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计算及教学策略
物质的量计算及教学策略
物质的量计算及教学策略作者:侯前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4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131-021.有关物质的量计算1.1“物质的量”在化学上的价值“物质的量”在化学上的价值实际是它的计算功能,其实用价值高于理论价值。
即建立“物质的量”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计算。
所以,“物质的量”相关计算应作“物质的量”教学的重点处置。
1.2 按照有关公式的计算1.2.1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可借助于基本公式(1)、(2)、 (4)及衍生公式(3)。
计算中需要注意的是,各有关量的单位、符号及被表述物质的名称必须正确,有关标注不得遗漏。
1.2.2物质的量所描述的粒子的指定形式“基本单元”的计算1.2.2.1基本单元概念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中,被计算的微观粒子形式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人为组合,如1/2H2SO4,这些被计算的微观粒子形式就是所谓的“基本单元”。
1.2.2.2基本单元阐释及计算许多学生对于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这样的基本单元的理解及计算一般没有障碍,但是,对于人为“组合”、“分割”、“指定”出来的“基本单元”则出现理解障碍。
为了引导学生克服这个障碍,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打比方的方式给予解决,如,对“现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H2SO4,分别以基本单元H2SO4和1/2H2SO4,求其物质的量。
”的练习为例,把基本单元H2SO4当做一个整西瓜,基本单元1/2H2SO4作为半个西瓜。
显然,一个西瓜按照基本单元一个整西瓜进行分割后衡量:只有一份;同样一个西瓜,如果照基本单元半个西瓜进行分割后衡量:肯定变成两份;假如以1/3西瓜作为基本单元,对一个西瓜进行分割衡量:一个西瓜就可以分割为3份——回归习题后进行计算,阿伏伽德罗常数个H2SO4,以基本单元H2SO4计算其物质的量n(H2SO4)=1mol;以基本单元1/2H2SO4,计算其物质的量n(1/2H2SO4)=2mol;结合基本单元的本意及“西瓜分割”,可以看出,微粒数目一定时,当选取不同的基本单元时,物质的量计算结果是不同的;基本单元取值越小,其物质的量计算值越大,基本单元取值越大,其物质的量计算值越大;显然,一定的微粒数与分数中的分子位置类同,基本单元与分母类同。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1)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物理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mol)。
2.摩尔的定义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定义为包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的集体。
(2)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2×10^23 mol^-1。
6.总结与拓展
-对物质的量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拓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1.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
1.教材与教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相关教辅材料。
-通过回顾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引入物质的量的主题。
2.知识讲解
-详细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摩尔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案例分析
-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实验操作中的应用案例。
4.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活动。
5.探究与讨论
-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总结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数,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方程式、溶液浓度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摩尔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和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1)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的数量,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和计算微观粒子。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5.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讲解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7.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熟练运用计量单位进行计算,能够描述和计算微观粒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化学教材,提供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知识。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例素材: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及其换算。
- 了解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
-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如摩尔质量、摩尔浓度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的能力。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
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的关系。
3. 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意义及应用。
4.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它与质量、体积有什么区别?2. 引导学生思考:在化学中,如何更精确地描述物质的多少?(二)新课讲解1. 物质的量的概念:- 解释物质的量的定义,即物质所含粒子的数量。
- 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及其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的关系:- 介绍阿伏伽德罗常数,解释其意义。
- 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将物质的量转换为物质的粒子数。
3.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讲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摩尔质量。
- 介绍摩尔浓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摩尔浓度。
