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分类学-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嘉善县逸夫小学唐玉珍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 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 Rodent taxonomy 第七章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 第一节啮齿目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一、啮齿动物的起源 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 副鼠(Paramys atavus)化石发现在55 Ma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 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 Ma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

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二、啮齿动物进化 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益。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的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的强。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 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地层对比的可靠证据。啮齿类的进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的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的有利条件。例如,最早的仓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我国距今37 Ma前的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10 Ma前的中新世晚期,在这20多Ma的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的构造特征,且有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一种叫模鼠的田鼠类,在不到3 Ma的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的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的时代了。 (二)啮齿动物的进化 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4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的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的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 始啮类繁盛在古近纪,到渐新世地球骤冷时基本上灭绝了。大间断后一些现生的科出现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仓鼠科动物是最庞大的,它包括仓鼠、鼠和田鼠等几大类(亚科)。最原始的是仓鼠,它发现于近40 Ma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当15 Ma前时它的后裔—鼠类出现后就逐渐被取代了。现鼠亚科约有120属,近530种,而仓鼠亚科仅有7属18种了。田鼠亚科是仓鼠的另一支后裔,它出现在距今约5 Ma前。

动物分类学报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29(1):33-37(J an.,2004)动物分类学报 ISSN 100020739 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25006,30200025)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5032003)的资助.3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03Ο05Ο06,修订日期:2003Ο06Ο20. 33 中国异翅目化石研究现状 姚云志1  彩万志1  任 东23 11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北京 100094,E 2mail :caiwz @https://www.360docs.net/doc/6f9473674.html, 21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 北京 100037,E 2mail :rendongprof @https://www.360docs.net/doc/6f9473674.html, 摘 要 自1928年秉志命名了早白垩世山东莱阳盆地莱阳组的我国第1种异翅目化石昆虫(莱阳中蝽Mesolygaeus laiyangensis )以来,近30篇关于中国异翅目化石昆虫分类论著被发表,共记述我国异翅目化石昆虫22科85种。由 于中国该类群化石没有被系统采集与研究,其中一些分类阶元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显然,目前对中国该类群化石昆虫的了解相当有限;大量的工作,甚至是最基础的分类研究亟待开展。关键词 异翅目,化石,分类,中国.中图分类号 Q 961 我国是古生物化石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异翅目化石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研究异翅目化石不仅对研究该类群的演化、生活习性、生殖方式及当时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演变、以及地层对比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近80年来,我国古昆虫学家在异翅目化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我国异翅目化石在世界异翅目化石的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就此加以综述。1 研究简史 我国异翅目化石的研究开始于1928年。当时秉志先生(Ping ,1928)对山东省莱阳盆地早白垩世地 层中的昆虫化石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一个异翅目化石的新属种———莱阳中蝽Mesolygaeus laiya ngensis 。之后,研究曾一度中断。20世纪60年代,林启彬(1976)重新开始我国异翅目化石的研究。目前为止,中国学者共发表异翅目化石70属85种(表1)。2 中国异翅目化石产地 中国异翅目化石产地主要在山东(Ping ,1928; 洪友崇,1983a ,1984a ,1985,1987b ;洪友崇,王文利,1990;张俊峰,张希雨,1990;张俊峰,1989,1991,1994)、辽宁(林启彬,1976;洪友崇,1980,1983b ,1984b ,1987a ,2002)、河北 (洪友崇,1983b )、甘肃(周尧,洪友崇,1989;洪 友崇,1982,1995a ,1995b )、安徽(林启彬,1985)、北京(洪友崇,1981)、湖南(林启彬,1986)、云南(林启彬,1977)、广西(林启彬,1986)、西藏(林启彬,1981)、内蒙古(任东,朱 会忠,陆有泉,1995)、新疆(林启彬,1992)等 地。山东、辽宁的异翅目化石尤为富集,种类繁多,印痕清晰,几乎占已知异翅目化石种类的一半,是我国异翅目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3 异翅目化石时代 我国异翅目化石,从晚三叠世一直到中新世均 有发现(表1),但绝大部分集中在侏罗纪、白垩纪和中新世。我国最早的异翅目化石是采自云南的晚三叠世的皱胸禄丰划蝽L ufengnacta cor r ugis (林启彬,1977)。4 异翅目化石类群 我国目前已经描记的异翅目化石共22科70属85种。其中种类最丰富者要数缘蝽科Coreidae 共21属26种;其次是划蝽科Corixidae 有12属14种;猎蝽科Reduviidae 有3属7种;长蝽科L ygaeidae 有6属6种;异蝽科U rostylidae 有1属5种;仰泳蝽科Notonectidae 有4属4种,负子蝽科Belostomati 2

