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鸟鸣山更幽《诗里特别有禅》
鸟鸣山更幽《诗里特别有禅》“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
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
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
--骆玉明”鸟鸣山更幽一切都会过去,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也许,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到幽静又深长的意味。
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中响起,喧嚣嘈杂的、清朗悠扬的、气势宏大的、悲切低回的,然后逐一消退下去。
在此起彼落之间,你听到深邃的幽静,莫可名状,令人心动。
换一个角度来说,世界像一个热闹的舞台,各色人物你来我往,推推搡搡。
有的自命不凡,踌躇满志;有的身败名裂,灰心丧气。
然而一切都会过去,在一切变化的背后仍然是一个深邃的幽静。
我们常说的“安静”,有时指一种单纯的物理意义上的状态:声音愈是低微愈是安静。
它也许会让人感到几分寂寞或枯燥,但终究跟人的心情没有多大关系。
而另一种安静,或者换一个词,幽静,却更富于精神性和情感意味的。
那是脱离了虚浮的嘈杂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种感受。
这种幽静得之于自然,同时也得之于内心,物我在这里并无区分。
在诗歌里如何能够把它表现出来?最早是南朝的王籍做了杰出的尝试。
王籍,字文海,在南朝齐、梁两代做过官,诗歌学习谢灵运。
他的名气没有谢灵运那么大,留下的诗作也很少,但有一首《入若耶溪》非常有名。
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发源于若耶山,沿途汇聚众多溪水后流入鉴湖。
诗题“入若耶溪”,表明作者是从城内经过鉴湖进入溪流。
在王籍那个年代,鉴湖和若耶溪相连的水域非常广阔,两岸竹木丰茂,景色优美。
诗中“”是一种比较大的船,“泛泛”是任意漂荡的样子。
王籍是在游览,不是要赶路。
心情很放松,天气也好,眼前的景色显得格外清朗、开阔。
所谓“空水共悠悠”,写出天水一色、相互映照,一片辽远恬静的样子,而“悠悠”二字,也体现了心境的清朗和从容。
《诗里特别有禅》: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
《诗里特别有禅》:诗是最美的文字,禅是最高的哲学展开全文什么是禅?禅是一门哲学,是一种佛教与道教合所产生的宗教,禅也是一种生命形态、一种生活方式、一份人生境界。
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说:“禅就本质而言,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枷锁到自由的道路。
”我们可以从吃饭喝茶中领悟禅,从春花秋月中欣赏禅,还可以从唐诗宋词中品读禅。
王维的“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慧开禅师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些云水禅语,都给人带来启示。
最近读了《诗里特别有禅》一书,作者骆玉明借助富有哲思的古诗,阐述精深玄妙的禅意,深入浅出,文字清新雅致,读来口齿生香。
正如作者所言:“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有趣而好看,且耐人寻味。
禅是有趣的,诗是优美的,以诗解禅,写得枯涩而呆板,那就不如省事一点。
而如果能够做到有趣而好看,读者的阅读过程就会有许多愉悦。
”禅不可说,借诗悟禅,悟的其实是生命真相。
1. 禅,是一种空灵的生命形态红尘滚滚,浮世喧杂,人心像一杯清水,在内在欲望与外界诱惑的双重搅弄下,变得无明而混浊,无法窥见真相。
禅提醒我们,慢下来,闲下来,走入自然,在自然中让心趋于宁静,滤净渣滓,重归清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空气清新,竹林静谧,诗人一个人走在山路中,他拾阶而上,前方花木葱茏,禅房就在树林深处。
他一边踏步徐行,一边欣赏山道旁的景致——晨光斜照,鸟儿啼叫,鸟儿仿佛因为在自然中获得满足而充满喜悦。
他继续向前走,看到一方水潭,清澈如镜,寂照之下,他感到自己的心灵同样变得平静安宁,也留下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佳句。
当心进入空灵状态,就能敏锐感知外界的远近动静。
这个时候,寺庙传来钟声,低沉悠缓,他感到,天地之间越发显得寂静祥和。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see, don't say everything you know.(页眉可删)《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里特别有禅》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有研究的骆玉明所著,书中所提起的古诗或我们耳熟能详或有些陌生,但在骆先生云看似淡风轻却精辟的品鉴、解析中让我们轻松了解禅文化,领悟人生智慧,享受心灵宁静。
文字是平易近人的,我们在阅读中收获的是真正的宁静。
如果你说,这本书的什么打动了你,那我想一定是那种感觉,就如书中说的:“这种生活乐趣不适合用语言来描述。
懂的人不用说,不懂的人说了也没用。
”这种感觉只有读的人才会懂得,说不清道不明,就是会被这样的文字所牵引着,一直读着,读着。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骆先生说,人的一切焦虑与困苦,只是因为心性的迷失。
我想或许是这样,人到而立之年,却还在迷茫未来,怎么会不焦虑呢。
但在阅读的世界里,我窥见了“禅”的皮毛,我想通过禅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当身处教育的世界里,我们总是希望丰满的收获,希望可以穷尽自己的洪荒之力改变一个孩子,但有时候现实却是残酷的,所以我们常常说教书是一场盛大的暗恋,你倾尽全力,最后感动的或许只有自己。
