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正派社会与正派人
学者周濂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 高二习作
学者周濂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高二习作学者周濂材料作文写作指导及例文高二习作学者周濂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
”许多人都抱怨世界冷漠,埋怨他人无情,周濂的这句话也许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清醒者的感慨。
面对这样的感慨,你有何思考?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自我唤醒世界,一半醒着一半睡着;睡着的,一半真睡,一半装睡。
上个世纪,鲁迅说阿Q“他睡着了”,阿Q是真“睡着”了,所以鲁迅这位大文豪擎起如椽大笔奋力呐喊,试图唤醒像阿Q一样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
而今天,那些从“小悦悦”身旁经过的“众路人”,睁着双眼睡着了。
学者周濂对于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说道:“在这个时代,也许最重要的不是忙着去叫醒别人,而是时刻扪心自问为何要装睡。
”好一个“装睡”!周濂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社会众多犬儒主义者们的本质:他们心里亮着灯,却用眼皮堵死了透光的门窗。
他们自卑,不相信个人有改变现实的力量;但他们又自大,以为只有自己才对现实感到不满。
他们怀疑一切,不相信世界还有阳光,还有真善美。
于是将自己封闭于自己那一个小小的个人天地里,自觉悠游自得。
是的,“装睡”也许不应该被视为罪恶,他们遵纪守法,安分守己,不肇事逃逸,不持枪抢劫,不行贿受贿,不贪赃枉法,他们只是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了自己的“安稳”坐视而已。
但事实上,“装睡”者们一如“伥鬼”。
他们是罪恶存在的条件,是他们使罪恶成为可能。
“装睡”者知善而不善善,知恶而不恶恶,导致善消恶长。
“装睡”者多世故圆滑,而世故意味着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
还有的“装睡”者,不只是失望,而且是放弃希望,并转而嘲笑希望。
于是乎,看见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他会嗤之以鼻:“理想能当饭吃吗?”听见有人说“摸着良心问问自己”时,他会玩世不恭:“良心?良心几毛钱一斤?”消极的言论,消极的思想如雾霾一样蔓延,让人难以呼吸。
陈嘉映周濂谈为现代生活辩护
陈嘉映周濂谈为现代生活辩护发表于2015-07-05 08:54跟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聊天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那些细细密密的道理就在琐琐碎碎的对话中,依循着生活的地势和历史的脉络次第展开。
跟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聊天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那些细细密密的道理就在琐琐碎碎的对话中,依循着生活的地势和历史的脉络次第展开。
在这个过程中,陈嘉映从不承诺“道理”必然会变得晶莹透明、森然有序,他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探路者,引领着我们“纵横交错地向四面八方穿越一个辽阔的思想领域”。
他会尝试告诉我们哪条道路是死路,哪条道路是活路,哪片风景值得驻足,哪座森林暗藏杀机,但是他绝不会代替你做出最后的判断,因为归根结底,哲学是一个动词,而真正的哲学家不是使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
需要不断辩护的现代生活周濂:您在《价值的理由》一书中谈到“虚假观念”时说:“事事都要显得合乎或明或暗的意义才是当代生活的重大疾病。
我们倾向于把平平常常、琐琐碎碎的动机欲望上升为观念。
”这是您所观察到的当代生活的一个重大病症,这背后关联到什么是良善生活的整体图景,能不能对此稍做一些解释?陈嘉映:一时也不知道从哪解释起,咱们这样先说着。
这跟我的那种观察连在一起,就是前人的生活总的说起来比较直接。
他碗里吃着饭他知道是从哪来的,他手里用的工具是他自己做的,或者他看着邻居给他做的。
一样一样东西,他从头到尾大致见着是怎么回事。
现在的人,基本上所使用的所有东西都是终端产品。
我从这个角度讲过现代人特有的风险感。
实际上要是从终端产品来说,我们的生活比以前要安全得多,各方面都安全得多,但是现在的风险感却比以前重很多。
我个人当然只是从一个方面解释,我觉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不知道它的来历,除了终端摆在你面前,其他的都在你的感知范围之外,所以你老觉得不确定。
你在感知中找不到确定性,你就倾向于到观念那里去找确定性。
观念的分量越来越重,这大概是一个原因吧。
周濂:我们处在没有信用的世界
如果不正义的人生活得比正义的人要更好,为什么人们还要去做正义之人和行正义之事?关于正义,苏格拉底认为兹事体大,因为它关系到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
9月18日,“我知道的和我相信的:周濂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单向街书店举行,周濂畅聊写书经历,并与哲学家陈嘉映展开对谈。
被称为当下最重要的公共声音,周濂上一部著作《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畅销50万册。
在新作《正义的可能》里,周濂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以生活化的哲学话语,表达出当下中国稀缺的健康常识。
过去三年变得更焦虑《正义的可能》由周濂过去三年有关政治哲学的书评、随笔、讲演和访谈编撰而成,周濂称其为前一本哲学随笔《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升级版。
“它讨论的主题是很沉重的,关于自由、平等,也包括道德心理学的概念,嫉妒、怨恨这些问题。
”“过去这三年,我好像变得更加焦虑,某种意义上说是着急,觉得时不我待。
反映在写作当中,我觉得它有时候有太强烈的鼓呼,就是奔走呼告,想把自己的立场强加给读者。
”周濂说。
作为周濂的老师和朋友,陈嘉映认为,周濂是一位能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甚至十分精彩的哲学家。
“我们读哲学书籍,都想听到精妙的议论和推理,可我们最后要做的人和要过的生活,跟这些特别精妙的言谈关系不大。
我们还是要过一种正派的、有阳光的生活,要做一个健康的和正派的人。
这些都是阅读周濂带给我们的裨益。
”陈嘉映说。
现代生活的特点就是质疑“今天是你需要不断求证、不断确定的时代,因为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没有任何信用可言的世界。
”触及到“我知道的和我相信的”这个话题,周濂指出,现代生活的所有信息、所有资讯都丧失了不言自明的特征。
他举例说,几天前,网络上传出蒋介石的一句话:“文化亡了,就娘希匹全亡了。
”因为特别打动一些大V的心理,很多人在疯转。
可不久后剧情反转,腾讯文化发表一篇考据文章,证明这句话并不是蒋介石所说,它最早于2008年9月8日出现在一个网站上,出自一位无名氏之口。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陈嘉映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质疑。
周树人简介 (2)
周树人简介1. 周树人的生平周树人(1897年9月25日-1975年12月20日),原名周濂,字树人,四川奉节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教育家和革命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新月派”早期代表人物。
周树人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在大学期间,他热衷于文学创作,并与郭沫若、茅盾等人结为朋友。
在“新月派”形成之前,周树人的作品已显示出独立个性和才华。
周树人的文学创作涉及散文、小说、戏剧以及诗歌等多个领域,他的代表作品有《闰土传》、《鲁镇》和《希腊之梦》等。
他以真实的生活题材和细腻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希望,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周树人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曾担任过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
他还积极参与爱国救亡运动,并担任过北伐战争期间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
2. 周树人的文学成就周树人的创作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
他倡导文学艺术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作品通常以真实的背景和细腻的情感来打动读者,深入人心。
在《闰土传》中,周树人以自己的家庭为原型,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逼真,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他通过对家族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鲁镇》是周树人的又一力作,小说以农民为主角,写了一个小镇上贫苦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剥削,呼吁人们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平等。
