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
防治褐飞虱关键选好药

防治褐飞虱关键选好药近10年来,褐飞虱一直是我国水稻的重要害虫,常年发生以亿亩计,其发生和防治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有的明显产生了抗性,已不宜单独使用,现将仍然适用的几种农药介绍如下:噻嗪酮。
噻嗪酮又名优乐得、朴虱灵,为昆虫生长调节剂,对褐飞虱有特效。
对人畜毒性很低,对褐飞虱天敌安全,在防治褐飞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农药药效迟缓,持效期长达30天左右,对低龄若虫和卵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因此要抓住在低龄虫幼虫期的用药时机,在“主害代”或其前1代卵孵化高峰至若虫1-2龄期用药,药液应均匀周到地喷施到稻丛的基部,一般用25%噻嗪酮20-25克,稀释成2500-3000倍液喷雾。
吡虫啉。
它的商品名称较多,如艾美乐、蚜虱净、蚜虱光、大功臣、一遍净等,对褐飞虱有特效,对人畜及其天敌安全,具有很好的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根部内吸更有利于药效发挥。
它属于烟碱类农药,与一般药剂无交互抗性,在防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据南京农业大学试验,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已达475倍,不宜单一药剂反复使用。
从生产上应用情况看,一些著名公司生产的高质量的吡虫啉产品,如拜耳公司的艾美乐、南京红太阳集团生产的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用量不需太大,效果不错,每亩用2-3克,仍能奏效。
另外,吡虫啉与丁硫克百威的复配剂——金好年,用于防治褐飞虱兼有速效性和持效性的优点。
敌敌畏,对褐飞虱具有强烈的触杀和熏蒸作用,能有效杀灭田间褐飞虱的成虫和若虫,但持效期短,仅1-2天,不能将随后孵化的若虫杀灭。
施药时不用均匀周到地雾化喷施,可以高效率地粗点喷施或对水泼施,或在田水落干后撒施毒土,特别适合虫害暴发须尽快施药控制,或因水稻栽培过密而难于将药剂均匀喷至稻株基部的情况下使用。
熏蒸用药时,宜在温度高的上午,据试验,在35℃时敌敌畏的挥发量比20℃时挥发量大1.4倍。
敌敌畏生产成本低廉,可根据需要大批量生产,且数十年来害虫抗性不显著,特别适用于褐飞虱后期暴发时的应急使用,而不适用于早中期,以保护天敌。
种植技术-褐飞虱如何防治?

种植技术-褐飞虱如何防治?治褐飞虱,要根据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适期用药,并根据田间褐飞虱的发生情况选用适当的杀虫剂。
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特点褐飞虱为迁飞性害虫,在北纬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褐飞虱一般在7月中下旬以后迁入,通常在台风等由南向北的气流过境时形成迁入峰。
每次迁入的成虫,数量一般不会特别大,不足以立即对田间水稻造成大的危害,通常在田间繁殖一两代,虫量才会增加到足以对水稻造成危害的程度。
褐飞虱成虫寿命长,产卵期长,产卵量大。
在温度26~28℃条件下,褐飞虱雌成虫寿命为15~25天(在17~20℃时寿命长达30天)。
雌成虫繁殖力强,每头产卵150~500粒,多的(特别是短翅型成虫)可达700~1000粒;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
褐飞虱卵完成胚胎发育所需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20℃、25℃、28℃及29℃恒温下卵期分别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25℃左右温度下孵化率最高。
褐飞虱危害水稻可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方面。
直接危害是直接吸食水稻汁液,消耗稻株养分,造成危害。
褐飞虱的成虫、若虫都能吸汁危害水稻。
间接危害是褐飞虱成虫、若虫刺吸汁液和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和感染菌核病,其排泄物滋生霉菌,还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褐飞虱防治策略水稻对褐飞虱有较强的耐害能力,田间有少量褐飞虱发生时,水稻生长发育不受影响,一般不需要用药防治。
但在褐飞虱大发生的年份,如果水稻生长前中期褐飞虱迁入量大,应及早用药控制田间害虫数量,减少害虫基数。
在水稻生长前中期预防性用药,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500头,也就是一穴有5头左右。
到水稻生长中后期,褐飞虱防治指标一般为每百穴1000头,也就是一穴有10头左右。
离收获期不远的水稻,茎秆等组织老化,耐褐飞虱危害的能力强,防治指标可以适当提高。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气候条件适宜、水稻成熟期推迟、褐飞虱抗药性增强、施药技术不到位造成的。
针对这些原因,防治上应采取“主动出击,积极预防”、“压前控后”的对策。
关键词褐飞虱;发生原因;防治对策褐飞虱是一种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水稻害虫,2005~2007年在浙江省新沂市连续3年水稻穗期大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其中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迁入峰次多,迁降虫量大,田间虫卵量高,虫口增殖速度快,滞留危害时间长,为害严重。
部分防治不力田块9月下旬出现“冒穿”、“倒伏”。
1 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分析1.1 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是导致褐飞虱大发生的直接原因褐飞虱初始虫源均由南方(主要是南岭地带及其以南)随暖湿气流长距离迁飞而来。
近3年水稻中后期褐飞虱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特别是水稻后期褐飞虱随频繁过境本地的暖湿气流迁入,迁入虫量“落地成灾”,导致3、4代褐飞虱大发生。
2007年8月中旬出现成虫迁入高峰,迁入虫口繁殖迅速,3代大发生;3代繁殖及后期不断大量补充迁入的虫源,9月中旬再次出现虫口高峰,4代大发生。
1.2 气候条件适宜,利于生长繁殖褐飞虱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26~28℃,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近3年夏季温度适宜,雨水偏多,秋季气温偏高,利于褐飞虱滞留繁育和前期基数的积累,使得田间虫、卵量高,危害持续时间长。
2007年初伏、中伏气温偏低,对褐飞虱的发生繁殖极为有利,造成褐飞虱短翅成虫出现早、比例高,有效卵量多,卵孵率高,初孵若虫成活率高。
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气温持续偏高,这种“晚秋不凉”天气,为六(3)、七(4)代褐飞虱繁殖、滞留创造了有利条件,危害时间延长,褐飞虱在田间持续为害至收割期。