动物分类学百科

百科名片 动物分类学 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动物的种类、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动物界起源和演化等。主要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给它们命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所研究的内容。分为脊椎动物门与无脊柱动物门。 目录 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动物分类学研究的历史进展 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动物分类学研究的历史进展 展开 编辑本段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内容 种类的鉴别和编目 要识别成千上万种动物,给予其适当的名称,并在动物王国的“家谱”中按适当的顺序排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家所做的种类鉴别和编目。目前,动物分类学家根据动物的各种特征(形态、细胞、遗传、生理、生化、生态和地球分布)进行分类,即自然分类法,将动物依次分为各种等级。即界、门、纲、目、科、属、种等七个主要等级。其中种是分类所用的基本单位。每一种动物,都可以给它们在这个等级序列中冠以适当的名称和位置。如棉蚜、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蚜科、蚜属、它的学名为AphisgossypiiGlover;大熊猫,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大熊猫科、大熊猫属,它的学名为Ailuropodamelanoleuca。 在上述分类等级中,科学工作者使用时为了更精确地表达种的分类地位,还将原有的阶元进一步细分,在上述的分类阶元之间加入另外一些阶元,以满足科学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的分类附元如下: 界Kingdom 门Phylum 亚门Subphylum 总纲Superclass

在种类的鉴定工作中,给一个物种定以合法名称是极为重要的。在国际上目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双名法”,是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Linnaeus)首次创立的,它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而这个学名由该动物所在属名的和该动物的种本名组成。如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undulatusMelopsittacus(鹦鹉)属名,后一个字undulatus(虎皮的)为种本名,两者共同构成这种动物的合法名称。“双名法”的使用使整个生物界的命名从此走上循序的轨道。 在一般情况下,研究、区分和确定动物界中的各个物种、予以命名、加以描述,提供正确认识和辨别物种的知识,往往与根据物种之间的异同,确定所属的分类阶元层次,制定各个物类的分类系统是同步进行的。只有给每种动物以合法的名称,并排以适当的位置,整个动物世界才会井然有序。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起源,以及彼此的亲缘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其他一切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石。 探索渊源、建立“家谱” 动物分类不仅从动物种类彼此间内、外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进行鉴定、命名,而且重要的是从它们彼此在内、外部形态特征上的相同和相异的程度,来研究动物种与种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反映它们系统发展、亲疏远近的“家谱”——亲缘关系,并能反映它们进化的过程和趋向。 要说清楚这一问题,就得从物种起源和进化谈起。大家可知道,物种是如何起源,如何进化的呢?是科学家通过动物化石存留的年代推出的。它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出生的总趋势,不断进化发展而来的。生命始于海洋,从三十亿年前的化石可见,最早“活”的东西,是一些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小细胞。一类是藻类,它是最早的植物,另一类是细菌,它可算是最早出现的动物。在以后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单细胞逐渐演化成大得多的多细胞生物,例如水母。再后来,又产生了带硬壳的动物,如贝类、虾、蟹等。以后逐渐形成具有骨骼的动物(脊椎动物),最早的是海洋中的鱼类,而所有其他具有骨骼的动物,包括恐龙以及人类,都是从鱼类进化而来的。动物第一次从海洋登上陆地是3.8亿年前。当时,有些鱼类身上的鳍慢慢进化成带脚趾的四肢,当这些长脚的“鱼”踏上陆地时,一类新的动物——两柄动物就诞生了。那时候,陆地上已经出现了蜘蛛和小昆虫。在两栖动物之后,出现了爬行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爬行动物中的一部分开始向空中发展形成会“飞的爬行动物,如翼龙。1860年,德国的一个采石场发现了有羽毛痕迹的石块,一年后,整个鸟的骨架被找到了。岩石上的印迹表明,这是一只生活在1.5亿年前的鸟所留下的遗迹。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古鸟,就被称为始祖鸟。当时最早的哺乳类亦出现了。但在6500万年前,恐龙