周树人的诗歌作品也充满激情和思想性,他的诗歌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融为一体。
他的诗歌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表现对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批判。
3. 周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贡献周树人在教育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主张教育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实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不就是”与“又怎样”
“不就是”与“又怎样”
周濂
【期刊名称】《财经》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我有一个朋友,喜哲学好思辨,最常用的口头禅有两个,一为“不就是”,二为“又怎样”。
这两个说法看似平凡无奇,其实杀伤力超强,前者消解一切理论差异,后者取消所有行动意义,双“枪”在手,连环出击,无往而不利。
【总页数】1页(P123)
【作者】周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1
【相关文献】
1.你成功不就是运气好吗?呵呵 [J], 咪蒙
2.不就是“小三”吗?中国不在乎 [J], 赖熊
3.抽水井单位涌水量并不就是含水层导水系数——与兰太权先生商榷 [J], 周训
4.彭德怀:我们革命,不就是为了打倒压在人民头上的贵族老爷吗? [J], 龙正才;吴楚婴;
5.贬抑性“不就是+补足语”形式、语义及语用研究 [J], 张若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道德说理的限度
道德说理的限度
周濂
【期刊名称】《社会学家茶座》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珠穆朗玛峰有多高,道德歧见的高墙就有多高。
也许每个人在心底里都曾有过类似的叹息:你永远都无法说服一个执意犯傻的人。
面对道德纷争的扰攘不定,对比科学理论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获得大一统的解释,道德哲学家难免有“情何以堪”的沮丧。
正因为此,自霍布斯以降,无论康德、约翰·密尔还是罗尔斯,道德哲学家的基本冲动都是以科学为模型去建立“道德科学”,为无休无止的道德分歧画上一个句号,因为以道德科学的名义,如此产生的结论将会是——“不容许争论,不可以反驳。
”(霍布斯言)
【总页数】4页(P4-7)
【作者】周濂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3
【相关文献】
1.检察执法环节释法说理的正当性、路径及限度 [J], 张际枫;邢永杰;侯晓焱
2.检察执法环节释法说理的正当性、路径及限度 [J], 张际枫;邢永杰;侯晓焱
3.“说理”的限度 [J], 陈建翔
4.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融合及其限度——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 [J], 章乐
5.“说理”的限度 [J], 陈建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谨慎对待社会心态问题
谨慎对待社会心态问题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现状,对人们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影响?心态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人们怎样的诉求?这些诉求与社会的公平、正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濂。
记者:您认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们的心态有何种影响?周濂:最近央视有一个系列访谈,针对普通中国人频繁地追问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但是在我看来,在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未真正得到落实的时候,奢谈幸福是一件多少有些荒谬的事情。
我想当前人们的社会心态是比较复杂的,其中不可避免地有着仇官、仇富的心理,这反映了当前一个非常核心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日益增大。
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对于社会正义的诉求成为了一种全社会的共同渴望。
记者:您对正义的理解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高社会正义?周濂:所谓正义就是给某人应得的东西,但是我们立刻就会意识到,“应得”是一个很麻烦的概念,不同的理论对于“应得”的解释也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应该根据人的德行来分配利益和权责,有的认为应该根据家族和血缘,有的则认为应该根据劳动与贡献,不一而足。
正义也可以分为实质正义以及程序正义。
比方说100元钱分配给5个人,到底是每人20元钱是公平的分配,还是说订立一套全体一致同意的程序,由这个程序来决定谁得多少。
因为完美意义上的实质正义几乎很难实现,所以多数理论都主张程序正义的概念,比如只要程序是公平的,那么无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它也是正义的,这就是所谓的“作为公平的正义”。
我们既可以在个体行动的层面也可以在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谈论正义。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社会制度的正义与否是首要的核心问题,因为几乎没有谁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生活,而社会制度虽然看似无形,实则决定了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的生活愿景和未来。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指出,如果社会结构在划分社会合作利益的时候是在起点处就表现得对某些人更为有利,那么这样的社会制度就是不正义的,比方说因为户籍制度所导致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就是典型的社会不公。
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_许纪霖
学术对话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编者按】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在2006-2010年间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中西思想史视野中的政治正当性》,课题组成员是研究中国与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的学者。
当他们从古今中西各自的专业视角研究了政治正当性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理论形态和话语方式之后,发现即使在不同的文明模式和现代性轴线上,不同形态的政治正当性依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意识和时代困境。
于是遂围坐在一起,以自由讨论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关于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
对话人: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 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陈 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周 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崇 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 利,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一、轴心时代的政治正当性起源(一)古今还是中西:正当性的历史差异周濂:在现代性背景下,正当性(legitimacy)这个概念面临着两个方向的混淆:一是日益等同于证成性(justification);二是渐趋模糊于合法性(legality)。
类似混乱不仅发生在街头巷陌寻常百姓的政治闲谈中,也发生在专业学者的哲学著述中,结果正当性就像是可以任意涂抹在所有蛋糕上的奶油,对政治权力所做的任何道德辩护都被冠上“正当性”,最终导致正当性丧失了它独有的理论解释力和规范有效性。
在我看来,政治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扭转这一混乱的局面,重新界定正当性与其亲缘概念特别是证成性、合法8112012年第1期Vol.3 No.1政治思想史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总第9期Sum No.9许纪霖等: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性以及政治义务(political obligation)和政治责任(political duty)等核心词汇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概念关系的梳理标定正当性在当代政治哲学概念地图上的位置,最终廓清被语言迷雾所遮蔽的现实。
《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68 好人一生平安?——康 德道德哲学(...
