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中医治疗皮肤病

合集下载

皮肤病中药配方大全

皮肤病中药配方大全

皮肤病中药配方大全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包括湿疹、疱疹、疖肿等。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皮肤病一直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配方,供大家参考。

1. 蔓荆子煎。

材料,蔓荆子30克,生地30克,地榆30克,黄柏15克,生地30克,地榆30克,黄柏15克,生地30克,地榆30克,黄柏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湿热病变所致的湿疹、疖肿等皮肤病。

2. 茯苓白术汤。

材料,茯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湿疹、疱疹等皮肤病。

3. 赤芍茯苓汤。

材料,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湿疹、疖肿等皮肤病。

4. 猪苓汤。

材料,猪苓3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猪苓3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猪苓3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湿热病变所致的湿疹、疖肿等皮肤病。

5. 紫苏鳖甲汤。

材料,紫苏10克,鳖甲10克,茯苓15克,紫苏10克,鳖甲10克,茯苓15克,紫苏10克,鳖甲10克,茯苓15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分三次服用。

适用于风热病变所致的湿疹、疖肿等皮肤病。

以上所介绍的中药配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配方,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希望大家能够早日康复,拥有健康的皮肤。

中医康复如何通过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

中医康复如何通过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

中医康复如何通过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令人困扰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中医康复领域,中药外敷作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以及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密切相关。

中药外敷则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借助皮肤的吸收和经络的传导,使药物的功效得以发挥,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等治疗目的。

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皮肤病的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进行外敷。

例如,对于湿疹、皮炎等湿热型皮肤病,可能会选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痒作用的中药,如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将其研磨成粉,用适量的麻油或蜂蜜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而对于冻疮、慢性皮肤溃疡等虚寒型皮肤病,则可能会选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中药,如艾叶、桂枝、红花等,制成药饼或药膏进行外敷。

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的优势在于其局部作用直接、药物浓度高、副作用相对较小。

与口服药物相比,外敷药物能够更迅速地到达病变部位,发挥药效。

而且,由于药物不经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和肝脏代谢,减少了对胃肠道和肝脏的刺激,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在进行中药外敷治疗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确保皮肤的清洁和完整,避免在有破损、感染或过敏的皮肤上进行外敷。

其次,外敷的时间和频率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来决定,一般每次外敷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皮肤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

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皮肤的清洁和湿润,避免搔抓和摩擦患处。

以常见的痤疮为例,中医认为其多由肺热、血热、脾胃湿热等因素引起。

在中药外敷治疗中,可以选用黄连、黄芩、大黄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制成面膜或膏剂敷于面部。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减少皮脂分泌,消炎止痛,从而改善痤疮的症状。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皮肤真菌感染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正气不足以及外感邪气等因素有关。

当人体正气虚弱时,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就容易受到真菌等邪气的侵袭。

同时,体内的湿热、寒湿等病理产物也可能导致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在治疗方面,中医主要采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内治法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是湿热蕴结型,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渗出、瘙痒剧烈等,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以清热利湿。

若是脾虚湿盛型,可能出现皮肤水疱、糜烂、渗出不明显,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治疗上多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利湿。

对于阴虚血燥型,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常用的方剂有当归饮子,以滋阴养血润燥。

除了内治,外治法在中医治疗皮肤真菌感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药外洗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比如,可以使用黄柏、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中药煎水外洗。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

使用时,将药液温度适中后,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数次。

中药敷贴也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手段。

根据病情,将调配好的中药膏剂或散剂敷贴在患处。

例如,对于有渗出的皮损,可以用青黛散、六一散等调成糊状敷贴,以收湿敛疮。

艾灸对于某些皮肤真菌感染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和药效渗透,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抵抗真菌感染。

但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掌握,避免烫伤皮肤。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起居和饮食调理对于皮肤真菌感染治疗的重要性。

在生活起居方面,患者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衣物要宽松透气,勤换洗,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季节,更要注意个人卫生。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鱼腥发物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湿热。

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偏方

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偏方

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偏方皮肤瘙痒症是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限性两种;其临床表现为初起并无皮肤损害,由于搔痒难当经常搔抓,患处可出抓痕、血痂、色亲沉着及苔藓样化或湿疹样变,有时可继发感染;治疗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偏方1.百部洗剂治皮肤瘙痒症方剂百部、艾叶各50克、蛇床子、白鲜皮、苦参、地肤子、徐长卿各30克,川椒、白矾各20克;制用法水煎滤渣,集药液,趁热洗浴,每天1剂,每天洗1-2次,每次搓擦15-20分钟,7天l疗程;如果条件不变,可以直接外用此方剂制作的中药液“百部皮肤舒”外擦,效果相同;功效祛风、清热解毒,杀虫止痒;验证莫xx,女,47岁,工人,2009年11月4日来诊;自述患全身皮肤瘙痒症多年,每逢冬季更甚,不分昼夜;曾注射苯海拉明注射液和静注葡萄糖注射液、内服强的松、外搽硫磺软膏等,均不显效;笔者用该方煎水,嘱每次外洗30分钟,3剂后瘙痒消失,追访2年未复发;2.凉血祛风汤治疗皮肤瘙痒症方剂生地30克,白鲜皮、玄参、苦参、银花、连翘各15克,地肤子、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荆芥、防风各10克,升麻、薄荷、甘草各6克,蝉蜕3克;制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内服;药渣再煎反复擦洗患处;一般用药2剂即可;功效治皮肤瘙痒症;验证叶xx,女,17岁;全身性皮肤瘙痒1月余;瘙痒以夜晚尤剧,奇痒难忍,经用西药内服及外用,稍有缓解,但停药后复剧痒;患者全身皮肤致密丘疹,并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舌质淡红,脉弦细;即予上方,每天l剂,内服并外洗;2剂后告愈继服2剂以资巩固,后未再复发;3.盐泔煎洗治皮肤痛痒症方剂食盐、米泔水;制用法取米浴水1000毫升放食盐100克,置锅内煮沸5-10分钟,然后将药液倒于面盆中,温热以适应为度,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部,早晚各l次,每次擦洗l-3分钟,一般l-2次见效,多则3天;搽洗前先抓后擦洗,以疏松毛孔,使药力直达病所;验证陈x,男,23岁,1986年10月2日诊;患周身皮肤瘙痒半月;开始服西药扑尔敏及外搽地塞米松软膏有效,但易复发,后则无效;经用盐潜煎洗汤治疗2天,瘙痒止,至今未复发;备注忌饮酒,戒鱼、虾、蟹等食物;洗澡时不用碱性强的肥皂;。

