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与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文化散论
历史趣谈《琅琊榜》背后的真实 还原上的南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琅琊榜》背后的真实历史还原历史上的南梁导语:《琅琊榜》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小说中的朝代当然是虚构的。
也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改编后,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琅琊榜》原著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小说中的朝代当然是虚构的。
也许是为了更有真实感,改编后,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南梁大通年间”。
南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朝代。
东晋灭亡之后,南朝共经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梁是南朝第三个朝代,建于公元502年,史称“南梁”,也称“萧梁”。
“大通”是梁武帝时期使用的年号,即从527年3月至529年9月。
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也许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也许是因为大多朝代太过“短命”,南北朝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样为人熟知。
不过,细读历史后会发现,其实南北朝的精彩纷呈并不逊于风云三国、盛世大唐。
南北朝,其实南朝和北朝并存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42年时间,即从439年至581年。
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与南朝的刘宋形成对峙之势,真正意义上的(或狭义上的)南北朝才正式开始。
而581年,杨坚代周建隋,真正意义上的南北朝已经结束了。
南北朝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事实力要强于南方,而南方的社会文化要比北方安定繁荣得多。
在北方,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但因民族矛盾太过尖锐,一直战乱不止。
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促进了胡汉融合,缓解了这一矛盾,使得北魏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不过,自孝文帝去世(499年)后,汉化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社会矛盾再次激化,国势急转直下。
在南梁建国初期,北魏生活常识分享。
琅琊榜读后感
琅琊榜读后感《琅琊榜》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古装剧,它以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命运为背景,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时代。
该剧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对历史的再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在观看这部剧之后,我深受触动,对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让人印象深刻。
例如,主角梅长苏是一个心怀大志,却又深藏不露的人物。
他的身世之谜和与霓凰的感情纠葛,让人为之动容。
而梁帝、萧景睿、林殊等人物也各有特点,他们的成长和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他们的个性魅力,更能够从他们的命运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
其次,剧中的政治斗争和权谋博弈也是令人着迷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各种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让人目不暇接。
梅长苏作为一个智谋过人的谋士,他在这个权力的角逐中游刃有余,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奋斗。
他和梁帝之间的互动,以及他对权力的态度,都让人深思。
这种政治斗争的描绘,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上的政治风云,也让人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剧中的爱情情感也是观众们感动的一部分。
梅长苏和霓凰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却又充满了柔情和温暖。
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为之动容,也让人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同时,剧中的其他爱情线也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感人之处,让人看得心潮澎湃。
总的来说,《琅琊榜》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古装剧,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政治和爱情的深刻剖析。
通过这部剧,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也可以对当今社会有更多的思考。
希望这样的优秀作品能够继续出现,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
《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琅琊榜》是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和颂天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圣基影业有限公司、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孔笙、李雪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陈龙、吴磊、高鑫等主演的古装剧。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琅琊榜》中的历史知识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由孔笙、李雪合力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陈龙、高鑫、吴磊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剧《琅琊榜》最近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琅琊榜》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梅长苏在国仇家恨、兄弟情义的漩涡中见招拆招、游刃有余,奏出了“江左梅郎”赤子之心下的一曲慷慨悲歌。
很多朋友跟我说,《琅琊榜》太古朴了,个中太多专业名词、历史知识,读书少了还真是看不懂。
没错,《琅琊榜》虽为虚构,背景是架空的,但个中礼节、文化,却扎扎实实地复古讲究。
这部电视剧,没有泛泛的爱情,没有大量爆发的情绪,看惯了大悲大喜的观众们一时无法适应,但是听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反馈,我相信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好剧,它不再是一次性产品,哪怕个中礼节演示,都值得你反复一观。
