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1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古诗三首》
5.体会情感。
朗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两句诗中,最让你深刻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的是什么?
(2)在这两句诗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情感?
师总结: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感, 即使死去,也会惦记收复失地。从“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对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的无奈。
轻声读诗句,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
预设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预设2:
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4.体会情感: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体会。
预设1: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表现出作者的无奈。
阅读要素
把握古诗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习作要素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资源准备
课件、班班通教学软件。
《题临安邸》——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己亥杂诗》——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
作业布置
课堂
作业
课后
作业
作业反馈
课后
反思
三、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认真朗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境,并试着想象,诗人在病榻上会想些什么?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是怎样回答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历史背景,领会诗文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古诗三首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望岳》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抒发等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受诗文的美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理解诗文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文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交流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古诗三首的历史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古诗三首,了解诗文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临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同时,教师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文的美景。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反馈。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抒发。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诗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11古诗三首示儿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人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

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

复习古诗节奏。

(2 2 3)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师: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

)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示儿》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示儿》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示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古诗《示儿》的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 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

- 分析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借助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 体会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示儿》的意境和主题。

- 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和背诵技巧。

教学难点:- 分析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 深入理解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和对子孙的嘱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示儿》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介绍。

-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诵读范例。

-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和讲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古诗诵读范例,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提问:你们听过这首诗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3. 揭示课题:《示儿》,并简要介绍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朗读指导:-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 学生跟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 分组练习,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展示。

2. 字词解析:- 展示古诗原文,逐句解释生词和难句。

-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

3. 内容分析:- 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 讲解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并分析其效果。

4. 情感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陆游的子孙,你会如何理解他的嘱托?-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背诵,教师巡视指导。

- 分组背诵比赛,评选出最佳背诵小组。

2. 拓展阅读:- 展示其他爱国诗篇,引导学生阅读并体会其中的爱国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古诗三首》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2. 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1.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2. 感受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

(难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古诗三首》。

2. 简单介绍这三首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1. 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学习《示儿》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情怀。

2. 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引导学生理解“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但悲”是只是悲伤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诗句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指收复北方,“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家祭”是家中祭祀祖先,“乃翁”是你们的父亲。

诗句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3. 深入探究- 诗中的“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个“悲”字表达了陆游对国家未能统一的悲痛之情。

他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渴望收复失地,但直到临死之际,这个愿望还没有实现,所以这种“悲”是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案及课堂练习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案及课堂练习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课堂练习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选入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见解,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古诗、品味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敬畏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难点: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物。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知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学道具: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卡片等道具。

3.预习作业:布置学生预习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的原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朗读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己亥杂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理解《己亥杂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赏析,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文化自信。

-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己亥杂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背诵并默写全诗。

-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己亥杂诗》的文本、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

-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己亥杂诗》的标题,简要介绍诗人龚自珍及其创作背景。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己亥’是什么意思吗?这首诗可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己亥杂诗》,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 教师播放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品读赏析1. 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 提问:“诗中的‘落红’‘护花’等意象有何含义?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隐喻和象征,如“落红”象征逝去的年华,“护花”象征对未来的期望和关怀。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并补充讲解诗中的难点和重点。

四、背诵默写1. 学生自由背诵《己亥杂诗》,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背诵,教师点评学生的背诵情况。

3. 学生默写全诗,教师检查并订正错误。

五、拓展延伸1. 提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表达爱国情怀或社会责任感的古诗?能否分享给大家?”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六、课堂小结1. 总结《己亥杂诗》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强调古诗在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课题12.古诗三首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

语言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审美创造: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课前解析】关注诗人: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

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诗人。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关注创作背景:《示儿》和《题临安邸》都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作。

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题临安邸》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

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

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名师工作室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名师工作室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名师工作室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课包含了陆游的《示儿》、杜甫的《春望》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们浓郁的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和修辞手法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三首-示儿》中的某些诗句和用词,学生可能还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示儿》;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三首-示儿》;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和含义,以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魅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古诗三首-示儿》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文、注释、图片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与课程相关的音乐和诗歌朗诵。

3.纸笔:用于学生写作和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三首-示儿》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

然后,播放一段古琴曲,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朗读《古诗三首-示儿》,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教师对生僻字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课堂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课堂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1《古诗三首-示儿》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示儿》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悟生命的真谛。

课文难度适中,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方面还需加强,同时,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还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理解诗歌、感悟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PPT课件3.生字词卡片4.相关背景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随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巡回指导。

随后,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讨论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和点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前导学单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前导学单

第四单元第 11 课(节)主备人:李海燕授课教师:课题1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和谐之美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学习单课件课前导学1.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2.阅资料,了解作者,完成自主学习单“课前自学任务”练习。

二次备课《题临安邸微课》课上互学一、自学检测1.(出示古诗)随机抽人,检查三首古诗的朗读情况。

2.随机挑人,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二、问题梳理1.在小组内提出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2.小组间提出组内梳理的问题,其他小组答疑解惑。

