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卢乐源流及其迁徙初探

合集下载

卢姓的起源

卢姓的起源

卢姓的起源卢姓的起源中华姓氏族谱之“卢”姓的来源卢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春秋时期的高傒为卢姓始祖。

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

至2010年,按人口来排行,卢姓在中国大陆为第42位,在台湾地区为第39位。

中国卢姓总人口约65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47%,以广东、河北、广西三地居多,三省区卢姓约占中国汉族卢姓人员的48%。

得姓始祖高傒郡望范阳郡、河间郡、顿兵郡等堂号范阳堂、河间堂、显承堂等代表人物卢芳、卢照邻、卢正梅等主要源流1、源于姜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今山东长清县) ,其后人以卢为氏。

2、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东周时期,舅犯助晋文公姬重耳战胜楚国,因功封邑于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岗),舅犯之子贾季封邑于五鹿(今河南清丰),舅犯后人以卢为氏。

3、以国为氏。

春秋时期,有庐子国(今安徽省合肥市),卢氏为庐子国戢黎之后。

4、以官职为氏:①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若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若卢令丞,为弓箭手统领,主弩射;后逐渐转为主管监狱的官吏,就是典狱官;秦汉时期隶属于少府管辖)。

若卢令丞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若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②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当卢令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当卢令丞,为专职掌管酿酒、煮酒的官吏,隶属于少府管辖)。

当卢令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当卢氏,后简化为单姓卢氏者。

5、以兵器名为氏。

欧冶子所锻越剑,名湛卢。

6、源于改姓而来:①复姓改单姓卢氏。

齐桓公后裔有以封地为卢蒲氏、葛卢氏,后改成单字的卢氏。

北魏时期,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②帝王赐姓为氏。

隋炀帝杨广赐予河间人章仇太翼为单字卢氏;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觉改为卢氏;祖籍三原(今陕西三原)闾氏族人闾云保,被唐高宗李治赐准改姓为卢氏。

河南省罗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河南省罗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亲兄弟三人到河南省桐柏县境内播荒。

弟兄三人分住罗堂(今桐柏县月河镇)、罗皈(今桐柏县吴城镇)、罗湾(今桐柏县吴城镇),至今已有几百年,家族繁衍盛多。

淅川县景均公世系源流景均公,原住湖北枣阳,于大明末年徙河南南阳府淅川县老城罗河村落业。

兄弟七人,长子回湖北故地,其余六门全部在此立业,繁衍十六世,续谱立派。

长志公为先祖,余失考。

镇平县神公世系神公,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年,因战乱而携淡礼、大庚二子徒河南镇子曲屯乡落业,耕读生存。

西峡县罗氏字辈:阡庚太志彦,仲永广芳长胜文应秉日,光明裕大廷先代传家本,诗书启后人克承宗族德,科甲定增新内乡县罗氏字辈:书明道显立子光田桐柏县罗氏字辈:原字辈:世朝应大,国在兴德新续字辈:金玉安富贵,锦秀继承忠。

文学超真宝智象定乾坤。

光辉千秋照,万代栋梁才南阳市淅川县寺湾镇罗岗村、毛堂乡毛堂村、毛堂乡老坟岗村、毛堂乡党院村、厚坡镇齐湾村、上集镇老坟沟村、上集镇水田村、上集镇罗寨村、老城镇琢子坪村、金河镇罗家庄、九重镇丹阳村南阳市内乡县瓦亭镇罗沟村、瓦亭镇闫湾村、灌涨镇刘岗村北王营、灌涨镇水田村、灌涨镇郭营村常营南阳市桐柏县吴城镇罗皈村、吴城镇闫庄村、吴城镇林场村、、月河镇罗堂村、桐寨铺镇肖堰村罗庄淮源镇彭庄村、城郊乡石家楼村、城郊乡刘湾村、城郊乡方家寨村、固县镇新庄村、程湾镇和湾村、安棚镇朱洼村、新集乡洛河村杉木桥组、新集乡王楼村南阳市邓州市十林镇罗岗村、都司镇大罗村、陶营乡肖坡村罗庄、张村镇张南社区、湍河街道水车村、高集乡吕堂村南阳市新野县深河铺镇吴堂村、王庄镇前孙村、五星镇郭湖村、歪子镇蟒张营村、施庵镇曾营村、施庵镇前罗村、上庄乡康营村、上庄乡韩营村罗庄、上庄乡小陈营村、前高庙乡河北村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燕子村、丁河镇大林村、丁河镇邪地村、太平镇松树门村南阳市南召县皇后乡分水岭村、云阳镇山头村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丁奉店村、七里园乡大屯村、潦河镇西梁庄村、潦河镇上范营村、王村乡方营村南阳市宛城区茶庵乡下曹营村。

关于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来源

关于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来源

关于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来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题目:卢姓的由来和现况大家好!我是小卢。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我们卢家的一些历史渊源和现状情况。

