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作业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理学作业
绪论
一. 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等3方面内容。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一. 名词解释
①质外体途径:是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方式,阻力小,水分移动速度快。

②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③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④水分临界期:指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二. 思考题
1. 将植物细胞分别放在纯水和1 mol·L-1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渗透势、压力势、水势及细胞体积各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渗透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而压力势是指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加水势的值;水势是衡量水分反应或做功能量的高低,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所以:
(1)将植物细胞放入纯水中,由于纯水的浓度比细胞内液的浓度低,因此,纯水会向细胞质移动,引起细胞被动吸水,原生质体吸水膨胀,细胞的渗透势升高,压力势是增大,从而细胞的水势上升。

(2)而将植物细胞放入1 mol·L-1蔗糖溶液时结果则相反,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胞内的离子浓度升高,细胞渗透势下降,压力势减少,即细胞水势明显降低。

4. 水分是如何进入根部导管的水分又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
答:根系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它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以满足植物体的需要。

植物根系吸水主要通过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使水分进入根部导管。

而水分的向上运输则来自根压和蒸腾拉力。

正常情况下,因根部细胞生理活动的需要,皮层细胞中的离子会不断地通过内皮层细胞进入中柱,于是中柱内细胞的离子浓度升高,渗透势降低,水势也降低,便向皮层吸收水分。

根压把根部的水分压到地上部,土壤中的水分便不断补充到根部,形成了根系吸水的动力过程之一。

蒸腾作用是水分运输的主要动力。

正常生理情况下,叶片发生蒸腾作用,
引起水分的散失,从而使叶片细胞、输导组织产主一系列的水势梯度,导致根部被动吸水,水分由根部进入导管,不断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直到叶片上。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 名词解释
①溶液培养:亦称水培,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
物的方法。

②大量元素:指植物需要量较大,在植物体内含量较高(>10 mmol·kg-1
干重)的元素,C、H、O、N、P、K、Ca、Mg、S、Si。

③微量元素:指植物需要量极微, 在植物体中含量较低(< 10 mmol·kg-1
干重)的元素, Fe、Mn、B、Zn、Cu、Mo、Cl、Ni。

④诱导酶:指植物体内本来不含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
成的酶称为诱导酶。

⑤临界浓度:是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低养分浓度。

二. 思考题
1. 植物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哪些矿质元素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这些矿质元素
答: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元素有:①大量元素:N、P、K、Ca、Mg、S、Si等;②微量元素:Cl、Fe、Mn、B、Zn、Cu、Mo、Ni、Na等。

通过用完全和缺素培养的方法可以证明植物生长是否需要这些矿质元素。

如研究植物必需的某种矿质元素时,可在人工配成的混合营养液中除去该种元素,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性状的变化。

如果植物发育正常,表示这种元素是植物不需要的;如果植物发育不正常,但当补充该元素后又恢复正常状态,即可断定该元素是植物必需的。

9. 根部细胞吸收的矿质元素通过什么途径和动力运输到叶片
答:根部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途径是:1. 离子吸附在根部细胞表面。

2. 离子进入根的内部。

3. 离子通过被动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入导管或管胞。

矿质元素同样通过根压和蒸腾拉力,随着水分运输到叶片。

15.引起嫩叶发黄和老叶发黄的分别是什么元素请列表说明。

第三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名词解释
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磷光现象:叶绿素除了在光照时能辐射出荧光之外,当去掉光源后,还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第一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这种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增益效应:在远红光(710nm)条件下,如补充红光(波长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这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的总和还要高,后人把这两种波长的光协同作用而增加光合效率的现象称为增益效应。

聚光色素(天线色素):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

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

【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像漏斗一样把光能聚集起来,传到反应中心色素,绝大多数色素(包括大部分叶绿素a和全部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都属于聚光色素,聚光色素又称为天线色素,将吸收到的光能有效的集中到反应中心色素。


光合链:在类囊体膜上的PSⅡ和PSⅠ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称为光合链。

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依赖光照,吸收O
2和放出CO
2
的过程,被称为光呼
吸。

