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1
中国陶瓷文化的调查论文

中国陶瓷文化的调查论文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
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
陶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陶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陶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陶器就烧成了。
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遗存是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甑皮皮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
原始彩陶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陶的技艺水平。
龙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
1.2夏至两晋时期商朝陶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因此陶器仍以灰陶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
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
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河南郑州的十四座陶器)。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

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结课论文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一、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⑴。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⑵。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⑶。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⑷。
中国古陶瓷论文-汝瓷浅谈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浅读汝瓷摘要:本文尝试对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瓷作简要的介绍与赏析,从汝窑的史话说起,逐步简要分析汝窑的特点,最后对汝瓷独有的文化属性作简要的品读,增强汝窑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汝瓷、历史、窑址、特点、文化前言: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今河南宝丰清凉寺),故名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河南开封)、钧(河南禹县)、哥(浙江龙泉)、定(河北曲阳)窑齐名于世。
名瓷之首,汝窑为魁。
汝窑以产青瓷著称。
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
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
汝窑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
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汝瓷史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早在万年以前,中国淳朴的先民们就用智慧的大脑以及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温润至雅,馥郁多彩的瓷器。
与此同时,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对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约4200年。
然而真正的瓷器则出现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从新石器时期到今日,中国瓷器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从遥远的龙山文化走到了当代文明,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历史在不断地撰写,瓷器也在不断地历练然后达到顶峰。
然而,惊现于千年之前,作为青瓷之最,五大名窑之首,素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的汝瓷,自然被古今中外文人志士所称颂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
中国陶瓷论文-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中国陶瓷论文-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通过几篇中国陶瓷论文,来探讨了解一下中国的陶瓷。
中国陶瓷论文范文第一篇:历史维度中的中国陶瓷雕塑材料分析作者:姚翊姁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摘要:陶瓷雕塑作为我国古老的艺术表现载体与最早的人造材料,在世界以及中国的传统雕塑材料艺术当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发展地位。
在陶瓷雕塑当中,所使用的材料与石头、木头等大自然当中所可以获取的一些天然材料,其使用也就意味着一种人造材料在历史的发展和推动之下产生,也意味着我国现当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演变。
由此可见,陶瓷雕塑材料其自身不仅仅需要将泥与水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然后塑造不同的造型特点,更重要的则是通过融入火的锤炼,才能够促使坯体在捶打过程当中产生质的变化,从原有的一种物质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在世界当中没有的全新物质。
由此,文章以历史维度中的中国陶瓷雕塑材料分析作为研究视角,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陶瓷雕塑材料和艺术表现,也为促使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历史维度;中国陶瓷雕塑;材料表现;作者简介:姚翊姁(1989.10-),女,汉族,籍贯:湖南长沙,单位:长沙师范学院,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工艺设计创新。
;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内涵。
在陶瓷雕塑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理念等方面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要想进一步实现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在发展过程当中实现可持续,就必须要针对其创新手法、材料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延伸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陶瓷雕塑艺术的创新提供保障。