在阅读的时候,我特别欣赏骆先生说的:“你一心想要得到一个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塞满了,偌大世界,‘得’未尝得,失掉的已经很多!”现实往往是这样,就如同你想用力抓紧手中的沙子,你抓越紧,沙就流的越快,那么何尝不这样:“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花开花落,笑而不答心自闲,当然这并不是一种避世的心态,并不是说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去放任孩子,只是我们应该适当的去调节自己的工作,不能被这些诉求、欲望塞满,然后最后迷失的却是自己,我也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对于孩子的一切我可以尽力,但不可处处动心,如若不然或许就要一生慌张,片刻不得安宁,平常心亦是一种尊重,对生命成长的尊重。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以前读诗,就单纯觉得诗句美,什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画面感贼强。
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诗里还藏着这么多禅意。
就像王维的诗,那简直是禅意满满。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前读就觉得哇,好悠闲的感觉。
现在才明白,这哪里只是悠闲啊,这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水都走到尽头了,没关系,那就坐下来看云呗,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禅意境界。
感觉王维就像个超级淡定的智者,不管外界怎么变,他内心就像一泓清泉,波澜不惊。
这本书让我觉得禅和诗就像是一对超级合拍的老友。
禅给诗注入了灵魂,让诗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韵味;诗呢,又给禅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禅不再是那种高深莫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它们俩一结合,就像魔法一样,让我们这些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禅的智慧在心里悄悄萌芽。
而且书里对各种禅诗的解读也特别有趣。
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解释,而是像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朋友,把诗背后的故事、诗人的心境都一一道来。
比如说某个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禅意诗,当时他可能是遭遇了仕途不顺,或者是在山林间突然感悟到了什么。
这就像是在诗的背后打开了一扇扇小窗,让我们能看到诗的更多面,也能更好地理解禅意是怎么在诗里生根发芽的。
读完这本书,再去看周围的世界,感觉都有点不一样了。
就像突然戴上了一副有禅意滤镜的眼镜,看到路边的小草,都觉得它像是在默默传达着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禅意。
哈哈,感觉自己都有点走火入魔了。
不过说真的,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诗和禅有了全新的认识,就像发现了一个隐藏在诗歌世界里的宝藏,这个宝藏里装满了宁静、智慧和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
古诗《蝉》读后感
古诗《蝉》读后感《蝉》是一首富有意象和情感的古诗。
这首诗以描绘蝉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对蝉的特点以及蝉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进行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诗中的蝉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它的鸣叫声响彻云霄,几乎无法被人忽略。
诗人通过描绘蝉的声音,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场景中。
诗中的蝉是“一窍不通风”,它无需通过呼吸和食物来维持生命。
”不知肉味之躯“的蝉给人一种超越肉体的感觉,它的存在似乎超越了凡人的生命境遇。
诗中写到蝉在清晨的时候停止了鸣叫,“却道海棠依旧”,蝉失去了声音,但是周围的世界还是一样美好。
这里展示出蝉和自然的和谐共存。
蝉虽然在某个时刻失去了声音,但并不会影响到大自然的美景。
“海棠依旧”的描写反映了大自然的恒久不变,它的美绝不仅仅来源于一个蝉的鸣叫声。
这也让我想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微不足道,它在我们消失的时候,依然会以它独特的方式存在。
正如蝉的鸣叫声一样,诗中的蝉给人一种坚持和不懈追求的感觉。
每一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会联想到蝉的独特音乐,那种声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发出。
它代表着岁月流转中的生长和成长,它的存在和鸣叫声也向人们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诗中的蝉以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引起了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也从中得到了启示,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呼吸和生存,而是需要我们去积极地追求和表达。
