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明朝迁都北京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明朝迁都北京原因

燕王朱棣运用已逝父皇朱元璋授予诸藩王的特权,以“清君侧,诛齐泰”为名,经过1399年至1402的靖难之役,打败建文帝,改元称帝,是为明成祖。次年即改北平为北京,调用约80万能工巧匠,由木工蒯祥主持,历经19年的大规模营建,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诸司保留。明成祖之所以迁都北京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其具体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政治重心和军事重心的契合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明初定都南京,财赋供给丰裕,人口众多,达成了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和谐,但也留下了远离军事中心北平的后顾大患:1368年8月徐达、常遇春统率大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但实力尚存,蒙古贵族退回到蒙古高原,继续统治长城以北的一些地区,并经常派骑兵南下袭扰劫掠明朝北部边境。为防止北元进攻,朱元璋封诸子为王镇守北方各边,担负起剿抚夷狄的任务。鉴于蒙古兵时常出没塞下,北边藩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燕王、晋王权力尤大,燕王朱棣拥兵10万,晋王带甲8万,革车6000,大将冯胜、傅友德的“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军务大者始以闻”。关于这件事,郑晓的《今言》有载:“国初都金陵。以西北戎之故,列镇分封,似乎过制……今考广宁辽王、大宁宁王、宣府谷王、大同代王、宁夏庆王、甘州肃王,皆得专制率师御虏。而长陵时在北平为燕王,尤英武。稍内则西安秦王、太原晋王,亦时时出兵,与诸藩镇将表里防守。”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都有虏患。朱元璋于此分封九个儿子,统兵御虏。天下的军权,多半都在自己的儿子们手上,所以,生性谨慎的郑晓也微讽“似乎过制”。这九位亲王,都曾经与虏敌交过手。但真正对稳定北方控制强虏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时为北平燕王的朱棣。”常年镇守、经营军事重地北平的燕王朱棣手握重兵、精兵,为他发动靖难之役,登上九五之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成祖即位后,也进行削藩,北部边防消弱。西北的少数民族不断南下骚扰边境。为了加强北部边防,又避免重蹈覆辙,他采取了迁都北方就近指挥防御的办法,从而实现了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的统一。此举造成了明代独特的“天子守边”的局面,防备边臣拥兵自重。“兵权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之以亡”,在封建社会,没有比兵权牢牢地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里更能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皇权至高无上的了,包括父子亲情。虽然定都北方远离经济重心,但可以通过用南京控制南方财赋,改善交通,钱粮北运来妥善解决。

二、北京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战略上,是御外敌与国门外的兵家要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在漫长的时期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中原文明都领先与周边,因此,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建都,绝大部分都在北方,而建都江南的屈指可数,仅有金陵、杭州、扬州等处,并且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于北方者,大都国祚长久。这皆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在冷兵器时代,汉人的

温文尔雅怎抵挡得住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明初,虽然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女真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特别是蒙古的鞑靼部和瓦剌部不断南下扰扰边境,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开封都可选择,但北京对对付东北“虏患”更具有地理优势;政治上,定都北京,对经略辽阔的北方也十分有利。经济上,北京算是一个从农业区到牧业区的一个边防重镇,因为首都在边境而必须保证稳定,而边防的稳定有力地掩护了大后方南方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三、趋利避害,别开生面

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执政基础。而北京既是他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又远离南方亲建文帝的势力。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四、北京备受政治家的青睐

明成祖在北平曾住了二十多年,对其深有感情,他委实不喜欢南京,永乐四年,朱棣就开始了北京的建都工作,从永乐七年开始,就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自己时时跑到北京住下来。当时的情况是南京仍作为首都,而北京则成为行在。京城的建设,整整进行了十五年。这期间,为配合迁都,朱棣做了两件事,一是从江南各地向北京大量移民;二是疏浚运河,打通南北的运输干线。据记载,洪武三十年,通过海运由南输往北方的粮赋只有七万石,永乐六年,就增至六十五万石。永乐十二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增至五十万石,另还有四十万石由海运输入。到了十六年,由运河输往北京的粮赋就已高达四百六十万石。迁都的正式实施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此前,朱棣封赏所有参与都城兴建的人员,苏州匠人蒯祥,封为工部侍郎。当北京的建都不成问题时,朱棣就发出迁都的诏令。北京不再是“行在”而变成了首都,南京则变成了留都。迁都最初的几年,围绕该不该迁都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朱棣为了压制反对派意见,让部院大臣与科道言雨中跪辩,并杀了坚决反对迁都的萧仪等几个人,表明了自己哪怕老天爷震怒,迁都也不容置疑得决心。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死。他的儿子仁宗继位。仁宗喜欢南京,登基之后,他决定把首都再搬回南京。但刚有这个想法,他就死了,在位还不到一年。仁宗的儿子宣宗继位,他是朱棣生前最喜欢的皇太孙。宣宗同朱棣一样喜欢北京,于是更改父皇的旨意,作出了暂不迁都的决定。这个“暂”字是为了给父皇一个面子,其实宣宗压根儿就不想迁都。所以说,某一个地方的兴衰,的确与政治家的决策有很大的关系。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该城是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开放边境贸易而倡议修建的“板升”城;再说今天的深圳市,如果不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恐怕至今还是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北京城的运气非常好,一是碰到了忽必烈和朱棣这样两个皇帝,对它情有独钟;二是负责修城的刘秉忠与姚广孝,都是非常有见地的设计师,没有他们,北京城不可能有令世界瞩目的帝京气象。当然,仁宗的短命也是北京城作为首都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再活十年,北京城会是怎样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