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4修养的境界万物皆备于我学案(含解析)苏教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物皆备于我

【画面描述】 一条以“少儿图书”为头的毒蛇,口吐“成人化内容”的信子,追击一个背着书包,惊慌逃跑的孩童。

【寓意点评】 漫画揭示了“成人化”的图书正严重侵蚀着孩子们纯真童心的现象。

第1步

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鼓瑟希(“希”同“稀”)

(2)莫春者(“莫”同“暮”)

(3)孰能为之大(“之”同“其”)

(4)则为狼疾人也(“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

(5)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适”同“啻”,但,仅仅)

第2步

一词多义——送你一双慧眼

(1)作⎩⎪⎨⎪⎧ 舍瑟而作动词,站立此疫作也动词,发生、发作一鼓作气动词,振作作浑天仪动词,制作作《师说》以贻之动词,创作有圣人作动词,出现

(2)与⎩⎪⎨⎪⎧ 吾与点也动词,赞同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动词,给予、授予吾与汝毕力平险连词,和、及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结交、交好要离力微,坐与上风介词,在、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动词,等待

第3步

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

(4)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赞礼者;大:大赞礼者)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加之以师旅

..

古义:泛指军队。

今义:军队编制单位。

(2)宗庙之事,如会同

..

古义:诸侯会盟之事。

今义:跟有关方面联合起来。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善人也,信人也(判断句)

译文:是好人,实在人。

(2)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译文:没有人了解我。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译文: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4)尔何如(宾语前置)

译文:你怎么样?

(5)何伤乎(宾语前置)

译文:那有什么妨碍呢?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译文:有别国军队侵犯它,接着把灾荒加给它。

(7)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译文: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或“用礼让治理国家”)

(8)万物皆备于我矣(状语后置)

译文:一切我都具备了。

孔子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

第一,人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

信之矣。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这番话,其实体现出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论点。足食和足兵,都是为政者建立民信的首要条件。如在二者之间择一,则必以“足食”为重。孔子十分清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在基本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变得安定及和谐。至于孔子后面的答复,是从现实生活提升到理想层次。从理想方面出发,人生的价值,必须以满足道德的要求为优先。孔子言谈中的“信”,就是属于道德范畴之一。

第二,对于财富分配必须均衡。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即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财富的分配不均衡,绝对是一种大患。为政者不需为了增加人口而征战不休,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国力,尽心去建立一个公正且均衡的理想社会。

第三,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孔子认为,如果人民一旦富足,自会尽力追求安逸的生活。这和禽兽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一旦富足,还必须对老百姓推行教育政策。孔子所谓的“教之”,是指学习礼仪。而其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进一步达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

以上三点,是既按照孔子的理念,也按照百姓的需求而设立的。

本板块是讲儒者经受了忧患的磨难,实现了仁爱的理想,享受了快乐的人生,达到人性完美境界。第19章,写孔子和他的学生自述其政治抱负,写出了学生们的性格、志趣,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第20~23章,孟子对于修养境界的论述。第20章讲,人应分清贵贱大小,“兼所爱”要恰如其分。第21章讲,人们要呵护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第22章讲,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第23章,孟子通过乐正子谈人生的六个阶段。

1.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赞同曾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赤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2.第20章孟子认为人应当分清贵贱大小,“兼所爱”要恰如其分。也就是说,人应当有内心的精神要求,有道德意识。有道德的自觉,这是人的价值所在。孟子是怎样具体论述了这个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提出:“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但是事实上,人们恰如其分地“兼所爱”的人很少。从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爱护得出结论:不能因为保养了小的部分而损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部分。只保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能保养大的部分的,是“君子”。然后拿园艺师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结论:如果讲究吃喝的人没有丢弃善心的培养,那么他的吃喝难道还只是为了保一尺一寸的肌肤吗?孟子回过头来肯定耳目之官、饮食之事的一定价值,那就是:只要不因此而有害于良心的仁义,则耳目口腹其实是有助成仁义实现之功的。

3.第21章,孟子认为人们要呵护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孟子主要讲了哪三层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是尽心能知性知天。知性知天也就是知本心。此心之尽,是人自己自发去尽的,不依赖外在的力量。二是存心养性事天。存心,就是让本心存于体内,而不让它放失。“存心”的办法,消极的是节制私欲,积极的是时时检查自己。养性,即涵养本身之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