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儒林外史》鉴赏

合集下载

《儒林外史》每回解读评析

《儒林外史》每回解读评析

《儒林外史》每回解读评析第一回:包龙图的施展与制衡本回展示了包龙图作为内阁大学士的政治智慧和计谋。

他利用各种手段来制衡宦官的权势,并最终赢得了皇帝的信任。

通过包龙图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智力和政治手腕,以及如何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优势。

第二回:红粉知己与贤能得势本回中,作者描绘了程咬金如何通过与杨香宜的关系,获得了一些政治上的利益。

程咬金作为一个智商并不高的人,却依靠自己的操纵和策略,成功地赢得了权力和地位。

这一回让我们反思了权力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人际关系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

第三回:悲剧的冤狱与才子的无奈这一回中,作者通过陆游被冤枉入狱的故事,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无奈。

陆游是一个忠诚正直的官员,却因为权力斗争和阴谋而受到冤枉。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政治腐败和冤案的思考,展现了官场的黑暗面与正直者的无辜。

第四回:欲望与妥协本回中,作者描绘了李逵与包龙图之间的暗涌与妥协。

李逵作为一个清官,受到了包龙图的利用和欺骗。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看到了欲望与妥协之间的冲突,以及权力斗争中的背叛和勉强。

第五回:友情的试炼与情感的挣扎本回中,作者通过武松与李逵的友情故事,探讨了友情的试炼和情感的挣扎。

在权力斗争中,两个好友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考验。

这一回让我们思考友情在政治斗争中的价值以及友情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第六回:机智与狡诈的较量本回中,作者描绘了潘金莲与武松之间的机智与狡诈的斗争。

潘金莲作为一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一回引发了人们对欺骗和智慧的思考,以及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

这只是《儒林外史》的一部分,每一回都有不同的故事和主题。

通过解读和评析每一回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性、权力和政治斗争。

这部作品让我们反思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带给我们丰富的阅读体验。

儒林外史摘抄原文加欣赏

儒林外史摘抄原文加欣赏

儒林外史摘抄原文加欣赏一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讽刺的手法对封建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下面是一段摘自原著的文字及其赏析:原文:那日天色已晚,竟投了一个小村店安歇。

到得店门口,只见一个老者出迎道:“客官请了!小店一贫如洗,止好粗茶淡饭,伏乞将就。

”王冕也不计较,走进店里坐下。

这段文字描绘的是王冕在出游时在一个小村庄里投宿的情景。

首先,作者通过“天色已晚”、“小村店”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凄凉、荒僻的气氛,暗示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苦。

其次,“一贫如洗”的说法则表明了这个小店主人家境贫困,生活艰难。

而“粗茶淡饭”则是对店主招待客人食物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之低。

最后,“也不计较”、“走进店里坐下”等语句则展示了王冕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赏析:这段文字通过对人物和环境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农村社会状况。

同时,也展现了王冕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整段文字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紧凑,充满了生活气息。

二《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以下是一段摘录及其赏析:原文:“秦中书即写了一封回信,叫人送去。

那管家接过,送了出来。

他捧着这封信,一路走回来,心里只是疑惑:‘奇怪!奇怪!这样一封信,怎么不见里面说起银子的事?’”这段文字来自《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寒士乐施资兴建愚夫贪利丧厥躯”。

在这段文字中,通过秦中书与管家的互动,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对金钱利益的极度重视和贪婪。

欣赏:吴敬梓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了这个情节。

首先,他巧妙地运用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

例如,“奇怪!奇怪!”这两个重复的感叹词,表现了管家内心的不安和困惑,以及他对金钱利益的高度关注。

其次,吴敬梓也使用心理描写,深入揭示了管家的内心世界。

他对信中的内容感到疑惑,并且怀疑其中没有提到钱的问题。

这种心理活动充分显示了他的贪婪本性。

最后,作者通过对细节的细腻刻画,如管家手中的信、他的行走过程等,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名篇赏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以下是其中一些名篇的赏析:1. 《范进中举》:这是全书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通过描写范进从一个穷苦书生到中举后的巨变,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和社会的不公。

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经典的形象之一。

2. 《两根灯草》:这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通过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性中的贪欲和吝啬。

严监生因为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的情节,表现了他对钱财的极度吝啬和贪婪。

3. 《王冕学画》:这是一个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故事,王冕是一个出身贫寒的画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