一、陶瓷雕塑的基本概况(一)现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性对于陶瓷雕塑工艺而言,其可以说是现当代陶艺术当中最为独特的艺术表现类型,并且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陶瓷雕塑艺术也经历了各不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拥有者每一个阶段当中不同的发展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工艺赏析(艺术类选修课论文)

中国古代工艺赏析之古代陶瓷赏析中国陶瓷以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艺术特色浓郁,技艺精湛而著称于世,它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瓷器的发明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
瓷原料硅酸盐无毒的特性,特别是瓷器造型的典雅适用、釉面光滑,便于拭洗等优点,现在已成为世界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生活用具。
中国发明瓷器对人类文明进步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因此被世界人民誉为瓷器之国。
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一宗巨大的财富,吸引着各国的历史、考古学家、陶瓷学家、工艺美术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研究中国陶瓷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以下就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及艺术成就,作一个介绍:一、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在生活中广泛地使用了陶器。
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多种陶系,如分为灰陶、红陶、彩陶、彩绘陶、黑陶以及印纹硬陶等等。
陶器本身有一定的颜色,是由于原料中含有呈色金属元素的关系,也是由于人们掌握了在烧成后期控制各种火焰的技术所取得的结果。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碗、钵、勺、杯、小盒、瓶、罐、盆、瓮等类。
二、奴隶社会的制陶成就和瓷器的发明(1)夏代的陶器(2)商周时代的陶器:最突出的是在结构上运用弧线灵活自如,富于弹性美,所以器物多用圜底、圈足或袋状足。
其装饰纹样有绳纹、蓝纹、方格纹、圆圈纹、双钩纹、云雷纹、四瓣纹、轮焰纹、曲折纹、方圈四瓣纹、回纹、涡纹、附加堆纹、夔龙纹、饕餮纹等。
(3)战国秦汉的陶瓷:多生产大量制作各种雕塑品,有鱼、飞鸟、鸭、鸡、马、虎、舞蹈人物等作品。
(4)东汉青瓷:青釉色泽较正,透明而有光泽,没有流釉。
青瓷的器形主要是广口、扁圆腹、平底的四系罐。
东汉青瓷的出现表明中国的制瓷技艺已经成熟,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
(5)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白瓷的烧制成功,为瓷器的美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反映了北朝制瓷工艺已达到先进的水平,同时黑瓷工艺开始成熟。
中国陶瓷历史文化 第一部分

器土饰波就于釉陶中 时一形折已陶色瓷国 代件式纹出器、装传 彩绘呈、现早化饰统 陶有现圆。在妆形陶 中精在形先新土式瓷 的美陶纹民石、,艺 精的瓷、们器彩大术 品人器编感时绘体, 。面物织受代六上尤 和上纹生的大有见 鱼,等活仰类刻装 纹在图的韶型镂饰 的西案自文。、匠 彩安,然化图堆心 陶半以现中案贴。 盆坡二象的纹、中 是遗方创彩样模国 新址连造陶装印传 石出装出上饰、统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 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 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发端于唐 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 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 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 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 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 桥”。
发展历史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 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分为陶和瓷两大类。胎体没有致 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 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而经 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 称为“瓷器”。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技术上的硬性 指标外,还需要综合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 的变化,才能更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以浅绛彩对后世陶瓷影响为例
以文人画在陶瓷创作中的风靡为例
现代陶艺思潮的萌动(1978至1994年) 改革开放 之初,人们发自内心的、对美的追求欲望突然喷涌 而出,以装饰性为主调的唯美主义风格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大地流行起来。实用美术、装饰艺术由此进 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其中,唯美主义的现代陶艺 也吸引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关注。变形的、流线型的 人物、动物或植物造型成为一种…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

古陶瓷鉴赏论文正文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结课论文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分析一、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
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⑴。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⑵。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着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
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⑶。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⑷。
作文《古代的陶瓷艺术》

古代的陶瓷艺术篇一古代陶瓷艺术:那些烧出来的故事说起古代陶瓷,我就想起我前段时间去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事儿。
那博物馆啊,简直是瓷器的海洋,看得我眼花缭乱的。
琳琅满目的瓷器,从粗犷质朴的原始陶器到精致华丽的清代官窑,每一件都像讲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件元代的青花瓷碗,碗的内壁画着一幅渔夫垂钓图,线条流畅,笔墨洒脱,那渔夫的神态,那波光粼粼的湖面,活灵活现,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芦苇荡的声音。
这青花瓷的蓝色,也不是单一的蓝色,深浅不一,层次感十足,像调色盘里不小心打翻了的颜料,却又妙到毫巅,和谐统一。
