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说课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求石兽实践出真知

——《河中石兽》说课稿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张林刘行知(一)深入文本说认识

《河中石兽》是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文言文。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河中石兽》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的一篇文言笔记小说,讲述了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在河中寻找石兽的故事。文章层层铺垫,先以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寻十余里无迹”来吸引读者。再写讲学家石重沙轻的理论使众人信服,以为石兽必在原地沙下。最后出场的老河兵凭借多年治河的实践,提出应该向上游去寻找,结果果然找到石兽。文章最后以议论做结:天下事不能凭主观臆断!作为著名学者、《四库全书》的总编官,纪昀在这篇看似平常的杂记中也渗透了传统的学习观,阐述了儒家知识分子对于“理”的追求。而本文所阐述的这种对事物特点的探求、对细节的探究、对实践的探索,也就是科学研究最核心的思想。

很喜欢窦桂梅老师的一句话: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走多远,课堂就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文本解读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所以,我们要基于语用的视角观照文本,挖掘课文隐含的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找准教学思路,选准教学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感悟,然后在语文实践中有效地运用语言。

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重将课文的思想理念,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重在指导朗读,了解大意,品味语言,感悟道理。

(二)以学定教说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朗读,读懂课文内容;品读,领悟课文道理;质疑,

培养探究精神。

说教法选择。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实施教学。1.诵读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朗读指导,如自由读、个别读、齐声读、品读、研读、去标点朗读等,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品味语言,领悟道理。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以达到在合作中交流,在理解中感悟,在点拨中深入。3.涵咏品味法: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解读文本内在意蕴,体悟作者深沉感慨。

说学法指导。为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的要求,我拟采用“读”“品”“疑”等方法指导学习,通过“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让学生领悟课文道理,通过“疑”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

(三)扎实引导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认识一位学者

首先我用一段文字介绍纪昀在文学上的贡献和政治上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形成学习期待。知人论世化阅读是心灵和心灵的交融,对于纪昀这位作者,我们不仅要关注他的写作风格,更要关注他的心灵轨迹。

~

第二个步骤:读懂一个故事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三个教学活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概说故事。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从感知故事到读懂故事,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使教学由浅入深地推进。

1.读准字音,要求读要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并且能指出同学朗读中的字音错误。

2.读顺句子,要求正确停顿,字正腔圆。要准确地把握节奏,特别是中长句的停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句意,在理解中读顺句子。

3.概说故事,要求能用简洁的语言交流自己的认识。

第三个步骤:领悟一个道理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四个教学活动:精要地提炼、精细地品读、精彩地演读、

精妙地悟读,每个教学活动设计一个话题。

1.“精要地提炼”话题为“寻找石兽的方法”,以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为突破口,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按照“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质疑评价”的模式进行学习。首先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师再辅以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精细地品读”话题为“讲学家与老河兵的对决”,引导学生找出讲学家与老河兵话语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仔细品读。旨在让学生明白: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认识到了石兽与泥沙的特性,老河兵更胜一筹的是还认识到了水流的作用。二人的本质区别是讲学家空有理论知识,而老河兵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后再用形象直观的演示来证实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3.“精彩地演读”话题为“文中人物的‘笑’”,要求学生通过演读,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神态和语气。学生的演读从“品关键词”出发,采用“加语气词”的方式,最终明确:讲学家的“笑”是嘲笑,自命不凡、自以为是;老河兵的“笑”是苦笑,否定众人、胸有成竹。我想,真正的语文课堂就应当像这样在浅显中有趣味,在平易中有深度。

4.“精妙地悟读”话题为“感悟文章的道理”,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主旨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此时,在读懂了故事、提炼了方法、品味了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学习感悟可谓水到渠成!

这个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同时,每个说话环节都给学生以“抓手”,大胆地放,细致地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通过提炼品读抓住关键,深入比较,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演读悟读字斟句酌,咀嚼品味,领会了文章妙处;通过讨论探究直观演示,自主合作,培养了科学精神。

第四个步骤:实践一种精神

本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质疑式学习”,先出示一则资料“山西永济蒲津渡的铁牛、铁人等没入水中,后来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这则资料与我们所学的课文结果大相径庭。引出这则资料,就是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质疑,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思考:从科学的角度看①黄河改道,水流不能够渐激渐深②铁牛太重,水流不能够渐激渐深,从文学的角度看③《河中石兽》选自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具有虚构性。此时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关于《阅微草堂笔记》的有关知识,可谓顺理成章。

^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走进文本,并且有自己的质疑和思考,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二步是“去标点朗读”,这是一种新的朗读方法的尝试,这是学生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反刍。这种方式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提升学习效果。

(四)课后回味说反思

《荀子》有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想说,不深入文本解读建构,不知道语文课堂的博大精深。我原希望通过本课教学探索一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将文言字词的学习与文本的品读有机结合,将朗读指导与内涵的品味巧妙融合,将文人的感慨内化为学生的情怀。今天,我才体会到,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更长久的努力。如果我们能认真地解读文本,踏实地开展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客观而不刻板,深入而不晦涩,自由而不任性,丰富而不杂乱,这将是多么美好的情境!

正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不是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