070 在全面恐惧和特定恐惧之 间:霍布斯...
073 马云和比尔·盖茨有权拥 有他们的巨...
076 我们有做坏事的自由 吗?——卢梭的...
079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 的?——黑格尔...
082 “是什么”与“是起来”: 黑格尔的...
09 跋
08 参考文献
学者男神周濂,为你开启一趟2500年的西方哲学探险之旅。本书为你呈现的——100篇有趣、有料,不高 冷、不轻佻的精彩哲学普及文章,一部有态度、有营养,读得懂、读得动的西方哲学史,一本越读越精神的哲学 入门书。苏格拉底为什么拒绝众人的苦苦哀求,拒绝越狱,勇于赴死?《理想国》为什么是一部伟大的“失败之 书”?康德又是如何实现了既为人类的理性划界,也为上帝和信仰留下地盘?为什么论起抽象和晦涩简直可以说 举世无双、独孤求败的黑格尔,却批评我们普通人经常陷入“抽象地思维”?兼有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的尼 采,为什么说弱者、怨恨之人的灵魂是“歪”的?自由雅典与铁血斯巴达共同之处在于——对“卓越”的不懈追 求;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个伟大命题的笛卡尔,居然是个赖床的哲学家;日常生活中“人畜无害”的胖子大 卫·休谟,在哲学领域却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斗士;莱辛说人们谈论斯宾诺莎就像谈论“一条死狗”,马克思也说哲 学的老王黑格尔死后被当成“一条死狗”,可是如今他们却都死而不僵、借尸还魂了……周濂在喜马拉雅FM平台 开设的“周濂讲西方哲学智慧”课程,这些课程讲稿形成了《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一书。
04
013 哲 学就是把 黑的说成 白的,把 白的说...
05
014 未 经考察的 人生是不 值得过的 人生:...
06
015 灵 魂的助产 术:苏格 拉底的哲 学方法
理解善才能理解正义
刘瑜、周濂:对话迈克尔·桑德尔——理解“善”才能追求正义作者:刘瑜、周濂来源:《南方周末》来源日期:2011-5-31本站发布时间:2011-5-31 9:20:54阅读量:979次(三点说明:1,本次访谈的小标题及各节的导语是编辑先生另加的;2,这个访谈在发表时被和谐掉了两部分内容,我在这里将它们用黄色标注出来;3,录音整理是刘瑜同学做的。
——周濂)刘瑜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转自《南方周末》2011年5月26日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1953年3月5日-),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代表人物。
桑德尔于1975年毕业于布兰迪斯大学,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获博士学位。
后到哈佛大学任教,从1980年起担任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正义”主讲。
其主要著作有:《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1982年)、《自由主义及其批评者》(1984年)、《民主及其不足》(1996年)、《公共哲学》(2005年)。
■编者按:2011年5月16日晚,应清华大学之邀,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在清华做了题为《正义:该如何是好?》的演讲。
早在2007年5月,桑德尔在华的首场学术演讲,也在清华举行,那次的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认同》。
日前,南方周末编辑戴志勇约请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刘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周濂共同对桑德尔教授进行了访谈。
这位社群主义(亦称共同体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善与权利、德性与自由之间的种种分析,或可为中国读者带来新的思考维度。
奴隶制任何时候都是错的正义和道德是否仅仅意味着某时某地碰巧流行的习俗?我的回答是:不是。
在这个意义上,我不是一个相对主义者。
刘瑜:您可能已经听说,在中国,现在有一个关于“普适价值”的激烈争论。
支持这个概念的人主张在中国引入更多自由和民主的因素,但反对这个概念的人认为它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外衣,那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存在超越文化和国家的“普适价值”吗?比如,在您看来,存在普遍的人权吗?桑德尔:因为你刚才说到这场辩论的政治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普适价值”这个词的精确含义是什么。
“中国式好人”绝不是好公民
这 一 点 上 有 着 最 为根 本 的 一 致 性 。
奸人 贱 人 但 也 绝 非 能人 强人 ,而 就 是 地
用 诗 人 的 文 字形 容他 的 脸 上 闪烁 着 “ 紫
然 现 实 中 的 好人 未 必 一 生 平 安 ,但 是 好 人 终 有 好报 却 是 底 层 人 民长 期 坚持 的 小
团 圆理 想 。 在 经 历 了 这 么 多 没 有 道 理 可 讲 的 辛酸 人 生 后 ,再 用 一 个 没 有 任 何 逻
如果 用一句话 解释 “ 卓越 ” 就是“ 把 事情做 到极 致” 。 斯 巴 达 三 百 勇 士 的 两
那 边 厢 打 落 牙 齿 往 肚 里 吞 ,反 复 进 行 着 要 以 德 服 人 的 自我 说 服 工作 。 雷 老 虎 有 着 中 国 好 人 的典 型 特 征 :他 们 德 性 无 亏
蔓 i 0 4 6
T A N J I U ・ Z A T A N I 探究・ 杂谈
人 也 就 死 了。 ” 对于 这样 一 个 四六 不 靠 的 报, 这 世 界 上 一 切 好 人 电影 都 是 这 么 结
束的。 ” 我 特 别 不 能 同 意 王 小 波 的结 论 。 虽
I
探究・ 杂谈 I T A N J I U ・ Z A T A N
I
●
周
“ 好人 ” 在 这个时代 已经不那 么像一个好词 了, “ 好” 字背
后所隐含的道德衡 量标准并不必然指 向一 个公 平 、 正义的社
绝不是好公民 一 中国式好人一
濂
【深度阅读】周濂:哈耶克与罗尔斯论社会正义
【深度阅读】周濂:哈耶克与罗尔斯论社会正义“无处不哲学”编辑内容提要:●哈耶克批评社会正义,却认为他和罗尔斯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本文认为虽然哈耶克与罗尔斯在方法论上存在着某种亲和性,比如都重视纯粹程序正义的意义,并借助类似“无知之幕”的工具探讨最可欲的社会,但是由于他们关于社会的本质,运气的权重,福利国家以及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等论题上均存在着重大差异,因此二者之间不仅有字词之争更有实质之争。
并且,就实现自由主义的价值理想而言,罗尔斯的理论比哈耶克更有可欲性。
哈耶克与罗尔斯论社会正义文/周濂哈耶克一直被世人视作反对“社会正义”的旗手,从《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秩序原理》,再到《法律、立法与自由》,以及《致命的自负》,在哈耶克长达四十年的著述历史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他对“社会正义”无所不用其极的抨击,比如说社会正义是“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是“哲学家的魔法石”、“原始概念”、“迷信”,等等。
这些论述给人们留下一个刻板印象,认为哈耶克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会接受“社会正义”的理念。
与此同时,众所周知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正义论》,一举将“社会正义”奠定为此后四十年英美政治哲学的主要论题。
初看起来,哈耶克与罗尔斯在“社会正义”问题上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