祖传偏方:常见皮肤病特效中药方子

祖传偏方:常见皮肤病特效中药方子

祖传偏方:常见皮肤病特效中药方子小儿特应性皮炎,皮疹以屈側为甚,有渗液,瘙痒:炒莱菔子10 防风6 白术6 炒麦芽10 炒谷芽10 太子参10 板蓝根10 蝉蜕3 荆芥6辛夷5 陈皮6 湘曲6 黄芩3 款冬花5 黄芪10 银花10茯苓5 甘草32.面部痤疮,丘疹,丘脓疱疹,油多:山楂15 炒莱菔10 炒麦芽10 炒谷芽10 鱼腥草10 赤芍10 浙贝母10 蒲公英10玄参10 天花粉10 天葵子103.面部脂溢性皮炎,油腻,有鳞屑,微瘙痒:山楂15 炒莱菔10 湘曲10 连翘10 天葵子10 知母10 银花10款冬花10 辛夷花5 生槐花10 生石膏15 炙枇叶10 桑白皮104.面部痤疮,皮疹以结节,囊肿,触之硬:山楂15 炒莱菔10白芥子10 莪术10 紫苏子10当归10 赤芍10 天花粉10 浙贝母10 玄参10 鱼腥草10 苍术10 连翘10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疹已消退,以神经痛为主:太子参15 川楝子10 延胡索10 乳香10没药10 郁金10 炒莱菔10 山楂15 木香6湘曲10 鸡血藤10 甘草56 白癜风处方,增色汤:百部10 白果6 百合6 黑蚂蚁10 玄参10 黑豆10 黑芝麻10 黑木耳10 制首乌15 女贞子10 旱莲草10 白芷10 自然铜10 覆盆子10 补骨脂10 车前子10 灵芝10 熟地黄107.疥疮外洗方:黄柏25 苦参30 白癣皮15 地肤子15 花椒15 明矾15 苍耳子15 千里光30 蛇床子15 百部208.基本外洗方,多适用于手足癣,汗疱疹,脂溢性皮炎等:丁香6 细辛6 侧柏叶15 皂角刺15 皂荚15 千里光15 透骨草159.夏季皮炎,以红斑,丘疹为主,天气炎热痒剧:藿香10 佩兰10荆芥10 防风10 生地黄15 栀子10 黄连3 黄芩10 生石膏15板蓝根15银花10 滑石10甘草510.脂溢性脱发及斑秃,以心肾不交证为主及无家族遗传病史效果最佳:黄连3 莲子心3 栀子10 车前子10 覆盆子10 枸杞子10 女贞子10 菟丝子10 桑椹子10制首乌15 蒲公英10 黄芪15 羌活10 天麻10 木瓜10 防风1011.带状疱疹初期以红斑在其上有丘疹,丘疱疹,呈簇集状:龙胆草3 栀子10 黄芩10 泽泻10 柴胡10 车前草板蓝根15 大青叶10 10 乳香10没药10陈皮6 青皮10当归10 生地黄10 川芎10 甘草512.慢性湿疹,皮肤粗燥,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银花10 赤芍10 川芎10 全虫3 苡米15 黄柏10 地丁 10 夏枯草10 黄连3 黄芩10乌梢蛇10 栀子10 防风10 萆薢10 山楂15 甘草513.神经性皮炎,皮肤干燥,多角性扁平丘疹,肥厚:荆芥10 防风10 制首乌15 白芍10 白蒺藜10 黄芪15 当归10 川芎10 乌梢蛇10 僵蚕10太子参15 山楂15 甘草514.硬皮病,皮肤触之坚硬,寒冷加重,有雷诺现象:莪术10 桃仁10 红花6 太子参15 桂枝5 威灵仙10 鸡血藤10 秦艽10 鹿角霜10 白术10黄芪15 白芥子10 熟地10 丹参10 炒莱菔10 陈皮10 灵芝10 豨笕草1015.寻常型银屑病,皮疹以红斑,浸润明显,斑疹,斑块,其上覆银白色鳞屑:生地黄15 何首乌10 板蓝根15 大青叶10 鬼箭羽10 莪术10 栀子10 丹皮10 白茅根15紫草10 玄参10 山楂15 银花10 丹参10 蒲公英1016.玫瑰痤疮,鼻尖部红斑,丘疹,肥厚:生石膏15 知母10 生槐花10 黄芩10 山楂15 夏枯草10 款冬花10 辛夷花10 炙枇叶10丹皮10 当归尾10 川芎10 怀牛膝10 生地黄10 丹参1017.面部扁平疣;板蓝根15 生地黄15 赤芍10 紫草10 木贼草10 马齿苋10柴胡10 牡蛎10丹皮10 土茯苓15 夏枯草10 苡米15 败酱草10 石决明15 川芎10 鱼腥草10 鸡内金10 珍珠母1518.皮肤瘙痒症,伴2型糖尿病:生地黄10 赤芍10 川芎10 玄参10 沙参10 炒谷芽10 炒麦芽10 荆芥10 防风10 刺蒺藜10黄芪15 银花10 丹皮10 威灵仙10 玉竹1019.玫瑰糠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疹,与皮纹长轴走向一致,其上覆糠状鳞屑,伴咽喉痛:玫瑰花10 凌霄花5 生槐花10 当归10 川芎10 蝉蜕3 紫草10 板蓝根15 赤芍10 防风10丹皮10 白茅根15 薄荷6 牛子6生石膏1520急性及亚急性湿疹,痒剧,皮疹多对称,有渗液,丘疹等:荆芥10 防风10 蝉蜕5 生石膏15 生地黄15 苦参10 苍术10 白癣皮10 徐长卿10 滑石10 车前草10 黄连3 黄柏10 黄芩10 栀子10 白茅根15 丹皮10 甘草5。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

