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文集

合集下载

林伯渠:对信仰的艰辛探索

林伯渠:对信仰的艰辛探索

林伯渠:对信仰的艰辛探索林伯渠,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和哲学家,他在自传体小说《我与基督教》中,详细讲述了他对信仰的艰辛探索。

在2000字的篇幅内,我们将着重探讨他对信仰的探索经历以及他所持的信仰观念。

林伯渠的信仰之路可以追溯到他的父母亲。

林伯渠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传教士,他从小就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对基督教有着自然而然的认同感。

在求学的过程中,他逐渐接触到了社会主义和科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他的信仰产生了冲击。

他开始质疑宗教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开始寻找更加科学和理性的信仰。

他对宗教的质疑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他曾经在一次宗教辩论会上,向自由思想家提问:“信仰基督教究竟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追随一个虚构的神,而不是相信自己的理性和科学?”他的质问,没有得到令他满意的回答,反而更加困惑了他对信仰的看法。

在求学的过程中,林伯渠进一步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是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理想信仰。

在实际运用中,他发现社会主义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它并不能完全解决人们的困境。

他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开始动摇,并开始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信仰价值观存在。

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林伯渠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他研究了《道德经》、《论语》等中国古代经典,通过对比它们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他深刻地认识到信仰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他开始对自己的信仰观念有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林伯渠还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佛教和道教等东方宗教。

他在佛教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在道教的自然观念中找到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他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和内在的力量。

他开始接受不同宗教的共通之处,并相信每种宗教都能够给予人类以智慧和力量。

最终,林伯渠找到了他的信仰所在。

他相信“人与神同等”,认为信仰不是一种被动的奉献,而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无论是宗教还是非宗教,都可以给予人们勇气和力量。

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和坚守自己的信仰。

林伯渠文集

林伯渠文集

主要著述收入《林伯渠文集》。

《林伯渠同志诗选》:游鄂达里(鄂达里在敦化境内,相传系清始祖起兵誓师处)故老争传鄂达里,登临却趁大寒时。

西来峻岭连天白,北走长江入海迟。

十里炊烟控朔漠,三边狗盗越雷池。

和戎尽有诸公策,满眼孤乌雨雪诗。

包头即景(1958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到包钢视察,赋诗一首。

)黄河之北青山南,包钢融融火烛天。

五百万吨如反掌,鼎足武汉与鞍山。

春节看花市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送常德第一中学(原西路师范)今昔情况已不同,正须师友满堂红。