我当时就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脑子里全是各种疑问:这古代的工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那么精湛的技艺?他们选料、烧制,每一步得费多少心思?这碗,又是哪个达官贵人用过,又历经了多少风雨?想想看,这小小的一个碗,背后是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几代人的智慧结晶,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当时阳光照在瓷碗上,那蓝色更显深邃,我当时就想,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件有故事的艺术品,比现在那些批量生产的瓷器强太多了。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偶然翻到一本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人你或许不认识,但照片背后的故事,却能让你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厚重感。
篇二古代陶瓷艺术:比你想象的还要精彩我那次去景德镇,除了那青花瓷碗,还看到不少其他有意思的陶瓷。
比如,一件唐三彩的马,色彩鲜艳,造型生动,那匹马的鬃毛,都一根根刻画得清晰可见,简直栩栩如生。
我跟旁边一位讲解员聊天,她说唐三彩的烧制技术非常复杂,需要控制火候精准到分秒,稍有不慎就会失败,所以,每一件唐三彩都是成功的奇迹。
我就想,古代那些工匠,真是太厉害了!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他们能做出如此精美的陶瓷,简直不可思议。
我当时还注意到博物馆墙上有一张图,画的是古代陶瓷作坊的样子,场景很热闹:有人在拉坯,有人在绘画,有人在烧制,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那场面,感觉就好像一个大型的艺术工作室,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创作,都为了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而努力着。
中国古代瓷器论文

浅谈唐三彩【摘要】唐三彩是中国陶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所需原料和技术并不复杂昂贵,但是达到的艺术效果和产生的文化价值之高,却与投入之低不成比例。
可以说,唐三彩是把中国陶文化的全部潜能、优势都充分展现出来,是中国陶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技术、艺术感受与文化底蕴的光辉结晶。
【关键词】唐三彩釉陶器釉色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下面让我来浅谈一下唐三彩。
一、唐三彩的由来与渊源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其中黄、绿、褐三种釉彩为基本釉色,因儿人们习惯地称之为三彩。
所谓三彩,并不是每件器物都具有三色釉彩。
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备上述几种彩色中的一种颜色,人们称为单彩或一彩;带两种颜色的,人们称二彩;带两种以上颜色的则称为三彩。
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由单色釉到三彩釉的演变过程,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之一。
根据考古材料发现,这种陶器在在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出现,但在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任很少发现,大约自汉宣帝以后,铅釉技术开始获得比较快的发展,此时关东的河南等地也有了较多发现。
到了东汉时期,铅釉陶流行地域十分广阔,西至甘肃,北达长城地带,东到山东地区,南抵湖南、江西等地均有出土。
这种低温铅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枝瑰丽的花朵。
它不仅有着翡翠般美丽的绿色,而且釉层清澈透亮,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光彩照人。
汉代的铅釉陶与唐三彩在釉料里掺入大量的铅这一点是相同的,它是唐三彩的渊源。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汉铅釉陶和唐三彩中间,或者说在北齐釉陶出现之后,应有彩绘釉陶这一过渡阶段。
彩绘釉陶是在釉陶器表面施彩,用来美化器物,满足了人们对雕塑和绘画艺术的要求,但彩容易脱落,为克服这一缺陷,工匠们在这方面不断实践,始改进为加彩以后再用火烧,使其牢固。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

中国古陶瓷概论选修课期末作业青花五彩瓷器简述--青花五彩的简介、发展史、成就及其鉴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级材科5班姓名:学号:联系方式:(一)青花五彩瓷器简介:青花五彩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而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在清朝康熙时期盛行。
青花五彩瓷是宣德窑所开创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瓷,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
明代文献记载:“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
”青花五彩的特征是以白中泛青的瓷胎,配以一定的青花,再以丰富的釉上彩来装饰图案,具有玉质般感觉的瓷器显得非常精美。
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收藏的明宣德款青花五彩鸳鸯莲池纹盘,充分展示了青花五彩的工艺特点,装饰纹样采用了青花色彩平涂、青花勾线填彩几种手法,是典型的早期青花五彩器。
康熙青花色彩青翠,纹饰寓意丰富颇受喜爱。
康熙青花瓷器在青花瓷制作的历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它仅仅用一种颜色,通过浓淡的变化,就渲染了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的渲染富有立体感。
因此康熙青花瓷器又被赞誉为“青花五彩”。
康熙时期的青花不仅在色彩上,独具风格,还创新出一些新的器型,如棒槌瓶。
这个时期的烧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早在十八世纪末期,康熙青花即掀起了收藏的热潮。
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色彩而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技法。
图案中的蓝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绘,上釉烧成后再用釉上彩料彩绘其它部分,最后入炉烘烧而成。
盛于明嘉靖、万历时,由成化斗彩发展而来。
青花五彩青花五彩应该从其彩绘工艺的方法进行判定。
“五彩”是针对以红、黄、绿、紫和青花等五种主要五彩瓷器色彩而言,如果以这五种颜色分别在瓷坯和瓷胎上画彩,就是我们前章所述的釉上五彩。
而青花五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其工艺与斗彩异曲同工。
那么何为“青花五彩”,何为“斗彩”,区别主要是在青花的使用方面。
斗彩是采用青花料勾勒纹样的轮廓线,烧成后再在轮廓线内填釉上彩,青花在斗彩中所占位置很重要。
中国陶瓷论文素材

中国陶瓷论文素材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
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
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
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
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