-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给出一些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物质的量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成绩: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1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展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醒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根底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根底,在理论联络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响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响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根底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稳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响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才能。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响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和综合计算的才能。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响中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摩尔、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能够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摩尔与物质的关系
3. 原子量、分子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
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学习: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并讲解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学会如何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
4. 总结:复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
1. 完成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参与讨论和答疑,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的深度。
3. 考试及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比如摩尔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拓展物质的量的应用领域。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
物理教案《物质的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物理量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 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物质数量的区别2. 摩尔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化学实验、药品使用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阐述物质的量与物质数量的区别。
介绍摩尔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化学反应的计量、药品的配制等,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在实际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即兴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以评估他们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能否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正规的物理教材,提供准确和权威的知识点。
2.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化学试剂,以便在讲解物质的量时进行直观展示。
3. 多媒体教具:利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教具,以生动的方式呈现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物质的量单位——摩尔;2. 掌握物质的量和分子、原子的关系;3. 通过实例和练习,熟练运用物质的量计算;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 掌握物质的量和分子、原子的关系;3. 运用物质的量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等。
通过提问,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表示的是一定个数的分子或原子。
解释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实际应用(15分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例如:“有 2 mol 氧气和 3 mol 氢气,求反应前后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比。
”示意学生先将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数化简为最简分数,然后写出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到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比。
4. 实验操作(30分钟)进行一个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验,如观察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量变化。
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量变化。
5. 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使用。
鼓励学生自主复习和总结。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进一步巩固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 完成课后习题,熟练掌握物质的量计算。
七、教学反思通过实际应用和实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同时,要进行充分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量计算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
物质的量教案(通用3篇)物质的量教案1一、课题:高一化学-物质的量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四、授课教师:五、教学目的: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粒子的数目、摩尔质量中的任意一个求另一个。
2、知道摩尔质量的概念,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学会已知物质的量、质量中的任何一个求另一个。
六、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质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求法已知质量求摩尔质量已知物质的量求粒子数七、教学难点对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八、教学过程1、通过复习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从宏观物质的质量和微观粒子的数量两个角度来分析该方程式,从而得到宏观与微观必然存在某种联系的结论,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物质的量”。