1.3 水稻成熟期推迟,寄主环境适宜随着水稻高产、迟熟粳稻品种的种植,部分稻田施肥量偏大,特别是氮肥施用过迟、过多等,导致水稻田间小气候湿度大,植株嫩绿,稻株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为褐飞虱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同时刺激褐飞虱短翅成虫的形成,为种群大量增殖打下基础。
褐飞虱的喂养方法

材料和方法昆虫。
褐飞虱,是1997年秋天在中国浙江阜阳县收集的。
这些虫子在26到30摄氏度和百分之八十的相对湿度在与12到14小时的光周期环境下在易受感染的多种NT1型的水稻中培育八代。
现在的研究将以出生一天的第九代褐飞虱若虫为对象。
喂养。
为了设计出最好的人工稻飞虱喂养饲料,我们通过表格正交阵列进行了252次饲料设计实验,最终确定了40种营养物质是所必须的。
结果显示一些营养成分包括蔗糖、大部分氨基酸和一些维他命的代谢平衡是在成长中的稻飞虱所必须的。
在MMD-1的营养物质平衡方面做了些改变之后,我们得到了适合抚养中稻飞虱的化学饲料D-97(表一)。
.在准备这个饲料是,所有的氨基酸、维他命(除了抗坏血酸外)和微量金属元素(除了FeCl3.6H2O除外)配成2×、10×和100×的储藏溶液,如果一次没用完就起独立的储藏在负二十度冰箱里。
娶一个烧杯加入氨基酸、蔗糖磷酸二氢钾、六水合氯化镁和六水合氯化铁将混合物搅拌直到所有成分都完全溶解。
之后维他命和微量金属离子储存液和抗坏血酸溶液(用前分别配成10×的储藏液)加进去。
然后用百分之四的氢氧化钾将PH调到6.8,再用蒸馏水将饲料稀释到所要的浓度。
最后用0.45微米细菌过滤器将溶液过滤灭菌再储藏到负二十度冰箱里以备用。
这种确定的化学饲料MMD-1和易受感染的水稻TN1作为控制元件。
饲养程序。
长15.0厘米直径2.5厘米的玻璃圆筒将作为人工饲养褐飞虱的器皿。
人工饲料放在封在喂养室末端的一个开口的两层拉伸的封口膜(大概是原来面积的四倍)之间并每两天更换1次。
喂养室的另外一个开口在将测试的昆虫放进去后用尼龙网布封起来。
喂养室用一片湿的黑色棉布包裹起来,但是有人工饲料的一边要暴露在光下。
昆虫能通过刺穿内层的封口膜的饲料小囊而感觉到饲料的存在。
二十五只出生一天的若虫被放进每个喂养室中,并做四个相同的重复。
没两天记一次死亡率直到第一只成虫出现。
褐飞虱防治药剂效果比较试验

褐飞虱防治药剂效果比较试验褐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会通过吸食水稻汁液和传播病毒来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控制褐飞虱的危害,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着各种药剂效果比较试验,以寻找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文将对褐飞虱防治药剂效果比较试验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试验目的褐飞虱主要通过吸食水稻的汁液来获取营养,因此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通过喷洒药剂来杀死褐飞虱。
本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不同防治药剂对褐飞虱的效果,找出最适合的防治药剂,为褐飞虱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试验选取了三种常见的防治药剂:百菌清、嘧啶酯、拟除虫菊酯。
这三种药剂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杀虫机制,分别为接触杀虫、胃毒杀虫和内吸毒剂。
这三种杀虫机制的药剂对褐飞虱的效果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进行有效的比较试验。
2. 实验设计本次试验采用田间示范试验的方法进行。
选取相同生长期的水稻田作为试验田地,将不同的防治药剂按照推荐浓度进行喷洒处理。
每种药剂设立独立的试验区域,每个试验区域面积相同,并采取随机化设计,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实验观测在药剂喷洒后,每隔一定的时间对褐飞虱的数量进行观测和统计。
观测指标主要包括褐飞虱的数量、生长状态和对水稻叶片造成的危害程度。
观测周期一般为7天和14天,以及药剂喷洒后一个月和两个月的长期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还要对水稻的生长状态和产量进行评估,以全面了解不同药剂喷洒后对水稻的影响。
4. 数据处理通过实验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专业的统计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
主要分析不同药剂对褐飞虱的杀灭效果、对水稻的影响以及产量变化等指标,找出最合适的防治药剂。
三、试验结果通过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得到了如下试验结果:1. 药剂对褐飞虱的杀灭效果比较百菌清对褐飞虱的杀灭效果最为明显,喷洒后1周内褐飞虱的数量大幅下降,2周内几乎被杀灭殆尽。
嘧啶酯次之,杀灭效果稍逊于百菌清,但依然能够有效控制褐飞虱数量的增长。
褐飞虱危害和抗药性机理及其治理共27页文档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
• 随着害虫抗药性研究不断深入, 抗性监测的内容与概念已 扩展为抗性检测、抗性监测和抗性风险评估。
(1) 抗性检测是测定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变化即确定 是否产生抗性, 这在害虫抗性形成早期是非常重要的.
(2)抗性监测是通过抗性系统测定了解害虫抗性水平的时 空变化, 为制定抗性治理决策或衡量抗性治理成效提供依 据。
• 冒顶:水稻乳熟期,田间常因严重受伤而呈点片枯黄,倒 伏。称冒顶。造成谷粒千粒重下降、瘪谷增加,甚至颗粒 无收等人在2019至2019年统计的数据显示:
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公顷的水稻受到揭飞虱侵袭,尤其在年和 年分别达到了万公顷和万公顷,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而且这 种趋势还在增加。 近年来,每年稻飞虱在我国的发生面积约0.25亿hm2等,,虽 然实际防控面积0.67亿hm2次以上,投入的农药制量和成本相 当高,但水稻的损失仍在25亿kg以上。
COEs 昆虫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产生的代谢抗性主要与酸酯酶活性变化相关,其 主要机理是是通过隔离并缓慢代谢杀虫剂产生广谱抗性或者直接代谢含有一个共通 酯键的有限类型的杀虫刻
P450s Cty p450介导的昆虫主要:p450过量表达、氨基酸序列改变及两者的联合作用。昆虫 p450基因分为4个亚家族:CYP2、CYP3、CYP4和线粒体亚家族。
2.解毒代谢作用增强(一般主要原因)
褐飞虱主要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OEs)及微 粒体单加氧酶(细胞色素P450,P450s)进行解毒,其中醋酸酯酶起 主要作用。
羧酸酯酶在褐飞虱对有机磷农药抗性中起主要作用, 氨基甲酸醋类的 抗性机理以乙酞胆碱醋酶(AChE ) 敏感性降低为主。
4.其他机理
褐飞虱可能会产生一个替代回路, 使正常的生理过程不受影响,这可能是抗性产 生的另1 种机理。
褐飞虱

