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知识普及系列】内部控制认识误区

合集下载

略谈内部控制的几个观念误区及理性思考

略谈内部控制的几个观念误区及理性思考

略谈内部控制的几个观念误区及理性思考近年来,内部控制成为会计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内部控制;观念误区;理性思考许多学者对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但是,人们对内部控制都还存在一些错误的或不全面的认识。

这不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阻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误区之一:过分强调内部控制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目标,忽视内部控制的经营性目标。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虽然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目标,但内部控制最本质的作用乃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目标。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不是内部控制的惟一目标,也不是最重要的目标。

可见,将内部控制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不利于发挥其改善经营管理的作用,而且会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产生抵制情绪。

事实上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经营性目标、财务报告目标、遵循性目标等方面。

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能合理地保证董事会及管理阶层了解该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程度,对外公开的财务报告可靠并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兴利与防弊两个方面,兴利是最主要的。

误区之二: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

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是不全面的。

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会计,它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企业应当针对采购、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全面地制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可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前者的目的是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误区之三: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只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发展形式,内部牵制虽然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和原则,是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但是,现代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内部牵制,还包括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而这些都不是内部牵制所能涵盖的。

贯彻实施企业内控体系应注意澄清的几个认识误区

贯彻实施企业内控体系应注意澄清的几个认识误区

贯彻实施企业内控体系应注意澄清的几个认识误区【摘要】文章研究、分析了当前部分单位贯彻实施内控规范体系中存在的若干认识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不应把贯彻实施内控体系视为应景之作;不应把新内控体系等同于财务会计控制;不应人为割裂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不应机械对照制度条文;不应将贯彻实施内控体系视为一蹴而就之事。

【关键词】内控体系;贯彻实施;认识误区自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以来,推进内控体系建设日益成为广大企业高度重视、认真实施的重要问题,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也应看到,在贯彻实施企业内控体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若干认识误区还较为突出。

笔者结合学习和工作实践,就以下五个方面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请予指正。

一、不应把贯彻实施内控体系视为应景之作一些人片面认为,贯彻实施内控规范体系是跟风之举,风刮得猛就跟进一下,反之则可走走停停。

这种观点和认识是极其有害的。

尽管有关监管部门对实施内控规范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监管要求,建立了管理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但归根结底,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控体系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企业自身,是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打造“百年老店”的奠基工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安然、世界通讯、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一系列财务舞弊、会计造假案件反复证明,企业内控体制机制不健全、不牢靠,迟早面临灭顶之灾。

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如果忽视、弱化内部控制,必将举步维艰,不仅可能丧失发展机遇,而且可能因“后院起火”而影响持续经营。

因此,贯彻实施内控体系绝非应景之作,而是生存发展之需。

二、不应把新内控体系等同于财务会计控制在过去,人们常常有一种误解,一看到财会字的文号、文件,就以为是规范财会工作的政策要求,就以为这是总会计师、财务总监、财会部门的职责任务。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认识存在的若干误区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认识存在的若干误区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认识存在的若干误区作者:丁昊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03期【摘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最初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最初对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引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认识上产生一定误区。

这些认识误区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实施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企业内部控制认识的若干误区,结合规范和指引对应条款逐一论述,消除这些误区,形成共同的正确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在以后实际应用中形成相同或类似的误区,使内控体系从最初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后期实施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内部控制认识误区消除误区正确认识一、前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架构中1个基本规范、1个评价指引、1个审计指引、18个应用指引。

18个应用指引分别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

企业参照规范和指引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

在此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最初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最初对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引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导致我们错误或不合理的做法。

在实践中总结出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若干典型误区,结合规范和指引一同讨论,消除误区,形成共识。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主要有以下内容。

二、易产生的认识误区(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取得独立的第三方的内部控制“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取得独立的第三方的内部控制“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是现阶段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第三条讲,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信息真实,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细思极恐!内控的10个错误认知(深度好文)

细思极恐!内控的10个错误认知(深度好文)

