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及其表现技巧。

2.了解诗歌和散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程知识点1.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2.《都江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3.《都江堰》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染力。

2.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尤其要注重感性理解和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的把握。

2.让学生理解和感受《都江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体验其意境和感染力。

3. 教学难点1.让学生巧妙地运用诗歌分析方法和技巧,对《都江堰》这首诗进行深刻的解读和鉴赏。

2.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感受《都江堰》这首诗来加深对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理解,同时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对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进行概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堂互动:通过讨论和问答,让学生研究和探讨课文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3.课外拓展: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化背景。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1.熟悉《都江堰》这首诗,并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

2.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并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2. 课堂讲解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以下内容:1.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2.《都江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3.《都江堰》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染力。

3. 课堂互动通过问答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下问题:1.《都江堰》这首诗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是什么?2.作者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和人生态度?3.为什么说《都江堰》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4. 课外拓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其他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鉴赏和解读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五、教学评价1.以课堂讨论和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

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

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格:具体、质朴--->冰清玉洁.2.辩论中的李冰。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材解析1.1 教材概述《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是为高中课程而编写的一本教材。

该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散文及中国现代小说。

其中,本教案将重点讲授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

1.2 教材特点本教材以现代性为特点,旨在通过现代诗歌与散文的阅读,让学生领略到现代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本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课程简介2.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熟悉和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文化背景;•掌握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与表现形式;•培养对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2.2 课程内容2.2.1 课程一: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本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现代诗歌的写作背景•现代诗歌的表达手法•现代诗歌的主题与内涵2.2.2 课程二:中国现代散文欣赏本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现代散文的写作环境和时代背景•现代散文的表现手法•现代散文的主题与内涵三、教学方法3.1 阅读分析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诗歌或散文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对其中的情感、主题、意境等进行深入解读。

3.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和见解,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3 课后写作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笔记的书写,包括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要点摘录等。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测验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测试,包括文学常识、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等。

4.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评估,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归纳能力、逻辑性等方面的评估。

4.3 课程总结针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进行初步的教学评估。

五、小结通过本教案的讲解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的特点和课程目标,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教学目标: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提炼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搜集材料,培养学生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创造。

课型:新授教学方法:1.通过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采用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导入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

浙江余姚人。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曾分别获得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

率先在国内以专著对世界上14个国家戏剧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又率先系统地以观众心理学研究了戏剧的审美生命,以文化人类学研究了中国戏剧文化。

主编有《外国现代艺术大辞典》。

1987年由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

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背景回放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创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留存的罪古老的生态水利工程。

它以无坝饮水为主要特征,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跳进,根据江河出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分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

建造十分巧妙。

它所运用的水利工程学,成为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的创举,至今还使人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独具匠心,因此也吸引了许许多多后人的驻足观赏,使人不得不钦佩人类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科学家的聪明和智慧。

《都江堰》导学案优秀

《都江堰》导学案优秀
[课外拓展]
感悟李冰的精魂,写一写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后训练案】
【自查反馈.针对训练】
1、下列字形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颓壁残垣卑处一禺惊悸庇护修缮
C众目睽睽汩汩清流辩论履历屏嶂
B怦然心动雍容大度韬略傩戏遴选
D涣然冰释精神焕发简朴震憾诘问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店面经过装饰,一新。
★探究三:研读第三部分,体会重点句的涵义。
1、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江边——。
2、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3、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课堂练笔]
假如李冰当选感动中国十大历史人物之一,为其写一段颁奖词,来表达对李冰的敬仰(围绕李冰的伟大功绩、李冰的精魂来组织语言,要求语言凝练、文笔优美、重点突出、意义深刻)。
李冰,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二)基础知识积累
1、扫除字词障碍
(1)正字音,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傩戏()邈远()颓壁残垣()
(2)在之下,魔术师刘谦毫无破绽地完成一套高难度的魔术。
(3)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徒的。
A涣然大庭广众圣地C焕然众目睽睽圣地
B涣然众目睽睽胜地D焕然大庭广众胜地
[课外链接]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学生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3、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

