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成虫翅型分化研究 - 《应用昆虫学报》

合集下载

国内昆虫学杂志发表的364篇飞虱文献题录

国内昆虫学杂志发表的364篇飞虱文献题录

国内昆虫学杂志发表的364篇飞虱文献题录[1]李伟,郭慧芳,王荣富,刘宝生,钟万芳,方继朝,. 不同寄主植物上灰飞虱种群生命表的比较[J]. 昆虫学报,2009,(5).[2]王瑞,翟保平,胡高,陈晓,沈慧梅,.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的稻田灰飞虱与蜘蛛时空动态分析[J]. 昆虫学报,2009,(1).[3]杨燕涛,杨凌峰,. 一种防治稻飞虱的喷雾辅助装置[J]. 昆虫知识,2009,(1).[4]印建莉,胡君欢,徐海伟,吴进才,王飞,杨国庆,. 杀虫剂胁迫下褐飞虱迁飞虫和本地虫后代体内粗脂肪、可溶性糖及氨基酸含量的比较[J]. 昆虫学报,2008,(11).[5]王利华,方继朝,刘宝生,. 几类杀虫剂对灰飞虱的相对毒力及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现状[J]. 昆虫学报,2008,(9).[6]马崇勇,高聪芬,彭永强,沈晋良,王猛,. 灰飞虱室内大量繁殖及越冬饲养方法[J]. 昆虫知识,2008,(5).[7]秦玉金,刘学儒. 扬州市近三年褐飞虱重发原因浅析及2008年发生趋势分析[A]. 秦玉金.江苏省昆虫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C].江苏省昆虫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2008-08-01.[8]杨朗,黄凤宽,曾国新,凌冰,谢植干,梁广文,. 水稻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褐飞虱若虫的活性测定[J]. 昆虫知识,2008,(4).[9]张爱民,刘向东,翟保平,顾晓莹,. 温度对灰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昆虫学报,2008,(6).[10]程家安,朱金良,祝增荣,章连观,. 稻田飞虱灾变与环境调控[J]. 环境昆虫学报,2008,(2).[11]张爱民,刘向东,. 室内饲养灰飞虱的一种简便方法[J]. 昆虫知识,2008,(2).[12]陈仕高,蒲正国,谢雪梅,田茂仁,朱明华,. 重庆秀山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及其应用[J]. 昆虫知识,2008,(2).[13]王瑞,沈慧梅,胡高,陈晓,翟保平,. 灰飞虱的起飞和扩散行为[J]. 昆虫知识,2008,(1).[14]肖满开,何木兰,余夕辉,徐进才,方向群,李明波,吴彩玲,陈春秋,王俊,. 安庆褐飞虱近三个大发生年虫源和气候条件的比较分析[J]. 昆虫知识,2008,(1).[15]刘井兰,于建飞,吴进才,吴东浩,王丽萍,. 褐飞虱侵害后不同水稻品种根及地上部氮、磷、钾含量的变化[J]. 昆虫学报,2007,(10).[16]沈建新,沈益民,. 2005年褐飞虱大暴发原因及其应对策略[J]. 昆虫知识,2007,(5).[17]冼晓青,翟保平,张孝羲,张谷丰,刘志林,施保国,. 江苏沿江和江淮区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太平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及其可能机制[J]. 昆虫学报,2007,(6).[18]刘向东,翟保平,胡自强,. 高温及水稻类型对灰飞虱种群的影响[J]. 昆虫知识,2007,(3).[19]刘丰静,陈文滨,林胜,尤民生,. 转基因抗虫杂交稻对非靶标害虫稻飞虱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J]. 华东昆虫学报,2007,(1).[20]吕芬,周平,黄新动,翟秀英,. 白背飞虱灯下虫量与气象要素关系的相关分析[J]. 昆虫知识,2007,(1).[21]胡春林,.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45卷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知识,2006,(6).[22]左仕庚,张景健,陈远贵. 2005年岳阳市中晚稻稻飞虱大发生原因探析[A]. 左仕庚.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C].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2006-10-01.[23]穆兰芳,刘于成,朱福官,丁海红,滕金洪,钱斌彬,曹卫菊,. 2005年吴江市褐飞虱后期特大发生原因及其防治对策[J]. 昆虫知识,2006,(5).[24]陈法军,张珏峰,周彦铨,叶恭银,吕仲贤,俞晓平,. 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个体大小及数量差异[J]. 昆虫知识,2006,(4).[25]彭传华,刘华林,朱芬,雷朝亮,. 褐飞虱在香稻上的发生与产卵特征[J]. 昆虫知识,2006,(4).[26]杨之帆,何光存,. 褐飞虱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 昆虫学报,2006,(6).[27]周霞,程家安,娄永根,. 转cry1Ab基因水稻对非靶标昆虫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J]. 昆虫学报,2006,(5).[28]刘向东,翟保平,刘慈明,. 灰飞虱种群暴发成灾原因剖析[J]. 昆虫知识,2006,(2).[29]张珏锋,吕仲贤,陈法军,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陈列忠,俞晓平,. 褐飞虱不同致害性种群体内共生菌18SrDNA部分序列比较[J]. 昆虫学报,2006,(3).[30]陈娇,徐均焕,冯明光,. 褐飞虱和桃蚜粗提液中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激活特点[J]. 昆虫学报,2006,(2).[31]王智,宋大祥,朱明生,. 低剂量农药作用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及搜寻行为[J]. 昆虫学报,2006,(2).[32]孙虹霞,胡新军,舒迎花,张古忍,. 白背飞虱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昆虫学报,2006,(2).[33]戴华国,衣维贤,. 褐飞虱卵黄蛋白的分离及其生化特性[J]. 昆虫学报,2006,(1).[34]刘井兰,仇正华,吴进才,王鹏,于建飞,王芳,. 褐飞虱胁迫下两种水稻不同生育期玉米素核苷含量动态[J]. 昆虫学报,2006,(1).[35]刘芳,傅强,赖凤香,张志涛,. 稻褐飞虱致害性遗传与性别的关联性研究[J]. 昆虫学报,2005,(6).[36]沈斌斌,徐宇斌,邹一平,. 青翅蚁形隐翅虫对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的捕食作用[J]. 华东昆虫学报,2005,(4).[37]姜辉,林荣华,刘亮,瞿唯钢,陶传江,. 稻飞虱的危害及再猖獗机制[J]. 昆虫知识,2005,(6).[38]陈法军,张珏锋,俞晓平,. 稻飞虱酵母类胞内共生菌的组织学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2005,(6[38]黄保宏,雷鸣. 凤阳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 昆虫知识,2002,(4).[39]朱麟,张古忍,古德祥. 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参数的影响[J]. 昆虫知识,2002,(4).[40]王勤英,张玉江,陈洪存,杨绍国. 河北稻区飞虱识别专家咨询系统[A]. 王勤英.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06-30.[41]张润杰,康华春,周强. 稻飞虱灾害区域分异规律研究[A]. 张润杰.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06-30.[42]耿博闻,张润杰. 田间稻飞虱自然感染病原菌研究[A]. 耿博闻.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06-30.[43]姚洪渭,叶恭银,程家安. 水稻白背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A]. 姚洪渭.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06-30.[44]沈君辉,刘光杰,寒川一成. 白背飞虱对抗性水稻品种致害性变化的初步研究[A]. 沈君辉.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06-30.[45]陈建明,俞晓平,吕仲贤,郑许松,徐红星,程家安,刘光杰.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耐虫性反应及稻株营养成分的变化[A]. 陈建明.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2002-06-30.[46]毛润乾,古德祥,张古忍,张文庆. 稻田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结构和动态的初步研究[J]. 昆虫学报,2002,(3).[47]刘向东,张孝羲,罗跃进,朱元良,刘天龙.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对褐飞虱的控制功能[J]. 昆虫学报,2002,(3).[48]潘欣葆. 浙北单季晚(粳)稻区稻飞虱发生特点与原因探讨[J]. 昆虫知识,2002,(3).[49]陈祥盛,丁锦华. 飞虱科一新属二新种(同翅目:蜡蝉总科)[J]. 昆虫学报,2002,(2).[50]徐均焕,冯明光,余伟.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飞虱虫疠霉对桃蚜生殖力和内禀增长力的影响[J]. 昆虫学报,2002,(1).[1]甘波谊,周伟国,冯丽冰,沈大棱,李昌本. 沃尔巴克氏体在中国三种稻飞虱中的感染[J]. 昆虫学报,2002,(1).[2]华红霞,邓望喜,李儒海. 长江中游稻区夏季飞机航捕迁入褐飞虱的轨迹分析[J]. 昆虫学报,2002,(1).[3]徐均焕,冯明光,余伟.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飞虱虫疠霉对桃蚜生殖力和内禀增长力的影响[J]. 昆虫学报,2002,(1).[4]黄立华,杜建光,程遐年,洪晓月. 白背飞虱、灰飞虱mariner转座子的初步研究[J]. 昆虫学报,2001,(4).[5]傅强,张志涛,胡萃,赖凤香. 高温处理后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和氨基酸需求的变化[J]. 昆虫学报,2001,(4).[6]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 不同虫源和致害性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种群动态[J]. 华东昆虫学报,2001,(1).[7]顾正远,张存政,刘贤进,肖英方. 褐飞虱生物型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 昆虫知识,2001,(3).[8]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陶林勇. 共生菌在褐飞虱致害性变化中的作用[J].昆虫学报,2001,(2).[9]陈祥盛,李子忠,丁锦华,蒋书楠. 中国飞虱科一新记录属和三新记录种[J]. 昆虫分类学报,2001,(1).[10]戴华国,吴晓毅,武淑文. 褐飞虱体内保幼激素滴度变化及其与翅型分化的关系[J]. 昆虫学报,2001,(1).[11]庞保平,程家安,陈正贤,李德葆. 白背飞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的研究[J]. 昆虫学报,2001,(1).[12]王桂荣,樊叶杨,庄杰云,郑康乐,张志涛. 稻褐飞虱的DNA遗传变异性分析[J]. 昆虫学报,2001,(1).[13]毛润乾,张文庆,张古忍,古德祥. 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结构研究[J]. 昆虫天敌,2000,(4).[14]王松尧,柴伟纲,朱卫刚. 一种稻飞虱室内稻芽饲养法[J]. 昆虫知识,2000,(6).[15]姚洪渭,蒋彩英,叶恭银,程家安. 白背飞虱体内解毒酶系的发育期变化及化学药剂的影响[A]. 姚洪渭.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16]张晓俊,黄玉清,魏辉,占志雄,胡奇勇,陈元洪. 福建省褐飞虱种群的RAPD分析[A]. 张晓俊.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17]戴华国,王荣富,武淑文.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共栖时的竞争关系[A]. 戴华国.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18]毛润乾,古德祥,张古忍,张文庆. 稻田生态系统中稻飞虱卯寄生羹群溶优势种的研究[A]. 毛润乾.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 [19]祝树德,许钟民,王学明,问才干,陈海新. 影响稻褐飞虱种群暴发的主要因子灰色关联分析[A]. 祝树德.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20]李家荣,窦秦川,陆松柏,李顺德,李永川. 云南灰飞虱发生与RSV关系及其预防对策[A].李家荣.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 [21]何树林,何明,刘可,尹勇,胡毅,向卫国. 四川稻飞虱系统控制技术研究[A]. 何树林.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22]吕仲贤,俞晓平,陈建明,郑许松,徐红星,陶林勇.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种群及其与抗性水稻品种的关系[A]. 吕仲贤.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23]何树林,何明,何忠全,程开禄. 稻田主要蜘蛛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研究[A]. 何树林.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24]古德祥,朱麟,张古忍. 3-硝基邻苯二甲酸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取食行为的抑制作用[A].古德祥.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C].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2000-10-01.[25]谢雪梅,蒲正国,田茂仁,卢福刚. 吡虫啉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J]. 昆虫知识,2000,(5).[26]王宗典,刘益清,王浩毅,石跃龙,鄢国平,许细平. 南荻新害虫——荻叉飞虱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J]. 昆虫知识,2000,(4).[27]顾正远,肖英方,张存政. 新型杀虫剂吡嗪酮(Pymetrozine)对褐飞虱、萝卜蚜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方式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2000,(1).[28]刘光杰,寒川一成,沈丽丽. 褐飞虱成虫翅型分化研究[J]. 昆虫知识,2000,(3).[29]邰德良,王泉章,何永垠,丁志宽,姜海洲. 褐飞虱危害粳稻稻穗及原因分析[J]. 昆虫知识,2000,(3).[30]包云轩,程极益,程遐年,储长树,沈桐立. 中国盛夏褐飞虱北迁过程的动态数值模拟[J]. 昆虫学报,2000,(2).[31]陈祥盛,李子忠. 中国皱茎飞虱属一新种(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分类学报,2000,(1).[32]诸茂龙,蒋明星. 病原线虫对褐飞虱寄生状况调查[J]. 昆虫天敌,2000,(1).[33]仇广灿,孙广仲,成晓松,胡健,成长庚,赵阳. 稻田蜘蛛消长动态及其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J]. 昆虫知识,1999,(6).[34]陈祥盛. 拉萨高原飞虱雄性的记述[J]. 昆虫分类学报,1999,(4).[35]俞晓平,郑许松,陈建明,吕仲贤,胡继承. 茭白害虫长绿飞虱与稻田缨小蜂关系的研究[J]. 昆虫学报,1999,(4).[36]姜人春. 稻褐飞虱生物型的最新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1999,(5).[37]李青,罗善昱,韦素美,黄凤宽. 褐飞虱生物型测定及其与迁飞关系分析[J]. 昆虫知识,1999,(5).[38]陈海新,朱凤生,张国林,徐金妹. 稻飞虱预报模型及防治技术[J]. 昆虫知识,1999,(3).[39]张夕林,张建明,张谷丰,张治,杨慕林.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防治策略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9,(3).[40]冯兰萍,张夕林,张建明,张谷丰,王东华,朱明华. 褐飞虱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及农药对天敌的影响[J]. 昆虫天敌,1999,(2).[41]秦道正,袁锋. 竹飞虱属一新种记述(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分类学报,1999,(1).[42]毛润乾,古德祥,张文庆,张古忍. 稻田生态系统中褐飞虱卵寄生蜂的种类[J]. 昆虫天敌,1999,(1).[43]刘俊魁. 逐步回归模型在早稻白背飞虱预报上的应用[J]. 昆虫知识,1999,(1).[44]肖英方,顾正远,曲小波,王林贵,陈明亮,陈海新,王善璞,胡正明. 江淮稻区白背飞虱暴发特点及预警指标体系[J]. 昆虫知识,1999,(1).[45]傅强,张志涛,陈伟,唐晓清. 回放雄虫第二种鸣声对稻褐飞虱生殖过程的抑制作用[J]. 昆虫学报,1999,(1).[46]马巨法,胡国文,程家安. 三种稻飞虱在恒定高温胁迫下的生态表现[J]. 华东昆虫学报,1998,(2).[47]马巨法,胡国文,程家安. 三种稻飞虱在高温变温下的生态表现[J]. 华东昆虫学报,1998,(2).[48]王健,吴振廷,张一九,陈策香,徐贵华. 外源激素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J]. 昆虫学报,1998,(4).[49]赖向阳. 判别分析在晚稻稻飞虱发生量预测上的应用[J]. 昆虫知识,1998,(5).[50]秦道正,袁锋. 中国偏角飞虱属一新种(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分类学报,1998,(3).[1]马巨法,胡国文,程家安. 高温下三种稻飞虱的生存分析:高温- 时间- 死亡率模型[J]. 华东昆虫学报,1998,(1).[2]周强,张古忍,张文庆,古德祥,胡思勤,陈熙雯. 用ELISA方法评价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的捕食效能[J]. 昆虫知识,1998,(3).[3]张古忍,廉斌,古练权,周强,张文庆. 不同品种的水稻乙醇提取物对褐飞虱的影响[J]. 昆虫学报,1998,(2).[4]李仲惺. 七(6)代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昆虫知识,1998,(2).[5]席庆奎,丁锦华. 飞虱科中国一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J]. 昆虫分类学报,1998,(1).[6]袁仁阶. 多元模糊回归预测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J]. 昆虫知识,1998,(1).[7]俞晓平,胡萃,KLHeong. 不同生境源的稻飞虱卵寄生蜂对寄主的选择和寄生特性[J]. 昆虫学报,1998,(1).[8]杨亦桦,戴华国,韩航如,王鸣华. 用HPLC测定稻褐飞虱体内的保幼激素[J]. 华东昆虫学报,1997,(2).[9]王群,杜建光,程遐年. 褐飞虱翅型分化遗传规律的研究[J]. 昆虫学报,1997,(4).[10]傅强,陈伟,张志涛,唐晓清. 稻褐飞虱雄虫第二种鸣声及其生殖竞争意义[J]. 昆虫学报,1997,(3).[11]张海松,吴传伟,朱永林. 褐飞虱种群的广义逻辑斯谛曲线模型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7,(4).[12]顾中言,韩丽娟,王强,许小龙,苏建坤,褚柏,花家绿,严大富. 农药导致稻飞虱再猖厥的生态机制及生态调控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7,(1).[13]韦永保,陈显文,赵厚印. 四(2)代稻纵卷叶螟与白背飞虱兼治技术的实施依据和实践[J].昆虫知识,1997,(3).[14]张古忍,张文庆,古德祥. 用ELISA研究稻田节肢类捕食者对稻飞虱的捕食作用[J]. 昆虫学报,1997,(2).[15]胡国文,唐启义,马巨法,唐健,朱敏. 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和为害[J]. 昆虫知识,1997,(1).[16]刘汉舒,魏靖,杜昌信,王桂霞,任耀全,刘吉刚,强玉芬. 山东稻区褐飞虱的发生规律及预测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6,(2).[17]陈振宇. 福建莆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规律与治理技术[J]. 华东昆虫学报,1996,(2).[18]胡国文,朱敏,唐健,马巨法,唐启义,潘群威,任泽君. 我国褐飞虱迁入始见期的分析[J]. 昆虫知识,1996,(5).[19]许再福,何俊华. 寄生于贵州省稻田飞虱的螯蜂种类初报(膜翅目:螯蜂科)[J]. 昆虫天敌,1996,(3).[20]方继朝,杜正文,夏礼如,孙建中. 褐飞虱生物型特异性蛋白质研究[J]. 昆虫学报,1996,(3).[21]吕雨土,毛文彬.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关联分析及预测模型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6,(4).[22]马巨法,胡国文,程家安. 褐飞虱、白背飞虱种间、种内密度制约效应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6,(1).[23]甘代耀,林杭美,何玉仙,翁启勇. 秋水仙碱对褐飞虱精细胞染色体的影响[J]. 华东昆虫学报,1996,(1).[24]张夕林,张治,张建明,张谷丰. 二代褐飞虱对粳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6,(1).[25]梁天锡,毛立新. 水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6,(1).[26]田茂仁,蒲正国,谢雪梅,谯青春. 扑虱灵控制稻飞虱的效果评价[J]. 昆虫知识,1996,(3).[27]孙建中,方继朝,夏礼如,杨金生,沈雪生江苏镇江丘陵地区农科所,江苏吴江县植保站. 灭虫精的杀虫活性及田间防治褐飞虱的应用研究[J]. 昆虫学报,1996,(1).[28]陆自强,陈丽芳,纪志君,刘世元,朱德根. 两索线虫Amphimermissp.寄生稻飞虱的制约因素研究初报[J]. 华东昆虫学报,1995,(2).[29]林抗美,何玉仙,甘代耀,翁启勇. 两个水稻抗源与其育成新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华东昆虫学报,1995,(2).[30]马飞,费铭海,李红兵,胡敬年,惠祥,杨兵. 白湖圩区褐飞虱种群动态研究[J]. 昆虫知识,1995,(6).[31]刘光杰. 白背飞虱对不同抗虫性稻株糖类物质的利用[J]. 昆虫学报,1995,(4).[32]袁仁阶. 天柱县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策略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5,(5).[33]傅强,张志涛,李宝娟,高其康. 褐稻虱的转节自触机械感觉毛(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学报,1995,(3).[34]马巨法,唐健,胡国文,程家安. 稻褐飞虱成虫的翅二型现象[J]. 昆虫知识,1995,(3).[35]张志涛,傅强,陈伟,赵国富,陈春华. 影响稻褐飞虱声诱集的若干因素(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学报,1995,(2).[36]綦立正,丁锦华,张有明,颜正生,吴进才,张凤举. 盘拍法调查褐飞虱种群的准确性测定[J]. 昆虫知识,1995,(2).[37]陶林勇.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持续抗性的筛选技术[J]. 昆虫知识,1995,(2).[38]刘光杰,胡国文. 水稻品种抗稻飞虱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J]. 昆虫知识,1995,(1).[39]林凤鸣. 四川省盐源县白背飞虱越冬虫源调查[J]. 昆虫知识,1994,(5).[40]常彭阳. 江西赣抚平原晚稻飞虱发生轻重原因浅析[J]. 昆虫知识,1994,(5).[41]王荫长,范加勤,田学志,高保宗,范岳荣. 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引起稻飞虱再猖獗问题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4,(5).[42]黄次伟,冯炳灿,陈建明.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J]. 昆虫知识,1994,(4).[43]綦立正,丁锦华,丁宗泽,谈虹霞,过永君. 褐飞虱五龄若虫翅芽长度与成虫翅型关系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4,(4).[44]赵士熙,王良威,吴中孚,张培卿,林启良. 再生稻褐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4,(1).[45]祝树德,陆自强,杭杉保,徐海. 温度对褐飞虱种群调控作用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4,(1).[46]祝增荣,程家安,陈琇. 温度制约下的白背飞虱窝卵数[J]. 昆虫知识,1994,(2).[47]吴和生,李瑛,杨乃旺,杨乃召,李广泽. 褐飞虱又一种危害方式及其损失估计[J]. 昆虫知识,1994,(1).[48]赵士熙,卓文禧,罗肖南,. 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资源生态位的研究[J]. 华东昆虫学报,1993,(1).[49]林抗美,陈美容,何玉仙,甘代耀,. 水稻新品种大粒香抗褐飞虱测定及性状分析[J]. 华东昆虫学报,1993,(1).[50]沈进松,吴明东. 苏北盐海垦区稻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J]. 昆虫知识,1993,(6).[1]吕雨土. 浙西地区稻飞虱种群田间优化管理决策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3,(6).[2]彭洪江,张杰. 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J]. 昆虫知识,1993,(5).[3]赵静方,潘国兴,陈水南,沈龙源,张建明. 灰色局势决策应用于褐飞虱防治策略[J]. 昆虫知识,1993,(4).[4]黄次伟,冯炳灿. 水稻白背飞虱、褐飞虱取食动态研究[J]. 昆虫学报,1993,(2).[5]陶方玲,. 多物种共存系统中捕食性天敌对白背飞虱捕食作用[J]. 昆虫天敌,1993,(1).[6]郑坚,刘贤金,杜正文. 扑虱灵控制稻飞虱的应用技术研究[J]. 昆虫知识,1993,(2).[7]刘浩官,刘波,林坚贞,陈强,. 扑虱灵对稻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影响[J]. 华东昆虫学报,1992,(2).[8]胡冠芳,王金川,丁锦华,胡春林. 中国西北地区飞虱科四新记录种[J]. 昆虫分类学报,1992,(3).[9]卓文禧,赵士熙,罗肖南,. 温度对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实验种群的影响[J]. 华东昆虫学报,1992,(1).[10]谢万福,刘文周. 湘南地区稻田蜘蛛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J]. 昆虫知识,1992,(6).[11]张建新,张孝义. 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数量遗传机制[J]. 昆虫知识,1992,(5).[12]唐健,胡国文,马巨法,沈卫新.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拒异性和抗生性测定研究[J]. 昆虫知识,1992,(5).[13]俞晓平,巫国瑞. 褐飞虱泌露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2,(4).[14]张建新,张孝义,罗卫华. 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2,(2).[15]陈祖佑. 试论稻飞虱的防治策略[J]. 昆虫知识,1992,(1).[16]野生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J]. 昆虫知识,1992,(1).[17]早(中)稻和晚稻白背飞虱虫源性质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2,(1).[18]丁锦华,张富满,胡春林,王金川. 古北飞虱属中国三新记录种[J]. 昆虫分类学报,1991,(2).[19]张兆清. 烤田对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J]. 昆虫知识,1991,(6).[20]范仰东,鲁程远. 灭幼酮等农药不同施药方法防治稻飞虱试验[J]. 昆虫知识,1991,(5).[21]刘玉彬,杨家鸾,林莉,孔凡夫. 云南白背飞虱和褐稻虱发生特点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1,(5).[22]黄炳超,林祖源,黄耀辉,杨水源. 早造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1,(4).[23]丁锦华,胡春林. 新组合种浙江偏角飞虱雄虫记述(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学报,1991,(2).[24]綦立正,丁锦华,魏大为,都健,李凤华. 褐飞虱对水稻纹枯病发生影响的探讨[J]. 昆虫知识,1991,(3).[25]都健,丁锦华. 褐飞虱吸食量的估测[J]. 昆虫学报,1991,(1).[26]俞晓平,巫国瑞,陶林勇. 水稻品种抗稻飞虱筛选技术的评价[J]. 昆虫知识,1991,(1).[27]潘文亮,赵善欢. 不同药剂低浓度处理的褐飞虱室内种群生命表[J]. 昆虫知识,1990,(6).[28]周国福,席宏跃. 四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J]. 昆虫知识,1990,(6).[29]徐秀媛,丁锦华. 灰飞虱雌性生殖系统的构造和卵巢发育分级[J]. 昆虫知识,1990,(6).[30]朱明华,陈光玉,田茂仁,胡国文,邱德文,陈忠孝.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研究[J]. 昆虫知识,1990,(5).[31]张建新,顾忠盈,罗卫华,张孝羲. 白背飞虱生殖行为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0,(5).[32]俞晓平. 稻飞虱饲料苗中昆虫卵的清除方法[J]. 昆虫知识,1990,(4).[33]首章北,曹昌日. 稻飞虱在早稻上的种群消长动态研究[J]. 昆虫知识,1990,(2).[34]丁锦华,都健. 褐飞虱对游离氨基酸的利用[J]. 昆虫知识,1990,(2).[35]戈峰,陈常铭. 褐飞虱和八斑球腹蛛的呼吸代谢及其能量消耗[J]. 昆虫学报,1990,(1).[36]韦正贵,覃盛海. 甘蔗扁飞虱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90,(2).[37]陈国兴. 稻飞虱防治指标的探讨[J]. 昆虫知识,1990,(1).[38]夏克祥,. 寄生稻褐飞虱的二种索线虫的识别[J]. 昆虫天敌,1989,(3).[39]肖英方,杜正文. 几个粳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的研究[J]. 昆虫学报,1989,(3).[40]黄富. 亚洲稻区褐飞虱生物型的研究概况[J]. 昆虫知识,1989,(5).[41]雷国明. 江西早稻穗期稻飞虱猖獗原因的分析[J]. 昆虫知识,1989,(4).[42]胡国文,唐健,马巨法,郑宏海. 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产卵效应测定[J]. 昆虫知识,1989,(4).[43]张兆清. 灭幼酮防治稻飞虱与稻叶蝉的田间试验[J]. 昆虫知识,1989,(4).[44]吴慧芬. 稻飞虱、叶蝉天敌—白纹尺蝽[J]. 昆虫天敌,1988,(3).[45]孙志鸿,. 稻田蜘蛛和稻飞虱田间分布型研究[J]. 昆虫天敌,1988,(2).[46]愈小平,高春先. 一种复眼呈红色的白背飞虱[J]. 昆虫知识,1988,(5).[47]綦立正,陈若篪,程明焰,丁宗泽. 褐飞虱数量动态预测模型的BASIC程序及其操作[J]. 昆虫知识,1988,(5).[48]张桂芬,申效诚,赵白鸽. 白背飞虱的国内外研究概况[J]. 昆虫知识,1988,(4).[49]刘志成,鲁迎新,刘建辉,任培乐,. 稻飞虱的病原菌—粘质沙雷氏菌的研究[J]. 昆虫天敌,1988,(1).[50]都健,丁锦华. 褐飞虱的取食行为和取食生理研究综述[J]. 昆虫知识,1988,(3).[1]胡国文,毛立新,唐健,朱明华,胡中和. 水稻品种资源对白背飞虱的抗性鉴定[J]. 昆虫知识,1988,(3).[2]胡淼,朱友根,李树强,刘复永,陈祝平,孙国钧,樊继贵. 白背飞虱迁入虫源在沿海地区集中降落分布规律及其防治对策[J]. 昆虫知识,1988,(2).[3]高君川,祝小文,王禄斌,朱明华. 白背飞虱褐飞虱能在四川省米易县越冬[J]. 昆虫知识,1988,(2).[4]高明昌. 褐飞虱蜜露干物质重量测定[J]. 昆虫知识,1988,(2).[5]胡国文,谢明霞,汪毓才. 对我国白背飞虱的区划意见[J]. 昆虫学报,1988,(1).[6]顾正远,祝兆麒,王益民. 介绍一种稻飞虱取食量测定方法[J]. 昆虫知识,1988,(1).[7]丁锦华. 梯顶飞虱属一新种(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学报,1987,(4).[8]丁锦华,胡春林. 带纹竹飞虱雄性的记述[J]. 昆虫分类学报,1987,(2).[9]文礼章. 两种蜘蛛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及飞虱的捕食量观察[J]. 昆虫天敌,1987,(2).[10]胡进生. 白背飞虱产卵与水稻生育期关系的观察初报[J]. 昆虫知识,1987,(5).[11]武正旺,夏玉龙,李瑛,王泉章. 白背飞虱田间分布型及其序贯抽样技术研究初报[J]. 昆虫知识,1987,(4).[12]丁锦华,杨莲芳. 凹距族飞虱一新属(同翘目:飞虱科)[J]. 昆虫分类学报,1987,(1).[13]綦立正,陈若篪. 褐飞虱泌露量测定的转盘式受露装置及其使用[J]. 昆虫知识,1987,(3).[14]朱明华.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J]. 昆虫知识,1987,(3).[15]胡国文,谢明霞,汪毓才. 白背飞虱的降落与生境选择的观测和分析[J]. 昆虫知识,1987,(1).[16]丁锦华,杨莲芳,胡春林. 我国云南害竹飞虱的新属和新种记述(同翅目:飞虱科)[J]. 昆虫学报,1986,(4).[17]巫国瑞,陶林勇,陈福云,胡国文. 水稻对白背飞虱抗性筛选方法的探讨[J]. 昆虫学报,1986,(4).[18]罗肖南,卓文禧,. 稻田飞虱与天敌数量消长关系及其自然控制作用考查[J]. 昆虫天敌,1986,(2).[19]吴美伍,江建云,柳桂秋,雷惠质. 两个中抗褐飞虱水稻新品种抗性机制的研究[J]. 昆虫知识,1986,(6).[20]首章北,龚慧青. 南岭稻区褐稻虱、白背飞虱数量预测研究[J]. 昆虫知识,1986,(6).[21]林光国. 闽中褐飞虱越冬情况的初步调查[J]. 昆虫知识,1986,(4).[22]叶志长,张招娣,胡水泉,张培乐,陆利全,郑火根. 早中稻白背飞虱发生趋势预测的初步探讨[J]. 昆虫知识,1986,(1).。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稻飞虱迁飞规律研究
搞了一辈子害虫迁飞,最后说:地上比天上更重要。 无论思想多么深远,技术如何先进,以“两查,两定”为主要内容 的田间测报工作是不可替代的。
一支活跃在乡间地头的田间测报队伍切不可少。
(张志涛,2006)
三、褐飞虱几个相关研究
• 我国褐飞虱境外虫源 • 测报灯下褐飞虱及其近似种动态 • 褐飞虱致害力种群监测 • 田间小气候与褐飞虱种群动态
境外虫源时空分布的探明对我国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有 着重要意义!
我国中东部地 区春夏季褐飞虱 向北迁飞的途径: Ø M1第一次北迁 4月中旬-5月上旬 Ø M2第二次北迁 5月中旬-6月上旬 Ø M3第三次北迁 6月中下旬-7月初 Ø M4第四次北迁 7月上中旬 Ø M5第五次北迁 7月下旬-8月上旬
1、我国水稻迁飞性害虫稻飞虱 境外虫源地的时空分布
• 最初基数是稻飞虱种群大发生的前题; • 国内越冬虫源对初期迁入虫源构成的贡献不大; • 我国稻飞虱虫源均来自境外中南半岛。
• 在国内无法进行冬春虫源的监测和控制,无法预测春季迁 出虫源的空间分布及发生量,导致我国初期稻飞虱的预测 预报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 (三)作物病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测 分析
• 3-025刺吸性害虫种群、个体变化与抗药性监 测分析
---主持人:傅强(中国水稻研究所)
3、前沿研究动态
• 刘泽文: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和反抗性设计 • 唐启义:不同褐飞虱地理种群与土壤元素相关性 • 叶恭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非靶标稻飞虱的生态风险评价 • 洪晓月:Walbachia功能 • 聚合抗虫基因育种:张启发(华中农大)、何光存、何玉卿(武汉大学) • 雷达观测:翟保平、程登发、吴孔明、封洪强 • 生态工程防治水稻害虫:俞晓平、吕忠贤、祝增荣
➢ 1991年发生面积2320万hm2,损失稻谷166万t。 Ø 92年到2004年间,除97年发生较严重外,其余年份相对较轻。 Ø 2005、2006年大发生,仅2005年长江中下游稻区就发生面积1.6亿亩次,损