这首诗也引发了我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的考虑。
诗中的蝉鸣声异常响亮,但却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应该珍惜这有限的时间,去追求和实现自己内心的梦想和理想。
总而言之,《蝉》这首古诗通过对蝉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追求的方向。
它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并激发了我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这首诗的美在于它简单而深入的表达,通过浅显的词语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读完这首诗,很多人都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生命的意义,这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诗里特别有禅》散文集读后感_作文
《诗里特别有禅》散文集读后感禅,从逻辑学的角度讲,并不是一个明确概念。
对于人们而言,它更是云山雾罩的哲学,朦胧间难得全貌,我也不例外。
《诗里特别有禅》另辟蹊径,寓禅于诗,生生凿出一条通幽曲径来,使人能得见一鳞半爪的禅意来。
在我眼中,禅是自我的解脱。
引书中所言:世间有无穷的是非,无穷的争执,还有无穷的诱惑,人不能不在其中走过。
所谓禅,并非是一心出世以求躲避,而是使心灵不受困于大大小小的是非、争执、诱惑的解脱,并怡然处之。
此类人,往往心有所寄,或寄于浩浩自然之中,或寄于天下百姓之中,此即入世出世之别也。
一朝顿悟,得以解脱,反观过往所悲,总能见出许多乐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在恼人的连绵春雨中,诗人可见渡船自在浮泊的悠闲。
除此以外,你也可从炙人的太阳处求取一份落日火烧云的瑰丽;从父母所加的些许约束中读出一份望子成龙的希冀;从堆积如山的作业中一享驰骋疆场的豪气。
苏轼《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解脱于是非得失的计较,以宽广的乐观来面对得之乐与失之悲。
这是禅了。
禅悟是向内的开悟。
但人总要首先向外,然后才能向内。
先认识外物,通过外物映照自身,才能不断完善、认识自我。
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禅的境界距离似过于遥远,但禅者的心境看法未尝不能应用于生活之中,不计较是非得失,而更去欣赏自在悠闲的生活节奏。
即便身处纷纷扰扰之中,也能以平静乐观的心态面对坎坷,是曰:吾心安处即吾乡。
当然,禅还给予所有人一份澄澈的宁静,便以此诗结尾“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作文题目:学禅—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作者:九(6)孙亦青扩展阅读:《诗里特别有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著写的一部散文集,内容围绕“以诗话禅”为核心,借赏析诗歌中的禅意,解“不可说”的禅,并以诗歌的源流为线索,寻访中华禅文化的根源。
N0888诗中参禅诗外修
N0.888:诗中参禅诗外修——读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诗中怎么具有了禅意,如何发现这种禅意,诗人如何具有了禅的境界,这是我所不曾认真研读思考的。
骆玉明先生,在这本书中非常通透的说明了这一切。
禅中得到的是真知,禅中修得的是扎扎实实做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禅与教育的宗旨有着惊人的相似。
学禅或者进行禅修,让我们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言行可以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一、诗中有禅,非诗即禅魏晋诗人阮籍有诗句,“徘徊将可见,忧思独伤心”。
诗歌中有困顿和焦虑,不是禅意。
这种困顿和焦虑是用一种固执的态度看待人和世界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压迫的紧张。
如果读者有足够的禅修的境界,可以从诗句中得到一种觉悟,获取禅的境界。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忧愁烦恼即菩提。
我想说,六祖慧能讲的世间的忧愁烦恼正是修行觉悟的基础。
如果说阮籍的诗句给人的是一种忧愁困顿的话,那么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乎给人们心头送去一份温暖和亮光。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努力坚持走下去的过程中看不到所谓的希望,往往想陷入更大的绝望和困顿之中。
所以陆游的这句诗,也不能算是禅的境界和意思。
禅是人生经历了种种以后的彻悟,认识到人生的种种无奈和无助依然以一种平常心看待一切,以一种悲悯和智慧迎接人生不可知不可为的一切。
从这种意义上讲,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
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拿我们叙事者的创办者王维审老师来说吧,他开始撰写叙事源于对班级班里工作的绝望,源于绝望后给校长写信决定辞去班主任职务的叙事过程中。
在这种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叙事中走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绝望!现在叙事者团队的老师,都学着王老师的榜样,通过叙事实现一种教育的自我拯救,让教育在撰写德育故事中读出自身教育活动中的“禅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走进一个不再困惑的新境界。
禅是一种彻底的觉悟。
反观自己的教育叙事,很多都是在陈述事件本身和心路历程的阶段。