中文名称:褐飞虱英文名称:Brown rice planthopper中文别名:褐稻虱,俗称蛔虫、软壳蛔、蚰虫、蠓虫拉丁学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分布区域: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3、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体长4—5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颜面部有3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虫腹部较长,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
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
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粒至20粒为一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行排列,后端挤成双行,卵粒细长,微弯曲,若虫有5个龄期,形均似成虫。
l龄灰白色,2龄淡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纹;3龄体褐至黑褐色,翅芽显现,第3节背上各出现一对白色蜡粉的三角形斑纹,似2条白色横线。
4—5龄时体斑纹均似3龄,但体形增大,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虫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无白色横条纹。
为害作物:水稻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
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损失很大。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发病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
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目剑匕逐代逐区迁入。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
水稻虫害--褐飞虱

水稻虫害--褐飞虱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
全国稻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发生较多,为害较重,目前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
其食性专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发育。
取食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因而稻株不仅被吸食耗去养分,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短期内水稻成团、成片死秆倒伏,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
其吸汁或产卵造成的伤口,有利水稻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并助长其扩展。
[识别]成虫:雌雄均有长、短两种翅型。
长翅型体长(连翅)4~5毫米,淡褐色至黑褐色,有油状光泽。
翅褐色,半透明,前翅有翅斑。
后足胫节端距有小齿30~36个。
雌虫色较淡,体较大,腹部肥胖,末端尖。
雄虫腹部细瘦,末端呈喇叭筒状。
短翅型雌虫体长3.5~4毫米,雄虫2~2.5毫米,翅长不超过腹部,其余同长翅型。
卵:长约0.8毫米,香蕉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较细的一端出现1对紫红色眼点。
10~20粒卵排列成行,卵帽与产卵痕相平,微露。
幼虫:共5龄,3~5龄若虫褐色,近椭圆形,腹部第3、4节背面各有1个“山”字形蜡粉状白斑,以后各节都有3~5个近三角形的浅色纹。
褐飞虱抗寒力弱,具远距离迁飞习性,冬季低温和食料是限制其越冬的两个关键因子,某一地区冬季能否种植水稻,可作为其能否越冬的“生物指标”。
我国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无越冬虫源,初次虫源来自南方,每年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往北逐代逐区迁入,到秋季又回迁到南方。
安徽稻区每年可发生4~5代。
常年长翅型成虫(初次虫源)在6月下旬迁入,7月上、中旬为成虫高峰,称为第一代成虫。
第2代若虫在7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8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上句,4代若虫盛期为害最严重。
田间还可发生5代若虫,大多不能完成发育而死亡。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有趋嫩绿习性,处于分蘖盛期——乳熟期,且生长嫩绿茂密的稻田虫量大。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稻田常见的飞虱有几种?什么样?稻田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雌成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形成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惩时变成黑褐色,致辞使被害株枯死、倒伏;抽穗后被害,影响谷粒的饱满度,造成减产,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1)褐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毫米,雌虫体色暗褐色或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片为褐色至黑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膨大,鞭节细长,在复眼下方向两侧横出;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头部正面看有3条纵脊连续;翅与体色相同,翅脉黄褐色,前翅有翅斑;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
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2/3左右,后翅仅显翅芽,翅尖较圆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雄虫相同。
此外,还有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型。
②卵。
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胖。
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
卵块中的卵粒排列紧密,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相平。
③若虫。
初龄淡黄白色,后变褐色。
5龄若虫腹部背面第3~4节上各有1个“山”字形白色纹,翅芽达腹部第四节。
