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的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课文共有7

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四、学情分析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较差,这就影响到他们对记人记事的文章中作品所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的理解,也使他们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缺乏信心。于是,缺少对课文深入学习的热情,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希望能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利用谈话引起学生对故事人物学习的兴趣;出示重要问题和语句,吸引学生对人物品质的学习。

(2)找出写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六、设计理念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范仲淹的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范仲淹其人其事。(板书:范仲淹的故事)

2、首先,我们来复习生字

(1)ppt出示词语,

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米粥、

(2)指名认读。

(3)齐读。

3、范仲淹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岳阳楼记》,其中有一句话成为千古名句。

4、出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感受范仲淹崇高的思想和远大的抱负

5、小结:范仲淹能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与他少年时代刻苦

读书是分不开的。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让学生欣赏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对范仲淹产生想去了解的冲动和欲望。唤起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期待。)

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

(生说师板书)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范仲淹哪些言行使你感动?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并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过程:默读——思考——画句子——读句子——批注]

(2、)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感悟理解:

(一)只身苦学、

1.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1)引导:这句话是对范仲淹的什么描写?(行为),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毅力和勇气,这种学习精神让人敬佩,感动)

(2)谁能将这种感动读出来?

2.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引导学生理解“废寝忘食”,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精神。]

(二)划粥割齑、

1、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1)对于这句话的描述,文中用了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划粥割齑

(2)出示句子: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

他的生活艰苦,每天煮一锅米粥。

(3)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2、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1)引导学生从“从凌晨”到“夜半”,从“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寝”等重点词句中感悟范仲淹的读书刻苦、用功。

(2)结合实际谈一谈你是怎样读书的。

(三)谢绝佳肴、

1、老兄误解了,……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1)这段话是对范仲淹的描写。

(2)从这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美味佳肴、粗茶淡饭)

(3)为什么他宁可粗茶淡饭,也不吃美味佳肴呢?

(4)引导学生体会他艰苦奋斗,生活俭朴的高尚品德。

(5)分角色朗读这个故事。

(四)闭门不出

1、别的师生都丢下书本跑出去,他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随便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1)把其他人对见皇帝的表现进行对比,体会范仲淹的自信与刻苦。(2)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五)寻找动因

此刻,一个埋头苦读诗书的学子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是什么理由要他如此勤奋苦读呢?

1.引导学生说出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刻苦学习是因为他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远大的志向,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生目标。也道

出了范仲淹十分刻苦读书,是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已任的。]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板书(爱国爱民)

(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2.师小结:正因为范仲淹从小胸怀天下,志向远大,所以他才发奋苦读,从政以后,实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PPT出示)

(1)让我们怀着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

ppt出示最后一句话,并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总结,拓展

1、今天,你学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2、讨论:你在学生或生活中也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困难,你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3、类似范仲淹的人还很多,如大家熟悉的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都比过去好了许多倍,可我们个别同学却胸无大志,安于现状,有的偶尔立志,却无长志,今天范仲淹苦读诗书的故事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成功的大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你们收获很大,赶快立志并为着志向奋斗吧!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通过重点的句子对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深入感悟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班交流中来。为学生创造了宽松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体会写法:

1、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2)那么我们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

2、回顾板书,明白写人首先必须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

3、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甚至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崇高精神的。今天我们要将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4、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六、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对

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予以灵活创新地概括。

在学生遇到困惑时,采用适当点拔、让学生自己思考,而不是教师情急之中给出答案。本节课我启发性地让学生针对每则故事用一个词语予以概括,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我要感谢同学们在本堂课中自主学习情趣的兴奋表现,正是与同学们的努力合作,一个个小标题才会从我们的思考与解读中诞生。

范仲淹的故事,对于生活在现代小康社会的幸福一代实在是比较遥远,难怪学生在读书时,些许带着质疑的语气,而不是敬佩之情。所以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每读一个小故事,指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迪或是看法?同时我在课堂上相机讲述搜集的关于范仲淹的材料,通过此种方式的交流,学生改变了起初的看法,也终于明白了范仲淹成功的政治家、文学家背后的精神支柱——自强不息,勤奋读书,对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意义,学生亦理解得比较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

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范仲淹简介_范仲淹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范仲淹简介_范仲淹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诗人、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子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

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现编入初中鲁 教版及人教版语文八下教材第六单元、苏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和沪教版语文九上教材),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 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为“穷塞主词”。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纯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当过宰相。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孰为英琼。 范仲淹代表作品: 《渔家傲·秋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其古诗全文如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