干劲鼓足勤教学,滚滚桃源始润东。

留别诸友林深微霰菊花黄,尊酒平楼意未央。

卅载心期原不负,十年戎马独何伤。

劫来待整金瓯缺,此去莫愁锦水长。

三户仅存能复国,共看子弟满湖湘。

郴衡道中春风作态已媚人,路引平沙履迹新。

垂柳如腰欲漫舞,碧桃有晕似轻颦。

恰似现象能摸底,免入歧途须趱行。

待到百花齐开日,与君携手共芳辰。

别梅坑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游爱晚亭到处枫林压酒痕,十分景色赛天荪。

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消帝子魂。

欲把神州回锦绣,频将泪雨洗乾坤。

兰成亦有关河感,不信沉沙铁已深。

挽林修梅六柳依然未改颜,谁怜零涕湿栏杆?流传勋业方朝日,新涨思潮付逝川!……十口竟为盐米累,一棺犹阴道途艰。

卅年兄弟师兼友,审抚遗篇墨未残!。

林伯渠

林伯渠
的 革命 活 动 。I 2 年 加入 中国共 91 产 党。 第一 次国共合 作 时期 ,曾 任 国民 党 中央农 民部 长 、国 民革
命 军 第六军 党代 表 。1 2 年 参加 97
南 昌 “ ・一 ”起 义 ,后 赴 苏联 八
学 习。 13 年 回 国后 ,历 任 中央 92
工农 民主 政府 国民 经济部 长和财 政部 长 ,红 军长征 中任 总供 给部
识水 平 ,要关怀 青少年 的成 长。 经 常 问起保 小学 生 的学 习和生 活 他还 具体指 出,抗 战时 期虽 然经 情 况。 费有 困难 ,但教 育不 能放 松 ,要
就 是在 林 老 的直 接领 导下 ,
为新 中国培养 人 才 ,不要 把教 育 边 区文 化教 育事业 ,尤其是 小学 经费 卡得太 紧。在林 老 的大 力提 教 育事 业有 了很 大发展 ,为革命
长 。抗 日战争 时期 ,任 陕甘 宁边 区政府主席等职 。建 国后 ,任 中央人 民政府秘 书长 、全 国人 大常委会 副委 员长 。林 老是无产阶级革命 家、
党和 国家的杰 出领 导人之 一 。因病 于1 6 年5 9 0 月在 北京逝世 ,终年7 5
岁 ,在 “ 五老” 中,他 故去的 最早 。下面讲一 个林老与 少年儿童 的故
作 。陕甘 宁边 区地 处我 国西 北地 办 公助 ”的政 策 ,边 区 各县还 创
区 ,这里 山多 ,土 地不够 肥 沃 ,
办 了 5 0 所 村 学 、 1 O 所 私 立 7多 多 5
经济 也很落 后 ,文化教 育发 展 的 小 学 ,为 陕北适 龄儿 童都 能进学 也很 慢。 1 3 年7 ,抗 日战争 校学 习提供 了保 障。 7 9 月 爆发 前 ,全 边 区仅 有 1 0 多所 , O J 、

林伯渠文集1

林伯渠文集1

吉林劝学总所兼宣讲所成立缘起(节录)(1907年10月6日)请保护征收金融各机关(1917年12月)《林修梅遗著》跋(1921年12月2日)中国国民党农民部两年来工作状况(1926年5月1日)关于中国国民党党务现状的报告(1926年5月15日)附录:农民部工作报告(由2月1日至5月15日)(1926年5月18日)湖南的土地问题(1927年5月)发动群众节省谷子,支援革命战争(1933年5月20日)关于倡办粮食合作社与建造谷仓问题(1933年5月27日)致彭德怀的信——关于巩固陕北金融的政策(1936年7月15日)由苏维埃到民主共和制度(1937年5月)抗战中纪念“五卅”(1938年5月23日)伟大的七月(1938年7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来的政况(1938年7月7日)国民参政会之观感(1938年8月20日)关于改议会为参议会通电(1938年11月25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39年1月)关于陕甘宁边区管辖区域给国民政府的呈文(1939年2月12日)发挥陕甘宁边区伟大的力量(1939年3月28日)第一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的收获(1939年4月7日)为揭露国民党不断制造磨擦事件致蒋介石等的公开电(1939年5月7日)团结与民主(1939年10月5日)我们需要的宪政(1940年1月6日)向老战友吴玉章致敬(1940年1月15日)在陕甘宁边区党政联席大会上的报告(1940年3月9日)论新民主主义政治(1940年3月12-13日)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1940年12月25日)把握统一战线的政策(1941年2月19日)抗战中两条经济路线的斗争(1941年5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与政权(1941年7月1日)抗战改变了边区的一切(1941年7月7日)四年抗战与目前任务(1941年7月25日)荏苒三十年(1941年10月10日)边区财政经济政策(1941年10月27-28日)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1年11月8-9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法规》序(1942年5月1日)关于辛亥革命(1942年10月5日)简政整政问题(1942年11月4日)关于财政经济问题(1942年12月23日)政权工作中两个根本思想问题(1942年12月)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议上的闭幕词(1943年1月14日)永恒的记忆——沉痛悼念刘志丹同志(1943年4月23日)农村十日(1943年5月30日)举起马列主义的旗帜前进(1943年7月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1944年1月6日)我们应该把拥军工作做得更好(1944年1月8日)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经验及其应该纠正的偏向(1944年3月25日)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与国民党谈判的方针(1944年5月23日)致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的信(1944年8月30日)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15日)再致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的信(1944年10月13日)关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筹备问题(1944年11月30日)边区民主政治的新阶段(1944年12月5日)愿和全党同志一起为中国人民做更多工作(1945年3月28日)在七大开幕典礼上的讲话(1945年4月23日)边区抗战建设的新阶段——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46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陕甘盆地)植物志》序(1946年7月11日)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1946年10月10日)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6年10月29日)贯彻民主作风与科学作风(1946年12月27日)《边区政报》发刊词(1947年7月15日)放手发动群众彻底进行土改(1947年11月25日)革命战争中一年来的政府工作(1948年2月27日)领导者应掌握主动(1948年4月11日)学习毛泽东思想执行党的路线与政策(1948年7月1日)关于建政工作(1948年7月29日)在九一记者节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9月1日)恢复老区开展新区的工作方针(1948年11月1日)在欢送大会上的讲话(1948年12月12日)在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筹委会成立会上的讲话(194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代表会议发起人会议的筹备经过(1949年7月14日)在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49年7月23日)在中国新政治学研究会发起人开幕会议上的开幕词(1994年9月18日)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经过及政协三个文件的基本精神(1949年9月19日)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报告(1949年9月22日)在全国民政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7月15日)继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1950年10月)列宁主义照亮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为苏联《真理报》而作(1953年1月21日)恩斯特·台尔曼的事业在继续前进——纪念恩斯特·台尔曼同志被害十年(1954年8月18日)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9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3月)在廖仲恺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55年8月20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1956年9月22日)在北京各界人民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1日)。

