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 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
壮族最出名的手工艺术品
壮族最出名的手工艺术品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壮族的传统手工艺中,有许多出名的艺术品,其中包括壮族刺绣、壮族银饰、壮族竹编等。
壮族刺绣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绣工、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寓意闻名于世。
壮族刺绣通常用来装饰衣物、帽子、鞋子等,也常常作为嫁妆和礼物赠送给亲友。
壮族刺绣的图案多样,以花鸟、祥云、吉祥物等为主题,配以各种颜色和线条,使得刺绣作品充满了生机和美感。
壮族银饰是壮族传统民族饰品中的代表之一,被称为“活化石”。
壮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复杂,通常由精巧的银饰主体、鳞片、顶钮等组成。
银饰的图案多样,以壮族特有的花卉、动物等为主题,制作精美,质地上乘。
壮族银饰常用于仪式活动和婚嫁礼仪中,是壮族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之一。
壮族竹编是壮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实用艺术品。
壮族竹编的制作工艺独特,通常包括剥皮、割笋、修整、编织等环节。
竹编制品形式多样,有篮子、杯套、花瓶等,具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壮族竹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寓意着吉祥和祝福,是壮族文化和生活的重要体现。
除了以上几种手工艺品外,壮族还有许多其他有名的手工艺品,如壮族木雕、壮族染织等。
壮族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常用于制作家具、建筑装饰等。
壮族染织则是通过织染的方式,将布料进行美化和装饰,创造出独具壮族风情的图案和色彩。
总的来说,壮族的手工艺品丰富多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壮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这些手工艺品是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和传承壮族手工艺品,不仅能够继承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为壮族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壮族古老的手工艺传统
壮族古老的手工艺传统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壮族文化中,手工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壮族古老的手工艺传统不仅丰富多样,而且精湛独特,代代相传,成为壮族人民与世界分享的宝贵财富。
一、壮族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壮族传统手工艺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闻名,每一种手工艺都以其不同的材料、技术和装饰方式而独一无二。
这些传统手工艺中最著名的有织物、刺绣、银饰和陶瓷等。
织物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壮族妇女善于纺织和染色,他们使用传统的织布机和手工染料,制作出富有鲜艳色彩和独特图案的布料,其中最著名的是壮锦。
壮锦以其精湛的织造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装饰,被誉为中国的“民间艺术明珠”。
刺绣也是壮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女性擅长用针线在布料上刺绣各种图案,展示了他们的精湛刺绣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壮族刺绣以其精致的花纹和细腻的线条被广泛用于服装、家居用品以及各种装饰品中。
银饰也是壮族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之一。
壮族人民善于用纯银制作各种精美的饰品,如耳环、项链和手镯等。
这些饰品常常采用大胆的造型和复杂的纹饰,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崇尚。
陶瓷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以罗平黑陶著名。
罗平黑陶是壮族人民用特殊的土壤和技术制作的,具有深沉的黑色和独特的质感,常用于制作器皿和艺术品。
二、壮族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和传承壮族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中,壮族人民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手工艺技能,并将其代代相传至今。
这些手工艺在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是实用品,又是身份的象征。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壮族传统手工艺逐渐面临着挑战和压力。