若虫落水后,后足均向两边平伸成“一”字形。
(2)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约4毫米;头部正面看有两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绿色,有黑褐色斑,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
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复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
②卵。
细长,略弯,长约0.97毫米。
初产时乳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色。
卵块中卵粒成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
③若虫。
初龄若虫灰褐色。
3龄翅芽显现。
腹背灰黑色,第三、第四节各有1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
5龄若虫翅芽明;显,前翅芽尖超过后翅芽的尖端;腹背灰黑色,斑纹很清楚。
若虫落水,其后足向两侧伸成“一”字形。
(3)灰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相关机理研究

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相关机理研究褐飞虱Nilapararvata lugens (Stal)属半翅目Hemi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是我国及亚洲其它稻区的主要害虫。
种植抗性品种一直是防治褐飞虱的一种重要措施。
然而,褐飞虱致害性的快速与高度变异往往造成抗虫品种使用年限缩短。
而褐飞虱的致害性变异规律目前并不清楚。
有研究表明,共生菌、唾液蛋白以及昆虫解毒酶类等在植食性昆虫致害性变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此,本文以褐飞虱Mudgo和TN1两种致害性种群为研究对象,以具有解毒功能和存在共生菌的脂肪体及唾液分泌蛋白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比较两个种群脂肪体转录组的差异,寻找与褐飞虱致害性相关的可能基因与共生菌;通过剖析唾液分泌蛋白Nl4777在调控水稻防御反应中的作用,揭示褐飞虱致害性变异的机制。
主要结果如下:1)对褐飞虱Mudgo及TN1致害性种群的脂肪体转录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
结果显示:Mudgo种群获得了32332条unigene, TN1种群获得了33775条unigene,两转录组合并后共获得42621条all-unigenes。
对all-unigenes进行NR数据库功能注释发现,匹配到的物种最多的是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GO分类结果发现Mudgo和TN1种群分别有15461和14993条Unigene归属于描述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这三种本体,两转录组显示出相似的GO分布模式。
另外,有21142条all-unigenes得到了COG注释。
14656条all-unigenes 得到KEGG注释,这些all-unigenes归属于241个不同的通路。
在转录组中发现了2884条微卫星SSRs,其中(CAG)n是数量最多的重复单元。
两种群脂肪体转录组间共有7860个差异表达基因,它们主要与生化代谢、信号转导、免疫反应及运输等功能相关;其中,得到功能注释的基因为3858个,未得到功能注释的基因为4002个。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与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从危害和综合防治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水稻褐飞虱。
一、危害1. 直接危害:水稻褐飞虱以吸食水稻叶片汁液为主,大量吸食会导致水稻叶片萎蔫、卷曲、干枯,造成水稻叶面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光合产物的积累。
严重时,会导致水稻产量明显降低。
2. 间接危害:水稻褐飞虱为病虫害传播媒介,可传播水稻红褐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等多种病害。
褐飞虱在吸食水稻叶汁液的过程中也会排泄大量的粪便,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二、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综合防治包括农艺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
1. 农艺防治:选择抗虫品种是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用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水稻品种,能减少虫害发生和危害程度。
合理调整水稻种植密度、施肥和灌溉管理等农艺措施,保持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植株对虫害的抵抗力。
2. 物理防治:在水稻田间设置黄色黏虫板或黄色黏虫球,利用褐飞虱对黄色的引性敏感,诱虫陷阱收集并清除褐飞虱。
可以采用人工捕集、人工排虫等物理措施来减少虫口的数量。
3. 生物防治:培育和利用天敌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培育杀褐飞虱寄主的天敌如大头蜂、肥蛆等,把它们放入水稻田中进行生物防治。
利用杀菌剂对水稻田均匀喷洒,可以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4. 化学防治:在农艺、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无效时,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并根据药剂的使用对象和作物生长发育阶段进行合理的药剂选择和使用。