这个故事强调了艺术的价值和追求艺术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4. 《匡超人》:这是一个关于道德和人性的故事,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在利益的诱惑下,逐渐变得虚伪、贪婪和残忍。

这个故事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堕落,同时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名篇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不同社会现象的揭示,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林外史每回赏析

儒林外史每回赏析

儒林外史每回赏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清代小说的代表作品”。

该书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每回《儒林外史》均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社会背景,下面我们将对每回进行一一分析与赏析。

第一回《闲情偶寄》本回主要以“学富五车,身登三省之吏”的范进为主角,反映了清代官场的黑暗和虚伪。

范进的形象十分鲜明,不仅具有文化素质,还深谙世故,非常聪明。

但因为他不愿意降低自己的人格和原则,反被陷害入狱。

通过范进的遭遇,作者揭示了当时的官场陋习及其对人才的束缚,也表达了对于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第二回《风尘怀旧》本回主要讲述了范进在京城遇到的朋友和所经历的故事。

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范进与赵又新、蒋竹山三人的交往。

他们三人都是中国文化中常见德、才、才德兼备的代表人物。

但是,这三个人中只有范进最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最能发挥自己的才华。

作者借此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众生相,强调了对道德的尊重及对自由的追求。

第三回《西华山游览》本回主要描写了范进、赵又新等人在西华山上游览的场景。

全回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格言为主旨,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同时,也勉励对于人生追求和大道明辨的人坚持自己的信仰。

第四回《鏖兵夜行》本回主要描述了山西平定胡人起义的战争。

全回以战争激励士气、提高团队合作为主旨,强调了团队的力量和个人的付出。

第五回《香囊玉佩》本回以潘金莲为主角,描述了她与武大郎的互动以及与西门庆的罗曼史。

潘金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女子,她虽然被誉为“才子佳人”的代表人物,但却因其不择手段的行为而赢得了广泛的负面评价。

本回通过潘金莲与武大郎、西门庆的交往,揭示了社会的歪风和人性的丑陋,引发了对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思考。

第六回《死后归地》本回主要以武松为主角,详细描写了他如何为兄报仇的故事。

本回表现了文化深厚、果敢有序的传统精神,表现了男子汉的忠诚、勇气等价值观。

第七回《花雨满楼》本回主要以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通过众多细节和台词,揭示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逐渐墮落。

关于儒林外史片段赏析【五篇】

关于儒林外史片段赏析【五篇】

关于儒林外史片段赏析【五篇】赏析是观赏并分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熟悉,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依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艺术观点和艺术爱好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关于儒林外史片段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片段赏析1"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事的开头,也是整本书的核心。

吴敬梓,向我们呈现了古代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端,将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有极度的虚伪呈现的淋漓尽致,刻画的生动形象的人物,被鲁迅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当我翻看这本书时,我还以为这本书与儒家学派有肯定的关联,但是这本书叙述的却是当时封建制度的弊端,在以前我无法看出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弊端,我只能知道它的意义,为国家选拔人才,在考试中取得好成果,就意味着你能拥有好的职位,这与现在并没有什么不同,当时有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没什么不对,但是这些学者把它当作敲门砖,这样就害惨了很多人,为了金钱和权力,他们可以从少年开头读到晚年,如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还有考几十年最终中榜但却高兴到疯了的范进,这都是被这种思想禁锢住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朴实的人,他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但是他为了仕途而放弃了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最终成为了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爪牙。

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没有中的老童生,但他中的时候,他家已经穷的一粒米都没有了,当人们知道他中举的时候很多人都上门去庆贺他并且带一些礼品,接待完他们后,他就拥有了房子还有很多的东西,清朝的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漏洞百出,常常有人带入小抄,或让人替考,甚至贿赂考官内定解元等。

书中也有关于这种状况的介绍,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前去考场考查童生的时候,丢纸团的,挤眉弄眼的,比比皆是,甚至还有人借着便利的机会去墙上挖个洞伸手去外面接文章。

《儒林外史》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的腐败,不仅如此它独特的写作风格,而且深刻的思想和对人物的刻画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儒林外史片段赏析2《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儒林外史》欣赏与影响

