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PPT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民族风情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前来体验。
05
壮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壮族文化的保护现状与挑战
要点一
保护现状
要点二
挑战
壮族文化在国家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较 好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出台了一励壮族人民传承 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
历史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独立 的部落。隋唐时期,壮族先民建立了以“僚”为名的部落联盟政权,宋代以后 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壮族。
壮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字
民族语言
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是该语族中最大的语 言。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每个 方言有多个土语。
歌舞乐器
壮族的歌舞表演艺术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铜鼓、皮鼓、葫芦琴、月琴等。这些乐器在歌舞 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壮族的民间音乐与戏剧
音乐特点
壮族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曲调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音乐表现形式多样,有独唱、 合唱、对唱等,其中合唱最为常见。
戏剧种类
壮族的戏剧种类繁多,包括师公戏、壮剧、布依戏等。这些戏剧多以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题材,表 现形式多样,有说有唱有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婚姻习俗
壮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婚前有提亲 、送大礼、吃酒等仪式,婚期多在春 节期间。婚礼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是 唱山歌,用来表达爱意和祝福。
壮族的节庆与祭祀习俗
节庆习俗
壮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三月三、端午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 动,如春节期间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三月三节庆期间会举行盛大的 歌会和各种传统游戏活动。端午节则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习俗。
壮族服饰(课堂PPT)
人口:1700多万(2005年统计)
2
2021/4/25
壮族分布图
3
2021/4/25 4
2021/4/25
壮族服饰变迁
5
2021/4/25
断 发 文 身6
壮族服饰一览 2021/4/25
《刘三姐》剧照
7
歌仙刘三姐
2021/4/25
8
2021/4/25
服饰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12
2021/4/25
壮族服装形制
男装 壮族男子服装无论是在其款式、装饰还是
色彩等方面,都要比壮族女子简单得多,而且 区域性差别不大。过去,壮族男子服饰的民族 特色比较明显,因地域和生活习俗不同呈现差 异,如今已基本汉化,穿戴打扮一如汉族男子。
13
男装
2021/4/25
(一)头服
主要指冠帽。壮族服饰除衣裙外,人们还很注重自己的头 部装饰,巾帕、帽类不仅其造型款式因地而异,在色彩上与 裹戴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地方差别。
一、上衣下裤式 这种款式分布在广西大部分壮族地区和广东连 山、湖南江华、云南文山等地。
二、上衣下裙式 上衣有对襟、右衽两种,着装有短衣长裙和长 衣短裙。如广西西南部大新板价壮族妇女着 短衣长裙,上衣短 而紧,刚及腰间而与裤头相接。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壮族妇女 均着右衽衣配短裙。
三、上衣下裤、裙装式
2021/4/25
壮族服饰
2011级历史学1班 韦勇 P111613044
1
壮族小史 2021/4/25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 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 族自治县)和贵州(从江县)等省区。秦以来,壮 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 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 “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 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总 理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2
2021/4/25
壮族分布图
3
2021/4/25 4
2021/4/25
壮族服饰变迁
5
2021/4/25
断 发 文 身6
壮族服饰一览 2021/4/25
《刘三姐》剧照
7
歌仙刘三姐
2021/4/25
8
2021/4/25
服饰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12
2021/4/25
壮族服装形制
男装 壮族男子服装无论是在其款式、装饰还是
色彩等方面,都要比壮族女子简单得多,而且 区域性差别不大。过去,壮族男子服饰的民族 特色比较明显,因地域和生活习俗不同呈现差 异,如今已基本汉化,穿戴打扮一如汉族男子。
13
男装
2021/4/25
(一)头服
主要指冠帽。壮族服饰除衣裙外,人们还很注重自己的头 部装饰,巾帕、帽类不仅其造型款式因地而异,在色彩上与 裹戴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地方差别。
一、上衣下裤式 这种款式分布在广西大部分壮族地区和广东连 山、湖南江华、云南文山等地。
二、上衣下裙式 上衣有对襟、右衽两种,着装有短衣长裙和长 衣短裙。如广西西南部大新板价壮族妇女着 短衣长裙,上衣短 而紧,刚及腰间而与裤头相接。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壮族妇女 均着右衽衣配短裙。
三、上衣下裤、裙装式
2021/4/25
壮族服饰
2011级历史学1班 韦勇 P111613044
1
壮族小史 2021/4/25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 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 族自治县)和贵州(从江县)等省区。秦以来,壮 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 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 “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 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总 理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课件
鸟是最美丽和神圣的。在苗家人眼里,
鸟是山里的精灵。他们灵活,可爱,勤
扣肉
A
B