范仲淹传

宋史·范仲淹传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降职;“左迁”“迁谪”表示升职。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与译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与译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当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观赏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惨的风狂吼,浑浊的浪头冲白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的诽谤、害怕坏人的讥笑,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概而悲愤不端的种种情绪了。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就象春日晴和、阳光明媚,波浪不起,蓝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落,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着千里大地,浮动的月光象闪耀着的金光,静静的月影象现下的白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这就是进入朝延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先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简介 篇一: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作家档案 范仲淹:989年─1052年 字号:字希文;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谥文正;后追封楚国公 时代:北宋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活经历: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作品:《范文正公集》。其中《岳阳楼记》、《四民歌》、《渔家傲》等比较著名。名望: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任职期间,他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主张抵御了西夏的袭扰,博得了宋仁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的赞赏。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迁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血、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措施,后终因受诽谤而罢执政。事虽未成,范仲淹庆历新政实开王安石熙宁新法之先河。

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及译文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题解】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城西,高三层,从楼上俯瞰碧波万顷的洞庭湖,景物十分壮观。岳阳楼开始建于唐朝初年,北宋滕子京为巴陵郡守时,主持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表示纪念。由于范仲淹的纪念文写的很好,成为千古名篇,因而岳阳楼也就闻名天下。 《岳阳楼记》作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当时正值“庆历新政”变法运动失败,作者被贬,谪居外地。文章通过对历史上那些“迁客骚人”只局限于个人狭窄圈子里的思想感情的批评,表达了作者自己“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和抱负。这种思想,不仅对当时因变法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的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就是对于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充分表达主题思想,作者采用写景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骈散结合,波澜起伏,富有节奏感。本文在写景散文中别具一格。 原文: 庆历四年春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在洞庭一湖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⑥,南极潇、湘⑦,迁客骚人⑧,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⑨,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⑩,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11,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12,锦鳞游泳○13,岸芷汀兰○14,郁郁青青○1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6,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17,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18,吾谁与归○19? 【注释】 ①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 号(1044-1048)。 ②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进士, 因被人诬陷,贬为岳州知州。谪:降职。巴陵郡:即岳州郡,治所在今湖南岳阳。 ③胜状:美好的景色。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 年),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 年),终年六十四岁。仁宗时,他武官曾任枢密副使(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文官曾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一位出将入相,文武兼备的人才。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虽是苏州吴县人,但他却是出生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苏州。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幼小的范仲淹便随其母亲改嫁,来到了长山县的朱氏家中,少年时期的范仲淹是在一种十分艰苦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在博山的荆山寺刻苦攻读。 范仲淹在范泉边勤奋学习。他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范仲淹在追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这样写到:" 我过去和一姓刘的同学,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艰苦的,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量盐,烧熟当菜,就这样的生活过了三年多" 。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应天府书院" 读书学习。当时他的母亲哭着追出去很远,他甚至都没回头看一眼心爱的母亲。在南部应天府书院,他" 昼夜苦学 " ,五年未尝解衣就枕的舒适生活,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再继续读。日常生活也非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他就以喝粥充饥,一位南都官员的儿子和他是同学,非常同情他,便把他学习勤奋、生活艰苦的情况告诉了父亲。父亲便叫儿子把官府为自己准备的饭菜送一份给他,他婉言谢绝了,并说:" 我吃粥惯了,一吃好吃的,就要以吃粥为苦了" 。就这样他在南部应天府后院寒窗苦读五年。 经过五年“人所不堪”“自刻益苦”的生活,大中祥府八年(公元1015 年)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这年他二十六岁,做官后,他清正廉洁,办事公正。 范仲淹以百姓疾苦为己任,带领百姓在苏州治理水患。范仲淹被贬到地方为官,仍以百姓的饥苦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在苏州为治理水患,他带领百姓挖渠、筑堤、引导太湖水入海,并治理了其他的江河、湖泊,消除了水患,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范仲淹大胆直言,抨击时弊,几度遭贬。天圣五年(公元1027 年),范仲淹升任秘阁校理,出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曾几次大胆直言批评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带来的弊端,因此而被贬为通判;章献太后去世后,仲淹又被召入京,任左司谏,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评仁宗皇帝废除皇后,被贬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晋升为国子监,因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再次被贬知饶州,可以说是“三出京城”三起三落。 康定元年(公元1040 年),宋朝与西夏关系日趋紧张,因战事需要,范仲淹被调任为陕西经略副使,协助军事长官韩琦,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务,他亲自到边关延州视察,看到的是番不容乐观的景象,他便向朝廷提出要求,将自己调往边关延州,亲临战场指挥作战。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延州之后,他首先抓了边军整训,在精兵的同时,严整军纪,并对边关城塞进行了修复和重建,使边关局势有了很大改观。 庆历三年(公元1043 年),这年范仲淹五十五岁,由于他在边关抵御外来侵略立下了汗马之功,朝廷又将他提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这次的升迁,为范促淹实现自己青年时代改革朝政,富民强国的理想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阁召见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的改革方案。" 庆历新政"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从庆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 庆历新政" 触动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庆历新政准备不足,也带来了某些副面影响,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结下,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因此而被罢免参知政事。范仲淹被贬之后,先后又在邠州、邓州、青州等地做过地方官。在这期间,他仍然为官清廉,尽职尽责,千古名篇" 岳阳楼记" 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其中的精华之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至今仍广泛传颁,激励后人。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