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以下简称LLL)中,哈耶克却对罗尔斯多有赞许之意……哈耶克的这些论述让人大惑不解,尽管哈耶克在最后的著作《致命的自负》中与罗尔斯划清了界限,认为“罗尔斯的世界绝不可能变成文明世界:对于由运气造成的差异进行压制,会破坏大多数发现新机会的可能性。
”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加入到这场学术公案的解读和争论中,有人坚持认为哈耶克是衣橱中的罗尔斯主义者和平等自由主义者,有人认为哈耶克在根本问题上误读了罗尔斯,他们之间的分歧要远大于共识,也有人试图结合哈耶克和罗尔斯的理论发展出所谓的“罗尔斯哈耶克主义”,或者创立所谓的“市场的民主主义”应该如何理解哈耶克在LLL中的判断,到底是哈耶克误解了罗尔斯,还是如哈耶克所说的罗尔斯被世人广泛地误解了?两人在哪些核心论题上存在一致意见,他们真的“不存在根本性的分歧”,而只有字词之争而非实质之争吗?进一步的,我们可以从哈耶克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以及罗尔斯为代表的平等自由主义那里得到什么启示,我们能够在不受约束的市场资本主义和日益陷入困局的福利国家之间走出一条新路吗?藉由这场争论可以引申出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
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金生鈜摘要:我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教育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指导原则定位存在偏差:教育改革追求社会效率和功利、忽视乃至回避了教育公正的问题,没有把公正或正义原则作为教育制度改革的根本性原则,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了较普遍性的教育不平等、教育权利不受保护等现象。
为了建构一个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制度,当前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正义,因为只有教育正义才能提供教育制度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合理方法。
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我国教育改革的症结一个把羞辱当常规的社会,它的不正派不是一夕间形成的,也不是完全靠高压统治维持的。
它总是建立在一种转化为日常生活方式的具有相当再生能力的专制文化之上。
这种文化特别容易接受不把人当人的现实,特别能够产生新形式羞辱。
一个社会要转变为正派社会,第一步便是大家都要充分重视羞辱对人的残害。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阻止羞辱,不让羞辱推陈出新。
我们只有假设或者认定我们社会存在着压迫和处境不利,我们才能建立制度化的机制,以防止压迫的产生。
从宏观教育体制的变革到微观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从政策层面开展的改革到教师自发的教学改革,我国的教育改革意识越来越深入,范围越来越广泛。
同时,在社会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些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教育不公正和义务教育中的不公平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儿童青少年教育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化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失范问题;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等等。
虽然这些问题一直是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但为什么在教育改革中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什么教育正义的问题受到了忽视?教育改革最为根本的是否是选择正义?正义和正派的教育改革的取向需要突破的根本问题是哪些?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教育中的不公正现象,然后探讨正义作为教育制度变革的原则之内涵与价值,再次提出教育正义的理念。
一、改革中的正义之困境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如何处理教育实践(包括制度实践)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周濂:正直的生活有代价 不正直的生活代价更沉重
周濂:正直的生活有代价不正直的生活代价更沉重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我非常喜欢《理念的力量》这本书,可以说是感同身受。
为什么?因为每当有人语带嘲讽的说你们学哲学有什么用呢?我就经常会说,我们学哲学的虽然看似无用,其实是有大用,所谓无用之大用。
那么张维迎老师给我提供另外一个说法,就是理念的力量。
说到理念的力量,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当民众攻陷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巴黎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六惊慌无措的问,什么?造反了吗?当时的波尔多公爵回答他说,不,陛下,是革命。
造反与革命一词之差,不仅是一个语词的革命,而且是一个观念和理念的革命。
还是这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当他身陷囹圄的时候,据说在夜半人静之时,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两个人消灭了法国,一个是卢梭,一个是伏尔泰,都是哲学家,所以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
那么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死后,葬在伦敦北郊的海哥特公墓,在他的墓碑上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耳熟能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二句话大家同样耳熟能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最后这句话我不是特别的认同,为什么?因为马克思本人正是通过解释世界来改变世界,如果不是因为他发明了剥削,剩余价值这些概念,那么全世界的无产者怎么可能会联合起来去推翻这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当然我们也知道,理念虽然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同时理念也有可能是存在恶的或者善的区分,正因为理念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我们就不应该让某一种特定的理念去占据讲台、电台、电视、报纸或者网络,而是充分借助思想的自由市场,让每一种理念和观念在公平、公开和自由的环境下面进行竞争,就像张(维迎)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执行宪法第35条,至少可以消除50%的语言腐败,就有希望消除80%的官员腐败。
行、示威的自由。
说到语言的腐败,我特别认同张老师在这本书第17章语言腐败及其危害中的观点,什么是语言腐败?用张老师的话说,指人们处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他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众、操纵人心,这就是语言的腐败。
北京大学沈宗灵法学基金“正义与法律”第二次学术沙龙成功举行