林伯渠的红岩情

林伯渠的红岩情

林伯渠的红岩情久别红岩故事疏,童鹏问后仅钱。

岂知袁盎增烦恼,更有陈平少匹俦。

河朔音书今阻绝,海南消息已沉浮。

两獐避猎皆腾踔,一雁凌空自漫游。

梓木多情成眷属,冰梅得意总绸缪。

宋平含笑家康喜,裕景怀忧子正愁。

养病山中大小许,举头天外女男刘。

孤单感叹龙飞虎,隆泰栖皇马唤牛。

藕断丝连徒热闹,梁空燕去卒淹留。

诸君此类都须咏,再度凭君细细讴。

这首长诗是抗战期间中共五老之一、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作的,以前从未发表过,题目是《寄怀红岩诸友作长句戏之》,时间是1942年7月24日夜12时,地点在延安他栖身的窑洞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抗战期间林伯渠在延安,且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行政事务繁重,工作肯定很忙,他与重庆红岩和红岩的同志们有什么关系?又怎么和红岩的同志们成为“朋友”的?为什么还要对红岩的“诸友”作长句以戏之呢?这话得从抗战初期的国民参政会说起。

原来,抗战初期,林伯渠被国民政府“遴选”为国民参政会中共七参政员之一,自1938年7月一届一次参政会开过、武汉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林伯渠就经常从延安到重庆,和中共其他参政员董必武、邓颖超、秦邦宪(博古)等人一起出席国民参政会。

在渝期间,他都住在红岩嘴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内。

林老在党内虽然资历很老、德高望重,但却没有丝毫架子。

他生性诙谐幽默,工作之余喜欢与年轻的同志们接触和开开玩笑,与红岩的各位年轻同志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1940年3月他同邓颖超从延安到重庆会同董必武、秦邦宪在重庆开过一届五次参政会后,中经1941年皖南事变,由于我党“政治进攻”的需要,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参政会,林老已有两年多时间没到重庆,没和红岩的同志们晤面了。

因此,他十分想念远离延安、孤悬国统区重庆红岩的各位年轻朋友们。

他们每一位的近况如何?林老时在念中。

刚好前段时间重庆红岩有同志回延安,林老听说了很多红岩“朋友”的近况,夏夜难眠,诗兴忽起,林老遂起身铺纸提笔,作此长诗。

何?林老时在念中。

林伯渠诗作

林伯渠诗作

林伯渠诗作1.《游鄂达里台》1.原文:故老争传鄂达里,登临却趁大寒时。

西来峻岭连天白,北走长江入海迟。

十里炊烟控朔漠,三边狗盗越雷池。

和戎尽有诸公策,满眼狐乌雨雪诗。

2.解释:1908 年冬,林伯渠在吉林敦化县游览鄂达里台时写下此诗。

开头两句交代登临古台的时间,年老的人们传说着清始祖努尔哈赤在此起兵誓师的盛事,大寒时节的背景增添了历史沉思的严峻感。

颔联写登台所见,长白山白雪皑皑,牡丹江蜿蜒北流,既热情讴歌了壮丽雄伟的祖国山河,又契合关东大地的地理地貌特色。

颈联讽刺清政府腐败无能,边防失固,日、韩浪人越境侵入。

尾联批判清廷的妥协投降政策,对饱受侵略的人民寄予同情。

2.《初抵吴起镇》1.原文: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

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

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

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

2.解释:1935 年10 月19 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林伯渠怀着喜悦写下此诗。