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
2
与光呼吸和呼吸
作用过程中放出的CO
2
等量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二. 思考题
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ATP和NADPH+H+是如何形成的 ATP和NADPH+H+又是怎样被利用的
答:⑴ATP和NADPH+H+的形成:在植物类囊体膜上,水在光合系统Ⅱ(PSⅡ)中的放氧复合物(OEC)处水裂解后,把H+释放到类囊体腔内,把电子传递到PS Ⅱ,电子在光合电子传递链中传递时,伴随着类囊体外侧的H+转移到腔内,由此形成了跨膜的H+浓度差,引起了ATP的形成;与此同时把电子传递到PSⅠ去,进一步提高了能位,而使H+还原NADP+为NADPH,此外还放出O
2。

⑵ATP和NADPH+H+的利用:在光合作用的碳同化过程中,CO
2
经过羧化阶段形成了2分子的3--磷酸甘油酸(PGA),紧接着3-磷酸甘油酸被ATP磷酸化,在3--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下,形成1,3--二磷酸甘油酸(DPGA),然后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作用下被NADPH﹢H+还原,形成3-磷酸甘油醛。

从3--磷酸甘油酸(PGA)到3-磷酸甘油醛过程中,由光合作用生成的ATP和NADPH均被利用掉。

7.一般来说,C
4植物比C
3
植物的光合产量要高,试从它们各自的光合特征及
生理特征比较分析。

8.从光呼吸的代谢途径来看,光呼吸有什么意义
答:①参与光保护机制:光呼吸释放CO
2
,消耗过剩的同化力,对光合器官起保护作用,避免产生光抑制;
②持光合作用的正常代谢:Rubisco同时具有羧化和加氧的功能,在有
氧条件下,光呼吸消耗了CO
2之后,降低了O
2
/CO
2
之比,可提高RuBP羧化酶的活
性,有利于碳素同化作用的进行。

虽然损失一些有机碳,但通过C
2
循环还可收回75%的碳,避免损失过多。

③消除了乙醇酸的累积所造成的毒害。

④此过程可以作为丙糖和氨基酸的补充途径。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又称为呼吸链,是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
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经,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过程。

2.抗氰呼吸:在氰化物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把这种呼吸称为抗氰呼吸。

3.末端氧化酶:位于电子传递途径的末端,能把电子直接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酶。

二、思考题
1.分析下列措施,并说明它们有什么作用
⑴将果蔬贮存在低温下;
⑵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粮食贮藏之前要晒干;
⑶给作物中耕松土;
⑷早春寒冷季节,水稻浸种催芽时,常用温水淋种和不时翻种。

答:⑴将果蔬贮存在低温下,是通过温度的条件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在低温下,抑制了呼吸酶的活性,细胞呼吸速率减慢,从而达到保鲜的作用;
⑵小麦、水稻等均属于植物的种子结构,种子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不断地进行着呼吸作用。

呼吸速率快,会引起有机物的大量消耗;呼吸放出的水分,又会使粮堆湿度增大,粮食“出汗”,呼吸加强;呼吸放出的热量,又使粮温增高,反过来又促使呼吸增强,最后导致发热霉变,使粮食变质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晒干,减少种子的水分,降低呼吸速率,更利于贮藏;还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确保粮食种子不发热霉变。

⑶植物根埋藏在土壤中同样进行呼吸作用,当土壤中O
2
的浓度降低时,植物的有氧呼吸就会下降,无氧呼吸则增强。

因此,及时给作物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维持植物正常的有氧呼吸,促进根系发育。

⑷早稻浸种催芽时,常用温水淋种和不时翻种,目的就是控制温度和通气,使呼吸顺利进行,预防无氧呼吸,利于种子发芽,为植株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植物的光呼吸和暗呼吸有哪些区别
(1)光呼吸与暗呼吸虽然都是吸收O
2释放CO
2
的过程,但在性质上是两个根
本不同的代谢过程。