首先从姓氏的来源说起。

据说我们卢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

当时鲁国有个叫卢缙的人,他是个很有本事的大臣。

后来卢缙的子孙就以"卢"作为姓氏了。

所以我们卢姓其实来自古鲁国的名门望族。

卢姓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湖北等地。

在山东的曲阜一带,卢姓人口比较集中。

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卢姓人口可能与此有关。

我们卢家有不少历史名人哦!比如春秋时期的大儒子思孙卢,是著名哲学家卢植的儿子。

再比如西汉初年的进士卢植、东汉名臣卢植、宋代理学家卢仁圭等等。

这些都是咱们卢家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到了现代,卢姓仍有不少名人。

大家都认识电影巨星成龙吧,他本姓就是卢。

还有香港著名演员吕良伟,台湾艺人卢广仲,大陆编剧卢米埃等,都是我们的卢家同姓。

不过普通的卢家人更多呢。

单单看看我们街坊邻居,就能发现不少姓卢的家庭。

爸爸说,现在卢姓在全国姓氏排行榜上大概排在百位左右。

虽然算不上数一数二的大姓,但也绝对是中等普及的姓氏了。

最后,我给大家讲讲我们卢家的一些习俗吧。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的祭祖日,全家人要拜祖先牌位。

过年的时候,家里人也会摆一桌请祖先的菜。

还有一些地方有男丁不续香火就要嫁女儿的规矩。

不过现在大家都比较开放了,没那么多讲究了。

好了,关于卢姓的历史渊源和现状情况就介绍到这里。

希望大家对我们卢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如果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管提问哦!篇2卢姓是一个来自中国的非常古老的姓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

很多人都认为卢姓的起源与唐朝时一位叫卢生的人有关。

传说中的卢生是一个非常勇敢、正直的人,他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

后来,朝廷就给了他姓"卢"作为奖赏。

从此,卢生的子孙后代就延续使用了这个姓氏。

卢氏县名探源——兼论上古卢人的族群族属问题

卢氏县名探源——兼论上古卢人的族群族属问题

卢氏县名探源——兼论上古卢人的族群族属问题李小刚;雷旭锋【摘要】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探源卢氏县名,对探索上古氏族部落的迁徙、相互间关系及图腾崇拜等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分析“卢”字的形声、“卢国”的虎崇拜、古代彝族人称黑虎为“卢”等现象以及“陆吾”为虎图腾,“陆吾”可急读为“卢”等事实,得出“卢”源于上古羌人(也就是伏羲氏)图腾“陆吾”,“卢氏”即“陆吾氏族”.传说及史籍中的尊卢氏、卢氏、卢戎、卢羌是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对“陆吾氏族”的不同称谓,可统称其“上古卢人”.据相关史籍和研究成果,上古卢人应属于神话传说中伏羲氏部落及史籍中的古羌人,这也为一些学者提出的伏羲氏为古羌人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3【总页数】6页(P40-45)【关键词】卢氏县名;陆吾;上古卢人;伏羲氏;古羌人【作者】李小刚;雷旭锋【作者单位】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河南三门峡4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27卢氏县位于豫西,是河南省面积第一大县,境内上古遗址、先秦传说众多,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遗址六十余处,熊耳山史载为“大禹导洛处”,当地世代相传孔子曾为寻找洛河源头,溯洛而上到卢氏,留下与孔子讲学授书有关的“燕居镇”“传道镇”“留书岭”等地名传说,县内出土有战国的“卢氏布币”等。

根据历史记载,卢氏建县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是个名副其实的古县,而遗憾的是县名源于何处,却历来众说纷纭。

卢氏县名来源有4种说法,分别是“卢寡妇说”“卢敖说”“卢氏山说”以及“氏族说”。

前三种说法或存在疑点,或来源说并没有探究到本源:“卢寡妇说”认为县名来源于一个富裕的卢姓寡妇,她捐私财修建城池而得名,但对于事件发生朝代、年代均没说明,而且个人出私钱修城的壮举,史籍方志竟然没有一点记载,因此怀疑可能是上古母系氏族公社女性领袖传说的讹传(无确凿证据姑且存异),但“卢寡妇说”明显不可信。

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作文

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作文

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卢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我们卢姓的历史和现状。

相信很多同学都好奇,为什么我们的姓氏会叫"卢"呢?它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又有多少人姓卢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个有趣的话题吧!首先,我们来看看卢姓的由来。

根据史书记载,卢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一个贵族姓氏。

当时有一位叫卢员的人,他是周武王的曾孙,地位很高,所以后人就以他的名字"卢"作为自己的姓氏。

从此,卢姓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卢姓分布在中国的许多地区。

最有名的是鲁国,就是以卢姓的人聚居而得名的。

鲁国可是当年十分强盛的国家哦!孔子就是出生在鲁国,所以孔子的姓氏就是"孔",是在鲁国加了一个音节而已。

再往后,卢姓人在历代王朝中都有不少显赫人物,比如西汉时期的名臣卢植、唐朝的进士卢肩吾等等。

他们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卢姓的骄傲。

好了,说了这么多历史,我们再来看看卢姓现在的状况吧。

根据统计,现在全中国大约有280多万人姓卢,排名第55位。

其中,分布最多的地区是山东、河南和湖北。

我们小卢一家就住在山东啦!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卢姓人,职业可是五花八门哦!有农民,有工人,有老师,有医生,有科学家,还有运动健儿,应有尽有。

就连我的舅舅是一名消防员,平时就是拯救别人的英雄!卢姓的人真是祖祖辈辈都很勇敢呢。

最让我们骄傲的是,现在不少卢姓人还成为了身价百万、万万的富翁。

比如卢伟冰先生,就是一位知名的企业家,拥有价值数十亿的公司。

看来发家致富,卢姓一点都不落后啊!总之,卢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现状也是蒸蒸日上,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作为一个小小卢,我将来也要为祖先争光,为卢姓增添新的光彩!篇2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卢姓是从哪里来的。

