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合集下载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土地革命战争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十年内战”。

1927年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国内革命战争。

二、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

那么土地革命内容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摸寻,逐步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分配时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历史背景[请简述](1)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诉求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农民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土地兼并的农民起义中,早已表达了对土地的诉求,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土地平均主义思想。

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说明农民对起义军的支持源自于对土地的强烈诉求和渴望。

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正确处理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的关键所在。

(2)资产阶级革命的平均地权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被动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因此,中国的农民深受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日益加深。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来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但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并未成功。

中国人民在受到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同时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的压迫。

土地革命与统一战线

土地革命与统一战线

土地问题历来是国家稳定的重要问题,我国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也给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一定影响。

土地问题作为考研[微博]政治近代史纲要中的重要高频考点,值得引起考生的高度关注,下面我们就随都教授来学习一下。

一、考点解析
二、名师出题
蒋中挺教授日前在微博发布了最新编写的一道有关土地问题的解析题,希望考生通过上面的知识点能游刃有余的解答。

【材料】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的中心工作的变化。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这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问题】简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国民党军队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围剿”,但均遭失败。

1933年2月,又进行了第四次“围剿”,也惨遭失败。

工农红军在反“围剿”中日益壮大,拥有30万人。

1933年10月,蒋介石又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

在长征中,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

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1934年10月,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作战部队8万6千多人突围始, 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时,全军将士仅为近8千人。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死亡人数为7万8千人;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作战部队近10万人西渡嘉陵江,两翻雪山,三过草地,历经万般曲折艰险, 至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军将士3万3千人。

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形成
• 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 发展,土地革命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 起来。 • 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 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 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 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 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
形成
• 1930年2月,毛泽东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 西、赣南特委,红五军、六军两军委联席 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 到1930年底、 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 普遍开展,不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 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 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得到了解决。
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就领导根 据地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斗争。 • 在1928年底,湘赣边区政府根据井冈山地 区一年来土地革命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我 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 法》。这个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主要以乡为分配单位。
1927年9月19日 年 月 日 秋收起义部队 会师文家市
1927年10月27日 年 月 日 工农革命军到达 井冈山
第三,广州起义(1927.12.11) 第三,广州起义(1927.12.11) 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 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的屠杀政 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各地相继举行武装起义 割据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 教训中, 教训中,逐步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走上武 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走上武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土地革命的演变

土地革命的演变

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心得体会大全(15篇)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欢迎参考以下范文。

土地革命战争历史心得体会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土地革命战争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革命者须有坚定的信仰、长期的斗争和艰苦卓绝的抗争才能取得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起源于中国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始于1927年,是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工农军队为在辽沈和平整风运动中被逼离开归井察打根据地,而在江西井冈山开展的一场军事斗争。

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关键节点,土地革命战争象征着人民反抗封建专制、推行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精神追求。

尽管在战争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苦难和失败,但是这场革命战争为中国历史注入了许多不朽的故事,也为中国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二段:坚定信仰,铸就不屈的革命精神。

在这场土地革命战争中,毛主席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军队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和民主革命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他们军队内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纪律制度,建立了严密的政治教育制度,他们通过不断改变策略以及进行土地改革,打击地主阶级剥削政策和弊端。

同时,他们的农业生产和文化建设做得也非常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革命力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可行性。

在这场革命斗争中,毛主席和他领导的军队始终紧紧围绕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展开斗争,做出了历史贡献。

第三段:从失败中汲取力量。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失败。

这些受挫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革命斗争的困难和复杂性。

然而,失败并没有打击毛主席和他领导的中国工农军队的斗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和决心。

他们始终坚持实用主义的态度,牢记于心的是不能轻言放弃。

这为成功取得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培养战斗队伍,打造坚强动力。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作为领导者的毛主席一直非常注重军队建设。

第七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第七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4)长征途中三次会师: A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 面军会师; B1935年10月,陕甘支队在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 团会师; C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 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P136-137)
5)长征精神: A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 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 然胜利的精神; B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 一切牺牲的精神; C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精神; D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E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 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137)
3)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年秋, 年秋 毛泽东领导;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创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创建; 5)广州起义:1927年底,张太雷、叶挺、叶剑英 )广州起义: 年底, 年底 张太雷、叶挺、 领导发动。 领导发动。 3.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冈山的斗争》 冈山的斗争》:1928年,毛泽东著作,阐述了共 年 毛泽东著作, 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 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之 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第七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十年
内战时期(1927-1937年 内战时期(1927-1937年)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东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易帜,标志 )东北易帜: 年底, 年底 张学良通电易帜, 着国民党统一全国; 着国民党统一全国; 2)南京国民政府性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 )南京国民政府性质: 产阶级的统治政权;( ;(P123) 产阶级的统治政权;( ) 3)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A国民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 国民 党建立庞大军队; 国民党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 党建立庞大军队;B国民党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 系统:中统、军统; 推行保甲制度 推行保甲制度; 厉行文化 系统:中统、军统;C推行保甲制度;D厉行文化 专制主义。( 。(P124-125) 专制主义。( )

各时期土地革命

各时期土地革命

各个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是一个彻底的和较完善的土地改革纲领。

1947年12月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注意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两条基本原则: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路线作了完整地概括:“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指1947年9月13日,由全国土地会议所通过的土地改革法规(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实行)。

中共中央在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中指出: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据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仅有约20%一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我们民族屡受侵略、压迫及贫困、落后的根源,亦是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

为了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制订、公布了这一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法规。

《中国土地法大纲》全文16条,其主要内容为以下六个方面:1、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乡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封建性剥削债务。

2、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公地及其他一切土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并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分配方法上,实行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时间:十年内战,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土地革命战争”,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一阶段。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南昌起义后内战正式开始;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二、战争经过: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

