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34.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2018届利川三中历史二轮复习卷二

答案

24.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爽”,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故D项正确。

25.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

26.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27.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28.

【答案】A

29.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中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及华北的直隶,留日学生较多;而西北等十几处较少可知,A项正确。

30.【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日根据地,再根据“”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可见有利于团结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故B项正确。

31.【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份提交中央的报告显然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相关联,故C项正确。

3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见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

33.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

34.

【答案】B

35.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

强,即使西方国家也不得不与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可见反映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故A项正确。

41.

【答案】(1)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法国专制王权,否定了“朕即国家”“朕即民族”,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也冲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民族观的形成。

(2)相同之处:反对国内封建势力,争取民众的民主、自由、平等和民族解放。不同之处: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还指向西方帝国主义及国内外之反动资本家。原因: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国民党“一大”《宣言》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后“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斗争对象、革命目标、阶级立场以及思想观念等角度概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国民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42.

【答案】示例一: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阐述: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此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明朝思想家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也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提倡经世致用。

西方:这一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如达芬奇、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抨击宗教神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否定了教会支持的地心说,也有利于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进步。

小结: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45.

【答案】(1)政府主导;循序渐进;重视提高脑力劳动者报酬;工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注重按劳分配;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关注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的待遇。

(2)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调动职工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等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职工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科技等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意义。

伯邑考,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考,周文王姬昌嫡长子,周武王姬发

伯邑考,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考,周文王姬昌嫡长子,周武王姬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伯邑考。伯邑考。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考。 周文王姬昌嫡长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兄长。母太姒。周文王十三岁。长子伯邑考出生。十五岁时。次子周武王出生。一说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另一说周文王舍弃伯邑考立次子周武王为太子。 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是遵

循殷礼。梁玉绳则认为伯邑考是早死。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 本名,姬考。别称,伯邑考。所处时代,商朝。民族族群,华夏族。 人物生平。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兄长。 伯邑考的母亲名叫太姒。姒姓。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周文王的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记载。周文王十三岁时。姬发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 生下次子周武王。伯邑考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大姒的教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没有做过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在伯邑考的十兄弟之中。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辅助周文王

的左膀右臂。所以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周武王为继承人。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当时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质。担任为商纣王驾车之职。商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商纣王评价说:“谁说西伯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 人物争议。伯邑考。姬姓。名考。“伯”是其排行。 “邑”一说是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说是担任“邑”这个官职。因此故称伯邑考。 散闻轶事。紫微星由来伯邑考是伐纣之役的第一位牺牲者。 伯邑考墓。伯邑考墓。位于河南安阳汤阴羑里城的西北角。 距周文王演易处不远。有一个不太显眼的坟冢。坟墓前的墓碑上写的是“伯邑考之墓”。当地老百姓说。这是兔儿冢。姬发兔儿冢也叫“吐儿冢”。据说当年文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皥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皥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唯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地不同。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唯周独崛起西土。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灭国五十。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之子于燕,其余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诸国,棋置于殷之畿内及其侯甸。而齐、鲁、卫三国,以王室懿亲,并有勋伐,居蒲姑、商、奄故地,为诸侯长。又做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殷、周为亲。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文化既尔,政治亦然。周之克殷,灭国五十。又其遗民,或迁之洛邑,或分之鲁、卫诸国。而殷人所伐,不过韦、顾、昆吾,且豕韦之后仍为商伯,昆吾虽亡,而己姓之国仍存于商、周之世。《书·多士》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属事实。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商纣四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商纣四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门七十二贤: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声)、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孺,后处,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颜祖,鄡单,罕父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旂,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国,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原亢籍、乐欬,廉絜,叔仲会,颜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公西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说法也多)国学三圣:孔子、老子、墨子 中国四大美女:貂蝉、西施、王昭君、杨贵妃 吴越三王:勾践、范蠡、文种 山东三圣:史圣左丘明、商圣范蠡、武圣孙膑 鬼谷二高徒:孙膑、庞涓

战国四君子: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 战国四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战国四游侠:荆轲、专诸、聂政、要离 联纵双名士:苏秦、张仪 赵国二庭柱:廉颇、蔺相如 强秦二名将:王翦、蒙恬 兴汉三杰:韩信、张良、萧何 汉初三大名将:九江王英布、韩王韩信,大梁王彭越 李氏三父子:李广、李敢、李陵 西汉二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 冠军二侯:卫清、霍去病