卢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卢的先祖,是一个非常勇猛善战的将军。

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作文

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作文

卢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卢姓作为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其历史和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第五章 河南民间器乐曲

第五章  河南民间器乐曲

第一节 民间器乐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河南郑州二里冈早商遗址出土的圆形陶埙
河南郑州二里冈早商遗址出土的兔形陶埙
河南安阳侯家庄殷墟1001号墓出土的陶埙
第一节 民间器乐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殷墟武官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
殷墟妇好墓中的编铙
第一节 民间器乐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双 鸟 饕 餮 纹 铜 鼓
又称双鸟鼍鼓 商代晚期 现收藏地点: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 流失时间:1864-1949年间
上促进了艺术在民间的流播。 • 如拉弦乐和弹拨乐,多在民间说唱和戏曲伴奏之中存在着;吹管乐,多活动于 民间的婚丧祭祀庆典的传统礼仪之中;锣鼓乐,多由民间的社团村会组织,活 动于民间社火之中,如迎新春、闹元宵、朝山、喜庆等活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河南的民间器乐又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原的民族 民间音乐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它经历了各个朝代的更移,饱尝了人世间的沧 桑之变。尽管一些王朝宫廷音乐大都散失和湮没,但历代仍沿留下相当丰富的 民间传统乐曲,代代相传,直至今天。
第一节 民间器乐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 在先秦文献中,对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音乐体制,已有详细地记述。
其中包括音乐理论、歌舞乐队编制,以及乐器制造和音律计算方法等等。
• 河南也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战国时期乐器,如1957年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春 秋末期的编钟,共13枚,钟架虽已朽残,但尚可计量其尺寸的长短以及钟位排 列的次序和编钟悬挂的方式;用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音响,已用我国发 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向宇宙播放。
手助兴而形成。
• 十盘音乐所用的主要乐器有管子、笛子、云锣、拍板、鼓等,这与山西永乐 宫元代壁画中的乐队编制非常相近。 • 十盘音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用于祭神、祈雨,乐社以“上九流” 自居,不做“红白喜事”。常在年节庙会,以至近年来的牡丹花会时,与民 间舞蹈结合演出,很受欢迎。 • 十盘乐曲多为宫调式和徽调式,使用同主音移宫犯调的转换方法,艺人们称 为“平调”和“高调”。除演奏传统曲目外,也经常演奏一些民间小曲。

“洛阳海神乐”调查报告

“洛阳海神乐”调查报告
第2 7卷第 7期 21 年 7 月 01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 U T AC E SC L E E O R A FS A G I E H R O L G
V0 _ 7 No. l2 7
J l. uy
2 1 01
“ 阳海 神 调 查 报 告 洛 乐"
20 07年 2月被河南省政府 、 河南省文化厅列入河南 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中。为 了了解
收 稿 日期 :0 1— 5— 8 2 1 0 2
称洛 阳海神。 …( “ ” 洛阳海神乐” 的传承人郭红运
说, 李楼乡的“ 海神乐” 来源于郭 氏家族 郭子仪。据
作者简O : r 马春莲 (9 4一) 女 , 15 , 山东菏泽 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授 , 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 。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1 0 1年
郭氏家谱记载 , 郭子仪系唐代汾阳王, 因平定安史之
乱功 高盖 世 , 天 子 封 其 为 “ 肩 王 ” 并 赐予 宫廷 唐 并 ,
运继承了伯父郭高 山制作管子和演奏管子 的技术 ,
郭宝 石继 承 了父 亲 郭 统 山 、 父 郭 恩 铭 制作 笙 和 演 祖 奏 笙 的技 术 。据 中央 音 乐学 院潘 国强 的 调查 , 阳 洛 十 盘乐社 的笙 大多 出 自郭 氏家 族之 手 。从 目前 偃师 县 西庞村 雅乐社 和 渑池县 张 吕村乐社 保 留下来 的笙 上 的刻名 —— 洛 阳市郊楼 子村 笙匠 郭恩铭 和郭 永元
“ 海神乐” 的历史渊源、 恢复过程 、 传承方式、 表演形 式、 乐器组 合、 队编制、 乐 生存现状 、 保护发展等 问
题 ,09年 1 20 0月 至 2 1 00年 3月 , 者 来 到 “ 神 笔 海 乐 ” 申遗 地— —河 南 省 洛 阳市 李 楼 乡 进 行 了 实地 的 考察。

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

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

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作者:张得水赵…文章来源:河南博物院网站点击数:64 更新时间:2008-4-7一、河洛地区与河洛文化在讨论河洛文化发展阶段之前,需要明确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河洛地区的文化,另一个是河洛文化。

河洛地区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地区即为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黄河中游是指黄河由河曲而东,经三门峡、孟津、荥阳、郑州、开封,直达兰考境内;洛水发源于陕西塚岭山,经陕西洛南、河南卢氏、洛宁、宜阳,进入洛阳偃师境汇集涧水、瀍河、伊河后至巩义南河渡注入黄河。