10
无山不瑶--瑶族
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 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 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 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 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 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 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 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34
百鸟身上衣
• 一座桥,名为奈何;一条河,名为忘川。三 生石畔,伊人仍旧。愿,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 离殇;忆,美人如玉,剑如虹,破碎虚空;惜, 飞鸿过尽字字愁,情难思量。镜花水月弹指间。 若有来生,为君倾城。
• 在广西融水元宝山苗族地区,有一种负有盛名的服 装,叫百鸟衣。因多是在芦笙踩堂时穿,故又称芦笙衣。 • 这是节日的象征。在元宝山的苗人的眼里,它神圣、 庄严、华贵、美丽。每当节日来临,他们最想穿的和唯 一穿的就是这件衣服。他们会小心的从箱底拿出来,整 理一番,然后穿上它,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来到芦笙坪, 吹芦笙,跳芦笙舞,尽情的抖动身上的衣服,让银饰在 抖动中沙沙作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羽毛随风转动, 产生一种飞翔的感觉……
拐三个阶段,历时 十六过清明节扫墓
一个月之久
的,与汉族大不相
同。
3
壮族的美食
美味特色 的粽子
好看的糯 米饭
香喷喷的 艾粑
4
文化丰富的侗族
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 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 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特点是 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广西的侗族人口 是31万多人。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有敬老 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 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习俗。民间信仰多神, 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圣母”。
壮族服饰色彩与图案寓意ppt课件
13
精选PPT课件
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
1、花崇拜—--壮族有一则“花生人的神话”
2、龙凤崇拜----在壮族民间信仰中,龙是兴万物、主丰收的吉 祥之神,人们企图通过对龙的祭祀或崇敬来获得龙的恩赐,以 保风调雨顺,至今有的地方仍在天旱或丰收后举行对龙的祭祀 活动。原始人将图腾的皮毛或其它部分披挂于身,或是将图腾 形象刻画在身上,使自己的灵魂能与祖先或图腾的神灵共一体, 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保护和力量,于是纹身便在古代壮族中盛 行
服饰的吉祥图案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吉祥 与幸福的渴求,是世代相传的祝福,壮民的信仰、历史 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都在其中。
12
精选PPT课件
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
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如龙、 凤、日、月、星、鸡、鸟、花及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 人们认为穿上这些图案的服饰就可以平安无灾,得到神的保 佑,康泰吉祥,益寿延年。壮族人将这种自然崇拜观念融入 服饰中,形成了各种服饰图案。
3、鸟、鱼、葫芦等动植物崇拜----部分壮族曾将鸟作为图腾来 崇拜。壮族先民曾以鱼猎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发 现一种水鸟比人更能发现鱼,人们认为是水鸟在引导、帮助人 捕鱼,从而产生对水鸟的崇拜,后来发展到驯养水鸟为其捕鱼, 希望它能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食物。
4
精选PPT课件
壮族服饰----崇尚蓝黑的审美情趣
色彩是审美感觉中最普遍、最大众化的形式之一,是构 成服饰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色彩能够表现感情。
蓝、黑两种颜色是壮族传统服饰最基本、最普遍的色彩, 而黑色在壮民的心目中是庄重、严肃的象征。壮族习俗以黑 为贵,把黑衣、黑裙、黑裤、黑头巾作为礼服,只有在参加 婚礼、做客、赴宴、盛大节日、宗教祭祀等重大场合,人们 才穿上黑色盛装。如今在某些偏僻的壮乡村寨,姑娘出嫁还 是着黑衣、黑裤,打黑伞,穿黑鞋,外婆送给外孙女的结婚 礼物中必有一条黑布。连山新娘怀孕也要穿上出嫁时的黑衣 裤,表示有喜了。
壮族的饮食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特点传统节日介绍课件PPT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 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 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 耐力持久为胜。
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其中,
是壮族最重要
的节日,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农具节、
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节日。
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 上,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 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 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喜 爱美酒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是壮族 人民的良好品质。 其中米酒、白薯酒、木薯酒、甜酒米酒 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客人先到先敬甜酒,以示尊重。
其他蛤蚧酒、三蛇酒则属于药酒
• 壮族人忌讳年初一这天杀牲
• 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有筷子插到碗里