动物分类表

分类标示颜色:门-亚门-纲(类)-亚纲-目-科-亚科-属 1 原生动物门全都是单细胞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其中我们熟悉的有眼虫、草履虫 2 中生动物门结构简单的内寄生动物,有记录的种类不多 3 多孔动物门又称海绵动物门。海绵是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4 扁盘动物门到目前为止,此门被丝盘虫一种动物独占~~~厉害,不得不服~~ 5 古杯动物门顾名思义,“古”意思是此类动物已灭绝了,“杯”就是说它们长得像杯子 6 腔肠动物门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说了 7 栉水母动物门也有人把这个门归入腔肠动物门,作为栉水母纲 8 扁形动物门有涡虫、吸虫、绦虫等我们常听说的寄生虫 9 螠虫动物门海洋底栖动物,身体呈柱形或长囊形 10 舌形动物门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虫,分类地位尚难确定 11 奇怪动物门在1994年新发现的一类动物,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12 纽形动物门比扁形动物略高等的类似动物 13 颚胃动物门体形很小,生活在浅海的细沙中,人们了解得不多 14 线虫动物门一个庞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长过的——蛔虫 15 腹毛动物门身体腹面长有纤毛的一类动物 16 轮虫动物门很小,与原生动物类似 17 线形动物门与线虫动物类似的一类动物 18 鳃曳动物门生活在靠近两极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记载的种类极少 19 动吻动物门和鳃曳动物类似 20 棘头虫动物门身体前端有吻的一类动物