所以,河洛地区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狭义的中原地区。

在历史长河中,居住在河洛地区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向四周辐射、延展。

河洛文化发源于河洛地区,但并不局限于河洛地区。

河洛地区的文化并不能与河洛文化划等号。

河洛地区在其早期的发展中,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融汇四方,善于吸收四周地区文化的精华,起到了文化熔炉的作用,最终成为最早诞生文明的地方。

但在后期的发展中,伴随着河洛地区政权的交替,社会的动荡以及多次的人口迁徙,大大扩展了河洛文化的外延,所以河洛文化在这里又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文化的界定,它实际上又成了一个超时空的文化范畴。

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河洛文化发展阶段时,要以发展的观点,既要看出到河洛文化在河洛地区的起源与形成,认同河洛文化为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同时也应重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

尤其是在今天,河洛文化已融入中华大文化之中,但它作为文化之根,始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随处可以感受到河洛文化的影响和相互联系。

我们今天探讨河洛文化的起源、传承及影响,实际上重点探讨的就是河洛文化在连绵不断的发展中,如何由一个单纯性的区域性文化逐步向超时空的文化发展,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得出根在河洛的命题。

二、河洛地区的史前文化——河洛文化的源头之所以说河洛地区的史前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是在于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直接孕育了河洛文明。

卢姓的来源和发展现状

卢姓的来源和发展现状
完善祖谱是我们应尽的义务,继承先人的业绩,道德文化,建 设美好家园是我们的希望。同时 也说明,我们同属炎黄子孙。研究 姓氏发展,也是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对凝聚民族向心力, 爱国 爱家,互助团结都有一定意义。
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 济源市文物局 卢化南 2012 年 6 月 6 日
崇儒重道从先进,盛德鸿才作大方。忠厚传家昌世绪,文章华国启贤良。
范阳中兴始祖:卢植,生于东汉建光元年(公元 121 年),河北定兴县南之固城镇人,任九江、 庐江太守,拜中郎将,卒于
公元 192 元。 第二代:卢毓,卢植第四子,任光禄大夫,升为司空。 第三代:卢钦,卢植孙,封大梁侯。 第四代:卢志,卢植曾孙,郡太守,升至尚书。 第五代:卢湛,卢植 5 代孙,任国子祭酒,侍中。
二协懿亲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贻早幸前谟永,祥同瞻福祚长。
是先打后招待。先祖告诉:“吾本济人,唐贤仝号玉川裔也,家必居武山 头者,因祖茔在焉。” 第四十五代:卢公明,生二子,士伟次子。 第四十六代:卢士伟,生一子,英田 第四十七代:卢英田,生三子,廉笔三子。 第四十八代:卢廉笔,生三子,奉集长子。 四十九代:卢奉集,生四子,化胜次子。 第五十代:卢化胜,生二子,天佑长子(注:从 45 代-50 代因资料缺失此传说记录) 第五十一代:卢天佑,生一子,君爱。 第五十二代:卢君爱,生二子,九振次子。 第五十三代:卢九振,生四子,加丛次子。 第五十四代:卢加丛,生一子,尚敬。 第五十五代:卢尚敬,生三子,生同次子。 第五十六代:卢生同,生二子,春杰长子。 第五十七代:卢春杰,生二子,元刚次子。 第五十八代:卢元刚,生三子,充升第三子。 第五十九代:卢充升,生三子,锡泮次子。 第六十代:卢锡泮,生四子,如宝三子。 第六十一代:卢如宝,在关阳西河湾居住,子卢方卓、卢银柱、卢太夫。 第六十二代:卢方卓,于 1950 年躲避日冠轰炸,迁上寨熬坪。子书敏、书永、书然、书松。因 小浪底大坝建设,于 2000 年 6 月迁梨林南官庄。 第六十三代:卢书敏,子化南、多强(迁马篷)、多明迁焦作、女素勤(迁邱礼庄)。 第六十四代:卢化南,在济源文物局工作,迁亚桥铁岸。女儿卢巧丽、卢静,子卢宾。 第六十五代:卢宾,在惠州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技术总监。 该文由思礼卢一香、关阳卢左京、卢新明洪桐县大槐树移民博物馆提供部分资料。

卢氏历史研究报告总结

卢氏历史研究报告总结

卢氏历史研究报告总结1. 研究背景卢氏是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县级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展开了一项卢氏历史研究的调查和分析工作。

本报告将总结我们研究的目标、方法和结果。

2. 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了解卢氏的历史源流通过研究卢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人文发展,深入了解卢氏的历史源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与变迁。

2.2 挖掘卢氏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卢氏的文物、古迹、传统习俗等进行搜集和整理,挖掘和保护卢氏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地方的文化旅游和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2.3 确定卢氏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通过对卢氏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珍贵程度、影响力等进行评估,确定其在历史和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为保护和传承卢氏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3. 研究方法3.1 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我们深入研究了卢氏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典籍文献、史料档案等,从资料中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的线索,并进行整理和归纳。

3.2 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深入了解卢氏的地理环境、古迹和文物遗址等,通过现场实地勘测和样本采集,获得更多的实证数据。

3.3 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与当地的居民、学者和专家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卢氏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评价,获取民间口述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信息。

4. 研究结果与发现4.1 卢氏的历史源流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揭示了卢氏的历史源流。

卢氏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古代陆渊和周朝的疆域,历经多个朝代的统治和演变。

卢氏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使其成为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区。