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祜、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为一列,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修、邳彤、刘植、王常、李通、窦融、卓茂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 蜀汉三诸葛: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 曹氏三杰:曹操、曹丕、曹植 桃园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袆 蜀汉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粟嵩 三国四棋家: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乱国二富豪:王恺、石崇 王谢二贤:王导、谢玄

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九)历史试卷

2020届全国百校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九) 历史试卷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先代贵族不是主体,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大。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2.历史学家阎步克根据史传统计了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在所得131例中,高官贵

周文王有什么故事

周文王有什么故事 周文王在父亲过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父亲在世是被商王封为“周西伯”,周文 王继位后,被人称“西伯侯”。在位时勤于政务,爱惜贤才,扩大疆土,西周在他的治理 下一片繁荣。那个时候诸侯国多矛盾,纠纷不断没有个结果,听说周文王治国有礼,就想 来找周文王评判一下。等到了周国的境地,发现周国人个个都谦卑有礼,有礼貌,惭愧不已,两人的矛盾烟消云散各自回国。这一事件一传十,十传百,自此有什么矛盾诸侯们都 来找周文王进行评判,那个时候的周文王还没称王只是一介诸侯,这件事后广受诸侯们拥戴,于是周文王称王。 周文王在位的时候,不断扩宽疆土,攻下周边国家,且作下迁都的决定,将周的首都 从原本的岐山迁到渭水平原,改都城为丰京。然后又南下扩展水流附近的领地,那个时候 差不多天下三分之二的都在岐周的控制之下,诸侯们也都为周文王马首是瞻,商王的位置 已是岌岌可危。但就在万事都准备好要讨伐商纣王时,文王不幸过世,如此大任就落在文 王的儿子姬发身上。 周文王在接受父亲的爵位后,虽然只是一介诸侯,却颇得其它诸侯们的拥戴,并自封 为王。周文王在位期间勤于政务,广招贤才,施行任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拜得姜尚为师,共商军功大计,多次攻打得胜,岐周的疆土日益扩大,百姓安居乐业。那个时候,天 下差不多三分之二都在西周的掌控下,且诸侯们都拥戴周文王,形势一片大好,却也招来 了祸患。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岐周,商王不安了。所以在亲信谗言说,周文王到处帮助别人 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且诸侯们还都很拥戴他,怕会对商王不利。商王听到后很是担心害怕,借口传召周文王,用对付过文王父亲同样的手段把周文王困在了羑里。周文王被困后想必 也是受到了一些刑法,又已年老,这病根算是落下了。 后来,周文王回到岐周便马不停蹄地准备讨伐纣王等相关事宜,日夜操劳。但是姬昌 毕竟已经年老,体力不支,多病易累。终于在某一天,姬昌倒下了,并再没起来。所以周 文王是病死的,也是过度操劳,积劳成疾而死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湖北省高三文综历史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试卷

湖北省高三文综历史毕业班4月质量检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9高二下·番禺期中)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 .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 .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 (2分) (2020高一下·北京月考)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③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3. (2分) (2018高三上·伊春期中)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 . 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 . 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 .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 .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4. (2分) (2017高三上·淮南月考)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人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A . 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 . 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 . 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5. (2分) (2020高二下·济南月考) 戊戌维新之前,主张维新的人,发表各自意见。严复在《上皇帝万言书》请皇帝''结百姓之心''方法是''亲至沿海各地,巡守省方,纵民嵩呼,瞻识共主。''谭嗣同在《仁学》中说:

姬昌有几个儿子

姬昌有几个儿子 一向善良、文雅的周文王,有一个关于他很残忍的故事,那就是周文王姬昌食子的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姬昌一共有几个儿子呢?下面为你解答。 姬昌的儿子介绍文王百子的说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大雅•思齐》,相关的诗句为“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姒即是周文王姬昌的王后太姒,这里的大意是太姒有美好的品德声誉,为周文王姬昌生下了众多的儿子。百斯男是泛指众多并不是说有100个儿子,尔后在民间被传为100个儿子,才有了文王百子之说。从这里看文王百子应是后人夸张的说法。 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则提到姬昌的第一百个儿子就是背生双翼的雷震子。不过,封神演义毕竟不是正史记载,当不足为信。 根据上面的说法,历史上的周文王姬昌应该是没有100个儿子那么多的。那么姬昌到底有几个儿子呢? 让我们来看看《史记》的记载,《史记;管蔡世家》中有文字说明,周文王姬昌和王后太姒一共是生育了十个儿子,从长到幼依次是:伯邑考、周武王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 长子是伯邑考,本应继承王位,可惜伯邑考早死,于是最后王位