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年就已结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
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
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
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
陶瓷的工艺发展历史论文

陶瓷的工艺发展历史论文陶瓷是一种古老的工艺品,它在人类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陶瓷制品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可以用来装饰家居,还可以用来盛放食物和饮料。
陶瓷制品的生产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陶瓷工艺不断地迭代更新,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形式。
古代的陶瓷制作主要依靠手工技艺,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复杂。
在中国,最早的陶瓷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和祭祀用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陶瓷工艺不断发展,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陶瓷文化。
而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陶瓷制品也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陶瓷制作工艺逐渐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陶瓷制品的生产工艺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
这种改变不仅提高了陶瓷制品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陶瓷制品逐渐普及到更广泛的人群之中。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增加,陶瓷制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性用途,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品。
陶瓷制品的工艺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为陶瓷制品的设计和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陶瓷的工艺发展历经漫长的岁月,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工业化生产,陶瓷制品不断地迭代更新,逐渐形成了多种风格和形式。
陶瓷工艺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功能性用途,而是成为了一种融合了艺术与工艺的产物。
在未来,陶瓷制品的工艺发展还将继续不断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美产品。
古今中外对陶瓷的工艺发展历程有很多方面的探索、创新和变革。
中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都有着悠久的陶瓷制作传统与历史,它们的陶瓷工艺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采。
中国的景德镇被誉为“中国陶瓷之都”,而中国的汝窑、唐三彩、宋代定窑等古陶瓷名窑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技艺而闻名于世。
意大利的陶瓷制作也历史悠久,从意大利雷焦艳帝国时期的马伊奥利卡陶瓷到如今的意大利陶瓷制作,都展示出独到的意大利风格与设计感。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1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浅读汝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早在万年以前,中国淳朴的先民们就用智慧的大脑以及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温润至雅,馥郁多彩的瓷器。
与此同时,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对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约4200年。
然而真正的瓷器则出现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从新石器时期到今日,中国瓷器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从遥远的龙山文化走到了当代文明,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历史在不断地撰写,瓷器也在不断地历练然后达到顶峰。
然而,惊现于千年之前,作为青瓷之最,五大名窑之首,素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的汝瓷,自然被古今中外文人志士所称颂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
宋朝,在中国历史长卷中,有着属于她自己的一段又一段精彩华章,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在这时有了空前飞跃发展,宋词理学,建筑绘画都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形体样式,此时的中国陶瓷工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这个时期,以“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汝窑,“纵有家产万件,不抵钧窑一件”的钧窑,“紫口铁足众窑变,玫瑰花开映盆艳”的官窑,“金丝铁线显尊贵,大片小片套不凡”的哥窑,“竹丝刷痕泪浅现,高贵象牙白玉暖”的定窑,为代表的五大名窑以及众多制瓷流派的推动下,陶瓷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而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窑,也被推到了五大名窑之首。
北宋汝窑瓷器,被誉为是中国最完美的青瓷。
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
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视为稀世珍宝。
目前全世界仅存不足70件汝窑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21件的典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二十几件。
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收藏都堪称世界之冠。
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历史的考验,世人的评判,称得上“之最”,那就自有她在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惊世之妙。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资料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资料中国古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多年。
最早的中国陶器主要是手工捏塑、包括陶对象,如陶罐、陶盆等,以及陶土的贴花、雕刻、镂空等装饰方式。
随着生产技术和手工艺术的发展,陶瓷逐渐出现了轮盘制陶和胎模制陶的工艺。