21 铠甲动物门 1983年才发现的一个新门,目前没有准确分类 22 内肛动物门苔藓状的小动物 23 环节动物门蚯蚓、蚂蟥、沙蚕……都是身体呈环节状,这还用说? 24 星虫动物门与前面说的螠虫动物相似 25 软体动物门包含有大量常见动物,我将在后面详细解说 26 软舌螺动物门已灭绝 27 缓步动物门很强的一类动物,能忍受高温、绝对零度、高辐射真空和高压 28 有爪动物门身体呈蠕虫状,足呈圆柱形,末端有爪,近乎灭绝 29 节肢动物门动物界中种类占三分之二以上的动物,留到下面介绍这个庞大的家族 30 腕足动物门有时你会在街头地摊上看见一些像贝壳的化石就是这类动物留下的 31 外肛动物门曾经与内肛动物为同一门合称苔藓动物,现已分开 32 帚虫动物门又一个很小的门,又是只有10几种动物,又都是海洋底栖动物 33 古虫动物门在5.3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中早就灭绝了,在近几年才发现 34 棘皮动物门一个我们熟悉的门,有海星、海胆、海参和海百合 35 须腕动物门没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动物,生活在深海中,分类地位有争议 36 毛颚动物门只有50种左右,还是海洋动物 37 半索动物门身体呈蠕虫形,有人将它们归入脊索动物门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身体呈蠕虫状”“海洋底栖”的动物咋就会这么多捏?是的,还真就这么多,这是很多低等动物的共性,在历史上曾经有很长时间地球被他们统治着(当然那时还没有陆生动物,连鱼都没有,更没有人)既然这种特征适于它们的生存,那为什么要改变呢?所以这些特征一直被保持到了现在。 好了,动物界中的38个门说了37个,还有一个呢?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第6课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从分类学习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联系上下册教学内容建立“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的大概念。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进行学习。 2.分类学方式激活储存在孩子们脑海里的在本单元学习的几种动物 的特征,并通过本节课的分类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动物特征的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善于思考、愿意倾听、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2.初步尝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同伴的学习成果。 3.在活动中感受神奇的动物世界,进一步培养热爱动植物和持续观 察动植物的兴趣爱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2.动物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教学重点:给动物分类。 教学难点:引导孩子们用合适的标准将十种小动物分成两类;知道动植物是有生命的。 教学准备:动物卡片和PPT、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摆,水上划船子。(一动物)。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 头戴大红花,身穿什锦衣,好象当家人,一早催人起。(一动物)。长相俊俏,爱舞爱跳,飞舞花丛,快乐逍遥。(一动物) 二、给动物分类 (一)分类方法的学习初探 1.出示狗、老虎和河鲫鱼,尝试寻找标准进行分类 2统一分类的要求 (二)火眼金睛——对十种动物的分类 1.小组活动,将10种动物进行分类 2.交流分类的结果,并对分类结果进行标准和特征的分析,达成统一认知 (三)游戏活动——耳听八方 根据提供文字信息辨别动物。 三、拓展活动 结合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知识,建构大概念: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6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6.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动物。 3、能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 4、能简单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分类的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体会动物的多样性,能运用分类的方法,更好第认识动物。 教学准备: 动物卡片、学生活动手册、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喜欢)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逛动物园。 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 进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 二、探究新知(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编号 课件出示动物图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为了 便于分类统计,我们一起给这些动物编号。 3、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图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1号,蝴蝶卡片上标上2号,鸡卡片上标上3号,蛞蝓卡片上编上4号,蚂蚁卡片上编上5号,金鱼卡片上编上6号,蜗牛卡片上编上7号,老虎卡片上编上8号,喜鹊卡片上编上9号,哈卡片上编上10号。 (展示课件) 学生给动物编号。(课本40页)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 教师举类: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们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将有脚的分一类,没脚的分一类。 2、学生小组合作分类。 3、教师出示课件(看和老师分类的结果一样吗) 教师补充说明: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哈的“斧足”也是脚。 4、教师示范统计分类结果。 学生汇报有脚的都有哪些,没有脚的由哪些。老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分类结果。(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5、课件出示老师分类结果(按是不是生活在分里的) 师提问:谁来猜猜老师这是按什么分类的?(指名汇报) 师:对,老师这是按是不是生活在水里分的,分为生活陆地的和生活水里的两类。(教师板书) 6、学生根据老师的分类标准填活动手册第13页。 (三)、交流研讨 讨论:这两种分类的方法结果一样吗?(不一样)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就会不同,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总结 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 三、拓展延伸 1、通过分类,我们对课本上的动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还有哪些动物有脚?哪些动物没有脚呢?(2)、哪些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教师出示课件指名回答。 2、教师:学习了动物和植物这个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有生命的?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动物分类》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

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5 / - 1 -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给动物分类》优秀教案

给动物分类 【教材简析】 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分类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具有积极意义。本课借助动物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小学中段的教学目标,所以本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题材,依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类练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 教科书分三步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1、给课本中的动物进行编号。为了方便学生研究,所以以卡片的形式发给学生。教科书出示了狗、蝴蝶、鸡、蛞蝓、蚂蚁、金鱼、蜗牛、老虎、喜鹊和蛤等。这些动物都是前面几课出现过的,学生对它们比较熟悉。考虑到动物较多,教科书指导学生给动物卡片编号,这样一年级学生记录起来就方便多了。每个小组的动物要一样,并且编号也一样,便于交流和讨论。 2、自己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这里的分类标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给予肯定,如根据会不会游泳,分成会游泳和不会游泳的两类;根据有没有脚,分成有脚的和没脚的两类;根据有没有毛,分成有毛的和没毛的两类;根据是不是会飞,分成会飞的和不会飞的两类等等。学生只需达到以一个标准将动物分成两类这个程度即可,不要求分类。 3、与同学交流分类的方法和结果。这里还承担着培养学生

合作、分享意识的任务,使学生不仅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愿意倾听他人的信息。 研讨环节“我们有哪些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对之前分类的一个小结,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同一种动物因为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归为不同类别,体现了动物形态特征的不同。 另外,本课还联系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引导学生讨论“学习了动物和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这其实是在启发学生寻找动物和植物所共有的生物特征,如都会长大、都需要摄取营养、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等。 【学情分析】 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