细思极恐!内控的10个错误认知(深度好文)Official Account内控体系很容易被异化为“就是领导签字”,内控也不是一堆打印的制度。

关于内控在管理中经常有很多错误观点:•1. “内部控制是审计部门的事”、“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内部控制与业务部门没有关系”;•2. “风险根本就是无法进行管理的,内控没有必要”;•3. “出了问题,是内控部门的责任”;•4. “内部控制就是内部审计”;•5. “内控是一套独立的管理的制度”。

下面引用冯萌博士的经典内控管理分析,供大家思考,你的企业可能会中每一条。

谣言1:“内部控制就是领导审核与签字。

”谣言危害性:★★★★★谣言分析:在内控体系中,“领导签字”可能是最容易被观察到的现象。

在追求管理形式而非管理实质的企业文化氛围里,特别是当企业设置了大量不恰当的审核要求、同时审核过程流于形式导致签字之后企业仍然出现问题时,内控体系很容易被异化为“就是领导签字”。

这种谣言会对企业内控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加剧内控措施形式化倾向,导致企业普遍视内控为一种官僚机制;•2)将所有内控管理责任归结至签字领导,阻碍企业内各部门/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实现。

辟谣与真相:一方面,审核只是内控完整框架中非常细节的一项具体控制活动,而签字也不过是这项控制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另一方面,只有签字人真正有效地履行审核责任,才能达成有效的管理结果。

只有将得到有效设计的审核程序与具备专业能力和责任心的签字人结合起来,同时配合相关的其他管理措施,才能实现内控管理形式与实质的统一。

谣言2:“内部控制就是一堆打印的制度。

”谣言危害性:★★★★★谣言分析:做完制度流程,打印出来锁在档案柜里,内控工作就算完成了;除了应付检查,对企业实际管理不产生任何影响——这不仅让内控要求形同虚设,而且还会让企业成员普遍形成“制度可以是闹着玩的”严重错误认识。

辟谣与真相:内控要求只有制度化,才能确保其严肃性和可传承性。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
01
认知误区一
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表单
02
认识误区二
内部控制就是纠错防弊,相互牵制
02
多目标管控体系
03
认知误区三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消除风险,杜绝差错和舞弊
04
认知误区四
内部控制是针对基层岗位和普通员工的控制
董事会
董事
管理层
员工
05
认知误区五
内部控制等于内部会计控制,是会计的事
06
认知误区六
内部控制建设可一劳永逸,
开始费点劲以后就轻松了
PDCA循环
07
认知误区七
内部控制越严格越好,规章制度越多越好
08
认知误区八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的事,用不着外人来管
09
认知误区九
有了内部控制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
10
认知误区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独立的两套体系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作者:王清刚来源:《财会月刊·下半月》2020年第12期【摘要】正确认知其概念和特征是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

然而,实践中人们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认知误区,影响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的效率效果,从而阻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不是一项职能管理,不等于制度建设和会计控制,不是针对基层岗位和普通员工的控制,而是一项全面风险管理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标不是相互牵制以纠错防弊,也不是为了消除风险,内部控制并非越严格越好、规章制度越多越好。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会计控制;认知误区【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24-0098-4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使得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变化就意味着不确定,意味着风险。

针对风险需要实施控制。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对各种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应对,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术语,是促进组织实现战略和运营目标的关键,是推进组织各项活动、管理有序高效运行的内在要求。

内部控制及其成效事关企业兴衰成败。

自安然、世通等系列财务丑闻爆发以来,美国、欧盟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组织,相继颁布法规,从立法角度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责任。

然而,实践中人们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认知误区,影响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的效率效果,从而阻碍了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认知误区之一: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表单实务中,有人将管理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企业为了防止差错和舞弊或应对检查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具体散见于各种书面文件。

有人认为做好内控建设就是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责任分工,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就是做好内控,将内控与制度建设划等号。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认知的三点误区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认知的三点误区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认知的三点误区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一些误解或者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具体如下。

误区一只要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就能防范一切风险内部控制理论对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主要包括:①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因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②内部控制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串通或管理层不当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失效;③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的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④被审计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效能;⑤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经常或重复发生的业务设置的,如果出现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业务,原有内部控制可能就不适用。