前四句赞扬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到达陕北看到的风光让他感到欣慰,山河值得去实践探索,长征的历程证明了大家的坚定信念。

后四句回顾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遵义会议给红军带来了无穷力量,也鼓舞着同志们,表达了继续坚定向前、革命道路一片坦荡的信念。

3.《六十自寿》1.原文:我惭祖逖着先鞭,视息人间六十年。

不惯装腔作样子,相从奋斗赞时贤。

握筹愧乏治平策,励志惟存马列篇。

战胜层冰与烈日,春风送暖入乌延。

2.解释:林伯渠在60 岁时回顾自己的革命生涯所写。

他自谦比不上祖逖那样能早早奋发,已在人间度过60 年。

他不习惯装模作样,而是愿意与同志们一起奋斗,赞扬当时的贤能之人。

他觉得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缺乏良策,但坚定地以马列主义为志向。

经历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就像春风吹入了乌延地区。

4.《别梅坑》1.原文: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林伯渠文集

林伯渠文集

林伯渠文集作者: 林伯渠出版: 华艺出版社- 1996年出版分类: D2-0书号: 7-80039-208-2定价: RMB32精装:RMB45形态: 约804 页- 85 章节全文目录目录吉林劝学总所兼宣讲所成立缘起(节录)(1907年10月6日)请保护征收金融各机关(1917年12月)《林修梅遗著》跋(1921年12月2日)中国国民党农民部两年来工作状况(1926年5月1日)关于中国国民党党务现状的报告(1926年5月15日)附录:农民部工作报告(由2月1日至5月15日)(1926年5月18日)湖南的土地问题(1927年5月)发动群众节省谷子,支援革命战争(1933年5月20日)关于倡办粮食合作社与建造谷仓问题(1933年5月27日)致彭德怀的信——关于巩固陕北金融的政策(1936年7月15日)由苏维埃到民主共和制度(1937年5月)抗战中纪念“五卅”(1938年5月23日)伟大的七月(1938年7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来的政况(1938年7月7日)国民参政会之观感(1938年8月20日)关于改议会为参议会通电(1938年11月25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39年1月)关于陕甘宁边区管辖区域给国民政府的呈文(1939年2月12日)发挥陕甘宁边区伟大的力量(1939年3月28日)第一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的收获(1939年4月7日)为揭露国民党不断制造磨擦事件致蒋介石等的公开电(1939年5月7日)团结与民主(1939年10月5日)我们需要的宪政(1940年1月6日)向老战友吴玉章致敬(1940年1月15日)在陕甘宁边区党政联席大会上的报告(1940年3月9日)论新民主主义政治(1940年3月12-13日)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1940年12月25日)把握统一战线的政策(1941年2月19日)抗战中两条经济路线的斗争(1941年5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与政权(1941年7月1日)抗战改变了边区的一切(1941年7月7日)四年抗战与目前任务(1941年7月25日)荏苒三十年(1941年10月10日)边区财政经济政策(1941年10月27-28日)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1年11月8-9日)《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法规》序(1942年5月1日)关于辛亥革命(1942年10月5日)简政整政问题(1942年11月4日)关于财政经济问题(1942年12月23日)政权工作中两个根本思想问题(1942年12月)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议上的闭幕词(1943年1月14日)永恒的记忆——沉痛悼念刘志丹同志(1943年4月23日)农村十日(1943年5月30日)举起马列主义的旗帜前进(1943年7月2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1944年1月6日)我们应该把拥军工作做得更好(1944年1月8日)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经验及其应该纠正的偏向(1944年3月25日)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与国民党谈判的方针(1944年5月23日)致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的信(1944年8月30日)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15日)再致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的信(1944年10月13日)关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筹备问题(1944年11月30日)边区民主政治的新阶段(1944年12月5日)愿和全党同志一起为中国人民做更多工作(1945年3月28日)在七大开幕典礼上的讲话(1945年4月23日)边区抗战建设的新阶段——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46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陕甘盆地)植物志》序(1946年7月11日)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1946年10月10日)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6年10月29日)贯彻民主作风与科学作风(1946年12月27日)《边区政报》发刊词(1947年7月15日)放手发动群众彻底进行土改(1947年11月25日)革命战争中一年来的政府工作(1948年2月27日)领导者应掌握主动(1948年4月11日)学习毛泽东思想执行党的路线与政策(1948年7月1日)关于建政工作(1948年7月29日)在九一记者节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9月1日)恢复老区开展新区的工作方针(1948年11月1日)在欢送大会上的讲话(1948年12月12日)在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筹委会成立会上的讲话(194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代表会议发起人会议的筹备经过(1949年7月14日)在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49年7月23日)在中国新政治学研究会发起人开幕会议上的开幕词(1994年9月18日)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经过及政协三个文件的基本精神(1949年9月19日)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报告(1949年9月22日)在全国民政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7月15日)继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1950年10月)列宁主义照亮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为苏联《真理报》而作(1953年1月21日)恩斯特·台尔曼的事业在继续前进——纪念恩斯特·台尔曼同志被害十年(1954年8月18日)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9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3月)在廖仲恺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55年8月20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1956年9月22日)在北京各界人民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1日)。