《儒林外史》欣赏与影响

《儒林外史》欣赏与影响《儒林外史》无愧于世界文学名著之列,可以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的作品相媲美,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

以下是边肖整理的《儒林外史》的赏析和影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儒林外史》,清代吴的小说。

五十六次。

该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稍早,传世带稿,最早刻于(嘉庆八年)。

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各种人对“名利”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深刻地批判和嘲讽了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道德的虚伪;一方面,它热情讴歌了少数人以坚守自我的方式对人性的保护,从而体现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文的运用变得娴熟自如,人物塑造也相当透彻细腻,尤其是讽刺手法高超,使这本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这本书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开创了用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典范。

《儒林外史》发行后,流传下来一部手稿,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

鲁迅认为该书的思想内容是“维护公共利益,批判缺点”,胡适则认为其艺术特色可称为“精雅”。

在国际汉学领域,这本书影响很大。

先后从英、法、德、俄、日、西等国流传下来,受到汉学界的赞誉。

有人认为《儒林外史》无愧于世界文学名著之列,可以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的作品相媲美,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

学者。

清朝。

吴。

小说作者简介吴(1701~1754),清代小说家,人,号谷敏,后号文木老人,秦淮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朱升。

早年生活优裕,但家业衰败,迁居江宁。

乾隆初年,推荐博学之言,不肯去病,却穷。

作品诗歌散文,尤其是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还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等。

创作背景作者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

曾祖父和祖父是“家中最显赫的官员”(程金芳《儒林外史》),进士六人,其中一人是第二名,一人是谭华。

而他的父亲吴是康熙时期的一个贡品。

到了武(康熙六十一年),他考上秀才,他的父亲也在同年去世。

因为不善于经营生计,过着浪子回头的生活。

(雍正七年),他在科举考试时,被斥责为“大文章”,受到侮辱。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篇1《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如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

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

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

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

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

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

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

这时候,当地的乡绅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清廉或者贪腐的官场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坑蒙拐骗的江湖游士。

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人间行走,有讽刺,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

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小说,但是本书对现代读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阅读的过程仿佛穿越,又好像旅行,作者竟有如此妙笔,那个时代竟然如此精彩。

儒林外史赏析篇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儒林”的“儒”是指知识分子,“儒林外史”主要讲的是知识分子的野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在读之前,一直觉得《儒林外史》是一部讲政治的小说,应该枯燥无味,但在细读之后发现,这部讽刺小说既针砭时弊,又反映了民生百态,读完内心百般滋味。

儒林外史每回好句赏析

儒林外史每回好句赏析

儒林外史每回好句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以下是一些《儒林外史》中每回的好句赏析:1.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好句:不过说一个人要有良心,黄天在上,不可忘恩负义。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道德的高度重视,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秉持良心,遵守道德规范,不忘恩负义。

这也是全书主题的一个缩影,即通过描绘各种人物的道德行为,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价值。

2.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好句:一轮明月照孤舟,万点寒光映碧流。

夜静更深人独坐,清光冷浸锦貂裘。

赏析:这句话通过描绘明月和寒光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孤独、寂静的氛围。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敬畏。

3.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好句:省城就有这样风俗:拿六经来开蒙,却把《五经》当枕头;读《诗经》的,做起时文来是‘赋得也乎焉哉’;读《尚书》的,做起时文来是‘元首明哉股肱良哉’;读《易经》的,做起时文来是‘乾乎坤乎,师乎比乎’;读《礼记》的,做起时文来是‘起予者商也,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赏析:这句话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荒诞和虚伪。

作者通过描绘读经书的人们做起时文来的滑稽场景,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和扭曲,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风气的浮躁和功利。

以上只是《儒林外史》中部分回目的好句赏析,每一回都有许多精彩之处值得品味。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感受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儒林外史精彩片段赏析

儒林外史精彩片段赏析

儒林外史精彩片段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以描写清代官场为主,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和世俗的势力斗争,高度反映了儒家道德观在实际生活中的失落和虚无,是一部品格绝佳的纪实小说。