3.梳理小组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引导梳理归纳:问题预设一:从三首诗题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问题预设二:三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课堂探究1、小组讨论交流说说从三首古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2、小组汇报师点拨:《示儿》是诗人临终遗言,《题临安邸》交代诗题位置,《己亥杂诗》交代创作时间。

3、自读三首古诗,思考这三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相关语句后小组交流。

4、小组汇报。

重点引导对《示儿》这首诗中“悲”的理解和比较三首古诗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完成课堂探究任务一、二)5、观看微课深入理解《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所表达的情感。

6、教师随机小结:《题临安邸》讽刺统治者,深切忧虑国家命运《己亥杂诗》不满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热情呼唤社会变革。

7、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8、随机挑人检测诗意理解情况。

9、你们发现这三首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师:《示儿》用笔曲折,情真意切。

《题临安邸》构思巧妙,善用比喻。

《己亥杂诗》善用比喻,以奇特的想象表现诗人热切的希望。

10、引导有节奏的诵读古诗,达到背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共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一、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静夜思》教学•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第三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二、第一课时《静夜思》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静夜思》的情感。

3.掌握《静夜思》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静夜思》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能够准确抒发《静夜思》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静夜思》的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静夜思》全文和解析。

•展示物品:月亮的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月亮的视频或图片,引出《静夜思》的主题。

2.学习《静夜思》:–诗歌背景介绍。

–字词解析。

–朗读与赏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静夜思》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4.练习:学生朗读并模仿《静夜思》的节奏和语调。

教学延伸•让学生自行创作一首以夜晚为主题的小诗,展示并进行交流讨论。

三、第二课时《登鹳雀楼》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登鹳雀楼》的情感。

3.掌握《登鹳雀楼》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能够准确抒发《登鹳雀楼》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登鹳雀楼》的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包含《登鹳雀楼》全文和解析。

•展示物品:鹳雀楼的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1.导入:谈论古代文人登高赋诗的传统,引出《登鹳雀楼》的主题。

2.学习《登鹳雀楼》:–诗歌背景介绍。

–字词解析。

–朗读与赏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登鹳雀楼》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4.练习:学生朗读并模仿《登鹳雀楼》的节奏和语调。

教学延伸•观赏明代画家顾恺之的《鹳雀楼书图》,了解文人登高赋诗的历史背景。

四、第三课时《望庐山瀑布》教学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能够准确抒发《望庐山瀑布》的情感。

3.掌握《望庐山瀑布》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夸张手法,让学生学会在创作中运用类似的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
-诗句深层含义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人通过诗句表达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的辨识与运用:学生可能难以辨识并恰当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创作背景的探究:学生可能对宋代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不足,难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5.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古诗的历史价值。
6.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尝试创作简单的古诗。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示儿》,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直接输出: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示儿》这首诗的情感内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和创作练习中积极参与,尝试理解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诗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解读诗句深层含义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理解诗歌。此外,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例分析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举例解释:
-对于诗句的朗读与背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例如强调“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抑扬顿挫。
-生字词的掌握,重点是通过诗句的上下文来记忆和理解,如“示儿”中的“示”字,表示教导或告诉的意思,与诗句的教育意义相联系。
-诗句含义的理解,重点是通过分析“泪尽胡沙”等意象,理解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希望。

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案部编版

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案部编版
(4)对古诗背后文化内涵的认识
-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格律、用典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解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确保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透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分析古诗的内涵,并学会运用古诗表达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在讲解《登鹳雀楼》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千里目”和“一层楼”的意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春晓》:理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诗句,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细腻感受。
(2)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示范、模仿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古诗的正确朗读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从文化背景、作者生平和诗歌内容等多角度欣赏古诗。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如时代特点、作者生平等,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2.《绝句》:分析诗中描绘的春景,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诗的意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教案与板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教案与板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教案与板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诗三首》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历史背景,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存在抵触情绪,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3.对比教学法: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资料:收集与诗歌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资料。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卡片、奖品等,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三首诗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诗的原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背诵诗歌,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于文言文中的难懂字词,教师重点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三首诗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登鹳雀楼》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景色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

《绝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赞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豪放的词风,描绘了战乱中人们的生活困苦,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战争的厌恶。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古代的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山行》、《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和背景。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古诗的美感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深层含义,欣赏古诗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诗歌的美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译文和相关背景知识。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古诗阅读材料,以便在拓展环节进行阅读。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诗歌,引导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优质课 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及课堂
练习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理解《11.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背诵并朗读《11.古诗三首》。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3.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11.古诗三首》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录音设备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4.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介绍古诗的背景和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
逐首教学古诗,讲解其中的意境和诗意,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古诗一:《将进酒》
•古诗二:《静夜思》
•古诗三:《春晓》
第三步:诗歌欣赏
让学生欣赏这三首古诗的韵律和美感,引导他们表达对古诗的情感。

第四步: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

二、课堂练习
1.写出古诗《将进酒》的作者是谁?
2.解释古诗《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的意义。

