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
第一节 昆虫体驱的一般构造
昆虫隶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除具备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
节肢动物的特征
体躯分节
体节生有成对附肢
体被外骨骼
开放式血液循环
昆虫纲的特征
1.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体段
2.头部有口器、1对触角、有1对复眼和0-3个单眼
3.胸部有三对足、通常有两对翅
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腹内含有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尾须。
5.有变态
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
头部是昆虫的第一个体段。昆虫的头部通常着生有1对触角,1对复眼,0~3个单眼和口器。
昆虫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1、昆虫头部的分区
额区,头顶,额颊区,额区唇基区,后头区。
2、昆虫的头式
⒈下口式 口器着生在头部下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垂直。如蝗虫等。
⒉前口式 口器着生在头部前方,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的纵轴几乎平行。如步甲等。
⒊后口式 口器向后伸,贴在身体的腹面,头部的纵轴与身体纵轴成锐角。如蝉等。
3、昆虫头部的附器
3.1 触角
3.1.1 触角构造
分3部分:触角基部第一节称为柄节,第二节称为梗节,以后各节统称为鞭节。鞭节可分若干亚节,变异大。
3.1.2 触角类型
丝状(蟋蟀、蝗虫)
刚毛状(蜻蜓、蝉)
念珠状(白蚁)
锯齿状(芫菁)
栉齿状(雄绿豆象)
羽状(大蚕蛾)
膝状(蜜蜂、象甲)
具芒状(蝇类)
环毛状(雄蚊)
球杆状(蝶类)
锤状(郭公甲)
鳃叶状(金龟甲)
3.1.3 触角功能 触角的主要功能是嗅觉和触觉作用,有的有听觉或其他功能。
3.1.4 了解触角类型和功能的意义
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
鉴别某些种类的雌雄
根据嗅觉诱集或驱避

3.2眼
3.2.1 复眼 复眼能分辨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
3.2.2 单眼
3.⒊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由于昆虫取食方式和食物的种类不同,口器的类型变化很大。但主要为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两种类型。
咀嚼式口器:取食固体食物

吸收式口器(1虹吸式口器2舐吸式口器3刺吸式口器4锉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兼食固体和液体2种食物
3.3.1 口器构造及类型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舌等五个部分组成。
咀嚼式口器害虫取食特点: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为害植物时,常咬食叶片和茎部,或蛀食果实和种子,造成孔洞、缺刻,甚至吃光叶片或蛀空果实、种子。如叶甲及多种

蝶、蛾类幼虫。

刺吸式口器: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上唇退化成三角形小片,下唇延长成管状的喙,上、下颚特化为4条口针。多见于半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蚊类等。
刺吸式口器害虫取食特点:刺吸式口器害虫取食时,上、下颚口针交替刺入植物组织内吸取植物汁液,使植物出现斑点、卷曲、皱缩、虫瘿等现象。如蚜虫、叶蝉等。
其他口器类型
虹吸式口器:鳞翅目成虫特有。
锉吸式口器:缨翅目蓟马特有。
舐吸式口器: 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
嚼吸式口器:为蜜蜂类特有。
捕吸式口器:为脉翅目幼虫所特有。
刮吸式口器:蝇类幼虫(蛆)所特有。
3.3.2 了解口器类型和为害特点的意义
帮助识别昆虫
了解口器类型和为害特点,可选择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可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类群
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个体段,由3个体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的侧下方各生有1对分节的足。多数昆虫在中胸和后胸侧上方还各生有1对翅,依次称为前翅和后翅。足和翅都是昆虫的运动器官。
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1.胸部的基本构造
有翅昆虫成虫的胸节一般近方形,由背板、腹板、2侧板4块骨板组成。
2.昆虫胸部的附器
2.1 胸足
基节 较粗短,与侧基突顶接,形成关节.
转节 较短小,少数2节。
腿节 较强大、粗壮,与胫节以关节相连。
胫节 细长,常有刺和距。
跗节 由1~5个亚节组成,常有跗垫。
前跗节 多退化为2个侧爪。
胸足的类型
步行足(步行甲)
跳跃足(蝗虫后足)
开掘足(蝼蛄前足)
捕捉足(螳螂前足)
游泳足(龙虱后足)
抱握足(雄龙虱前足)
携粉足(蜜蜂后足)
攀悬足(虱类)