宋史·范仲淹传原文 《范仲淹传》原文及 原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

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宋史范仲淹传》,有删节) :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密,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1]。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2],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人名沉河,原名何性松 1967年生于湖北潜江,现供职于长江文艺出版社,当代作家,著有《致》、《孩子》、 《思想者》、《乡村》、《透明的耳朵》等诗歌和《几种手工》《生命》等散文。《生命》为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课文。 中国著名女作家,辽宁抚顺人。唯一两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其代表作有《沉重的翅膀》《无字》《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祖母绿》、《流浪的老狗》等。

《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及详解)

岳阳楼记范仲淹〔宋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故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废寝忘食”等词,能听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 己任的精神品质。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⑷领悟并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中 具体描绘范仲淹言行的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品读中感悟人物的 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启发学生对范仲淹的敬佩和赞叹之情,培养学生刻苦读书的美 德。 ⑵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并学习范仲淹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 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雨乐”的思想

境界并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二)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三、教学难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人具有哪些品质。(如:父母、同学、老 师) 2、读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 3、出示范仲淹的画像 (1)说说你对范仲淹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词 1、小组之间交流生字的部首、写法、易错的笔画以及为生字组词。 2、自学废寝忘食、泱泱、于心不忍、千载难逢、毫不介意、清高这几个词语。 2、反馈学习情况:

范仲淹词全集

范仲淹词全集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花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谢黄总太博见示文集 松桂有嘉色,不与众芳期。金石有正声,讵将群响随。 君子著雅言,以道不以时。仰止江夏公,大醇无小疵。

孜孜经纬心,落落教化辞。上有帝皇道,下有人臣规。邈与圣贤会,岂以富贵移。谁言荆棘滋,独此生兰芝。谁言蛙黾繁,独此蟠龙龟。岂徒一时异,将为千古奇。愿此周召风,达我尧舜知。致之讽谏路,升之诰命司。二雅正得失,五典陈雍熙。颂声格九庙,王泽及四夷。自然天下文,不复迷宗师。 四民诗 士 前王诏多士,咸以德为先。道从仁义广,名由忠孝全。美禄报尔功,好爵縻尔贤。黜陟金鉴下,昭昭媸与妍。此道日以疏,善恶何茫然。君子不斥怨,归诸命与天。术者乘其隙,异端千万惑。天道入指掌,神心出胸臆。听幽不听明,言命不言德。学者忽其本,仕者浮于职。节义为空言,功名思苟得。天下无所劝,赏罚几乎息。阴阳有变化,其神固不测。祸福有倚伏,循环亦无极。前圣不敢言,小人尔能臆。裨灶方激扬,孔子甘寂默。六经无光辉,反如日月蚀。大道岂复兴,此弊何时抑。末路竞驰骋,浇风扬羽翼。昔多松柏心,今皆桃李色。愿言造物者,回此天地力。 农 圣人作耒耜,苍苍民乃粒。国俗俭且淳,人足而家给。九载襄陵祸,比户犹安辑。何人变清风,骄奢日相袭。制度非唐虞,赋歛由呼吸。伤哉田桑人,常悲大弦急。一夫耕几垄,游堕如云集。一蚕吐几丝,罗绮如山入。太平不自存,凶荒亦何及。神农与后稷,有灵应为泣。 工 先王教百工,作为天下器。周旦意不朽,刊之考工记。嗟嗟远圣人,制度日以纷。窈窕阿房宫,万熊横青云。荧煌甲乙帐,一朝那肯焚。秦汉骄心起,陈隋益其侈。鼓舞天下风,滔滔弗能止。可甚佛老徒,不取慈俭书。竭我百家产,崇尔一室居。四海竞如此,金碧照万里。茅茨帝者荣,今为庶人耻。宜哉老成言,欲攦般输指。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范仲淹文言文翻译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年幼时就有志向节操,师从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冷水浇脸;食物 不够,以至用稀粥充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却不觉得艰苦。 ②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 ....,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注释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参考译文: 考取进士,做广德军司理参军。因晏殊举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求教,他手捧经典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③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注释: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平静,安定。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 参考译文: 他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④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juān)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注释: (1)宫掖,是皇宫的意思。 (2)折役茶,茶农生产的茶叶有一部分以折税茶的形式代替租税缴纳官府外。就是用茶叶抵充租税的,这种上交的茶叶叫做折役茶。宋朝折役茶以外剩余的茶叶全数由官府所设的山场收买,不准自由出卖。 (3)丁口:①户政名。即男女人口。清制,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丁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亦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②意为"子",子在古代指儿女,所以丁口也代指子的意思。 (4)丁盐钱:古代盐税的一种。由“蚕盐法”演变而来,主要推行于五代、两宋时期。每年向业蚕人户“预依”“蚕缫之用”盐,事后敛取蚕盐钱或由蚕盐钱“折变”为绸绢等物。 参考译文: 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事。