很多年轻人放弃传统手工艺,转而投身于其他工作。
因此,保护和传承壮族传统手工艺已经成为壮族人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壮族传统手工艺,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成立手工艺传承学校、推广传统手工艺产品以及组织展览和培训等。
壮侗民族织锦比较分析
壮侗民族织锦比较分析壮侗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壮侗民族锦绣文化。
壮侗民族锦绣文化表现在锦绣工艺品上,如锦袍、锦帽、锦鞋等,其图案形式、色彩搭配以及纹饰都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壮侗民族织锦的历史、图案形式、色彩搭配、纹饰等方面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壮侗民族织锦文化。
一、历史壮侗民族织锦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壮族在传统服装上的使用就有很大的发展。
在唐朝时期,壮族男子常穿灯笼袖外衣,称为“罗洞袄”,主体颜色通常是红或蓝色,上面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和花纹,这是壮族织锦发展的开始。
在宋、元、明、清时期,壮族织锦工艺不断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多种独特的图案形式和纹饰。
二、图案形式壮侗民族织锦的图案形式通常是以花卉、鸟兽、虫鱼以及吉祥寓意为主题,图案也有较多抽象的构图,这些图案在传承过程中,被不断地演变和创新,如用越来越多的立体织造和凸珠绣技术创新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图案,更加丰富了壮侗民族锦绣文化内涵。
三、色彩搭配壮侗民族织锦的色彩绚丽多彩,但在搭配上较为谨慎,这也是壮族文化中的特点。
通常颜色鲜艳的图案,用淡色或浅色作为底色,图案中配以大面积的色块,使支撑图案的色块成为整个作品的主体色即“主色调”。
而其他的色彩则是在主色调的基础上,与主色调协调且相互辅助,更好地展示出作品整体的美。
这种搭配方法,不仅突出了壮族锦绣作品脱俗、雅致、高贵的特点,也让作品更具视觉表现力和视觉艺术价值。
四、纹饰壮侗民族织锦中的纹饰通常寓意吉祥、富贵、祥瑞等。
如龙凤纹,象征权贵、吉祥丰收;莲花纹,喻示荷塘月色、心静自然净;八仙过海纹,意为幸福万年。
此外,还有刺绣中的“剪”,“琉璃”等形式,也有自具特色的传统纹饰,如狮子舞、溪影、梦幻等,这些元素充分展现了壮侗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建筑设计,是极具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艺术形式。
壮侗织锦的发展离不开壮族人民的支持、发扬和传承,所以在今天,我们应该给予关注和重视,让这些传统文化更好地展现出来。
生命的摇篮——壮族背带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在壮族人民的成长中,有一个物品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背带。
壮族民间流行的这种背带,有其独特的价值,不仅能保护新生儿的脖颈,还能起到保暖防风的作用。
特别是在过去,人们不得不外出务农或工作,为了确保对子女的照顾和安全,就会使用背带把孩子背在身上。
如今,背带不仅是一种工具,更代表着一种文化民俗。
背带的装饰风格也十分独特,具有特别的艺术价值,也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1 壮族背带的宏观文化特性1.1 实用价值妇女抚养孩子的同时,有时还要出去干一些农活。
在妇女外出时,可以使用背带将孩子背在身上,当孩子需要喂奶或者换尿布时,随时可以照看。
背带有一定的厚度,在拿下来的时候,可以当作孩子的被子。
当孩子需要平躺时,可以把背带平铺在地上,保护孩子的身体。
背带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妇女进行正常的劳动生活,解放了照顾孩子的双手。
1.2 承载上辈人的情感背带是承载长辈对孩子的爱的工具,代表着几代人的感情和付出。
长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让背带不仅是简单的生活用品,也成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背带一开始使用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等到有了小孩子诞生,便继续给小孩子使用,直到孩子们都不再需要背带,而使用过的背带也不会随意丢弃,会被放入橱柜的深处,这意味着孩子的童年顺利地度过。
壮族人民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看重孩子的背带,认为这是孩子的幸运物和护身符,需要好好地保存,不能落在外人手里。
有时背带是由孩子的外婆来制作,在孩子出生前,外婆会开始制作背带,代表她对孩子的期待和爱。
壮族地区送背带时很隆重,有时几乎全家外出,敬酒唱歌还要送祝福,来表达全家的美好愿望,这是两家人的活动,是建立家族根基的传统习俗。
①1.3 传统观念的展现根据文化理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行为文化不是独一的,基本都是以传统文化习惯模式为基础。
中国的传统生育观念就是期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向往后代的繁荣。
而背带也蕴含着这样的传统观念,有着十分强烈的情感表达。