4.2 卢氏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挖掘了卢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包括古代建筑、墓葬、碑刻、石刻、文化景点等,这些文物和遗迹记录了卢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卢姓的来源与迁徙

卢姓的来源与迁徙

卢姓的来源与迁徙2019-10-08卢姓在全国各地多有分布。

但起源于何时何地?学者们的见解并不⼀致。

从现有的⽂献资料来看,卢姓有4个来源。

⼀是起于河南卢⽒县。

周平王迁都洛⾢,是为东周。

与此同时,边裔的戎狄也乘机内徙,与中原诸夏杂居。

当时中原内地,⼏乎到处都有戎狄,就是周王所居住的成周洛⾢周围也布满了戎狄之⼈。

《国语·郑语》记载洛⾢四⽅各国的分布情况是:“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驰、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王之⽀⼦母北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也。

”其中狄、鲜虞、潞、洛、泉、徐、蒲、隗都是⾚狄、⽩狄或其他诸狄,莒为东边之夷,荆为南边之蛮,他们与华夏诸国都曾活动于黄河流域。

公元前645年前后,周襄王欲伐郑,娶戎狄⼥为后,与戎狄联兵攻郑,但在打败了郑国后,襄王却废黜了狄后。

狄后愤懑不已,便与襄王后的母亲惠后商议,欲⽴惠后之⼦⼦带,遂引戎狄之兵逐周襄王,⽴⼦带为天⼦。

于是戎狄之兵进⼊洛⾢周围,“或居于陆浑,东⾄于卫,侵盗暴虐,中国疾之”(《史记·匈奴列传》)。

陆浑在今河南嵩县⼀带,春秋时的卫国在今河南滑县⼀带。

后来晋⽂公打败戎狄,杀了⼦带,才把周襄公迎回洛⾢。

陆浑戎原居⽠州,后迁伊川,再扩展⾄嵩县⼀带。

与陆浑戎同时迁往中原的还有阴戎。

《后汉书·西羌传》云:“允姓戎迁于渭,东及辕。

在河南⼭北者,号⽈阴戎。

阴戎之种,遂以滋⼴。

”渭即今陕西渭河⼊黄河处,辕即辕⼭,在今河南偃师东南,与巩义、登封两市交界。

这就清楚地表明,春秋时阴戎也已迁⼊中原地区,与周⼈错杂⽽居。

阴戎所居的河南⼭北是指陕西商县以东⾄河南嵩县、陕县⼀带。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云:“今河南卢⽒县东北古有阴地城,为当时屯戍之所。

”由此可见,卢⽒县即春秋时阴戎居住之地。

战国时晋楚争霸,晋⽂公欲修霸业,于是贿赂戎狄,从阴地经过,以匡扶王室。

卢氏家谱及起源

卢氏家谱及起源

卢氏家谱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

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傒(人称傒公),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

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

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傒食采于卢,“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

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

是为河南洛阳卢姓。

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

3、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

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4、出自他姓赐卢氏。

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

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

5、出自他姓改卢姓。

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卢姓迁徙分布:卢姓的发源地在今山东省长清的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卢姓便散居燕秦之间。

秦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

秦末,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姓,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

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

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姓后亦在涿郡繁衍。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导致卢姓大举南迁,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姓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卢姓大族,此支卢姓,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省锦州‟之族所在)。