如何通过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要说的是中药外治法。

这包括了敷贴法、熏洗法、涂擦法等等。

敷贴法是将调制好的中药膏或散剂直接敷贴在患处。

比如,对于红肿热痛的疮疡,可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敷贴,促进炎症的消退。

又如,对于慢性皮肤溃疡,可采用生肌收口的药物敷贴,加速创面的愈合。

熏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的热气熏蒸和药液浸泡来治疗皮肤病。

这种方法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例如,对于湿疹、瘙痒症等,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的中药熏洗,能有效减轻症状。

涂擦法是将中药制成药液或药膏,涂抹在患处。

像治疗痤疮,可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药膏涂擦,减少痤疮的发生和炎症反应。

除了中药外治法,针灸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皮肤的病理状态。

比如,对于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与情志、神经调节相关的皮肤病,针刺相关穴位能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神经功能,减轻症状。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对于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如冻疮,艾灸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拔罐疗法也是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一些因湿热、血瘀引起的皮肤病,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拔罐能够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

中医外科学还注重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能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皮肤病。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

这对于皮肤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调理同样不容忽视。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类型和患者的体质,中医会给出相应的饮食建议。

比如,对于湿热型的皮肤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助湿生热的食物;对于血虚风燥型的皮肤病,则要适当多吃一些补血滋阴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等。

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的要点是什么

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的要点是什么

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的要点是什么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

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那么,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的要点究竟是什么呢?一、准确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对于皮肤病的治疗也不例外。

中医认为,皮肤病虽然表现于外,但根源往往在于内部脏腑功能的失调。

例如,湿疹可能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所致;银屑病可能与血热、血瘀、血虚等有关;荨麻疹则可能与风邪侵袭、气血不足有关。

医生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

比如,观察患者的皮肤病变形态、颜色、分布,询问其发病时间、诱因、症状变化,以及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

通过这些全面的信息,确定是属于风热、风寒、湿热、血热、血虚风燥等哪种证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合理的中药组方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中药组方是治疗皮肤病的关键。

中药方剂的组成有君臣佐使的原则,君药针对主证,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佐药制约君药、臣药的偏性,使药调和诸药。

对于皮肤病的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芩)、祛湿药(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祛风药(如防风、蝉蜕、荆芥)、养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等。

但具体的用药需要根据辨证结果灵活组合。

比如,对于湿热型湿疹,可能会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龙胆草、黄芩、栀子等清热利湿;对于血虚风燥型的银屑病,可能会使用四物消风饮,以当归、熟地、川芎等养血润燥,配合祛风止痒的药物。

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不同的病情、体质,药物的剂量会有所不同。

而且,有些药物需要先煎、后下,或者烊化冲服,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三、个体差异的考量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时,必须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

如何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不适。

中医外科学在治疗常见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深厚,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皮肤与内在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所致。

因此,治疗皮肤病不仅仅是针对皮肤表面的症状,更要从内在调理身体的整体状态。

常见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用、针灸、拔罐、艾灸等。

中药外用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湿疹,可根据其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外用中药。

如果是湿热型湿疹,常用黄柏、苦参、地肤子等清热利湿的中药煎汤湿敷;如果是血虚风燥型湿疹,则可能会用到当归、白芍、生地等养血润燥的中药制成药膏涂抹。

再比如,对于痤疮,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外用。

可以将黄连、黄芩、大黄等中药研磨成粉,用蜂蜜调制后敷在患处。

对于扁平疣,可用鸦胆子油涂抹,以达到腐蚀疣体的作用。

针灸在皮肤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改善皮肤病的症状。

比如,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刺相应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止痛。

对于神经性皮炎,针刺风池、曲池、血海等穴位,能够祛风止痒。

拔罐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拔罐产生的负压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的毒素和湿气。

对于荨麻疹、湿疹等因风邪、湿邪所致的皮肤病,拔罐常有不错的疗效。

艾灸则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的功效。

对于冻疮、慢性湿疹等寒湿凝滞型的皮肤病,艾灸患处或相关穴位,能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症状。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治疗皮肤病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要准确辨证。

不同的皮肤病可能有相似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却可能不同,因此需要仔细辨别,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其次,外用药物的使用要注意方法和剂量,避免过敏或刺激反应。

同时,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

中医外科如何运用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

中医外科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中中药外敷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药制成适当的剂型,敷于皮肤表面,通过皮肤的吸收和渗透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