褐飞虱研究的核心期刊载文分析

褐飞虱研究的核心期刊载文分析

Ke od: u lh dppr; i pra gn; oeora yw rsP bi e aesN l avt l e sc rju l s a au n
褐 飞 虱 ( i p ra g n )隶 属 于 同翅 目 ( — 量 ,很 大 程 度 上 可 衡 量 科 研 工 作 者 的 学 术 水 平 及 反 映 N l avt l e s a au Ho mo tr) 飞 虱 科 pea , ( ep aia ) 为 典 型 的 r 对 策 出相 关研 究 领域 的现状 … 笔 者 采用 文 献计 量 的方 D lh c e , d 一 l
法 ,对 20 年  ̄ 09年 褐 飞 虱研 究 的核 心 期刊 载文 进行 统计 分 析 ,着 重 分析 论 文 数 量 、发 表年 份 、研 究主 题 、期 刊 04 20
分 布 、 作 者单 位 、 资助 项 目、署 名作 者 等 , 旨在 多角度 展 示我 国褐 飞 虱 研 究 现 状 .为 我 国 褐 飞 虱 的 系统 深 入 研 究及
CA IZh o pi g u. n
(o t hn e stt o Oc a oo y C iee a e f c n e , u n z o 1 3 1 C ia S u C i S a n t e f en lg , h s d my S i c s G a g h u5 0 0 , hn ) h a I i u n Ac o e
DHale Waihona Puke . c 20 0 1 褐 飞 虱研 究的核 心 期 刊载 文分 析
蔡 卓平
( 国科 学 院 南海 海 洋 研 究 所 ,广 东 / 中 州 50 0 ) 1 3 1
摘 要 :褐 飞 虱是 我 国和亚 洲 稻 区的主 要 害 虫 ,国 内在 褐 飞 虱研 究 工作 上 取 得 了一 定 的 成 果 本 文利 用 文献 计 量 方