(2)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a光呼吸:是乙醇酸的氧化分解过程;在叶绿体、
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中完成;随O
2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而CO
2
浓度的轻微升高
明显抑制光呼吸;仅发生在绿色细胞中,也仅在光下发生;是一个既消耗能量又消耗有机物质的过程。

b暗呼吸:是葡萄糖或其他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在细胞
质和线粒体中进行;O
2浓度增至一定浓度(20%)后无影响,CO
2
浓度轻微升高对
暗呼吸无影响;发生在所有的活细胞中,在光暗中无间断进行;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和产生中间物参与各种代谢活动。

第五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
一、名词解释
1.初生代谢物:糖类、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等是初生代谢的产物,我们称
之为初生代谢物。

2.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植物体由糖类等有机物代谢衍
生出来的物质,如萜类、酚类和含氮次生化合物等。

第六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一、名词解释
1. 韧皮部装载:是指光合产物从叶肉细胞到筛分子-伴胞复合体的整个过程。

2. 韧皮部卸出:是指装载在韧皮部的同化产物输出到库的接受细胞的过程。

3. 配置:是指源叶中新形成同化产物的代谢转化。

4. 分配:是指新形成同化产物在各种库之间的分布。

二、思考题
1. 木本植物怕剥皮而不怕空心,这是什么道理可是杜仲树皮(我国特产中药)剥去后,植物仍正常生长,清查资料了解详情。

答:
树皮的作用除了能防寒防暑防止病虫害之外,主要是为了运送养料。

在植物的皮里有一层叫做韧皮部的组织,韧皮部里有无数细细的筛管,这些筛管连通了根部,将茎叶中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养料传输给根部供给其生存,使大树能正常生长。

如果韧皮部收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部就会由于得不到有机养分而死亡。

树干里则有无数细细的导管,利用蒸腾作用和毛细作用从下往上把养料和水份吸收供给大树,这就是很多老树烂芯了依然能够存活的原因,因为它的树干并没有全都烂光,并没有完全失去运输水分的功能;
因此,剥树皮剥走的不仅是一棵树的树皮,而是整棵树的生命,树皮对树的生死是十分重要的。

而杜仲树具有自生能力。

杜仲剥皮后树皮再生的原理是:一般选取健
壮的树体,在生长季节(5-7月)进行环剥皮,环剥处主干的原形成层完全遭到破坏,失去细胞分生作用。

如果剥皮处在剥皮后随即用塑料布进行保护,则木质部表层(创伤面)的未成熟木质细胞在数天内形成愈伤组织,并逐渐向外加厚,形成木栓组织。

在木栓组织达到一定厚度后,处于木栓层及木质部之间的细胞则具有了形成层细胞的功能,即向外分生木栓层,向内分生木质部。

这里的关键是,剥皮后能否及时对创伤面进行保温处理(例如包扎塑料布等),以使创伤面未成熟木质细胞保持活性,能够及时形成愈伤组织。

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
一、名词解释
1. 跨膜信号转换:信号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之后,通过受体将信号传递进入细胞内,这个过程称为跨膜信号转换。

2. 信号:对植物体来讲,环境变化就是刺激,就是信号。

3. 受体:是指能够特异地识别并结合信号、在细胞内放大和传递信号的物质。

4. 细胞内受体:位于亚细胞组分如细胞核、液泡膜上的受体叫做细胞内受体。

5. 细胞表面受体:位于细胞表面的受体称之为细胞表面受体。

6. 第二信使:由胞外信号激活或抑制,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称之为第二信使。

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
一、名词解释
1. 生长素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2. 三重反应:由乙烯引起的植物生长特性。

即乙烯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和根的横向生长;地上部失去负向重力性生长(偏上生长)。

3. 植物激素,又称内源激素或天然激素,是指一些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着作用的微量(? 1μmol. L)有机物。

4.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问答题
8.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在农业生产上有何作用
答:
9.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促进剂、植物生长抑制剂和植物生长延缓剂各有什么区别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可分为两类:一是植物激素;二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1)植物激素,又称内源激素或天然激素,是植物体内自行产生的一种生理活性的有机化合物。

大类: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和乙烯(Eth),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虽极微,但是作用却很大,是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它具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任何一种植物,缺少了这类活性物质,便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乃至整个植株枯死。