清末林伯渠吉林视学史料

清末林伯渠吉林视学史料

清末林伯渠吉林视学史料佚名【期刊名称】《历史档案》【年(卷),期】2001(14)4【摘要】林伯渠(1886-1960),又名林祖涵,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05年加入同盟会,开始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1907年3月,中国同盟会东京总部鉴于长江流域起义屡遭挫折,决定在东北实施“边疆革命”的计划,林伯渠被同盟会派至东北从事联络工作,配合宋教仁等在东北建立据点,共谋边疆革命。

同年8月,林伯渠由吉林巡抚朱家宝举荐,被任命为吉林省劝学总所兼宣讲所会办,次年10月,被调任吉林提学司普通科科页。

1911年8月,林伯渠被同盟会中部总会召回上海,派往湘西参与辛亥革命的准备工作。

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吉林提学司全宗,是林伯渠任职吉林提学司普通科科页期间,奉命视察吉林省伊通、磐石、桦甸、敦化等州县学务时,亲自撰写的报告和视学日记,详细记录了视学的经过,提出了改良教育的措施和办法。

可供研究林伯渠早年教育思想及晚清吉林教育史参考。

──编选者苏建新陶【总页数】16页(P64-79)【关键词】林伯渠;中国同盟会;反清革命;起义;史料;清末;边疆;无产阶级革命家;东北;决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7.6;D231【相关文献】1.清末新式销售方式探析——基于清末各地官报等史料的分析 [J], 刘成虎;成艳萍2.清末士大夫的地方自治思想与地方自治政策之推行——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J], 郭绍敏;;3.清末吉林省旗务改革史料介绍 [J], 赵伟丽4.清末吉林省电影放映史料 [J],5.清末宪政改革中的地方自治——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 [J], 郭绍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伯渠作文

林伯渠作文

林伯渠作文
林伯渠,190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他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
学的孩子,他从小就喜欢读名人传记,给他的印象是,每个人都
有远大的理想,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他立志要做一个
有作为的人。

所以,他在15岁时就去了长沙求学。

林伯渠进入了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之后,接触了进步的思想,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久,他就积极
投身于反对满清政府的斗争中。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湖南人民纷纷响应武昌起义,林
伯渠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当时,他任湖南临时都督府秘书长、湖
南省教育司司长、《湖南民报》总编辑等职。