电视剧《琅琊榜》以其磅礴大气而又不失诗意的故事主线与画面感,为国内古装剧进行了全新的定义。
不同于以往的古装剧,《琅琊榜》从精神气质上保持了鲁剧制作严谨、精良的风格,在制作上,包括场景,服装,都十分精细,这方面也是鲁剧的优点。
以下分享豆瓣作者,猫眼电影特邀影评人“绿流三千里”的一篇《琅琊榜》的剧评文章: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
在作者的剧评中,了解一些历史小常识,让大家迅速融入《琅琊榜》!看懂《琅琊榜》,原来可以解锁这么多成就。
作者:绿流三千里近期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琅琊榜》,虽然是架空的大背景,但仔细点也能看出借鉴了南北朝的历史背景。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琅琊榜》是知名作家海宴所著的一部以古代江南地区为背景的小说,以草根晋升为贵族的故事为主线,融入大量的历史、政治、人情和江南风俗元素,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古代社会。
除了故事情节的精彩之外,小说中还融入了大量的道家思想,通过对人物性格塑造、事件发展和价值观呈现等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了浓厚的道家思想内涵。
在《琅琊榜》中,道家思想的最重要体现之一是“无为而治”。
在小说中,主人公梅长苏深受道家哲学影响,他本性懒散不修,不喜欢争斗和权谋。
但在面对乱世和权力的时候,梅长苏仍然能够游刃有余地化解危机,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相契合。
在道家思想中,强调以无为的态度应对世间的种种挑战,反对强求和争斗,认为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梅长苏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从容不迫、淡定自若的态度,正是对道家思想的生动诠释。
在《琅琊榜》中,还反复强调了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观念。
主人公梅长苏虽然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才能,但他从不试图去扭转命运的轨迹,而是顺势而为,以隐忍和观望的态度面对一切。
对于他人的行为和选择,他也始终抱着包容和理解的态度,从不强加自己的意愿。
这种宽容、随遇而安的态度正是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一种具体体现,他淡泊名利,隐忍忍辱,追求心灵的平和,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琅琊榜》中,凸显了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观念的也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以柔克刚”原则。
在小说中,梅长苏从不以武力和权谋去对抗敌人,而是通过智谋和柔情化解危机,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与道家思想中“以柔克刚”的观念一脉相承,强调不以硬碰硬、死守死战,而是通过灵活聪慧的手段去应对困难和危机,以化解敌人的强势,谋求和平解决问题。
《琅琊榜》中还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的原则,即通过顺其自然、柔中有刚的态度去处理事物。
梅长苏虽然身陷权谋斗争之中,但他始终以淡然的心境对待这一切,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和和从容,不为功名利禄所牵绊。
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论文
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论文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论文近年来,网络原创素材成为影视界竞相争抢的新宠。
电视剧《琅琊榜》正是取材于网络小说,成为当下中国最火的电视剧集,其精彩的内容不但引发国人热议追捧,很多外国人也对这部中国风格的电视剧推崇备至。
早在未播前,这部电视剧就在网络上备受关注,作者海宴塑造的主人公梅长苏个性鲜明,将夺嫡风云和铁骨忠魂在剧中相并联,在一幕幕阴谋权诈之间,展现了他的爱恨情仇。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唯美的拍摄画面、强大的制作团队,使这部电视剧在当今影视剧中被称为良心之作。
一、中华文化元素特有的艺术氛围《琅琊榜》所展现的浓郁中国风,正是从一个个场景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符号特征中体现出来的。
人物之间的言谈举止,对事件的处理、谋划、理解无一不在展示中国特色。
剧中多处画面体现出中国山水画卷的唯美、古意盎然。
其中古代山水园林场景,为整部作品增添色彩。
魏晋时期的传统文化到如今已经有较大改变,很多古风习俗早已遗失,《琅琊榜》很好地将这些古老礼仪习俗进行了再现。
比如剧中十里长亭送别场景出现多次,这种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所再现的凄凄离别情,能勾起观众回味“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思绪中。
长亭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在长亭送别中,宾主依中华传统礼仪相对跪坐,以清茶淡酒依依惜别。
长亭内情感的交流,亭外山水入画,加之拍摄角度的拿捏精准,画面剧情引人入胜。
《琅琊榜》中的琅琊意喻诸葛亮出生地琅琊郡,其主人公梅长苏足智多谋,曾获得水镜先生评语:“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与诸葛亮“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的评语何其相似。
两者都是神机妙算、忠心辅佐明君,最后都病逝于沙场,可见作者正是借用诸葛亮形象表现梅长苏的人物特征。
作为《琅琊榜》剧中主角,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士”的人物形象诠释得淋淋尽致,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在忍辱负重13年后,力保靖王开创政治清明的中兴盛世。
琅琊榜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琅琊榜是哪个朝代的故事琅琊榜是一部以南朝梁代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剧,它讲述了江湖中各路英雄豪杰的恩怨情仇,以及他们在乱世中的生存与奋斗。
而南朝梁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历史背景为何?琅琊榜的故事又是如何展现这个时期的呢?南朝梁代,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之一,它的建立者是梁武帝萧衍。
梁代的建立,标志着南北朝时期的正式开始。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梁代政治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梁武帝萧衍还下令修订了《梁律》和《梁令》,对梁代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完善。
在文化方面,南朝梁代也是一个繁荣的时期,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
而在这个时期,南朝梁代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比如梁武帝的女儿萧冶、梁元帝萧绎和梁敬帝萧方智等人,他们都在文学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