汉代是中国古陶瓷的重要时期,瓷器的制作和装饰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陶瓷种类开始多样化,并有了众多名贵和精美的陶瓷作品产生。
中国古陶瓷的种类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陶器、瓷器和瓷砖等。
陶器是最早的陶瓷制品,包括陶罐、陶盆、陶雕等,其中有不少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瓷器是中国古陶瓷的代表,通过高温烧制而成,质地坚硬,釉面光亮,散发着独特的美感。
中国古代的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黑瓷和五彩瓷等,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瓷砖是用于建筑装饰和装修的陶瓷制品,早在唐代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和寺庙等建筑中。
中国古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其中包括原料的准备、胎制、彩绘、施釉和烧制等环节。
原料的选择和准备对于制作陶瓷非常关键,一般需要选用高质量的陶土和其他辅料,以保证陶瓷制品的质地和外观。
胎制是指制作陶瓷器物的底层,可以采用手工捏塑、轮盘制陶和胎模制陶等方式。
彩绘是指在底层上进行绘画或雕刻等装饰,可以使用各种颜料和器具。
施釉是使陶瓷器物表面呈现光亮和光滑的工序,通常使用涂覆物质,如釉料或釉浆。
最后一步是烧制,将制作好的陶瓷器物放入高温窑中进行烧结,以增加其硬度和触感。
中国古陶瓷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烧造技术、造型设计和装饰风格等方面。
中国古代陶瓷器的烧造技术非常独特,尤以青瓷和白瓷为代表。
青瓷采用高温还原烧制,色泽呈现青绿色,质地坚硬而透明。
白瓷采用高温氧化烧制,质地洁白而细腻。
造型设计方面,中国古陶瓷器物注重形式的自然和流畅,注重比例和平衡。
装饰风格方面,中国古陶瓷器物通常采用细腻而精确的彩绘、雕刻和镂空等装饰方式,以及纹饰和图案的精心设计。
浅论中国古陶瓷发展历程

浅论中国古陶瓷发展历程中国古陶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陶瓷的工艺和技术逐渐完善,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从商代到明代,对中国古陶瓷的发展历程进行浅论。
商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起始阶段。
商代的陶器主要是以青铜为主导,陶器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多以圆形或方形的器物为主。
商代的陶瓷器物种类繁多,有鼎、盂、壶、罐等多种形制,釉色多以灰、黑为主。
商代陶瓷以实用为主,形制稳定,装饰简单。
随着商代的衰落,周代是中国古陶瓷发展的新阶段。
周代的陶瓷工艺逐渐提高,器物形制更加多样化,装饰也更加精美。
周代的陶瓷器以青瓷为主,釉色多以绿色为主,形制上也开始出现了更加复杂的器物,如器身带有花纹和雕刻。
随着周代的结束,中国古陶瓷进入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和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战国时期的陶瓷器以青瓷和黑陶为主,形制更加丰富多样,装饰上也出现了更加复杂的花纹和雕刻。
战国时期的陶瓷器不仅在实用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开始有了一些艺术性的追求。
随着秦汉时期的到来,中国古陶瓷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汉时期的陶瓷工艺和技术进一步发展,形制更加多样化,装饰更加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器主要有青瓷、绿釉陶、白釉陶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代的汉白玉器。
秦汉时期的陶瓷器物在形制上更加注重匠心独具的设计和制作技巧,同时在装饰上也更加考究,出现了一些釉下彩的装饰技法。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陶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隋唐时期的陶瓷工艺和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器物的形制更加多样化,装饰更加精美豪华。
隋唐时期的陶瓷器主要有青瓷、黑瓷、白瓷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三彩。
唐三彩以其鲜艳多彩的釉色和精湛的制作技巧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
随着唐代的结束,中国古陶瓷进入了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宋代的陶瓷工艺和技术进一步发展,釉色更加丰富多样,形制也更加多样化。
中国古代陶瓷对现代的影响和启示作文800

中国古代陶瓷对现代的影响和启示作文800示例文章篇一:《中国古代陶瓷对现代的影响和启示》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中国古代陶瓷那可真是了不起!它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对咱们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好多宝贵的启示。
先来说说这影响吧!你看咱们家里那些精美的瓷器摆件,还有餐桌上漂亮的瓷盘瓷碗,不都是受到古代陶瓷的影响吗?古代陶瓷那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才有了咱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些美轮美奂的瓷器。
就好比唐朝的唐三彩,那色彩鲜艳得就像彩虹掉进了泥里,造型生动得仿佛下一秒就能活过来跟你说话。
难道这不是一种让人惊叹的艺术吗?现代的陶瓷艺术家们难道没有从中学到些什么吗?还有宋朝的青瓷,温润如玉,淡雅清新。
这风格不也影响着现代陶瓷追求简约和自然的审美吗?这不就像一阵清风,吹走了繁杂,留下了纯粹和宁静。
再想想咱们去博物馆看到的那些古代陶瓷,它们可不只是好看而已!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
这难道不是给现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吗?就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们能看到古人的生活点滴。
古代陶瓷对现代经济也有影响呢!中国陶瓷在古代就远销海外,让世界都知道了咱们的手艺。
现在的陶瓷产业,不也是在继承着这份传统,努力走向世界,为国家创造财富吗?那古代陶瓷又给了咱们啥启示呢?它告诉我们,要追求卓越的品质。
古代的工匠们对每一件陶瓷都精雕细琢,容不得一点瑕疵。
这不就像我们学习,得认认真真,不能马虎?它还让我们懂得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只有把老祖宗的好东西传承下来,再加上新的创意和技术,才能让陶瓷艺术不断发展。
这就好比一棵大树,根要深深地扎在土里,吸收养分,树枝却要不断地向外伸展,迎接阳光。
而且古代陶瓷的制作过程,那可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这不也在提醒我们,做事情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总之,中国古代陶瓷就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默默地给我们指引着方向。
古陶瓷概论选修课论文————青花瓷

古陶瓷概论选修课论文————青花瓷青花瓷白地青花瓷器blue and white porcelain“中华向号瓷之国”,瓷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优秀的传统和灿烂的文化为世界各族人民所公认。
她最早走出国门,在英语中,中国和陶瓷这两个词的拼写和读音是一样的,都是China。
江西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其瓷器:青如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滋润有细纹。