由此可见,植物激素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植物激素都是内生的,故又称为内源激素,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第二,它能在植物体内移动,不同的植物激素,有不同的器官组织产生后,还转运到植物体内的其他部位,它们移动的速率和方式,随植物激素的种类而异,也随植物及器官的特征而不同;第三,极低的浓度即具有调节的功能。

(2)植物生物调节剂亦称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指那些从外部施加给植物,只要很微量就能调节、改变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试剂。

除了植物激素从外部施加给植物作为生长调节剂外,更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植物体内并不存在的人工合成有机物,主要包括。

植物生长促进剂,促进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和分化,促进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例如与生长素有类似生理效能的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2,4-D等,与细胞分裂素有类似生理效能的激动素(KT)和6-苄基氨基嘌呤(6-BA)等。

二是植物生长延缓剂,有延缓生长作用,降低茎的伸长而不完全停止茎端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侧芽的生长,其作用能被赤霉素恢复,例如矮壮索(CCC)、助壮素(Pix)等。

三是植物生长抑制剂,也有延缓生长的效果,但与生长延缓剂不同,它们主要干扰顶端的细胞分裂,使茎伸长停顿和顶端优势的破坏,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恢复,例如马来酰肼(MH)、三碘苯甲酸(TIBA)等。

第九章光形态建成
一、名词解释
1. 光形态建成: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称为光形态建成(即光控制发育的过程)。

2. 暗形态建成:暗中生长的植物表现出黄化特征,茎细而长,顶端呈钩状弯曲,叶片小而呈黄白色,这种现象称为暗形态建成。

3. 光敏色素:是一种对红光和远红光吸收有逆转效应,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发育的色素蛋白。

在细胞中,光敏色素分布在膜系统、胞质溶胶和细胞核等部位。

4. 向光性:植物生长器官随光的方向而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

5. 隐花色素:是指植物细胞中能够感受蓝光和近紫外光区域的光的一种受体(或称吸光色素系统)。

第十章植物的生长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极性:是植物分化和形态建成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它通常是指在器官、组织甚至细胞中在不同的轴向上存在某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的梯度差异。

2. 生长大周期:植物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速率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呈现“S”型的生长曲线,这个过程称生长大周期。

3. 顶端优势:植物顶端在生长上占有优势的现象。

4. 细胞全能牲:指植物体的每个细胞携带一个完整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5. 向性运动:指外界对植物单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

6. 感性运动:指外界对植物不定向刺激所引起的运动。

二、问答题
1.试述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答: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①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和启动者,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有机营养和能源;
②光控制植物的形态建成,即叶的伸展扩大,茎的高矮,分枝的多少、长度。

根冠比等都与光照强弱和光质有关;
③日照时数影响植物生长与休眠。

绝大多数多年生植物都是长日照条件促进生
长、短日照条件诱导休眠;
④光影响种子萌发,需光种子的萌发受光照的促进,而需暗种子的萌发则受光抑制,此外,一些豆科植物叶片的昼开夜合,气孔运动等都受光的调节。

2. 下列哪些种子在萌发时需要较多的水分哪些种子需水较少为什么
答:种子在萌发时需水量的多少,根据物质的亲水性而定,亲水性越强,所需的水分就越多,而物质的亲水性为蛋白质﹥淀粉﹥脂类。

由此可推断,大豆,水稻、玉米和绿豆种子萌发时需水较多;而花生、油菜和芝麻种子萌发时需水不多。

4.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树木、果树和园林植物生产上有何应用
答:农业生产上,常用消除或维持顶端优势的方法控制作物、果树和花木的生长,以达到增产和控制花木株型的目的。

去顶芽保侧芽,例如:“摘心”、“打顶”,可使植物多分枝、多开花。

常用打顶的办法去除顶端优势,以促使侧芽萌发、增加侧枝数目,或促进侧枝生长。

例如对果树可使树形开展,多生果枝;对茶树和桑树,多生低部位侧枝便于采摘;对行道树,可扩大遮荫面积。

有些化学药剂可以消除顶端优势,增加侧芽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其作用与剪去顶芽相似,如三碘苯甲酸(简称TIBA)已成功地应用于大豆生产中。