壮族传统银饰制作
壮族传统银饰制作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的银饰制作技艺独树一格。
壮族银饰是壮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壮族传统银饰的制作过程和相关文化背景。
一、壮族银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壮族银饰制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壮族传统的银饰通过精湛的工艺,展现出了壮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银饰在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用于日常装饰,还寓意着幸福、健康和吉祥。
壮族银饰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成为壮族文化独特的一部分。
二、壮族银饰的制作工艺1. 材料准备壮族银饰的制作所用材料主要是银和其他辅助材料。
银制品可以采用纯银或合金材料,具体取决于设计和需求。
辅助材料包括模具、打磨工具、焊接设备等。
2. 设计图纸在制作壮族银饰之前,首先需要绘制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需要准确表达出所需银饰的形状、大小和纹饰等细节,以便后续的银饰制作。
3. 制作银胚根据设计图纸,使用银材料制作出银胚。
银胚可以通过切割、打磨和拉伸等工艺来获得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4. 银饰纹饰处理壮族银饰的纹饰处理是其独特之处,通常使用雕刻、镶嵌和浮雕等技术来处理。
这些纹饰通常以花草、龙凤、古代传说等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5. 焊接和拼接经过纹饰处理后,不同部分的银饰需要进行焊接和拼接,以形成完整的银饰品。
焊接和拼接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以保证银饰的稳固和美观。
6. 打磨和抛光在焊接和拼接完成后,需要对银饰进行打磨和抛光。
这一步骤可以使银饰更加光滑亮丽,增加其质感和视觉效果。
7. 表面处理为了保护银饰和增加耐久性,常常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这包括镀层、酸洗和上蜡等工艺,以保证银饰能够长时间保持美观和光亮。
三、壮族银饰的意义与价值壮族银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壮族人民身份的象征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壮族银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被人们所珍爱,并被广泛用于节日庆典、婚嫁仪式等重要场合。
壮族服饰色彩与图案寓意
壮族服饰----崇尚蓝黑的审美情趣
6
壮族服饰----崇尚蓝黑的审美情趣
崇尚蓝黑并以黑为贵、以黑为美
1、壮族衣着蓝黑与土司制度有关。以色彩标明人 物的身价,区分尊卑贵贱,是我国古代色彩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2、与经济文化、地域有关。由于壮族居住在山区, 消息闭塞,跟外界少有来往,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他们用来染制布料的颜料也是自己提炼的。但是由于经 济、技术落后,壮族人民的染布色料多局限于蓝、黑二 色。
1、花崇拜—--壮族有一则“花生人的神话” 2、龙凤崇拜----在壮族民间信仰中,龙是兴万物、主丰收 的吉祥之神,人们企图通过对龙的祭祀或崇敬来获得龙的恩 赐,以保风调雨顺,至今有的地方仍在天旱或丰收后举行对 龙的祭祀活动。原始人将图腾的皮毛或其它部分披挂于身, 或是将图腾形象刻画在身上,使自己的灵魂能与祖先或图腾 的神灵共一体,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力量,于是纹身 便在古代壮族中盛行 3、鸟、鱼、葫芦等动植物崇拜----部分壮族曾将鸟作为图 腾来崇拜。壮族先民曾以鱼猎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人们发现一种水鸟比人更能发现鱼,人们认为是水鸟在引导、 帮助人捕鱼,从而产生对水鸟的崇拜,后来发展到驯养水鸟 为其捕鱼,希望它能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食物。
20
19
参考文献
[1] 陈丽琴.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J]. 社会科学家,2008(7):15-18. [2] 玉时阶.壮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2,33 (1):12-15. [3] 柒丽蓉.广西壮族服装的分析与欣赏[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1(4):8-11. [4] 金旭明 ,徐芳.浅论壮族服饰中的壮锦[J].艺术研究,2009(4):4-6. [5] 张爱丹.壮族服饰的色彩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4(3):41-43. [6] 刘红晓.壮族服饰图案探微[J].艺术科技,2016,29(7):31-32. [7] 陈德英.壮族传统文化对壮族服饰图案的影响——以壮族宗教文化为 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49-51.