虽说,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思考和提升,但是不是禅的境界。
蝉三首古诗读后感
蝉三首古诗读后感读蝉的古诗,就像是在听一场来自夏日的古老诉说。
先来说说虞世南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哇,这蝉在虞世南的笔下简直就是一个高洁的隐士啊。
你看,它喝的是清露,就像那些不沾世俗浊气的君子,只取那纯净美好的东西。
它在高高的梧桐树上鸣叫,声音传得老远老远。
诗人说这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就好像在说那些真正有品德、有才华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的权势或者其他手段来让自己出名。
这让我想到了那些默默做学问、做善事的人,他们就像这蝉一样,自身的光芒足以让他们在人群中闪耀,而不是靠炒作或者攀附。
再看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诗里的蝉可就有点可怜巴巴的了。
它在高高的树上,难以饱腹,拼命地鸣叫也是徒劳。
从早到晚叫得嗓子都快哑了,可旁边的树还是那么无情,就像那些冷漠的旁观者。
李商隐这哪是在单纯写蝉啊,他是在借蝉说自己呢。
自己当个小官,四处漂泊,就像那水上漂浮的树枝,而故乡的田园都已经荒芜了。
这时候听到蝉鸣,就像是被它提醒了一样,自己也是全家清苦啊。
读着读着,就感觉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凄凉,好像看到了李商隐皱着眉头,对着蝉长吁短叹的样子。
最后是骆宾王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写这诗的时候正处于困境呢。
这蝉声一起,他这个囚犯就思乡情切啊。
看着那乌黑的蝉,再想想自己斑白的头发,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这“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写得太妙了,就像他自己在重重困难下难以施展抱负,自己的声音也被外界的压力给淹没了。
而且他觉得自己像蝉一样高洁,可是没人相信他,多委屈啊。
就像一个被冤枉的小孩,拼命地辩解,可大家都不听。
这三首诗,同样是写蝉,却写出了三种不同的味道。
虞世南的蝉是高雅的,李商隐的蝉是可怜的,骆宾王的蝉是委屈的。
这古人啊,真的是很厉害,能把小小的蝉和自己的境遇、情感联系得这么紧密。
非连续性文本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
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读《诗里特别有禅》有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读《诗里特别有禅》有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本插在书架上的小书,用它水墨渲染的封面吸引了我。
禅是什么,这向来是一个很玄很玄的东西。
骆玉明教授试图用浅显的文字告诉众多读者他的理解,但无论如何解释,答案都是不够明晰的。
不过这恰恰给了我思考的余地。
骆教授成功地把一句诗刻进了我的脑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语出王维。
透过千古诗海,我看见了什么?这里是东晋的森林。
一位旷世名士驾车出游,兴致正高涨。
突然峰回路转,山径被阻,车子与游兴一起被拦隔在了半途。
他是阮籍,他是一代任诞名士的代表。
他在那片森林中放浪形骸、穷途恸哭。
世人笑他的痴狂,却又羡慕他的随性。
因为后世在没有人能做到他的境界——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是南宋的山西村。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独步道中,心态平和。
周围山青、水秀,人家里是丰年留客的喜声,他不怪农家腊酒的浑,他敬这里的古风存。
慢慢地山水看厌了,竟有些重复,但继续往前走也罢。
他是陆游。
他最终看见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这里是盛唐的清溪。
一位参透世事的隐士沿着山中溪水漫步,走到了无路可走的尽头,走到了山重水复的地方。
也许前面也会有一个桃花源等待着他去发现,但是王维正正衣冠停了下来,坐看云起。
只有王维的境界是禅。
书中的禅宗静坐在蒲团上,挺直着腰板面容安详,这么说。
只有王维的境界算是禅么?我好像化身成了蒲团前的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和尚,有些不依不挠地问。
也许阮籍并不是一直那么任诞的。
我仿佛看见他也有正襟危坐习字念书的时候,他也有“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的困顿焦虑。
世人记住了他的肆意放纵,却忽略了他之前的摸索。
也许陆游也有驻足不前的时候。
也许往前他并不一定能看见柳暗花明。
他也有过“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无奈,他也做过王维般的,“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选择。
也许豁达和乐观,只是一时之为?也许超脱的禅意,也是需要铺垫的。
王维也有过官场经历吧。
虽然“青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的生活很早地就进入了他的梦想蓝图。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_1100字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_1100字《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1100字一盏茗茶, 一缕沉香, 斜阳下肆意绽放的花枝, 飘渺中古韵悠悠的琴音。