首先,在选择中药外敷的药材时,中医会根据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对于热毒炽盛所致的皮肤病,如痈疽疔疮,常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对于湿邪偏重的皮肤病,如湿疹、脚气等,则会选用祛湿止痒的中药,如苦参、黄柏、苍术等;对于血瘀凝滞的皮肤病,如瘀斑、结节性红斑等,会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赤芍、桃仁等。

在具体的剂型方面,常见的有散剂、膏剂、洗剂等。

散剂是将中药研成细粉,直接撒布或用蜂蜜、醋等调和后敷于患处。

例如,对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者,可以用如意金黄散用醋调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膏剂则是将中药经过熬制,制成浓稠的膏状物,如金黄膏、玉露膏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润肤生肌的功效,适用于疮疡肿毒、烫伤等病症。

洗剂则是将中药煎水后,用于清洗患处,如苦参洗剂常用于治疗湿疹、瘙痒症等,能起到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效果。

中药外敷治疗皮肤病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敷药前,要对患处进行清洁,去除污垢和分泌物,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敷药的厚度要适中,过薄可能影响药效,过厚则容易脱落。

对于一些敏感性皮肤或有破损的皮肤,要先进行局部试用,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此外,敷药的时间和频率也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决定,一般每日 1-2 次,每次15-30 分钟。

以带状疱疹为例,中医认为其多由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

在治疗时,可以用雄黄、青黛、冰片等中药研末,用香油调敷患处,能够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通过外敷药物,可以减轻神经炎症,缓解疼痛,促进水疱的干涸和结痂。

各类皮肤病民间收藏的中医偏方验方很灵

各类皮肤病民间收藏的中医偏方验方很灵

各类皮肤病民间收藏的中医偏方验方很灵1、花椒解决斑秃。

花椒50克、当归10克、生姜20克,加白酒30毫升,泡七天后,用酒涂患处,一天数次。

2、淘米水解决皮肤瘙痒。

淘米水(大、小米均可)1000毫升,泡5分钟后放食盐100克,置于锅内煮沸5--10分钟,倒入脸盆中,温热适宜时,用消毒毛巾蘸洗患部,早晚各一次,每次搽洗1--3分钟。

3、牛皮癣、头癣、顽癣:猪胆一个,刺破,将胆汁放在小碗内,加入明矾(如黄豆大),待溶化后用胆汁搽患处,也可使用善鑫堂蛇胆古方水,每日2次,连用7天。

此方治疗多年皮癣、顽癣效果神奇。

5、大枣6枚、薏仁米30克、山药30克,每天煮粥喝,连续吃两个月,扁平疣会逐渐脱落。

4、韭菜汁解决荨麻疹。

用鲜韭菜切碎压出汁外涂,(汁多可用容器存放在冰箱内使用数天)每天两次,连续使用一周。

5、粉刺、祛痘土豆片敷点脸上,土豆片有消炎的功效、也可以试试伊华浓草本祛痘水。

最快最简便的方法,刚长痘痘马上用隔天就好。

6、将鲜毛算盘叶子煨烤热后,擦患处,可达止痒目的。

7、湿疹、体股癣、皮肤瘙痒推荐用帕芙欧皮癣康宁膏,可以治疗各种皮炎、湿疹、癣。

对皮肤瘙痒的效果特别棒。

我身边有得了10几年皮肤病的,去医院花了几万都没治好,用这个药膏几个疗程就彻底治愈了,是家庭必备的万能膏。

8、将风油精涂抹患处,可止皮肤因蚊虫叮咬而引起的局部发痒。

9、用温淡盐水洗澡,可消除全身性瘙痒。

10、紫草15克,板蓝根30克,每日l剂,水煎服,治血热性皮肤瘙痒。

11、用鸡毛适量煎水(煮沸5分钟),趁热(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抹洗患处。

主治皮炎或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皮肤瘙痒。

12、用淘米水加盐擦洗患处数分钟,每日1次,3天即愈。

愈后炖服泥鳅(每次l条),能根治皮肤瘙痒,永不复发。

13、猪蹄骨熬水,每晚睡前在皮肤瘙痒处擦洗,可治愈。

无副作用及禁忌。

14、取些香烟灰放在碗里,加入数滴水,使其呈糊状,涂于患处。

15、苍耳籽水煎汤,倒入洗澡水中洗澡,治全身性瘙痒。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皮肤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脱发、部分手足癣等。 常用的方剂有:生发酊、透骨草、干姜、红花、
首乌、白斑酊、刺蒺藜、补骨脂、乌梅、红花、 知母、首乌等。
(四) 浸泡剂(酊剂、醋泡剂)
百部酊:百部20g+75%酒精100ml,浸7天。 使用方法:用棉签蘸液涂搽。 注意事项:1.冬季慎用本法以防冻疮。
2.药物浓度不宜过高。 3.如有干裂、刺痛感应停用或加溶
常用的方剂有:
三黄洗剂:大黄、黄芩、黄柏。
苍肤洗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水 3000ml。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 主治手足癣,掌跖角化、肥厚性疾病。
蛇床子洗剂:蛇床子、威灵仙、当归尾、土大黄、 苦参30g、主治阴囊,外阴瘙痒。
脱脂洗剂:透骨草30g、皂角刺30g、雄黄10g、
功用:消炎止痛、清洁、渗透性较强、有助于 药物的经皮吸收。
常用方剂:皮炎霜、激素霜、雅霜、珍珠霜等。
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1、急性期皮炎、渗出多、可选湿敷、间歇期可用 油剂。
2、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渗出少、仅仅有潮红、肿 胀、丘疹、水疱、应选用粉剂、洗剂或溶剂。
3、亚急性皮炎、渗出和糜烂较少、红肿轻、但有 鳞屑或结痂、则用油剂为宜。
1.5-2。
新三妙粉: 黄柏300、青黛30、寒水石150。 注意事项: 粉剂作用表浅,并能与分泌物结
成痂皮,故不宜用在渗出多或深在性皮肤病。
(三) 洗剂(混悬剂、振荡剂)
制剂:用水和不溶性的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 粉量为30%左右,用时振荡摇匀,根据不同的 需要,可加少量甘油(5%),可减缓液体的蒸发 速度,亦可增加粉剂的吸附作用。或加少量的 酒精,可加速水分的蒸发速度,而增加皮肤的 凉爽程度。
液,使浓度降低后使用。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与经验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与经验