壮族服饰 壮族人身上佩戴的族徽有什么功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的族徽有什么功能导语:断发、文身和凿齿是壮族祖先最早的区别异族的发式和体饰标志。
有关古越人断发、文身的记载较早见于《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断发、文身和凿齿是壮族祖先最早的区别异族的发式和体饰标志。
有关古越人断发、文身的记载较早见于《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
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鳞虫。
”《庄子·内篇·逍遥游》曰:“宋人资章甫而谪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说苑·奉使篇》载:“彼越……是以剪发文身,灿然成章。
”《战国策·越策》载:“被发文身……瓯越之民也。
”高诱注:“被,剪也。
”《汉书·地理志》记载:粤人“文身断发”。
据此推断,壮族先民在春秋战国时流行“断发”,“断发”是当时壮族先民区别于中原华夏及其他族群的标志之一。
文身,就是在额头、胸脯、四肢刻画花纹,如《赤雅》所说:“黔面绣,为花草、蜻蜓、蛾蝶之状。
”文面是文身的一种,史籍中称“雕题”。
《礼记·王制》载:“南方曰蛮,雕题交趾。
”《山海经·海内南经》云:“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在郁水南。
”即今广东、广西、海南一带。
《战国策》鲍本注:“以草染齿为黑,雕题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史记》集解引刘逵曰:“以草染齿,用白做黑。
”引郑玄曰:“雕文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太平寰宇记》亦载:宋代邕州左右江各州,“其百姓悉是雕题、凿齿、画面、文身”。
足可见出,此风习由来已久,且相当普遍。
那么,壮族祖先为什么要文身、文面呢?史籍说是“以避蛟龙之害”,这是一种图腾崇拜,目的是为了求得图腾神的保佑以不被伤害。
图腾,在摩尔根那里被解释为“表示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
所以,人们在额上、身上刻画图腾,除了表示崇敬外,还有其实用意义,即文身早期生活常识分享。
【传统文化】壮族服饰 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
【传统文化】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传统文化】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银饰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广泛流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成的《广西各县概况》有载,百色“女子饰品,存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再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轻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快乐配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穿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存有银髻、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穿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提出来轻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超过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为鸟兽花卉,下由斯瓦小链穗,以银链摆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为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为一根藤;存有打为多根相互织成;有的还镶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表明壮人的银饰艺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在壮族地区容易看见壮族妇女佩戴传统的银饰了。
花鞋壮族花鞋就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盛行于广西龙州等地。
鞋头存有钩,象龙船。
棕斑后跟和无后跟两种。
鞋底较薄,多用砂纸制成。
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
在色彩上,年轻人擅用亮底起至白花,常用石榴白、深红、紫黄、蓝等鲜艳色,纹样存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存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凿齿凿齿和文身就是壮族先民在发展服饰与银饰之前就在自身躯体上整体表现美的方法。
至今此俗在一些地区的壮人中仍然存有。
产生于血缘婚末期和族外婚初期的神话《布伯》曾谈至挖牙(齿)的事,通过这则神话可让人们两个信息,一就是挖齿的风俗很古老。
二就是此谓之和生男育女有关。
在古代壮族的祖先曾把凿齿当做成丁礼。
指出凡凿齿的男女就则表示自己已明朗,并且拥有性生活的资格。
久而久之,挖齿变成了一种习俗,并以此为美。
【传统文化】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传统文化】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
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
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
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彩些。
壮族铜鼓民俗文化的意义和表现形式_佩饰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
壮族铜鼓民俗文化的意义和表现形式_佩饰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佩饰,就字面意思来讲,即佩戴在人体各个部分的饰物,民俗,即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佩饰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是民俗生活的产物,是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民俗的载体。
一、佩饰与生产民俗人们进行的生产劳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社会风俗,可称为生产民俗。
佩饰在农村妇女身上更好地体现出来。
江南水乡的妇女劳作时,由于不停地弯腰插秧,无暇顾及其他,“包头巾”就伴随着这一生产活动而产生,它可以归拢发丝,夏天防晒,冬天防寒,也可以防止田间飞虫,并且可以保持头发干净,这种头饰被称为蕴含“稻作文化”精华的经典。
二、佩饰与人生礼仪民俗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一系列的人生礼仪,我们将之归于人生礼仪习俗。