4、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创造。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一幅组合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提到旅游,我们头脑中立刻闪现出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名山大川。

有人欣赏那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欣赏那富丽堂皇的布达拉宫、欣赏那惊天动地的飞瀑、欣赏那变幻莫测的云海。

然而在旅游天地中,许多人对都江堰却知之甚少,那么都江堰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都江堰的魅力。

检查课前准备情况1.学生简介都江堰和李冰。

(1)提示:都江堰自动清淤系统巧夺天工;都江堰水量调配精确犹胜电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搜集的信息。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肯定,同时注意引导、挖掘信息的深度和高度,明确都江堰的价值所在,提高探究式学习的质量。

(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①为何历时两千多年而未淤塞?②飞沙堰如何能将数吨巨石由内江抛移到外江?③为何古堰体系能自动调配水量,完成四六分流?④为何受水冲击最大的离堆和宝瓶口恰是结构坚实的砾岩,而方圆数百里的龙门山脉除此之外均为易被冲蚀的页岩?从这里想像李冰是如何发现的以及付出的辛苦。

2.以导游方式介绍都江堰。

(结合多媒体课件,面对都江堰的立体图进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充分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改变角色,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都江堰,再与课文内容对比,从而理解课文的深刻立意。

3.作为中国文化史学者余秋雨眼中的都江堰是怎样的呢?先了解作者。

一、走进作者: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对比,排比,比喻手法的应用。

学习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美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概括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第二课时:解释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体会余秋雨写作陌生化处理的手法学时重点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化精义的深刻内涵。

学习文中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时难点体会余秋雨写作陌生化处理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坛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左手写文艺理论,右手写散文。

初读都江堰我们被余秋雨的文采所吸引,再读都江堰我们感叹于他艺术手法,对比手法的纯熟运用,把都江堰的形象迅即树立起来,都江堰虽然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但他的历史悠久,造福成都平原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二第一课时回顾(幻灯片展示)(一)作者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

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二)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魅力(mè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三)疑问思考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三第二课时深入思考(生生讨论)1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2023年《都江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2023年《都江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2023年《都江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收拾【教学目标】1、理清的思路(文章脉络);控制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富存心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1、理解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味文中浓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盛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主意】诵读法点拨与探索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爱慕遨游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正是这种精神、文化吸引着我们。

今天我们就随着余秋雨去畅游《都江堰》,感触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简介(多媒体)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多媒体)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伟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依然延续使用,仍发挥庞大效益的渠。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最驯顺壮美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二)详细研习探索第一部分1、⑴第一段在本部分有什么作用?明确:揭示主旨,总领下文⑴本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归纳本部分大意。

明确:用长城和都江堰对照说明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2、从文中找出从哪些方面将长城和都江堰举行了比较。

人教版选修《都江堰》精品教案

人教版选修《都江堰》精品教案

人教版选修《都江堰》精品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选修《都江堰》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了解都江堰相关常识;2.感受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3.培养学生以祖国为豪、为国为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汶川地震中都江堰的情况导入课文。

二、介绍都江堰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0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展示都江堰相关多媒体资料,学生整体感知。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2.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第一部分,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势;第三部分,对李冰父子的评价;第四部分,李冰父子的影响。

四、研读讨论1.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与都江堰作比较?主要对比了哪些地方?明确: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说明这一点,采用比较或对比手法是必要的。

文章的深度也由此而来。

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

比年代,比动机,比规模,比形象,比气质,比影响,比功用,比结果。

2.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明确: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

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

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

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3.课文主要是写什么?明确: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文中对都江堰的描述。

教学难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导读材料]1、名人零距离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

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都江堰简介及李冰都江堰在四川省灌县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

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早已闻名中外。

在历代兴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还完好地使用着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

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

岷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进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决。

这项工程建成后,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不但能够防洪和灌田,还能行船和漂运岷山木材。