而琅琊榜所讲述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南朝梁代的乱世之中。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种势力之间争斗不断。
琅琊榜中的主要人物,如梅长苏、林殊、霓凰等,都是在这个乱世中生存的人物,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世和遭遇,却又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卷入了乱世之中。
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忠诚与背叛、生死离别,无不展现出了南朝梁代这个时期的特点和气息。
琅琊榜所呈现的南朝梁代,是一个充满了战乱、阴谋、权谋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和利益,不得不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挣扎求存。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琅琊榜中的故事才显得更加扣人心弦、跌宕起伏。
梅长苏身世神秘,林殊忠义仁爱,霓凰聪慧勇敢,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着南朝梁代这个时期的传奇故事。
总的来说,琅琊榜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南朝梁代这个历史时期,它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生动地展现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特点。
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剧,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朝梁代这个时期的风云变幻和人间百态。
琅琊榜所展现的南朝梁代,无疑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历史韵味的时期,而这些历史的印记也将会永远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内核初探——以优秀剧集《琅琊榜》为例
|Xi Ju Yu Ying S h i.戏剧与影视■■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内核初探—以优秀剧集《琅琊榜》为例袁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要:当下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规模正逐步扩大,王侯将相,江山美人,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粉墨登场,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剧集变得冗长肤浅,甚至出现了亵渎历史、恶搞人物的情况,令人大跌眼镜。
本文通过对《痕琊榜》这部优秀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解读,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思考了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方向为何,提出了如何彰显传统文化底藴方面的建议,旨在为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蓬勃发展略尽绵力。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历史题材电视剧《痕琊榜》传统文化底藴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一、互文性: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黑格尔也曾 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
历史承载着人类宝贵的 生存经验和无可取代的集体智慧,透过历史这面镜子观照 当代生活,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都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社 会,人类也越来越懂得通过探索历史资源,借用古人的智 慧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面对人生的生存困 境。
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人们对历史的熟悉或理解 大多是建立在经史典籍之上的。
所谓史实,应是真实发生 的事情,而现在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类似于是对历史故 事的了解,与事实还有稍许差距。
若我们从历史的事实出 发,追根溯源,可以形成历史科学,但我们若从叙述历史故 事的角度出发谈论历史,则会在文本之上衍生出文学的虚 构与想象。
此时,我们不禁会问,那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性 到底应该如何辨别和区分呢?为了解决类似于这样的重 大理论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种“互文性”理论。
俄国学者巴赫金的诗学所提出的“复调”理论、对话理 论已经包含有互文性的因子,比较系统地倡导互文性理 论的,当推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飯•克里斯蒂娃。
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礼文化叙事及其传播价值研究
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礼文化叙事及其传播价值研究摘要:《琅琊榜》作为中国电视剧的代表作品,在展现古代礼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剧中礼文化叙事的分析以及对其传播价值的探讨,旨在深入探究《琅琊榜》在中国电视剧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琅琊榜》;礼文化;叙事;传播价值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inese TV dramas, Langya lis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playing the ancient culture of etiquette. By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of etiquette culture in the drama and discussing its dissemination valu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ya list in Chinese TV drama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Keywords: Langya list; etiquette culture; narrative; dissemination value随着电视剧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电视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琅琊榜》作为一部受到广泛关注的电视剧,不仅在艺术成就方面有所突破,也在文化传承方面展现出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礼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琅琊榜》中的礼文化叙事和其传播价值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分析了剧中所涉及到的礼仪文化元素,如儒家礼仪、官场礼仪等;其次,探究了这些元素在叙事中的表现形式,如道德、权力、忠诚等方面的反映;最后,分析了这些礼仪文化元素在电视剧传播方面的价值。