卢氏地名考证新探

卢氏地名考证新探

卢氏地名考证新探文/七月湖上古时期,卢氏二字出现在洪荒大伏羲氏族社会尊卢部落,其祖与纯血缘伏羲氏之祖同为燧人氏北方集团的一个分支。

燧人弇兹氏自立姓氏为“风”,这是中国人最早之姓。

燧人氏直系除风姓外,还有允姓和婼姓,为燧人氏最早的三大姓。

伏羲“以龙纪,龙师而龙名”,以龙为图腾,成为龙的鼻祖,开拓了中国远古龙图腾的先河。

自此,在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出现了龙,始有龙的传人之说。

尊卢氏名(嵹)居嵹台之阳,为风姓血缘后裔,伏羲时代,尊卢氏主政朝业物资供给,粮食储备工作。

当时伏羲部族东迁,尊卢部落随迁于潼关以东、黄河以南、洛水以北一带。

活动区域分布在北与大庭氏为邻,东与中央氏为邻,西与骊连氏和赫胥氏为邻,南面是伏牛山山区。

现今灵宝朱阳和卢氏的沙河潘河一带(当时称鸿泸水,汉改制为泓农郡)。

根据完颜金行政地理建置录八(风翔福路、景兆府路)十九载:卢氏县。

天会十年,仍立卢氏县,隶虢州。

十四年,陷隶宋。

皇统元年,复,仍立卢氏县。

按:卢氏县,治今河南卢氏县西北沙河西南三角城(《大明清类分野之书》)卷十七《柳星张分周》:“元至元中... 移卢氏县于故城东南三十里,[即今冶]”。

另卢氏沙河与潘河交界处也有卢氏沟的命名之说)。

当时,氏族部落崇拜偶像,人类发明和使用火之后,尊卢以柳条编制的卢器糊上泥土的浓浆,用火烧烤,成为原始的陶器,它是用来蒸煮食物和贮存生活所需的水及其它东西的。

这种陶器古人初造字时称“卢”,《说文》中对卢字的解释:“饭器也,从皿声”。

解释为饭器,《说文大字典》解释:“盛火器也,文君当卢”。

不仅指出“卢”是盛火器,而且指明为烧、烤、煮用的盛火器。

卢与“火”结合成“炉”),这包含着把糊上泥浆的卢器在炉火中烧制的意思,也可以说用火把卢器烧制成原始的炉子。

所以人们崇拜这种发明,以<<卢>>图腾为标志。

据史査证: 尊卢氏是大昊伏羲社会杰出人物。

他对人类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钱币,以币治世,开创了人类货币交流的先河。

卢氏的来源发展名人及故事的作文

卢氏的来源发展名人及故事的作文

卢氏的来源发展名人及故事的作文篇1卢姓来源于夏朝的卢龙氏卢姓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姓氏,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夏朝时期。

大家都知道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吧?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有一位叫卢龙的人,他非常勇猛,而且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

后来夏朝的王就赐给他一个"卢"的姓氏,来表彰他的功劳。

从那时起,"卢"就成了一个姓氏,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卢氏在历史上的发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卢姓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在不同的地方,卢姓人也有了一些不同的习俗和传统。

比如在山东,卢姓人就有吃卢氏冰糖葫芦的习惯;在江西,很多卢姓人会在春节时烧"卢公香"等等。

可见,尽管是同一个姓氏,但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习俗也会有些区别。

著名的卢氏名人卢姓在历史上也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物,他们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卢沟桥事变,那个卢就是卢永根,他英勇地保卫了祖国的领土。

再比如卢冶子,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了制钢的方法,对中国的钢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些有趣的卢氏故事关于卢姓,也流传着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有一个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子里全是姓卢的人。

有一天,一个外乡人来到这个村子,问路的时候,村里人都说"路在路上"。

于是,那个外乡人就迷路了,后来这个村子就被称为"路村"。

又比如,还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叫卢多卢少的兄弟俩,由于家境贫寒,常常饿得前胸贴后背。

有一天,他们在路上捡到一袋米,高兴地跑了回去,可是路上却把米撒了一地。

从此,人们就叫他们"路撒路扫"了。

小朋友们,这些关于卢氏的来源、发展、名人和故事你们都听懂了吗?我把它们编成了一篇作文,希望你们能从中了解到卢姓的渊源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学会了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写作文。

如果你们自己也姓卢,或许还能在长辈那里听到更多有趣的传说呢!篇2卢氏作文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卢氏这个姓氏的来源、发展、名人及一些有趣的故事。

卢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卢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卢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卢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

至2010年,按人口来排行,卢姓在中国大陆为第42位,在台湾地区为第39位。

中国卢姓总人口约65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47%。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卢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卢姓姓氏源流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

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

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

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

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出自他姓赐卢氏。

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出自他姓改卢姓。

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

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5、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

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得姓始祖高傒(傒公)。

傒公是吕尚的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故受封于卢(卢以故城卢邑为中心。

卢邑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偏西南),其子孙遂以卢为姓。

傒公“厚德载物”的品德普遍获得人们的赞许,为史家所称颂。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

此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便求助于国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二人于席间被预伏甲兵斩杀,然后高傒迎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卢氏源流及其迁徙初探河南省档案馆荣誉馆员卢法舜木有本,水有源,人类有发祥地。

河南境内的卢姓人群源于何处,流向哪方?从2006年以来,通过为家乡和新郑市、郑州市城郊卢氏族人修谱、续谱,深入20多个卢姓人聚居村庄走访调查,赴河北省涿州市东北郊卢家场村拜谒范阳卢氏宗祠,阅读有关姓氏文化的史料和经典,在基本理清郑州地区卢人源流的基础上,对河南卢氏源流也有了初步了解,现将手头资料梳理于后,作为“引玉之坯”,敬请族人和姓氏文化专家、学者参考和指正。

一、河南卢人源流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中华民族是一个生息繁衍在这方风水宝地上的56个民族组成的庞大人群。

同样,河南卢氏族人的祖先也并非一地或一家、一族繁衍,而是长期以来由多个族群形成的一个大家庭。

据有关姓氏文化史料考证,当今的河南卢氏族人由六个方面的人组成,其中以河南土族和范阳迁入为多。

(一)卢戎东移卢人即卢戎,是我国上古时代游牧民族的一支,是姜姓部族羌族中强悍的一支,发祥于我国西部高原、草原地区,集居于卢水上游,且常居地的山、水多以“卢”命名。

故,卢人集居地商代称为“卢方”,周代后称为“卢戎”。

他们遂水草而居,“随畜而徙,毋常处,毋居长,地方可数千里”,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在我国西北部、西南部和中西部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活动印记。

伴随着社会发展,卢人的逐步分化,不断迁徙,足迹遍及我国广袤大地,远的始自炎帝时代,稍后从夏代开始,包括卢人在内的大批姜姓部落,沿渭水、黄河,自西向东发展,从川东岷江上游,经汉水,越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华山、向河南迁徙,其中一部分人为周武王组织的“倒商”联军,灭纣后因功就封于山东齐地,融入豫鲁地区汉民族之中。

《史记·周本纪》和《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在位期间,戎族势力甚盛,一部分迁徙于河南西部的崤山、熊耳山(均在三门峡市境内)一带定居,并建有卢氏城。