•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 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 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 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 犷的艺术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 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 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 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 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 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 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 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 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 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 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壮族服饰ppt课件
2023
PART 03
壮族服饰的材料与工艺
REPORTING
壮族服饰的材料
天然纤维
壮族服饰主要使用天然纤维,如棉、麻、丝等,这些材料透气性好,舒适度高,适合制作衣物。
染色技术
壮族人善于利用天然染料对布料进行染色,如使用蓝靛、茜草等植物染料,使衣物色彩鲜艳且环保。
壮族服饰的工艺
刺绣
壮族服饰上的刺绣工艺精美,常 用于头巾、围裙、肚兜等衣物上 ,绣有各种花鸟鱼虫等图案,寓
度和耐用性。
技术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脑绣 花、激光剪裁等,提高制作效
率和精确度。
品牌建设
培育和发展壮族服饰品牌,提 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民族文化
产业发展。
2023
PART 05
壮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REPORTING
壮族服饰的传承方式
家庭传承
学校教育
在壮族家庭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 将服饰制作技艺传授给子女,使传统 服饰得以代代相传。
REPORTING
壮族男装
壮锦男装
以壮锦为主要面料,设计简约大方,色彩鲜艳,展现出壮族男子的豪放与力量 。
蓝染男装
采用天然靛蓝染色,款式朴素,强调舒适与实用性,适合日常劳作的壮族男子 。
壮族女装
绣花女装
以精美的绣花工艺为特点,色彩丰富,图案多样,展现出壮族女子的细腻与柔美 。
长裙女装
裙摆长而飘逸,搭配绣花上衣,展现出壮族女子的优雅与端庄。
壮族童装
短裤童装
短裤设计方便活动,色彩明快,图案 活泼,展现出壮族儿童的活泼与天真 。
绣花童装
绣花工艺同样适用于童装,精致可爱 ,寓意吉祥,为壮族儿童带来温暖与 祝福。
壮族服饰的配饰
壮族服饰文化欣赏ppt课件
26
体验和感受
• 分析美丽的壮族服装,并展开讨论,体验壮族 服装的美。
• 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家乡的壮族服饰。
27
完,谢谢
2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壮族服装的功能
由地域环境、气候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 形成的服饰,不仅体现了 原生态审美 。还体现壮 乡人的能歌善舞和独具特 色的民族服装完美结合。
23
壮族服饰的社会文化性
24
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们 对壮族服装有了更深的认识。
25
总结
• 今天我们对壮族服装有 了更深的体会,我国是 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各民族民间美术优秀文 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 流长的文化根源,也是全 人类文化宝藏的重要组 成部分。壮族服饰使我 们从中领略到壮族人民 的淳朴、率真的精神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 了我们对壮族服装的美 术文化的了解。
7
8
9
壮族服装的形、色、义
10
(1)形:
• 壮族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因 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造就了 其特定的基本式样,妇女的服 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裤脚 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 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短领右衽偏襟上衣。男装多数 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 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 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 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扎 头巾。
民族民间美术
--壮族服饰
1
.
• 中华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 各自不同的文化。服装也就各 式各样。
2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 小段的
《五十六个民族服装》。
3
五十六个民族服装
4
• 五十六个民族服装中, 壮族服装有什么特色 呢?它给你留下的是 什么印象呢?
体验和感受
• 分析美丽的壮族服装,并展开讨论,体验壮族 服装的美。
• 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家乡的壮族服饰。
27
完,谢谢
2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壮族服装的功能
由地域环境、气候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 形成的服饰,不仅体现了 原生态审美 。还体现壮 乡人的能歌善舞和独具特 色的民族服装完美结合。
23
壮族服饰的社会文化性
24
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们 对壮族服装有了更深的认识。
25
总结
• 今天我们对壮族服装有 了更深的体会,我国是 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各民族民间美术优秀文 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 流长的文化根源,也是全 人类文化宝藏的重要组 成部分。壮族服饰使我 们从中领略到壮族人民 的淳朴、率真的精神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加深 了我们对壮族服装的美 术文化的了解。
7
8
9
壮族服装的形、色、义
10
(1)形:
• 壮族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因 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造就了 其特定的基本式样,妇女的服 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裤脚 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 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短领右衽偏襟上衣。男装多数 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 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 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 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扎 头巾。
民族民间美术
--壮族服饰
1
.