为了避免产生农药抗性,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综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措施,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也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褐飞虱的发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减少水稻褐飞虱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褐飞虱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灰飞虱[laodelphax]、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叶蝉(主要指黑尾[Nephotetti cineticeps]、白翅[Erythyeoneura Subrufa]、电光[Recilia dorsalis])、纹枯病(Corticiamsasakii Shirai)、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蝽象类(Niphe elongata Dalla)、蓟马(Thrips oryzae williams)、粘虫(又名五色虫、Mythimna separata)、稻苞虫(Parnaraguttata Bremeret Grey)、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立枯病(Xrysporim Schlecht)、蚜虫(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二化螟(Chilo sap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稻瘟病(Piricularza oryzae)、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dinalis) 赤枯病(下涝)等31种常发病虫,1992至1995年增加了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 Matujumura)、黄萎病(Phytophthoro maorospora)、稻粒、叶黑粉病(Neovossia barclayana)、1996年增加了稻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as Billberg)、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 ersicolor)、2000年增加了恶苗病(Gibberrella Fujikor)螟虫也由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交替发生转为以二化螟为主,少数地区与大螟混合发生;赤枯病、蓟马、立枯病、蚜虫、稻苞虫、稻蝗_、稻瘟病、叶蝉、纹枯病等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比较稳定;稻赤斑黑沫蝉、稻粒、叶黑粉病、恶苗病、黄萎病等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逐年增加。
褐飞虱

中文名称:褐飞虱英文名称:Brown rice planthopper中文别名:褐稻虱,俗称蛔虫、软壳蛔、蚰虫、蠓虫拉丁学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分布区域: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3、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体长4—5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颜面部有3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虫腹部较长,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
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
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粒至20粒为一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行排列,后端挤成双行,卵粒细长,微弯曲,若虫有5个龄期,形均似成虫。
l龄灰白色,2龄淡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纹;3龄体褐至黑褐色,翅芽显现,第3节背上各出现一对白色蜡粉的三角形斑纹,似2条白色横线。
4—5龄时体斑纹均似3龄,但体形增大,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虫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无白色横条纹。
为害作物:水稻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
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损失很大。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发病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
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目剑匕逐代逐区迁入。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
褐飞虱

④为防止后期褐飞虱增殖,禁用菊酯类农药及其复配制剂及甲胺磷等防治稻飞虱,褐飞虱吡虫啉类药剂(如蚜 虱净、千红、抗虱丁等)已产生高抗药性,防治效果较差应停用吡虫啉,轮换使用噻嗪酮、毒死蜱、敌敌畏等药剂, 示范推广吡蚜酮等新型药剂,控制三唑磷的使用。
⑤注意药剂的轮用,单季水稻使用同一种药剂的次数不超过2次。
2龄:体长1.5mm。初期体色同1龄,倒凸形斑内渐现褐色;后期体黄褐至暗褐色,倒凸形斑渐模糊。翅芽不 明显。后胸稍长,中胸后缘略向前凹。
生活习性
Hale Waihona Puke ① 10℃左右褐飞虱也能正常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褐飞虱卵期胚胎发育的起点温度为 10.6℃。褐飞虱卵在25℃左右孵化率最高,达91.5%,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 20℃、25℃、28℃及29℃恒温下卵期分别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12-13℃ 条件下褐飞虱4龄和5龄若虫均能正常生活与活动。褐飞虱长翅型雄成虫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为9-30℃,长翅型雌 成虫为10-32℃。在20-33℃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成虫寿命缩短。褐飞虱雌成虫寿命在25℃下为22天,在 17-20℃时寿命长达30天。气温较高时,褐飞虱雌成虫的产卵率较高。褐飞虱雌成虫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 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如果气温低于17℃,褐飞虱卵巢管不能发育,但将这些成虫每天只放在较低温度下几小 时,几天后,它们在低于17℃的温度下也能产卵。
褐飞虱若虫与成虫肠道的区别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褐飞虱若虫与成虫肠道的区别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褐飞虱(brown planthopper)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于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褐飞虱的生命周期中,若虫阶段和成虫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发育阶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褐飞虱若虫与成虫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生理和功能差异,包括肠道结构、营养需求和消化功能等方面。