2、举出几个与物质的量作用相似的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发明。
如:12 个 = 1 打等。
3、讲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符号、单位。
4、物质的量的单位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阿伏加德罗常数”;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数值(强调其单位)。
5、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给出公式:n = N / NA6、运用上述公式做计算练习。
7、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注意“粒子”的概念。
物质的量教案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__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学科:化学年级:高一单元:物质的量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大小的基本概念。
2. 熟练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质量和体积的计算。
3.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2.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准备教案及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例如一个苹果和一升水之间的比较。
2. 概念讲解:a. 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包括定义和单位。
b. 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例如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b. 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解答问题。
4. 实验操作:a. 进行一个涉及物质的量的实验,例如利用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进行中和反应。
b. 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c.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5. 总结和应用:a. 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化学方程式中的问题。
6. 反思和评价:a.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物质的量的计算题和相关应用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教材;2. 实验器材:酸溶液、碱溶液、容量瓶、烧杯等;3. 学习资料:PPT 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计算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准确性;3. 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4. 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探索物质的量教案,掌握化学方程式和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物质的量是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基础之一,它是衡量物质数量的标准单位,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
掌握物质的量教学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索如何正确地教授量子化学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如何使用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
一. 量子化学的教学在量子物理学中,我们将物质分解为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和中子,并研究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在量子化学中,我们将这些基本粒子组合成原子、分子和化合物,并研究它们的化学性质。
量子化学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基础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基础开始,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原子轨道和化学键。
我们可以使用模型、图表和实验等方法,向学生展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让他们理解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让他们尝试制定自己的实验,探究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观察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学习如何使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的过程。
二.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它可以用符号化表示化学反应的物质转化过程,并显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编写化学方程式,并理解方程式中的符号意义。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实际观察和记录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其转化为化学方程式。
在编写化学方程式时,我们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例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和置换反应等。
通过了解这些反应类型,学生可以更容易地编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 摩尔质量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化学量的单位是摩尔,摩尔质量则是一个物质中一个摩尔分子的质量量或原子量。
摩尔质量在化学计算中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量比关系,从而计算反应过程中每种物质的质量、体积或分子数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摩尔质量,并了解它的作用。
《物质的量》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知道物质的量是衡量物质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基本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了解摩尔与其它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让学生学会运用物质的量描述物质的组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4.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科学计算和问题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 摩尔与其他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4. 物质的量的应用:描述物质的组成5. 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摩尔与其他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4)物质的量的应用:描述物质的组成;(5)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2)摩尔与其他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运用;(3)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分析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应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意义和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物质的量》相关内容。