《括地志》云:春秋时期,卢戎越过商洛山区(陕西省东南部),抵陕、豫、鄂交界处,又从山林地带往东迁徙,建立卢子国,从事农耕,河南邓县(今邓州市)遂有卢阳乡之名。

据史载,商末周武王联合西方八国伐纣时,灭商后大封诸侯,以姜姓贵族为最多,其中有许(今许昌市)、吕(今南阳市)诸侯等。

综上所述,最早迁徙河南生息繁衍的卢人尽管有多个部族,但他们都是发祥于我国西部的姜姓部族中的卢戎。

(二)河南土族高傒是海内外卢人共认的卢氏创姓始祖,而他则是姜太公子牙的十一世孙,因拥立齐桓公受封于卢邑,卢氏由此发祥。

齐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齐相田常的曾孙田禾篡齐而诸侯,高傒后人北逃散居于河北范阳郡涿水上下,在此繁衍生息,传宗接代。

追根求源,姜太公祖居何方呢?据北魏(公元412-534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卷九《清水》记载:河南汲县(今卫辉市)城西北有石夹水,姜子牙经常在这里钓鱼。

城东北侧有太公庙,碑云:“太公望者,河南汲人也。

”城北30里有太公泉,泉山有太公调,庙侧有高林秀木,繁密茂盛,相传是太公的故居。

又据《尉缭子·武议篇》载:“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殷王朝首都,今河南淇县),卖食孟津(今河南孟津黄河北岸。

)”太公乃是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其先祖伯禹辅佐禹治水土功卓,受封于申地(陕、晋之间)吕地。

由此可以看出:姜太公祖居河南汲县,高傒自然也就是祖籍河南了。

《通志·氏族略》称:莫芦氏去“草”改为芦氏,复去“草”改为卢氏。

这支卢原出自鲜卑族拓跋部族,在北魏洛阳后所改,所以是源于河南的卢氏。

卢斌,开封人,宋太宗即位(976年)补任殿直,雍熙中(984-967年)领兵屯霸州,戍边平寇,屡立战功,太宗拜其为东上閣门使,检校右仆射,食邑三百户,赐白金千两、袍笏、金带。

宋真宗咸平(998-1003年)初卒,时年五十岁。

卢楠,字子木,河南浚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少年才敏,博闻强记,读书一过不再忘,落笔千言亦不休,屡试未中,著有《蠛蠓集》五卷传世,有三女。

卢镗,汝宁卫(今河南汝南县)人,将家出身,历任参军、副总兵。

明嘉靖34年(1555年)与俞大猷、汤克宽大破倭寇于今之浙江省嘉江北和追敌海上,于大陈山(即今大陈岛)擒通倭头目林碧川等以及诛王直有功,升都督同知,其名声仅次于俞大猷和戚继光。

(三)卢敖入豫关于卢敖其人,有两种说法:一是《通志·氏族略》云:是燕亡后,卢敖入秦,任常府博士,专门向皇帝提供史事咨询及书册图籍、典宗,是一大儒。

秦亡后只身逃出咸阳,至熊耳山北麓的洛可北岸,安身于龙山脚下一山洞。

《卢氏县志》(1988-2000年)称;县名来历不少资料均与卢敖有关。

《陕州志》在谈到卢氏县名缘由时这样记载的:“卢敖避秦乱于此”。

《重修卢仙庙碑》记载:“汉置以邑为卢者,昔卢仙得道于此地,标其姓以志之,地以人而著也”。

这就是说,卢氏县名因卢敖避于这里,并在这里炼丹修道(卢敖洞遗址在县城东4公里外伏虎山),死后人们以为他得道成仙,汉建县时以其姓氏为县名以资纪念,沿用至今。

二是在《尚友录》和《历代人物小传》(明廷用贤以韵音为纲、以姓氏为目汇编)中记载卢敖简略事迹是这样写的:卢敖的子孙,一部分派于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另一部分派于河南洛阳、开封。

其实这两种说法佐证的是一个问题,即卢敖是徙居于河南较早的卢人之一,今卢氏县等豫西地区的卢人是卢敖的后人。

(四)范阳而来范阳郡是最有影响、最著名的卢氏郡望。

田氏篡齐后,包括卢邑族人在内的姜姓族人,为避祸而远徙,避居涿县,占籍于名都之地崔、卢、李、郑四大姓之一,繁衍发展,成为后世卢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新根据地,自战国至隋、唐千余年间成为宗族主体,经历了先秦著籍、汉代名世、中古鼎盛、北朝冠族、隋唐甲姓、五代尚武、宋元继盛、明清承绪等重要阶段,名人辈出,因出任全国各地重要官职,先后从范阳迁徙全国各地,有的死后还葬于为官之地。

据《中华卢氏源流》、《二十五史涿洲人物传》等史籍记载,唐代卢氏家族声名显赫,为官作相者众,故大量从祖籍范阳迁往全国各地,其中徙居河南尤多,仅有据可考者就有:卢照邻(637-690年),“初唐四杰”中年长而又长寿者,先后到秘书省任职和出使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尉。