2.2 翅
翅脉
翅脉是由气管伸入双层翅面形成的。翅脉的排列形式称为脉序。为了便于分析比较,人们抽象归纳出了假象脉序。此外,有的还在翅面上形成翅痣和翅室。
翅的基本构造
近似于三角形。有3条边(前缘 、外缘、 内缘 )、3个角(肩角、顶角、臀角 )、3条褶( 轭褶、臀褶、基褶),把翅面划分为4个区(腋区、 轭区、臀区、臀前区 )。
翅的类型
膜翅(蜂类等)
复翅(直翅目前翅)
鞘翅(甲虫前翅)
半鞘翅(蝽类前翅)
鳞翅(鳞翅目)
毛翅(石蛾)
缨翅(蓟马)
棒翅(双翅目后翅)
翅的连锁
贴接式(翅抱): 后翅肩角膨大,飞行时伸到前翅后缘之下,使前后翅连接起来.蝶类等
翅轭:前翅轭区基部有一指状突起,称,飞行时翅轭伸在后翅前缘之下,使两翅互相连接起来.蝙蝠蛾
翅缰:后翅前缘基部有1根或几根强大的刚毛,称翅缰,

在前翅后面的翅脉上有1簇毛或鳞片,称,飞翔时以翅缰插入翅缰钩内来连接前后翅.多数蛾类
翅钩:后翅前缘生有一排小钩, 向上及向后弯曲,前翅后缘有一条向下卷起的褶,飞行时翅钩即挂在卷褶上,以协调前后翅的统一动作.蜂类等
翅褶 :前翅的后缘有1向下卷的褶,后翅前缘有1段短而向上卷起的褶,飞行时前后翅的卷褶挂在一起,使前后翅动作一致.半翅目等

翅的放置
昆虫在静息状态下,翅的放置常见有3种形式:
平展于身体的两侧,以便随时起飞,如蜻蜓、尺蛾等。
竖立于身体的背面,如蜉蝣目、蝶类等。
平放体背或呈屋脊状斜覆于背侧方,如多数蛾类。

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体躯的第3个体段,腹腔内包藏着大部分内脏器官,腹末数个体节着生有外生殖器官,因此,腹部是昆虫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1. 腹部的基本构造
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每一腹节由2块骨板(背板、腹板)组成,两侧为膜质。由于腹部腹部各节之间及背板与腹板之间都是以膜相连,所以腹部有较大的伸缩能力,有助于昆虫的呼吸、交配、产卵和释放性信息素等活动。
2. 腹部的附器
腹部的末端着生外生殖器,有些昆虫在腹末着生有1对尾须,鳞翅目、膜翅目叶蜂科的幼虫,腹部还有腹足。
外生殖器
雌性外生殖器就是产卵器,位于第8~9节的腹面,主要由背产卵瓣、腹产卵瓣、内产卵瓣组成。雄性外生殖器就是交尾器,位于第9节腹面,主要由阳具和抱握器组成。
尾须
尾须是着生于昆虫腹部第11节两侧的1对须状构造分节或不分节,具有感觉作用 。
幼虫的腹足
腹足是幼虫的行动器官,典型的腹足由亚基节、基节和趾组成。多数鳞翅目幼虫具2~5对腹足,末端有趾钩,着生于第3-6和第10腹节上,第10腹节上的1对称为臀足。;叶蜂类6~8对腹足,无趾钩。


昆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
1.两性生殖
雌雄异体,必须经过两性交配,即卵必需经过受精(性细胞融合),才能发育成新的后代个体.昆虫纲中绝大多数种类都属这种生殖方式。
2.孤雌生殖
也叫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又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偶发性孤雌生殖 正常情况下两性生殖,偶尔产生的不受精卵能发育成正常后代。如家蚕。
——经常性孤雌生殖 正常情况下孤雌生殖。如蓟马。
——周期性孤雌生殖 随季节的交替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周期性发生,又称世代交替。如蚜虫。
3.多胚生殖
指1粒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每个胚胎都能发育成正常后代个体的生殖方式。多见于膜翅目小蜂科中的某些类

