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壮族

合集下载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壮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当时的中国统一了南方地区,开始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壮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最早被中国历史记载的一个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壮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宗教、民俗等方面。

壮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壮族人民崇拜自然,信仰多神,尤其是崇拜山神、水神等。

壮族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歌舞、节日和婚俗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三月三、踩山节等,这些节日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活动,也是展示壮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壮族的服饰也是独特的,男性常穿着青色或黑色的衣裳,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衫和长裙。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手工织造为主,图案多样,色彩鲜艳。

壮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壮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糯米为主食,常常配以猪肉、鸡肉、牛肉和鱼类。

壮族的菜肴口味独特,偏重酸辣,尤其擅长制作酸汤鱼、酸笋煲等特色菜肴。

此外,壮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以米酒和糯米酒为主要产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

壮族的歌舞以山歌和锣鼓舞为代表,歌舞形式热情奔放,舞姿优美动人。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壮族的传统医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擅长采集和利用当地的草药和植物资源,研制出许多独特的药物。

壮族的传统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深受当地人民信赖和喜爱。

总的来说,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学作业 海阔天空-介绍一个少数民族-壮族

小学作业 海阔天空-介绍一个少数民族-壮族



壮族名称的演变

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 统称“僮族”, (“僮”与“壮”同音);
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 改“僮”为“壮”。

壮族的节日和习俗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传统习俗有: 对歌、打陀螺、吃粽子、跳舞、赛球等等源自介绍一个少数民族 ——壮族
壮族的人口与分布

壮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的民族。 人口约1800万(2010年) 。 壮族是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主要分布 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壮族名称的演变

自百越族以来,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 西瓯、南越族、骆越(雒越)、 濮、獠、俚人、溪峒蛮、乌浒; 宋代时称为 “撞”、“僮”、“仲”; 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写作“獞。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壮族的手工艺品与工艺技术
手工艺品
壮族的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 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包括绣球、壮锦、 银饰等。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细,图案 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 价值。
VS
工艺技术
壮族的手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织锦技术、刺 绣技术、银饰制作技术等。这些技术代代 相传,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壮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壮族民俗文化科普的教育课程
01
学校教育
在壮族地区的学校中,可以开展有关壮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课程,让学生
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团活动
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壮族的传统文各种形式的壮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课程,
让当地的居民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活
历史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独立 的部落。隋唐时期,壮族先民建立了以“僚”为名的部落联盟政权,宋代以后 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壮族。
壮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字
民族语言
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是该语族中最大的语 言。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每个 方言有多个土语。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壮族文化 面临着一些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减弱 ,导致一些传统习俗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全球 化也对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造成了威胁,一些外来 文化元素混淆了人们对壮族文化的认同。
壮族文化的传承途径与方法
传承途径
为了更好地传承壮族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 ,政府可以加强立法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 ,保护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其次,教育 部门应当在教育中融入壮族文化的内容,培养年轻一代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此外,社区和家庭也是重要 的传承途径,可以通过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扬,将壮族 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壮族介绍 四年级语文作业

壮族介绍 四年级语文作业

壮族
【人口数量】
人口:约1400万(2010年)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地。

壮族居住地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语言】壮族的语言为壮语。

【文化特点】
●山歌: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
代表。

●绣球、歌圩、歌会: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乐器:铜鼓、天琴。

【风俗习惯】
饮食习惯: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

壮族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
生,烤乳猪,宁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壮族酒:壮族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其中比较出名的米酒为宁明县那堪米酒),有的在米酒中配
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花糯米饭: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

每年
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壮族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壮族总体介绍

壮族总体介绍

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 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 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 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 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 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 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 节、冬至日等节日。
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 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 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 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 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 初十等。
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 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 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 二十。
好客一族
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 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 划入澳泰语系。
建筑

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饮食

壮族除不吃牛肉和蛙肉外,别的通吃。

12个世居民族介绍词

12个世居民族介绍词

12个世居民族介绍词1壮族:壮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

远古“百越”诸族中的“西瓯”和“骆越”等部落,是现代壮族的先祖。

也称为俚僚、溪峒、乌浒、僚、撞、僮等;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等20 余种自称。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以及贵州。

其中广西的壮族人口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0%以上,主要聚居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

其中靖西县的壮族人口所占比例最高,占全县总人口的99.73%,是全国壮族人口聚集比例最大的县。

壮族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语根据语音特点和词汇差异,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方言。

壮族崇尚铜鼓,喜唱山歌,擅长织绣,壮锦、绣球工艺久负盛名,重大节日有“三月三”、“中元节”“牛魂节”。

信奉多神,主要是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历史上,巫教和道教相当盛行。

2汉族:汉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民族。

2010年末,汉族人口3201.90万,占广西总人口的62.06%。

广西境内汉族人的祖先,主要是从北方中原迁徙而来。

其中有史记载的大迁徙有两次:公元前219年,因军事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秦始皇在平定岭南百越后,命屠睢、赵佗率领五十万秦军就地屯守于新设立的岭南三大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这五十万秦军其中有半数多屯守于今广西(桂林郡和象郡),这是有史记载汉族人往广西最早的大迁徙。

北宋时期,狄青在广西昆仑关平定侬智高后,其所率领的大军大部分就地屯守在广西。

汉族没有全民族统一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3瑶族:俗话说:“岭南无山不有瑶”,广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广西瑶族人口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多。