通过对《琅琊榜》中礼文化叙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许多古代礼文化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视剧_琅琊榜_中的影像化表达_郭小霞
总第334期
论中国传统文化 在电视剧 《琅琊榜》 中的影像化表达
◆郭小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无尽的宝藏。 近年来, 许多热播电视剧在表现当下时代精神的同时, 把 人物设定、 故事编排牢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例如 《大宅门》 、 《乔家大院》 、 《打狗棍》 等。 最近热播的电 视剧 《琅琊榜》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成为广受好 评和备受推崇的主要原因。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 《琅琊榜》 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仁、 义、 礼、 智、 信”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道德 准则和伦理原则, 在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和积淀之后, 这5 个字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最重要的道德坐标, 是 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发展的文化根源。 在 《琅琊榜》 中的人物身上, “仁、 义、 礼、 智、 信” 这些传统美德都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 1. 仁: 仁者爱人 “仁” 是我国传统思想的核心, 其中蕴含了爱、 忠、 善 等多重含义。 儒家认为 “仁” 是君子自我修为的至高境界, “好仁者, 无以尚之” 、 “仁者爱人” 。 “仁” 代表了一种向 善的力量, 是对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梅长苏 (即林殊) 进京城 “复仇” , 费尽心机却从不伤 害无辜; 他处处为朋友、 爱人着想, 除了隐瞒自己的真实 身份, 还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所有的黑暗、 阴冷、 孤独、 痛 苦都用自己病弱的身躯一人承担。 当他必须要巧使连环计 策揭穿强大对手的真面目时, 迫不得已伤害到自己的好朋 友景睿, 梅长苏为此惴惴不安, 然而景睿对于梅长苏给自 己带来的伤害充分体现了 “仁” 者风范: “凡人总有取舍, 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舍弃了我, 这只是你的选择而 已。 若我因为没有被选择, 就心生怨恨, 那这世间岂不是 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 ” 2. 义:舍身取义 “义” 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备受 世人推崇, 关云长因为是 “义” 的代表人物而被国人供奉 为神, 毫无疑问, “义” 是中华文化中人们行为规范的最高 标准。 与 “仁” 不同的是, “义” 是一种行为取向, 具有民 间文化的特征。 《琅琊榜》 整部剧中, “义” 字贯穿始终。 为了让赤焰 军沉冤得雪, 为了对亲人、 友人的挂念, 为了国家的繁荣 昌盛, 梅长苏把人生献给了 “义” 。 在剧中, 无论是江湖之 人还是王公贵族, 都敬仰着胸中大义。 除梅长苏之外, 靖 王、 郡主、 言侯、 蒙大统领, 甚至 “吊儿郎当” 的蔺晨无不 是义薄云天、 为了胸中大义视死如归。 3. 礼:礼仪之邦 中国是礼仪之邦, 管仲将 “礼、 义、 廉、 耻” 定为国之 “四维” 。 “礼” 是我国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是维持社会 规范的一种工具。 《琅琊榜》 中人物见面、 离别必当行礼。 在剧中用到 了拱手礼、 揖礼、 附手礼等, 随着不同场合、 不同人物行 不同的礼。 当女将军霓凰得知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后, 两人 再次见面, 霓凰就不再以军人身份抱拳行礼, 而是以小 女子身份致以万福。 知书达理但地位不高的静嫔首次出 场时, 对地位不同的四个人居然行了四种礼。 静嫔见太皇 太后的是稽首礼—最大的一个礼, 向皇后行的是顿首 礼, 给妃子行的是空首礼, 给长公主行的是一个万福。 但 是长公主随后托住她, 给她同样一个万福, 这是还礼。 4. 智: 知者不惑 智: 智者, 知也, 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 曲直、 邪 正、 真妄, 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 是为智也。 古人 云 “知者不惑” , 只有智者才能实现 “仁” , “智” 也是实现 “仁” 的重要条件之一。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人们都认为追求知识、 增长智慧是实现远大抱负的重要 途径。 《琅琊榜》 虽架空历史, 但还是可以看出是发生在南 北朝时期。 南北朝思想多元, 文化开放, 重风骨, 重气韵。 剧中梅长苏、 景睿、 言豫津无不彬彬有礼、 文武双全, 他 们精通琴棋书画, 通晓人文常识, 颇具古代文人的气节。 5. 信:一诺千金 “信” 的内涵很丰富, 包括诚实守信、 言行一致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诚信是立人之本, “人无信则不立” ,
江左梅郎梅长苏历史原型
“江左梅郎”历史原型曝光电视剧《琅琊榜》有无史实依据?2015-10-29 10:02:46 来源: 网易娱乐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不是普遍存在,但个案还是有的。
至于具体人物,这里有两个备选答案:一是南朝的道家人物陶弘景;一是唐朝的布衣宰相李泌。
根据时代背景而言,陶弘景的可能性大。
当然,并不是说梅长苏的原型就是陶弘景,而是说梅长苏身上有陶弘景的影子。
陶弘景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存在,为梅长苏这个角色的出现,奠定了合理的基础,让这个角色不会太荒诞。
先看这两人的身份。
梅长苏虽然说是将门之后,但他出现在大家眼前时,只是一个江湖人物、“麒麟才子”,以平民的身份介入宫廷斗争,乃至军国大事……具体剧情,这里就不重复了,而在真正的历史上,陶弘景基本上扮演了这种角色。
南朝的陶弘景,中年以后,在朝廷是没有什么具体职位的,一直隐居在茅山当道士,每天基本上干的是跑步健身的事,要不就是守着炉子提炼丹药和草药,或是写写诗,看看风景,朝廷军政大事看上去和他似乎没有半毛钱关系,然而实情并不是表面上这样的。
据《南史》记载,金陵城里的梁武帝很惦记这位仁兄,不是惦记着喝酒,而是惦记着国家大事,隔三差五地要将军政经济大事送到茅山去,递到陶弘景的“邮箱”里,等参考意见,甚至亲自前往,“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陶弘景因此被誉为“山中宰相”,这个角色倒是和梅长苏能重叠。
再说颜值,《琅琊榜》里的梅长苏非常帅气,玉树临风,这个确实有点魏晋南北朝的味道,那是个美男子扎堆出现的时代,美男子的代言人潘安就是魏晋时期的。
陶弘景恰好也是颜值很高的男子,看《梁书》的记录,陶弘景长成这样:“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
”把这个外貌描写移到梅长苏身上去,半点也不唐突。
接下来,还要比一比才艺,麒麟才子梅长苏除了武艺,样样都精通,基本上全面发展,不然怎么上流行指标“琅琊榜”呢?陶弘景恰好也是这样一个人物,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如果暂时有哪一点不通,他会很惭愧,明确表示压力很大,“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中国古代文论与电视剧《琅琊榜》艺术特色