因参加典选遭讥,隐居和染病,到洛阳寻医疗病,徙阳翟具茨山(今新郑市始祖山)下,买了几十亩菜园,疏导颖水,围绕村舍,并预造一坟墓,倒卧其中。

久病不愈,不堪其苦,与亲属诀别后自沉颖水而死。

卢殷(746-810年),明·大历曾任登封县尉。

卒后,韩愈为其买棺、撰写墓碑,孟郊作《吊卢殷》诗十首。

卢怀慎,先后任唐中书门下三品,紫微黄门平章事、黄门监等要职。

滑州(今河南滑县)灵昌人,其先祖家于范阳。

祖父卢悊为灵昌县令,徙家于彼。

卢鸿,唐画家,一作鸿一,字颢然,亦作浩然,本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家洛阳,隐居嵩山,开元元年(718年)召为谏议大夫不就,赐隐居服,官营草堂,岁给米百斛,绢五十,广学庐,聚集至五百人。

卒时,帝赐万钱。

卢征,原籍范阳,唐代宗永泰中(765-766)任江淮转运使刘晏的从事,后任殿中侍御史,迁京兆司录度支员外,后家居河南中牟县。

卢仝(776-835年),唐代韩、孟派著名诗人。

由于“好饮茶、为茶歌,够奇警”,历代圣人奉其为“茶圣”。

朝廷知其清介之节,两度备礼,欲征聘为谏议大夫,但他不愿出任。

祖籍范阳,后迁济源。

其后裔曾由济源县武山村迁往山西洪洞,明代其后人卢伯通又迁回济源武山村。

卢损,先后任唐御史使中永承和散骑常侍,拜辞后退居颖川,下居翟阳,晚年避居大槐(新密市境内)。

其孙卢携曾任长安县令、郑州刺使,后官到承相,世居郑地(即今之新郑)。

子晏,天佑初(905年)为河南尉。

卢坦,唐官至史部侍郎、东川节度使、由范阳徙洛阳。

卢弘正,字子强,唐宪宗(820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武宁节度使,由范阳徙河南宣武,即今之开封。

卢质,原籍范阳,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徙至河南。

卢綝,郑州军事衙推,卒于郑州市河南里私宅,鼓郎、陈老、师几、小帅四子。

墓志铭现完好的保存于新郑市郭店镇五里堡卢氏宗祠。

卢迈,字子玄,祖籍范阳,两经及第,以书判拔萃,授河南主薄,充任集殿校理和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刺使。

在北宋时期因为官由范阳迁徙河南各地的卢姓族人也不少,他们是:卢多逊,宰相,祖籍范阳,徙怀州河南,即今河南汝阳。

卢斌,检校左仆射,祖籍范阳,徙居开封。

卢士宏,祖籍范阳,历任汉州、广州、郑州知府,徙居新郑。

卢守,祖籍范阳,历任昌州和利州剌使,徙居开封祥符(今开封)。

卢寿昌,祖籍范阳,任永城县令,遂居永城。

元代范阳人也有来河南为官并定居于河南的,卢挚系元世祖忽必烈侍从之臣,历任燕南河北道、江东道提刑按察使、河南府路总管、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使,后家居河南。

(五)洪洞移民扶沟县江村镇的周坞卢氏,其始祖卢成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至此定居。

六世祖读书求得功名,后至十世,皆有显官,八世祖卢传元连续九任陕西按察司按察使,诰授通议大夫,晋皆正二品,繁衍至今,分布于扶沟、开封、通许、鄢陵、太康等县的60多个村庄。

如果对山西省的卢氏族人追根求源,其先祖大都系范阳卢氏族人在山西为官后而迁徙于此繁衍生息的。

根据《中华卢氏源流》一书的记载,从范阳到山西为官后迁徙于此的有:卢简辞,字子策,祖籍范阳人,历任帅府佑官。

唐宪宗和元六年(811年)登第,穆宗长庆末(824年)入朝为监察,转侍御使,后为太原节度判官,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

卢承庆,字子余,幽州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祖父卢思道,父亲卢赤松,隋大业(炀帝杨广)末(617年)为河东(秦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后泛指山西全省。

因黄河经此过南北流向,本区位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令,与唐高祖李渊有旧交,曾弃城迎接高祖,受封于行台兵部郎中,承庆博学有才,少袭父爵,唐太宗先后授秦州参军、考功员外郎、迁民部侍郎、检校兵部侍郎;显庆四年(659年)任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雍州长使;总章二年(669年)拜刑部尚书,后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

卢纶(?-779年),字允信,先祖范阳人,大历初(766年)宰相元载素来尝识重视他,取其文以进,补阌乡县(位于豫西的旧县名,1954年并入现灵宝市)尉,累迁监察御史,后任陕西西户曹和河南密县县令,后徙家于蒲(今山西省永济县)。

卢政,祖籍范阳,北宋任副部总管,黔州观察使,徙居山西文水。

(六)江西北迁明末清初,江西南昌塔田村卢氏,有50余支次第北迁,分布于豫、鲁、苏、皖等省十多个县域。

其中,豫东虞城县张集镇卢庙村卢氏族人,即祖居塔田村,延续至今,世系不紊。

如追其根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晚期就有范阳卢人迁入江西,其中以卢渊、卢敏、卢昶、卢尚之“四房卢氏”子孙为最多。

因此,江西各地卢氏族谱均称“卢氏出自幽州范阳涿郡”。

二、河南卢人南迁黄河流域,尤其是中原腹地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神农氏炎帝建都于陈(今淮阳县),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在郑国(今新郑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