诞生礼仪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仪式,于是便产生了与此相关的婴幼儿佩饰。
中国自古以来不仅认为出生的婴孩男女有别,而且还重男轻女。
自小孩出生起,大人就给他们佩戴不同的东西,希望他们将来能按照大人的思想长大成人。
除此之外,小孩最常见的佩饰还是百家锁,或称为长命锁。
一般来说,百家锁是由亲朋好友共同出资打造的,集齐了上百家的福寿,认为这样会给小儿带来好运,同时给小儿带上锁,也有利于拴住小孩,从此能顺顺利利的养活此儿。
还有佩戴项圈、银链、手镯、脚镯等佩饰的风俗。
在成年礼仪中,加冠礼最为隆重。
男子成年的标志是加冠,女子成年的标志是加笄,也就是簪子,意味着成年,可以婚嫁了。
结婚的服装佩饰也很特别。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财礼”这一说法,男方一般会为女子准备三金,富贵之家会送金钏、金鋜、金帔,当今社会,更多的是指戒指、耳环、项链,有时可换成手镯,但戒指绝对是占有绝大多数的优势,在古代,戒指的含义较为单纯,而如今则更多指男女双方爱情的见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更加丰裕,佩戴戒指的习俗有增无减,现在变成了一种普通的饰物,超出了婚姻的范畴。
从古至今,凤冠霞帔是新娘子最好的佩饰。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的节日资料及服饰特点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汉称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土佬”,自称濮侬、濮土、蒲岱/傣、布瑞/布雅依。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
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
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
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的历史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
都安县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
先秦时期,广西地区有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
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
”路即骆,此说中的。
《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
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越骆,国名。
菌,竹笋。
”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壮族纹饰设计理念
壮族纹饰设计理念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壮族的纹饰设计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是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壮族纹饰设计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自然、神秘和传承。
首先,自然是壮族纹饰设计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
壮族人民生活在山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
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深深影响了他们的纹饰设计。
壮族纹饰常常以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如花朵、树叶、蝴蝶、山水等。
这些图案常常具有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形态,表达了壮族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崇拜。
其次,神秘是壮族纹饰设计的另一个核心元素。
壮族人民虔诚地信仰着自己独特的宗教和神灵。
他们认为神明和精灵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纹饰设计中常常出现神秘的图案和符号。
这些图案和符号往往具有隐蔽而深奥的含义,只有壮族人才能真正理解。
它们带有神秘的力量和魔力,旨在保护和祝福壮族人民。
最后,传承是壮族纹饰设计的重要价值观。
壮族人民非常注重家族、家庭和社区的传统和历史。
因此,他们通过纹饰设计来表达对祖辈智慧和传统的尊重和纪念。
许多壮族纹饰设计中都能看到复杂而精细的图案,这些图案是壮族人民多年积累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在壮族纹饰设计中,常见的元素包括花纹、图案、几何形状和符号等。
花纹常常是壮族人赞美自然界的方式,它们鲜艳而丰富多样,给人以生命力和活力。
图案通常是对壮族人民生活和工艺技术的体现,如婚庆图案、刺绣图案和陶器图案等。
几何形状则是壮族人民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如三角形、圆形和菱形等。
符号是壮族纹饰设计中最神秘的部分,它是壮族人表达心灵和信仰的重要方式。
总之,壮族纹饰设计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更是壮族人民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其理念包括自然、神秘和传承,通过花纹、图案、几何形状和符号等元素来表达。
壮族纹饰设计丰富多彩而富有个性,它是壮族人民独特的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珍贵财富。
壮锦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壮锦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的纺织工艺品。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的四大名锦,并被列入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锦作为一种意蕴生动的民族艺术精品,具有抽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图纹经过壮族手工艺人的艺术处理之后,与现代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共性,对首饰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现就壮锦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探索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在首饰中表现壮族文化特质的道路。
二、壮族的首饰佩戴习俗壮族的首饰佩戴习惯贯穿壮族人的一生,并与壮族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这些习俗至今仍在壮族的一些传统村寨中流传。