由次子姬发继承。 周文王除了与王后生的十子外,与其它妃子也生育了十二个儿子。所以历史记载,周文王姬昌一生共有二十二子。 周文王姬昌本性善良,是个心系百姓的政治家,一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其中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是周文王最喜欢的,然而姬昌食子中姬昌吃的就是伯邑考的肉。商纣王对周文王姬昌的这个惩罚实在是太过残忍了。 周文王姬昌食子的故事相传商纣王忌惮西岐的强大,因此将周文王姬昌传召到朝歌并囚禁于羑里。姬昌的长子伯邑考知道父亲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后,非常悲痛,他侍父至孝,为了就回姬昌。伯邑考召集了西岐的文武大臣商讨对策。伯邑考最后决定自己带着奇珍异宝香车美女前往朝歌进献商纣王,以此请求商纣王释放周文王姬昌。西岐的大臣和王后太姒都不同意伯邑考的冒险之举。 但伯邑考决意如此,他任命文王次子姬发监管朝政,孤身率领献贡的车队前往商都朝歌。商纣王对伯邑考献上的珍宝非常满意,但是他也不想轻易的就放了姬昌。于是想出了一个恶毒的注意来惩戒姬昌。 商纣王命人将伯邑考杀了,并剁成肉泥做成肉丸。商纣王让人把肉丸送去给姬昌食用并答应姬昌吃了肉丸就放他回西岐。左右之人受命前去向姬昌传达商纣王的旨意。姬昌虽然觉得事有蹊跷,但对于消息一无所知,并不知这肉丸就是自己的儿子伯邑考。为了能回到西岐,姬昌只好压下疑问将肉丸吃光。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 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 2.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用人权D.实现选贤任能 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4.“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A.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B.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 C.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D.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 5.美国麦迪逊曾说:“共和国无论多小,为了防止少数人结党营私,代表必须达到一定数目,同时共和国无论多大,为了防止人数过多的混乱,代表必须限于一定数目。”他主张A.既要让公民行使权力又要限制行使权力的范围 B.应该采取中庸原则,处事不偏不倚 C.应该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 D.代表机构既要体现广泛性又要精干有效 6.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7.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8.曾国藩:“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材料说明曾国藩反对太平天国( ) A.破坏中国传统文化B.信奉耶稣 C.毁坏经书D.推翻清朝

历史趣谈武则天的身世 周文王姬昌竟然是武则天的始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武则天的身世周文王姬昌竟然是武则天的始祖 导语:《旧唐书》里骆宾王说武则天“地实寒微”;大臣们说武则天“地位低下”;突厥酋长黑啜说“武家乃小姓”;有的史料还说“武则天的父亲出身农民 《旧唐书》里骆宾王说武则天“地实寒微”;大臣们说武则天“地位低下”;突厥酋长黑啜说“武家乃小姓”;有的史料还说“武则天的父亲出身农民”,总之武则天出身寒微毋庸置疑,没有王皇后、萧淑妃高贵。然而,查阅武则天族谱却让人震惊。武则天祖上:始祖:武家为姬昌周文王后代,遂追尊周文王为武周始祖文皇帝;周平王少子为睿祖康皇帝。八世祖:武念,官拜北魏洛阳刺史、归义候。(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相当现在的省长)七世祖:武洽,官至北魏平北将军、五兵尚书、晋阳公,别封大陵县。(五部尚书:相当今日的国防部长) 六世祖:武神龟,为祭酒。(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国子监:是当时国立最高学府,传授儒家思想。唐代的韩愈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五世祖:武克已,为大中正、司徒,越王长史。(司徒: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掌民事,正一品。长史:相当现在的秘书长、幕僚长)四世祖:武居常,为北齐镇远将军。(军职名,正四品) 三世祖:武俭,为北周永昌王洛议参将。(参将:仅次于总兵。总兵相当现在的军区司令。参将相当现在的旅长) 二世祖:武华,为隋朝东都丞。(丞:正一品,相当现在总理。东都丞是东都官员) 父亲:武士彠:出任工部尚书转荆州都督,加封为应国公,武则天册封皇后时追封其为魏王。(工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主管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交通部等,相当现在的国务院副总 生活常识分享