• 中华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 各自不同的文化。服装也就各 式各样。
2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 小段的
《五十六个民族服装》。
3
五十六个民族服装
4
• 五十六个民族服装中, 壮族服装有什么特色 呢?它给你留下的是 什么印象呢?
壮族服饰色彩与图案寓意ppt课件
14
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
15
汉服选色与图案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 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 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 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 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 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 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 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 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 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 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 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20
5
壮族服饰----崇尚蓝黑的审美情趣
6
壮族服饰----崇尚蓝黑的审美情趣
崇尚蓝黑并以黑为贵、以黑为美
三大原因
1、壮族衣着蓝黑与土司制度有关。以色彩标明人 物的身价,区分尊卑贵贱,是我国古代色彩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2、与经济文化、地域有关。由于壮族居住在山区, 消息闭塞,跟外界少有来往,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他们用来染制布料的颜料也是自己提炼的。但是由于经 济、技术落后,壮族人民的染布色料多局限于蓝、黑二 色。
3、与文化心理有关。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中, 受伤的部族首领侬老发因无意中用蓝靛草涂伤口而治好 了,重上战场并击退敌人,取得了保卫家园战争的胜利。 于是首领号召族人全部穿上用蓝靛染制的黑布衣服,以 纪念给他们带来吉祥的神物蓝靛。
7
壮族服饰----蓝靛染布
蓝靛染布,全是采用本地资源,土法上马的手工劳 动。人们把蓝靛用水浸泡后,还要加入适量的石灰(新 出窑未经风化的)调和。在投料时还要加上从山上采回 来的少量生佛瑶(植物名)。约十天后,待其腐烂,把 剩下的杆渣隔除,再用长杆木锤将其捣烂,直到出现青 蓝色的泡沫为止。沉淀后,即成靛蓝,然后用木桶蓄存 下来搁在阴凉处,待后备用了。入冬,妇女们专门上山 把厥节叶(植物名 )割下来,堆烧成灰,然后用温水 滤下来的灰水倒进染缸中,放进靛蓝,加上适量的烧酒 调和就成染料水了。有了染料水,妇女们就可大显身手 了。
壮族服饰文化中的信仰内涵
15
汉服选色与图案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 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 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 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 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 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 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 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 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 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 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 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20
5
壮族服饰----崇尚蓝黑的审美情趣
6
壮族服饰----崇尚蓝黑的审美情趣
崇尚蓝黑并以黑为贵、以黑为美
三大原因
1、壮族衣着蓝黑与土司制度有关。以色彩标明人 物的身价,区分尊卑贵贱,是我国古代色彩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2、与经济文化、地域有关。由于壮族居住在山区, 消息闭塞,跟外界少有来往,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他们用来染制布料的颜料也是自己提炼的。但是由于经 济、技术落后,壮族人民的染布色料多局限于蓝、黑二 色。
3、与文化心理有关。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中, 受伤的部族首领侬老发因无意中用蓝靛草涂伤口而治好 了,重上战场并击退敌人,取得了保卫家园战争的胜利。 于是首领号召族人全部穿上用蓝靛染制的黑布衣服,以 纪念给他们带来吉祥的神物蓝靛。
7
壮族服饰----蓝靛染布
蓝靛染布,全是采用本地资源,土法上马的手工劳 动。人们把蓝靛用水浸泡后,还要加入适量的石灰(新 出窑未经风化的)调和。在投料时还要加上从山上采回 来的少量生佛瑶(植物名)。约十天后,待其腐烂,把 剩下的杆渣隔除,再用长杆木锤将其捣烂,直到出现青 蓝色的泡沫为止。沉淀后,即成靛蓝,然后用木桶蓄存 下来搁在阴凉处,待后备用了。入冬,妇女们专门上山 把厥节叶(植物名 )割下来,堆烧成灰,然后用温水 滤下来的灰水倒进染缸中,放进靛蓝,加上适量的烧酒 调和就成染料水了。有了染料水,妇女们就可大显身手 了。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 ppt课件
壮族
ppt课件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ppt课件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桂林米粉
三 鲜 粉
ppt课件
8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ppt课件
9