祭拜灶神的村寨一般设立有灶神社坛,婴儿诞生的第一年除夕,就会由父母抱到坛前拜神,并由祭司赠予婴儿祛病延年的银首饰。
如果是女婴,则要在女孩三岁之后进行穿耳洞、戴耳环的仪式。
有的壮民为了庇佑婴孩的平安成长,会给孩子全身上下佩戴具有特殊含义的银首饰,如头部的寿星帽、脖子上的长命锁和麒麟项链、脚上的银脚锁等。
值得注意的是壮族的民族首饰都是银制品,这与壮族人民相信银器能够避邪的观念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壮族首饰中的银针,避邪意义更为明显,可以佩戴在身上的各个部位,具有鬼神莫近身的含义。
三、壮锦图案纹样的设计应用(一)几何纹样造型元素的应用几何纹样造型主要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规律性图形(如三角形、方形、菱形、圆形、多边形等)元素构成的造型,以及由这些规律性图形为基本单元,加以重复、重叠、对称、交错等艺术规律变形后构成的造型。
这些规律性图形以几何形骨骼的方式组合成壮锦的纹样,纹样单元多为抽象形元素,也有以抽象形元素为中心辅以自然物象构成的复合单元。
在首饰设计中,也常常利用几何作为首饰的造型手段,或是利用几何骨骼对形态进行组织,这与壮锦的几何纹样使用方法不谋而合,对首饰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艺术字体元素的应用壮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保留本族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交融,这种跨民族的交流体现在壮锦中就是具有汉文化吉祥文化寓意的艺术文字的广泛使用。
论壮族服饰折射的壮族历史文化进程
服饰是人类观念文化的物化,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可称之为“人类的第二层皮肤”。
服饰是人类在千万年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并不断发展的文化,也是一份经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生动而形象的、丰富而多彩的历史档案,它记录了人类成长的足迹、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相传黄帝正妃、中华人文始祖母嫘祖发明养蚕制丝绸,带动人类“衣履革命”,进而“垂衣裳而天下治”。
这表明中华民族服饰,走过了五六千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座可供世人发掘和传承的宝藏。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服饰不仅能为人类御寒、扮美,而且起着不同族群间以及同一族群内部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标识作用。
传统服饰是民族思想情感积淀的物化形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风俗习惯和精神生活的映照,是审美情趣的物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600余万,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与我国的侗、布依、傣和东南亚的掸、老、傣等民族同属于百越族群系统。
壮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非常古老的民族,他们勤劳勇敢、勤于耕织,器重铜鼓,喜爱银饰,不断创造和进取,是一个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和诚实的道德情操的民族。
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服饰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兼有实用、欣赏、美化和塑造人类社会形象的作用。
人们可以从生态学、历史学、神话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现象学、符号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壮族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而各异的服饰, 由于壮族内部支系繁多,其传统服饰更为多姿多彩。
一、古代壮族服饰历史轨迹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就呈现出多元特点。
东方的夷人“披发文身”,南方的“蛮人”“雕题交趾”,西方的戎人“披发衣皮”,北方的狄人“衣羽毛穴居”等等。
同时千百年来,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相互影响、借鉴、交汇融合 ,兼容并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壮族的豪放与民族特色
中国传统服饰壮族的豪放与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服饰-壮族的豪放与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服饰文化。
本文将聚焦于中国传统服饰之一的壮族服饰,探讨壮族服饰的豪放与民族特色。
一、壮族服饰的特点壮族是中国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壮族服饰以其豪放、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壮族男女的服饰在款式、颜色和配饰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1. 男性服饰壮族男性的主要服饰包括蓝色或黑色的短衫、马褂和长褂等。
这些服饰通常采用丝绸或亚麻制成,具有华丽的刺绣和独特的图案。
壮族男性还会佩戴白色或黑色的头巾,阳光下闪耀的银饰也是他们的重要装饰。
壮族男子的服饰一直以来都以大胆、简约的风格突显了他们的豪放个性。
2. 女性服饰壮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以绣花闪亮的彩色丝绸为主,色彩鲜艳且多样。
上衣被称为“大襦”,通常是蓝色或红色的,胸前会绣有精致的花纹。
下身穿着宽松的长裙,裙摆上也会进行精细的刺绣。
壮族女性还会佩戴饰有金银元素的头饰和银饰品,使整体造型更加华丽。
二、壮族服饰的历史与演变壮族服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壮族服饰在样式和款式上逐渐丰富和演变。
壮族服饰的发展与壮族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古代,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群体,男女的服饰较为朴素。
随着社会的变革,尤其是与外界的交流和互动,壮族服饰逐渐融入了更多的元素。
例如,与青海藏族和云南傣族等民族的接触,使得壮族服饰中加入了大量的刺绣和彩色图案,服饰的样式也更加丰富多样。
三、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壮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1. 豪放和自由壮族是一个热爱自由、豪放的民族,壮族服饰中所体现的宽松、舒适的设计,正是反映了这种民族性格的特点。
壮族服饰让人感受到一种开朗、豁达的气息,融入了山水自然的元素,使人感受到自由与舒适。
2. 民族特色的彰显壮族服饰的丰富色彩和华丽图案,彰显了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广西壮族背带工艺的民俗文化与艺术特征