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与经验皮肤病是指身体表面皮肤出现的各种异常症状,如红肿、瘙痒、起疱等。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已经在治疗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经验。

一、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皮肤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根据辨证的结果,可以确定病情所属的病机,从而针对性地施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不同病机类型,并根据不同病机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例如,对于湿疹病机,中医注重清热燥湿,一般使用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中药,如黄连、苍术等;对于牛皮癣病机,中医则注重血液瘀滞的排毒,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等。

二、草药疗法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以其天然、温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疗效。

根据不同的皮肤病症状,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白芷、黄柏、黄连、苍术、牛黄等。

其中,白芷具有祛风湿、止痒的作用;黄柏具有抗菌、消炎、收敛的作用;黄连则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根据具体情况,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药也可以通过外用的方式治疗皮肤病。

例如,中药熏洗、药浴、药膏等外用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病部位,起到抑制病变、缓解症状的效果。

三、穴位疗法中医经典理论认为,人体经络系统与皮肤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足三里、曲池等。

例如,风池位于颈部后方,刺激该穴位可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瘀;足三里位于小腿前部,刺激该穴位可以益气活血、健脾化湿。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病情、缓解症状。

四、调理养生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调理养生,即改善患者的内环境,增强机体抵抗力。

中医强调身心合一的理念,认为情绪压力、饮食习惯等因素与皮肤病密切相关。

巧用地骨皮治疗皮肤病

巧用地骨皮治疗皮肤病

巧用地骨皮治疗皮肤病
中医认为,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肝、肾三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消炎、退蒸祛风等功效。

临床观察发现,地骨皮对某些皮肤病疗效颇佳,内服外用均可,现介绍如下。

荨麻疹常表现为全身瘙痒,搔抓后起较多红色丘疹条状团块,越抓越多,时起时消,臼。

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

具体方法是:地骨皮30克,生地15克,白鲜皮10克,浮萍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注:服药期间忌食腥辣食物。

瘙痒症常表现为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触之有灼热感,每天于午后及晚间瘙痒加重,自觉身上发热,且伴有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等症状。

具体方法是:地骨皮30克,生地12克,知母、胡黄连、白鲜皮、白蒺藜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银屑病常表现为全身出现较多的约钱币大小的红色皮损,覆有银白色鳞屑,干燥瘙痒,触之皮损灼热,且伴有口渴咽干等症状。

具体方法是:地骨皮30克,生地15克,麦冬10克,玄参12克,苦参9克,蝉蜕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湿疹常表现为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的红色皮损,有少许黏液渗出,边缘不清,灼热痒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且伴
有口渴咽干,五心烦热等症状。

具体方法是:地骨皮30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石斛、胡黄连、白鲜皮、地肤子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会阴肿痒常表现为会阴部红肿瘙痒,排除糖尿病、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疾病所致。

具体方法是:地骨皮60克,蛇床子30克,水煎,先熏后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结节性红斑常表现为双下肢出现数个约樱桃大的红色
皮下结节,疼痛,触之灼热。

具体方法是:地骨皮60克,赤芍30克,加水适量煎煮至沸,待温度适宜时,用纱布蘸取药液洗患处,每日数次。

中医特效专科秘方集

中医特效专科秘方集

中医特效专科秘方集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和秘方。

这些秘方在特定的专科领域展现出独特的疗效,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中医特效专科秘方世界。

一、皮肤科1、痤疮秘方痤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痘痘,是困扰许多年轻人的问题。

以下这个秘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功效。

配方:金银花 20 克、连翘 15 克、黄芩 10 克、赤芍 15 克、丹皮 10 克、生石膏 30 克(先煎)、知母 10 克、生甘草 6 克。

用法: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湿疹秘方湿疹往往让人瘙痒难耐,影响生活质量。

这个秘方能够祛湿止痒、清热润肤。

配方:苦参 15 克、黄柏 10 克、地肤子 15 克、白鲜皮 15 克、防风10 克、蝉蜕 6 克、当归 10 克、生地 15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同时,可将药渣加水再煮,取汁湿敷患处。

二、妇科1、痛经秘方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痛经是每个月都要经历的痛苦。

这个秘方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

配方:肉桂 5 克、小茴香 10 克、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赤芍 10 克、桃仁 10 克、红花 10 克、延胡索 10 克、五灵脂 10 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于经前一周开始服用,至月经来潮停止。

2、乳腺增生秘方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

以下秘方能够疏肝理气、散结消肿。

配方:柴胡 10 克、白芍 15 克、当归 10 克、茯苓 15 克、白术 10 克、薄荷 6 克(后下)、郁金 10 克、浙贝母 15 克、海藻 15 克、昆布15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三、男科1、阳痿秘方阳痿让不少男性感到困扰和自卑。