昆虫学报第63卷第1-12期总目录

昆虫学报第63卷第1-12期总目录

昆虫学报KUNCHONG XUEBAO第63卷第1~12期总目录导言123植物病原-媒介昆虫互作:研究进展与展望闫凤鸣研究论文!生理与生化I烟草甲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的表达及其与甲酸乙酯耐受性的关系严毅,许抗抗,杨洪,胡大鸣,杨文佳II亲土苔蛾成虫复眼超微结构陈庆霄131灰飞虱中IKK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其在水稻条纹病毒侵染中的功能鲁燕华,卢刚,亓玉华,叶庄新,李俊敏,陈剑平142烟粉虱MED隐种钙离子结合蛋白基因的RNAi及其生物学效应郭磊,潘正元,刘佳茵,韩铭轩,褚栋149瓜类褪绿黄化病毒快速检测技术的引物筛选与体系优化王克,何艳艳,张友军,吴青君,王少丽159番茄褪绿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王吉成,李洁,丁天波,褚栋166亚洲柑橘木虱成虫和5龄若虫在感染黄龙病的柑橘上的取食行为及获菌效率比较乌天宇,张旭颖,George A. C.BEATTIE,岑伊静174水稻条纹花叶病毒对介体电光叶蝉生长繁殖及取食行为的影响李吩,张洁,岳g,陈红燕,吴维,魏太云,贾东升181PVY侵染后烟草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其对介体烟酚生长发育的影响陈茜,刘金燕,徐蓬军,刘英杰,董勇浩,臧云,蔡宪杰,任广伟191nC22矿物油及其与毗虫咻混用对柑橘木虱的室内毒力评价高晶,杨琼玉,冯耀恒,毛润乾199水稻施硅对白背飞虱刺吸和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贾路瑶,刘丹丹,侯茂林207携带与未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李鸣宇,周娇,王海香,赵莉蔺218若虫生种及快速检测辛—,AtifMANZOOR,曹亮明,王小艺245家蚕miR-2769靶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孙妍妍,王景娅,王露,李晓哲,阚云超,乔惠丽255亚洲玉米螟卵黄原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谱及对UV-A胁迫的响应刘芳,孟建玉,杨昌利,张长禹266学相关基因的转学高艳,朱雅楠,张威,王雪妍,李秋方,苏松坤,聂红毅278 285 381 390 401 413 421 433 439 523 533 545 655 667 679 688 697 708 717 779 788 798 807蚯蚓提取物对家蚕中肠氧化损伤、总抗氧化能力及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徐麒麟,齐桂兰,蒋易龙,倪奎,陈亚迎,刘瀚扬,朱佳文,吴永胜雌性中华蜜蜂胚胎发育组织形态观察朱翔杰,徐新建,周姝嫡,郝振帮,陈琳,周冰峰松墨天牛漆酶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表达谱分析陈昊,罗巧玉,马秋雨,初旭,袁超,刘颖,余伟,吴松青,王荣,梁光红,张飞萍,胡霞花椒窄吉丁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zanOBP/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组织表达谱分析巩雪芳,杨平,王延来,郭莉,陈迪,谢寿安,呂淑杰小麦吸浆虫保幼激素酯酶和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及在滞育和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动态王晶晶,梁婷婷,成卫宁,朱克岩利用单感器记录与神经元示踪结合对棉铃虫主要性信息素感器内神经元投射的鉴定马百伟,刘晓岚,常亚军,谢桂英,陈文波,刘杨,赵新成,王桂荣合哑蝉成虫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超微结构(英文)钟海英,张雅林,魏琮有翅型和无翅型大豆酚卵巢和胚胎发育的差异许向利,仟均祥访花昆虫红腹毛蚊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袁轲,朱慧,曲业宽,任炳忠,尤杨草地贪夜蛾雄性成虫和5龄幼虫的转录组比较分析廖永林,李燕芳,杨斌,赵华,高燕,陈伟平,蔡时可,王继华草地贪夜蛾热激蛋白基因S0sp9O的克隆及在高低温和UV-A胁迫下的表达分析周呂,孟建玉,杨昌利,李锦,胡朝兴,张长禹草地贪夜蛾幼虫对四种刺激物质的味觉感受和取食选择侯文华,孙龙龙,马英,孙惠婉,张佳佳,白润娥,赵新成,汤清波梨小食心虫生物钟基因Gmper和Gmtim的鉴定及其对羽化节律的影响方海波,张璟,刘小侠,张青文,李贞二点委夜蛾非典型嗅觉受体AlepOrcc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田彩红,刘晓光,黄建荣,王瑛,封洪强松毛虫赤眼蜂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在不同滞育阶段的表达谱分析姜雪冰,张雪,杜文梅,邹振,张俊杰低温下的表达基因姚丹,周姝嫡,周冰峰,徐新建,朱翔杰信息素雄性信息素受基因表达的刘俊峰,李茫,王子龙,何旭江,曾志将茶足柄瘤场茧蜂滞育和非滞育蛹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刘敏,韩海斌,刘爱萍,高书晶,徐林波,岳方正,黄海广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杨雪娇,张蔓,江宇航,唐启河,张棋麟,林连兵,陈均远褐飞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Nl S erpm4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王正亮,朱杭锋,潘海波,俞晓平沙葱萤叶甲表皮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段天凤,李玲,马红悦,庞保平,单艳敏,张卓然家蚕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mserpin2对酚氧化酶原激活和抗菌肽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李冰,孙帆,陶姗姗,夏家凤,叶崇军疆夜蛾Plus-2气味结合蛋白PsauOBP7的组织表达谱及配体结合特性分析孙亚兰,呂琪卉,杨海博,胡镇杰,李定旭,董钧锋817825 913 924 932 941 952 1039 1048 1059 1070 1159 1171 1287 1295 1305 1314 1325 1431 1441 1452! 22小菜蛾基因组中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元件PxERV的发现与特征分析王月,卢丛,刘天生,陈韶萍,尤民生扩头蔡白蚁肠道蛋白的鉴定苏丽娟,伍志伟,高新浩,赵鹏飞,肖元玺,楚君鹏,宋安东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HaHSP19.8在棉铃虫抗逆反应中的作用魏纪珍,王凯,刘少凯,刘晓光,梁革梅,杜孟芳,安世恒fruitless在桔小实蝇求偶和交配行为中的作用陈瑶瑶,古枫,钟国华,易欣伞裙追寄蝇滞育关联基因的转录组学分析张博,韩海斌,徐林波,高书晶,甘霖,岳方正,刘爱萍苹果蠹蛾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332A19和CYP337B19的克隆及表达分析陈高满,陈展博,葛辉,杨雪清,王小奇甜菜夜蛾谷氧还蛋白SeGrx原核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杨付来,赵真真,王月华,张兰,张燕宁,毛连纲,蒋红云近暗散白蚁#葡糖昔酶基因R P Bg7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苏丽娟,肖元玺,李琰,伍志伟,赵鹏飞,楚君鹏,魏n珍,安世恒,尹新明,宋安东绿盲蜻八个普通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李彬,张赛,王晨蕊,王桂荣,刘杨沙葱萤叶甲钙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李爽,李玲,周晓榕,庞保平,单艳敏桔小实蝇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BAPPRP-SB1的克隆及功能鉴定张迎新,陈冬,张苏芸,魏冬,王进军花椒窄吉丁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巩雪芳,谢寿安,杨平,郭莉,陈迪,车显荣,王延来,呂淑杰埃及伊蚊不同组织的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刘杰,李勃,陈晓洁,陈斌家蚕非滞育红卵突变体Re-nd的遗传分析张宇靖,张海燕,沈关望,吴金鑫,贾林帮,毛雪芹,焦梦瑶,林英小菜蛾保幼激素受体PxMet-1和PxMet-2的原核表达、纯化及与保幼激素的结合模式彭露,秦玉冬,邹明民,董诗杰,刘莉莉,尤民生过表达筛选发现果蝇miR-2参与调控线粒体稳态(英文)李潮森,赵美琦,张峰超,沈杰,张俊争中华蜜蜂NPC1蛋白AcNPC1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鉴定刘永梅,史红霞,李颜,马振刚,王林玲,许金山,周泽扬,党晓群的谭静,武江利,涂洋洋,Tessema AYNALEM,于慧敏,李南南,李小英,徐书法二化性家蚕滞育、非滞育和即时浸酸卵中糖代谢相关酶mRNA水平和活性的变化许瑾,蒋涛,薛鹏,沈广胜,黄静怡,朱娟,王梅仙,唐顺明,沈兴家蒙古寒蝉末龄若虫与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英,魏的李兆英,孙嫡,张敏,解书钦,同利娟,王舒闻病理与微生物一株侵染豌豆场的昆虫病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张挺峰,王睿,刘长仲294450 462 727 735 744 751 835 1183 1194 1333 1345 1461! 2936 470 558 565 574 582 590 843转录组分析揭示东方蜜蜂微抱子虫侵染意大利蜜蜂的分子机制耿四海,周丁丁,范小雪,蒋海宾,祝智威,王杰,范元婵,王心蕊,熊翠玲,郑燕珍,付中民,陈大福,郭睿三种跳虫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分析及功能预测陈伟,陈霞,李娟,马欣然,崔薇,渠凤甜,谢桂林,赵红庆肠道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产酸克雷伯氏菌对斑翅果蝇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的影响高欢欢,覃冬云,代晓彦,刘洁,于毅家蚕微抱子虫海藻糖酶3的表达、定位及功能张轶岭,李俊昊,宁嘉兴,Bismark KYEI,沈中元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与番茄环纹斑点病毒NSs蛋白互作的西花蓟马蛋白赵星月,陈建斌,王曙光,张晓林,穆野,魏辉,赵立华,陈永对,郑雪,陈勇,郑立敏,张洁昆虫病原真菌长抱蜡翰菌TF-2菌株对豌豆场的侵染过程和致病力张挺峰,王睿,刘长仲对桃酚高毒力的蜡(菌菌株筛选刘明科,闫芳芳,齐禹哲,黄岩,闫雪梨,钱逸彬,李茂业抱悬液浓度和宿主体型大小对球抱白僵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致病力的影响郭涵,刘柱东,孙江华七氟菊酯和45菊酯对棉铃虫肠道菌群的影响姜笑维,关丹阳,李清亚,刘晓,Hongmei LEBYARLAY,贺秉军绿僵菌MaFZB3对橙带蓝尺蛾幼虫致病力及林间防治效果郑宏家蚕BmPGRP-S5蛋白的抑菌活性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陈雪,周虹,李晓凤,j阳,钟仰进,杨婉莹基于蜜蜂球囊菌纳米孔测序数据的基因非翻译区延长"SSR位点发掘及未注释基因和转录本鉴定杜宇,付中民,祝智威,王杰,冯睿蓉,王秀娜,蒋海宾,范元婵,范小雪,熊翠玲,郑燕珍,徐国钧,陈大福,郭基于第三代纳米孔测序技术的东方蜜蜂微抱子虫全长转录组构建及注释陈华枝,杜宇,范小雪,祝智威,蒋海宾,王杰,范元婵,熊翠玲,郑燕珍,付中民,徐国钧,陈大福,郭睿毒理与抗性八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地熊蜂工蜂的毒性及风险评估王烁,谢丽霞,陈浩,吴光安,周浩,王瑜,于毅,郑礼,翟一凡,闫毅亚致死浓度4虫X和毒死脾对等钳赚蟻生长繁殖和解毒酶的影响杨娟生,丛林,王翠伦,侯栋元,周浩楠,于士将,成禄艳,雷双,傅云梅,程明明,冉春基于转录组的苹小卷叶蛾杀虫剂靶标及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分析孙丽娜,张怀江,刘孝贺,仇贵生乙基多杀菌素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及对其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高祖鹏,郭井菲,何康来,王振营三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草地贪夜蛾细胞色素P450基因表达的影响张百重,苏%,卢留洋,甄丛爱,朱斌,李亚设,董文阳,汪耿,胥燕博,孔凡彬,刘润强,陈锡岭,高希武我国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靶标基因a)B的基因型和突变频率李妍,龚丽凤,王欢欢,李曦,孙歌,谷少华,梁沛,高希武湖北四个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的杀虫剂敏感性及靶标突变检测郭志敏,邓晓倩,李静,袁茂钧,万虎,李建洪,马康生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毒力的生物测定方法比较呂圣兰,王有兵,谷少华,梁沛,张雷,高希武转飞蝗j酸酯酶基因果蝇品系的构建及其在有机磷农药代谢解毒中的作用尹菲,杨洋,张徐波,张建珍,张建琴9611201 1473! 4654 63 309 317 327 334 343 482 494 597 604 613 759 851 861 973 981 992细胞色素P450基因AsGYP6Z2在中华按蚊45菊酯抗性维持中的作用韩宝珠,车林茸,陈晓洁,闫振天,乔梁,陈斌转crylAb/crylAc基因玉米Cry1Ab/Cry1Ac融合蛋白表达及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杀虫效果刘晓贝,(树雄,王振营,王月琴,王勤英,何康来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对绿豆象生长发育及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樊艳平,党海燕,王宏民,郑海霞,成小芳,张耀文,张仙红生态与害虫治理不同大豆品种上红绿两种色型豌豆酚的种群参数马亚玲,李春杰亚洲玉米螟交配率和交配次数与其日龄、性比和精巢大小的关系冯波,张万民,张丹,屈丽莉,孟威,王巍,王浩杰,杜永均黄翅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田间种群动态王政,张绍华,杨陈军,孟倩倩,孙世伟,高圣风,刘爱勤,杨嫡麦长管酚的低温适应性及陕西杨凌小麦田春季虫源分析许向利,何乐乐,俞晓婷,仟均祥日龄和交配状态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内生殖器特征的影响冯波,张万民,张丹,屈丽莉,孟威,王巍,王浩杰,杜永均川硬皮肿腿蜂在松褐天牛幼虫上的合作繁育行为赵琪,孟玲,李保平红火蚁入侵强度对本地蚂蚁群落物种的发现-支配权衡的影响燕迪,卢志兴,王庆,于潇雨,张念念,李巧,陈又清外来西方蜜蜂放蜂密度对云南罗平本地传粉蜂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胡晓玲,任晓晓,马方舟,孟柏达,张睿,黄永权,吴水菊,顾忠堂,吴军,董坤华北大黑鲫金龟引诱剂配方筛选及引诱效果评价李晓峰,李金桥,曹雅忠,尹姣,张帅,秦建辉,王思雨,陆俊姣,李克斌红火蚁巢穴土壤中生物碱成分分析李晓玲,陈立,方守国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和小麦上的取食和生长发育特性比较呂亮,李雨晴,陈从良,常向前,张舒,许冬,万鹏草地贪夜蛾对水稻和玉米的取食和产卵选择性与适合度邱良妙,刘其全,杨秀娟,黄晓燕,关瑞峰,刘必炮,何玉仙,占志雄草地贪夜蛾在浙江东阳田间玉米植株上的发生及防治策略韩海亮,章金明,徐红星,包斐,刘敏,赵福成,呂要斌,呂仲贤,王桂跃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冯波,刘天伟,陆明红,钟玲,郭荣,刘万才,郭前爽,杜永均桃红颈天牛成虫的交配行为及对不同寄主植物的栖落和产卵选择性陈俊蓉,闫诗谣,曹丹丹,靖金蕊,张阔菅凯敏,马海峰,魏建荣粉小粉与间的汪雪敏,苗白鸽,彭艳琼黑刺粉虱危害对黄金芽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李程锦,宋长远,王鹏,陈珍珍,许永玉枣飞象对枣树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阎雄飞,刘永华,王亚文,李刚,景瑞,杨亚洁取食和交配对苹小吉丁飞行能力的影响马志龙,彭彬,卡德艳•卡德尔,阿地力•沙塔尔,张元明9991010 1081 1091 1101 1108 1117 1207 1215 1223 1234 1242 1358 1366 1482 1490 1497! 7385 97 354 502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何雨婷,何佳春,魏琪,赖凤香,杨中侠,傅强丝光绿蝇蛹壳颜色变化及其对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意义王贺,唐晁,齐莉莉,董春楠,宋兆昱,任晓鹏绿原酸对美国白蛾幼虫生长发育和解毒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潘忠玉,莫夏娜,孟香,陈敏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烟场茧蜂生长发育、寄生率和蜕皮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白晶晶,顾钢,赖荣泉,周挺,吴晓婷,陈丹明,舒静烟场茧蜂寄生对烟酚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陈丹明,顾钢,赖荣泉,周挺,白晶晶,陈志厚,吴晓婷变温对甘蓝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赵晨宇,李新畅,崔娟,高宇,史树森沿海拔梯度的表型可塑性影响银胶菊叶甲的取食效率和发育(英文)Daya Ram BHUSAL,Kishor Chandra GHIMIRE,Rekha UPADHYAY,Mahadev BISTA,Bhupendra KUMAR 基于EPG的三种刺吸式害虫在苹果苗上的取食行为比较周昊,李锤,滕子文,杜凌君,万方浩,周洪旭微波辐射对桃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张宣,易蓬,褚平富,袁向群,展恩玲,冷春蒙,李引,胡迪,李怡萍石蒜绵粉(在七种多肉植物上的生物学特性潘颖佳,崔旭红,邵峑,商啥武园林害虫大袋蛾在四种寄主植物上的繁殖潜能评估(英文)陈琪,王睿,魏亚娟,刘建军茶园周边景观格局对茶小绿叶蝉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李金玉,牛东升,陈杰,尤士骏,尤民生温度对亚洲小车蝗成虫体内呼吸代谢相关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郭娜,高书晶,王宁,韩海斌,徐林波,董瑞文,娜仁满都呼,娜布其亚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对大豆田节肢动物及杂草多样性的影响陈彦君,刘来盘,关潇,刘标东方绢金龟雌成虫对桃树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张萌萌,陈宏潮,王文凯,陈立暗期5h不同波长LED光照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钟春兰,陈苏泓,周小妹,翁如玉,肖国权,郑欢欢,涂小云湖北三峡库区兴山县昆虫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郑晓旭,j能文,赵慕华,文栋,何帅洁,李雪梅,杨凤连,吴刚进化与系统学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中国东北地区灰飞虱遗传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姜姗,王兴亚,王小奇基于mtDNA