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服饰
2011级历史学1班 韦勇 P111613044
壮族小史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 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 自治县)和贵州(从江县)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 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 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 “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 音),直到周恩来总理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此外,朝廷在壮族地区兴办学校以习汉文。
服饰变迁的原因
4、心理环境因素 在与汉文化的长期接触过程中,壮人产生了一种慕
汉的心理。从本质上说,壮族服饰的汉化和西化体 现了人们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同心理。 民族文化心理是民资审美意识和民族审美活动的核 心,它决定了民族审美理想、审美心理活动、民族 审美创造的趣味和个性。 服饰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心理活动。
二、上衣下裙式 上衣有对襟、右衽两种,着装有短衣长裙和长 衣短裙。如广西西南部大新板价壮族妇女着 短衣长裙,上衣短 而紧,刚及腰间而与裤头相接。贵州从江,黎平等地的壮族妇女 均着右衽衣配短裙。
三、上衣下裤、裙装式 主要特征是下穿长裤配裙。一款为袍裙、裤两大件。如龙州金龙
镇一带女装属此种款式:黑色大裙袍、长筒裙和长裤。另一款式 为衣裤裙配套穿,从衣至裙裤层次分明,俗称“三层楼”。隆林 委乐乡一带壮族妇女上衣为右衽衫,分黑蓝白三种颜色,制作比 较复杂。
人口:1700多万(2005年统计)
壮族分布图
壮族服饰变迁
断发文身
左衽衣
项髻徒铣
短衣短裙 或短衣长裙
右衽衣 对襟唐装
断发文身
壮族服饰一览
《刘三姐》剧照
歌仙刘三姐
服饰变迁的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捷克美学家彼得.波格达列夫在《作为记号的服饰 ——在人种学中服饰的功能和结构概念》一文中指 出:“服装的穿着者不仅关心他自己的个人趣味, 而且也顺应地域的需要,以符合他的环境的标准。 每个人不仅在语言上也在服装上使自己与环境相适 应。”
短衣长裙
短衣长裙
壮族服饰
壮族女装
壮族女装
壮族男女服饰一览
《刘三姐》剧照
百度文库
船型的壮族绣花鞋
壮 锦
壮锦
壮族绣球
小结
壮族服饰的变迁随着壮族人民不断地汉化和经 济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的。壮族服饰精美,实用大方 ,深得壮族人民的喜爱。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壮族服饰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样,以其 独特的文化形式存在着。
1、巾帕 有缠绕式、披搭式、缠绕披搭交错式。
2、帽子 帽子多为壮族妇女在春秋或冬季天稍冷时戴。有连山 壮族妇女所戴的圆头帽,东兰人自织的盆形平顶毛线帽,还有鸡 罩帽、捂头绒帽等。
(二)上衣 壮族妇女多穿右衽衫和对襟衫两种上衣。
主要有:右衽衫、对襟衫、披肩(垫肩)、围腰(围裙、兜肚、 腰围、腰带)。
绑腿
居住山区的壮族男子为避免荆棘刺伤,多 于小腿缠裹绑腿,即用长长的布条自上而下缠 绕,一般至膝盖,布条一般为黑色或青、蓝色 。
女装

纵观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变迁史,就会发现变迁呈男快女慢
的态势,南方更为明显。女装依然保存浓厚的民族特色,壮族女
服是壮族服饰文化生存的最后一块领地。
(一)头服
头部装饰,巾帕、帽类不仅其造型款式因地而异,在色彩上
与裹戴方法上也有明显的地方差别。
古代壮族男子就有裹头习惯,民国后男子包头现象逐渐减少 ,现今的壮族男子多戴鸡罩帽。
(二)上衣
壮族男子上衣常见形制主要有以下数种:对襟短衫、中 长对襟衫、右衽大襟杉、斜襟唐衫、马褂、长袍、短卦(背 心)。
男装
壮族服装形制
男装 壮族男子服装无论是在其款式、装饰还是
色彩等方面,都要比壮族女子简单得多,而且 区域性差别不大。过去,壮族男子服饰的民族 特色比较明显,因地域和生活习俗不同呈现差 异,如今已基本汉化,穿戴打扮一如汉族男子。
男装
(一)头服

主要指冠帽。壮族服饰除衣裙外,人们还很注重自己的
壮族人民居住的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四季变化不明 显,冬天亦可跣足,山林茂密,江河众多,断发文 身是为了适应这种温热的气候和方便从事渔猎活动 。
服饰变迁的原因
2、物质条件
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壮族服饰,它的展自然依托于 壮族纺织印染工艺技术的水平。壮族服饰在长期的 演变过程中,其原料选择经历了从树叶、树皮、竹 皮、羽毛、兽皮到人工纺织的麻布(战国)、棉布 、丝绸和现代化的化纤产品的发展过程,们最初从 以骨针拼凑兽皮(旧石器时代)到掌握挑花、刺绣 等各种装饰工艺,服饰由简单走向繁丽(唐宋), 这些都基本反映了壮族生产力发展的相应水平。
我们应着力保留壮族服饰文化优秀的传统内核, 并重视在变迁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充分利用壮族服 饰的文化因子为现代时装的发展创新服务,促进壮 族服饰文化与现代化的完美结合。
参考书目
《壮族服饰 文化 研究》
陈丽琴 著 民族出版社

(三)下裳
即为古代的“下体之衣”,有裤、裙、绑腿等。壮族男 子古时穿裙,现已改为穿裤。
主要有:大裆裤(宽裤头、宽裤管)、短裤、近代仿西裤、 绑腿。
(四)鞋袜
古称“足衣”。尽管壮族地区多“跣足”,但鞋的种类 也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类型。
主要有:布鞋、木屐和竹屐、草鞋、袜子(多使用自家土布 织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草鞋绝迹,穿木屐竹屐的人越来 越少,土布袜被绒袜、尼龙袜、丝袜取代,胶鞋、凉鞋、皮 鞋等进入平常壮家。
(三)下裳 有裙、裤、绑腿。
(四)鞋袜 壮族妇女多穿自制的绣花布鞋,绣花鞋有三种: 尖头或圆头的平头绣花鞋、翘头的船形绣花鞋、钩头绣花鞋。其 所穿袜子一般由自制土布缝制而成。
女装
壮族女装款式主要有:上衣下裤式、上衣下裙式和上衣下裤、裙 式三种,各地各支系的服饰差异非常明显。
一、上衣下裤式 这种款式分布在广西大部分壮族地区和广东连 山、湖南江华、云南文山等地。
服饰变迁的原因
3、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壮族服饰变迁的过程也是其汉化的过程。先秦时 期,汉文化浸润岭南。秦统一岭南,建三郡,“徙 中县之民”“使与百粤杂处”汉文化大量进入岭南 。到三国时,汉人椎髻代替壮人的断发文身发型。 一直到民国,椎髻都是壮人的主导发型。
中原每逢战乱,大量汉人南逃入两粤,促进了当 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