这个秘方有补肾壮阳、兴阳起痿的功效。

配方:仙灵脾 15 克、巴戟天 15 克、肉苁蓉 15 克、菟丝子 15 克、熟地 15 克、山萸肉 10 克、枸杞子 15 克、杜仲 10 克、蜈蚣 2 条。

这7味治疗皮肤病的中药,中医大夫经常会用,都来认识下

这7味治疗皮肤病的中药,中医大夫经常会用,都来认识下

这7味治疗皮肤病的中药,中医大夫经常会用,都来认识下
今天诸葛药师来给大家介绍7味常用的治疗皮肤病的中药,这7味中药一起煎煮内服或者外洗,效果都可以。

一:白鲜皮。

药性: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止痒的作用。

不仅能祛风除湿止痒,白鲜皮还能通利关节,治疗风湿病,疥癣等。

内服外用皆可以。

脾胃虚寒的人最好不要服用。

二:苍术。

苍术并不是祛风止痒的药,但它燥湿能力强,而皮肤湿疹等多由于湿邪所引起,所以在祛湿止痒的配方中经常看到它的身影。

苍术:辛,苦,温,具有燥湿健脾,袪风湿,发汗,明目的功效。

为治疗湿阻中焦(脾胃)的要药,在治疗风湿病重也经常用到。

三:露蜂房。

为马蜂,长脚胡蜂的巢穴。

甘平,有毒。

能够攻毒杀虫,治疗疮痈,顽固性的皮肤病经常用到。

另外还能止牙痛,风湿痛等。

由于有毒,用量不宜太大,一般在3-5克。

四:黄柏。

常与苍术同用治疗下焦部位的湿热,如二妙散。

黄柏:苦,寒,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可内服也可外洗。

五:地肤子。

是一种果实,味苦,能利尿通淋,还能祛风止痒,为治疗皮肤病的要药。

六:仙鹤草。

这味中药一般多用于补虚,如它另外的别名“脱力王”,对于脱力老伤效果很好。

还能治疗久泻,久痢等。

但同时还具有杀虫的作用,能治疗皮肤瘙痒,特别是对于妇科的炎症具有针对性。

皮肤瘙痒症百分百根治特效秘方14方4种中成药

皮肤瘙痒症百分百根治特效秘方14方4种中成药

皮肤瘙痒症百分百根治特效秘方14方4种中成药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烦恼。

在中医药学中,有着许多根治皮肤瘙痒症的特效秘方和中成药。

本篇文章将介绍其中的14方4种,帮助患者了解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1. 方草打痒丸主要成分:方草、打痒丸等。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祛除湿热、止痒消肿的作用。

2. 何首乌丸主要成分:何首乌、龟板、香附等。

功效:具有滋阴补血、益肝肾、润燥止痒的作用。

3. 金银花泡脚主要成分:金银花。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祛除湿热、消肿止痒的作用。

将金银花煎水,用于泡脚可以缓解瘙痒症状。

4. 红花膏主要成分:红花、黄连等。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

将红花研粉调成膏状,涂抹患处可以缓解皮肤瘙痒。

5. 双黄杏枇杷膏主要成分:杏仁、枇杷膏、双黄蛋等。

功效: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平喘、化痰止痒的作用。

该膏状药物适合口服,对于内因性皮肤瘙痒症有效。

6. 王家油主要成分:王家油、木瓜等。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祛除风湿、止痒消肿的作用。

可将王家油涂抹于患处。

7. 稀饭熏法主要成分:大米。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熬制成稀饭,用棉布浸泡后熏蒸可以缓解皮肤瘙痒。

8. 牛黄软膏主要成分:牛黄、冰片。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

将牛黄和冰片研碎后调成膏状,涂抹于患处。

9. 苦参粉主要成分:苦参。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

将苦参研成粉末,涂抹于患处可以缓解瘙痒。

10. 百部丹主要成分:怀牛膝、黄芩、百色生等。

功效: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可将其制成丹药,适口服。

11. 龙胆泻肝丸主要成分:龙胆、黄芩等。

功效:具有清热利湿、泻火除热的作用。

适用于内因性瘙痒。

12. 桃仁散主要成分:桃仁、陈皮等。

功效: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适用于瘙痒症伴随疼痛的情况。

13. 胖大海主要成分:胖大海。

功效:具有润燥滑肠、清热解毒的作用。

可制成粉末,口服或外用。

14. 牛黄上清丸主要成分:牛黄、鱼腥草、金银花等。

中医如何从养血润燥的方法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从养血润燥的方法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从养血润燥的方法治疗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

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养血润燥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思路。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皮肤的状态与内在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当人体血虚、血燥时,往往会反映在皮肤上,出现各种病症。

血虚不能濡养肌肤,血燥则肌肤失于滋润,从而导致皮肤干燥、粗糙、瘙痒、脱屑,甚至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养血润燥的方法来治疗皮肤病的呢?首先,需要准确的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症状、舌象、脉象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血虚、血燥的情况。

比如,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多提示血虚;而皮肤干燥脱屑,伴有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则可能为血燥。

在确定了血虚、血燥的证型后,就可以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物汤是养血的经典方剂,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

熟地滋阴养血填精,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川芎活血行气开郁。

四药合用,补中有通,滋阴不腻,温而不燥,动静结合,可使营血调和。

对于血燥较甚的患者,则可选用当归饮子,其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功效。

除了内服方剂,中医还有许多外用的方法来养血润燥。

比如,用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润燥的中药熬水湿敷或外洗患处,能够直接滋润皮肤,缓解干燥瘙痒等症状。

还有一些中药膏剂,如润肤膏、紫云膏等,也具有养血润燥、生肌收口的作用,可以用于皮肤干裂、溃疡等病症。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也强调养血润燥。

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养血润燥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大枣、桂圆、阿胶等。

黑芝麻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核桃有补肾健脑、养血润肺的功效;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阿胶则是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佳品。