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存在代表着内部控制体系不可能防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一切风险。

例如,某零售企业财务部销售会计负责对经销商订单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是销售订单内的搭赠政策是否与企业的规定一致。

由于每天需要审核的销售订单多达上百份,每家经销商适用的搭赠政策又不一致,每个月都会出现个别订单因为销售助理录入错误、销售会计审核通过的情况,导致企业遭受了部分经济损失。

有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非常不解,企业已经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了授权审批控制,为什么还会出现损失。

真正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具备固有局限性,上述案例便描述了因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

误区二内部控制没什么用很多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对企业的管理无法产生价值,甚至还会阻碍企业的日常经营。

实际上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防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当一家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时,很多经营风险在萌芽阶段就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而被消除。

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保驾护航的作用,不同于销售或者采购管理方面的优化,可以直接从销售收入或者成本降低方面直观地展示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误区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是当前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受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不断涌现,企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多样的经营环境和风险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健全的内控机制成为企事业单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企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壮大和壮大。

与此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内控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误区,导致内控机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深入了解内控建设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避免常见的误区并采取相应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误区与对策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背景介绍】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一直是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良好的内控机制不仅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规范经营行为,降低风险,提高效率,还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赢得持久的市场优势。

研究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误区与对策,对于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事业单位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风险多变等挑战,而内控建设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

实践中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很多误区,比如片面追求形式化、忽视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只关注合规性、忽视风险管理等。

这些误区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将严重影响企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管理质量,甚至可能带来重大风险隐患。

深入研究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误区及对策,有助于企业及时纠正错误做法,探索更科学有效的内控建设路径,为企事业单位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企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通过对误区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更加清晰地认识内控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而引导其在内控建设中不断提升和改进。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一、概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各种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

深入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误区,对于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至关重要。

二、认知误区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审计人员的事情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审计人员的事情,只需要在年度审计时才需要关注。

实际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员参与。

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关注和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参与相关工作。

三、认知误区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理论,不需要实践一些人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理论,不需要真正的实践。

他们通常会忽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只管说而不做。

然而,理论必须结合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系。

四、认知误区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有些人认为一旦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就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后续的调整和改进。

实际上,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动态调整和改进,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进化。

五、认知误区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需要管理层关注,员工无需参与一些管理层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需要管理层关注,员工无需参与。

实际上,员工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工作。

六、认知误区五: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实际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为了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更是为了建立企业的内部信用和公信力。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李涛摘要:自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以来,伴随着配套指引的发布,上市公司、行政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纷纷开始了解、学习并尝试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但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推进。

笔者以所在单位为研究对象,浅谈一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认识误区;正确认识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有的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不足,进而可能导致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实施效果不佳。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部控制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出几条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并结合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中的有关规定,消除这些认识误区,力求使内控体系从最初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后期实施有更好效果。

下面,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认识误区进行一下简要梳理和消除。

误区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财务范畴,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无关。

各企业在开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首先会找到财务部门,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确实,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联系,但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限于财务管理的内容,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相关文件来看,内部控制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明确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满足全面性原则。

另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四条中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时,对发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需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此外,根据基本规范第四条中的规定,“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基本规范第三条中的规定“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_体系建设中的十大误区及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_体系建设中的十大误区及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中的十大误区及防范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此次发布的配套指引由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分别简称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组成,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伴随着配套指引的发布,财政部等部委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和培训工作,企业也纷纷开始了解、学习并尝试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笔者作为专业咨询人员,曾参与了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参加了财政部举办的有关内部控制培训班,但在与各类企业交流、协助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疑惑、抵触甚至误解,出现了“走形式”、“绕弯路”和“瞎折腾”等现象,不但影响了企业提升管理、防范风险的效果,还浪费了企业的精力和资源。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归纳总结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中的十大误区,并提出了防范的措施,以期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误区一:有关规定要求的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几乎无一例外,各大上市公司在开始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时,总是先找财务部门,他们认为:一方面,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要求外部审计要对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不找财务部门找谁呢?那么,内部控制仅是要求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吗?内部控制的日常工作究竟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具体操作?基本规范第四条指出,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审计指引第四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解读1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常见误区