COI基因序列的中国柑橘果实蝇的分子鉴定及柑橘大实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崔中翌,周琼,刘一鹏,司品法,汪洋通用引物双重PCR在节肢动物物种鉴定中的应用王彦坤,李天楚,粘景梓,陈思聪,郝志霞,姜金壮,黄大卫甜果蟻全线粒体基因组测序与分析赵亚男,李朝品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的舟山群岛碧蛾蜡蝉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李奎,周传江,梁爱萍512绿豆象幼虫虫龄的划分及末龄幼虫头部形态和感器观察崔小林,王宏民,张静,张仙红,郑海霞769基于mtCOI基因序列的中国葱斑潜蝇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钟裕俊,杜素洁,潘立婷,王玉生,王福莲,刘万学870基于GC-MS的异翅亚目臭腺分泌物化学分类学分析张嫣,夏炎,陈企发,卜文俊1016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鞘翅目肉食亚目水生类群系统发育分析田天,袁缓,陈斌1028绿眼赛茧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王丹阳,王予形,于良斌,韩海斌,徐林波,崔艳伟,康爱国,庞红岩1125斑衣蜡蝉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刘佳宁,秦道正1260湖南龙山不同海拔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徐浩,陈孝梅,蔺哲广,吉挺1377基于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的中华虎凤蝶指名亚种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分析向颖,董婉未,蒋国芳,洪芳,张佑祥,张文武1385云南锦斑蛾成虫触角、喙管和踰节感器超微结构李根层,赵昱杰,李嘉莉,鲁国艳,刘乃勇1508薜荔榕小蜂幼虫虫龄的划分包甜甜,陈友铃,吴文珊,吴婷婷,张兴坦,周莲香1516中国北方黑唇苜蓿盲蜻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王梦琦,张利娟,张宏瑞,孙跃先1525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中国橙黄豆粉蝶遗传分化和谱系生物地理研究(英文)陈可可,罗阿蓉,王运良,司成才,黄敦元,苏成勇,郝家胜,朱朝东综述104昆虫多巴胺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徐刚,叶恭银229植物病媒昆虫的翅型分化俞金婷,陈小芳,任应党,崔峰235柑橘木虱蜜露排泄机制:进展与展望舒本水,吴仲真,崔扬,林家豪,林进添365昆虫气味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杜亚丽,徐凯,赵慧婷,刘玉玲,牛庆生,姜玉锁624我国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治研究概况与展望梁沛,谷少华,张雷,高希武889节肢动物内共生菌WolbacCia的研究进展朱翔宇,尤士骏,刘天生,张玲,尤民生902双翅目害虫性别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彭威,李云欣,翁诗函,周若涵,潘熙,李佳洋,韩宝瑜1136雄性棉铃虫感受性信息素的分子和神经机制研究进展刘晓岚,尹新明,王桂荣,赵新成1145树木病虫害缺陷精准检测方法的综述和展望,姜,刘,,李,玲1268昆虫着色及体表黑色斑纹和斑点形成机制研究进展高云,梁燕婷,留怡勤,徐豫松,王华兵1276纳米杀虫剂及其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张大侠,潘寿贺,白海秀,杜江,刘峰,侯有明1399昆虫离子型受体及其功能研究进展郭金梦,董双林1411景观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陈燕婷,尤士骏,柯富士,刘天生,李建宇,尤民生1536昆虫嗅觉中枢系统对外周信号的整合编码研究进展刘伟,王桂荣1546蛾类性信息素受体研究进展曹松,刘杨,王桂荣简报639不同地区田间草地贪夜蛾卵巢的结构和发育冯波,郭前爽,毛必鹏,钟玲,宋建辉,肖明徽,杜永均649东亚小花蜻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捕食能力代晓彦,王瑜,翟一凡,周浩,李丽莉,郑礼,陈浩1153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桃小食心虫飞行能力龚强,宫亚军,曹利军,郑小锤,蒲德强,黄琼,魏书军ACTA ENTOMOLOGICA SINICA Vol.63No.1-12GENERAL CONTENTSINTRODUCTION123Plant pathogen-insect vector interactions: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YAN Feng-MingRESEARCH PAPERS!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I Expression of glutathione S-tronsferose gene LsGSTe;and ito relationship with ethyl formate tolerance in the cigarett ebeetle,Lasioderma s&ricome(Coleoptere:AnobiiPae)YAN Y,XU Kang-Kang,YANG Hong,HU Da-MPg,YANG Wen-JioII Ultrastractura of aduf compound eyes of Manulea affineola(Lepiooptere:Erebidae:Arctiinae) CHEN Qing-Xiao131Identification of the IKK related genes and their antivirel roles in response te Rice stripe vims infection in Laodeiphax striatellus(Hemiptero:DelphaciOae)LU Yan-Hua,LU Gang,QI Yu-Hua,YE Zhuang-Xin,LI Jun-Min,CHEN Jian-Ping142RNAi ot the calcium-Xinding protein gene and ite biological effects in Bemisia tabaci MED(Hemiptero:AleyrodiOae)GUO Lei,PAN Zheng-Yuan,LIU Jio-Xin,HAN Ming-Xuan,CHU Dong149Primer screening and amplification protocol optimization ot ropiO detection technique for 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musWANG Ke,HE Yan-Yan,ZHANG YouXun,WU Qing-Jun,WANG ShaoXi159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t a TaqMan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method to opid detection of Tomatc chlorosis vimsWANG Ji-Cheng,LI Jie,DING Tian-Bo,CHU Dong166Comparison of feeding behaviors and pathogen acquisition rotes of adults and the5th inster nymphs of Diaphobna citoi (Hemnpeeea:Lnv n d ae)onhuangeongbnngXnneeceedcneeus peanesWU Tian-Xu,ZHANG Xu-Ying,George A. C.BEATTIU,CEN Yi-Jing174Eff e cte of Rice stripe mosaic vims on the growth,reproduction and feeding behavioo of the vectoo Recilia dorsalis(Hemnpee0a:Cncade e ndae)LIPan,ZHANG Jne,YUEYue,CHEN Hong XYan,WUWen,WEITanXYun,JIADongXSheng181Changes in the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tobacco plants aftar Potato vims/infec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ector Myzus persicae(Hemiptero:AphidiOae)CHEN Xi,LIU Jin-Yan,XU Peng-Jun,LIU Ying-Jio,DONG Yong-Hao,ZANG Yun,CAI Xian-Jio,REN Guang-Wei 191Evaluation of laborotoo texicitios ot nC22agriculturai mineroe oil and its mixture with imiOaclopriO against the Asiancitros psylliO,Diaphorina ciai(Hemiptero:LiviiOae)GAO Jnng,YANG QnongXYu,FENG YaoXHeng,MAO RunXQnan199Effecte ot silicon amendment to rice on piorcing and host selection behaviors ot the white-Xacked planthoppee, Sogatell o fumifem(Hemiptero:DelphaciOae)JUALuXYao,LUUDanXDan,HOUMaoXLnn207Tronscriptome analysis o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Monochamus aOamatus(Coleoptere:CeombyciOae) carying and without car o Pg pine wood nematode(Bursaphelonchus xylop h ilus)LUMnngXYu,ZHOUJnao,WANG HanXXnang,ZHAO LnXLnn218 245 255 266 278 285 381 390 401 413 421 433 439 523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geographical populations and rapid early detection of a nymphal parasitoid of Lycormadelicatula(Hemiptora:Fulgoridae)XIN Bei,Atif MANZOOR,CAO Liang-Ming,WANG Xiao-Yi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mid-2769target gene in Bombyx mo+SUN Yan-Yan,WANG Jing-Ya,WANG Lu,LI Xiao+he,KAN Yun-Chao,QIAO Hui+iCloning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vitellogenin gene and its response to UV-A stress in Ostrinia fumacalis (LepiOoptore:CrembiOae)LIU Fang,MENG Jian-Yu,YANG Chang-U,ZHANG Chang-YuTrenscriptomic analysis of learning and memo0-relatod genes in nurses of Apis mellifem Hgustica(Hymenoptore:Apndae)GAO Yan,ZHUYa+Nan,ZHANG Wen,WANG Xue+Yan,LAQnu+Fang,SU Song+Kun,NAEHong+YnEff e cto of eartOworm extrect on toe oxiOative damage,total antioxiOant capacity and antioxiOant enzyme contento in tOe midgut of the silkworm&Bombyx momXU Qi+in,QI Gui+an,JIANG Yi-2ong,Nl Kui,CHEN Ya-Ying,LIU Han+ang,ZHU Jio-Wen,WU Yong+heng Histomorphological obseeation ot the embeonic development ot female Apis cemna cemna(Hymenoptore:ApiOae) ZHU Xiang-Jio,XU Xin-Jian,ZHOU Shu-Jing,HAO Zhen-Bang,CHEN Lin,ZHOU Bing+engMolecular cloning&prekaeotic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prefiling of the laccase gene MaLac;in Monochamus afematus(Coleoptore:Cerembyciaae)CHEN Hao,LUO Qiao-Yu,MA Qin-Yu,CHU Xu,YUAN Chao,LIU Ying,YU Wei,WU Song-Qing,WANG Rong, LIANG Guang-Hong,ZHANG Fei-Ping,HU XiaCloning,prekaeotic expression and tissue expression prefiling of odorent binding pretein gene AzanOBF?frem Aghius zantUoxylumi(Coleoptore:Buprestiaae)GONG Xue+ang,YANG Ping,WANG Yan+ai,GUO Li,CHEN Di,XIU Shou+n,LV Shu-JiaCloning of juvenile hormone estorese and juvenile hormone epoxiae hydrolase genes and their expression dynamicsduring diapause and metamorphosis in Sitodiplosis mosellana(Diptore:CeciOomyiiaae)WANG Jnng+Jnng,LUANG Tnng+Tnng,CHENG Wen+Nnng,ZHUKe+YanPrejection of major pheremone tuned olfactory receptor neurens of Hefcovema armigem(LepiOoptore:Noctuiaae) eeveaoedby usnngsnngoesensn um eecoednngandsoannnngMA Bai-Wei,LIU Xiao+an,CHANG Ya-Jun,XIE Gui-Ying,CHEN Wen+o,LIU Yang,ZHAO Xin-Cheng,WANG Gun+RongMorphology,hist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ie alimentory canal of ie adult muto cicada&Kamnia caelatato (Hemiptere:Cicadiaae)(G English)ZHONG Han+Ynng,ZHANG Ya+Lnn,WEUCongDifferences in ovarian and embryonic development between alate and aptoreus morphs of ie soybean aphia&Aphis gtycces(Hemiptora:Aphidiaae)XU Xna$g+Ln,WU Ju$+X na$gObservation of antennal sensill a of flower-visiting insect Bibis mfiventas(Diptore:Bibionidae)wit scanning electren mnceoscopeYUAN Ke,ZHU Hui,QU Ye-Kuan,REN Bing+hong,YOU Yang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e trenscriptomes of male adult and ie5i instor larva of Spodoptom Uhgipeha (Lepndopoeea:Nocoundae)LUAO Yong+Lnn,LUYan+Fang,YANG Bnn,ZHAO Hua,GAO Yan,CHENWen+Pnng,CAUShn+Ke,WANG Jn+Hua533 545 655 667 679 688 697 708 717 779 788 798 807 817 825Cloning of heat shock protein gene SfHspQ Z and its expression under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and UV-A stresses in Spodoptera f+giperda(LepiOoptsra:NoctuiOae)ZHOU Lu,MENG JianAu,YANG Chang-Ai,LI Jin,HU Chao-Xing,ZHANG Chang-AuGustatory perception and feeding preference of Spodoptera fagpe+a(Lepidoptera:Noctuidae)laoae ts four stimuli HOU Wen-Hua,SUN Long-Aong,MA Ying,SUN Hui-Wan,ZHANG丿也+诅,BAI Run-E,ZHAO Xin-Cheng,TANG Qing-BoIdentification of circadian clock genes Gmper and Gmtim and tUeir contributions to tUe emergence rhythm in GraphoHte moleste(Lepiaoptere:Tortriciaae)FANG Hai-Bo,ZHANG Jing,LIU Xiao Ain,ZHANG Qing-Wen,LI ZhencDNA cloning,prekagotic expression and polyclonai antinody preparetion of the olfoctoe receptor co-receptor AlepOrco from Attetip lepipone(Lepiooptere:Noctuidae)TUANCanAHong,LUUXnaoAGuang,HUANG JnanARong,WANG Ynng,FENG HongAQnangMolecular cloning and prokaeotic expression of nitric oxole syntOase gene Oom Trphogramma dendralimi (Hymenoptere:TrichogremmatiOae)and its expression prefiling acress different diapause stagesJIUNG Xue-Bing,ZHANG Xue,DU Wen-Mei,ZOU Zhen,ZHANG Jun-JioTrend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prepupae of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under low temperature stress YAO Dan,ZHOU Shu-Jing,ZHOU Bing-Aeng,XU Xin-Jian,ZHU Xiang-JiaEff e cts of queen mandiOular pheremone on ie expression of candiOate sex pheremone receptor genes in honeybee deonesLIU Jun-Aeng,LI Mang,WANG Zi-Aong,HE Xu-Jiang,ZENG Zhi-Jiang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eteins associated wii energy metabolism in diapause and non-Aiapause pupae of Lysiphlebus testaceipes(Hymenoptere:BreconiOae)LIU Min,HAN Hai-Bin,LIU Ai-Ping,GAO Shu-Jing,XU Lin-Bo,YUE Fang-Aheng,HUANG Hai-Guang Analysis ot ie antennal trenscriptome and olfaction-related genes ot Coccinell e septempunctate(Coleoptere:Coccnne o ndae)YANG Xue-Jiao,ZHANG Man,JIANG Yu-Hang,TANG QOHe,ZHANG Qi-Ain,LIN Lian-Bing,CHEN Jun-Auan Cloning and expression prefiling of ie serine pretease Ohibitor gene Nlserpir.in ie brewn plantUopper,Nilapa+ate eugens(Hemnpeeea:Deophacndae)WANG ZhengALnang,ZHUHangAFeng,PAN Ha nABo,YUXnaoAPnng Udenenencaenonandexpeessnonpeoenonngoecuencuoaepeoeenngenes nn Gaeeaucadauapca(Cooeopeeea:Cheysomeondae) DUAN Tnan AFeng,LULnng,MAHongAYue,PANG BaoAPnng,SHAN Yan AM nn,ZHANG ZhuoARanInhibition o O ie activation of prophenoO oxiOase and ie expression oe antimicrobiaO peptiOe genes by ie serine pretease inhibitor BmserpOV in Bombyx mopLUBnng,SUN Fan,TAO ShanAShan,XUAJnaAFeng,YEChongAJunTissue expression prefiling and ligand binding charecterization oe ie Plus-C odorent binding pretein PsauOBP7oe Pead+ma saucia(LepiOoptere:NoctuiOae)SUN Ya-Aan,LV Qi-Hui,YANG Hai-Bo,HU Zhen-Jia,LI Ding-Xu,DONG Jun-AengDnscoveey andchaeaceeenzaenonoeanendogenous eeeeovneaoeoemene,PxERV,nnehegenomeoeehednamondback moeh,Peuee e a xyeosee e a(Lepndopeeea:Pouee o ndae)WANG Yue,LU Cong,LIU Tian-Sheng,CHEN Shao-Ping,YOU Min-Aheng Udenenencaenonoepeoeenns nnehe)ueoe Tsaee+mes ampeceps(Usopeeea:Rhnnoeeemnendae)SU Li-Juan,WU Zhi-Wei,GAO Xin-Hao,ZHAO Peng-Aei,XIAO Yuan-Ai,CHU Jun-Peng,SONG An-Dong。