亚热带农作物、水果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 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ppt课件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ppt课件
15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ppt课件
16
儿童鞋
布鞋
ppt课件
17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ppt课件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ppt课件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桂林米粉
三 鲜 粉
ppt课件
8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ppt课件
9
亚热带农作物、水果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 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ppt课件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ppt课件
15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ppt课件
16
儿童鞋
布鞋
ppt课件
17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民俗服饰5.8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服装
5、瑶族
6、仡佬族
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主要从事 农业。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短衣、长裤 。 妇女穿大襟短衣、长裤,青年妇女喜穿 褶裙,衬衣外套坎肩,头顶一方块头区民族服装
壮族服装 京族服装 仫佬族服装 毛南族服装 瑶族服装 仡佬族服装
1、壮族
2、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 从事渔业为主。京族 的传统服饰以衣裤型 短装为主,即简洁美 观,又适宜涉水乘船 的水上生活。妇女上 身内挂一块菱形遮胸 布,外穿紧身、窄袖 短上衣,下穿肥大的 黑色或褐色长裤,节 日时喜穿旗袍式淡色 长外衣。
3、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北 部山区,9 0 %聚居于罗城仫佬 族自治县。仫佬族多自称“木冷” ,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 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 仫佬族。仫佬族穿着中最有特点的 是妇女穿的尖头鞋,鞋面绣有花纹, 精工细作,非常漂亮;青年男子喜欢 戴一种形状像碗的帽子,当地人称之 为“碗帽”。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 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 农业民族。毛南族服饰简 洁朴素,男女都喜欢青色 和蓝色的右襟上衣和宽管 长裤,女装有花边装饰, 成年妇女还喜戴围裙。
4、毛南族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之一。自称“勉”、“ 金门”、“布努”、“ 炳多优”、“黑尤蒙” 、“拉珈”等。因为经 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 异,又有“盘瑶”、“ 山子瑶”、“顶板瑶” 、“花篮瑶”、“过山 瑶”、“白裤瑶”、“ 红瑶”、“蓝靛瑶”、 “八排瑶”、“平地瑶 ”、“坳瑶”等称谓之 别。主要分布在广西壮 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 、广东、贵州等省。
壮乡服饰.ppt
壮族服饰简介
壮乡服饰-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只 是衣袖比男装大些, 宽大近尺,长至膝盖 ,镶嵌绲边,边条有 宽细,一般在二三道 以上。肩内贴布反衬 在外,起缝三线,名 叫“反膊衫”
11班 信息技术 第5小组
奇特的头饰
•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 统,多见小女孩、少女佩戴。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 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 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 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 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 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 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 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 银制或骨质横簪。
、 未 婚 女 子
男 子 、 女 子
成 棕 色 布 。
鱼 塘 深 可 染
植 物 ) , 可
、 黑 或 棕 色
精 厚 , 质 实
棉 纱 织 出 来
一 项 家 庭 手
纱 的 习 惯 ,
的 的 壮 成 染 。 , 的 工 纺 11班 信息技术
第5小组
11班 信息技术
壮乡服饰-男装:男装有右襟与对襟 第5小组 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
壮乡服饰
11班 信息技术 第5小组
服饰风格
•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11班 信息技术 第5小组
•
服
头服族 黑成用耐布业纱壮
饰
饰饰服 布蓝大磨称。、族
风
,,饰 ,或青,为用织妇
格
各男各 用青(然“自布女
具子有 植
色妇同 可,草成”纺布棉
女, 染用本蓝,的是纺
11班 信息技术 第5小组
谢谢观看 -壮族服饰简介
11班 信息技术 第5小组
壮族服饰文化
壮族服饰文化
壮族概况
•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 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广西、云南、广东和 贵州等省区。壮族有 自己的语言,中国学 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 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南北两大方言。
壮族服饰
