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十三项填报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填报说明
一、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月报告)
定义: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是指观察期间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即观察开始时没有发生医院感染,观察开始后直至结束时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包括观察开始时已发生医院感染,在观察期间又发生新的医院感染的病例。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是指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的比例。
计算公式: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一般指月发病(例次)率和年发病(例次)率。
说明:
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分子:确定时段发生的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例次)之和;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总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确定时段末在院人数。时段内一个患者两次入院,患者数计为2。
3、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的感染时间应在患者住院期间;
对于患者在医院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感染例次,感染时间应为患者出院时间。
4、手术部位感染统计比较特殊,统计时按照对应的手术例次的手术日期,保证手术例次和手术感染一致。出院后30天内(无植入物手术)或出院后1年内(有植入物手术)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感染时间应为对应的手术例次的手术日期。
二、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月报告)
定义: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占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应当报告而未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同期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管理情况。
说明:
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分子:确定时段临床医生应报告但未上报确认的医院感染病例数;临床医师的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截止时间为患者出院时间,上报时间为患者出院之后的,则算漏报,分子记为1;以医院感染例次的医院感染日期作为归属统计时段的标准。
3.分母:确定时段应报告医院感染病例数为专职人员通过监测发现的医院感染病例+临床医生主动上报的病例,若某一位住院患者既是专职人员发现又是临床医生主动上报,记为1。
三、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月报告)
定义: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是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与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数(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情况。
说明:
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分子:住院患者在确定时段发生的由于多重耐药菌导致的医院感染例次之和;分母:确定时段所有曾住院的患者总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确定时段末在院人数。时段内一个患者两次入院,患者数计为2。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月报告)
定义: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与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多重耐药菌检出菌株数/同期该病原体检出菌株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总体情况和某种特定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说明:
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报告菌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
3、以MRSA检出率为例说明统计方法:MRSA检出率即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反映医院致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的分布情况。
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月报告)
定义: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全身给药)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全身给药)患者数/同期住院患者总数×100%
意义:反映医院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情况。
说明:
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仅计算全身给药的抗菌药物医嘱,全身给药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含服、肌肉注射、静滴、静脉注射、椎管内注射等。
六、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月报告)
定义: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占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的比例。病原学检验标本包括:各种微生物培养、降钙素原、白介素- 6等感染指标的血清学检验。
计算公式:
使用抗菌药物前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病原学检验标本送检病例数/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病例总数×100%
意义:反映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
说明:
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使用抗菌药物前送检。
4、抗菌药物医嘱中用药目的是“治疗”、“治疗+预防”的医嘱。
5、统计人数,若一个患者既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又送检,
记为1。
七、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月报告)
定义: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发生在Ⅰ类(清洁)切口,即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的手术切口的感染,包括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是指发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占同期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生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同期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总数×100% 。
意义:描述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频率,反映医院对接受I类切口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情况。
说明:
1、报告周期:以月为统计时段,每月报告一次。
2、确定时段进行的Ⅰ类切口手术总例数中发生过手术部位感染的手术例数(不限定手术部位感染的感染时间)。
3、一次手术最多有一次手术部位感染例次;患者一次住院期间进行过多次手术,手术部位感染例次应与对应的手术例次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