3.朗读古诗《春晓》,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描述春天的美好场景。

4.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在班级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练习,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操,引领他们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美与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古诗三首示儿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感悟、表现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合作学习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1.音乐《乱红》、《望月之城》。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诗文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人1、(背景乐)现在请大家轻轻闭上双眼,时间回到1210年的除夕,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

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刚刚在你们眼前浮现的那位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人翁——陆游。

2、学生介绍陆游生平、作品。

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把诗读通顺。

3、师:这是一首几言诗?生:七言。

师:请大家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书上将节奏划出来。

复习古诗节奏。

(2 2 3)4、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师小结: 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想读得更好吗?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样就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示儿》,理解诗意。

1.揭题“示儿”是什么意思?(告诉儿子。

)师: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

)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

)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看一二句诗。

【一】1、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

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元”,本来;“但”,只是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

)3、请学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反复吟诵古诗。

(2)根据字义讨论诗句意思。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汇报: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5、师:从“死去元知万事空”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死的态度是?(无奈,看淡生死)作者对生死看的这样淡了,却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

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家祭”,祭拜祖宗;“乃”,你的,“翁”,父亲。

)3、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这句诗的意思是:国家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师:诗人看到王师收复中原了吗?这是诗人生前最大的遗愿。

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渴望的心情是?生:盼。

(板书:盼)诗人渴望有一天王师能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所以他对儿子再三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对儿子最后的嘱咐,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强调,语重心长)这两句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小结师:诗人悲伤是因为看不到祖国统一,即使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依旧渴望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板书:爱国)四、主题升华(背景乐)诗人的一生都在盼望着朝廷的军队,在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不舍,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这是为什么呢?请看陆游早些时候的一首诗作。

1、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师: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从“泪”字,你能听见什么?有哪些人在哭泣?他们为什么哭?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生活艰辛不幸让他们有一个动作—“望”望着谁?他们会怎样地望?他们等到王师了吗?(没有)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又”,说明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可是却始终没有盼来。

4、师:正是因为诗人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望眼欲穿的遗民。

所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作者的遗憾是(死去元知万事空)。

作者的遗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作者的遗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作者的遗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过渡:就这样,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五、拓展延伸1、出示《题临安邸》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学生回忆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国家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师过渡:南宋衰败的遗恨已经永远的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于我们少年而言,如何才能使国家强盛呢?在中国的近代也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肆意瓜分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此时,爱国学者梁启超认为要挽救民族危难,必须改造年轻一代的思想,于是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3、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

学生齐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4、学生展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能为祖国强盛做些什么?六、教师总结,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富民强,少年有责。

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心怀祖国、报效祖国。

让我们一起背诵《示儿》吧。

七、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2、收集爱国诗句,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悲示儿爱国盼题临安邸教学目标: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查阅资料,并合理利用查阅资料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学宝库的桂冠上。

读诗能陶冶情操,能让生活浪漫多彩。

读诗还能让我们跨越千年的阻隔,去触碰那一段不曾了解的历史。

上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王昌龄的脚步一起感悟了唐代边关将士连年征战的悲苦。

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1、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3、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了解到了,你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能够借助注释和预习工作了解诗词大意的能力。

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三、感悟爱国情怀。

(一)学习前两句。

师:古人写诗都爱由景入手,这首诗描写的哪些景物呢?1、体会“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景象。

重重叠叠的青山说明景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重重叠叠的楼阁说明人多热闹,一片盛世繁华。

补充资料:柳永《望海湖.东南形胜》2、体会“西湖歌舞几时休”所表达的情感。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这风景如画的繁华闹市中作者面对西湖边上人们的轻歌曼舞,本应写道“西湖歌舞烟雨中”或是“西湖歌舞惹人醉”之类的溢美之词,可恰恰相反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里的“西湖歌舞”仅仅是指歌舞吗?还有别的所指吗?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去体会字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板书:歌舞)(1)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

(北宋如何灭亡,南宋如何建立)(2)学生“靖康之耻”。

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

(3)师:我们再去看看刚刚逃过一劫的南宋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

(4)补充写作背景师:刚刚建立新的政权,他们本当卧薪尝胆,本当奋发图强,本当重整河山待后生。

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寻欢作乐。

这里的“西湖歌舞”绝不仅仅指眼前所见到的“轻歌曼舞”,而是暗指统治者忘却国仇家恨,只顾享乐的荒淫生活。

(4)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朗读。

(1)愤怒的质问。

(指名读)(2)悲伤的担忧。

(指名读)(3)教师引读。

(齐读)师:大家想想,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统治者不思收失地,救俘虏,不思兴国安邦,只顾纵情歌舞。

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不禁高声怒斥道:“……”。

师: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统治者一味的卑微屈膝,休战言和,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

(二)学习后两句。

师:通过前两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当中有些字、词,不仅表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句诗中的哪些字、词,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1、同桌互相讨论,并汇报。

2、单独体会“熏”“醉”。

师:现在,同学们也能学着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了。

这句诗中用的最好的两个字是“熏”“醉”。

(板书)“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再到普通的游客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的相互影响。

“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

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了。

师: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神上的沉沦,是一种自甘堕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