群。如一种多胚跳小蜂的1粒卵内可孵化出2000个左右的胚胎。
4. 胎生和幼体生殖
4.1 胎生
胚胎发育在母体内完成,由母体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称为胎生生殖。
4.2 幼体生殖
在幼虫期就能繁殖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幼体生殖。在母幼的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而孵化的幼体,先是以母体组织为食,所以幼体生殖又是特殊的孤雌生殖和胎生。双翅目瘿蚊科是幼体生殖的典型。瘿蚊在夏季产生两性蛹,成虫羽化后交配产卵,行两性生殖;其余季节行幼体生殖,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
第二节 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1.昆虫的卵
1.1卵的构造
卵是一个大型细胞,外面包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卵壳,卵壳下为一层很薄的卵黄膜,膜内为原生质和卵黄。卵的前端有1个或几个贯通卵壳的小孔,称为卵孔,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也称为受精孔。卵孔附近区域常有放射状、菊花状等刻纹,可作为鉴别不同昆虫卵的依据之一。
卵期是一个表面静止的虫期。但成虫产卵具有各种保护习性,卵壳又有保护作用 。卵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较差。
1.2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
昆虫卵的大小、形状、产卵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异。
2. 胚胎发育
卵生昆虫的胚胎发育大致可分为卵裂、胚盘形成、胚带形成、胚膜形成、胚层形成、胚体分节、附肢形成、胚动、体壁形成及背合等若干阶段。
第三节 昆虫的胚后发育
1. 孵 化
完成胚胎发育的幼虫(或若虫)冲破卵壳而孵出的现象,称为孵化(hatching或eclosion)。
2. 变态及其类型
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胚后发育阶段,在伴随着生长发育“量”的积累(体积增大)的同时,还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发生着周期性“质”的改变(体态转变),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2.1 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osis)
又称直接变态,幼体不经过蛹就可直接发育为成虫。即一生经过卵期 —— 幼期 —— 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缺少蛹期。
不完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外生翅类昆虫最常见的变态类型。其中又可分为半变态、渐变态和过渐变态3个亚型。
——半变态(hemimetamorphosis)
幼期生活于水中,幼体体型和取食、呼吸、运动器官及行为习性等方面,均与成虫明显不同。如蜻蜓目昆虫。
幼虫水生,成虫陆生;
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生活习性不同。
幼虫叫稚虫
——渐变态(paurometamorphosis)
幼体阶段通称为若虫,若虫与成虫均为陆生。若虫与成虫在体形、行为和习性、栖境等方面均十分相似。如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等重要农林植物害虫。
——过渐变态(hyperpaurometamorphosis)
与渐变态相似,所不同的

是末龄若虫阶段不吃不动,类似于全变态类的蛹期,故特称为拟蛹或伪蛹。是由不全变态向全变态进化的过渡类型。如缨翅目和同翅目的粉虱、雄蚧等。
2.2 完全变态(complete metamorphosis)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幼虫与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生活习性和活动行为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如蝶、蛾和甲虫类昆虫。
3. 幼虫期
完成胚胎发育的昆虫幼体从卵内孵出,即开始取食和生长发育,自幼体发育到蛹(完全变态)或成虫(不完全变态)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larval stage)或若虫期(nymph stage)。
幼虫期的最显著特点是大量取食,以不断获得和积累营养,迅速生长发育,从而为成虫期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生理准备。因此,对大多数农业害虫来说,幼虫期是主要为害时期,也是防治的重点虫期。低龄幼虫体小取食少;暴露取食;群集危害植物;体壁薄,对药剂抵抗力弱。高龄幼虫体大取食多;隐蔽取食;分散危害植物;体壁增厚,对药剂抵抗力强。
药剂防治幼虫的关键时期是低龄幼虫期。
3.1 生长和脱皮
幼虫经过一定时间的取食和生长,即形成新表皮、脱去旧表皮,这种现象称为脱皮(moulting)。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exuvia)。幼虫的生长和脱皮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每脱一次皮,身体即有一定程度的增大,这种脱皮称为生长脱皮。 从卵内孵化出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以后每脱一次皮,即增加一龄,称为虫龄(instar)。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的历期,称为龄期(stadium)。龄期=蜕皮次数+1
末龄幼虫脱皮化蛹(若虫和稚虫则脱皮羽化 ),称为变态脱皮。
3.2 幼虫的类型
①原足型幼虫
主要特点是,幼虫在胚胎发育早期孵化,虫体的发育尚不完善,胸部附肢仅为突起状态的芽体,有的腹部尚未完全分节。如寄生蜂类幼虫。
②多足型幼虫
除3对胸足外,还具数对腹足。如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幼虫。鳞翅目幼虫腹足2~5对,具趾钩,又称蠋型幼虫;叶蜂类腹足多于5对,无趾钩,又称伪蠋型幼虫。③寡足型幼虫
胸足发达,无腹足。根据体型和胸足发达程度分为:蛃型。前口式,胸足发达,行动迅速。多捕食性。如瓢虫、草蛉等。 蛴螬型。体肥胖,C字形弯曲,胸足较短,行动迟缓。如金龟。 蠕虫型。体细长,略扁平,胸、腹部粗细相仿,胸足较短。如叩头虫。
④无足型幼虫
既无胸足,又无腹足。通常又可分为显头型(有明显骨化的头部。天牛、吉丁虫)、半头型(头部仅前半部骨化而显露,后半部缩入胸内。大蚊科、多数虻类)、无头型(头部退化,完全缩入胸部或仅有口