2.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
3. 练习题:涉及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计算与应用的题目。
4. 小组讨论工具:纸、笔。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概念,如质量、体积等,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解释物质的量的定义,说明它是衡量物质微观粒子集合体的基本物理量。
3. 引入摩尔概念:介绍摩尔的定义,让学生明白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4. 摩尔与其他单位换算:讲解摩尔与克、升、摩尔每升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5. 物质的量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用物质的量描述物质的组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六、课后作业1. 理解并记忆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等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意义2.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 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5. 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的换算、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
2. 难点: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单位和计算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的关系。
5. 练习:进行物质的量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和应用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分子数关系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反馈。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的应用:进一步探讨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介绍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如阿伏伽德罗定律等。
3. 物质的量与其他量的关系:探讨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的关系。
物质的量计算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计算教学设计本文旨在介绍物质的量计算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本教学设计的目的和背景。
物质的量计算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涉及到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摩尔比例关系以及反应的定量计算等内容。
掌握物质的量计算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趣的实例和互动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物质的量计算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量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
同时,本教学设计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学生将有机会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研究。
希望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计算,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明确学生在研究本课程时应达到的理解和能力水平,包括:能够正确进行物质的量计算;能够应用物质的量计算于化学实验中。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物质的量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计算于真实的化学实验中。
这将为学生在化学领域的研究和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教学设计涵盖以下具体知识点和技能:___的概念与应用: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如何计算摩尔数量。
___:解释___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___浓度:讲解___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溶液中的___浓度。
以上知识点和技能将有助于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本教学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计算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
示范演示:通过展示实际操作过程,并解释关键步骤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计算的实际操作技能。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物质的量教案范文
物质的量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物理化学中物质的量概念,摩尔基本单位,物质的量计算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并能够进行物质的摩尔计算。
3.能够理解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
2.摩尔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物质的量计算。
四、教学难点1.复习和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量计量单位摩尔的概念和转换关系。
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应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理解物质的量概念。
2.讲述法:对物质的量概念、摩尔基本单位等进行讲解和阐述。
3.合作学习法: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老师通过引入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对于化学和物理学的重要性。
2.老师通过示意图展示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引入概念(15分钟)1.老师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并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概念。