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试卷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第一次统考(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 . 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 . 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 C . 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 . 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 2.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描述的是()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宗法制 D . 分封制 3. 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A . 分封制的瓦解 B . 郡县制的实行 C . 封建制度的确立 D . 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4. 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12%,但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动员民工高达总人口的16%,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 A . 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 B .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 C . 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 D . 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5. 唐睿宗李旦执政后期,武则天为篡夺皇位而大肆杀戮李唐宗亲及亲唐忠臣,受到宰相刘炜之的反对,武则天即命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刘炜之。炜之怒斥王本立说:

“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拒绝回答王本立的各种问题。“凤阁鸾台”指() A . 尚书省和中书省 B . 中书省和门下省 C . 门下省和尚书省 D . 尚书省和吏部 6.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 .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 .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7. 《礼记》载:“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A . 世卿世禄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8.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9.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 皇权渐趋衰弱 B . 君主集权加强 C . 内阁取代六部 D . 首辅权力失控 10.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 秦丞相府 B . 唐尚书省 C . 元中书省 D . 清军机处 11.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高考历史一诊试卷(解析版)

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高考历史一诊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 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 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手工业发展 B.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科举制度全面实施 3.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 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4.如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表 明() A. 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两汉以前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C.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5.北宋时期,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赶紧上报 朝廷。宋仁宗批复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作为个案,它可以佐证当时() A. 地方割据的隐患严重 B. 儒家信仰得以重建 C. 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 D. 政治风气较为开明 6.明朝《大明一统志图序》的负责官员谈到此书编撰的目的时说“为天下总图于首,披图而观,庶天下 疆域之大,了然在目,而我皇明一统之盛,冠乎古今者,垂之万世,有足征云。”这表明明朝政府() A. 通过此举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B. 大大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作用 C. 地理测量技术和地图编撰技术的成熟 D. 认识到此举对维护大一统的重要价值 7.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B. 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 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D.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8.《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 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这表明,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 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 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 C. 北洋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正确 D. 工商界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 9.《武汉会战目的方针与策略指导》指出:“以目前国际形势观察,自力更生仍为我政略上最高原则,基 于此而产生之作战指导方针,亦即持久战与消耗战。”由此判断() A. 国民政府依然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 中共坚持持久战与全面抗战路线 C. 日本法西斯全面扫荡敌后根据地 D. 国民政府曾期待国际力量的援助 10.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 3.8%和18.7%。”这表明() A. 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B. 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 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D. 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11.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 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12. 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中国综合国力和地位的全面提升 C.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独立外交 D. 中国冲破两极格局开展新型外交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这就决定了义利观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 比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它更多地强调精神,以便于战胜在物质上强于我们的敌人;在国家或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以便于在国破家亡中救亡图存;等等。 --2005年第2期《郑州大学学报》材料二“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以上两种不同义利观的原因。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户籍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真正的户籍制度到秦代编制户册才开始创立,通过清查登记人口并实行管制,限制人口流动,防止人口流失,保证兵役和赋税征收。这些制度被后代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译文精修订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译文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在殷周交替时代最为剧烈。都邑,是政治与文化的标志。 自上古以来,帝王的都城都在东方。太昊的墟()在东方,大庭氏的库()在山东境内,黄帝的都邑在涿鹿的山阿。少昊和颛顼的墟()都在鲁地和卫地(应为山东河南之间),帝喾的都城在亳(安徽亳州)。只有史官称尧的都城在平阳(山西临汾),舜的都城在蒲坂(山西永济)大禹的都城在安邑(山西夏县),都在西北偏僻之地,和先古帝王定都之处不同。但尧的号是陶唐氏,其坟墓在定陶的成阳(山东定陶)。舜的号是有虞氏,但他的子孙被封于梁国的虞县(河南虞城县),孟子说舜的生卒之地都在东夷方。可能因为洪水之灾,兖州在黄河下游,一时之间可能会有迁都的事情,不是一直定居在西方(山西)。禹时的都邑虽然无法查考,但夏朝从太康以后直到桀,都邑和其他地名从经典上能够查到的都在东部,和商部落的人杂处黄河、济河流域,大致有数百年。商朝取得天下以后,其都邑没有固定过,前后迁都五次,但都没超过邦畿千里的范围之内。所以自从五帝以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都邑都在东方,只有周独自在西部崛起。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将武庚立为商人的统领,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视之,而未能完全统治东部,等到武庚叛乱,才以兵力平定了东方,,克服武庚之商部落,指讨平协助叛乱的东夷奄国之君,灭掉五十国。这才封康叔在卫(河南淇县),伯禽在鲁(山东曲阜),太公望在齐(山东营丘),召公之子在燕(北京)。其他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等国,都安置于殷京都所辖的范围内以及殷的侯服与甸服(古代王畿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而齐、鲁、卫三国因是周王室至亲,且有征伐功勋,故分封在蒲姑、商、奄的旧地,作为诸侯的领袖;周又将洛阳作为东都,来管制东部诸侯;而周天子仍居住在丰、镐二京(陕西长安),共达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城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应该从周朝开始。所以拿宗族来说,则舜和夏都是颛顼的后代,殷、周都是帝喾的后代,殷、周之间较为亲近是很自然的,以地理位置来说,则舜、夏和商都在东部,只有周崛起与西方,所以夏商两代的文化基本一样。《洪范》“九畴”(武王克殷,访于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洪范九畴”。洪者,大也;范者,法也,“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是尧舜赐给大禹的,而箕子将其流传了下来;到夏朝的晚期,像胤甲、孔甲、履癸,开始以时间(的天支地干)为名,这种习惯被商人继承了下来。文化是这样,政治也是这样。周攻灭商,灭掉小诸侯国五十。将其遗民,或迁移到洛阳,或分到鲁卫等国。而殷人所征伐的诸侯国,不过只有韦、顾、昆吾等,而且豕韦被讨伐之后仍然是商的伯爵,(已姓)昆吾虽被讨伐亡国,而已姓之国仍存在于商、周之世。《书?多士》所:“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年夏的官员被选在殷的王庭,在百官之中都有职事)应该是事实。所以夏、商更替之间政治文化变革,不像殷周之间的剧烈。殷周之间的大变革,从表面上看,不过是一姓一家的兴亡和都城的转移;但从深处来说,则是旧制度的废弃和新制度的兴起,旧文化的废弃和新文化的兴起。又从表面上看,则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取得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并守住他的方法,好像和后代的帝王没什么两样;而从深处来说则他的制度、文化和他订立