广西先后建立6个瑶族自治县,47个瑶族乡。

主要有盘瑶、蓝靛瑶、背篓瑶、白裤瑶、茶山瑶、八排瑶等。

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同时是个世界性的民族。

除了在广东、湖南、云南、贵州、江西等省份有分布外,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法国、美国、加拿大等也有广泛分布。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范文1-壮族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范文1-壮族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范文1:壮族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范文1:壮族壮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南宁等地。

我是一个壮族人家的孩子。

壮族人比较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云雾缭绕的青山之上,点缀着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小木楼。

有些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龙或凤的图案,这代表着壮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木楼市有木板和木桩建造而成的,有些壮族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鱼和人的图案,这代表着壮族人都希望全家人能和和美美,年年有余。

小木楼一般都为一到两层,以及一个竹条和木桩架成的生活阳台。

木楼上方住着人,则木楼下方关牲口。

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壮族人都会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上。

壮族人的服饰既精致又雅观,款式各式各样,女子一般着装主调为黑色的,衣领和衣角还有衣袖上都绣着红蓝色的花边,裤脚稍宽,头上包着提花围巾,围巾边上嵌有白色的流苏。

小伙子多穿襟上衣,主调也为黑色,腰间系着一条红蓝色的花腰带。

在壮族的山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有时会踩着高跷行走。

这是祖先传下来的鞋,转租人处于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上都有泥巴,如果穿着鞋在下雨天走路,鞋子的下面就会有一大块泥巴,带泥进屋,实在不卫生,所以壮族人就发明了“非”字形的高跷鞋,在下雨的时候就穿着他走路,回到家时就把它脱下来放在阳台,这既方便又卫生。

壮族人饮食也是别具特色的,他们自家酿造了米酒、红薯酒还有木薯酒……等,度数都不高。

米酒是过节用来招待客人的重要饮料有的人在米酒里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红薯酒是壮家人用来祭奠哀悼的酒,每逢到了清明节,寨子里的人就会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红薯酒,到亲人的坟前祭扫。

木薯酒是办喜事用的喜酒,比如说结婚时,男女双方的家人都会举着木薯酒向亲家互敬一杯。

山寨里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即使生活在苦、在困难,他们依然那么乐观、积极向上。

这就是我喜爱的民族——壮族。

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范文2: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

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百色市 北部的西林、田林、隆林、 凌云、乐业一带,最早在西 林旧州一带的壮歌及民间杂 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大约形成于清朝乾隆 年间。
师公
道公
佛教
其他宗教
魏晋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先后 传入壮族地区,壮族宗教信仰体 系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变异,形成 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 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 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 师公。
汉族道教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壮 族地区也有所流行,其神职人员 壮语称道公,因其专事念经符咒 而少解经文,故民间又称“喃嗼先 生”。 道公对道教的教义和教规虽有遵 从,但也已经过壮族本土宗教文 化的改造而具有方士性质。
壮族的饮食文化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 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 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 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明清时期 元明时期 宋代时期 唐五代时期
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 乌浒(乌武)等,但也出 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 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 “黄洞蛮”、“侬洞蛮”或泛 称“洞蛮”、“洞氓”等。
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 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 “布土”、“土人”等称谓。
元明以后,被侮译为“獞”, 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 土、沙等。这些称谓原来 都有一定的地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族有的文西口超人 、多“和的壮连山。最 口 “种布他自族山州其多 数 土,僚称称。、,中的万为 僚云”主和在贵红云一人 ”南“要他 州河南个。 等主布有称 的、有民现 。要雅“较年从曲 族在 有依布多统江靖 。是。 “(壮,一和也余壮中 侬瑞”广称湖有万族国 人)“西壮南一人大少 ””布最族江部,多数年 、“ 常以华分主居民, “布 见前也。要住族壮 沙侬 的,分广聚在中族 人 居 ” 20 1700 16178811 2005 1965 . 100
•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制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 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 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 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这一 • 壮族 • 画龙点睛之笔,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鼓面上的太 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 上表现出分割圆法。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 水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能 分割圆,人们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 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 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 圆睁的水牛头,堪称一绝。
•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 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 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 “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 “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 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 恰好是壮族先民的 • 壮族 • 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区。据此部分专家推测 不排除壮族为这些古人类的后代。
•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 Bouxcuengh),是中国人口最 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 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 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 濮、僚、俚、溪峒蛮、乌浒, 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 “僮”、“仲”,明清时也有 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统称“僮族”(“僮”与“壮” 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 1965年改“僮”为“壮”。



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 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 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 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壮族先民迈出划时代的第一步,使中国 率先迈进了农耕社会,引发了人类最伟大的 一场绿色革命,使人类从饥饱无定的采集生 活中,闯出了一条驯化动物、创造农耕、迈 向温饱生活的绿色革命之路,使人类迈进了 农耕社会辉煌的农业时代。 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 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 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 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 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发明,大 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 开辟了新纪元。


铜全 鼓国 人年 口人 普口 查 统 计万 ,。 壮根 据 1548 2000 年 第 五 次
• 1990
•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 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 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 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 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 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 记事。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 没能得到重视和推广。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 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 修订,但这种文字没有能在壮族地区推广,但是壮族地区 的官员却昧着良心说这种文字得到了推广,严重违背了党 的实事求是精神,损害了党的民族政策。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 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 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 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 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 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 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 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 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 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 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 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 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 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 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 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 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 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 府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 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 抗。唐朝的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智 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 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就起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镇 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 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 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 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