解读1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常见误区

解读1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常见误区解读1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常见误区内控和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战略执行的一个非常核心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大的企业由于内控和风险管理的问题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企业一夜之间不存在了。

从企业内部自身来讲需要一个系统性规范来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

财政部联合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并要求于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

企业现在做内控与风险管理是来自于内、外部的双重压力。

在基本规范当中提出五个非常重要的目标,也就是企业要做内控风险管理的时候要参照这个目标进行建设。

一、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二、资产安全三、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四、提高效率和效果五、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在五个目标之下,企业内控的基本五要素,如图所示:这个五要素包括一是内控环境建设、二是内控风险的评估,这主要是指内控风险的识别以及相应的评价和应对措施的策略。

第三就是控制制度,在“基本规范”当中明确谈到说,我们这一次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是个非常先进的理念。

四是信息与沟通,它是是个全民参与,或者企业全员工都能参与的内控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的共享是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

五是在整个的过程当中都要存在与内控相关的内部监督的过程,能够不断的发现缺陷和进行改进。

企业在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存在这一些误区,如把内控当成一个项目,将内控与风险管理当作一个短期的项目来运作;把内控和风险管理看作是某一部门的工作、集团总部的工作、高管层的工作;或是内控等于一套制度,内控与风险管理停留在静态制度层面上,没有与日常管理,业务操作,绩效考核挂钩。

用友怎么理解对内控与风险管理实际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我们认为内控和风险管理它是一个长期的规划,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整体考虑的过程。

第二是全员参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部门,一个管理领域体系所能够单独来完成的。

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十大误区

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十大误区

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十大误区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内部控制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全面的理解,以至于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效果,甚至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失败。

这既不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阻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因此,笔者试图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若干误区进行剖析,以期对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所启示。

 误区之一:内部控制是企业自己的事,犯不上政府来管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

由于两权分离,上市公司的股东远离企业,需要内部控制来保护其投资的安全,保证其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作为企业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银行的债权人身份也希望企业能够及时还本付息,这同样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来保证贷款按合同使用从而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薄弱的内部控制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生产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至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也会对其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造成危害。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使股东遭受重大损失和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

曾被誉为中国“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郑百文,其内部控制的问题归根结底出在法人治理结构上。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郑百文不仅缺乏必要而合理的出资者监控,更在政府“树典型”的浪潮中,管理层架空股东搞“内部人控制”,在盲目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以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亏损超过15亿元的结局收场,银行和股东损失惨重。

所以,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它事关股东、债权人甚至社会公众的利益。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行政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建立并掌握全部或部分出资并主管的事业单位,其组织结构庞大,内部管理繁复。

为了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常常存在一些误区,下面我将对其中的一些误区进行反思。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往往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是任何组织在运营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

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就很容易导致事务的错误处理、资源浪费和管理的混乱。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将风险管理纳入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常常强调程序的严谨性,而忽视了人的因素。

虽然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实质上是由人来完成的。

如果人的因素被忽视,内部控制制度就很容易成为一纸空文。

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意识和素质,培养员工遵循制度、执行规程的习惯。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常常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大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并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仍然采用传统的纸质文档和手工操作方式。

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误操作和信息泄露的风险。

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入相关的软件系统,实现业务数据的电子化和管理的自动化。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还常常出现制度僵化的情况。

制度是组织管理的基础,但过于僵化的制度会限制创新和灵活性,使组织无法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

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考虑到制度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不断对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始终符合组织的实际需要。

内部控制案例及误区

内部控制案例及误区

第三讲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朱星文博士/教授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zxw2004113@ zxw2004113@Your Topic Goes Here引例:公司经理的工作布置A A公司财务部主任再由管理层会议上提出,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为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等目的,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经理认为财务部主任的建议很好,他布置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是财会部门的重要工作,财务部主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财会人员落实”。

问题:1.1.公司经理的布置是否恰当?2.2.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只是由财会部门制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吗?一、对内部控制本质的认识(一)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内部牵制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一词,起初是作为审计概念和审计业务出现的。