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

在此期间,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领导了平江起义、百色起义、宁都起义等武装起义,成立了几支红军和几处革命根据地。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

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等的抗日斗争。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土地改革?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4.建国初期
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十年探索时期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革开放时期
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PPT课件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PPT课件
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保持着极大的革命热情。
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带头过艰苦的生活。 “红米饭,南瓜汤” “三月不知肉味” “朱德的扁担” 毛泽东、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优 良作风的生动体现。从此,井冈 山精神成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之 一,被 称为“革命的传家宝”。
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国民革命留下的深刻影响。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
政策的不错误。
⑵科学地论证了建立农村红色政权的必要性
①这是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国家,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罢工的 合法权力。无产阶级只能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一、井冈山的斗争和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创建
1.井冈山的斗争和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后,到1928年6月
进入全盛时期。 1928年底,彭德怀、滕代远等率红5军
一部抵井冈山,与红4军会合。 湘赣两省军阀纠集两万兵力,进攻
井冈山。 “敌军围困万千重”。 红军官兵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仍
重大意义:
古田会议是党和红军建设史上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古田会 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⑴它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建党路线。对全党具有普遍意义; ⑵它制定了一条正确的建军路线。它解决了长期处于农村游击
战争环境里,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份的军 队,建设成为一支新型 人民军队的问题; ⑶它为党和军队的建设 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 和建军学说。
??红米饭南瓜汤???三月不知肉味???朱德的扁担??毛泽东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

土地革命是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土地革命是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土地革命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结束。

土地革命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通常指的年份是1927年到1937年这十年之间。

一直到日本全面侵华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才宣告结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革命意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道路。

曾从最多时的近30万人减少到约3万人,但在战争实践中锻炼出一支英勇善战的新型人民军队。

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指挥员,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战略战术,为实现全国抗战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简介:土地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革命战争,从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中文名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起义发生时间:1927年8月1日~1928年6月发生地点: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河南、陕西、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广大地区.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也称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

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叛变了革命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代替了北洋军阀,企图扑灭革命,消灭共产党,残酷地镇压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的屠刀所吓倒,继续英勇地高举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

为了挽救革命,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27年7月12日,党中央政治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陈独秀停职,作出了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等决定。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因此,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节日。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批判和揭露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会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关键时刻,为挽救党和中国革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八·七”会议,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于9月9日,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起义后,毛泽东根据当时敌我形势,主动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时,对部队进行了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决定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红军长征进至遵义,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围追堵截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起,红1、红3、红5、红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日,红3军团、红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

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科学的论证了红色政权有可能长期存在
和发展的五个条件: 第一、朱德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地方性的 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割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 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 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在有第一次国内革 命战争影响的地方。 第三、中国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和发展,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 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五、红色政权的存在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 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毛泽东所论述的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 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 合。三者关系。以上内容,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内容,关于农 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就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周围各县盛产粮食,可以供给部队给养。 意义:毛泽东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朱德毛泽东式的农村革 命根据地的建立,这是在实践上把工作重点由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的战略转 变的开端。 井冈山会师:一九二八年一月,朱德,陈毅进入湖南南部,发动了宜章郴州耒阳等县的年关暴动,即著名的湖南暴 动。四月,朱德陈毅到达井冈山,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回合后,成立了当时最强大的一支 工农武装----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六月四日,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为中国红军第四军),朱德人军长,毛泽东任党 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两军胜利会师,是我军建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 固和扩大,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 4 课 土地革命战争

第 4 课 土地革命战争

第 4 课土地革命战争1. 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的二十军、十一军二十四师和十师一部、四军二十五师两个团,第五方面军的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警察武装,共两万余人。

起义原定7月30日夜发动,后因张国焘的阻挠而延期。

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

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总指挥。

旋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议依中央原定方针转兵广东,相机夺取广州,再次北伐。

起义军自8月3日起先后撤离南昌,经江西瑞金、会昌,转进福建长汀、上杭,于9月下旬到达广东潮州、汕头地区。

随即被优势敌军击散,一部分退至海陆丰地区,加入了东江地区农民的武装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至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4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起义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自是年起,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2. 井冈山会师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开上井冈山以后,到1928年2月,以他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井冈山军民,利用湘赣两省国民党各派军队混战的时机,采取积极发展的方针,已经初步开创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先后成立了宁冈、永新、茶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来一个“毕其功于一役”。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针对这种情况指出:我们反对“左”倾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做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分析王明犯左倾错误的原因是其缺乏对细节和整体的分析能力,缺乏反馈修正能力,最重要是是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以至于断章取义,甚至被错误的主流言论所误导.
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以教条主义为特征,依靠三块“招牌”,推行其“左”倾机会主义,其有更大的欺骗性。

第一,打着共产国际的招牌。

王明依仗着共产国际的支持,打击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往往把不同意见和反共产国际路线联系起来。

1930年冬共产国际又派东方部主任米夫来华担任国际代表,也竭力支持王明上台。

第二,披着马列主义外衣。

王明自称为“百分之百的布行什维克”,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引处招摇撞骗吓唬工农干部和天真烂漫的青年。

第三,打着反立三路线,反三中全会“调和主义”的旗号。

王明说”中央对立三路线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理论与实际,未加以丝毫揭破和打击”,并认为“右”倾依然是目前党内主要危险。

他向中央施加压力,要求召开四中全会,以“改造领导”、“改造中央”,使“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

中国共产党早期左倾错误的原因是以王明为首的领导人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试图以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没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王明“左”倾错误几乎是接着李立三“左”倾错误而来的。

由于王明等人强调李立三错误的所谓“右倾实质”,强调当前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所以王明在实际工作中推行了一条比李立三路线更完备内容更充分的更“左”的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更大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