钩外露。蝇类)。
4. 蛹 期
蛹(pupa)是完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转变为成虫必须经过的特有的静息虫态。末龄幼虫脱皮变蛹的现象叫化蛹。老熟幼虫行将化蛹前,通常停止取食,并做适当的准备工作(吐丝作茧、筑造蛹室等),此即前蛹。化蛹至成虫羽化经过的历期称蛹期。蛹的抗逆力较强,许多昆虫以蛹期度过不良环境。
4.1 蛹的类型
蛹通常分为离蛹、被蛹、围蛹3种类型。离蛹(裸蛹):翅和附肢不紧贴在蛹体上,可以活动,腹部各节也能自由扭动。如天牛。被蛹:翅和附肢都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如蛾、蝶。围蛹:实为离蛹,但被包被在末龄幼虫脱下的皮壳里。如蝇。
4.2 蛹的保护
第四节 成虫生物学
羽化、补充营养、雌雄二型及多型现象
1. 羽 化
成虫自其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经变态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emergence)。羽化以后的虫态为成虫。成虫从羽化到产卵经过的历期,称为产卵前期。从开始产卵到产卵结束的历期,称为产卵期。防治成虫时,应当掌握在产卵前期内进行。多数种类成虫产完卵后便很快死亡,但雌虫的寿命一般较雄虫为长。从羽化到死亡所经过的历期,称为成虫期。社会性昆虫的成虫通常都有照顾子代的习性,其寿命较一般昆虫也长。
2.补充营养
有些昆虫羽化后,性器官已经发育成熟,口器退化,不再取食即可交配产卵,不久便死亡。多数昆虫,其成虫羽化后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细胞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叫补充营养。
3.雌雄二型及多型现象
雌雄二型
同种昆虫的两性个体除生殖器官外,在个体大小、体形、体色、构造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的现象,叫雌雄二型现象。
多型现象
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第五节 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
1. 昆虫的世代
昆虫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史,称为生命周期(life cycle)或世代生活史(generation life history)。昆虫在一年内发生固定代数或完成一代需要固定时间的特性叫化性。一年发生1代的为一化性昆虫,如大豆食心虫、天幕毛虫等;一年发生两代的叫二化性昆虫,如二化螟;一年发生3代以上的叫多化性昆虫,如棉铃虫、玉米螟;需两年以上完成一代的称为部化性昆虫,如美洲十七年蝉。
世代重叠 多化性昆虫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的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叫世代重叠(generation overlapping)。
局部世代 同种昆虫在同一地区具有不同化性的现象称为局部世代(partial generation)
多化性昆虫越冬虫态的一代叫越