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揭示褐飞虱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开发针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全面探讨褐飞虱若虫与成虫肠道之间的区别,并深入分析其相关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我们对于这一问题所做出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详细讨论和解释;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研究发现,并展望揭示褐飞虱生物学特性以及未来研究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褐飞虱若虫和成虫在肠道方面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对于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策略的意义。
通过对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肠道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褐飞虱肠道功能的进化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适应性优势,为针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准安全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 褐飞虱若虫与成虫肠道的区别2.1 肠道结构差异褐飞虱若虫和成虫在肠道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在形态上,褐飞虱若虫的肠道相对较短且比较简单,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
而成虫的肠道则更加复杂,由前肠、中肠、后肠和结肠组成。
其次,在细胞层面上,褐飞虱若虫的肠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并且排列整齐,而成虫的肠细胞更多且呈现出不规则排列。
2.2 营养需求差异褐飞虱若虫和成虫在营养需求上也存在差异。
褐飞虱若虫主要通过摄取植物汁液来获取所需营养物质,特别是富含糖分的汁液。
而成虫则相对更加偏好吸食果实、根茎或花朵等部位,从中获取更为全面的营养。
2.3 消化功能差异消化功能方面也是褐飞虱若虫和成虫肠道区别的一部分。
褐飞虱若虫的消化功能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机械性摩擦和酶的作用来将食物分解并释放出营养物质。
防治褐飞虱药剂

防治褐飞虱药剂
褐飞虱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
以下是常用的防治褐飞虱的药剂:
1. 水基催化剂: 水基催化剂可以提高杀虫剂的附着力和渗透力,增强其效果,常与其他杀虫剂配合使用。
2. 合成杀虫剂: 常用的合成杀虫剂包括氟虫腈、噻虫胺、吡虫
啉等,它们通过刺激虫体神经系统或破坏虫体脂肪酸合成来杀灭褐飞虱。
3.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环境友好的防治方法,常用的生
物农药包括苏云金芽胞杆菌、拟除虫菊素等,可以通过与褐飞虱接触、进食或寄生等方式对其产生致死或抑制作用。
4. 防治技术: 除了药剂外,还可以采用防治技术来控制褐飞虱。
如定期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适时淹水等,有助于减少褐飞虱的繁殖和传播。
在使用药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和农药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使用,遵循剂量和使用频率。
2. 选择合适的药剂,尤其是对多种虫害使用药剂时要注意选择具有广谱杀虫作用的药剂。
3. 药剂使用期间和后期要做好环境保护,注意不要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除了使用药剂,综合多种防治措施,如合理浸种、淹水、轮作和优质种子选用等,有助于综合控制褐飞虱的危害。
水稻褐飞虱防治方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水稻褐飞虱防治方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1、防治方法:做好水稻的检测与汇报工作,在种植水稻之前,做到合理布局,远离虫子较多的地方。
采用优质抗病虫的药,防止褐飞虱的出现。
利用褐飞虱的天敌,来减慢其生长速度。
2、出现原因: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致使水稻中出现了褐飞虱。
气候温度条件适宜,有利于褐飞虱的生长与繁殖。
水稻成熟延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田间用药次数过多,出现了抗药性。
一、水稻褐飞虱防治方法1、每天都必须做好水稻的检测与汇报工作,在种植水稻之前,须做到合理布局、规划一致,远离虫子比较多的地方。
2、每天都需要定时对田间的水进行管理,借此防止青蛙的生长与繁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减少田地的整体湿度。
3、可采用优质的抗病虫品种的药,借此防止褐飞虱的出现。
4、可以充分利用褐飞虱的天敌,来减少其生长与繁殖的速度。
二、水稻褐飞虱的原因1、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由于外地的虫子不断地涌入与大量过境,致使水稻中出现了褐飞虱。
2、气候温度条件适宜褐飞虱的最佳生长与发育时间为20摄氏度左右,湿度在80%左右。
夏季高温多雨,最有利于褐飞虱的生长与繁殖,从而加剧了水稻间其数量的总体占比。
3、水稻成熟期的延迟褐飞虱特别喜欢生活在晚熟、肥料较多的田间,有一些田地的施肥量偏大,从而间接地增加了田间的总体湿度,为褐飞虱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4、田间用药次数过多褐飞虱已经对之前喷洒在田间的农药产生了极大的免疫性,抗药性大大地增强,还间接地刺激了褐飞虱的产卵量,增加了其数量,减少了其天敌的数量。
5、施药技术的不到位在对田间的作物进行施药的时候,没有做到全面、细致,从而影响了整体的防治效果,褐飞虱主要以水稻的中下部为主要食用部分,而之前喷洒的农药大都为速效农药,且大部分都没有喷洒到水稻的中下部位,从而导致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磷类
氨基甲酸酯类 拟除虫菊酯类 昆虫生长调节剂 苯基吡唑类
毒死蜱
异丙威 醚菊酯 噻嗪酮 乙虫腈
1.72(1.49-2.06)
3.88(3.03-4.59) 38.73(29.43-50.29) 0.08(0.06-0.09) 0.10(0.10-0.12)
Table 3
The resistance levels of Nilaparvata lugens field populations to frequently used insecticides.