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4 稻褐 飞虱 防治对策 4 1 规 范测报 工作 ,加强监 测力度 . 褐飞虱主要 由南方迁入 , 虫量上升快 , 危害重,必须加 强监测 , 时掌握外地虫 源的发生 发展和迁飞动态 , 及 以及 田
世代累积效应 , 长期连续取食含氮量高的稻株时褐飞虱的种 群参数显著增加【l l。氮肥 、 0 氮肥 与水稻种植密 度 、 氮肥 与灌 溉水的交互作用对褐飞虱种群 影响的研 究 已有许多 报道 , 大
效与持效相结 合 , 并注意 药剂 的复 配和交替使用 , 以减缓抗 药性 的产生和 发展 , 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常用药剂 有吡虫
收地降落条件等 紧密相 关 , 中后 3 其 项属于气象条 件 , 理论
上都可以从对天气 图的分析 中得到大致 了解。葛红卫等人研
究表 明,气温 ,降水 、湿度均对 褐飞虱 的迁入 、繁殖 、存活
进施药 技术 ,减少用药 次数 , 避免 大量 杀伤天敌 , 充分发挥 天敌 的 自然控 制作用。
4 3 适 时 开展 药 剂 防 治 .
临界密度 ,减少了褐飞虱在克服逆境过程 中的种群损失 ,从
而造成更高 的密度和更重 的田问危害程度 。
( )防治 适期掌握在 主害代前一 代的低龄若虫高峰期。 1 褐飞虱虫量上升快 , 增殖倍数 大 , 易暴发成灾 。防治上必须 抓早 、 抓狠 , 一般 在低龄若虫 高峰期及 时进 行药剂防治 , 如 果 田间虫量大 , 已超 过防治 指标 , 即使 未进入低龄若虫高峰
性表现不一。
20 年 , 0 5 褐飞虱再 次在 我国南方稻 区暴 发, 引起水稻大面
积干枯 倒伏 , 造成严重损失 ,据分析 , 05年褐飞虱的发生 20
和 危 害是 我 国 有 稻 褐 飞 虱 记 载 以来 的历 史 之 最 1。在 针 对 稻 2 J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翅型分化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翅型分化