冬代,如亚洲玉米螟在山东等地一年发生3代,以第3代老熟幼虫越冬,因此也将该代称为越冬代。
2. 昆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life history)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内的发育历程,通常以1年或1代为时间范围。昆虫在1年中的发育历程叫年生活史(annual life history),即昆虫从越冬虫态越冬后复苏起,至翌年越冬复苏前的全过程。一化性昆虫的世代生活史亦即年生活史;多化性昆虫的年生活史是由多个世代生活史组成的;而对部化性昆虫来说,其年生活史只包含世代生活史的一部分。
世代生活史和年生活史是昆虫生物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3. 休眠和滞育
休眠和滞育是指昆虫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当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生命活动即会暂时停滞,以安全渡过不良环境的现象。
休眠和滞育虽然都是生长发育的暂时停滞现象,但二者的深刻程度以及引起和解除的条件有所不同。
3.1 休 眠
休眠(dormancy)是由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物生命活动暂时停滞的现象,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3.2 滞 育
滞育(diapause)也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但通常不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恢复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 滞育又可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种类型。
3.3 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
引起昆虫滞育的生态因子有光周期、温度、湿度、食物等,内在因子为激素。
第六节 昆虫的行为和习性
1. 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根据昆虫昼夜活动的节律性行为,可将其分为:昼出性昆虫,如多数蝶类、蜻蜓、步行虫等;夜出性昆虫,如大多数蛾类等;昼夜活动的昆虫,如蚂蚁、大蚕蛾、某些天蛾;弱光性昆虫,如蚊子等。
2. 昆虫的食性
食性(feeding habit)是指昆虫对食物的选择性。
根据昆虫所嗜好食物的性质,可将昆虫的食性分为植食性(以植物为食料)、肉食性(以其他动物为食料)、腐食性(以动物的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料)和杂食性(兼食动物、植物)等。
根据植食性昆虫取食食物范围的多寡,可将食性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3类。①单食性——只取食危害1种植物,如三化螟只危害水稻;②寡食性——能取食1科或近缘科的植物,如菜青虫、小菜蛾能危害十字花科中的多种植物;③多食性——能取食危害多科植物,如棉蚜能危害74科中的285种植物、地老虎类能危害多种农林植物。
3. 昆虫的趋性
趋性(taxis)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所表现出的趋向或背向活动。趋向活动叫正趋性,背向活动叫负趋性。根据刺激的性质,可将昆虫的趋

性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等。例如,高等动物的外寄生虫需要寄主的体温和气味作为刺激,靠的是趋热性和趋化性而找到寄主动物。许多昆虫(如大多数夜出性蛾类)有趋光性,而蜚蠊类则有负趋光性;趋化性在昆虫的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场所等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4. 群集、扩散和迁飞
4.1 群集性
同种昆虫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叫群集性(aggregation)。根据群集时间长短可分为:①临时性群集。在某一虫态和一段时间内群集,过后分散,如榆蓝叶甲和马铃薯瓢虫的群集性越冬。②永久性群集。一旦形成群集,便永不分散,如具有社会性生活习性的蜜蜂。
4.2 扩散
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叫扩散、蔓延或传播。根据引起扩散的原因可分为:
①主动扩散——由于取食、求偶、避敌等原因,主动但相对缓慢地形成的小范围的空间变化;
②被动扩散——由于水力、风力、动物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几乎完全被动的空间变化。扩散常使一种昆虫的分布区域扩大。
4.3 迁飞
一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通过飞翔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发生地的现象叫迁飞(migration)。
5. 拟态、伪装和假死
5.1 拟态
一种生物(昆虫)模拟另一种生物或环境中的其他物体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拟态(mimicry)或生物学拟态(biologicaaal mimicry)。
5.2 保护色
一些昆虫的体色与生活环境中的背景颜色十分相似,以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叫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有些昆虫还可随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换身体的颜色。保护色又是一种颜色拟态。
一些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种类模拟具有蛰刺的胡蜂的色斑型,或具与背景颜色反差鲜明的体色,以对天敌造成恐吓,叫警戒色(warning color)。
有些昆虫既有保护色,又有警戒色,因而更有利于保护自己。
5.3 伪装
伪装(camoufiaging)是指昆虫利用环境中的物体伪装自己的现象。
5.4 假死
假死(death feigning)是指昆虫受到某种突然刺激或震动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原停留处跌落下来呈“死亡”之状,稍停片刻又恢复常态而离去的现象。
昆虫分类
昆虫学名是利用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双命名法,并用拉丁文书写。

昆虫主要目简介
(一)直翅目 Orthoptera
体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下口式。触角多为丝状,前胸发达。前翅革质为覆翅,后翅膜质透明。雌虫产卵器发达,形式多样,不完全变态。多为植食性。
(二)半翅目 Hemiptera
因前翅为半翅而得名。中文简称为蝽,古称椿象,俗称“臭