2、2供试杀虫剂
杀虫剂 吡虫啉 毒死蜱 噻虫嗪 氟虫胺 噻虫啉 噻虫胺 异丙威 纯度(%) 96 98 95 91 96 96 97.9 生产企业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4、5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酶对褐飞虱对杀虫剂乙虫腈、呋虫胺的抗性可 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酶和酯酶的酶活性可以加剧田间 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 • (1)解释两种杀虫剂具有明显的交互抗性的的可能原因:新烟碱类杀虫剂作
பைடு நூலகம்
4、4 两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吡虫啉与噻虫嗪、呋虫胺具有明显的 交互抗性,这一点与先前研究褐飞虱田间种群和挑蚜、马铃薯甲虫、 棉蚜对吡虫啉与噻虫嗪、吡虫啉与呋虫胺的交互抗性的系数是一致的。 此外,其它新烟碱类杀虫剂之间具有明显交互抗性的有:噻虫嗪与噻 虫胺、呋虫胺与噻虫胺、噻虫胺与啶虫脒、噻虫胺与噻虫啉、噻虫啉 与啶虫脒。
2、4 数据分析
• 数据分析依据和公式:根据Abbott公式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利用概率分析 求出致死中浓度( LC50) 值及 95% 的置信区间,斜率。不同种杀虫剂相关性是 运用计算通过IBM SPSS 统计软件包来统计。
• 抗性倍数(RR)= 褐飞虱田间种群的 LC50值/褐飞虱敏感种群的LC50值。
等。由于对化学药剂的长时间运用,褐飞虱已对
以上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褐飞虱危害水稻和传播病毒病
2.材料与方法
2.1供试昆虫种群
于2012 - 2014 年 采集中国八
个省 21 稻田褐飞虱田间种群,每个地 区采集 1500头褐飞虱成虫 和 6 00 褐 飞虱若虫,取虫龄一致的若虫或成虫在 26℃-27℃ 温 度 和 70-80% 湿 度 、 光 照 16 小时水稻幼苗上饲养至下一代,取 褐飞虱 3 龄中期若虫供药剂敏感性测 定
表2
杀虫剂种类 新烟碱类 杀虫剂 吡虫啉 LC50(95%Cl)mg/L 0.08(0.05-0.11) 参文献 考
噻虫嗪
啶虫脒 噻虫啉 噻虫胺 呋虫胺
0.11(0.09-0.12)
7.55(6.42-9.01) 13.50(10.60-17.70) 0.28(0.20-0.37) 0.14(0.11-0.18)
仪在600nm处测定吸光度。
• GST 酶活性的测定:酶标板内加入 1000uL 反应混和物( 30uL30mM CDNB 酶作用物, 30uL30mM GSH和50uL酶液(稀释10倍 0.1M PH 7.5)).SHIMADZU UV-1800分光光
度计在340nm处测定吸光度,每个30秒读一次数,读10次。
4、4 田间褐飞虱对乙虫腈的抗性。迄今为止,由于乙虫腈和醚菊酯没 有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中国田间褐飞虱对乙虫腈的抗 性与 2005-2012 年日本所报道的褐飞虱对乙虫腈的抗性差不多,属低水 平抗性。因此,乙虫腈应该被用于褐飞虱的防治而取代褐飞虱已产生高 抗性的杀虫剂如吡虫啉和噻嗪酮。但是褐飞虱已对乙虫腈具有了中等水 平的抗性,这一点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一结果可以用乙虫腈和氟 虫腈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来解释。
3.2 酶的活性
田间褐飞虱种群对酯酶、谷胱甘肽 -S-转移酶、P450单加氧化酶的酶活性有 明显的差异。 酯酶酶活性:不同地区田间褐飞虱种群酯酶酶活性的差异倍数为2.16倍。
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性:不同地区田间褐飞虱种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
性的差异倍数为1.30倍。
3.3 交互抗性
1、两种药剂之间的交互抗性:具有显著相互抗性有:异丙威与噻虫啉、呋虫胺、噻嗪酮和醚菊酯; 噻虫胺与乙虫腈 、啶虫脒 、噻虫嗪 噻虫胺 、呋虫胺 、噻虫啉;交互抗性有:毒死蜱与醚菊酯、 啶虫脒与噻虫啉;具有负交互抗性有:异丙威与乙虫腈 。 2、药剂与酶之间的交互抗性:对于敏感性2014年田间褐飞虱种群: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化酶酶活 性与乙虫腈、吡虫啉和呋虫胺具有显著的交互抗性,但与其它八种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酯酶的酶 活性与吡虫啉具有显著的交互抗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活性与杀虫剂无交互抗性。
Fig. 1. Sampling sites of Nilaparvata lugens field populations in China. 1. Nanning, Guangxi; 2. Shaoguan, Guangdong; 3. Ningxiang, Hunan; 4. Nanchang, Jiangxi; 5. Hangzhou, Zhejiang;6. Wuxi, Jiangsu; 7. Hefei, Anhui; 8. Zhijiang, Hubei.