文化传播与审美第4卷第01期中国古代文论与电视剧《琅琊榜》艺术特色杜嘉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影视艺术似乎已经取代文学占据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许多精髓都对当代的影视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电视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恰恰是产生于文论基础之上。
本文将以电视剧《琅琊榜》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今电视艺术作品艺术特色间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电视剧;琅琊榜;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 2021 ) 01-0116-02_、引言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美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历来学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重点都在 于其对中国文学发展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塑造所产生 的影响;而对于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的研究则大多集中 于对影视作品思想情感内核与人物形象塑造等层面的 探索,鲜少存在将当代影视艺术作品与中国古代文论 结合在一起进行探究的尝试。
而针对二者之间的精神 联结展开探究,恰恰可以在更深入地挖掘中国古代文 论价值的同时,达到更好地指导当代影视艺术创作的 效果。
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艺术想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想象”二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 期爱国诗人屈原的《远游》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 掩涕®。
”这里的“旧故”兼指故土及故人,大意対‘思念故 土旧友而驰骋想象啊,长长地叹息着擦去泪水。
”而后曹 植在《洛神赋》中也提出“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 想像,顾望怀愁®。
’面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许多优 秀的文论家也都曾对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想象 产生的作用提出过真知灼见,其中对‘想象"^为明确而 系统的诠释则是由陆机的《文赋》开始的。
“精骛八极,心 游万仞八极”是八个伸向极点的方向,用以指地平线 以内的整个世界和万事万物万仞”(字面意思指大约 两万五千码)强调上下之距离。
从国产大剧琅琊榜的服饰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国产大剧琅琊榜的服饰看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原著是架空,但电视剧落脚于南朝萧梁时期。
此时期深受秦汉一统时代的礼仪、服饰、建筑、器具和文化遗传,剧中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影子。
但在秦汉大一统格局下造成的严谨不同,经历了魏晋时代的动荡,世人对礼教、规制的怀疑以至于弃绝(由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宽衣、任情、张扬、放诞之风——(阮)籍曰“礼岂我辈设也?”——《世说新语·任诞》),以及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和其他西方民族的影响,有更较之秦汉更为随意舒适和自由的风气。
服装提花织纹△景睿背心提花织古代普通织机是利用一片或两片综(提升经线的部件),分别同时提升单数或双数的经线,形成梭口,以便送纬打纬,织成平纹的织物。
提花织机则是有许多综片,分别控制千百根经线作不同的升降运动,与交织综一起同纬线错综参差交织成具有各种花纹和文字图案的织物。
商和西周的丝织品上已有简单的几何纹,可知当时已有提花的机具。
△外袍提花织纹春秋战国时,相当精美的锦和文绮上已出现了复杂多变的鸟兽龙凤花纹,可知提花装置已从简单趋于复杂,应已使用平放式的吊综提花和有脚踏板的织机,而且可能将用线综来提升单根经线改进为把作相同升降运动的线综合为一束,即综束,一起提升。
考古发现的汉代提花织物主要是文绮、文锦和文罗。
△梅长苏斗篷提花织纹文绣亦称“纹绣”。
古代在丝帛上刺绣,称为“文绣”。
以区别于文锦。
至汉代在布帛上绣花,才通称为“刺绣”。
绣画的锦帛,用作衣服。
△肩上文绣△梅长苏袖子上是文绣,对襟为缂丝或提花织《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赵岐注:“文绣,绣衣服也。
”《汉书·贾谊传》:“且帝之身自衣阜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
”△太后肩部、皇后领口文绣缂丝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
中国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缂丝毛织品。
琅琊榜的历史背景
琅琊榜的历史背景《琅琊榜》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历史剧中,琅琊榜是一部备受称赞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政治斗争、权谋、家国情仇的故事。
该剧背景设定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事之秋,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断。
下面我们将从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出发,探讨这一部剧的创作灵感来源。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从420年持续到589年,历时近170年。
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之分,标志着中国政治的分裂和统一的不断循环,这一时期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战乱频仍。
东晋政权的灭亡,意味着南朝的崛起,在这段时间里,南朝宋、齐、梁、陈等南朝政权屡次更迭,而北朝鲜卷、北魏、东魏等北朝政权也是此起彼伏,统一大业一直没有停止,这种割据的局面也造就了历史上许多令人唏嘘的苦难故事。
创作《琅琊榜》这样一部剧,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混乱的背景之中,艺术家们观察时代的利己、权谋,以及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在这样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代,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这在《琅琊榜》当中得到了非常好的表现。
“琅琊榜”这一设定,也恰如其分地突出了帝王之间的政治斗争,官场上权谋斗争,而各种人物的命途变迁也是历历在目。
主人公梅长苏历经的刑政,谋略斗争,为表微嘉軟出色和背后的因果征应,曲折前行的戏剧展开是外史探究,是由于此年代动乱,主人公在这种阴谋密布的年代自立自强,以简单的帝国合适思考。
琅琊榜的推出不顾最佳编剧,毫无以往作品的误差,使风行不再为观众记得品质,由此,剧中各个形象众生,令人难忘。
长久以来,关于《琅琊榜》的讨论依旧没有止境。
历史背景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当时政治、社会、人性的复杂纠葛。
这部剧所说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真实投影,更是对当代社会的潜在启示。
