腿、黑芝麻、乌骨鸡等养血补血之品。 4.阳虚体质 体质特点:怕冷、手足不温、喜欢热饮。 饮食调养:桂姜羊肉汤、猪肾鸡蛋粥、参杞狗肉汤、芪枣羊骨粥、参茸鸡肉汤、核桃仁粥。宜食核桃仁、黑枣、韭菜、荔枝干、干姜、牛肉、羊肉、狗肉、鳝鱼、茴香、海虾、鹌鹑、胡椒等甘温益气之品。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5.阴虚体质 体质特点:手足心热、心烦口干、便秘盗汗、舌红少苔。 饮食调养:莲子百合煲瘦肉、蜂蜜蒸百合、沙参玉竹兔肉汤、虫草玉竹水鱼汤、太子参麦冬瘦肉汤、银耳雪梨瘦肉汤。 宜食玉米、白木耳、紫菜、西瓜、莲子、百合、鲫鱼、黄花鱼、甲鱼、鸭肉、龟、鳖、荸荠、百合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性温燥烈之品。 6.湿热体质 体质特点: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粘滞不爽,男阴囊潮湿,女黄带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始于《内经》,其中的一些相关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提出和分类的基础。《内经》将体形肥胖的人称为“肥人、脂人、膏人、肉人”,或称为肥贵人、肥美之人以及太阴人、土形人等,并对形体肥胖、丰满这一痰湿体质表现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了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后世“肥人多痰湿”理论正源于此,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表述。痰湿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物质运行输布障碍与转化失调,痰湿凝聚、互蕴,迁延日久而逐渐形成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偏颇体质状态[’}。痰湿泛于肌肤,则见其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多汗且黏。“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肺失宣降,则胸闷、痰多。“‘脾为生痰之源’.,故痰湿者多喜食肥甘痰湿困脾,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则容易困倦、身重不爽。痰浊上泛于口,则口黏腻或甜;脾湿内阻,运化失健则大便不实,小便微混;水湿不运,则小便不多。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阻之象痰湿内盛,阳气内困,不易升发,故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痰湿内阻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痰湿内盛,同气相求,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湿证。 禀赋遗传是痰湿体质形成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饮食、劳逸、情志、环境、气候是产生痰湿体质的外界条件。其中,遗传是关键,饮食、劳逸与情志失调等生活习惯则是痰湿体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在现代生活中,营养失衡、运动不足、情绪紧张为痰湿体质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社会背景,在多因素的复合作用下,共同构成了痰湿体质的形成基础。王琦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影响痰湿体质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是: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不太运动、肥胖、嗜烟、血压偏高、早睡晚起、喜油腻、混合嘴养和人工喷养、睡眠不规律等。研究结果显示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偏高、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与痰湿体质有显著相关,饮食起居失常也是痰湿体质后天形成的重要因素,肥胖与痰湿体质显著相关,与中医传统理论和近年的研究结果一致。肥胖是遗传、饮食、代谢、运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痰湿体质者体内出现的“痰湿”停滞,既是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也是一种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痰湿在体内形成之后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痰湿较轻,但并未消除,长期潜伏于体内,对生理机能产生影响,逐渐形成特殊的机体状态,即痰湿体质;若痰湿较重,痰湿雍盛或在内因外因的刺激下发病则会形成痰湿证,就转变为一种病理状态。这就提示,痰湿体质可以作为以痰湿证为主要表现的相关疾病如代谢综合征的易发体质,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病和病机从化,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证型。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消瘴、仆击、偏枯、痪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临床调査表明,痰湿体质者,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的发生率高于非痰湿体质,通过化痰祛湿法对体质进行调理,可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实践中从体质入手就可预见疾病发展的信息,从而做到尽早发现,及时调理,逆转病程。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旨,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原因、状态、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是传统理论在现代人体状况评估中应用的典范。体质的形成离不开先天享赋,更需要后天生活的调养。根据体质,可以选择养生之宜忌,可以权衡补泻之轻重。如新兴的体质食疗学,就是立足于体质特性的个体化养生保健理论,它可以改变人们盲口食补的旧饮食习惯,按个人体质特征选择合理饮食。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巨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津、精为基本物质,以经络为气血津液的运T于途径。而且中医体质学说早在《伤寒》、《内经》等经典著作就有论述,历代医家有关体质学说的论述也散见于各书之中,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不仅可以决定能否发病和对某种致病凤险因素的易感性,还可以决定疾病的种类以及疾病的预后情况。因此,对体质状况的观察、辨识、分型以及调理,不仅有助于积极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指导中医辨证治疗,具有广泛的价值。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高脂血症的提前预防及生活调控。寻找出安全有效、简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

————————————————————————————————作者:————————————————————————————————日期:

用中医的角度详解人体各部位名称、.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用中医的角度详解 人体各部位名称、经脉、骨度 <<神灸经纶>> 清吴亦鼎原著 一百三十四个分布于人体各部的古代解剖部位 头:头是诸阳经之会,凡一切物体独出之始都叫作头。 脑:脑是指头骨之内的脑髓。足太阳膀胱经脉联络于脑,肾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生髓,所以又说“肾属髓海”。髓主要贮存于脑,若髓海充足,则头脑精明;若髓海空虚,则出现脑转耳鸣、目眩、腿酸、倦怠嗜卧等症。 巅:巅是指的头顶。足厥阴肝经和督脉交会于巅顶,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也交会于巅顶。巅顶部,俗称天灵盖。 囟:囟是指头顶前面的头骨。小儿初生未闭合时叫囟门,已闭合后叫囟骨,即天灵盖之骨。 头角:头角是指额两旁有棱的骨头处。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部,经筋循身后,上额角部。 额颅:额颅是指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额,也有叫做颡的。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上左角络头,手少阳三焦经筋结额上角,足太阳膀胱经筋上额部。发:发由足少阴肾所主,又是血之余。 面:前边叫作面,后边叫作背。五脏的精气皆上营养于面部,所以面色白与肺相应,如气虚、血虚和津液亡失都会因虚而出现面色白;面色红赤与心相应,面色发黄与脾相应,面色发青与肝相应,面色发黑与肾相应。面色呈现黑色是因肾阴阳虚所致。颧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的部位是面中央,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应;两颧骨之内与面王(鼻尖部)以上的部位和手太阳小肠经相应,小肠的经脉循颊上至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行至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接。小肠气血盛则面部肌肉丰满,小肠气血虚则面部肌肉少,面色也不正常。 颜:颜是指前额中央两眉间,眉心以上叫阙,与咽喉相应。 眉:眉的部位属肝,肝的经脉从目系上行额,肝与胆相表里,所以足少阳经风热之邪夹痰则出现眉棱骨痛,这种病多累及眼睛,若两耳出脓则表示病情进一步加重。眉部属肝,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应,若是太阳经气血充盛则眉浓有毫毛。 目:目是主司视觉的。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病疹治必须首先考虑到肝。 睛窠:睛窠指的是眼珠。脏腑的精气皆上营养于目,从而形成了眼睛的可视功能。血之精华供给眼珠所须的一切营养物质。 瞳神:瞳神是骨之精华,内应于肾。肝肾同源,肾水虚亏而不能养肝,或肾精过度散失者可以出现瞳神散大无光。 黑珠:黑珠是指瞳子之外的黑轮,属肝。黑珠是筋之精,内连目系。目内廉深处是目系,肝火上冲则出现两轮红痛。 白珠:白眼珠是气之精,黑轮外四围白色的部位都属肺。若肺火上腾于目,则白珠出现红色血丝。

高血压中医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在中医学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个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大部分医家认为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袁敬柏[1]收集了71位医家高血压诊疗经验的文章90篇进行分析,其中大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的范畴,占88.7%,其次为“头痛”,占77.4%。 眩晕最初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且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气正纪大论》提出:“木郁发之……甚则耳鸣眩转。”说明眩晕与肝密切相关,肝郁木滞,气血不畅则眩晕,这也是对眩晕病位的最初阐述。《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认为风火相动致眩。《灵枢·13问篇》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卫气》言:“上虚则眩。”进一步阐述了眩晕的病机。 “头痛”最初出现在《内经》:《素问·风论》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头痛被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描述了其临床特点,认为外感与内伤是头痛的主要病因。李东垣《东垣十书》遵从《内经》,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而且进一步将头痛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2 病因病机 眩晕在《内经》中被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病机为因虚致眩,风火相

动致眩。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张仲景认为,眩晕是过食肥甘厚味,使痰浊内阻,水饮上犯所致,提出了痰饮致眩的观点。宋代严用和于《济生方》中论述此病病机为:“肝风上攻,必致眩晕,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痰,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提出六淫、七情致眩。《丹溪心法》中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景岳全书》中发扬了这一理论。杨仁斋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提出了血瘀致眩观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医家认为,眩晕与体虚有关,《诸病源候论》曰:“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景岳全书》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病的病因可归为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病位在头部,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表现为在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虚中挟实,或以实为主,实中带虚等。 张文涛[2]认为,高血压病因实证为:气滞、血瘀、痰浊、水湿、风、寒、火、便秘、食积,虚证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肺虚、肾虚、肝虚、心虚。实证是有形或无形之邪阻滞于精遂脉道,气血逆乱壅滞而使血压升高,虚证则是气血阴阳亏虚时,血脉拘急来维持正常运行,又能减少阴阳耗损,所以血压升高。朱其恩等[3]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还与寒冷的地理环境有关,且认

中医养生之人体的九大体质说明

中医养生之人体的九大体质说明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有寒,热,虚,实之分,不管是日常保健还是生病时用药,如果不辨清体质,治疗效果就可以适得其反。目前,现代人都是什么样体质呢?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体质存在9种不同的类型,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2.75%,其它8种偏颇体质占到了67.25%。 因此,健康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养生角度,还是治病角度,根据体质类型,中医都有妙方。 1.平和体质:32.75% 调养采取“中庸之道” 广告词说得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如果再加上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恭喜您,典型的平和体质! 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患病倾向:不爱得病。 调养方式: 1、平和体质日常养生应采取中庸之道,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2、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2.气虚体质:12.71% 容易患感冒、胃下垂 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这种人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比较胆小,不爱冒险。 重点人群:气虚体质者多分布在西部、东部地区,可能与西部高海拔、低气压,以及东北冬季长、春秋气温比较低有关。没有工作的人、学生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也容易气虚。 患病倾向: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调养方式: 1、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泥鳅、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2、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温馨提示: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3.湿热体质:9.88% 性格表现急躁易怒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那他就是湿热体质。这种人还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 重点人群:南部和东部地区高温多雨,常吃热量大的饮食容易产生这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