而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青花瓷则是景德镇的伟大创举,是景德镇传统名瓷中影响最大的品种。
景德镇之所以闻名于世界也正是因为那千年盛烧不衰,永放不败的青花艺术。
青花是一种釉下彩(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
又称“窑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经高温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瓷,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其烧结温度为1300度(还原焰)。
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青花瓷由唐代褐彩和唐三彩衍变发展而来,具有计庄重、典雅、幽雅、明块的东方文化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民族色彩与装饰风貌。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一)唐青花(618—907)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中国的陶瓷文化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陶瓷文化的作文范文中国的陶瓷文化陶瓷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陶瓷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深厚的内涵。
从古代起,中国陶瓷就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中国的陶瓷文化。
1. 历史渊源中国的陶瓷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器来代替石器,这标志着陶瓷文化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陶瓷工艺不断发展,从原始的土器演变成精美的青铜器和瓷器。
唐代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著名的瓷器作品,如唐三彩和唐绿。
明代和清代也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陶瓷作品,如明代的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
2. 技艺传承中国的陶瓷技艺传承至今,代代相传。
中国的陶瓷工艺主要包括制胎、施釉、绘画和烧制等环节。
首先,制胎是制作陶瓷器的第一步,通过选料、捏胎、修整等工序来制作胎体。
其次,施釉是为了保护胎体和装饰器物,常见的釉料有青瓷釉、白瓷釉和釉下彩等。
然后,绘画是陶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绘制各种图案和纹饰来丰富器物的艺术价值。
最后,烧制是陶瓷工艺的关键环节,需要掌握火候和温度等技术要点,以使陶瓷器物完美成型。
3. 文化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国的陶瓷作品被带到东南亚、中亚、中东和欧洲等地。
这对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和收藏家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中国的陶瓷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媒介。
总之,中国的陶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
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陶瓷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传承,为现代陶瓷艺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珍视和传承中国的陶瓷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发展与演变研究中国是世界陶瓷之乡,拥有悠久的陶瓷历史和独特的陶瓷文化。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陶瓷技艺,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陶瓷器物。
陶瓷技艺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不仅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创造力密切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在文化、艺术和科技方面的表现。
一、中国古代陶瓷的悠久历史在中国,陶瓷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6000年到14000年的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器了。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制作的陶器很简单,主要用于容器、器皿等简单场合。
到了商代,陶瓷的制作技艺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器形也更为多样化,可供祭祀、储存和食用等不同的需求。
随着周代的到来,陶瓷器物的种类也更加丰富,有了青铜器、彩陶、灰陶、黑陶等多种类型。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陶瓷的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青瓷、白瓷、黑瓷、斗彩、官窑、民窑等一批著名的陶瓷品类,树立了中国陶瓷制作的典范,被誉为“瓷器之冠”。
二、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发展过程1. 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
首先,从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开始,陶瓷制作技艺就不断发展。
例如在周代,中国人开始用泥土来制作陶器,随后又逐渐采用了粘土,而到了唐宋时期,则选择了高岭土等高质素的原料。
同时,窑炉也得到了改进,烧制温度和时间也逐渐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和精细程度。
2. 工艺的不断升级除了技术的创新,工艺的不断升级也是中国古代陶瓷技艺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创新,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出了包括成形、饰花、刻画、雕刻等多种技法,同时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特色创新。
例如在唐代,人们开始采用泥模成型法,大大提高了制瓷效率;到了宋代,人们开始采用轮机成型,通过艺术性的线条表现,将陶瓷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艺术的不断提高陶瓷作为美术品,其艺术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华夏科技魂-中国古陶瓷的发展-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华夏科技魂——中国古陶瓷的发展成一龙 PB04206304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一种物质结构的创造性活动。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制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