琅琊榜的历史背景,是这部作品能够深入人心、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琅琊榜》的历史背景设定,既体现了南北朝时代的政治乱象,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面。
换命换荣——琅琊榜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风貌
换命换荣——琅琊榜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风貌《琅琊榜》是近年来备受追捧的一部历史类电视剧,该剧以江湖变幻、朝堂争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梅长苏追求家国复兴、扬善惩恶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琅琊榜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风貌。
一、历史背景1. 西晋末期的政治动荡:作为小说“琅琊榜”的基础,西晋末期的政治动荡是必不可少的历史背景。
该时期的分裂和混乱,导致了各地的屯田兵变和各种民变农乱,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同时,由于隋唐时期的统一战争征服,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和文化融合,也对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 钦差大臣制度的出现:隋唐以来,钦差大臣制度成为朝廷派遣官员赴各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钦差大臣可以主持地方政务,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行政管理网络。
这一制度的推行,促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和协调,也为明清封建时期的“巡抚制”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风貌1. 异族文化的交融:在电视剧中,梅长苏、容华等人身份的揭示,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面貌。
金、蒙古、胡、满,这些外族入侵和移民,与中国文化历经交融,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2. 看门大爷与城市管理:在电视剧中,琅琊阁的看门大爷一直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
琅琊阁不单单是一个图书馆,还是一个治理城市的“智囊团”,琅琊阁治城的理念贯穿于整部电视剧的故事线和情节中。
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公共安全和治理事务非常重要,而城市管理成为官员必须分配的任务之一。
3. 文化匮乏与士人精神:在西晋末期,文化尚未扎根,尤其是北方,大多数人们还停留在劳动交换和商品经济的末期状态。
但在这种环境下,诗词歌赋依然火热,尤其是士大夫精神高峻,起到了推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的修身教育、仁爱精神、尊师重道等价值观,也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4. 朝臣们的权力斗争:在电视剧中,梅长苏和一些领袖(如花楚衣、云晓瑶等)一起,对抗了削弱皇权的大臣和群雄。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官员众多,权力斗争错综复杂。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小说《琅琊榜》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琅琊榜》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题材小说,虽然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小说中所蕴含的一些思想观念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小说中所渗透的道家思想。
一、“道法自然”思想在《琅琊榜》中的体现“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观念,它主要强调宇宙间的种种自然现象和人类的行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的主张。
在《琅琊榜》中,这个思想的体现尤为明显。
例如,主角居世民在一场火灾中用火候控制制成的铜器舀取水救火,这就是典型的符合自然规律和避免浪费的行为。
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韩氏兄弟“寡人之治”理念,这一理念认为,在治国方面,应该尊重百姓的需求,注重化解社会矛盾,而不是强权压迫。
这样便能够建立一个自然禀赋、和谐宜居的社会形态,符合“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
“修身养性”是道家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倡导人们应该从内心开始掌控自己的行为,注重修身养性,使自己能够一直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
在《琅琊榜》中,这个思想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例如,主角居世民在处理政治事件时总是保持淡定,不轻易受到情绪的折磨,这个行为符合“修身养性”的要求,能够让他更加从容地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
另一个例子就是诸葛青洪深深地明白保持内心淡定是很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外面与人相处得很好。
由于“无为而治”观念的段子特别多,所以也被称为“段子政治学”。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领导与统治者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不应过分干预,建立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社会秩序。
在《琅琊榜》中,这个思想体现的尤为深刻。
例如,在章惇捣毁墨家兵器时,居世民认为这样做并不是好事,并劝告章惇不要过于干预,因为这只会招致更多的或多或少有些的祸害。
另一个例子就是,监察徐宾的献馆中,居世民对他的表现很信任,相信他能够自我纠正,而不需要外部的干预来调整他的行为。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在《琅琊榜》中的体现多种多样。
无论是“道法自然”、还是“修身养性”和“无为而治”等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传统道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也让读者在欣赏小说的同时,更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琅琊榜》观摩学习有感_1
《琅琊榜》观后感www.5y历史小说很难写,因为小说要能合上真实的历史事件,另外在史料空白处添加合理的想象,把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方为上乘之作。
现如今有了架空类的历史小说,写手就完全摆脱了这个严苛的限制,自由发挥的空间变成无穷大。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琅琊榜》虽是宫斗题材小说,构思格局不落俗套,伏笔埋得巧妙,草蛇灰线。
节奏紧凑的负面是情节发展得有些过于理想化,逻辑严密性也欠缺,但是看这种小说是不应该多想的。
书中人物的名字取得太不讲究了。
比如我一开始看见“夏冬”这个名字,心想作者是以此来暗示这个人物命运坎坷内心纠结,后来发现她的师姐师兄叫夏秋夏春,而作者自己的笔名海宴就来自于海鲜宴席,心知自己想多了。
“霓凰”,也许就来自于黄色的霓虹灯,“泥黄”还不如“土黄”叫得顺口。