北京大学沈宗灵法学基金“正义与法律”第二次学术沙龙成功举行来源:北大法学院作者:佚名日期:2012年12月25日浏览:2012年12月22日下午三点,“正义与法律:哲学家与法律家的对话”——“正义与法律”第二次学术沙龙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307会议室隆重举行。
本期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周濂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50多位教授和同学参加了本期沙龙,沙龙由北京大学沈宗灵法学基金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法学院教授张骐主持。
周濂教授演讲的题目为“合乎自然的秩序与合乎权利的秩序”。
他以色诺芬在《居鲁士的教育》一书中所举“大孩子有小外套,小孩子有大外套”的例子引入,首先对正义、权利等观念进行了哲学史上的梳理。
在有关外套的例子中,存在着两种正义观。
一种观点认为,正义是指各得其所、合乎自然;另一种观点认为,只有符合法律的才是公正的,超越法律借助于暴力是卑鄙的,是违背正义的。
斯特劳斯认为,正义应当让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获得自己能够最好地使用的东西,它与所有权不相容而且不考虑所有权的问题。
这种观点的对立实际上代表了关于权利的两种哲学观点:一派主张“天赋人权,权利的政治正当性不证自明”;一派则认为“权利本身是一个没有意涵的词,讨论权利本身没有意义”。
周濂教授认为,上述两派观点并没有在共同的基础和维度上对话,因而导致了一种“谁也不能说服谁、各说各话”的死局,他从麦金泰尔对权利批判的观点切入,对权利与秩序、权利与善、权利与正义等理论展开深入探讨。
周濂教授主张,德沃金的“人类尊严二原则”的进路值得借鉴,它建构在人类普遍的生活渴望和直觉之上,是对古典伦理学中“有德性的生活”的现代性回应,极具实践价值。
通过对德沃金“人类尊严二原则”的批判性改造,周濂教授提出了一种“目的论的个体自由主义”,实现了社会正义和个体正义、个体德性与社会德性的完美结合。
最后,周濂教授以希腊神话中的时序三女神结束了演讲,正义必须在先并包容秩序与和平,一个社会只有拥有正义才会拥有秩序与和平,如果一个社会只讲和谐而不讲正义,那么这个社会注定也不会是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正义社会才能保证每一个个体获得幸福。
从周濂的随笔集谈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2016.09学教育硕博论坛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新“作家”周濂以其独特的创作和鲜明的个性迅速被广大年轻读者群所接受。
他的作品,如同一把匕首,划开表面的伪装,扎进问题的深处,把他对幸福、公正、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真实的生命体验中。
本文以周濂的随笔集《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该作品折射出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试图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诠释周濂作品的现实目的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公民意识公民教育方豆豆从周濂的随笔集谈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一.个体公民意识的丢失荀子曾说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在这里是指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作为独立存在的公民,每个人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等等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伪与装的结合却成了每位公民都具有的一种本性。
一个“装”字里面,蕴含了太多的无奈和可悲。
从“装睡的人”到“装装文明人”,从“实话实说”还是“是话就说”,我们的社会走进了一个个“伪装”的现实圈。
不可否认,有时善意的伪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可是,当有一天,你发现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戴上了“伪装”的高帽,我们也就进入了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时代。
浸泡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大环境里,想慢慢梳理、冒出头来寻求新活法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欲与时代争锋、与大环境抗战、与社会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代价便是消失于大时代。
而尝试与社会和谐接轨的唯一方式便是隐藏心中的理想、抹除崇高的信仰,把真实的价值取向彻彻底底地掩饰住。
在糟糕的大环境里求生、求稳,无视道德的呼唤,过着看似正常的生活。
“关着门,闭着眼”,不看不听不说地去伪装生活,与现实言和,这便是所谓的做个“好人”、“良民”。
在《装装文明人》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某日,我在牛津街头溜达,看见马路对面跌倒一个老太太,想也没想就跑过去扶她起来,让我大为惭愧的是,好事做到一半时脑海里竟然冒出一个念头:她会不会讹诈我呢?幸亏我反应得快:这是在番邦不是在天朝……”[1]这件事情让作者陷入了沉思,从古至今,助人为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不停地被传承和宣扬。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我们都是一小撮 金斯堡得不到,阿曼达甩不掉 让我们担忧我们的童真吧 射象者布莱尔 “不就是”与“又怎样” 笑而不语与中国表情 烈士与傻子 跳来跳去的罗素 笑眯眯的印度乞丐 活着,还是死去? 大学校园中的“无名氏”
作者语录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作者周濂,男,1974年12月生于浙江。先后获得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学 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学者。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 基础》专著一部,以及中英文论文20多篇。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语言哲学。长期担任“西方哲学智 慧”,“外国哲学原著选读”,“政治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下面是读他的书觉得有意义的章节, 故摘之。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作者语录
目录
02 图书目录 04 作者简介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是201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濂。
该书作者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 和活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人的良好愿望,他就必然容易受到他人良好意愿有限性的伤害。”换句 话说,选择相信别人的同时,也就给别人留下一个伤害自己的机会。
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 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
在一个普遍性伦理崩溃的时代里,在一个绝对之善匮乏的社会中,你是选择犬儒地活着,还算追求一种合乎 德行的生活?