小学科学给动物分类教学反思

《给动物分类》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知道分类是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2.能运用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方法。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认识动物。 二、活动重难点 1.知道有些动物的外观和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2.通过分类让学生建立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认识。 三、反思 1.用动物图片在黑板上呈现分类过程。学生分组活动也要准备各种动物图片,并且图片下方要留有空白,这样便于统一编号。 2.先复习第一单元中学习过的分类方法,再进入新课,这样既有衔接又易于固化分类的方法。 3.本单元已详细认识过蜗牛、鱼。从这两种动物入手进而找一些较为相近的动物进行补充并第一次分类。在进行第二次分类时,可直接出示十种动物,尽量挑选常见的动物,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为准进行相应调换,但种类不宜太多。 4.本课是第二次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可通过板书列序号的形式渗透二歧分类法,不用讲解什么是二歧分类。 四、教案设计 同学们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动物归为一类,把不具有相同的特点的归为另一类,生物学家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对已知的自然界数百万种生物进行划分的,其中一种划分方式是把生物分为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做“分类”。 教学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前面观察过的动物,说说它们的特点。为后续的分类活动分散难点。本环节的小结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观察研究生物的方法——分类。

【提示】(1)第一次分类时给的动物种类不宜太多。可以在先说了特点之后,再进行分类。(2)第一次分类是在全班讨论基础上,请1~2名学生到黑板上以磁力贴形式呈现分类结果。一定要让学生说清楚分类的标准。关于分类标准的讲解在后面会有详细指导。 【预设】鸟用翅膀飞,有毛、脚、嘴、眼等。蝴蝶长有六条腿,会飞,头上有触角。狗和老虎都有四条腿,都会走、奔跑,身体表面都有毛。蛤生活在水里,有硬壳,用斧足运动。蛞蝓有柔软的身体,没有硬壳。鸡身体有毛,有两条腿,在陆地生活,头部有眼、嘴、耳朵和鸡冠等。蚂蚁身体长有六条腿,头上有触角,用触角交流信息,喜欢甜的食物。 【教学意图1】此环节可用上一环节用过的词汇来描述动物的特点。告诉学生,这些特点都可以作为对动物进行分类的依据(即分类标准)。但每次只能选一个词作为分类标准。教师为学生进行分类示范,便于对学生后续的观察分类和书写记录作铺垫。让学生也仿照这样的呈现方式来陈述自己的分类结果。这样做的意义不仅使学生的陈述更有条理,而且更能启发他们认识到“有些动物的外观和它们的行为方式是相似的,有些却大不相同”。 【教学意图2】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方法在学习动物时带来的方便之处。通过分类,一方面,学生对动物具有的形态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一类动物具有的形态特征能够更进一步地观察和了解这类动物中的某一种动物。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动物》单元和《植物》单元是有联系的。动物是有生命的,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回顾上学期的《植物》单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师要让学生去寻找动物和植物作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意图3】拓展学生对动物的认识。通过单元评测,学生以划勾或写标号的形式能够迅速地检验对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动物分类学报

动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分类AA爬行纲一、龟鳖目龟科:约40种。 体笨重,甲壳圆,四肢粗壮,运动缓慢,食草。 广布南美和非洲。 代表种见於北美、欧洲和亚洲温暖地区。 以加拉帕戈斯(Galapagos)群岛的巨龟和美洲南、西部的沙龟最著名。 鳖科:鳖科有7属23种,以外表为皮肤而非角质盾片为特征。 鳖科以亚洲为分布中心,非洲和北美洲也能见到,而澳洲只有化石。 鳖科是游动迅速的淡水肉食性龟鳖类,性情比较凶猛,其皮肤有在水中辅助呼吸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保持较长的时间。 鳖科中最出众的种类是分布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鼋Pelochelys bibroni,其背甲长可达1.29米,是体型最大的鳖类之一,与我国其它的鳖相比,吻部较短。 鼋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二、蜥蜴目壁虎科:壁虎科中比较原始的成员具有可以活动的眼睑,而其它壁虎乃至同亚目的鳞脚蜥的眼睑均不能活动,它们常被单独划分成睑虎科Eublepharidae,有大约5属22种,又可分成睑虎和猫眼虎两大类。 睑虎分布于非洲、亚洲和中北美洲,其攀附能力要弱于多数壁虎,更倾向于在地面活动。