历史上周文王的故事有哪些

周文王是谁 周文王是周朝历史上的明君,一直致力于周国的强盛,他广招贤才,礼贤下士,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的功绩为世人传颂,他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吧。 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周太王的孙子,“周西伯”季历的儿子。由于父亲季历的骁勇善战,招致商王的猜忌,父亲季历被商王以封赏的名义招去郢都,行软禁之实,自此姬昌再没机会见到父亲。父亲被商王莫名处死后,继成了父亲的爵位,后称“西伯侯”。 他是一位临危受命的儿子,父亲惨死,年纪轻轻的他便要挑起治理一个国家的大任,任重而道远;他是一位好贤主,在位期间施行仁政,广招贤才,不论你是本部还是外部落的,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周文王皆以礼相待,共同为西周的昌盛付出;他也是一位好学生,他拜姜尚为师,共商军国大计,扩张疆土,收复一些地方,攻打下一些领地,为武王讨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他也是一位好国君,周文王在位时重视农业生产,他不骄奢淫逸,生活勤俭,穿普通人的衣服,吃粗茶淡饭,还经常下田劳作,以身作则,广受百姓爱戴;他还是一个好作家,他创作的《周易》,其间的一些政治理念,即使是现在,仍颇受学者们青睐。 周文王 周文王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一共活了94岁,哪怕是在现在来看,也算是高龄了。他在位的时候励精图治,为周国的兴盛不断努力,值得敬佩。那么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的人是什么样的呢,输入关键字周文王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他的画像。 年轻时候的周文王,临危受命继承父亲的爵位,图片中的周文王自有一番少年天成的豪情;周文王在位期间,勤于政务,爱惜贤才,在批阅奏折时的他,眉头紧锁,神色凝重,君王之气浑然天成。面对贤才的他,彬彬有礼,无论来自哪里既是君臣也是朋友,洒脱豪放,值得为其出生入死。 周文王治国时,重视农业生产,自己以身作则,穿最简单的衣服,吃最简单的饭菜,还时常下田劳作,穿着粗布麻衣,却丝毫难掩王者气度,即使是最简单的饭菜,餐具,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即使是下田这样的粗活,也不显脏污,举手投足间尽是王者的风范。 为了拜姜尚为师,多次登门,在江边陪他钓鱼,等在一旁没有一丝不耐烦,眼里满是对老师的敬佩与渴望贤才的急切。舞剑时的他,英姿飒爽,正气凛然;面对百姓时的他,和蔼可亲,完全没有大王时的盛气凌人;面对孩子的他,有的只是做父亲的慈爱,与渴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殷切期盼;手执书卷的他自有一派才高八斗之势。 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生于前1152年,死于前1056年,享年94岁,在位时广招贤才,礼贤下士,使周朝一步步走向了强盛,为后来讨伐商纣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如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周文王的故事。下面,大家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故事吧。