•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 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 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 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 (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 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 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 特色。Fra bibliotek男子服饰
•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 种,右襟衫反膊无领,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 部又转向正中,再开 出三四寸而止,衣襟 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 边,用铜扣纽,再束 上长腰带;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紧身衫。
女子服饰
•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 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 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 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 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 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 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 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 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 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 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 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 纽扣。
壮族概况
•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 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广西、云南、广东和 贵州等省区。壮族有 自己的语言,中国学 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 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南北两大方言。
壮族服饰
•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 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 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 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 (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 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 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 特色。Fra bibliotek男子服饰
•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 种,右襟衫反膊无领,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 部又转向正中,再开 出三四寸而止,衣襟 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 边,用铜扣纽,再束 上长腰带;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紧身衫。
女子服饰
•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 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 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 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 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 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 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 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 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 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 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 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 纽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应着力保留壮族服饰文化优秀的传统内核, 并重视在变迁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充分利用壮族服 饰的文化因子为现代时装的发展创新服务,促进壮 族服饰文化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
参考书目
《壮族服饰 文化 研究》
陈丽琴 著 民族出版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下裳 有裙、裤、绑腿。
(四)鞋袜 壮族妇女多穿自制的绣花布鞋,绣花鞋有三种: 尖头或圆头的平头绣花鞋、翘头的船形绣花鞋、钩头绣花鞋。其 所穿袜子一般由自制土布缝制而成。
女装
壮族女装款式主要有:上衣下裤式、上衣下裙式和上衣下裤、裙 式三种,各地各支系的服饰差异非常明显。
一、上衣下裤式 这种款式分布在广西大部分壮族地区和广东连 山、湖南江华、云南文山等地。