1911年12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十),武昌起义爆发。


这一天的《民报》上,发表了由林伯渠撰写的《湖南民报》发刊词。

文中他首先表明了自己“立言”的目的:“即欲举全国之力
以成共和之业,此为目的也;即欲举全国之力以成共和之业,此
为目的也”。

随后他又号召大家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 1 —1 —。

人民公仆·林伯渠

人民公仆·林伯渠

人民公仆林伯渠
涂绍钧
【期刊名称】《湘潮》
【年(卷),期】2022()2
【摘要】英烈小档案林伯渠(1886-1960),字祖涵,湖南安福县(今临澧县)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和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3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务部副部长,帮助孙中山确立“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涂绍钧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人民公仆人民选——阳泉市十万群众推荐“十佳人民公仆”的启示
2.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纪念林伯渠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简述
3.林伯渠的统战"三力"及其当代启示
4.论延安时期林伯渠“三大作风”的实践
5.林伯渠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移民难民工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伯渠文集

林伯渠文集

林伯渠文集主要著述收入《林伯渠文集》。

《林伯渠同志诗选》:游鄂达里(鄂达里在敦化境内,相传系清始祖起兵誓师处)故老争传鄂达里,登临却趁大寒时。

西来峻岭连天白,北走长江入海迟。

十里炊烟控朔漠,三边狗盗越雷池。

和戎尽有诸公策,满眼孤乌雨雪诗。

包头即景(1958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林伯渠到包钢视察,赋诗一首。

)黄河之北青山南,包钢融融火烛天。

五百万吨如反掌,鼎足武汉与鞍山。

春节看花市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送常德第一中学(原西路师范)今昔情况已不同,正须师友满堂红。

干劲鼓足勤教学,滚滚桃源始润东。

留别诸友林深微霰菊花黄,尊酒平楼意未央。

卅载心期原不负,十年戎马独何伤。

劫来待整金瓯缺,此去莫愁锦水长。

三户仅存能复国,共看子弟满湖湘。

郴衡道中春风作态已媚人,路引平沙履迹新。

垂柳如腰欲漫舞,碧桃有晕似轻颦。

恰似现象能摸底,免入歧途须趱行。

待到百花齐开日,与君携手共芳辰。

别梅坑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樽喜对倾。

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

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游爱晚亭到处枫林压酒痕,十分景色赛天荪。

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消帝子魂。

欲把神州回锦绣,频将泪雨洗乾坤。

兰成亦有关河感,不信沉沙铁已深。

挽林修梅六柳依然未改颜,谁怜零涕湿栏杆?流传勋业方朝日,新涨思潮付逝川!……十口竟为盐米累,一棺犹阴道途艰。

卅年兄弟师兼友,审抚遗篇墨未残!。

林伯渠在东北创作的旧体诗

林伯渠在东北创作的旧体诗

作者: 扬宇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48-48页
主题词: 革命活动;无限感;旧体诗;所长;数量;无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东北;吉林省;同盟会
摘要: <正>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于1905年在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同盟会。

1907年春,他受命赴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曾任吉林省劝学所所长。

此间,他于视察各地教育中,创作了一定数量的旧体诗。

《偕友游吉林龙潭山》(两首)作于1908年。

龙潭山为“长白之尾,山顶有湖日龙潭,风景绝佳。

”然作者却没有沉醉于这美景佳境中,即景而来的,是对殖民地的东北社会的哀痛和对统治者的憎恶之侍。

作者以“小鬼”喻日本侵略者,严厉指斥了他们“无情扰夕阴”、使“群芳消歇尽”的罪恶行径。

面对这黑暗的现实,诗人“无限兴亡无限感”,立志振奋民族。

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林伯渠篇

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林伯渠篇

中共创立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解读——林伯渠篇作者:王相坤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9年第11期王相坤林伯渠(1886—1960),湖南临澧人。

1920年8月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曾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重要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延安五老”。

林伯渠论“初心”观兄年来志愿,在指导人群归于世界最新之趋势,其后此之精诚与毅力,已决心尽量灌输于社会革命事业。

平生自奉俭约,衣履往往不甚完整,令卒遇者略不意其在政治革命中负有盛誉之人。

近欲资予往游新俄罗斯。

视察苏维埃实际设施种种,以备异日参考。

盖其希望理想实现之心事,至为诚挚而迫切,使不遽死,未必不能及身令其怀抱有所发抒成就。

——林伯渠《〈林修梅遗著〉跋》(1921年12月2日)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我得到一些新的启示,知道了劳苦大众要得到解放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知道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这个阶级的解放事业是与全人类的命运血肉相关的。