在庞大森严的社会控制力量面前,愤怒、仇视这些应激性的情感终难持久,继之而来的第二反应就是充满无 力感的沮丧、无奈和泄气。
周濂智者的审慎
周濂智者的审慎1939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
维特根斯坦和他的学生马尔康姆在伦敦的泰晤士河边散步,聊起时下盛传的一则消息,称德国政府谴责英国政府煽动一起利用炸弹暗杀希特勒的行动。
维特根斯坦评论说:“假如这是真的,那一点也不会使我惊讶。
”马尔康姆反驳道,他不相信英国政府的上层人物会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英国人比较文明正派,他补充说,这种行为与英国人的“民族性格”是不相容的。
这原本是一场无伤大雅的讨论,但维特根斯坦却大光其火,认为马尔康姆最后的说法极端愚蠢,并且怒斥后者没有真正从他的哲学课堂上学到任何东西。
时隔五年,马尔康姆已经离开英国,在太平洋上的一艘美国军舰服役,此时他收到维特根斯坦的来信,终于了解到那次争论的要点所在。
在信中维特根斯坦重提他们散步时的那次讨论:“你关于‘民族性格’的议论,它的简单幼稚使我吃惊。
我因而想到:研究哲学如果给你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而这种人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目的而使用这种语句的),那么,它有什么用处?”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毫无门槛地接触到各种诘屈聱牙的哲学理论和莫测高深的超级概念(即维特根斯坦所称“危险的语句”)。
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所担忧的,如果人们非但没有因此养成谦卑的思想习惯,学会鞭辟入里的分析,反而借此赢得了智识的骄矜,随心所欲地滥用这些“危险的语句”,那将不只是对哲学的践踏,更会戕害公共讨论的品质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
不久前我有幸拜读到一篇论述“中国模式”的雄文,评判此文的得失远远超出我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范围,我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几句关键表述。
作者指出:“什么是模式?与‘描述’历史道路不同,与总结历史‘教训’不同,模式是对‘成功’原因的‘归纳’。
”又说:“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关于人民共和国60年‘成功之路’的理由解释,即因果抽象。
周濂:政治正当性的四重根
在回答“何为正当性”之前,首先需要追问“为什么需要正当性?”。就像雅典人并不在乎米洛斯人反驳他们的公正观念,权力似乎也并不天然要求成为道德上对的。事实上,与权力存在内在关联的概念是顺从(compliance)。所谓“顺从”,按照当代社会学家罗德里克·马丁(Roderick Martin)的观点,就是指“由权力引起的态度和行为”,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依照他人的命令(直接的或间接的)所做出的不考虑自己利益的行动”。这当然是违背人性的一个举措。
政治正当性的重要性到中世纪慢慢开始凸现出来,这其中的理路并不复杂:由于基督教教义认定真正的王国在彼岸,所以此岸建立的政治制度不再是自然的而只是人为约定的,因此也就需要证成(justify)自己。“君权神授”理论和自然法理论都是为了用来论证政治秩序的正当性,不过正如我们所见,个体的意志表达在此时仍旧没有获得根源性的地位。
启蒙之后,自然与约定的分离愈益加深,整体主义目的论的观念日渐边缘化,人类生而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为没有人拥有天生的或者自然命定的权威去统治别人,唯一没有问题的权威就是每一个人之于他自身的权威性。既然所有类型的政治制度都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人为设计的产物,既然所有的政治权威都会受到质疑、都需要证成自身,那么政治正当性的问题成为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也就再自然不过。
当雅典人告诉米洛斯人,“强者可以做他们能够做的一切,而弱者只能忍受他们必须忍受的一切。”这其中的讯息再明白不过:无论弱者认可与否,都必须接受甚至忍受强者的意志,弱者的意志表达在这里没有任何位置。不过,虽然强迫或者影响可以达到使他人服从的目的,但是在暴力夺取政权或者完成占领之后,出于社会稳定或者统治效率等因素的考虑,统治者会尽力寻找道德理由去说服被统治者,让后者认为或相信统治秩序是非强制的乃至在道德上是有根据的,惟其如此统治秩序才能名正言顺、长治久安。对此,卢梭说得更加明白,“即使最强者也不能总是强大得足以永远作主人,除非他把权力转化为权利以及把服从转化为义务。”⑥
素材好声音
素材好声音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23期作为这个星球上唯一有理性的生物,我们哪怕拥有了物质上的一切,也还会感觉空虚和不满足,我们总会经历这样的时刻,会忍不住地反思生活的意义,追问死后的世界,会仰望头顶的星空,内察心中的道德律令——这样的时刻也许不多见,但是每当它出现的时候,都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照亮,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
——哲学,到底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周濂这样解释自己的新书《打开: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的命名:西方哲学的智慧和面向大众的西方哲学史课程,其核心目标就是打开,打开人们的视野、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各种思想的可能性,让人们从一种教条、沉闷、封闭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
在周濂看来,学习哲学的目的是要恢复你好奇的本性,拓展你的人生广度,增加你的人生深度,学会与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头脑进行直接的对话。
哲学正应该通过漫长的说理和润物细无声的示范力量,慢慢让大家体会到说理和教养的力量。
对我们而言,历史就是我们的宗教,人民就是我们的神。
