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文化建设浅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先队文化建设浅谈

作者:曾志萍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7年第07期

摘要:阐述了建立我国成长型少先队的目的和意义,并且为我国的少先队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少先队;精神文明;制度

一、我国为什么要创立成长型少先队

成长型少先队的文化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使集体中的每一个少先队员得到全面的提升,并且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老师要把每一个队员都聚集到一起,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他们把所学习到的纪律和行为规范,带给每一个同学,从而使每一个同学在他们的带领下,都严于律己,遵守校规校纪和道德规范。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氛围,每一个同学都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下,不仅能够快乐地成长,还能让他们的心灵不受到任何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从小就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创立少先队的目的就是从学生之中发现那些有积极性、学习努力、品德高尚的学生,让他们在少先队中不断成长,然后通过这些队员,把他们的优秀品质传染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所有的学生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使得他们有在家一样的感觉,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不仅能够得到心情的放松,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长,可以为学生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少先队的文化可以通过什么来创立

1.少先队文化的策略创立

少先队文化的策略创立是通过相关的纪律和策略,使每一个少先队员都能自主地履行相关行为规范中所讲的内容,并把这些传播给其他的同学。少先队文化的策略创立,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发表见解的时候能够三思而行,并让他们时刻都要保持一颗向少先队看齐的心,以少先队的表现作为自己的目标去发展。老师要参考学校的政策和规定去规划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规定的指导下做好每一件事情。但是教师不可强行地去指定规划,那样会有违学生的本心,可以让少先队的队长组织少先队主题班会,教师还可以辅助队长开好这次班会,让这次的班会主题主要围绕着学习、劳动、课后复习等方面进行讨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并折中的方法决定每一个问题的最后结果,对于其中异议比较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别进行探讨,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的友谊,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能力,并且让他们时刻生活在纪律中,约束着自己,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性。

2.少先队文化的创立以及少先队物质文化建设

少先队表面文化的创立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设施、建筑、环境这些可以通过眼睛看得到、通过手可以摸得到的文化建设方面。相关的娱乐设施是每所学校必备的辅助工具,每一个学生都不可能一味地去学习,俗话说劳逸结合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学生在做一道题时没有什么思路,无法继续下去了,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通过娱乐设施舒展身心,打开思路,可能在某一动作时就会茅塞顿开,想明白做题时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从而使学生继续完成这道题。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学生,如果一个学校的绿化建设,或者管理不严格,那么学生就无法安下心去学习,对于记忆性较强的语文科目和英语科目来说,学校的环境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从而更好地学习这些科目。如果一个学校有着良好的绿色环境,没有任何人打扰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少先队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和教育教学设施等物质文化形态,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辅导员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大家庭。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少先队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少先队物质文化建设中可以营造书香氛围,在教室内张贴读书摘抄卡,开辟一方空间,由队员每周三周五更新张贴读书摘抄的好词句,既增长了读书的兴趣,又分享了自己的收获;班级建设中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才华展示的平台,善于发现每一位队员身上的闪光点,例如绘画、书法、剪纸等等,发挥学生所长并展示出来,增进大家的交流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激发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们要全面开展各种活动来启发教育学生,这对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我国美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共青团少先部.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07(1):33-36.

[2]洪明.少先队的组织属性及其变革:自组织他组织框架下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6):42-45.

编辑高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