范仲淹简介,著名宋代词人

范仲淹简介,著名宋代词人 篇一:宋代词人及宋词 宋代词人及宋词 北宋前期 宋代立国之初半个世纪,词并未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兴盛,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四五十年间词作甚少,虽然像王禹偁、寇准、钱惟演、潘阆等人的词作也有较强的可读性,当尚未形成独特的时代风貌,缺乏开拓性和独创性。直到11世纪上半叶柳永等人先后登上词坛之后,宋词才开始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一、独辟蹊径:范仲淹 1、人物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曾于仁宗康定元年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四年的军旅生活,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人生感受。他是破除宋初浮靡词风的领军者,开宋初文学新气象。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2、词作风格

曾大力推动“庆历新政”和诗文革新运动。他以政治改革的立场上反对西昆体,要求内容要反映实际利于教化,情感要激昂,语言要浅白。其词作多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语言朴实而而不乏豪迈,意境远大又富有张力。 3、作品赏析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 本篇写词人守边生活的亲切体验和悲壮情怀。 上阕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足了边地秋天景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经相类而情调迥异。下阕抒发兵将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过去门、壮志未酬的悲愤。此篇词意境开阔,格调悲壮,以白描写实的手法描写边塞的景物,从侧面烘托了边境士兵戎马生活的悲苦。“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人情与戍边相碰撞,彰显出词人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一种对人民普世的关怀跃然纸上,胸襟博大,气度不凡,悲壮激昂的词人形象便得到了彰显。 该词给宋代初期充满吟风弄月、男欢女爱的词坛吹了一股清劲的雄风,对以后的词风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

范仲淹生平个人简历 /ueditor/201803/05/12096b9dbfced939b782d86e44d645 5a.jpg" title="" alt="" width="400" height="" border="0" vspace="0" />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北宋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官宦家庭出生,时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数年

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时晏殊为南京留守(治今商丘)、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阅读答案.doc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及阅读答案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 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 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 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 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1、孤 : 幼年失去父亲,现指孤儿失去双亲。 2、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再,第二次) 3、知其家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家世:身世。 4、既:等??之后。 5、去:离开。 6、之:到,往,去。

7、南都:指应天府,及河南商丘。这里的南都学社为当时著名学社。 8、尝:曾经。 9、就寝:上床睡觉。 10、日昃 (z è):太阳偏西。 11、或:有时。 12、昏怠:昏沉困倦。 13、辄( zhé):往往, 每每。 14、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15、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16、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7﹑依:依靠。 18、以:以 ...... 作为 ; 用 19、诵:吟诵。 20.适:嫁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 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 谗受贬音:义: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原文及译文解析.doc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原文及译文解析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

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时男子20 岁时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介于小寒和大寒之间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

范仲淹简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619880.html, 范仲淹简介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7年第18期 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番艰苦生活的磨练,使他后来始终能以清廉律己,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他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他被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年),边事紧急,他被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之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之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被罢相,范仲淹重任参知政事。此后,他又提出十条建议,革新朝政,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了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他再次离朝,“庆历新政”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此文提出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辞简约,音律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造。诗歌方面,他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在对戍边生涯的叙写中,将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和谐统一,开拓了宋词表现的新领域。著有《范文正公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