同一 中稻 田采 集雌 成虫 (0 8%为短翅 性 ) 集 的成 。采
虫 转入装 有幼穗 分 化期 的新鲜 茎秆 的 圆形玻璃 试 管 ( 2 长 0厘米 ,直径 3厘 米 )让其 产 卵。若 虫 孵 出后 转入 上述 玻璃试 管 ,置于 2 ℃ ,光 周 期 L 11 、 5 D 1: 3 L 21 、L 31 、L 41 、L 59和 自然光 D 1 :2 D 1 :l D 1 : 0 D l:
害 ,孵 化 的若 虫是 取食 分蘖 期 的水 稻 。7 月 中旬 田
间若 虫 开始陆 续羽化 ( 1代 ) 羽 化 的雌成 虫多 为 第 , 短翅 型 。这些 短翅型 成虫 在 田间继 续繁殖 为 害 ,其
雌 成 虫 (O 6 %为短翅 性 ) ,褐 飞虱 系 2 1 00年 8中旬
收稿 日期 :2 1.82 0 00 .5 基金项 目:江西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 目 ( 03B 2 0 o ) 2 0 I 0 o 5 o 作者简介 :朱春福 ( 9 8 ) 18 . ,男,在读植保专业本科生。
飞 虱羽化 出来 的成 虫均为 长翅 型 , 发现 有短 翅型 , 未 在 自然光 照下饲 养羽化 出来 的 8 头成 虫也全 是长 8
翅 型 。雌 雄 比 因 处 理 的 光 周 期 有 异 ,在 短 光 照 1~ 2 ,雄 性个 体 的比率 明显 高,在 光照 1~ 4 , 1h l 3 1 h
于 褐飞 虱 ?究其 原 因,可 能有二 :其 一 ,白背飞虱 若 虫在水 稻上 的栖 息部 位较 褐飞虱 高 ,并有 部分若 虫可 在幼 嫩心 叶 中取食 ,因 而在药 剂 防治时 ,接触 药剂 的机 会较褐 飞 虱多 ,死亡 率也 较高 ;其二 , 田
间群集 拥 挤 的习性较 褐 飞虱差 , 田间密度稍 高,即 迁 飞转 移 。本 试验 在 2 ℃ ,不 同光 周期条件 下研 究 5 了不 同时 期 白背 飞虱 和褐 飞虱翅 型分 化情况 ,初 步

褐飞虱

褐飞虱

中文名称:褐飞虱英文名称:Brown rice planthopper中文别名:褐稻虱,俗称蛔虫、软壳蛔、蚰虫、蠓虫拉丁学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分布区域: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3、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体长4—5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颜面部有3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虫腹部较长,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

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

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粒至20粒为一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行排列,后端挤成双行,卵粒细长,微弯曲,若虫有5个龄期,形均似成虫。

l龄灰白色,2龄淡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纹;3龄体褐至黑褐色,翅芽显现,第3节背上各出现一对白色蜡粉的三角形斑纹,似2条白色横线。

4—5龄时体斑纹均似3龄,但体形增大,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虫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无白色横条纹。

为害作物:水稻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

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损失很大。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发病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

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目剑匕逐代逐区迁入。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

水稻虫害--褐飞虱

水稻虫害--褐飞虱

水稻虫害--褐飞虱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

全国稻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发生较多,为害较重,目前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

其食性专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发育。

取食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因而稻株不仅被吸食耗去养分,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短期内水稻成团、成片死秆倒伏,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

其吸汁或产卵造成的伤口,有利水稻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并助长其扩展。

[识别]成虫:雌雄均有长、短两种翅型。

长翅型体长(连翅)4~5毫米,淡褐色至黑褐色,有油状光泽。

翅褐色,半透明,前翅有翅斑。

后足胫节端距有小齿30~36个。

雌虫色较淡,体较大,腹部肥胖,末端尖。

雄虫腹部细瘦,末端呈喇叭筒状。

短翅型雌虫体长3.5~4毫米,雄虫2~2.5毫米,翅长不超过腹部,其余同长翅型。

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较细的一端出现1对紫红色眼点。

10~20粒卵排列成行,卵帽与产卵痕相平,微露。

幼虫:共5龄,3~5龄若虫褐色,近椭圆形,腹部第3、4节背面各有1个“山”字形蜡粉状白斑,以后各节都有3~5个近三角形的浅色纹。

褐飞虱抗寒力弱,具远距离迁飞习性,冬季低温和食料是限制其越冬的两个关键因子,某一地区冬季能否种植水稻,可作为其能否越冬的“生物指标”。

我国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无越冬虫源,初次虫源来自南方,每年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

安徽稻区每年可发生4~5代。

常年长翅型成虫(初次虫源)在6月下旬迁入,7月上、中旬为成虫高峰,称为第一代成虫。

第2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8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上句,4代若虫盛期为害最严重。

田间还可发生5代若虫,大多不能完成发育而死亡。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有趋嫩绿习性,处于分蘖盛期——乳熟期,且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虫量大。

褐飞虱的识别与防治

褐飞虱的识别与防治

褐飞虱的识别与防治到了8⽉,稻⽥中褐飞虱在稻飞虱中所占⽐例将逐渐增⼤,⽬前占⽐约为40%,⾄下旬基本以褐飞虱为主。

为科学防治褐飞虱,实现对症下药,达标防治,必须正常识别褐飞虱。

形态特征:成⾍分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体长4-5毫⽶,黄褐、⿊褐⾊,有油状光泽,颜⾯部有3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腹部较长,末端呈圆锥形,雄⾍腹部较短⽽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

短翅型成⾍翅短,其余均似长翅型。

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粒⾄20粒为⼀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排列,后端挤成双⾏,卵粒细长,微弯曲。

1龄灰⽩⾊,2龄淡黄褐⾊,⽆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中央均有⼀淡⾊粗'T'形斑纹;3龄体褐⾄⿊褐⾊,翅芽显现,第3节背上各出现⼀对⽩⾊蜡粉的三⾓形斑纹,似2条⽩⾊横线。

4-5龄时体斑纹均似3龄,但体形增⼤,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横条纹。

为害状:成⾍和若⾍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伤痕。

轻者,⽔稻下部叶⽚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卵条痕累累,甚⾄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损失很⼤。

江浙年发⽣5-7代。

长翅型成⾍具趋光性,成、若⾍⼀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以26-28℃最为适宜,夏秋多⾬,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为害。

防治⽅法:⾏科学肥⽔管理,适时烤⽥,避免偏施氮肥,防⽌⽔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褐飞虱孳⽣繁殖的⽣态条件。

采⽤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2-3龄盛期施药。

药剂每亩可⽤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50克,发⽣量较⼤或成⾍较多时加10%烯啶⾍胺⽔剂100毫升,或80%烯啶·吡蚜酮⽔分散粒剂10-12克,或20%呋⾍胺可溶性粒剂20-30克,兑⽔75公⽄进⾏粗喷雾。

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相关机理研究

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相关机理研究

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相关机理研究褐飞虱Nilapararvata lugens (Stal)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我国及亚洲其它稻区的主要害虫。

种植抗性品种一直是防治褐飞虱的一种重要措施。

然而,褐飞虱致害性的快速与高度变异往往造成抗虫品种使用年限缩短。

而褐飞虱的致害性变异规律目前并不清楚。

有研究表明,共生菌、唾液蛋白以及昆虫解毒酶类等在植食性昆虫致害性变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此,本文以褐飞虱Mudgo和TN1两种致害性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具有解毒功能和存在共生菌的脂肪体及唾液分泌蛋白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比较两个种群脂肪体转录组的差异,寻找与褐飞虱致害性相关的可能基因与共生菌;通过剖析唾液分泌蛋白Nl4777在调控水稻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揭示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机制。

主要结果如下:1)对褐飞虱Mudgo及TN1致害性种群的脂肪体转录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

结果显示:Mudgo种群获得了32332条unigene, TN1种群获得了33775条unigene,两转录组合并后共获得42621条all-unigenes。

对all-unigenes进行NR数据库功能注释发现,匹配到的物种最多的是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GO分类结果发现Mudgo和TN1种群分别有15461和14993条Unigene归属于描述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这三种本体,两转录组显示出相似的GO分布模式。

另外,有21142条all-unigenes得到了COG注释。

14656条all-unigenes 得到KEGG注释,这些all-unigenes归属于241个不同的通路。

在转录组中发现了2884条微卫星SSRs,其中(CAG)n是数量最多的重复单元。

两种群脂肪体转录组间共有7860个差异表达基因,它们主要与生化代谢、信号转导、免疫反应及运输等功能相关;其中,得到功能注释的基因为3858个,未得到功能注释的基因为4002个。

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分子机制

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分子机制

• Next examined whether NlInR2 shares a common signalling cascade with NlInR1 .
Silencing of NlInR1, NlAkt or NlChico redirected development of dsNlInR2-treated BPHs from the long-winged to short-winged morphs (Fig. 2 a-e). Suppression of NlInR1–NlPI(3)K–NlAkt signalling is epistatic to the dsNlInR2 effect .
Two insulin receptors determine alternative wing morphs in planthoppers
• Hypothesis: wing morph determination in BPHs may be regulated by a nutrient-sensing pathway . • The insulin/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 signalling (IIS) pathway is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nutrient-sensing pathway that modulate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metazoans. • BPHs have two insulin receptors, N.lugens(Nl)InR1 and NlInR2 . • Knockdown of NlInR2 (dsNlInR2) led to a strong bias towards longwinged morphs compared to BPHs that were either not subjected to treatment(ck) or treated with double-stranded RNA(dsRNA) targeting the gene encoding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dsgfp) (Fig. 1c)