如果我看到好的影视作品,并得知其改编自小说,一定去找原著来一睹其原始文字风貌。
但是如果我读过一本好书,而这本书后来被拍成影视作品,慕名而往,却往往扫两眼就没有再往下看的兴趣了。
桐华的《大漠谣》和《云中歌》都被电视毁了,《步步惊心》也一般。
制作并不粗糙,演员颜值也高,问题在于绝大部分演员演技实在太差,分分秒秒提醒你他们在演戏。
我觉得桐华最好的小说是《长相思》,讲的是发生在《山海经》描述的上古时期的故事,有对于桐华而言极罕见的喜剧结尾,画面感极强,男猪脚符合诗经和论语里关于男子容貌品行的所有高标准描述,特别适合于拍成电视剧的,将来可千万别再被糟践了。
听说《琅琊榜》电视比《甄环传》好看,于是几乎从不看电视剧的我按耐不住了。
吃午饭,洗收衣服,收拾屋子的时候都同时赶剧。
确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人们说太忙没时间做某件事的时候,其实只是不够想而已。
电视剧确实充分发挥了表达方式的优势,画面唯美。
电视剧把故事背景定于南北朝,但是官制(三省六部不是隋朝才有的么),发式(那时候在正式场合汉人的头发不会编成麻花的吧),称谓,名讳……不是说了不要多想吗?!是是。
琅琊榜影射了哪些政治历史
《琅琊榜》影射了哪些政治历史?2015-10-14澎湃新闻最近,由网络小说《琅琊榜》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颇受关注,豆瓣评分9.3分。
该剧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本文原题《<琅琊榜>的年代设定、地域设定和政治设定》,系曹东勃先生对该剧的分析,经作者授权,澎湃新闻予以转载,略有删节。
文/曹东勃孔笙导演的电视剧都不能错过。
只是去年看《北平无战事》的时候还有时间慢慢看,今年自从小家伙出生后,电视就没打开过,以至于这部《琅琊榜》,我只能突击性地追了三天时间,终于赶上了进度。
由于这部剧高密度、跨朝代、虚虚实实地聚合了很多要素,还有不少能够激起当下共鸣的历史钩沉和现实影射,所以主页君也只好发散跳脱地记下一些观后感。
年代设定虽然该剧整合了很多朝代的特色,但基本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南朝梁,是可以确认的。
然而我们又不能简单地将之与历史上的南梁对应起来,而是必须将时间轴向前延伸到永嘉南渡、晋祚东移,向后伸展到整个武夫僭政、宋齐梁陈。
南梁的立国,只是这两个多世纪的连续统中的一环。
论中国历史上高层政治斗争的残酷血腥,前有春秋、后有晚唐五代,夹在其间的南朝可算是第二个高峰。
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叔侄互害,大臣弑君,君诛大臣,衣冠禽兽轮流坐,城头变幻大王旗,在此期间不可胜数。
这个年代的皇帝是真正的高危职业,不是他自己要做皇帝,也不是别人选他做皇帝,是被一股无形的时势推搡着,不得不如此。
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更重要的是他被卷入了历史的行程。
从这个角度看,仅仅把梁帝看作梁武帝还是不确切的,他实际上囊括了宋、齐、梁三朝嗜杀暴君的共同特点。
王夫之在点评这段历史时说:“宋可以有天下者也,而其为神人所愤怒者,恶莫烈于弑君。
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
弑则自宋倡之。
其后相习,而受夺之主必死于兵与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琅琊榜》与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文化散论文/煮酒君琅琊榜热播后对他的话题很多,而对于它的历史背景却基本是固定的:南北朝南陈政权,但是小说与历史又有什么样的差别呢?值得我们细细审视。
真实的皇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南兰陵郡人。
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
萧衍自幼就展现出聪慧与才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
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
沈约是《宋书》、《齐纪》等书的作者,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
萧衍文武兼备,不仅仅十分有文采,而且胆略见识很高,在南齐混乱的政局中,萧衍前期一直坐山观虎斗,自齐武帝去世后,南齐即进入多事之秋,太孙萧昭业即位不足数年即被皇族萧鸾处死,萧鸾不久即位为齐明帝,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萧宝卷即位,这就是无能的东昏侯。
东昏侯治国无术,却很残忍,萧衍逐渐和他对立起来,废除萧宝卷,另立齐和帝萧宝融,掌握实权,几年之后萧衍夺下帝位,代齐建梁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
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
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谤木函和肺石函。
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
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
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
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
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萧衍也是猜疑心重,忌惮开国元勋。
在功臣当中,应该是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大,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
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
建国开始时范云就病逝了,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过来,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
萧衍对功臣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照顾得有些徇私护短。
一个是他的六弟萧宏(剧中的纪王),一个是他的次子萧综(剧中的誉王)。
萧宏与萧衍女儿长公主私通,谋划着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
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
萧衍没有怪罪萧宏。
后来萧宏得病而死。
萧综是萧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
萧综并没有受歧视,萧衍封他为王,还做将军。
但吴淑媛自己失宠之后,由于对萧衍的怨恨,就把七个月生萧综的事告诉了萧综。
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萧衍更为疏远了。
后来,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督率各军作战。
但萧综投奔了北魏。
这使得萧衍十分痛苦,晚年逐渐迷信佛教。
甚至到了舍身入佛寺的地步,因为信仰佛教而大肆兴建佛寺,并且号召全民吃素(佛教吃斋之风即由其开)当时国都金陵出现了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的局面,杜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容这种局面,梁武帝疯狂信佛,引发了著名的侯景之乱。
真实的祁王——昭明太子萧统剧中祁王王乃是皇帝长子,因为太过出众而被猜忌赐死,真实历史上萧衍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也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今日我们都能读到一本书叫做《昭明文选》这是魏晋时代最为完备的文史著作,而编撰此书的人就是萧统。
萧统,字德施,天监元年,十一月,萧统被立为皇太子。