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全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人类利用陶器烧煮食物,这使熟食的推广成为可能,后来陶器的使用扩展到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资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灰陶、磁山文化的红陶、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汶口的“蛋壳黑陶”、商代白陶和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
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从明清发展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以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等,都别具一格,倍受人们赞赏。
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泥塑到彩绘,陶瓷的发展在中国科技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规模与质量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展示了古人生活的丰富画卷。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
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足以显示先人不凡的智慧。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生产领域用陶刀收割谷物,用陶弹丸猎取动物,用陶纺轮捻线,用陶锉揉制皮革;在生活领域用陶瓶汲水,用陶罐盛粮,用陶碗吃饭,用陶釜煮肉;在精神领域用陶塤、陶鼓、陶响球、陶哨等娱乐,用陶塑女神和动物进行祭祀活动。
陶器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诸多方便,同时为社会形态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在中国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被定名为“仰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陶瓷概论论文——浅读汝瓷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早在万年以前,中国淳朴的先民们就用智慧的大脑以及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温润至雅,馥郁多彩的瓷器。
与此同时,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上的辉煌成就,也是我国对人类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距今约4200年。
然而真正的瓷器则出现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
从新石器时期到今日,中国瓷器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从遥远的龙山文化走到了当代文明,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历史在不断地撰写,瓷器也在不断地历练然后达到顶峰。
然而,惊现于千年之前,作为青瓷之最,五大名窑之首,素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的汝瓷,自然被古今中外文人志士所称颂为中国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
宋朝,在中国历史长卷中,有着属于她自己的一段又一段精彩华章,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在这时有了空前飞跃发展,宋词理学,建筑绘画都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形体样式,此时的中国陶瓷工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这个时期,以“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汝窑,“纵有家产万件,不抵钧窑一件”的钧窑,“紫口铁足众窑变,玫瑰花开映盆艳”的官窑,“金丝铁线显尊贵,大片小片套不凡”的哥窑,“竹丝刷痕泪浅现,高贵象牙白玉暖”的定窑,为代表的五大名窑以及众多制瓷流派的推动下,陶瓷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而有着“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的汝窑,也被推到了五大名窑之首。
北宋汝窑瓷器,被誉为是中国最完美的青瓷。
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
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视为稀世珍宝。
目前全世界仅存不足70件汝窑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21件的典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二十几件。
两个故宫博物院的收藏都堪称世界之冠。
经得起时间的洗礼,历史的考验,世人的评判,称得上“之最”,那就自有她在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惊世之妙。
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青如天汝窑为当时的宫廷官窑,制器不计成本,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
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
有的似雨过天晴,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达到了皇帝“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要求。
似玉、非玉、而胜玉——面如玉因汝瓷以玛瑙,不仅使釉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就连釉面也达到了温润古朴,纯净如玉的程度,抚之有明显酥油感觉。
视之有似玉非玉之美。
釉稍透亮,多呈乳浊状,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
梨皮蟹爪芝麻花——蝉翼纹汝瓷开片堪称一绝,开片的形成,是器物于高温烧制中出现的一种釉表缺陷,行话叫“崩釉”。
汝窑的艺术匠师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
釉面开片呈鱼鳞纹,蝉翼纹,百极碎等。
釉下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
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
汝窑釉泡如晨星——晨星稀汝窑的釉层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虽较秘色瓷的釉层厚出将近一倍,却比宋官窑、龙泉窑的0.1-0.3厘米釉层要薄了许多。
尽管釉层较薄,但釉面质感致密、平静,有深不可测之貌,以至千年以来让人一直欲看不透。
还有,汝窑青瓷的釉层极为均匀,规整得几乎一丝不苟,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转弯拐角处,釉层都能保持厚薄一致。
正是因为这些智慧的融入,才使得汝瓷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且稀疏,明朗如珠。
釉满无痕支钉最——芝麻支钉釉满足汝窑在瓷器的烧制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创新,聪明的工匠们发明了支钉,使器物可以尽可能多的被釉所包围。
虽然宋朝的其他瓷窑也有运用支钉烧制瓷器,但就数汝窑的支钉最小,最细,且呈香灰色,与瓷器的胎色很相近,更是在美观上领先了一大步。