以下内容重点选取了《儒林外史》中的几个关键片段进行赏析。

第一段:王富之说孝道(第一卷)这段片段主要描写了一个父亲(王富之)带着儿子(王思贤)参加应试的过程。

王思贤读书无成,父亲王富之懊悔不已,认为自己对儿子的管教不严,忽视了孝道的教育。

在途中,王富之充当了孝敬父母的榜样,这也是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核心。

“王富之略略的叹了口气,又道:‘孝,字我们家的门风。

就是你派人问我,我也不会叫你一句不孝的话。

不孝者以忧为始,以祸为终。

’”这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应当不言自明,孝道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为基矣”,可谓至民之本、德之本,指引人们在责任和义务方面不断提高追求。

第二段:平婉秉性被剥夺(第一卷)这一段描写了官场的一种特殊现象——严密的官场谱系。

一个人的能力、品德、才干都被旁人测算得清清楚楚,否则是很难进入官场的政治生活的。

在《儒林外史》中,人物平婉秉被誉为“公正廉洁、清清白白、直直摆摆”,但因为她没有正当的背景,因而被剥夺了升迁的机会。

这一人可谓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问题。

第三段:周忠校场立功(第四卷)这一段描写了一位平凡的百姓周忠,由于正义和勇气而勇斗军奴,打倒了当地的黑势力,获得了丰厚的奖励和升官。

“一路上,军奴的臭气笼罩着他,愤怒和悲痛交加。

他看见了种种罪恶,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一旦有机会就会挺身而出。

他在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公义心灵的表现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这一人物描写了中国民众在抗争不公和不义时的英勇勇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勇气、坚韧不拔都作出了深刻的表述。

第四段:张文忠文彦博守(第四卷)这一段描写了张文忠惹恼了当地的奸商,换来了数次威胁。

儒林外史点评鉴赏

儒林外史点评鉴赏

《儒林外史》点评鉴赏《儒林外史》是有着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有着高雅品位的艺术精品。

它与通俗小说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因而其叙事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乃至世界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格局。

《儒林外史》是对百年知识分子厄运进行反思和探索的小说,很难设想它还有可能以一个家庭、或几个主要人物构成首尾连贯的故事,完成作者的审美命题。

如果那样,就有可能把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种种行为集中在几个人身上,造成某种箭垛式的笑料集锦。

《儒林外史》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的独特形式。

它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

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然后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除“楔子”和结尾外,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莺ㄕ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

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

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章回体通俗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的主题、文学价值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行赏析。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了清代中期乡试状元杨继盛的一生,通过对其儿子杨九郎的成长与教育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士人家庭的形态和动态。

小说以讽刺的手法对儒林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刻画,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通过讲述杨九郎家族的兴衰史,作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呈现了清代士人世界的种种矛盾和现实。

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吴敬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运用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士人精神状态进行了深刻思考。

其次,小说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代表了清代中期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特质,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准确的描绘,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可信度和真实性。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插话手法,使得故事节奏紧凑,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儒林外史》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首先,这部作品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实况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社会的弊端,使得许多读者从中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开创了章回体小说的典范,开辟了中国小说史上的新篇章。

同时,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写实手法和对话插话等技巧也为后来的小说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研究《儒林外史》的论著络绎不绝,其中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

这些研究内容包括对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丰富了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和探索。

总之,《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章回体小说,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社会风气和传统观念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鉴赏及点评

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鉴赏及点评

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鉴赏及点评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儒林外史》点评鉴赏《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

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

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

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由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讽刺当时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会,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正面人物的划分线主要在于保持着应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则是那些整天凭着官位欺压百姓,并且不学无术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钻研儒学、推行正道其实却把道德品质封存的儒士。

儒林外史摘抄1、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

2、闭门家里坐,祸从天上来。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精选(完整版)资料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精选(完整版)资料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精选(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浅析《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

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大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

作者对这些女性人物并非重点铺写,也没有着意为之,却更加真实自然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从女性分布的空间广度来说,除了王宫贵胄之家特殊上层社会的女性之外,上至闺阁女性,下至市井商贩等,普通生活中贴近真实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各阶层的女性都被吴敬梓以天才的笔力囊括其中。

从女性被提及到的时间范围来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中提到的王冕之母,她所处的时间是元朝末年,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中榜上有名的沈琼枝,被列在承祭榜上的时间是万历四十四年,相隔时间近百年。

所以无论从女性生活的空间广度,还是从女性被提及到的时间范围来讲,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具备文化与历史审视的深刻意义。

(1)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鲁小姐鲁小姐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对举业文章精通的才女。