伴着巫娜的古琴、赵晓霞的古筝, 慢慢细读骆玉明先生这本有意思、有回味的小书, 确是人生中颇为自在美好的时光!这部作者悉心之作很适合你我偷得浮生、对自己负责任地“虚度光阴”~~~骆先生赞同从非宗教的意义和朴素的人生立场去理解禅, 他对诗句的剖析阐释仿佛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带着我们悠悠然地入诗、入画、入心, 让我们对不少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对曾经触动人心的某个瞬间、令人宁静自在的某个场景, 我们时常词穷、不知如何更好的表述, 而作者对这些美好感受的描述非常恰当, 共鸣和敬佩感油然而生。
比如,“黄昏时分的钟声会让苍茫的自然变得更为幽邃, 随着这样的钟声, 心灵好像进入了表象之后的世界。
寺院的晚钟引导着一种向往, 引导着精神世界的扩展。
”“安静下来, 把事件和焦虑放在身心之外。
于是, 那些在生活的事件中全然无意义的东西, 诸如草叶的摇动、小鸟的鸣唱, 忽然都别有韵味;你在一个渡口, 却并不急着赶路, 于是悠然空泊的渡舟忽然有了一种你从未发现的情趣。
当人摆脱了事件之链的时刻, 这一刻也就从时间之链上解脱出来。
它是完全孤立的, 它不是某个过程的一部分, 而是世界的永恒性的呈现。
”“花虽微渺, 却显示着人世的美好。
追求禅宗并不意味着摒弃现世的美好, 相反, 它与美的意趣同在。
”“涧水奔流不息, 而涧边渡口的小舟却自在地浮泊着, 这是一种摆脱约束、轻松悠闲的样子, 时间好像在这一刻也停止了。
”“花草有美丽的生命, 但这美丽并不是为了讨人欢喜而存在的, 更不曾着意矫饰, 故作姿态。
你从尘世的喧嚣中走来, 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见到天地寂然, 一树春花, 也许真的就体会到什么是万物的本相和自性。
你又回到尘世的喧嚣中去, 也许有时会想念那山中的花在阳光下展现明媚的紫色, 无语地开, 无语地落。
古诗蝉读后感7篇
古诗蝉读后感7篇古诗蝉读后感篇1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我来谈谈我看到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媚权贵,不涉足于官场之人,一个高洁,一个孤傲的李白。
命令高力士拖鞋,让杨运忠为其磨墨,除了他,谁还可以这样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对不平敢于出手相助,这注定了他的一生与官场无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看到的,是一个洒脱,放荡不羁的人,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浊酒行千里的人。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难道他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政治抱负。
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为他洁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过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活。
唐朝兴起的科举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气,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杀了李白的未来。
这样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豪情壮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牺牲品。
不过,李白终究是成功了,他名字会超过所有的`帝王,永载史册。
这就是我读到的李白。
古诗蝉读后感篇2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则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古诗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
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
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
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蝉古诗读后感范本
蝉古诗读后感范本《蝉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部作品以蝉为主题,描绘了蝉的生命历程和感悟,通过蝉的视角展示了生命的转变和无尽的循环。
在读完《蝉古诗》后,我深深被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所震撼,下面我将从诗歌的意象、艺术表达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来展开阐述我的读后感。
首先,作为一部古典诗歌作品,《蝉古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形象感染了广大读者。
蝉作为作品的主题和象征,被用来表达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蝉的鸣叫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而蝉的蜕变则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无尽的循环。
诗中的蝉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形象,通过蝉的视角,我们能够深入感受到蝉的苦痛和喜悦,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象征性的意象构建了作品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内涵,使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作为一部古典诗歌作品,《蝉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艺术表达令人惊叹。