萧统自幼聪慧,九岁时萧统就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
讲毕亲临释奠于国学。
天监十四年正月,梁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
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
太子仪态优美,举止端正,读书数行并下,过目都记忆下来了。
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有的时候作剧韵,都思考一下便出来了,无所点易。
帝大弘佛教,亲自讲说。
太子亦素信三宝,遍览众经。
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
自立《三谛法义》。
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都认为是至德所感。
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可以说萧统文采,治国之能以及佛学都很有研究。
然而到了普通七年,萧统因为却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
事情的起因其实是因为萧统孝道导致的,萧统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
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
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
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
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母亲去世后,萧统想为母亲找个好墓地,以百万之价买了一块风水好的墓穴,却让人告发说此处王气高于武帝陵墓。
萧衍生性多疑便命人查看,萧统听闻这地方不利于自己的运势,埋了一对儿蜡鹅为自己祈福,结果宫监鲍邈之因为与萧统有间,密启武帝云:萧统诅咒皇帝早死。
并告发与文士议论有意谋反。
帝密遣检掘,果得蜡鹅等物。
梁武帝闻言,怒不可遏,把太子痛骂一通,临走前又丢下狠句:“逆子,看朕怎么收拾你!”其实萧统本意不过是因为那块坟地风水不太好,埋个腊鹅可以改善风水。
至于找几个文人聚会,是讨论为我编的"文选"作序的事。
萧统素来耿直,被气得晕厥在地。
被太医救醒过来后大病一场,此后的萧统一直不涉朝政,埋头整理文集,可是五年后萧统在乘船摘芙蓉时落水感染疾病,他为表示孝心没有向父亲报告,不料几日后却重病去世。
真实的梅长苏与赤焰军——南朝大将陈庆之的白袍军梅长苏身体羸弱却智谋无双,深得信任,这个人历史上也有原型,那就是南梁名将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
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
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人对弈,其他人都会自己筋疲力竭,唯独陈庆之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
年仅十八岁就被任命为主书.普通六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任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并率2000人送豫章王萧综入镇徐州。
同年五月,魏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2万来拒,屯据陟□。
元延明先遣其将丘大千筑垒,以切断梁军的进军路线。
陈庆之进逼其垒,魏军一鼓便溃。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
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李长钧筑两城以拒之,陈庆之攻拔两城。
十一月,李宪力屈而降,陈庆之入据其城。
此次作战,梁军共克52城,获75000人,陈庆之转为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大通元年,陈庆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联合进攻北魏涡阳。
后梁军依靠陈庆之的计谋大败魏军,涡水因为俘斩过多而断流,又接受了城中3万余人的投降。
涡阳一战,魏军全军覆没。
此后北魏大乱之际,陈庆之又以7000之白袍军,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此后竟然攻入洛阳,然而数日后尔朱荣即率兵进攻洛阳,陈庆之七千白袍军死伤惨重下,陈庆之只好向南梁撤退,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
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陈庆之本人幸免于难。
失去军队的陈庆之化妆为一个僧人辗转返回南梁。
回到南梁,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
中大通二年,梁武帝以陈庆之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其余如故。
陈庆之到任后,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
陈庆之随即减免了义阳镇的兵役,停止水运补给,使江湘诸州得以休养生息。
并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粮食充实。
梁武帝为此经常嘉奖陈庆之。
大同二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
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
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
同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
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梁武帝下诏批准,然而三年后陈庆之即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真实的猎宫之围——侯景之乱南北朝时期,正值五胡乱华,有一个民族涌入中原大地,引发血雨腥风,那就是羯族。
羯族已经灭亡,很难考察其人种,陈寅恪先生认为是大月氏人,谭其骧认为羯人是中亚康居人统治下的索格底亚那人,而近几年根据考据认为是康居人的可能性最大。
因此可以证明羯族为白种人,羯族十分善战,生性残忍可谓被誉为禽兽民族,因为有人头祭天的行为,羯族极为嗜杀!后赵石虎即为羯族,他嗜杀成性,驱汉丁40余万营洛阳、长安二宫,造成尸积原野;修林苑甲兵,50万人造甲,17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5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其间由于负妇义夫的反抗,死者不计其数;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羯族人将汉人称为两脚羊,随意屠杀,生吃。
据史书记载羯族人打仗不带军粮,驱赶数万汉女随军,白日奸淫凌辱,夜晚即杀掉烹食。
羯族入侵以来北方赤地千里,汉族几乎灭绝。
冉魏建国后,冉闵对于羯族进行了疯狂屠杀报复,活埋40万羯族又屠杀30万羯族军队,才击溃了这一残暴民族,到了南梁时期,羯族人口只剩下数千人,被侯景率领因为反抗北魏尔朱荣而投靠南梁,梁武帝崇信佛教,便可怜于他,侯景随即带领数千羯族南下。
侯景此后求婚于王谢等家族,当时作为门阀制度的最大领导者,王谢家族对于他断然拒绝,梁武帝也无能为力,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侯景,可是侯景狼子野心,不久就起兵反抗,将王谢等大族全数屠杀殆尽(门阀制度至此全面衰落),仅仅建康一城,侯景就屠杀了40万人。
南方更是被羯族屠杀的赤地千里,虎狼食人。
已经有商品经济苗头的南朝经济至此彻底崩溃。
最后大将王僧辩与陈霸先统帅精兵30万才平定侯景之乱。
南朝体制彻底崩溃,一直到唐朝都未能恢复。
在这场叛乱中,曾经有恩于侯景的梁武帝却被活活饿死于台城。
(文/煮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