采用支钉烧的器物通体施釉,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且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处一般呈白色,支钉数为3,5,6个,以5个为多。
因为她的支钉制作很讲究,于是就为有了“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绝妙。
如果说坯体材料是瓷器的躯体,那么文化则是瓷器内在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瓷器则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兴盛于宋的汝瓷,从造型到釉色,都强烈的渲染着时代的风格,进而汝瓷也就从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上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有的文化属性。
自然至上。
宋代,“道”中的自然审美成为世人追求的目的和精神寄托。
中国人自古就认为大自然与人类命运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它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环境。
欧阳修说“道尚取乎反本,理何求于外饰”,意思是说:我们追求的道,就是返璞归真;我们追求的理,不用加任何装饰。
自然至上,自然审美成为当时世人所追求的。
宋代理学家邵雍认为:“学不究天人,不足谓之也”,意思是做学问的人必须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宋代艺术的创作原则是:“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汝瓷一反唐代雍容华贵之风,追求一种真实、自然的艺术境界。
从汝瓷“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征看,釉色如青天一样纯净,质感如玉石一样温润,开片如蝉翼一样自然,气抱如晨星闪烁一样美丽,就连支钉也如芝麻花一般自然美丽,这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风格,一览无余宋人曾感叹:“天地有大美”,汝瓷的月白,豆绿釉也都是自然之美的艺术折射,单釉色的沉静,使我们体验到了直觉之美。
汝瓷在造型上也充分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特征,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汝瓷在造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效法自然、观物取象的原则,从简洁大气的莲花碗、荷叶口瓶、莲瓣炉造型处处与自然关联,充分展示了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另外,青釉刻花鹿纹盘,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这些装饰图案,也都是自然之美的自然流露。
宋人对于“道”的追求直接影响了汝瓷的文化内涵,在北宋短短20余年汝窑烧制过程中,汝瓷充分表达宋人对于“静为依归”、“清极遁世”的道家静穆思想的追求,达到登峰造极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理性至上。
宋时讲究“以理观物”,“穷理”来探讨自然现象和社会背后的本质,从而更理性地认识事物口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像上,更要研究其内在的规律与哲理,如以莲花碗做温酒器,王公贵族相聚饮酒品茗,莲花的道教神韵于饮酒品茗间,承人生之味、自然之美与人间之道,竟在这举手之间相融。
汝瓷的简洁与洗练的造型充分体现了理性的特征,汝瓷造型的素面居多,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以素为质,以素为本的思想。
《易•系辞》提出“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可见汝瓷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汝瓷造型不事张扬,不重华贵,淡雅中透着王者之气,姚勉在《汪古谈诗集》中说:“淡之味,则有余而无穷也”,以最简的流线设计,体现了简约与平淡、洗练与清逸,以简约的造型,阐释了含蓄与内敛的理性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形式,表达出了最复杂的美。
这正是汝瓷的文化真谛。
淡雅至上。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汝瓷造型,不事张扬,不重华贵,淡雅中透着王者之气,汝瓷弦纹尊,以三道弦纹装饰,极度简洁,不加住何多余的纹理,只是利用釉的自然流动,显示出三道“出筋”的效果,淡雅而不单调,使人感觉到平淡却非一般意义上的平淡,而是从华丽中走来,是绚烂之极后的平淡。
姚勉在《汪古淡诗集》中说:“淡之味,则有余而无穷也”,“惟古则淡,惟淡则古”,说明淡雅是汝瓷至高的艺术追求。
汝瓷深腹碗,器底精致而规整,外形流线顺畅而饱满,似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佛。
主人之淡然,于把玩间流露,人生之路,虽充满故事,然回首时,却只留下淡然一笑。
汝瓷的美——含蓄的美、平淡的美,和谐的美,素雅的美、清纯的美、宁静的美、古典的美、柔婉的美、浑厚的美、明润的美、大气的美——集东方美学于一身——大美无言的美。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
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
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
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
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
汝瓷为美而生。
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友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
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
汝瓷质脆、宁静,具有脱俗的气质,这使我们想到生活中需要时时呵护的爱情——防止失手将她打碎,要经常拭去她身上的尘埃。
惟其如此才能永远释放出冰清玉洁般的光辉。
汝瓷的烧造过程是一个“窑变”的过程。
每一件器物在窑内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受到的热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同。
同时,她成瓷时对窑外的气候十分敏感,阴晴冷暖、风雨霜雪、春夏秋冬,都有可能影响成瓷的效果。
她不但在窑内变化多端,而且在在停火降温中,她还随着温度的冷却进行着三次变化:月白色,天蓝色,天青色。
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变化,方能烧出天青色的瓷器。
汝瓷经历着窑变的神奇之美、壮烈之美、创造之美、变化之美……汝窑在燃烧,圣火在歌唱,于是在神奇的窑变中诞生了青瓷的艺术精灵。
汝窑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熔进了瓷器之中。
汝瓷是有魂灵的。
她“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
”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的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追求物之理念;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天地之谐;万物之序……解读汝瓷,品味人生。
当我面对着一件件美丽而有意蕴丰富的汝瓷时,使我想到也许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残酷,浮躁之气恣意蔓延的社会,正是缺少汝瓷这般自然随性,理性内敛,淡雅宁静的品行。
善读汝瓷者读其境界,物化心灵,净化欲望,摒弃浮躁,求其悠远,退其名利,走向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