我们不需要别人来拯救,而是像愚公移山一样,像流浪地球中用100代人、2500年来完成一个救赎,我们信仰的就是人的力量,是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这是最大的人性。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透过《流浪地球》看政治”的主题演讲。
他认为,在西方的很多科幻电影中,往往会有神或类似于神的存在,在中国的科幻中却很少看到。
这是中国历史在未来的投射。
生活在这个时代,不可能置身事外。
今后需要努力去做的,其实是怎样面对席卷而来的文字沙尘暴,开拓出一片片语言和文字的绿洲。
要愈发苛刻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文字,一句咬住一句地写下去,是前进而不是溃退,缓慢地、一步一步地抵达,丝毫不能松懈,不能染上这个时代匆忙、廉价、伤感、浅薄的顽症。
认真劳动是一种深刻而珍贵的品质。
——作家张炜:写作者可以逐新、守恒,但不能廉价浅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濂:正派社会与正派的人【重磅】2015-10-06法律读库法律读库lawreaders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来源于:《正义的可能》,周濂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博集天卷,2015年8月。
配图为青年哲学家周濂。
那天去看电影《白鹿原》,散场后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对于黑娃、田小娥这些二十年前让我血脉贲张、眼红心热的角色通通无感,反倒是白嘉轩、鹿三这两个古板硬气到冥顽不化的老家伙教我感怀不已?毫无疑问,我既不认同白嘉轩代表的纲常伦理,更不接受鹿三的杀人行径。
思来想去,只有一种解释:白嘉轩与鹿三这一主一仆,尽管地位悬殊,但穷且弥坚的品性却是出奇的一致,无论大时代如何变迁动荡,也不管社会怎样信仰大破、人欲横流,在他们的眉宇间总能找到"堂堂正正,自尊正派"这八个大字。
没错,就是"堂堂正正,自尊正派",虽然白嘉轩不能与时俱进,虽然鹿三还有些愚昧甚或残忍,但是他们始终把腰板挺得直直的,试图活出一个人样来。
白嘉轩无疑浓缩了中国儒家的道德理想人格,然而,这样的正派人生绝非儒家精神的专利,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非儒家传统的西方人同样推崇并且能够培育出正派的品格。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就给我们讲述了类似的故事。
在不久前的美国总统竞选造势大会上,米歇尔自述她的父亲是城市水厂的一名泵浦操作员,患有多发性硬化症,饱受病痛折磨,不良于行,但是米歇尔从小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番场景:每天早晨,父亲抓紧他的助步器,用浴室的洗脸池支撑着自己的身体,缓慢地刮好胡须,扣好制服去上班。
当结束了漫长的一天工作后,他再一点一点地挪步上楼回家,拥抱米歇尔和她的哥哥。
米歇尔说:"无论多么艰难,我父亲从未请过一天假……"为了让兄妹俩接受良好的教育,父亲哪怕贷款也要资助他们读大学,"他从未让我们因为姗姗来迟的支票而错过任何一个报到截止日期。
"对于父亲来说,衡量生命成功与否的方式就是"能否靠工作让自己的家庭过上体面的生活"。
这个家庭之所以能够安贫乐道,"不嫉妒其他人的成功,也不在意其他人是否比他们拥有更多",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个国家能够给他们未来,相信这个制度能承诺他们希望--"哪怕你出身贫寒,只要你努力工作,做好本职,那么你就能让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你的子女和他们的孩子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也正是因为能够积极地接受并且认同政治制度,因为有了父辈的言传身教,"我们学会了做自尊正派的人--努力工作远比挣钱多少重要,帮助别人比自己争先更有意义。
我们学会了做诚实守信的人--要讲究真相,不能妄图走捷径或耍小伎俩,以及公平争取来的成功才算数。
"美国《赫芬顿邮报》评价这场演讲:"包含了个人情结与国家政策,可算是米歇尔迄今为止最为政治化的一次演说。
"然而在我看来,米歇尔的演讲之所以成功,不在于她的政治化,而恰恰在于她还原了政治的本来目的,让人们明白政治不应该是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而应该是并且始终是关乎国民的良善生活,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个体能够过上有价值、有尊严的正派生活。
据说完整版的电影《白鹿原》,最后一幕发生在鼎革之变后,已经荣升滋水县第一任县长的白孝文在群众集会上侃侃而谈,垂垂老矣的白嘉轩站在台下无声地咳嗽,在西北漫天的狂沙中,慢慢地弯下腰去。
我愿意把它视为一种隐喻。
虽然孔子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是当儒家的道德理想脱离了赖以依存的文化土壤和政治架构,"有耻且格"(羞耻心与正义感)便将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因为在残酷的政治现实和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攻势面前,再挺拔的脊梁都会以不自觉的方式弯曲。
1952年,"三反""五反"期间,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在清华大学做思想检查,几次下来,群众"反映很好",但领导却认为他"问题严重","不老实交代"。
某日,逻辑学家金岳霖前去探望意气消沉的冯友兰,神情激动地对他说:"芝生,你问题严重啊,你一定要好好检查,才能得到群众的谅解。
"冯友兰喃喃自语:"我问题严重,问题严重……"说罢,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拥而泣,涕泗交流。
下午时分,冯友兰继续做检查,这位曾经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哲人刚一开口,就泣不成声,两个小时极其沉痛的自我剖析赢得全场多次掌声,终于顺利过关。
自此以后,历经"反右""文化大革命",中国知识分子的堂堂正正、传统儒家的自尊正派一路走低,直至"化作青烟,驾鹤西去"。
少数几个拒绝摧眉折腰的,要么从此缄默不语、自动噤声,比如梁漱溟,要么历经磨难,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比如储安平。