诗人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诗中充满了叠词、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其具有了韵律感和韵律美。
同时,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使得作品更具画面感和情感感染力。
通过对蝉的细腻描绘和生动刻画,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蝉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蝉的喜悦、痛苦和追求。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引发读者深思。
最后,作为一部古典诗歌作品,《蝉古诗》通过对蝉的生命历程和感悟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心灵的追求。
诗中蝉的存在和消失,蜕变和循环,使我们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诗人通过蝉的视角,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无尽的追求,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不确定性。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生命循环和生死之间的思考,使我们得以对生命和死亡有更深入的思考和领悟。
这种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哲学意义使得《蝉古诗》超越了纯粹的形式美和艺术表达,让我们对于生命本身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蝉》的读后感
《蝉》的读后感关于《蝉》的读后感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读后感《虞世南《蝉》读后感》。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蝉古诗 虞世南读后感
蝉古诗虞世南读后感《蝉古诗虞世南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了虞世南的《蝉》,哎呀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呢!“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一开头就描绘了蝉的形象,那蝉儿垂着触须,喝着清甜的露水,这画面多生动呀!让我一下子就仿佛看到了那可爱的小生灵。
再听听那蝉鸣,从稀疏的梧桐叶间传出来,声音是那么响亮。
想想看,蝉儿站得那么高,声音自然就能传得很远很远。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做人是不是也应该像蝉一样,努力往高处走,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呢?而且哦,诗里说蝉声传得远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这就好像在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可不能依赖外界的帮助,得靠自己的真本事!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明白只有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读完这首诗,我觉得虞世南真的太厉害了,用这么简洁的语言,就把蝉的特点和人生的道理都讲得明明白白。
我呀,以后也要像蝉一样,努力向上,靠自己的力量发出属于我的“响亮声音”!《蝉古诗虞世南读后感》亲爱的小伙伴们,我刚读了虞世南的《蝉》,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忍不住来和你们唠唠。
你瞧这首诗,“垂緌饮清露”,这蝉的样子多有趣,触须低垂,喝着露水,感觉特别的优雅。
一下子就让我对蝉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不再觉得它只是一只普通的小虫子啦。
“流响出疏桐”,那响亮的蝉鸣声从梧桐树间传出来,哇,我仿佛都能感受到那夏日的热烈和生机。
闭上眼睛,好像自己就置身在那片梧桐树下,听着蝉儿欢快地歌唱。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可真是太有深意啦!蝉站在高处,声音就能传得很远,可不是因为借着秋风的帮忙。
这就好像在说,一个人要是有真本事,有高尚的品德,自然而然就能被大家所知晓,不需要去刻意地炫耀或者依靠别人的力量。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候是不是总想着走捷径,靠别人的帮助来获得成功呢?读了这首诗,我就觉得,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虞世南这首《蝉》呀,虽然短短几句话,却给了我大大的启发。
蝉三首古诗读后感
蝉三首古诗读后感其一读这几首关于蝉的古诗啊,就像走进了古人的小世界,跟他们一起看蝉呢。
你看,在诗里,蝉有时候就像个小小的歌唱家,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垂緌饮清露”,这就好比那舞台上穿着华丽服饰(垂緌)的歌唱家,享受着最纯净的待遇(饮清露)。
我就想啊,这蝉得多自在。
古人写蝉,难道仅仅是写蝉吗?我看呐,就像我们现在写自己的生活写照一样。
那时候的诗人看到蝉,也许就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我要是诗人,看着蝉,可能也会感叹,哎呀,这蝉像不像我啊,想清清白白(饮清露象征高洁)地在这世上,可又有多少人能懂呢?这就好比一个怀揣梦想的人在一群只看利益的人中间,感觉有点格格不入呢。