她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在十一二岁时,就已经能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烂熟于心,不仅如此,还有“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

自己做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

”鲁小姐的举业当行不仅表现在她对文章的熟记和写作练习上,还表现在她对八股文章的研读、点校,及对举业文章之外文学作品的玩笑态度上。

在鲁小姐的闺房中,于“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

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每日”言用功之勤,“丹黄烂然”言用功之深,以如此的功力研读举业文章,什么样的八股才能成就不了呢。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一、作者生平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自称文木老人,出生在安徽全椒一个科举世家。

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的探花,“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祖辈也还显达,但到了他父亲吴霖起,家道便开始衰落:吴霖起是康熙年间拔贡,只做过江苏赣榆县教谕之类的小官,一生不得志。

吴霖起为人方正恬淡,不慕名利,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年幼聪颖,才识过人,少时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

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因不善治生又慷慨好施、挥霍无度,被族人看作败家子。

三十三岁迁居南京,生活向他敞开了广阔的天地,他的叛逆思想也随着恣肆汪洋,向纵深发展:首先,他的经济境况日益恶化,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他“田庐尽卖”,被肥马轻裘的年少耻笑,有时寻找机会“卖文”度日,有时只好忍痛拿了心爱的藏书去换米,或拿衣服去典当;到了典无可典卖无可卖的时候,就只有断炊挨饿,冬日苦寒,他或一人独自或邀五六友朋,一路歌吟啸呼,乘月步行数十里,谓之“暖足”。

在由富贵跌落到贫困的逆境里,他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的不平、政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也更多地体会到贫穷的苦痛,因而更能同情人民的疾苦,在生活和思想感情上接近了普通人民。

因而,他在社会地位下降的同时,叛逆精神又进一步发展,解剖的刀刃由家族移向社会,考虑的范围由个人命运扩至民族前途,并逐渐对朝廷功令、社会秩序、统治思想产生不满乃至抗拒反对。

一七三六年春他没有应安徽巡抚之荐到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的廷试就是例证。

从此,他索性连诸生籍也放弃掉,再也不参加乡试、科岁考等一切科举考试。

他在政治态度上已与统治者离心离德。

他不仅成为自己家庭的叛逆者,而且已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挥动如椽巨笔写作《儒林外史》,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严峻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探索追求。

到一七四九年秋天之前,《儒林外史》已基本成书。

此后他还不断修改,直到一七五四年客死扬州。

二、思想内容《儒林外史》是吴敬梓于十八世纪中叶写成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儒林文士,它以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中心,比较广阔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社会生活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没落,特别是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与揭露、批判的反面人物相对立,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完整版)《儒林外史》书评

(完整版)《儒林外史》书评

《儒林外史》书评《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腐朽的封建制度下科举制对天下儒生的摧残与毒害的社会小说,作者吴敬梓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剖析科举制度,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

这部书反映出我国小说正从古典型向近代型发展,展露了近代现实主义的曙光,被誉为是社会小说的鼻祖。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天下文人欲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必须深究八股文与程朱理学,闭口不谈政治,只钻研于作规范文章,求取功名富贵,致使思想界万马齐喑。

而儒林之士的科举之路亦是让人“含泪而笑”。

本书开篇就提到“功名富贵”四个字,在封建时代“功名富贵”是儒林文士围绕着旋转的轴心,而这四个字也正是本书的第一着眼点,“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作者借此深入,一此轴展开了一代文人生活的风俗画卷。

先是以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为代表的一批迂儒,他们都出身清寒,本来是纯朴善良的,但却深受腐朽的统治思想和朝廷功令的腐蚀毒害,成为令人痛心的可笑人物。

如:周进到六十多岁还是个老童生,其他的秀才,举人奚落,侮辱,欺凌他,他强将苦水往肚里咽,不敢亵渎在神圣的科举制度中等级比自己高的人物。

一辈子的苦楚,憋屈无处发泄,以致当他见到贡院的号板时不禁万念俱发,用头猛撞,嚎啕痛哭,满地打滚。

作者把犀利的笔锋一直伸进他们最深的精神褶缝里去,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揭示八股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腐朽的糟粕,它正在制造着愚昧和迂腐。