3、结果
3、1田间种群监测 ( 1 )所有 21 种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吡虫啉( RR233.3-2029 )和噻嗪酮( RR147.0-
1222)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在2012-2014田间褐飞虱对吡虫啉和噻嗪酮抗性呈上升趋
势。 (2)褐飞虱田间种群对乙虫腈(RR11.5-71.8),异丙威(RR17.1-70.2)和噻虫嗪 (RR25.9-96.9)产生中等水平的抗性。但 2014 年在浙江、湖北省的褐飞虱田间种群 则对噻虫嗪产生了高水平抗性( RR 159.2) 。 ( 3 )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虫胺( RR6.1-33.6 ),呋虫胺( RR6.4-29.1 )和啶虫脒 (RR2.7-26.2)产生低水平的抗性。 (4)2012 - 2014年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虫啉(RR2.9-8.2)抗性处于超低水平抗 性阶段,所有褐飞虱田间种群对醚菊酯(RR1.1-4.9)保持低水平抗性。
杀虫剂处理时间:异丙威、毒死蜱、醚菊酯杀虫剂处理72 h后,检查死亡率 ;
吡虫啉、噻虫嗪、氟虫胺、啶虫脒、噻虫啉杀虫剂处理 96 h 后检查死亡率。
2、4 酶测定
• 酶液制取(冰上操作):取约50 头褐飞虱若虫于 1000ul 磷酸钠缓冲液(0 .1M 转速下离心20min,取上清夜存于-80℃备用。 • 酯酶的酶活性测定:含96个孔的酶标板内加入200uL分析液(2uLα-乙酸萘底物和稀释了 10倍的酶液(0.2M PH 7.2)),混匀30℃孵育15min后加入染色试剂FAST Blue B,用酶标 PH 7; 1mM EDTA,1mMDTT,1mM PTU,1mM PMSF和 20%的甘油)。匀浆液于4℃下,15000
Xiaolei Zhang , Xun Liao a, Kaikai Mao , Kaixiong Zhang , Hu Wan ,Jianhong Li
目录
• 1、背景介绍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1、背景介绍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属半翅目飞虱
科,是我国、日本、菲律宾、韩国、印度等亚洲
高风险。
4、2 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具有高水平抗性。实
际上,在中国2013年噻嗪酮对水稻田间褐飞虱种群已失
去防治效果。随后,在2014年中国农业部已禁止用噻嗪 酮防治褐飞虱
4、3 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近年来, 在日本和中国的褐飞虱种群仍然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如马拉 硫磷、杀螟松、甲萘威、异丙威产生中等水平的抗性。与知相似的是: 本研究还发现褐飞虱对毒死蜱(RR7.4-30.7)的抗性由低水平向中等水 平发展和对异丙威(RR17.1-70.2)的中等水平的抗性。近年来,由于吡 虫啉、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被广泛用于褐飞虱的防治,这导致有机 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用量的减少,从而使得褐飞虱对有机磷和氨基 甲酸酯类杀虫剂(如毒死蜱和异丙威吡虫啉和噻嗪酮)所具有的抗性比 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的抗性高。
• P450 酶 活 性 的 测 定 : 含 96 个 孔 的 酶 标 板 内 加 入 200uL 分 析 液 ( 100uL2mM pNA,10uL9.6mM NADP和90uL的酶液(0.1M PH 7.8)),混匀30℃孵育,用Bio-Rad型 酶标仪在405nm的波长下,用吸光光度法记录吸光度,共记录15min.
国家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褐飞虱具有远距离 迁飞习性,通过刺吸水稻汁液和产卵直接危害水 稻,还能够传播病毒病,导致水稻大面积受害,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已超过3亿美元。一直 以来,褐飞虱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常用杀虫剂有滴滴涕和六六六 等;从 70 年代至今常用杀虫剂各种各样有有机磷 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新烟碱类杀 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吡啶类、苯基吡唑类
杀虫剂毒理学 Insecticide Toxicology
杀虫剂对田间褐飞虱抗性监测 及相关分析
Insecticide resistance monitoring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secticides in fieldpopulation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in China 2012– 2014
啶虫脒
乙虫氰 噻嗪酮 醚菊酯
98.5
96.8 95
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