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教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专题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长安晚秋》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相关知识
一生诗名连际遇
赵嘏在浙西时,喜欢上了一个歌伎。但歌伎的母亲见赵嘏无权无势,就坚决不同意。后来赵嘏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之际,歌伎被当地的一个将军看上了,无奈之下跟从了将军。赵嘏回来听说此事,心里很难受,于是写了一首诗送给将军: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不去便作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赵嘏希望诗人韩翊妻子被沙吒利抢走后送还的故事重演。一日,赵嘏在路上行走时,忽见一行送亲的人马。一问,方知是将军将那个歌伎送还自己的。轿中新娘也认出了他。两人路边相见,抱头痛哭。谁知,那位歌伎承受不了这悲与喜的大起大落,竟然在痛哭中断了气。赵嘏不由得大哭起来。
3.文题背景
这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云物/凄凉/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
。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眼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凄凉的长安景色和羁旅孤寂怅惘的愁思,以及毅然归去的决心。
课堂问题导学(教案)
检查旧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曙.()宫阙.()渚.莲()鲈.鱼()南冠.()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云物
..动高秋
...
雁横塞
..落尽
..红衣
悉心导入
晚唐有位诗人与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他就是赵嘏,《长安晚秋》的作者。
问题导学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 “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5.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体验探究
将本诗和盛唐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比较,看看在艺术境界、情感特征以及写法上有什么同和异?
交流整合
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讨论交流形成答案)
课后检测巩固(学案)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有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中秋对月
[宋]黄庚
十分蟾影照人间,一片山河古影寒。
惆怅年年今夜月,人生能得几回看。
(1)两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第一、二句都是写景,请赏析各自景物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2.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⑵,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⑶。
注释:⑴江楼:江边的小楼。感旧:感念旧友旧事。
⑵思渺然:思绪怅惘。渺(miǎo)然:悠远的样子。
⑶依稀:仿佛;好像。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参考答案
问题导学参考答案:
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4.移情入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景色,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堂的莲花,使人产生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蓠畔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5.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体验探究参考答案:
《长安晚秋》前三联写景,尾联以典故直接带出情感。写景渲染出气氛,借景抒发感情。感情悲伤,思乡归隐。艺术境界上,多幅画面,铺陈渲染,意韵清远,景中含情。
《与诸子登岘山》前两联议论,颈联写景,尾联也是直接抒情。悼古伤今,无限感慨。感情悲壮,失意感伤。艺术境界上,两句写景,形成阔大的境界,映衬人物的情感。
交流整合答案:
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声色,动静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课后巩固检测参考答案:
1、(1) 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惆怅、伤感的情感。异: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朋友的思念,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首诗抒发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
(2) 第一首诗:描写了天空清朗,皓月生辉,江水银光闪闪,水天一色的美景,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愁苦。第二首诗:描写了明月当空,照耀大地,月光冷冽清寒的景色,营造凄婉哀伤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意境幽美。
2、(1)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2)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