比如,美国著名审计学家罗伯特.希斯特.蒙哥马利(Robert (Robert Hiester Hiester Hiester M0ntgomery)M0ntgomery)的《审计学》,自1912年的第一版到1933年的第五版,就曾多次提到“内部牵制”(Intemal Intemal Check)Check)应作为审计的内容,即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对象是否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其内部牵制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进行审计。

可见,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是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制度一般被解释为:凡涉及财产和货币资金的收付、结算及其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经由二人及二人以上分工掌管,以便相互制约和监督。

通常内部牵制制度也被看作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

(二)内部控制——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1.日本会计学会审计特别委员会的表述1970年,日本会计学会审计特别委员会的《报告》:“内部控制就是经营者为维持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经营活动进行综合的计划、协调和评定而制定的制度、组织、方法和手续的总称。

”2.智利审计署的表述1985年,智利审计署发表的《国家论文》:“内部控制实质上是由企业所应拥有或应建立的各种程序和秩序组成的一种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误区反思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机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的必要途径。

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存在着一些误区,导致了制度建设的不顺利和效果的不明显。

以下是对这些误区的反思。

存在盲目模仿的现象。

一些单位缺乏针对性,只是机械地照搬其他单位的制度,没有思考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制度与实际情况的脱节,不能发挥预期的效果。

反思的结论是,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首先对自身的需求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制度。

存在制度与人员培训不配套的问题。

一些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忽视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没有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材料。

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制度建立了,但由于人员无法正确运用,也无法发挥预期的效果。

反思的结论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

存在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不力的问题。

一些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督体系,导致制度落地困难,无法有效执行。

反思的结论是,制度的执行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要对相关人员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存在对制度建设的过度依赖的问题。

一些单位把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当作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药”,过度依赖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工作。

这样的做法会使得制度的建设脱离了实际情况,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反思的结论是,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整体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应与其他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单位的发展和进步。

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制度建设效果不佳。

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单位应注意以上反思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制度建设和培训,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使制度真正落地并发挥应有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内部控制知识普及系列——
内部控制认识五大误区
公司实行内控管理已有4年时间,为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公司上下对内部控制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全面的理解,也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效果,结合相关问题与国家五部委下发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执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企管部对若干内控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剖析,以期对公司各部门贯彻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有所启示。

误区一: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
首先,内部控制的内涵远不仅仅是规章制度。

内部控制中,公司的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管理哲学与经营理念、员工正直的品行、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方面比规章制度更为重要。

其次,从规章制度本身来看,也不单纯是一系列行为或者操作规范,它实际上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规章制度的背后是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不是一系列静态的制度,而是一个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动态过程,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

所以说,内部控制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为载体,但它不能等同于制度建设,更不能认为建立了规章制度就完成了内部控制。

误区二:内部控制是上级的事,与我们普通员工无关
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还包括全体普通员工,员工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实施者。

公司上下谁也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也不能越权于内控之上不受约束。

企业的普通员工应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推进,积极地投入到对其进行维护和改善的工作中去。

误区三: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到最优,建设一次便可一劳永逸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企业环境、风险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当的内部控制,以保证企业合理经营,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及遵循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没有最优只有最适用,要避免出现因追求所谓“最优”而导致“好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它可能从专业化到多元化,从单一主体发展到集团化运作,面对的风险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会相应调整。

因此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内部控制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误区四:内部控制可以消除所有风险和隐患
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不可能设计出无任何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成本的约束,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也不可能事无巨细,覆盖企业的各种业务和事项,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性,内部控制也具有时效性,因此内部控制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操作风险和隐患,只能对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误区五:内部控制越严格越好
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严格程度应切合公司的实际,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灵活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

通常情况下,控制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则控制效果越好,但控制成本也越大。

因为控制环节较多,设置的岗位也必然增加,就需配备较多的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力量也需要增加,最终会使控制的成本随之加大。

灵活性原则,是指企业管理层应根据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内部控制的目标、战略发展和管理需要,灵活地制定出适合自己管理情况的内控制度,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其他企业的做法。

因此,内部控制并非越严格越好,关键是要适合企业的自身情况,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企业目标的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