褐飞虱

褐飞虱
②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外迁。褐飞虱在北纬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 返迁移,受季风进退的气流制约。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5月份,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迁入两广南部发生区(北纬 19°到北回归线),在该区繁殖2-3代,于6月份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随季风北迁,主降于南岭发生区 (北回归线至北纬26-28°),7月中下旬南岭区早稻黄熟收割,再北迁至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9月中下旬至 10月上旬,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褐飞虱,随东北气流向西南回迁。在我省,北部地 区褐飞虱从稻田南迁的时间比南部地区早,在沿江、苏南地区常出现来自山东、淮北等地的褐飞虱成虫回迁峰。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外来虫源区,每年虫源迁入的迟早和数量对当地褐飞虱的发生早迟、世代数和发生程度有 较大影响。
④为防止后期褐飞虱增殖,禁用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及甲胺磷等防治稻飞虱,褐飞虱吡虫啉类药剂(如蚜 虱净、千红、抗虱丁等)已产生高抗药性,防治效果较差应停用吡虫啉,轮换使用噻嗪酮、毒死蜱、敌敌畏等药剂, 示范推广吡蚜酮等新型药剂,控制三唑磷的使用。
⑤注意药剂的轮用,单季水稻使用同一种药剂的次数不超过2次。
2龄:体长1.5mm。初期体色同1龄,倒凸形斑内渐现褐色;后期体黄褐至暗褐色,倒凸形斑渐模糊。翅芽不 明显。后胸稍长,中胸后缘略向前凹。
生活习性
Hale Waihona Puke ① 10℃左右褐飞虱也能正常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褐飞虱卵期胚胎发育的起点温度为 10.6℃。褐飞虱卵在25℃左右孵化率最高,达91.5%,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 20℃、25℃、28℃及29℃恒温下卵期分别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12-13℃ 条件下褐飞虱4龄和5龄若虫均能正常生活与活动。褐飞虱长翅型雄成虫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为9-30℃,长翅型雌 成虫为10-32℃。在20-33℃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成虫寿命缩短。褐飞虱雌成虫寿命在25℃下为22天,在 17-20℃时寿命长达30天。气温较高时,褐飞虱雌成虫的产卵率较高。褐飞虱雌成虫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 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如果气温低于17℃,褐飞虱卵巢管不能发育,但将这些成虫每天只放在较低温度下几小 时,几天后,它们在低于17℃的温度下也能产卵。

稻飞虱翅型分化的研究进展

稻飞虱翅型分化的研究进展

稻飞虱翅型分化的研究进展作者:周崇高冯娅琳陆潮峰郝培应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17期摘要:翅二型现象存在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等稻飞虱种群中。

综述了遗传等内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温度、相对湿度、光周期、寄主等)对3种稻飞虱长、短翅型分化的影响,探讨了各因素对稻飞虱翅型分化的作用机制,讨论了稻飞虱翅型分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制定与稻飞虱翅型分化相关的害虫控制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稻飞虱;翅型分化;外部因素;遗传因子;调控机制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7-3985-06Advances in Wing Dimorphism of Rice PlanthoppersZHOU Chong-gao, FENG Ya-lin, LU Chao-feng, HAO Pei-y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Abstract: Wing dimorphism is popular in rice planthoppers including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mall brown planthopper (Laodelphax striatellus) and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al aspects(e.g. heredity)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photoperiod, host plant) on wing dimorphism of rice planthoppers were reviewed. The mechanism of wing-form differentiation was discussed. Problems and advices were proposed to help develop new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these pest insects.Key words: rice planthopper; wing dimorphism; external factor; genetic factor;regulatory mechanism稻飞虱为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主要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植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等。

褐飞虱转录组分析1

褐飞虱转录组分析1
LOGO
褐飞虱转录组分析
2010-12-06 PLOS ONE IF:4.351(2009)↑ : ( )
主要研究问题
翅型的分化 性别的分化 不同龄期基因的上调与下调

LOGO
实验核心方法
cDNA库的准备和转录分析 库的准备和转录分析 数据基因库表达准备和测序 数据基因表达标签绘制和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实时荧光定量 验证

LOGO
谢谢! 谢谢!

LOGO

LOGO
实验主要结论
许多基因成虫期相对于5龄期下调 许多基因成虫期相对于 龄期下调 许多基因与呼吸作用和能量作用有关 长翅型的能量相关基因相对短翅型有明显上调, 长翅型的能量相关基因相对短翅型有明显上调, 因为长翅型飞行需要更多的能量 PPAR信号通道在长翅型迁飞过程中起重要的作 信号通道在长翅型迁飞过程中起重要的作 它可以调节油脂新陈代谢, 用,它可以调节油脂新陈代谢,为飞行提供能量 长翅型中许多跟细胞骨架结构相关的基因表达比 断翅多

LOGO
实验主要结论
基因的表达分化主要在5龄期,说明 龄 基因的表达分化主要在 龄期,说明5龄 龄期 可能是关键时期 生殖相关的基因短翅型明显多于长翅型, 生殖相关的基因短翅型明显多于长翅型,说明短 翅型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功能强 雌性的转录和翻录功能都强于雄性,说明mRNA 雌性的转录和翻录功能都强于雄性,说明 水平可能影响两性分化

影响褐飞虱和蚜虫翅型分化的外部因素

影响褐飞虱和蚜虫翅型分化的外部因素

影响褐飞虱和蚜虫翅型分化的外部因素万两;盛洪珍;蔡瑷安;肖铁光【摘要】翅多型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昆虫中,可划分为长翅型和短翅型.长翅型具有飞行能力而短翅型不行.导致褐飞虱和蚜虫发育出不同翅型的因素十分复杂,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周期、虫口密度、若虫龄期以及寄主植物营养状况均会对其产生影响.就环境及生物因素对昆虫翅型分化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2012(026)005【总页数】3页(P620-622)【关键词】褐飞虱;蚜虫;翅型分化;外部因素【作者】万两;盛洪珍;蔡瑷安;肖铁光【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学院,长沙410128;长沙县农业局,湖南长沙410100;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学院,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翅多型现象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昆虫界并且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的现象[1~4]。

翅多型现象有两种表型不同的个体,以长翅型(扩散型)和短翅型(留居型)这两种区别最为明显。

大多数翅多型昆虫中都存在此种扩散与繁殖的竞争。

与短翅型个体相比较,长翅个体的发育更快,繁殖能力也更强[5]。

长翅型和短翅型代表着昆虫在繁殖和飞行之间能量的平衡[6],长翅型个体和短翅型个体在形态、行为、生理和生活史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7]。

因此翅多型现象现已被作为一种模式广泛地用于研究昆虫的进化、生态、扩散和繁殖生理学等方面。

迄今为止,对昆虫翅型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环境因子和昆虫体内的激素调节这两个大的方面。

许多研究发现: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遗传基因、若虫密度、不同生物型等对昆虫的翅型分化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1.1 温度据张增全报道,在21℃和27℃的条件下,褐飞虱翅型分化的比率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当温度上升至32℃时,短翅型褐飞虱的比率减少到种群总数的29.03%,长翅型褐飞虱的比率则增加到了70.97%[8]。

褐飞虱翅型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褐飞虱翅型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褐飞虱翅型分化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陈孙杰;徐海君【期刊名称】《昆虫学报》【年(卷),期】2024(67)4【摘要】昆虫翅多型作为生物可塑性发育的典型代表,是昆虫对复杂多变环境适应进化的结果。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一种典型的翅多型昆虫,若虫可发育成短翅型或长翅型成虫,后者的远距离迁飞特性造成褐飞虱在亚洲稻区大面积为害。

20世纪60年代以来,前人针对褐飞虱翅多型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种群密度、寄主植物质量、温度和光周期等诸多环境因子以及保幼激素均能够影响翅型比例。

近20年来,得益于基因组学、RNAi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的发展,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开关基因FoxO,沉默或敲除FoxO会导致飞虱发育为长翅型;而胰岛素信号通路能够磷酸化FoxO 抑制其进入细胞核,从而参与翅型分化调控;锌指转录因子Zfh1能够以启动子结合的方式调节FoxO的转录,与胰岛素信号通路平行调控翅型分化;另一个锌指转录因子Rotund能够与FoxO互作共同调控褐飞虱翅多型。

此外,性别决定基因Transformer-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通路等也能够影响翅型分化,表明褐飞虱的翅型分化存在多样化的分子调控机制。

鉴于半翅目不同亚目间的翅多型机制均有所不同,对褐飞虱翅型分化机制的解析远不足以阐明半翅目乃至整个昆虫纲的翅多型机制,但其研究成果能够引领未来对昆虫翅多型机制的探索研究,并加深人们对昆虫翅及组织可塑性发育与进化的理解。