1、巾帕 有缠绕式、披搭式、缠绕披搭交错式。
2、帽子 帽子多为壮族妇女在春秋或冬季天稍冷时戴。有连山 壮族妇女所戴的圆头帽,东兰人自织的盆形平顶毛线帽,还有鸡 罩帽、捂头绒帽等。
(二)上衣 壮族妇女多穿右衽衫和对襟衫两种上衣。
主要有:右衽衫、对襟衫、披肩(垫肩)、围腰(围裙、兜肚、 腰围、腰带)。
绑腿
居住山区的壮族男子为避免荆棘刺伤,多 于小腿缠裹绑腿,即用长长的布条自上而下缠 绕,一般至膝盖,布条一般为黑色或青、蓝色 。
女装
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变迁史,就会发现变迁呈男快女慢
的态势,南方更为明显。女装依然保存浓厚的民族特色,壮族女
服是壮族服饰文化生存的最后一块领地。
(一)头服
此外,朝廷在壮族地区兴办学校以习汉文。
服饰变迁的原因
4、心理环境因素 在与汉文化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壮人产生了一种慕
汉的心理。从本质上说,壮族服饰的汉化和西化体 现了人们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同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是民资审美意识和民族审美活动的核 心,它决定了民族审美理想、审美心理活动、民族 审美创造的趣味和个性。 服饰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心理活动。
人口:1700多万(2005年统计)
壮族分布图
壮族服饰变迁
断发文身
左衽衣
项髻徒铣
短衣短裙 或短衣长裙
右衽衣 对襟唐装
断发文身
壮族服饰一览
《刘三姐》剧照
歌仙刘三姐
服饰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捷克美学家彼得.波格达列夫在《作为记号的服饰 ——在人种学中服饰的功能和结构概念》一文中指 出:“服装的穿着者不仅关心他自己的个人趣味, 而且也顺应地域的需要,以符合他的环境的标准。 每个人不仅在语言上也在服装上使自己与环境相适 应。”
短衣长裙
短衣长裙
壮族服饰
壮族女装
壮族女装
壮族男女服饰一览
《刘三姐》剧照
船型的壮族绣花鞋
壮 锦
壮锦
壮族绣球
小结
壮族服饰的变迁随着壮族人民不断地汉化和经 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的。壮族服饰精美,实用大方 ,深得壮族人民的喜爱。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壮族服饰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样,以其 独特的文化形式存在着。
壮族服装形制
男装 壮族男子服装无论是在其款式、装饰还是
色彩等方面,都要比壮族女子简单得多,而且 区域性差别不大。过去,壮族男子服饰的民族 特色比较明显,因地域和生活习俗不同呈现差 异,如今已基本汉化,穿戴打扮一如汉族男子。
男装
(一)头服
主要指冠帽。壮族服饰除衣裙外,人们还很注重自己的
壮族服饰
2011级历史学1班 韦勇 P111613044
壮族小史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 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 自治县)和贵州(从江县)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 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 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 “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 音),直到周恩来总理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头部装饰,巾帕、帽类不仅其造型款式因地而异,在色彩上
与裹戴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地方差别。
古代壮族男子就有裹头习惯,民国后男子包头现象逐渐减少 ,现今的壮族男子多戴鸡罩帽。
(二)上衣
壮族男子上衣常见形制主要有以下数种:对襟短衫、中 长对襟衫、右衽大襟杉、斜襟唐衫、马褂、长袍、短卦(背 心)。
男装
服饰变迁的原因
3、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壮族服饰变迁的过程也是其汉化的过程。先秦时 期,汉文化浸润岭南。秦统一岭南,建三郡,“徙 中县之民”“使与百粤杂处”汉文化大量进入岭南 。到三国时,汉人椎髻代替壮人的断发文身发型。 一直到民国,椎髻都是壮人的主导发型。
中原每逢战乱,大量汉人南逃入两粤,促进了当 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下裳
即为古代的“下体之衣”,有裤、裙、绑腿等。壮族男 子古时穿裙,现已改为穿裤。
主要有:大裆裤(宽裤头、宽裤管)、短裤、近代仿西裤、 绑腿。
(四)鞋袜
古称“足衣”。尽管壮族地区多“跣足”,但鞋的种类 也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类型。
主要有:布鞋、木屐和竹屐、草鞋、袜子(多使用自家土布 织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草鞋绝迹,穿木屐竹屐的人越来 越少,土布袜被绒袜、尼龙袜、丝袜取代,胶鞋、凉鞋、皮 鞋等进入平常壮家。
二、上衣下裙式 上衣有对襟、右衽两种,着装有短衣长裙和长 衣短裙。如广西西南部大新板价壮族妇女着 短衣长裙,上衣短 而紧,刚及腰间而与裤头相接。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壮族妇女 均着右衽衣配短裙。
三、上衣下裤、裙装式 主要特征是下穿长裤配裙。一款为袍裙、裤两大件。如龙州金龙
镇一带女装属此种款式:黑色大裙袍、长筒裙和长裤。另一款式 为衣裤裙配套穿,从衣至裙裤层次分明,俗称“三层楼”。隆林 委乐乡一带壮族妇女上衣为右衽衫,分黑蓝白三种颜色,制作比 较复杂。
壮族人民居住的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四季变化不明 显,冬天亦可跣足,山林茂密,江河众多,断发文 身是为了适应这种温热的气候和方便从事渔猎活动 。
服饰变迁的原因
2、物质条件
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壮族服饰,它的展自然依托于 壮族纺织印染工艺技术的水平。壮族服饰在长期的 演变过程中,其原料选择经历了从树叶、树皮、竹 皮、羽毛、兽皮到人工纺织的麻布(战国)、棉布 、丝绸和现代化的化纤产品的发展过程,们最初从 以骨针拼凑兽皮(旧石器时代)到掌握挑花、刺绣 等各种装饰工艺,服饰由简单走向繁丽(唐宋), 这些都基本反映了壮族生产力发展的相应水平。
参考书目
《壮族服饰 文化 研究》
陈丽琴 著 民族出版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下裳 有裙、裤、绑腿。
(四)鞋袜 壮族妇女多穿自制的绣花布鞋,绣花鞋有三种: 尖头或圆头的平头绣花鞋、翘头的船形绣花鞋、钩头绣花鞋。其 所穿袜子一般由自制土布缝制而成。