有人这样总结当今中国社会的某些道德景观:一,为了一点点利益害人无底线;二,有权的没权的都不看长线仿佛没有明天;三,太多人只关心结果,无所谓是非;四,很多人幻想甚至崇拜不劳而获;五,遇事要么冷漠逃避要么阴阳怪气;六,民族主义比色相更好卖。
假使此言不虚,那么我们真该好好琢磨,这个昔日德教甚隆的文明古国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卢梭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我发现,一切都从根本上与政治相联系;不管你怎样做,任何一国的人民都只能是他们政府的性质将他们造成的那样;因此,'什么是可能的最好的政府'这个大问题,在我看来,只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政府性质能造就出最有道德、最开明、最聪慧,总之是最好的人民?"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制度与人心的关系,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也开始慢慢流行。
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句狠话:"民主自由讲了这么多年屁用没有,要我也鄙视你们这帮讲民主的。
"读罢不由心下一惊,原来,在某些没挤上车的人眼里,最该责怪的既非插队加塞的乘客,也非开黑车售假票的司机,而是那些试图重建秩序之人。
转念一想也是,当希望一再落空,而现实又因为希望的若有若无而益发显得难以忍受,常人自会产生一种厌烦和不耐,并且,这种厌烦与不耐常常不是指向问题的制造者,而是指向希望的提供者。
这种论调虽不科学,但也并非完全不合情理,我猜想他们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你们总是在口口声声地批评制度,可是制度的改变不仅遥遥无期而且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你们自己对此也心知肚明,但还是像老和尚念经一样没完没了,就好像只有你们高瞻远瞩,只有你们头脑清明不装睡,谁比谁差多少?好了,够了,我们已经受够了。
有时候我们对某种表述感到厌烦,或者是因为它被重复多次以至于有了审美疲劳,或者是因为它被教条地应用以致成了包治百病的万灵丹。
但是,也许有时候这个表述并没有试图包治百病,它在特定的语境下仍然有其实质意义,也许有时候我们要抑制住审美疲劳反复重申之,因为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
比方说,7月21日,北京暴雨,房山区遭到重创,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当地的两家人,当北京市政府启动救济方案时,他却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而不能享受救济,谁能说这不是户籍制度所导致的问题?再比如,9月22日,北大法学院召开的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研讨会上,来自黑龙江的金女士失声痛哭,因为她的孩子一直在北京上学,有完整的学籍,但在高考来临之际,却面临既不能在北京报名也不为黑龙江接受的两难困境,全家陷入巨大焦虑中,谁又能说这不是户籍制度所导致的问题?作为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追求"在他者中的自我存在",我们既可以从他者那里赢得"荣誉"(honor),也可以从他者那里获得"羞辱"(humiliation)。
以色列政治哲学家马格利特说,虽然荣誉和羞辱在人类生活中都占据着核心位置,但是相比之下,消除令人痛苦的恶(羞辱)要远比创造让人愉悦的善(荣誉)更为紧迫。
对于每一个分分秒秒生活在现代国家中的个体来说,最大的他者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无处不在并且自始至终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生活远景和性格养成的制度。
因为不是生在北京,所以即使舍身救人也无法享受最为基本的灾后救济,因为没有北京户籍,所以即使拥有完整的学籍也无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凡此种种,借用马格利特的观点,就是赤裸裸的"制度性羞辱"。
所谓"正派社会"就是"制度上不羞辱所有人"的社会。
对于一个民主社会,它的正派就体现在"保护社会成员不受自由市场的羞辱",比如"重视贫困、无家可归、剥削、恶劣工作环境、得不到教育和健康保障等等。
"而对于一个正在迈向、或者宣称准备迈向民主的社会,它的正派就应该还需要表现在保护社会成员不受肆意妄为、不受约束的政治权力的伤害,比如尊重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保护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结社自由以及公民的各项基本政治权利。
我们曾经有过正派的人,他们堂堂正正,自尊正派,慎言笃行,有耻且格。
但是我们从来未曾真正有过正派的社会,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实现在制度上不羞辱任何人。
从三纲五常,到红五类黑八类,再到城乡二元户籍制,总有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人被排除在外。
没有人能够预言正派社会以及正派的人何时能在这片国土出现,也许时间会促成这一切,就像米歇尔所说:"我也许没有机会实现梦想,但也许我的孩子们会有……也许我的孙子孙女们会有……"周濂著作《正义的可能》思维的清晰与强烈的现实意识,令周濂成为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公共声音之一。
周濂将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辅之以良好的学理背景,深入浅出地将枯燥的政治哲学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景之中。
本书是周濂此前精彩的哲学随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升级版——在理性与常识之间拓展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写作空间,为每一个致力于社会正义和试图实践理性人生的读者,提供难能可贵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