中医草药对皮肤病的治疗作用

中医草药对皮肤病的治疗作用

中医草药对皮肤病的治疗作用中医草药在中医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它们能够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对于皮肤病的治疗作用也十分显著。

本文将介绍中医草药在治疗常见皮肤病方面的应用。

一、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红肿、瘙痒以及渗液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属于湿热内蕴,治疗时可选用一些寒凉草药来清热解毒,如黄连、连翘等。

同时,还可使用一些具有祛湿功效的草药,如六一散、玉屏风散等,以调理患者的体内湿气。

二、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发生银白鳞屑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银屑病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调,血热郁滞所致,因此治疗时可选用一些凉血祛风的草药,如地黄、鲜芦根等,以及清热解毒的草药,如黄连、大青叶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祛风燥湿功效的草药,如苦参、白鲜皮等,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铁线虫病铁线虫病是由铁线虫感染引起的皮肤病,患者皮肤出现丘疹、疣、溃疡等症状。

中医认为铁线虫病是寒湿侵袭所致,治疗时可以选用一些温阳祛湿的草药,如肉桂、干姜等。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草药,如金银花、连翘等,以加快患处的愈合。

四、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青春痘,其表现为皮肤出现丘疹、脓疱等症状。

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内热外湿所致,治疗时可选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如黄连、金银花等。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温阳祛湿的草药,如大黄、火麻仁等,以调理患者体内的湿热。

五、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皮肤过敏反应,其特征是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

中医认为荨麻疹是由于热毒所致,治疗时可选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草药,如连翘、黄连等。

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抗过敏作用的草药,如金银花、苦参等,以缓解患者的过敏症状。

总结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对于皮肤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草药能够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然而,在使用中医草药治疗皮肤病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当使用草药而导致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常疣方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千日疮、枯筋箭、疣目,俗称刺瘊。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针头至豌豆大圆形或多角形增生性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质硬,呈皮色、灰黄、污褐色,一般无自觉症状,碰撞易出血。

好发于手背、手指、足缘等处。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本病又有不同的名称。

如皮损发生于甲周围者,称甲周疣。

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影响甲的生长,易使甲裂开疼痛者,称甲下疣。

发生于足跖者称跖疣。

(一)内治方【方一】去疣二号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7日为1疗程。

【方二】去疣四号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当归尾9克,赤芍、白芍各9克,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各9克,熟地黄12克,赤小豆15克。

【功效】活血去疣。

【用法】每剂水煎2次,另加黄酒30克。

早晚分服,5剂为1疗程,至多2个疗程。

【方三】复方马齿苋合剂【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蜂房9克,大青叶15克,生薏苡仁30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0剂。

【方四】治疣汤一【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成】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尾、赤芍各9克,川芎、白术、炮山甲、何首乌各6克,板蓝根、夏枯草各15克。

【功效】平肝清热,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治疣汤二【来源】《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组成】桑叶、菊花、黄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蛎、代赭石、板蓝根。

【功效】平肝散风,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铲疣软坚汤【来源】《中医皮肤病诊疗学》【组成】生龙牡(先煎)、炒薏苡仁、生代赭石(先煎)各30克,板蓝根、金银花、生龙齿(先煎)各15克,茯苓皮、玄参各12克,柴胡、桑枝各6克。

【功效】平肝软坚。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大青薏仁汤【来源】医药春秋,1990:(3)【组成】紫贝齿、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薏苡仁各30克,马齿苋、大青叶、丹参各15克,赤芍、升麻各9克。

【功效】平肝潜阳,解毒铲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第三次煎汁外洗患处。

【方八】喧声合剂【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组成】北沙参、南沙参、蝉蜕、木蝴蝶、生诃子等。

【功效】养阴润肺,舒肝清热。

【制法】上药切成饮片,煎煮,过滤,滤液处理后灌装每瓶500毫升,消毒即成。

【用法】每次50毫升,日3次,口服。

【方九】验方一【来源】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5:12(4)【组成】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地骨皮30克,山慈菇3克,板蓝根12克,牛膝3克,白芍9克,忍冬藤9克,黄柏12克,穿山甲6克,金银花12克。

【功效】平肝潜镇,柔肝软坚,清热解毒,和血通经。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将药渣加水300毫升,煎1小时,待温,浸泡患处30~40分钟即可。

【方十】清肝益荣汤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柴胡、川芎、焦山栀子、木瓜各6克,茯苓、熟地黄、白术、炒白芍、当归各9克,金银花、板蓝根、钩藤、防风各15克,生薏苡仁、紫贝齿各30克。

【功效】清肝泻火,疏风平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一】归芍六味地黄丸加减【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牡丹皮各10克,山药、山萸肉、桑椹子、何首乌各15克,贯众、柴胡、桑枝各6克,生石决明、生薏苡仁各30克。

【功效】滋补肾水,平肝铲疣。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二】紫蓝方【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马齿苋60克,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生薏苡仁、紫草根、赤芍、红花各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三】四石桃红汤【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磁石、生牡蛎、代赭石、珍珠母各30克,桃仁、红花、赤芍各10克,陈皮6克。

【功效】平肝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十四】驱疣汤【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大青叶、马齿苋各15克,赤芍、牡丹皮、防风、炒三棱、炙穿山甲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郁金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服,日1剂。

(二)外治方【方一】去疣煎剂【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3)【组成】木贼、香附各30克。

【功效】疏风清热,解郁散结。

【用法】水煎先熏后洗,日1次,每次30分钟,每剂洗3次,共洗6次。

洗后6个月未脱落者,加板蓝根、苦参各30克,进行第二个疗程。

【方二】香木水洗剂【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木贼、香附、地肤子各30克,细辛9克。