壁虎生活于建筑物内,以蚊、蝇、飞蛾等昆虫为食。 夜间活动,夏秋的晚上常出没于有灯光照射的墙壁、天花板、檐下或电杆上,白天潜伏于壁缝、瓦角下、橱柜背后等隐蔽处,并在这些隐蔽地方产卵,每产2枚;卵白色,卵圆形,壳易破碎。 孵化期1个多月石龙子科:石龙子科成员多数体型比较小,但也有些较大的成员,这些大型的石龙子分布于大洋洲,其中最大的是所罗门群岛的所罗门蜥(猴尾石龙子)Coruciazebrata,身长可达80厘米,是树栖成员,有似猴子般可以缠绕的尾巴。 第二大的是澳洲和新几内亚岛的几种柔蜥(蓝舌石龙子)Tiliqua,最大的身长可达60厘米,体格粗壮。 大洋洲和亚洲南部还有另外一些比较奇特的石龙子,如新几内亚的三棱蜥Triboonotus,背上有三道似的大鳞。 蜥蜴科:蜥蜴科成员主要为卵生,也有少数为卵胎生,其中胎生蜥蜴Lacertavivipara是卵胎生的蜥蜴的代表,胎生蜥蜴也是分布最广和最北的蜥蜴之一,分布于亚洲北部和几乎整个欧洲,包括欧洲北极圈以内的部分,另有几种蜥蜴为孤雌生殖,只有雌性而无雄性。 蜥蜴科成员多数体型较小,但有些较大的成员如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蓝斑蜥蜴Lacerta lepida身长可达60~80厘米。 三、蛇目游蛇科:腹鳞宽大,头背对称地覆盖着大的鳞片。 如果是树栖类的蛇,躯体和尾均细长,腹鳞扁平且两侧呈棱角,适于缠绕,具有很强的灵活缠绕性。

物种的概念和动物分类的等级

物种的概念和动物分类的等级 编者按:了解动物药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掌握《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内容。因此,我们为大家搜集了一系列的药用动物学的基本内容,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知识。 “物种”(Species)或又简单地称为“种”,是动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考试大网站整理正确地理解物种的概念,在动物分类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恩格斯说:“没有物种的概念,整个科学便没有了”。但是对于物种的定义,或者说对于物种的理解,迄今确还是一个在自然科学中争论很大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林拉的看法。林拉以一切物种均由特创而成,各有其特征,固定不变,而以模式标本的形态特征作为物种的准绳。 第二,达尔文的看法。达尔文认为一切物种均由同宗同祖繁衍下来,而且都还在进化中,一个物种通过一系列过渡类型而转变成另一个物种,因此物种是人为的,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划分出来的,变种是正在发育中的物种,而物种是差别更显著的变种。 第三,近代一般学者的看法。归纳起来认为:

①物种由进化形成,而且仍然在发展中,但在一定阶段,却又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通过量变至一定程度时,就可发生质变,形成新物种。 ②种是以种群,而非以个体为其存在形式,因此在进行动物分类时,不宜只靠个别标本,而应以一系列标本为依据,从中选出模式标本。 ③同种的动物不仅在形态构造上彼此相似,而且在生理上相同,它们在生理上的相亲合,较之形态上的近似,更是基本的,同种间可以交配,并把特征传于后代,不同种的动物虽然也可能用人工的方法促使其互配,但是在自然界它们并不进行杂交,纵使杂交,一般也不能产生杂种,或即使是产生杂种,但不能生育,固而并不传种下来。 简单地说,物种是一群在形态和生理方面彼此十分相似,或性状间差别很微小,并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动物个体;凡种内的有性个体间能够互配,并且产生能够发育的个体后代;不同种的有性个体间不能够互配和产生后代。物种是动物进化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是自然界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 如上所述,物种是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在动物分类学上,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进行鉴定、研究,便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系统,设立了很多的等级或阶元(Category),用以表示各种动物间类似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这些等级单位是将若干相近似的物种归并在一起,称为属,又将一些相近似的属归并在一起,称为科,再将若干科并为目,若干目并为纲,若干纲并为门,门是动物界的分类等级,这样从上至下则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形成了一个科学的动物