【精准解析】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会宁四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指的是宗法制,“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指的是分封制,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认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故答案为A项。B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始皇开创的,排除;C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西周并未打击异姓诸侯,排除。 2.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 A.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 B.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C.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 D.中枢权力机构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初中书省,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由此可见,唐初中书省决策较为科学,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相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在说宰相的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中枢权力机

构完备,故错误。 3.《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 A.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 B.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C.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 D.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答案】D 【解析】 【详解】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内阁不是丞相,没有法定的地位,排除AB项;C项只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不是本质的理解,排除C项。 4.“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春耕多一遍,秋收多一石”、“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种地不下类,等于瞎胡混”。上述农谚主要反映了 A.古代农业生产要掌握节气变化 B.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 C.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要注重时令、施肥、春耕等,体现了传统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存在脆弱性和落后性,排除B;材料中谚语无法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 5.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记述出处 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汉书·食货志》 王莽“新朝”牛耕画像 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导牛,后面一人扶犁耕作。 石

赖氏来自于周文王第十九子姬叔颖

百家姓赖赖姓的起源由来: 「赖」源出: 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被封于赖,至鲁昭公四年为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为周文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 2、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 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春秋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灭之,其族人迁至鄢地,其后裔以国为氏,称赖氏。是为湖北或河南赖氏。 二、迁徙分布 赖氏早期聚居在鄢陵一带,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后在颍州郡、河南郡、河内郡形成望族。由于任官、战乱等原因,颍州赖氏有一支迁于江南,分布于今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州等省的一些地方,还有一支徙居陕西。广东蕉岭《赖氏族谱》及兴宁《赖氏源流》尊叔颖为赖氏始祖称赖先为叔颖的14世孙。叔颖22世孙赖深,卜居丰宁(今陕西西乡)。叔颖25世孙赖忠诚,在松阳(今浙江遂昌)安家。叔颖30世孙赖硕,于南朝宋元嘉末年迁至江西宁都,其第三子赖灿,生七子,分枝湘、闽、赣、苏等省,形成一些支派:长子赖昭徙居会同(今属河南)武村,次子赖德徙居福建上杭古田,三子赖明徙居江西宜黄乐安,四子赖庆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龙南、上犹等地,五子赖思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石城、秋溪、建昌、广昌及福建岩前等地,六子赖永及其后代分衍于江西信丰、瑞金、南康等地,七子赖彦任江苏扬州通判,在当地安家。赖硕还有一孙叫赖定,因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做官而在当地安家。赖德的长子赖标,自上杭古田迁至福建宁华县石壁村,其11世孙赖朝美徙居福建永定汤湖:另两个11世孙赖祖华、赖祖三于明初由宁华石壁迁至程乡(今广东梅州),后又他衍出蕉岭、平远等支派。赖氏谱牒还记载:赖氏族人为避楚灵王之害,有改为罗、傅二姓者。川、滇一带的赖氏多数人融入阿昌族。清朝乾隆年间,有赖云从自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闽、粤赖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有的进而移居海外,去新加坡等地谋生。 三、郡望堂号【堂号】"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另外还有:"颖川"、"南康"、"河南"、"四川"、"松阳"等堂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点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易错集训 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小农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 2、春秋前期,诸侯主要政务官和军队高级长官均由世袭的卿大夫充当,三家分晋以后,“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卿大夫)”。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B.血缘和政治相分离 C.官僚制度正在形成 D.专制皇权大大加强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 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5、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