还有以娄三娄四公子为代表的无聊名士,举办各种各样的集会,他们装腔弄势,呼朋引类,用高雅的外表包裹猥琐,用无聊的忙碌点缀空虚。

这些人貌似风雅,其实都是一些闲得发腻的纨绔子弟,搔首弄姿的斗方名士,骗吃骗喝的帮闲杂混。

如:娄三娄四被张铁臂用一颗猪头骗走了五百两银子,结交的“隐士”权勿用竟是个奸拐僧尼的地棍!这些人自诩是地方名士,饱读诗书,其实都是些庸俗无能之辈。

作者通过对他们言谈举止的精确刻画,让讽刺意味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不露声色以把讽刺对象的可笑,可鄙揭露得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长篇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清代士人社会的种种荒诞性与无奈。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社会风貌等方面对《儒林外史》进行赏析。

故事情节《儒林外史》讲述了主人公俞大猷的一生,展现了他在封建社会中的成长和遭遇的各种奇闻趣事。

小说通过俞大猷的经历,揭示了当时士人社会的虚伪和荒诞。

故事的开篇即以俞大猷的一场考试失利为引子,接下来描绘了俞大猷与一群奇特的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争斗。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展示了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同时,作者通过俞大猷的父亲俞缧提及了“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借此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而后,故事又转向了俞大猷进京赶考的旅程,以及他在京城中种种离奇的遭遇。

通过这一系列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险恶。

俞大猷最终侥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儒林外史,可是他对这一虚名早已心灰意冷。

故事以他辞官、返回家乡为结尾,以一种淡淡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无奈。

人物塑造《儒林外史》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个性。

主人公俞大猷是一个坚持正义、善良而又无奈的人。

他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指针,一直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官场和社会。

他正直、善良,但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却无法生存下去,最终选择辞官回家,体现了他对社会状态的无可奈何。

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

如俞大猷的父亲俞缧,他被描绘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保守之人;还有潘玉良、陈家洲等角色,他们个性各异,但都是封建社会中充满欺诈和虚伪的代表。

通过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将封建社会中的不幸和无奈以及人性的丑陋展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风貌《儒林外史》以幽默讽刺的笔法揭示了清代士人社会的种种荒诞性和虚伪。

小说中描绘的官场风气、科举制度和儒家礼教等都是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

官场风气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描绘对象。

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无非是为了争夺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

儒林外史 原文赏析

儒林外史原文赏析摘要:一、简介《儒林外史》二、分析《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三、探讨《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四、评价《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五、总结原文赏析的意义正文:一、简介《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名《儒林外史传》,又称《外史》。

这部小说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众多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

它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分析《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爱。

作者通过描绘儒林中的种种现象,暴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

同时,作品关注人物命运,展现了人性的善恶,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

三、探讨《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讽刺手法:作者运用讽刺、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揭示了他所批判的对象的丑恶本质。

2.人物形象鲜明: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较高的典型性。

3.情节紧凑:小说以史为鉴,以众多的人物故事为主线,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4.语言优美: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评价《儒林外史》的历史地位《儒林外史》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讽刺小说的高峰,也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儒林小说的鼻祖”。

五、总结原文赏析的意义通过对《儒林外史》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儒林外史摘抄并鉴赏范文(通用8篇)

儒林外史摘抄并鉴赏范文(通用8篇)

儒林外史摘抄并鉴赏范文(通用8篇)《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学问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摘抄并鉴赏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儒林外史摘抄并鉴赏《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近来读了,颇为喜爱。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

但却又奇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士气的。

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特别清晰:“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讥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楚的,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

由于不喜爱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母亲临死时劝告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观察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傲岸如果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而-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究竟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这些都体现出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叙述出来的:比如-弃官隐居,-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中举等等。

我比较佩服-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决。

唾弃-等人的不知廉耻。

-是个农夫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慧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技,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学问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鉴赏
综合评价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串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体表现为:一是以现实中的真实人物为原型,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最足以表现人物的情节和细节,并将这些情节和细节集中使用,以突出讽刺对象的个性特征。

二是善于运用前后矛盾的情节,揭露讽刺对象的言行不一,表里相悖,让其当场出丑。

如第四回写严贡生正在吹嘘自己:“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小厮就来报告他家强圈了别人家的猪,被人发现了。