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3、名家点评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都江堰》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都江堰》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2.辩论中的 李冰。
(1)、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2)、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3)、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4)、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1)辩论内容:(先 让学生思考,不用作
答...
(2)辩论结果:
(3)胜利原因: (4)作者的思考:
六.解读第四部分�D�D贴近 苍生的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请替换自己 的演示内容
五.解读第三部分――魅
05 力的缔造者:李冰 父...
六.解读第四部分
06 �D�D贴近苍生的 神
一、导入:
1、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2、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3、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4、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 拟一个小标题,...
1、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2、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最新版模板,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都江堰》教案
预计演示时长
本次演示内容概要
《都江堰》教案
20分钟
总目录数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演示内容长度
1607字符
总页数
39个
6个
33个
x页
01 一、导入:
目录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
02 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 题,...
三、解读第一部分-
03 --最激动人心的工 程
04 四、解读第二部分 ―――都江堰的魅力
3、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4、请替换自己的演 示内容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 动人心的工程
1.学生回答 第一个小标 题。根据学 生回答,...
2.运用的手 法:对比。

【教育学习文章】都江堰导学案

【教育学习文章】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一、阅读文本,理清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二、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三、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四、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一、了解都江堰及李冰其人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都江堰》导学案

《都江堰》导学案

教学课题:都江堰主备人:尹继兰审核人:东玉娜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周第课时课型:授新【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2、理清本文的写作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3、体会本文蕴涵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名人零距离: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家,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等。

他的散文以游记的方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2、都江堰及李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距成都市59公里。

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

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

晋代人所著《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说:自从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被称为“天府之国”。

李冰,时期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

二、正音释词:1、正字音:颓壁残垣.()惊悸.()庇.护()修缮.()卑处一隅.()魅.力()强悍..()铁戟.()遴.选()韬.略()怦.然()诘.问()傩.戏()衮.衮()诸公浚.()理澄.( )澈2、多音字:屏:():例:屏.风屏.障():例:屏.除屏.息():例:屏.营劲:():例:劲.拔劲.敌():例:干劲.劲.头3、积累词语:众目睽睽:膜拜:圭臬:焕然:涣然:邈远:浚理:劲厉: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为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第一课时一、解读分析第一部分:1、请朗读第一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标题:3、运用的写法:对比。

(1)角度:(2)目的:(3)结论(中心句):4、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文章从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文章从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都江堰》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都江堰》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编号RJB-XSW-02 课题《都江堰》集体备课时间 2011-3-21
参备人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主备
编制人
质检人
审核人
编制
时间2011-3-12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重点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句,学习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诵读感知,探究点拨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导学过程学生笔记
一、课前积累
作者、作品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作品包括:《千年庭院》、《小人》、《抱愧山西》、《一个王朝的背影》、《可怜的正本》、《苏东坡突围》、《这里真安静》、《夜航船》、《书海茫茫》、《莫高窟》、《遥远的绝响》、《狼山脚下》、《寂寞天柱山》、《洞庭一角》、《江南小镇》、《柳侯祠》、《流放者的土地》、《西湖梦》、《庙宇》、《十万进士》、《酒公墓》、《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等。

每部作品的问世,都能在文坛及读者中间产生热烈的反映。

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

《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都江堰》第二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一、语言品味: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1、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语言。

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

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匠心,“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富含,给人启发。

2、作者。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

3、手法的使用。

文章多次使用了手法。

以“乡间母亲”比喻,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 ”和“ ”,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

二、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中挖掘出。

其文化散文常常以为“出发点”,以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宇宙的,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

《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和历史人物形象后面的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高中语文《都江堰》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都江堰》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

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其意外死亡曾引起巨大反响,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掀起过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

《新月》月刊、《诗刊》等杂志先后推出过《志摩纪念号》专刊。

甚至对新文学颇有成见的《学衡》杂志也出版过纪念专辑。

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X 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众多作家都发表过悼念文章或哀辞挽联,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新月派”的灵魂人物。