广西壮族背带工艺的民俗文化与艺术特征背带的设计堪称得上是一件传世的杰作,是简洁、实用和艺术美感的高度统一。
背带作为世代相传的育婴工具和民间工艺品,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艺术价值。
小小背带反映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对美的追求,凝结了这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力量。
一、背带的概述背带被喻为人背上的摇篮,是世代相传的育婴工具和民间工艺品,至今在广西少数民族特别是壮族地区还广泛流传。
背带是劳动妇女为了解决一边劳作,一边看护幼儿的矛盾而产生的一种生活用具,在劳作强度大,劳动力少的家庭,少不了要有一床背带,因此,在上世纪中叶之前,背带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必需品,不仅是农村,连城市家庭也不例外。
背带的种类很多,主要表现在布料和装饰风格上。
按时令的不同可分为冬装和夏装,冬装布料厚重,装饰华美,夏装用料轻薄,装饰简单。
同是冬装和夏装亦有不同的装饰,根据当地民俗的不同呈多姿多彩的风格。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农村有了富余劳动力,城市开始有了保姆,地上的摇篮才开始慢慢地代替了背上的摇篮,背带的制作与使用也因此而不断减少。
背带在古代被称为襁褓,《史记·卫青传》:“襁褓始于三代,而今尚有之,襁,幅八寸,长一丈二尺,以负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粤妇之保抱小儿辄用之”。
由此可知,背带的样式已沿用了三百多年,至今仍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种现象在物质文化遗产中是极为少见的。
二、背带的艺术特征背带工艺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手工布艺美术品,是中国民间美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凝结了壮族妇女的智慧和才干,显示出独特的民族艺术特征。
(一)形制特征背带是典型的轴对称图形。
将背带沿着背带芯的纵向对折,左右两边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合。
收背带的时候通常也利用这一对称性特点,将背带先横向对折再纵向对折,然后把系带缠绕在对折的背带芯上即可。
背带在完全展开的时候,主体型成倒梯形,一眼望去象一只彩色的大蝴蝶,又象一只飞在天空上的风筝。
背带的两根系带是壮族日常生活用品中最长的,上古有“长丈二”的记载,而今最长者可达五米。
美在壮族—斑斓的服饰文化
美在壮族—斑斓的服饰文化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多达11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民族服饰充满了魅力,一方面表现在是各自不同的形式及其照射出来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是民族服饰的传统工艺,包括服饰制作技术和装饰工艺,如服装定型工艺(百褶),百纳布工艺,扎染,蜡染,印染,刺绣,补花,襄花,织锦,编结,首饰制作等。
而壮族服饰是广西服装产业的一笔大财富。
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
壮族服饰是指具有壮族鲜明特色的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着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
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服饰的介绍
壮族服饰的介绍
壮族服饰是中国壮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等地区。
壮族服饰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图案、色彩和刺绣工艺。
男壮族服饰通常包括头巾、袍子、裤子和腰带等。
头巾是壮族男子的标志性配饰,一般由白色布料制成,上面有各种色彩鲜艳的刺绣图案,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袍子是壮族男子的主要上衣,有长袍和短袍两种款式,多用蓝色或黑色绸缎制成,也饰有各种独特的刺绣图案和扣子。
裤子一般为黑色或蓝色,常常配以红色的细节装饰。
腰带则是用来束紧裤子,一般由红色织带或丝带制成,上面还饰有银饰、珠饰等。
女壮族服饰多样丰富,常常由上衣、裙子、腰带、鞋子等组成。
上衣一般为青色或黑色,袖子宽松,衣领有刺绣装饰,胸前常常还有亮片、玛瑙、发带等装饰品。
裙子是壮族女子的主要下装,常常由五六条不同颜色的碎花布拼接而成,裙摆宽松,腰部则用腰带束紧。
腰带多为红色,上面饰有镶嵌的珠饰、银质或金质的饰品,显示女子的美丽和财富。
鞋子一般为布鞋或彩色绣花鞋,常常饰有波浪形边饰。
壮族服饰的特点是色彩鲜艳、花纹繁复、工艺精细。
刺绣是壮族服饰的重要特色,常常在服饰的各个部位都可以看到各种精美的刺绣图案,如花朵、植物、动物等。
同时,壮族服饰还常常配以银饰、珠饰、发带等装饰品,为整体造型增添美感。
壮
族服饰不仅是一种日常着装,也是壮族人民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方式。
绣球与壮锦 交织千年的壮族风情
绣球与壮锦交织千年的壮族风情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
壮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他们秉承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内涵,其中绣球和壮锦便是其中的两个代表性符号。
绣球和壮锦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民族服饰中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壮族风情。
绣球,是壮族妇女们手工编织的一种装饰品,它们多采用五彩丝线,以精致的针法编织成球状,再挂在胸前,给人以亮丽、富有动感的美感。
绣球是壮族妇女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是节日还是日常,几乎所有的壮族女性都会佩戴绣球。
绣球不仅仅是容貌的修饰,更是壮族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象征。
绣球被誉为壮族女人的“第二颗心”,象征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与绣球相伴相生的,便是壮锦。
壮锦,是壮族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在历史悠久的千年岁月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壮锦的制作工艺繁复精细,通过精心设计、选料、纺织和织造,将灵动的纹样、鲜艳的色彩融于其中。
壮锦图案多为自然山水和壮乡人文生活,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
由于其精美绝伦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壮锦被誉为艺术的瑰宝,是壮族传统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绣球与壮锦,分别代表了壮族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化。