女装
壮族女装款式主要有:上衣下裤式、上衣下裙式和上衣下裤、裙 式三种,各地各支系的服饰差异非常明显。
一、上衣下裤式 这种款式分布在广西大部分壮族地区和广东连 山、湖南江华、云南文山等地。
1、巾帕 有缠绕式、披搭式、缠绕披搭交错式。
2、帽子 帽子多为壮族妇女在春秋或冬季天稍冷时戴。有连山 壮族妇女所戴的圆头帽,东兰人自织的盆形平顶毛线帽,还有鸡 罩帽、捂头绒帽等。
(二)上衣 壮族妇女多穿右衽衫和对襟衫两种上衣。
主要有:右衽衫、对襟衫、披肩(垫肩)、围腰(围裙、兜肚、 腰围、腰带)。
绑腿
居住山区的壮族男子为避免荆棘刺伤,多 于小腿缠裹绑腿,即用长长的布条自上而下缠 绕,一般至膝盖,布条一般为黑色或青、蓝色 。
女装
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变迁史,就会发现变迁呈男快女慢
的态势,南方更为明显。女装依然保存浓厚的民族特色,壮族女
服是壮族服饰文化生存的最后一块领地。
(一)头服
此外,朝廷在壮族地区兴办学校以习汉文。
服饰变迁的原因
4、心理环境因素 在与汉文化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壮人产生了一种慕
汉的心理。从本质上说,壮族服饰的汉化和西化体 现了人们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同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是民资审美意识和民族审美活动的核 心,它决定了民族审美理想、审美心理活动、民族 审美创造的趣味和个性。 服饰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心理活动。
人口:1700多万(2005年统计)
壮族分布图
壮族服饰变迁
断发文身
左衽衣
项髻徒铣
短衣短裙 或短衣长裙
右衽衣 对襟唐装
断发文身
壮族服饰一览
《刘三姐》剧照
歌仙刘三姐
服饰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捷克美学家彼得.波格达列夫在《作为记号的服饰 ——在人种学中服饰的功能和结构概念》一文中指 出:“服装的穿着者不仅关心他自己的个人趣味, 而且也顺应地域的需要,以符合他的环境的标准。 每个人不仅在语言上也在服装上使自己与环境相适 应。”
短衣长裙
短衣长裙
壮族服饰
壮族女装
壮族女装
壮族男女服饰一览
《刘三姐》剧照
船型的壮族绣花鞋
壮 锦
壮锦
壮族绣球
小结
壮族服饰的变迁随着壮族人民不断地汉化和经 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的。壮族服饰精美,实用大方 ,深得壮族人民的喜爱。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壮族服饰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样,以其 独特的文化形式存在着。
壮族服装形制
男装 壮族男子服装无论是在其款式、装饰还是
色彩等方面,都要比壮族女子简单得多,而且 区域性差别不大。过去,壮族男子服饰的民族 特色比较明显,因地域和生活习俗不同呈现差 异,如今已基本汉化,穿戴打扮一如汉族男子。
男装
(一)头服
主要指冠帽。壮族服饰除衣裙外,人们还很注重自己的
壮族服饰
2011级历史学1班 韦勇 P111613044
壮族小史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 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 自治县)和贵州(从江县)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 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 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 “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 音),直到周恩来总理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头部装饰,巾帕、帽类不仅其造型款式因地而异,在色彩上
与裹戴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地方差别。
古代壮族男子就有裹头习惯,民国后男子包头现象逐渐减少 ,现今的壮族男子多戴鸡罩帽。
(二)上衣
壮族男子上衣常见形制主要有以下数种:对襟短衫、中 长对襟衫、右衽大襟杉、斜襟唐衫、马褂、长袍、短卦(背 心)。
男装
服饰变迁的原因
3、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壮族服饰变迁的过程也是其汉化的过程。先秦时 期,汉文化浸润岭南。秦统一岭南,建三郡,“徙 中县之民”“使与百粤杂处”汉文化大量进入岭南 。到三国时,汉人椎髻代替壮人的断发文身发型。 一直到民国,椎髻都是壮人的主导发型。
中原每逢战乱,大量汉人南逃入两粤,促进了当 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下裳
即为古代的“下体之衣”,有裤、裙、绑腿等。壮族男 子古时穿裙,现已改为穿裤。
主要有:大裆裤(宽裤头、宽裤管)、短裤、近代仿西裤、 绑腿。
(四)鞋袜
古称“足衣”。尽管壮族地区多“跣足”,但鞋的种类 也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类型。
主要有:布鞋、木屐和竹屐、草鞋、袜子(多使用自家土布 织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草鞋绝迹,穿木屐竹屐的人越来 越少,土布袜被绒袜、尼龙袜、丝袜取代,胶鞋、凉鞋、皮 鞋等进入平常壮家。
二、上衣下裙式 上衣有对襟、右衽两种,着装有短衣长裙和长 衣短裙。如广西西南部大新板价壮族妇女着 短衣长裙,上衣短 而紧,刚及腰间而与裤头相接。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壮族妇女 均着右衽衣配短裙。
三、上衣下裤、裙装式 主要特征是下穿长裤配裙。一款为袍裙、裤两大件。如龙州金龙
镇一带女装属此种款式:黑色大裙袍、长筒裙和长裤。另一款式 为衣裤裙配套穿,从衣至裙裤层次分明,俗称“三层楼”。隆林 委乐乡一带壮族妇女上衣为右衽衫,分黑蓝白三种颜色,制作比 较复杂。
壮族人民居住的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四季变化不明 显,冬天亦可跣足,山林茂密,江河众多,断发文 身是为了适应这种温热的气候和方便从事渔猎活动 。
服饰变迁的原因
2、物质条件
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壮族服饰,它的展自然依托于 壮族纺织印染工艺技术的水平。壮族服饰在长期的 演变过程中,其原料选择经历了从树叶、树皮、竹 皮、羽毛、兽皮到人工纺织的麻布(战国)、棉布 、丝绸和现代化的化纤产品的发展过程,们最初从 以骨针拼凑兽皮(旧石器时代)到掌握挑花、刺绣 等各种装饰工艺,服饰由简单走向繁丽(唐宋), 这些都基本反映了壮族生产力发展的相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