常见的动物

常见的动物 常见的动物(1)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动物种类繁多,特征千变万化,以它学习分类方法有所不妥,不利于动物分类体系的建立。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简单进行分类。无助于分类思想的强化,因此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分类方法的意义,就不得不补充脊椎骨和脊柱出现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支持体重,使躯体可以长得大;可以保护脊髓、内脏;可以附着肌肉使得运动快速,增强适应能力。)。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 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 媒体形式: 动物图片和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思考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125万

动物界分类

动物界的分类

注:本表根据18s rRNA比对结果划分,按遗传学分类 按形态划分 如果按形态学分类的话,动物首先按照组成的细胞数,分为单细胞动物(Protozoa)和多细胞动物(即后生动物 Metazoa)两种。前者所属的动物有争议,例如眼虫,会因为其体内的叶绿体被归入为植物。而在演化的过程中,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会因细胞分化而发展到不同的方向,行使不同的功能。

多细胞动物再被分为侧生动物(Parazoa)和真后生动物(Eumetazoa)。前者包括海绵动物,扁盘动物和中生动物[21]。这三种动物和真后生动物缺乏联系。组织分化程度低[22]。 接下来,真后生动物按照其身体对称方式被分为辐射对称动物和两侧对称动物。前者包括刺胞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 然后将两侧对称的动物按其体腔的有无,有的话是真是假,分为三类,即无体腔动物(Acoelomata),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和真体腔动物(Eucoelomata)。但是纽形动物门介乎于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之间,分类位置有疑问。无体腔动物的代表是扁形动物。假体腔动物的体腔并不是由中胚层包绕的,是原肠未完全退化的产物,代表动物是线虫动物和轮形动物。真体腔动物的体腔是有中胚层包裹的。 真体腔动物接着按原肠孔(Blastoporus)的发展分为原口动物(Protostomia),后口动物(Deuterostomia)和过渡类型触手动物(Tentaculata)。后口动物的代表是棘皮动物和非“无脊椎动物”的脊索动物。过渡类型包括帚虫动物,腕足动物和苔藓动物三种。其他的真体腔动物都是原口动物,包括节肢动物,缓步动物,有爪动物,软体动物,星虫动物,螠虫动物门和环节动物等。 这种分类有很大问题,比如纽形动物的“无家可归”,而扁形动物,线虫动物是原口动物,却因为体腔不是“真体腔”而没有“资格”去被归类。触手动物有很多后口动物的特征,比如辐射卵裂,体腔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的中胚层包裹的。但是来自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却表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2014,1) Chapter1 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纳乌莫夫认为,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动物生态学的中心问题: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及动物生存条件对于繁殖、存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研究动物生态的意义:动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学科,是有益动物保护与利用、有害动物控制的基础。 环境:非生物环境,1. 环境因子的(大气、水域、陆地)的测定2. 光、辐射、温度、水分、土壤、温室气体(CO2)对动物的生态作用/ 植物与植被环境,植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 种群生态:动物分布与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迁移扩散;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遗传学研究(种群间遗传距离、基因流) 研究的基本方法:1.野外观察法,第一性2.实验方法,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3.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方法:生物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可靠性评价 研究热点和动向:1.分子生态学2.动物行为学3.行为生态学4.应用生态学5.保护生物学 Chapter2 动物分类学的基本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间的类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从种群观点来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及动物进化的可能过程与趋向等。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二名法:属名和种加词种(种小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者,该种论文所发表的年份。 属名字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则采用小写。学名引用常以斜体表示,或加底线 三名法:命名一个亚种,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 在植物分类学中,物种的分类阶层自种以下,依次分别为变种、变型,在种与变种之间还有亚种。这跟动物学不同的地方在于: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面(例如"subsp.")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 分类系统: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由大而小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主要分类阶元。 将分类阶元加入总或亚。根据细胞数量及分化、体型、胚层、体腔、体节、附肢以及内门器官的布局和特点等,将整个动物界分为若干门,但在门的数目及各门动物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持有不同的见解。 Chapter3 动物的环境:就是围绕动物周围的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