2.老师引入摩尔的概念,告诉学生摩尔是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并解释摩尔与原子、分子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摩尔计量单位(20分钟)1.老师对摩尔的基本单位进行介绍和解释,给出常见物质的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
2.老师以水的摩尔质量为例,进行实际计算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第四步:物质的量计算(30分钟)1.老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摩尔进行计算。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利用摩尔进行物质的量计算,并将解决方案呈现给全班。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老师进行知识总结和巩固,强调物质的量概念和摩尔基本单位的重要性。
2.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和反思,回答提问并提出问题。
七、教学评估1.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2.课后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和摩尔计算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示意图、图片、实验装置等教学辅助材料。
2.物质的量计算案例和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 具 有计 算 之功 能 。 如“ 5 _ 3释 义 ” :
1 . 有 关 物 质 的量 计 算 1 . 1 “ 物质 的 量” 在 化 学上 的价 值 “ 物 质 的量 ” 在 化 学上 的价 值 实 际是 它的 计算 功 能 , 其 实用价 值 高 于理 论 价值 。 即建 立 “ 物质 的 量” 的 出发 点就 是为 了计 算 。所 以, “ 物质 的 量” 相 关计 算 应作 “ 物 质 的量 ” 教 学的 重点 处置 。 1 . 2按 照有 关公 式的计 算 1 . 2 . 1物质 的量 的 相 关 计 算 可 借 助 于基 本 公 式 ( 1 ) 、 ( 2 ) 、( 4 ) 及 衍 生公 式( 3 ) 。 计 算 中需要 注意 的是 , 各 有 关量 的单 位 、 符号 及被 表 述 物 质 的名 称必 须 正确 , 有 关标 注不 得遗 漏 。 1 . 2 . 2物质 的 量所描 述 的 粒子 的指 定形 式 “ 基本 单 元 ” 的计 算 1 . 2 . 2 . 1基 本单 元概 念 有 关物 质 的量 的 计算 中 ,被 计 算 的 微 观 粒 子 形 式可 以 是原 子 、 分子 、 离子 、 质子、 中子 、 电子 等 粒 子 , 也 可 以根 据 需 要 , 对 其 进 行 人 为 组合 , 如1 / 2 H2 S O , 这 些 被 计 算 的 微 观粒 子 形 式就 是所 谓 的“ 基 本 单元 ” 。 1 . 2 . 2 . 2基 本 单 元 阐释 及 计 算 许 多 学 生对 于原 子 、分 子 、 离 子、 质子、 中子 、 电子等 粒子 这样 的基本 单 元 的理 解及 计 算一 般 没 有 障碍 , 但是 。 对 于人 为 “ 组合” 、 “ 分割” 、 “ 指 定” 出来 的 “ 基 本 单 元” 则 出现 理 解 障碍 。 为 了引导 学生 克服 这 个 障碍 , 在 教 学 中可 以 采 用 打 比 方 的方 式给 予解 决 ,如 ,对 “ 现 有 阿 伏伽 德 罗常 数 个 H2 S O4 , 分 别 以基 本 单元 H S O 和1 / 2 H2 S O , 求其 物 质 的量 。 ” 的 练 习 为例 ,把 基 本 单 元 H S O " 3做 - 一 个整 西瓜 ,基 本 单 元 1 / 2 H2 S o 作 为半 个 西瓜 。 显然 , 一 个 西瓜 按 照 基本 单元 一 个整 西瓜 进 行分 割后 衡 量 : 只有 一份 ; 同样一 个 西瓜 , 如 果照 基 本单 元 半 个 西 瓜 进行 分 割 后衡 量 : 肯 定 变成 两份 : 假如以 1 / 3西 瓜 作 为 基 本 单 元 . 对 一 个 西 瓜 进 行 分 割 衡 量 :一 个 西 瓜 就 可 以 分 割 为 3 份— — 回归 习题 后 进 行 计 算 , 阿伏 伽 德 罗常数 个 H S O , 以基 本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4 年4 月 下旬 刊创 新 和应 用 为特 征 的知 识 经 济 时代 。是 一 个人 类脑 力 大解 放 、 大 开发 的 时代 。 而 物理 教 育是 知识 创 新 、 传播 和 应 用 的一 块重 要基 地 , 是培 养 创新 精神 和 创新 人 才 的摇 篮 。主 体 创 新 是 当代 教 育 的 主题 , 是 全 面推 行 素质 教 育 的动 力 , 是我 国 2 1 世 纪教 育发 展 的 必然 选择 。所 以教 师在教 学过 程 中 , 应 多做 相 关的 教 育 研 究 。 多做 正 确 的 、 深入 的 、 对 农 村 学 生 发 展 适 用的 研 究。 以农 村 学 生为研 究对 象 , 制 定有 效 的研 究计 划 , 从根 本 上 了解 和 认识 农 村 中学生特 殊 的发 展历 程 。 最后 , 从 学 生的特 殊性 出发 , 找 到 适合 的教 学 方 法 , 有针 对 性 地 开展 物 理 教 学 工作 , 逐 渐 实现
在 物 质 的 量有 关 概 念 没有 学 完及 更没 有理 解透 彻 时 , 再 对“ 基 本 单元 ” 进 行讨 论 、 计算, 有 节 外生枝 、 积 重难 返之 虞 。 1 . 3无 公 式计 算 深 刻理 解 阿伏 伽 德 罗 常数 、 摩 尔质 量 、 气体 摩 尔体 积概 念及 单 位 ( 量纲 ) 的含 义 , 即可 直接 运 算。如 仔 细 观察 摩 尔质 量 的概 念 、 单位 , 可 以发现 , 它 不仅 具 有 定义 的性 质 . 同时
一
物质的量计算及教学策略
侯 前 进
( 皖北 卫 生职 业 学院 安徽 宿 州 2 3 4 0 0 0 )
【 中 图分 类号 】 G4 0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4 ) 4 — 0 1 3 1 — 0 2
是 否有 良好 的教 学基本 功 , 检 查教 师教 学是 否符 合 农村 学 生的 特 殊性 。教 师 在物 理 教 学 中 , 如 果能很 好的 达 到物 理课 堂教 学评 价 指标 , 那 么实现 农村 初 中物 理课 堂教 学的有 效性 离我 们 就 更近 了 步。 “ 教” 与“ 学” 的 一 个重 要 联 系就是 教 师要 充 分 发挥 自己的聪 明 才智 , 为 学生 的“ 学” 创 造 条件 。农 村 中学 虽然在 一 些硬 件 设施 上相 对 落后 , 但 农村 中学 仍 然有 其 天 然 的优 势 , 那就 是 更 加接 近 大 自然 , 教 师 可 以让 大 自然成 为 自己的物 理教 学课 堂 , 让 学 生在 大 自然 中来 学 习物理 , 提 升物 理 学 习 自身的 乐趣 性 , 学生 有 了兴 趣, 想 学、 愿 学, 在 老 师 的 帮助 下 就 没有 什 么是 学不 会 的 了 , 这 样 物理教 学效 果便 能 事半 功倍 。要 注 意的 是 , 初 中生虽 然普 遍 已具 备 了一 定的认 知 能 力 ,但 他 们认 识 问题 大 多停 留在 事物 的表 面, 缺 乏 对 事物 的 深 入理 解 与 分 析 。此 时 教 师不 能 直接 告 诉 学 生结 论, 正所谓 “ 授 之 以鱼 , 不如 授之 以渔 。 ” 因此 , 在教 学过程 中, 教 师 要 注重 培养 学生根 据 条 件 独 立进 行 物 理 实验 、 总结规 律 、 得 出结 论 的能 力。 同时 , 在课 后 , 注 意鼓励 学生各 自组 成物 理设 计 小 组 . 鼓 励和 指 导 学生 制作 物理 模 型 , 如 设 计和指 导 学 生制作 电 脑散 热 器等 , 将理 论 用 于 实践 。 以严谨 的 态 度 , 执 着 的精 神 , 顽 强 的毅 力 , 正 确 的 方法 . 锐 意 改革 , 勇于创 新 , 必能 披 荆 斩棘 , 长风 破 浪 , 必 能提 高 农 村初 中物 理 课 堂教 学效 率 与质 量 。
物 理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四、 做好 物理课堂教学的诊断和观 察 。 积 极 开展 物 理 教 学 评 价 在 日常 教 学 中 . 物理 教 学课 堂观 察 与诊 断 有显 著 的功 能 与作 用, 集 中体 现在 促 进教 师 专业 发展 、 提 高教 学质量 和 效 率、 改进 师 生 的 生存 状 态等 方 面 。 物理教 学课 堂观 察 与诊 断是 教 师教 育教 学 实践反 思 的镜 子 , 通过 观 察 诊 断 能提 升 教 学 的有 效 性 , 同 时课 堂观 察 与诊 断也 是 教 育 教 学 改革 的 前 沿 , 因此 . 课 堂教 学观 察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