胡适的《悼念志摩》、凌叔华的《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都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代表性文章。

从相关资料来看,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并无非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悼念文章却另辟新径,别具一格,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徐”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这与作者独特的角度选择、高超的艺术功力是分不开的。

在短短五百多字的篇幅中,作者既没有详细、全面地叙述徐志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浓墨重彩地书写与诗人交往的重大事件,而是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镜头”,即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写人首选眼睛:“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文章开篇即告诉我们,作者是通过对与诗人交往的所有情景进行筛选后,才把聚光镜头对准了诗人眼睛的。

那么诗人的眼睛究竟有何魅力呢?作者先说诗人的眼睛是“银灰色的”,紧接着又予以否定。

其实,这既是作者的错觉,又是作者最真实的感觉。

参详人生真谛、探索宇宙奥秘的“惊奇的眼神”是诗人眼睛的“神韵”,也是导致作者产生错觉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对“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常的琐事”,诗人都对其充满“惊奇”,这是诗人不同于常人之处。

高二《都江堰》教案

高二《都江堰》教案

高二《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赞美之情。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提高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的能力。

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激发对民族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价值和文化内涵。

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2、教学难点品味文章深刻的文化反思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对都江堰了解多少?”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余秋雨及其写作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教师进行正音。

2、学生思考:文章围绕都江堰写了哪些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的语句。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都江堰的什么特点?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让学生找出描写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思考: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何能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3、文化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文化的思考。

提问:都江堰蕴含了怎样的文化精神?(五)品味语言1、选取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让学生进行赏析。

2、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体会余秋雨的语言特色。

(六)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都江堰的伟大和文化价值。

(七)布置作业1、写一篇关于都江堰的读后感。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要加强对语言的品味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
见世界
《都江堰》第一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学生对李冰兴
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3、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

4、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
的立意,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创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小组搜集都江堰和李冰的相关资料。

二、走进作者:
(1946-)浙江余姚人。

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
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后考入上
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三、整体感知:(思考本文在结构方面的特点)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
对比角度长城都江堰
修建时间
宏大
占据空间
已废弛
文明状况
心态
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

通过对两者进
行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之情和对
长城的之意。

2、第二部分,作者在看都江堰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
游览前:“”;
参观后,“”
--作者在不经意间强烈地感受到都江堰水的,为这里所。

同时透过水的“形”,作者也窥到了水的“”。

这里的
水“精神焕发,
”,作者对这水的“神”无比,这里的水虽然也“咆哮、狂野”,但在都江堰的制约下,显现出一种更为壮丽的,都
江堰使最强悍的生命,所以作者说“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
江堰”。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应该考虑到水的形神特点。

要反复品读描写水的段落。


这样写的好处:这种的手法,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的,又使文章。

3、阅读第三部分:李冰的政治观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他李冰为什么能名垂千古?
出发点:
名垂千古的原因:
4、第三部分,作者对李冰的评价是什么?(提炼、筛选重要信息,从课本中找出相关语句。


李冰是一位,同时又是一名。

因为有过李冰,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

他总结出的,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一座至今仍造福四方的,他筑堰的指令,。

作者对这位实干家的“伟大精魂”充满了和之情。

5、文章除了对都江堰和修建者李冰进行评价和思考之外,还对现实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作者盛赞了李冰的实干精神,同时联想到前不久一位极有作为的的名片,头衔上只印着“土木工程师”,作者指出作为官员,不应,而应像李冰一样成为一名。

作者引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这幅对联,来诘问现代官场衮衮诸公:
五、思考探究:
1、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文章第一部分以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的;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第三部分由及,展现的。

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

第一、三部分写“”,以作者独特的为中心;
第二部分写“”,以对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第一部分以“”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的描绘。

第三段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向“”的转移。

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六、课前阅读课本P97、98页:思考这篇散文是如何体现“以小见大”的?
参考答案:
“一粒沙里见世界”,即通过展示。

《都江堰》是“以小大”,即通过对都江堰的“感悟”表现作者。

刘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