这些发现是从当时在北京和日本东京几位朋友,其中之一就是李大钊同志寄给我的一些社会主义的宣传品里得到的。

他是我二次到日本时拜把的兄弟,经常地寄刊物给我。

就依靠这些零碎的一知半解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消灭了我的疑虑,渐渐地把握住真理。

——林伯渠《自传》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所走向的是共产主义的道路。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过去我们走过了几许曲折道路,经过多番摸索才确定了的信仰——共产主义,现在不仅为广大青年与一切受压迫的人群所接受,而且胜利地统治着地球上六分之一的地面。

林伯渠日记律己四条

林伯渠日记律己四条

林伯渠日记律己四条
1953年,林伯渠到广东休假并视察,省里一些负责同志前往车站迎接时,林老诚恳地对他们说,政务院有规定,党、政、军、群负责人员视察、参观、休养、旅行时,地方负责人不许接送、宴会和送礼,以后我们大家按规定办事。

后来离开广州时,广东的同志也就不去送行了。

此后,他每次外出,都要提前与地方说明四点:一不要组织迎送,二不要影响工作,三不要宴请送礼,四不能生活特殊。

有时当地的同志送给他一点土特产品,他都婉言拒绝,派人立即送回。

有一次,他去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参观民主德国工业展览,讲解员见他是中央领导人,且年迈体弱,所以单独引导他走近道行进。

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由两个引导说明员走简捷路径,虽然便利,觉与众不同,不妥。


林伯渠作为中共五老之一、开国元勋,能够不以资格自持,不以功劳自居,不论外出还是做其他事情,一直坚持“四不”准则,作风朴素,从不搞特殊,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四不”不仅是林老的办事准则,更是今天的干部应该遵循的准则。

今天的某些干部,外出考察时大张旗鼓、提前告知、警车开道、标语欢迎、专员接待、前呼后拥、大吃大喝、收受礼品、高标款待、耽误工作。

这样的一次考察,不仅没有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没有为基层出上力,使上劲,反而给基层造成了沉重的接待负担。

工作考察不仅成了他们的“休闲之行”、而且成为对基层的“骚扰之旅”。

对照林老的“四不”准则,看一看林老的处事为人,他们就不感
到羞愧吗?党员干部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坚定党性,养成朴素的生活作风,坚决抵制腐败现象,保持并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高风亮节,把林老“四不”准则当成自己的行为规范落实好。

林伯渠诗词

林伯渠诗词

林伯渠诗词
【最新版】
目录
1.林伯渠诗词的概述
2.林伯渠的文学成就
3.林伯渠诗词的特点
4.林伯渠诗词的传承与影响
正文
林伯渠诗词是我国近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林伯渠,原名林庚,字伯渠,号南园,广东梅县人。

他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教育家,被誉为“岭南诗派”的杰出代表。

林伯渠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上。

他的诗词作品丰富多样,既有豪放磅礴的诗篇,又有婉约柔美的词作。

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内容丰富,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人民深沉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林伯渠的诗词作品,既有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又有对现代文学的创新,使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林伯渠诗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厚的爱国情怀。

林伯渠的诗词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振兴的渴望。

二是独特的艺术风格。

林伯渠的诗词作品,既有古典诗词的优美韵律,又有现代文学的清新气息,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是丰富的人生哲理。

林伯渠的诗词作品,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林伯渠诗词的传承与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他的诗词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近现代文学,以及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
要的意义。