【功效】散风止痒,软皮除疣。

【制法】加水1000毫升左右,煮沸去渣备用。

【用法】外擦疣体。

【方三】验方一【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木贼30克,香附45克,陈皮15克。

【功效】祛风消疣。

【制法】上药加水500毫升左右,水煎。

【用法】外洗,日2~3次,1剂药可洗3天,一般2~3剂见效。

【方四】验方二【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马齿苋30克,苍术、蜂房、白芷、陈皮各15克,细辛10克,苦参、蛇床子各12克。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

【用法】煎汁,外洗或湿敷。

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

【方五】验方三【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学》【组成】木贼、磁石各15克,山豆根、香附各10克。

【功效】清热解毒,平肝潜阳。

【用法】煎汁,外洗,日2次。

【方六】验方四【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0:3(2)【组成】木贼30克,乌梅3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紫草30克,香附30克,夏枯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败酱草30克,当归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用法】水煎浸洗患处,不断摩擦疣体以不出血为度,每次约30分钟,6~7剂为1个疗程。

【方七】验方五【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3;12(6)【组成】白胡椒30克,五倍子20克,薄荷冰5克。

【功效】透散邪毒。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过100目筛,混匀密封备用。

【用法】先用药粉少许放在皮疹上,用手搓数分钟,然后用食醋调药粉成糊状敷皮疹上,一日数次。

【方八】硝矾洗药【来源】《实用中医外科学》【组成】朴硝12克,硼砂、明矾各9克。

【功效】消炎,止痒,收敛,除疣。

【用法】用开水冲化后,趁热浸洗患处。

【方九】三棱消疣汤【来源】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2)【组成】莪术、黄柏、石上柏、大青叶、桃仁、山豆根、三棱、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百部、蒲公英、露蜂房、马齿苋、磁石、白矾、生牡蛎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破瘀,软坚散结。

【用法】水煎取汁,趁温热时浸泡,每次30分钟,每日2次,15天为1疗程。

【方十】祛疣洗剂【来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7)【组成】木贼、大青叶、马齿苋各30克,桃仁、红花各20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制法】混匀粉碎成粗末装纱布袋。

【用法】以沸水2毫升冲泡,浸泡患部,日2次,每次30分钟,连用7天。

同时用聚肌胞注射液2毫克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0毫克,混匀后注射于疣基底部,每处0.5~1毫升,若未愈则7天后再注射1次。

【方十一】千金散【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乳香、没药、轻粉、朱砂、白信、赤石脂、五倍子、醋制蛇含石、雄黄各15克。

【功效】腐蚀恶肉。

【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将药末以冷开水调涂患处,外用纱布,胶布固定,3日换1次。

【方十二】半夏粉【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半夏。

【功效】腐蚀恶肉。

【用法】半夏研末加白糖少许,冷开水调成糊涂于疣顶上,三天上一次药,渐脱落。

【方十三】骨碎补酊【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6:5(4)【组成】骨碎补10克。

【功效】养肝柔筋,破血,止血,止痛,蚀烂肉。

【制法】骨碎补研粗末,装入75%酒精200毫升瓶中,密封浸泡1周,每天摇晃3次,1周后过滤备用。

【用法】先用干棉球浸骨碎补酊擦拭疣体,再用消毒针头挑拨疣体深达疣基底部,破坏疣体,将棉球盖在疣体上,再盖大于棉球约2厘米的胶布固定。

次日更换时剪除被蚀烂的疣体组织后以第一天同法治疗,每日更换1次,一般5~7次可治愈。

【方十四】鸦胆子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鸦胆子30克。

【功效】腐蚀赘疣。

【制法】将鸦胆子剥去壳,取仁,捣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漫过药为度,隔2小时后,将上层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待乙醚挥发后,即得鸦胆子油,装入小瓶中备用。

【用法】以牙签挑取少许油,点于寻常疣上,不要触及正常皮肤,以免发生凹痕。

带状疱疹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祖国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俗称“缠腰龙”。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局部皮肤先有灼痛,伴轻度发热、疲倦无力等全身症状,继而在红斑上发生成簇的粟粒大至绿豆大的丘疱疹,并迅速变为水疱。

疱壁紧张,内容清亮、浑浊或血性,严重者出现坏死。

皮损排列成带状,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单侧分布,自觉症状多为疼痛,有时十分剧烈。

一般病程约2~4周。

有时老年体弱者常留有神经痛后遗症,有时可持续数月。

(一)内治方【方一】化斑解毒汤【来源】《外科正宗》【组成】玄参、知母、石膏、人中黄、黄连、升麻、连翘、牛蒡子各等份,甘草1.5克。

【功效】凉心,泻肝。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除湿胃苓汤一【来源】《外科正宗》【组成】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子、木通、泽泻、滑石各3克,甘草、薄桂各0.9克。

【功效】清肺,泻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龙胆草、连翘(去心)、生地黄、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黄芩、黄连、当归、生栀子、甘草各1.5克,生大黄(便秘加之)6克。

【功效】清泻肝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利湿清热方【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黄30克,黄芩、赤茯苓、泽泻、车前子(包)、六一散(包)各9克,木通4.5克。

【功效】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备注】适用于湿热内盛型带状疱疹。

【方五】马齿苋合剂【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马齿苋60克,大青叶1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六】除湿胃苓汤二【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苍术9克,陈皮9克,厚朴6克,炒白术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六一散9克。

【功效】健脾利湿。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七】龙胆泻肝汤加减一【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龙胆草9克,黄芩9克,炒山栀子9克,生地黄30克,车前子9克(包),木通6克,滑石9克,甘草3克。

【功效】清泻肝火,利湿清热。

【用法】水煎服,日1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