一下子揭穿了他贪婪霸道的真面目。

他还强辩说:“这口猪原是舍下的。

”三是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以突出讽刺对象的性格特征。

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梅玖在周进中举前后的前倨后恭的态度等。

形象分析
周进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之后随姐夫经商记账,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什么这样号啕痛哭,也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

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爬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它深深地腐蚀着文人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科举而失去了自我。

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马静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即马静),是一个为科举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科举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就如孔子生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但他仍执着地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

他“劝导”匡超人说:“古语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而今什么是书?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科举是他能做官的唯一途径。

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
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王冕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农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的轻了。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精彩片段
到初三那日,虞华轩换了新衣帽,叫小厮挑了祭桌,到他本家八房里。

进了门,只见冷冷清清,一个客也没有。

八房里堂弟,是个穷秀才,头戴破头巾,身穿旧?[衫,出来作揖。

虞华轩进去拜了叔祖母的神主,奉主升车。

他家租了一个破亭子,两条扁担,四个乡里人歪抬着,也没有执事。

亭子前四个吹手,滴滴打打的吹着,抬上街来。

虞华轩同他堂弟跟着,一直送到祠门口歇下。

远远望见,也是两个破亭子,并无吹手,余大先生、二先生弟兄两个跟着,抬来祠门口歇下。

四个人会着,彼此作了揖。

看见祠门前尊经阁上,挂着灯,悬着彩子,摆着酒席。

那阁盖的极高大,又在街中间,四面都望见。

戏子一担担挑箱上去。

抬亭子的人道:“方老爷的戏子来了!”又站了一舍,听得西门三声铳响,抬亭子的人道:“方府老太太起身了!”须臾,街上锣响,一片鼓乐之声,两把黄伞,八把旗,四队踹街马,牌上的金字打着“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提督学院”“状元及第”,都是余、虞两家送的。

执事过了,腰锣、马上吹、提炉,簇拥着老太太的神主亭子,边旁八个大脚婆娘扶着。

方六老爷纱帽圆领,跟在亭子后。

后边的客做两班:一班是乡绅,一秀才。

乡绅是彭二老爷、彭三老爷、彭五老爷、彭七老爷,其余就是余、虞两家的举人、进士、贡生、监生,共有六位,都穿着纱帽圆领,恭恭敬敬跟着走。

一班是余、虞的秀才,也有六七十位,穿着?[衫、头巾,慌慌张张在赶着走。

乡绅末了一个是唐二棒椎,手里拿一个薄子,在那里边记账。

秀才末了一个是唐三痰,手里拿一个簿子,在里边记账。

那余、虞两家,到底是诗礼人家,也还厚道,走到祠前,看见本家的亭子在那里,竟有七八位走过来作一个揖,便大家簇拥着方老太太的亭子进祠去了。

便是知县、学师、典史、把总,摆了执事来。

吹打安位,知县祭、学师祭、典史祭、把总祭、乡绅祭、秀才祭、主人家自祭。

祭完了,绅衿一哄而出,都到尊经阁上赴席去了。

这里等人挤散了,才把亭子抬了进去,也安了位。

虞家还有华轩备的一个祭桌,余家只有大先生备的一副三牲,也祭奠了。

抬了祭桌出来,没处散福,算计借一个门斗家坐坐。

余大先生抬头看尊经阁上,绣衣朱履,觥筹交错。

方六老爷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廓沿间徘徊徘徊。

便有一个卖花牙婆,姓权,大着一双脚,走上阁来,哈哈笑道:“我来看老太太入祠!”方六老爷笑容可掬,同他站在一处,伏在栏杆上看执事。

方六老爷拿手一宗一宗的指着,说与他听。

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余大先生看见这般光景,看不上眼,说道:“表弟,我们也不在这里坐着吃酒了。

把祭桌抬到你家,我同舍弟一同到你家坐坐罢。

还不看见这些惹气的事。

”便叫挑了祭桌前走。

他四五个人一路走着。

在街
上,余大先生道:“表弟,我们县里,礼义廉耻,一总都灭绝了。

也因学宫里,没有个好官。

若是放在南京虞博士那里,这样事如何行的去!”余二先生道:“看虞博士那般举动,他也不要禁止人怎样,只是被了他的德化,那非礼之事,人自然不能行出来。

”虞家弟兄几个同叹了一口气,一同到家,吃了酒,各自散了。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五河县盐商送方老太太入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这里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