大姐”、“臭屁虫”等,体小至中型,个别大型。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前方伸出。不用时贴放在头胸的腹面。触角丝状或棒状。前翅半鞘翅,后翅膜翅。中胸小盾片发达.多数种类胸部有臭腺。不完全变态(渐变态),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
(三)同翅目 Homoptera
体小至大型,头后口式,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伸出。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前翅质地均匀,为膜质或革质,静止时呈屋脊状。也有无翅种类(蚜虫、雌性介壳虫)。多为两性卵生,有的进行孤雌生殖。不完全变态,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有的可传播植物病毒病 。
(四)鳞翅目 Lepidoptera
包括所有的蝶类和蛾类,主要特点是:体、翅及附肢均被有鳞片,这些 小鳞片组成不同颜色的斑纹。触角有丝状、羽毛状、棒状等,口器虹吸式。完全变态,幼虫为多足型,蛹是被蛹。
蛾、蝶成虫的主要区别:蝶类触角棍棒状、静止时翅直立于体上,全无翅缰,白天活动;蛾类触角非棍棒状,形状不一,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或平展体侧,多数具翅缰,夜间活动。
(五)鞘翅目 Coleoptera
通称甲虫。为昆虫纲中的最大类群,全世界已知约35万种。体微小至大型,体壁坚硬。口器咀嚼式,触角多样。前翅鞘翅,后翅膜翅,折叠于鞘翅下。前胸发达,中胸只露出小盾片。完全变态,幼虫多为寡足型,少为无足型,离蛹。肉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杂食性。本目根据其食性可分为肉食亚目(后足基节与后胸腹板愈合,并把腹部第1腹板完全分开)和多食亚目(后足基节不与后胸腹板愈合,可动,不把腹部第1腹板完全分开)。
(六)膜翅目 Hymenoptera
本目包括蜂类、蚂蚁。体微小至中型。口器为咀嚼式或嚼吸式。触角类型多样。前后翅均为膜翅,前翅大、后翅小,翅钩连锁。腹部第一节多向前并入胸部,称为并胸腹节。第2节常缩小成细腰,称为腹柄。也有一些种类腹部与并胸腹节相连处甚宽,在分类上把它们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2个类群。雌虫产卵器发达,锯状、刺状或针状,有的特化为螫针。全变态。幼虫原足型、蠋型或无足型。离蛹,植食性或肉食性。
(七)双翅目 Diptera
本目包括蚊、蝇、虻。体型小到中型。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触角丝状和具芒状。前翅膜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完全变态,幼虫无足型,蛹多为围蛹。根据触角长短和构造,双翅目又分为环裂亚目触角具芒状,触角芒光裸,或基部半光裸、端半部羽状,或全羽状;短角亚目触角较短,通常3节,无触角芒。触角第3节末端常有端刺;长角亚目触角6~18节,末端无触角芒或端刺。
(八)缨翅目 Thysanoptera
统称

蓟马。 体微小到小型,口器锉吸式,前后翅均为缨翅。足短小而末端有泡。一般两性生殖,有的孤雌生殖。过渐变态,多为植食性,少数肉食性。
(九)脉翅目 Neuroptera
体小至大型。口器咀嚼式,下口式。复眼发达,单眼3个或无。触角细长,形状多样。前、后翅均膜质,形状和大小相似,翅脉网状,在边缘多分叉,少数种类翅脉简单。足跗节5节。完全变态。幼虫身体上多毛瘤,寡足型,胸足发达,行动活泼,口器捕吸式(双刺吸式)。成虫和幼虫均为肉食性

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植物检疫
1.植物检疫的概念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规或法律形式,禁止某些危险性的病虫、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对已发生及传入的危险性病虫、杂草,采取有效措施消灭或控制蔓延。
2.植物检疫的意义
3.植物检疫的任务
4.植物检疫的实施方法
4.1 确定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1.靠人为传播。2.危害严重,防治困难。3.国内尚未发生或限于局部地区发生。4.根据交往国所提供的检疫对象名单。
4.2 检验检疫
4.3 检疫处理

第二节 园林技术防治法
园林技术防治法隶属农业防治范畴,即利用园林植物栽培管理技术,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子,创造有利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不利于害虫大量繁衍的条件,或直接消灭、减少虫源,从而避免害虫发生或减轻为害。
1. 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省工、经济、安全、易为人们接受和推广;②不污染环境和杀伤天敌,害虫不易产生抗性; ③效果相对稳定和持久;④防治规模大,且能与其他防治方法协调应用。
局限性: ①地域性、季节性强; ②治虫作用不如化学防治快,害虫大发生时缺少急救作用
2.主要技术措施
(1)选育抗虫品种
(2)合理搭配树种与布局
(3)加强田间管理
(4)合理施肥与灌溉