【总页数】6页(P589-594)【作者】陈孙杰;徐海君【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6【相关文献】1.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综述2.稻褐飞虱翅型分化研究进展3.水稻抗虫品种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若虫生长发育及翅型分化的影响4.稻褐飞虱生物型和翅型分化个体测定的聚类分析5.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的遗传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发生的分形性质研究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发生的分形性质研究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发生的分形性质研究马飞;程遐年;李红兵【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1(021)002【摘要】The nature of BPH occurrence wa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fractal theory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of BPH occurrence.The results indicated:(1)BPH occurrence had a fractal propertyin fixed scale interval with the D value 0.7158,0.5212,0.2816 respectively.(2)The fractal dimension value of BPH occurrence was a new paramater expressing the distinction of occurrence degree in fixed scale interval,and the greater the fractal dimension value,the lighter the BPH occurance,and vice versa.(3)As D value showed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aggregation degree,it could be used as an index for aggregation degree.(4) BPH occurrence possessed multifractal structure,and the related Dq curve may have an application in the forecast of BPH occurrence.%运用分形理论以安徽省庐江县植保站和江苏省吴县植保站1979~1990年及太湖地区农科所1986~1998年间褐飞虱发生的田间系统调查资料为例,对褐飞虱发生的性质进行了探讨。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中的参考文献:1、大久保宣雄,岸本良一. 应动昆(期刊名),1971,15:8-162、大久保宣雄. 应动昆(期刊名),1973,17(1):10-183、岸本良一. 植物防疫,1972,26(8):10-164、寒川一成,渡边朋也,鹤町昌市. 九州病虫研究会报,1988,34:79-825、Asahina S, Tsuruoka Y. Records of the insects which visited a weather ship located at theOcean Weather Station “Tango” on the Pacific II . Kontu, 1968, 36:190-2026、Baker P S, Cooter J R. The flight capabilities of laboratory and tropical field populations of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Bull. Ento. Rs., 1980,70:589-6007、Chou Y.I. , etal .Studies on the brown planthopper in the northern district of Taiwan, China J.Entomol, 1983,3(1): 1-148、Cook A. G., Perfect T. J. Immigration rates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brownplanthopper,Nalapravata lugens in the tropics. Bull. Soc. Ent. Suiss, 1984,57(4):413-4149、Goh. H. G., Kin J. W.,Saxena R.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ree Korean biotypes of the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by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93,32(3): 317-32210、Jeffery M. F. A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light trap catche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Miscel. Rep., 1982, Centre for Overesas Pest Res., Londen11、Kisimoto R. Brown planthopper migration, In: Brown Planthopper: Threat to Tice Productionin Asia. IRRI, Los Banos,Philippines,1979,113-12412、Kisimoto R. Ecology of planthopper migration. In: Proc. 2nd Int. Wofkshop on Leafhoppersand Planthopper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M. R. Wilson, L.R.Nault eds.), Common. Inst.Entomol., London, 1987,41-5413、Kisimoto R.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of planthoppers,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Nilaparvatalugens. Proc. Symp. Rice Insects, Tokyo, 1971,206-21614、Kisimoto 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the brown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Chinese J. Ent., 1984,4(2): 39-4815、Kisimoto R. Synoptic weather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planthopper,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and Nilaparvata lugens(Stal). Ecological Entomology, 1976,1(2):95-10916、Nagata T., Masuda T.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and wing form ratio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Stal) and the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 of Southeast Asia. Appl. Entomol. Zool., 1980,15:10-1917、Noda, Hiroak. Pre-mating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 migrants(Homoptera: Delphacidae)Collected on the East China Sea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86, 21(1): 175-176 18、Ohkubo N. Behaviour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on the migratory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s.PhD thesis, Kyoto University, 1981, 141(in Japanese)19、Padgham D. E. The influence of the host pla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ult brown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a(Stal) (Homoptera: Delphaciad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migration. Bull. Ent. Rs., 1983,73:117-12820、Park Y. D., Song Y. H.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fecundity of the brown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ngens Stal) biotypes fed on different cultivars of rice with various resistance genes. Korea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88a,27(2):87-9321、Park Y. D., Song Y. H.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Stal) biotypes migrating to the southern regions of Korea. Korea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88b, 27(2):63-6722、Riley J. R., Cheng X. N., Zhang X. X., et al. The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of Nilaparvatalugens(Stal) in China: radar observation of mass return flight in the autumn. Ecological Entomology, 1991,16: 471-48923、Riley J. R., Reynolds D. R., Smith A. D., et al. Observations on the autumn migration ofNilaparvata lugens(Homoptera: Delphaciade) and other pests in east central China.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1994,84: 389-40224、Riley J. R., Reynolds D. R., Smith A. D., et al. Using radar to observe brown planthopper(BPH)migr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ewsletter, 1990,15: 29-3025、Rosenberg L. J., Magor J. I. Predicting windborne displacement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from dynoptioc weather data 1 long-distance displacements in the monsoon.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1987,56:39-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褐飞虱成虫翅型分化研究刘光杰中国水稻研究所 农业部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杭州寒川一成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茨城县筑波沈丽丽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南京褐飞虱Νιλαπαρϖαταλυγενσ ≥ β 是我国和东南亚各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这种害虫成虫期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 长翅型能做远距离迁移 追踪寄主植物质量变化 逃避恶劣环境 而短翅型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而居留繁殖 扩大种群∀长!短翅型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而相互交替发生 以适应环境条件 籍以不断维持种群的繁衍∀经多年实践证明 长翅型的出现和大发生 表明虫源有迁入或迁出现象 而短翅型数量的激增 则表明大发生的到来∀因此 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成虫长短翅型的发生动态对于褐飞虱虫源分析!爆发危害及有效防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影响翅型分化的内外因子 讨论了翅型分化的遗传!生理基础及进化意义∀1长!短翅型成虫的有关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褐飞虱成虫长!短翅型的分化 明显的形态区别在于其翅的长度上∀ 等 测量了自然条件下长!短翅型成虫的前翅翅长 长翅型前翅平均翅长 雄虫约 1 雌虫约 1 短翅型雄虫前翅长约 1 雌虫约 1 ∀当然 外界环境条件会对翅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长!短翅型成虫 其相应若虫的历期存在差异∀短翅型成虫的若虫历期 较羽化为长翅型的若虫历期稍短 且不受若虫密度效应的影响∀但长翅型的若虫历期随若虫密度增大而延长≈ ∀长!短翅型成虫 产卵历期和若虫历期无显著差异 但产卵前期以短翅型成虫较短≈ ∀长!短翅型雌成虫卵巢发育对温度的反应也不同∀在不同水稻生育期及中抗!感性品种上 长!短翅型成虫产卵量相差无几 然而在抗性品种上 短翅型雌虫的产卵量明显高于长翅型∀在短翅型群体中 雌虫比率较高 且属定居型∀长翅型成虫的体色较短翅型成虫更为深 活动性弱 短翅型成虫在稻株上的栖息部位隐蔽 不易被天敌发现∀此外 等 发现褐飞虱体内的脂肪含量与翅型也有一定的关系 短翅雄虫!长翅雄虫!短翅雌虫和长翅雌虫体内全部脂含量占飞虱干物重分别是 1 1 1 和 1 ≈ ∀2影响翅型分化的环境因子211气象因子21111光照 报道 在 小时的光照下 短翅型雄性个体出现比率要比在 1 及 小时光照下显著地高 但雌虫翅型出现比率不受光周期长短的影响≈ ∀张增全 的研究结果与之类似 短翅型的出现比率 以每天 小时光照组为最高 每天 小时光照组为最低 两者差异显著≈ ∀但张增全认为雌虫翅型分化同样受光周期影响 适宜褐飞虱繁殖的季节内 短光照有利于短翅型个体的出现 短翅型雌性个体出现比率更明显∀由此可见 若田间插秧过密!施肥过量!稻株过早封行!稻丛基部的光照减少!以及稻株营养成分变化 是导致田间短翅型比率上升!虫口密度骤增的收稿日期 2 2因素∀21112温度在控温的室内试验得出 不同温度下褐飞虱的长!短翅型比例不同∀ 与 ε平均温度组的翅型分化率很接近 两者无明显差异∀但在 ε平均温度组的翅型分化比率 长翅型比率上升 高达 1 短翅型比率则降至 1 ≈ ∀21113湿度湿润的环境有利于褐飞虱种群的增加∀⁄ 等 认为 ∗ 的相对湿度对其发展有利≈ ∀张增全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的研究认为 一般情况下 相对湿度与褐飞虱翅型分化比率的关系不密切≈ ∀王希仁等 在田间对比调查认为 深水灌溉区的短翅型比率要比浅水和湿润灌溉区分别高出 1 和 1 ≈ ∀212稻株营养国内外学者均认为 寄主营养是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主要因素∀寄主营养条件的恶化是导致褐飞虱扩散!迁飞的诱发因子之一∀若虫取食分蘖盛期至拔节期的稻株 往往产生较高比率的短翅型 在穗期取食 则产生长翅型的比率较高∀≥ ¬ 等 研究了菲律宾褐飞虱种群在品种× 上长!短翅型的分化情况≈ ∀结果表明 在移栽后 和 天的稻苗上 短翅型比例无明显差异∀张增全 研究认为 植株可溶性含糖量与短翅型出现的比率呈负相关 即前期稻株含糖低 短翅型比率增高 中!后期稻株含糖量渐增 短翅型出现比率反而降低≈ ∀另外 植株含氮量及氨基酸含量与褐飞虱短翅型出现比率呈负相关 尤其是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更为密切∀赖氨酸对翅型分化影响较大 水溶性蛋白次之∀邹运鼎等 认为水溶性蛋白!赖氨酸!组氨酸!脯氨酸!天门冬氨酸与褐飞虱短翅型分化率相关显著 特别是水溶性蛋白和赖氨酸相关性极显著≈ ∀且根据其标准回归系数绝对值比较 赖氨酸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大于水溶性蛋白∀213稻株生育期张增全 通过多年田间系统调查及生态模拟试验 认为孕穗期稻株并不是短翅型比例较高的结果≈ 且根据他在 ∗ 年 年间的田间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出现比率的最大时期多在水稻分蘖期或拔节期 次室外盆栽模拟试验也支持了上述观点 认为分蘖期和拔节期稻株有利于短翅型的出现∀俞晓平等 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 ∀王群等 通过各亲本组合的ƒ 代初孵若虫多头饲养在黄熟期稻株上与在灌浆期稻株上相比较得出 水稻黄熟期有利于长翅型雌!雄成虫的分化 而灌浆期则促进短翅型的出现 但单头饲养结果表明 水稻生育期对翅型分化几乎无影响≈ ∀214若虫密度不少学者认为若虫群集密度是翅型分化的重要因子≈ ∀ 发现 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的出现具有密度依赖性 即随若虫密度的提高 长翅型比例增加 在若虫密度 ∗ 头 盆时 羽化的成虫均为长翅型 而长翅型雄成虫则表现为两端少 中间多 即在若虫低密度下 极少出现短翅型 高密度下也极少 而在中间的某一密度范围内比例最高≈ ∀⁄ 等 对田间观察的系统资料统计分析 也发现长翅型出现具有密度依赖性≈ ∀但张增全 通过室内外试验研究表明 稻株虫口密度与短翅型出现比率之间 不存在随虫口密度提高而短翅型出现比率下降的可能性∀215外界因子的综合作用唐健等 在大型人工气候箱内研究了不同光照!温度组合下褐飞虱成虫的翅型分化≈ ∀在低于褐飞虱适宜发育温度 ε时 无论是长日照或短日照 短翅型成虫比例均十分低 而在高温 ? ε和长日照或短日照组合下 短翅型比例均比较高 且以短日照下更高∀其次 在各种因子中 虫口密度与温度和施氮量的互作对褐飞虱的翅型分化产生作用∀随虫口密度增大 长翅型比例增加 施氮量更影响这一比例增加的速度 即在低氮水平下 上升幅度大 在高氮水平下增加速度慢∀但一旦施氮过多 反而导致短翅率上升∀当温度低于 ε时 长翅型比例主要随若虫密度增加而增加 在∗ ε范围内 虫口密度低于 头 株时 长翅型比例稳定在 ∗ 之间 在一定虫口密度下 随温度升高 长翅型比例下降∀但一旦密度提高 则长翅型比例急剧增加 直到达到某一阈值后又开始下降∀而张增全等 则认为 温度和施氮量的互作关系复杂 无明显规律可循≈ ∀3翅型分化的敏感若虫龄期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结论差异较大∀张增全 先后 次试验 其结果均表明 龄若虫的可塑性最大 其次是 ! 龄 即 龄若虫是翅型分化的关键龄期≈ ∀ 龄若虫的营养好 短翅型比例上升 反之下降 长翅型比例上升∀俞晓平等 认为 ∗ 龄若虫期为雌虫分化的敏感龄期 而 ∗ 龄为雄虫翅型分化的敏感龄期≈ ∀ 和× 认为敏感期在 ∗ 龄 但 龄期密度下降对短翅型比率上升影响十分明显≈ ∀不过多数研究者认同 和× 的观点∀45龄若虫翅芽长度与成虫翅型的关系褐飞虱 龄若虫个体间翅芽长度存在差异 龄若虫翅芽长度和成虫长!短翅型比率显著相关∀通常 翅芽较短的个体发育为短翅型成虫 而翅芽较长的羽化为长翅型 发育为雌成虫的 龄若虫 其翅芽长短受到若虫期密度的影响∀≤ 等 研究结果表明 龄若虫翅芽长度短于 1 的不可能发育为长翅型雄虫 短于 1 的不可能发育为长翅型雌虫 但当大于上述长度时 可能羽化为长翅型 也可能羽化为短翅型≈ ∀而綦立正等 研究结果发现 龄若虫翅芽长于 1 的羽化为长翅型雌虫 介于 1 ∗ 1 间的羽化为短翅雌虫或长翅雄虫 小于 1 的羽化为短翅雌虫 并根据 龄若虫翅芽长度结合外生殖器特征编制了雌!雄成虫翅型检索表≈ ∀≠ 认为 龄若虫翅芽长度为 1 是发育为长翅型雌成虫的一个临界值≈ ∀当 龄若虫翅芽长度小于 1 时 多羽化为短翅型 大于 1 时可能发育为长翅型 也可能发育为短翅型 这一点与≤ 等 的结果相似≈ ∀短翅型成虫由长翅芽 1 或短翅芽 1 两类 龄若虫发育而来的≈ ∀长翅型比例随长翅芽个体的增加而增加≈ ∀≠ 提出了褐飞虱雌成虫翅型分化的假设模型≈ 认为成虫翅型取决于 龄若虫密度和 龄若虫翅芽长度 即 龄若虫密度低时 产生短翅芽 龄若虫 再羽化为短翅型成虫 而不受 龄以后若虫密度高低的影响 当 龄若虫密度高时 往往产生长翅芽 龄若虫 再羽化为长翅型或短翅型 取决于后期密度的高低 但不论后期密度如何低 甚至是 头 株 总会有不少于 的长翅型成虫出现∀ 2 和 认为 龄若虫期密度高低对翅型分化有影响≈ ∀5翅型分化的遗传背景及生理基础褐飞虱翅型分化可能存在着遗传背景∀不同的褐飞虱地域种群 其翅型分化表现出较大的变异∀一般说来 热带型褐飞虱短翅型比率非常高 且受若虫期密度影响较小 而温带型褐飞虱短翅型比率低 且具有密度依赖性≈ ∀不少学者推测 翅型对密度的反应是受基因所控制的≈ ∀ 等 和俞晓平 经遗传杂交试验 均发现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雄虫翅型分化不遵循遗传分离规律≈ ∀在非越冬处褐飞虱成虫在迁入前未经交配 由此排除长翅型雌虫在迁出地已与短翅型交配的可能性∀褐飞虱翅型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致是迁入地短翅型的来源 也是雄虫翅型观察值不符合遗传规律的原因≈ ∀而× 用遗传纯系杂交试验发现 成虫翅型是由多基因控制的 其中的 个基因位于常染色体的一个位点上 另 个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且基因的表达受若虫密度的影响≈ ∀若设短翅的等位基因为 长翅的等位基因为 ∀当 基因比率上升时 翅长度变短 形成短翅 当 基因比率上升时 翅加长 则形成长翅型∀诸冈直 却认为褐飞虱的翅型分化取决于两对基因∀而王群等 在研究翅型分化的遗传规律实验中发现 虽然从亲代获得的遗传物质是翅型分化的基本要素 这与 !诸冈直的观点一致≈ ∀但即使在相同的遗传基础条件下 褐飞虱翅型表现型仍可因外界的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基因的表达存在很大差异∀然而经许多学者试验表明 若虫密度的改变可改变短翅型比率≈ 说明翅型分化除了受遗传因子控制外 还可能受到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外界条件可以通过该系统来调节翅型分化∀神经分泌激素和保幼激素均可调控昆虫的多型现象∀ 在研究褐飞虱翅型分化敏感若虫期的基础上 用不同浓度的保幼激素处理若虫 发现能显著改变褐飞虱的长短翅型比率≈ ∀短翅型的产生在生理活动上受内分泌激素的调控 使胸部翅肌及翅的形态保持若虫的特征∀此外 等 研究发现 褐飞虱成虫的短翅型比率与体内黑色素含量的多少呈负相关 即黑色素越多的群体最后发展为短翅型的比率越少≈ ∀ 等 又发现 翅型和体色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但是 当 个地理种群在高密度下饲养 代以上时 它们的翅型和体色对密度的反应保持不变 另一方面 即使没有特定的选择性 若是一直保持低密度饲养 它们的翅型和体色将与原先的性状有很大的不同∀这种遗传控制的特性在高密度下可以稳定的表现 低密度下受飞虱个体本身生理学条件影响很大∀6翅型分化的适应意义许多昆虫为了保持其种群持续生存和繁衍 常采取措施以渡过不利环境条件 一是滞育 二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 如 远距离迁飞∀这样能逃离不利生境 寻找新的有利生境≈ ∀褐飞虱无滞育 又是单食性 所以只能寻求迁飞扩散 寻找有利生境 才能保证其种群的生存和繁衍∀褐飞虱可以利用高空气流作为动力 迁移到非越冬区的稻作区繁殖∀因此 长!短翅型分化是适应迁飞和继续繁衍的必要条件∀许多研究表明 非越冬区迁入代褐飞虱种群 其后代常产生高比率的短翅型≈ 当水稻开始成熟 营养条件恶化 加上虫口密度增加 长翅型比例就会上升而大量迁出≈ ∀由此看出 迁飞是昆虫适应短暂生境的一个对策 寄主营养恶化似乎是长翅型产生的一个信号∀7讨论褐飞虱翅型分化已经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 许多学者在褐飞虱翅型分化研究中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未澄清 褐飞虱翅型分化遗传方面 翅型分化究竟取决于一对基因还是两对基因 亦或是多对基因 各学者的观点在这方面差异很大 关于褐飞虱翅型分化敏感若虫期差异也较大 褐飞虱通常仅见长!短翅型二型 然而邬楚中和范仕容 发现在某些大发生世代 田间可偶尔发现前翅翅长达到或接近腹部末端 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个体 称中间型或中翅型≈ ∀关于中间型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等方面都有待于研究∀所有这些问题 相信都澄清之后 对于褐飞虱种群的预测预报及其管理 都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 2 × ° ∏ ° ∗Νατυρε 178 ∗Βυλλ ΣηικοκυΑγρι Εξπ Στν 13 ∗≥∏ Βυλλ ΚψυσηυΑγριχ Εξπ Στν 8 ∗Εντοµολ Εξπ Αππλ 18 ∗× εταλ Αππλ Εντ Ζοολ8 ∗张增全 昆虫学报 26 ∗⁄ ∂ ≤ ≥ εταλ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