其二再读这些诗,我发现蝉还像是一个孤独的行者。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独自打拼的人。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他自己创业,周围人都不看好,说他没后台(类比藉秋风),肯定不行。
可他就像那蝉一样,靠着自己的本事(居高声自远),慢慢地做出了成绩。
这蝉在树上,虽然周围可能有很多其他昆虫啊、树叶啊,但它发出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我的朋友在创业大军里,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
我就琢磨,古人是不是也看到了蝉这种独特性,才把自己内心的那种不甘平凡写进诗里呢?这蝉啊,真像是一本打开的励志书,告诉我们只要自己有本事,不用靠别人也能行。
其三读着这些关于蝉的古诗,又感觉蝉像是时光的见证者。
它每年夏天都出现,好像一直在提醒人们岁月的流转。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爷爷坐在院子里,听到蝉鸣,爷爷就说:“这蝉啊,年年都叫,我都听了一辈子喽。
”那时候我还小,不懂爷爷的话。
现在读了这些诗,我就懂了。
这蝉就像一个老朋友,每到夏天就来和我们打个招呼。
古诗里的蝉,它见证了多少古人的喜怒哀乐啊。
它就像一个沉默的史官,把历史的点点滴滴都藏在那一声声的鸣叫里。
你说这古人是不是很聪明,把这么多的情感和想法都寄托在一只小小的蝉身上呢?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把回忆放在照片里一样,古人把他们的情怀放在了蝉这个意象里。
《诗里特别有禅》读书感想体会
《诗里特别有禅》读书感想体会《诗里特别有禅》读书感想体会断断续续把《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看完了,诗是至美的文字,禅是玄妙的哲学,而这本书却把诗与禅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禅意大门。
在高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喜欢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今天在这本书里再读这首诗,却有了新的体悟,人到中年,能更好的体会这首诗的意境了,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进而作少,理解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某个时刻体会到幽静又深长的意味,那是脱离了虚浮的嘈杂之后,面向生命本源和世界本源的一种感受。
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把人的灵魂引入到山林的幽静,融化在自然的美妙韵律中。
这种幽静得之于自然,同时也得之于内心。
这种静自身没有表达的方式,而蝉噪鸟鸣,正是唤起它的媒介——你听到了声音,然后你听到了幽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走进禅,仿佛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禅的修持所要达成的境界,是要摆脱虚妄的意念,摆脱妄念所造的世界的幻象,保持空明的心境,随缘而行,不为外物所动,由超脱而达成自由。
唐代德诚禅师所作《船居》:“千尺纶丝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用钓鱼为象征说禅法,你一心想要得到某样东西,念念不忘,心都被它填满了,不在在乎其他,“得”未尝得,失掉的已经很多。
若于外物无所挂心,将得失看作因缘起落的变化,心中有大自在,根本就没有东西可“失”。
“一波才动万波随”是俗众的人生,禅者的境界应是“满船空载月明归”。
诗中有禅,禅中有诗,禅作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运用直觉,体现个性,超凡脱俗,却也离不开日常。
以一种安静而活泼的心情对待世间的变化,便能够获得人生的乐趣。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我的初心,我的禅——《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诗里特别有禅》,初见书名有种高大身材高大上所的感觉,诗情画意本就美,禅意盈盈境界深。
翻开这本精致的书,一股清流涓流进我的心里,走进诗的至和美文字,静心领悟其中玄妙的禅意,于是我也有了自己的禅,受到重视了自己脚下的路。
初心怎能让“欲”累书中说:世俗的欲念就像外套一件湿衣服一样,紧紧裹在我们身上,脱不下来。
其实,现实中我们哪个人能够拜托欲念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舒心工作的向往、对家人朋友的期盼等,有欲才会有求,有求才会有向前的动力,但是战斗能力如果欲念超出了能力的范围,那欲念就便成了紧裹身体的湿衣,让人苦不堪言。
就要迈进四十岁门槛的我依然拿着薪酬初级的工资,在新一轮的评比中再一次中与晋级失之交臂,一向乐观积极的我实在是羞愧难当。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质问传来之声在脑海中此起彼伏地响起:我执教过屡次优质课,难道我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素质不算优秀吗;领导交给我的各项工作,我都能圆满地去完成,难道我不够尽职吗;我的身边总是不乏同事的协同、学生们的簇拥,难道我对待他人不够真诚吗;我的多篇文章被各报刊杂事刊登,难道我不够勤奋努力吗当付出与回报太少失去平衡时,有不甘也有埋怨。
一脸烦闷的我站到讲台上,面对着四两三个天真的小孩子孩子,一声响亮的“老师好”融化了我的心房,我知道我要对他们负责任,于是就有了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也便有了一室的温馨。
不知不觉中,晋级的那点苦痛早就早已跑到九霄云外。
顿时,我豁然开朗,用我对语文的热爱去点燃学生对文学的热情,用我阳光的心态去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这不是我一直的追求吗?欲需随缘,但初心不能丢呀! ;书中写道:世间有无穷的或非,无穷的挣扎,还有无穷的诱惑,人不能不在其中走来,要全然不动心也许很难,但若是处处动心,那何况要一生慌张,片刻也不得安宁。
