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仔细了解《申报》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熟悉近代中国的艰难转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的步伐加速,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剧烈的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这种冲击在通商口岸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各个通商口岸中上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迅速,上海成为传统的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及其生活方式逐渐在上海扎根。《申报》即诞生在此背景下。

美查于同治初年(1860年代)其兄弟菲尔特利克•美查来沪经营茶叶、缫丝等出口贸易,约在1862年前后开办江苏药水厂。他的中国买办陈莘庚看到《上海新报》销路好,利润高,便建议其办报。《申报》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1600两白银创办,初由美国人美查、伍华德(C.Woodward)、普莱亚(B.Pryer)和麦基洛(J.Mackillop)4人出资,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关于美查办《申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其做生意不成,“思改业”。另外一种则是说由于江苏药水厂生意兴隆,盈利颇丰,美查将多余资金拿来办报。

1872年4月30日创刊。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早期《申报》在商业经营和本土化办报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作为外商投资的报纸,《申报》除了美查以外,经营和编辑人员均由中国人担任。甲午战争前,赵逸如、席裕祺先后负责经营,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黄式权先后任总主笔。为突出中国特色,将报纸取名为“申”。报纸也没有采用《上海新报》所采用西式直栏,而继续沿用符合当时读写习惯的书册式。因为编撰者都为中国传统文人,报纸的口味和风格都是中国式的。也很注重言论,每天头版都有评论文章。在新闻报道上也比较注重猎奇性强的社会新闻,创刊之初就公开征集“令人可惊可愕可喜”的来稿,刊登过很多谈神说鬼、志怪述异的新闻。也发表过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杨月楼案的连续报道等。是年11月,出版《瀛寰琐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的出现。在业务经营上,《申报》并未采用进口白报纸,而用土产连史纸,虽然只能单面印刷,但大幅缩减了成本。(每份售价定为8文/10文[外埠],大大低于对手《上海新报》每份30文的售价)。同时在上海设了22个代销点,并请人给商号上门送报,雇用报童等措施提高销量。申报的本土化经营和独特的商业措施,很快使得销量上升,4个月内就使销量从起初的600份上升到了3000份,只用了半年,就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

1876年3月3日面向中下层读者群出版通俗副刊《民报》(周三刊),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1882年10月,曾用电报传送北京顺天乡试的榜文,次日见报,引起轰动。1884年5月8日增办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旬刊),创设申昌书局并出版《古今图书集成》等图书,进行多种经营。1899年美查将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售出自己的股份,得银10万两,返回英国,《申报》事务由董事会主持。董事会中有一位中国人梁金池。改组后的报馆买办为席子眉(原买办赵逸如病故),主笔黄协埙。席子眉病故后,买办一席由其弟席子佩承乏。英籍董事埃波诺特(E. O. Abufhnot)总揽馆务。

1909年5月,该报华人买办席子佩出资7.5万购进《申报》。1911年《申报》日销量7000份左右。1912年9月,因经营不善,席子眉将《申报》售予史量才、张謇、应德闳、赵凤昌和陈冷五人。史量才任总经理,陈冷为总主笔,席裕福仍任经理(年余解职,由张竹平继任)。三年后张謇等人相继退出,《申报》归史量才一人所有。史全面接手《申报》后,聘用张竹平担任经理,在馆内设广告推广科和报纸推广科,大力拓展广告业务。1916年,发行量达2万份。

1918年斥资70余万兴建《申报》新大楼,又先后从国外购入新式印报机、制铜版机等先进设备,使报馆在国内硬件设施方面首屈一指。同时由于在业务上的提高,《申报》蒸蒸日上,利润逐年攀升,成为上海乃至国内大报。

1922年,创刊五十周年时,申报发行量达到5万份。在国内时局混乱的情况下,《申报》以政治态度保守着称,为在各种政治势力混战的局势下避免麻烦,对于一些敏感问题,《申报》采取少评论或是不评论的策略。

1929年冬,总主笔陈冷、经理张竹平等相继辞职,事业发展因人事变动面临危机。史量才任用张蕴和继任总主笔,马荫良继任经理,同时酝酿改革。1931年1月,《申报》成立总管理处,统辖一切馆务。史量才自任总经理兼总务部主任,聘请黄炎培、陶行知、戈公振等民主派人事入馆,参与报纸改革。

1932年11月30日,《申报月刊》发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提出在新闻和广告编排、国内外通讯、《自由谈》副刊等12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此次改革在副刊《自由谈》方面最为显著。《自由谈》创刊于1911年,一直是鸳鸯蝴蝶派文人的重要阵地,此次改革,史量才撤换任12年主编的周瘦鹃,启用曾留学法国的青年黎烈文。黎烈文的主持下,大量左翼作家(以鲁迅为代表)发表文章,时评紧扣时事,尖锐泼辣,风格多样,很受读者欢迎。言论在《申报》的地位上升到重要地位。此外,《申报》还积极拓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从1932年到1933年12月,报馆相继创办了流通图书馆、妇女补习学校、新闻函授学校,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丛书》、《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对不抵抗政策大肆抨击。此做法很快引起当局不满,1932年8月,蒋介石下令“禁止邮送”《申报》。最后申报与政府达成妥协,辞退陶行知、黄炎培等人,但拒绝了“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进驻报社指导”的条件。35天后,《申报》解禁。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工暗杀,震动全国,一时舆论哗然。史量才身亡后,《申报》产业由其子史泳赓继承。《申报》言论又趋于保守。

抗战期间,《申报》数度停刊复刊,历经波折。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后复刊,但汉口版不久停刊,香港版也于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一周后,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

战后,国民党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以CC系要员潘公展为主任的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将设备封存。1945年12月22日《申报》复刊,潘公展任指导员,立法委员陈训悆为总经理兼总编辑。从此,《申报》完全被国民党控制。1946年5月,国民政府强迫史泳赓出让51%股份给政府,实行官商合办,改变了申报的民营性质。在此基础上,改组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杜月笙任董事长,陈冷任发行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训悆任总经理兼总编辑。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中共派工作组进入报馆。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终刊。5月28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原申报馆原址上出版。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