这种方法称为化学去顶。

7. 将发芽后的谷种随意播于秧田,几天后根总是向下生长,茎总是向上生长,为什么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答:植物各部位的生长具有不同的向性。

其中,根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而茎则具有向光性;引起这些表达性状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们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

故根的生长是向下生长,茎的生长是向上生长。

根和茎不同生长态势的生物学意义是:两者既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又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

根系生长需要地上部供给光合产物、生长素和维生素,而茎的生长又需根部吸收的水分、矿质,根部合成的多种氨基酸和细胞分裂素等。

这就是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一面,所以树大根深,根深叶茂。

但两者又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面,例如过分旺盛的地上部分的生长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
长,只有两者的比例比较适当,才能获得高产。

第十一章植物的生殖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春化作用:低温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2. 脱春化作用:已春化的植物或萌动种子,在春化过程结束之前,如置于高温条件下,春化效果即行消失,这种现象叫去春化作用。

3. 光周期与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

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叫光周期现象。

4. 光周期诱导:植物只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

5. 临界日长: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

6. 临界暗期:昼夜周期中短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暗期长度,或长日植物能够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暗期长度。

7. 花粉的群体效应:在人工培养花粉时,单位面积上花粉越多,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越好。

二、问答题
1. 烟熏植物(如黄瓜)为什么能增加雌花
答:因为烟中有效成分是乙烯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作用是抑制吲哚
乙酸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吲哚乙酸的破坏,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生长素和
乙烯都能促进瓜类植物多开雌花因此烟熏植物可增加雌花。

2. 秋季干旱、冬季低温,则有利于南方果树(如荔枝)花芽分化;此时如温暖多雨,就会抑制花芽分化,为什么
答:荔枝是世界上对气候条件要求最严格的热带亚热带果树之一。

在营养生长期需要日照充足,高温多雨;花芽分化期需要低温干燥;果实发育期需要天气晴朗。

低温是荔枝结果母枝花诱导的主要外界条件,控水促花是生产上促进荔枝花芽分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秋季干旱、冬季低温,是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利于南方果树(如荔枝)花芽分化。

假如秋冬季温暖多雨,结果母枝则很容易萌发冬梢,致使该枝条不但结果位置上移,减少花芽数,而且新抽冬稍的枝条又不能老熟(即未度过幼年期),不能正常度过花诱导,从而抑制花芽分化,整树难以成花。

第十二章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呼吸跃变: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这个陡增陡降的呼吸现象称为呼吸跃变。

2. 单性结实:不经过受精作用,子房直接发育成无籽果实的现象。

3. 种子休眠:成熟种子在合适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故也称深休眠。

4.衰老:指细胞、器官或整株植物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趋向自然死亡的过程。

二、问答题
1.试述乙烯与果实成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答:果实的成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果实的成熟与乙烯的诱导有关。

果实开始成熟时,乙烯的释放量迅速增加,未成熟的果实与已成熟的果实
一起存放,未成熟果实也加快成熟达到可食状态。

用乙烯或能产主乙烯的
乙烯利处理未成熟果实,也能加速果实成熟,人为地将果实中的乙烯抽去,
果实的成熟便受阻。

乙烯诱导果实成熟的原因可能在下列几方面:①乙烯与细胞膜的结合,
改变了膜的透性,诱导呼吸高峰的出现,加速了果实内的物质转化,促进
了果实成熟;②乙烯引起酶活性的变化,如乙烯处理后,纤维素酶、过氧
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磷酸酯酶的活性增强;③乙烯诱导新的RNA
合成。

已经了解到,果实成熟前,RNA和蛋白质的含量增加,这些新合成
的蛋白质与形成呼吸酶有关。

2.植物衰老时发生了哪些生理生化变化
答:植物衰老在外部特征上的表现是:生长速率下降、叶色变黄、叶绿
素含量减少。

在衰老过程中内部也发生一些生理生化变化,这些变化是:
(1)光合速率下降。

这种下降不只表现在衰老叶片上,而且整株植物的
光合速率也降低。

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比值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