是呀,领着初级薪资又如何,我拥有自己喜欢的其他工作,我每天都在干着自己舍得干的事情,这不是莫大的幸福吗?面对世俗的欲念,我也要试着做到“空持百偈,不如吃茶去”的洒脱,去追求“坐看云起时”的境界,守住初心,不为欲念所累。
中国诗学与禅学 读后感
中国诗学与禅学读后感一开始就知道知识、经验的优先性,怎样用有限的东西去表现无限的东西,承认知识的有限性。
瞎子摸象,通过不同角度,关于道有若干言说,把道进行表述。
围绕中心的道进行言说。
对知识和未知领域的真理所构成的关系。
“名”是有限的,语言也是有限的。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文学批评和文学的关系,翻译本和原本的关系。
创作是原创的,批评是第二位的。
这种说发是不对的,有若干可以言说的道去看这个道。
好的批评是可以胜过原创的。
翻译能胜出原文的原因。
对有限性有认识了,这是有好处的,在现代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们是否意识到有限性,有限性改变了我们与自然、与人的关系,减少了对自然的敬畏,我们是有限的。
人类的世界中没有敬畏没有恐惧,人将会很可怕。
环保是有限的,因为还是以人为中心,还没有认识都人类的渺小性。
人和道的关系是趋近却不能取代。
何为我们的共同目的。
叶维廉很早就指出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传释活动的独特性。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文常被认为缺乏逻辑,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语法丰富、结构整饬、功能分明、词义清晰,而是充满歧义、跳脱、晦涩之处。
白话文运动正是将中文表达加以逻辑化、清晰化。
但叶维廉认为,中文具有纯粹的表意功能,这尤其体现在艺术表达方面。
因为在实际的经验中,空间、事件、因果关系本就不存在,世间万物本就是混元一体的,在我们用理性加以认知把握时,不自觉地进行了各种分析、综合、推理,然后将事物的某一些片段截取、串连,理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对事物进行了人为的定位和定义。
在这个过程中,理性的思维削弱了我们最初的经验和感受。
文学艺术正是力图恢复这个感受,而中文天然具有“言以明象,立象尽意”的功能,这是中文的优势所在。
叶维廉引用了王力解读杜甫诗的一个例子,王力为了介绍古诗的语法问题,套用逻辑,就不免陷入“以思代感”的窠臼中。
原句为“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美”,被解读为“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粗看并无错漏,却极大削弱诗歌的魅力和启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
断断续续把《诗里特别有禅》这本书看完了,诗是至美的文字,禅是玄妙的哲学,而这本书却把诗与禅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禅意大门。
在高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喜欢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今天在这本书里再读这首诗,却有了新的体悟,人到中年,能更好的体会这首诗的意境了,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该来的总要来,该走的总要走。
“平常心是道”,天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应该让心情保持淡定。
与学生相处,发现孩子的世界是非似乎特别多,总能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口角,进而演变成一件要向老师告状的大事,有时候,听他们说这些事情,我觉得挺有意思,有时候又听得火冒三丈,不耐烦了,还要去班级发一通火,心情难以平复,后来再回过头看这些事,突然发现,反应有点过度了,学生的世界,口角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本身并不是很在意老师处理,有些学生还会觉得老师处理过度,现在想来是不明智的,我们应该顺应学生心理的发展需求,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平常心看待这样的事情,他们来告状,就请
他们“吃茶去”,让他们冷静冷静,然后用孩子方法解决问题,避免上升问题高度。
再教育学生这件事上,我们总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常常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挫败,常常因为没有收获而火冒三丈,现在想来真的是失却了一颗平常心,很多事非人力所能及,就去书中所言“千尺纶丝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虽然毫无收获,也应该感到满足,因为有失必有得,很多的变化是因为时机未到,或者变化已经产生,只是还没有很明显的效果,因此应该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不断努力,不为得失而悲喜。
现在的学生,要么为了学习一蹶不振,要么为了学习或者生活中的一点不顺心,要死要活,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他们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挫折的办法,因此平常心教育必不可少,而一味的讲道理,学生未必能听进去,而古诗短小精悍,往往寥寥几字就将道理讲的通俗易懂,用古诗教孩子平常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诗里特别有禅》确是一本好书,不仅教会我们平常心,更是提供了一种教平常心的方法,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