它们在千年岁月中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壮族文化的一部分,彰显着壮族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绣球和壮锦既是壮族传统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妇女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壮族家庭和社会中,绣球和壮锦不仅是装饰品,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它们承载着壮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是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在壮族的传统节日和仪式中,绣球和壮锦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象征着祝福和美好的寓意。
在壮族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会佩戴华丽的绣球和壮锦装饰,以示喜庆和吉祥。
在壮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也会穿着华丽的壮锦服饰,携带绣球,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这些传统节日和仪式不仅丰富了壮族的文化生活,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了壮族民族的风情和魅力。
壮族服饰演讲稿三分钟(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壮族服饰的演讲。
壮族,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服饰,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壮族服饰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壮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壮族服饰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壮族服饰吸收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
壮族服饰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壮族人民生活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壮族服饰的种类与特点1. 女性服饰壮族女性服饰分为上衣和下裙两部分。
上衣多为对襟,领口较高,袖子宽大,色彩鲜艳。
常见的图案有几何纹、动植物纹等,寓意吉祥如意。
下裙以长筒裙为主,裙摆宽大,行走时飘逸动人。
此外,壮族女性还会佩戴各种银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彰显民族风情。
2. 男性服饰壮族男性服饰相对简单,以对襟衣为主,下穿长裤。
裤子多为黑白两色,简洁大方。
此外,男性还会佩戴腰带、布鞋等,以方便劳作。
3. 特殊节日服饰在壮族的传统节日,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等,人们会穿着盛装,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节日服饰色彩斑斓,图案丰富,更具民族特色。
三、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涵1. 宗教信仰壮族服饰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元素,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元素反映了壮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2. 伦理道德壮族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等。
这些观念对壮族人民的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审美观念壮族服饰的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
他们追求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
四、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族服饰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壮族服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举办各类民族服饰展览、比赛等活动,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族服饰壮族人身上佩戴各种饰品的历史意义
导语:银饰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
银饰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
据民国廿二年(1934)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载,百色“女子饰品,有发箍、簪及指约、手镯等。
”恩降“妇女装饰,城厢多尚金玉,乡村则重玉质银器。
”西林“惟女子最爱佩戴簪钗、耳环、手镯及盾牌等。
富者用金质,贫者用银质。
”桂东南的壮家少女,也“尚戴银质簪环”。
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
土官时代,安平妇女最多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
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
壮人银镯式样比较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宽的薄片;有的打成一根藤;有打成多根相互缠绕;有的还嵌上绿色的小珠,等等,显示壮人的银饰艺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变化,目前,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
花鞋
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
鞋头有钩,象龙船。
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
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
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
在色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色,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凿齿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