同时,林伯渠的诗词作品,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伯渠文集
作者: 林伯渠
出版: 华艺出版社- 1996年出版
分类: D2-0
书号: 7-80039-208-2
定价: RMB32精装:RMB45
形态: 约804 页- 85 章节
全文目录
目录
吉林劝学总所兼宣讲所成立缘起(节录)(1907年10月6日)
请保护征收金融各机关(1917年12月)
《林修梅遗著》跋(1921年12月2日)
中国国民党农民部两年来工作状况(1926年5月1日)
关于中国国民党党务现状的报告(1926年5月15日)
附录:农民部工作报告(由2月1日至5月15日)(1926年5月18日)
湖南的土地问题(1927年5月)
发动群众节省谷子,支援革命战争(1933年5月20日)
关于倡办粮食合作社与建造谷仓问题(1933年5月27日)
致彭德怀的信——关于巩固陕北金融的政策(1936年7月15日)
由苏维埃到民主共和制度(1937年5月)
抗战中纪念“五卅”(1938年5月23日)
伟大的七月(1938年7月1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来的政况(1938年7月7日)
国民参政会之观感(1938年8月20日)
关于改议会为参议会通电(1938年11月25日)
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39年1月)
关于陕甘宁边区管辖区域给国民政府的呈文(1939年2月12日)
发挥陕甘宁边区伟大的力量(1939年3月28日)
第一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的收获(1939年4月7日)
为揭露国民党不断制造磨擦事件致蒋介石等的公开电(1939年5月7日)
团结与民主(1939年10月5日)
我们需要的宪政(1940年1月6日)
向老战友吴玉章致敬(1940年1月15日)
在陕甘宁边区党政联席大会上的报告(1940年3月9日)
论新民主主义政治(1940年3月12-13日)
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1940年12月25日)
把握统一战线的政策(1941年2月19日)
抗战中两条经济路线的斗争(1941年5月30日)
中国共产党与政权(1941年7月1日)
抗战改变了边区的一切(1941年7月7日)
四年抗战与目前任务(1941年7月25日)
荏苒三十年(1941年10月10日)
边区财政经济政策(1941年10月27-28日)
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1年11月8-9日)
《陕甘宁边区战时动员法规》序(1942年5月1日)
关于辛亥革命(1942年10月5日)
简政整政问题(1942年11月4日)
关于财政经济问题(1942年12月23日)
政权工作中两个根本思想问题(1942年12月)
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议上的闭幕词(1943年1月14日)
永恒的记忆——沉痛悼念刘志丹同志(1943年4月23日)
农村十日(1943年5月30日)
举起马列主义的旗帜前进(1943年7月2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1944年1月6日)
我们应该把拥军工作做得更好(1944年1月8日)
陕甘宁边区三三制的经验及其应该纠正的偏向(1944年3月25日)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与国民党谈判的方针(1944年5月23日)
致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的信(1944年8月30日)
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15日)
再致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治中的信(1944年10月13日)
关于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筹备问题(1944年11月30日)
边区民主政治的新阶段(1944年12月5日)
愿和全党同志一起为中国人民做更多工作(1945年3月28日)
在七大开幕典礼上的讲话(1945年4月23日)
边区抗战建设的新阶段——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46年4月4日)
《陕甘宁边区(陕甘盆地)植物志》序(1946年7月11日)
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1946年10月10日)
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46年10月29日)
贯彻民主作风与科学作风(1946年12月27日)
《边区政报》发刊词(1947年7月15日)
放手发动群众彻底进行土改(1947年11月25日)
革命战争中一年来的政府工作(1948年2月27日)
领导者应掌握主动(1948年4月11日)
学习毛泽东思想执行党的路线与政策(1948年7月1日)
关于建政工作(1948年7月29日)
在九一记者节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9月1日)
恢复老区开展新区的工作方针(1948年11月1日)
在欢送大会上的讲话(1948年12月12日)
在中华全国第一次科学会议筹委会成立会上的讲话(194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代表会议发起人会议的筹备经过(1949年7月14日)
在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49年7月23日)
在中国新政治学研究会发起人开幕会议上的开幕词(1994年9月18日)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经过及政协三个文件的基本精神(1949年9月19日)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报告(1949年9月22日)
在全国民政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7月15日)
继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1950年10月)
列宁主义照亮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道路——为苏联《真理报》而作(1953年1月21日)
恩斯特·台尔曼的事业在继续前进——纪念恩斯特·台尔曼同志被害十年(1954年8月18日)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9月16日)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发言(1955年3月)
在廖仲恺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55年8月20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1956年9月22日)
在北京各界人民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