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
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的防治方法。
优点:(1)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2)对一些害虫有长期的控制作用,而且不会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和形成抗性。如美国利用澳洲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加拿大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云杉叶蜂等都收到了“一劳永逸”的控制效果。(3)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
缺点:效果比较缓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害虫的生物防治包括:
一、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
天敌昆虫分为两大类:
(1)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草蛉、螳螂、食蚜蝇等。
(2)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

蝇。
天敌昆虫的利用途径:“以护为主,护、繁、引相结合”。
1、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
(1)慎用农药:
(2)保护天敌越冬:
(3)人工助迁:
(4)改善天敌昆虫的营养条件:
2、引进外地天敌
3、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
二、以菌治虫(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来防治害虫)
三、以激素治虫
外激素
内激素:
三、其他动物的利用
第四节 物理机械防治法
利用简单的工具以及光、电、声、辐射等物理技术来防治害虫的方法通称物理机械防治法。
一、人工捕杀 二、诱杀法 三、阻隔法 四、改变温度 五、其他杀虫法
第五节 化学防治
定义:化学防治是指用农药防治害虫、病害、杂草、线虫、螨类及其他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
优点: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方法简单,不受地域限制,便于大面积机械化操作等优点。
缺点:概括起来是“三R”问题
应用:当病虫害大发生时,化学防治可能是唯一的有效方法。
一、农药的基本知识 二、农药的使用 三、常用农药概述
农药的基本知识
一、农药的分类
(一)按杀虫作用分类
1.胃毒剂 通过消化道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百虫。
2.触杀剂 通过体壁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拟除虫菊酯类。
3.内吸剂 由植物体吸收后,再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氧化乐果、久效磷、呋喃丹等。
4.熏蒸剂 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的药剂。如敌敌畏、磷化铝等。
另有:特异性杀虫剂,如拒食剂(引起害虫停止取食)、驱避剂(引起害虫的取食、趋向行为逆转)、性引诱剂(模拟昆虫性信息素合成的化学药剂)、不育剂(引起昆虫不育)等
(二)按农药的来源与化学组成分类
二、农药的剂型
为了方便使用,农药被加工成不同的剂型,常见的剂型有以下几种:
1.粉剂
2.可湿性粉剂
3.乳油
4.颗粒剂
5.烟雾剂
6.超低容量制剂:
7.可溶性粉剂(水剂):
8.片剂:
9.其它剂型: 熏蒸剂、缓释剂、胶悬剂、毒笔、毒绳、毒纸环、毒签、胶囊剂等。
随着农药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制剂被陆续开发利用,如微乳剂、固体乳油、悬浮乳剂、可流动粉剂、漂浮颗粒剂、微胶囊剂、泡腾片剂等。
三、农药的毒性(对人及其他动物的毒害作用)
农药的使用
一、农药的使用方法
(一)喷雾:
(二)喷粉:
(三)土壤处理:
(四)拌种、浸种或浸苗、闷种
(五)毒谷、毒饵:
(六)熏蒸:
(七)注射法、打孔注射法
(八)涂抹、刮皮涂环

九)毒绳、毒笔涂环
(十)根区撒施
二、农药的稀释计算方法
(一)药剂浓度的表示方法
a:百分浓度(%)
b:百万分浓度(ppm)
c:倍数法 药液中稀释剂的用量为原药剂用量的多少倍,或者是药剂稀释多少倍的表示法。生产上最常用。
(二)浓度之间的换算
(三)农药的稀释计算
1.按有效成分的计算
2.根据稀释倍数的计算法 此法不考虑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
(1)计算100倍以下时:稀释剂重=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原药剂重量
例:用40%氧乐果乳油10ml加水稀释成50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
计算:10×50-10=490(ml)
(2)计算100倍以上时:稀释药剂重=原药剂重量×稀释倍数
例:用80%敌敌畏乳油10ml加水稀释成1 500倍药液,求稀释液重量。
计算:10×1 500=15(kg)
三、农药的合理使用
农药的合理使用就是要求贯彻“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从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使用农药。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选用农药
(二)适时用药
(三)适量用药
(四)交替使用农药
(五)农药的混合使用
(六)采用恰当的施药方法
第六节 害虫的综合治理
有关IPM的定义有多种解释,我国也有多种定义。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召开的“有害生物综合控制”专家讨论会上,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定义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依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与其环境间关系的一种管理系统,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尽管IPM有不同的定义,但对“害虫综合治理”的基本思想观点是一致的,可概括为4点:生态学观点、多战术观点、协调共存的观点、 经济学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