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精神和《本草纲目》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时珍精神和《本草纲目》的成就

我一直觉得,我们办公室这样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锻炼自己的机会。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把自己学习的一点体会与领导和同志们作个汇报。说的不一定全,也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我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原因主要有三句话:

一是身份使然;二是工作要求;三是个人所需。

对这三句话怎么理解?

(1)所谓的“身份使然”是指:作为李时珍家乡的一员,我们对李时珍的了解,应当比常人更多、更全、更深一点;

(2)所谓的“工作要求”是指:我们作为县委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知道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路子,李时珍就是我们县最大的特色,而且我们县这么多年来一直做李时珍的文章,那么李时珍到底有多特,特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大略的认识。这就是工作的要求。

(3)所谓“个人需要”是讲:我们都知道“读史使人明智”,了解一下我们蕲春的历史和历史人物对我们来讲应当有益。另外李时珍我们县的一位圣贤级的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孔子曾经讲过君子当见贤思齐,所以我们应当对他的成功

1

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些也是我们提升自己的需要。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周恩来总理1959年4月29日,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举行的茶话会上讲:“现在当然首先要研究现实问题,反映新的情况,但对过去的东西也需要研究,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好理解现在、更准确地把握未来。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大家看标题可以知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李时珍精神,二是《本草纲目》的成就。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讲解。

一、李时珍精神是什么?

李时珍精神是什么?我查了很多资料,没有现成的定义,但我个人认为至少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大爱的情怀;二是实践的品质;三是创新的精神;四是超人的毅力。

1、大爱的情怀怎么体现?嘉靖版的《蕲州志》卷十一《儒林》篇记载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李时珍以“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思想为理念,充分体现其“博施于民”、“重仁轻利”、“济世救人”的医者风范。正如郭沫若所言:“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

这里有两个故事,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从故事中体会一下李时珍的大爱情怀。

2

①故事一:一年春天,李时珍坐小船到雨湖对面的银山采药。小船接近一片芦苇时,忽听到芦苇丛中传来哭泣声。一位五十开外的老渔妇坐在一条破旧的渔船上呜咽,李时珍忙上前仔细询问。

原来老渔妇一家在雨湖捕鱼,儿子、媳妇因生活艰辛劳累过度相继病逝,唯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孙女跟着她。因办理丧事等欠了一笔债,祖孙俩就只好靠打渔还债。当时一般的鲜鱼价格很低,只有青背鲫鱼价钱要高一点。然而,青背鲫鱼只有用钓钩才能捕到。用这种钓钩,每天都要日落下饵,五更收钩,实在是太辛苦了,孙女身子单薄难以支撑。早晨她正准备收钩上集市卖鱼,忽然喊头晕,身子晃了晃便一头栽倒在船舱里不省人事。

听了老渔妇的哭诉,李时珍跳上渔船为小女孩诊断,知道她没有什么病,只是由于平时营养不良,身体极度虚弱而引的昏厥。李时珍关切地对老渔妇说:这孩子只是身体太虚弱了,须用药物滋补。”老渔妇摇着头,为难地叹了口气。李时珍心里明白,她们连每日三餐粗茶淡饭都难以维继,哪还有钱去买滋补品呢?

李时珍想到这里,对老渔妇说:“这孩子体虚,你该常给她弄点鱼吃,你那鱼篓里的青背鲫鱼可是很好的补品啊!”老渔妇苦笑道:“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我们捕鱼的虽然捕的鱼儿用船装,可谁也没有尝过鱼的鲜。何况这孩子父母

3

死时还欠下不少债,哪能有鱼给她吃呢? ”

李时珍听罢,深为她家不幸的遭遇而难过,安慰一番便告辞,老渔妇忙从鱼篓中取出两条青背鲫鱼给李时珍作为酬谢。李时珍再三推让,老渔妇总是不依,他只得把鱼收下。临行时,李时珍对老渔妇说,他要买青背鲫鱼,叫她孙女每天送两条到他家去。

第二天,那渔家姑娘真的把鱼送来了,过了秤,付了钱。李时珍把姑娘留住,端出昨天买的那两条青背鲫鱼煮的汤,对小姑娘说:“你喝下就不再头晕了。”姑娘顺从地喝完了鱼汤,李时珍叫她明天再来送鱼。

就这样,那女孩子每天送鱼来,李时珍买了鱼就煮鱼汤给她喝。一个月后,这渔家小姑娘面色红润,再也不头晕了。这件事很快便传遍了蕲州城。

②故事二:一天李时珍从外面出诊回家,路上李时珍一直在琢磨本草上的药物,忽然看见前面围了一大堆人,乱哄哄的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近一看,只见一个地保(负责地方治安的人)嘴里咒骂着,凶巴巴地正捆着一个衣服破烂的外地人,那人直瞪着眼,一声不吭,显得十分愤怒。李时珍一问,原来被捆着的是一个走方的医生。因为旁边的染坊里的掌柜有病舍不得花钱,就请了这个走方(游走四方)的医生给看了病,开了药;可是吃了他开的药之后,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把人吃晕过去了,所以地保就把这个走方的医生捆着带回来了。李时珍

4

问了情况后,关切地看了看那医生一眼,对地保说:“我进去看看,要是他真的错用了药,你再捉人也不迟。”说着李时珍走进染坊。染里的伙计见李时珍来了,忙把药方递给他,有个伙计还把药罐里的药渣倒在柜台上,请李时珍查验。李时珍看了看药方,又细心地拨弄着药渣。他捡起一种药渣,放进嘴里嚼了嚼,点点头说:“对了,这药叫“虎掌”,方子上没有,药铺里却把它错当成“漏篮子”了。“一旁的账房先生很不服气,说:“这药是慎德堂(当时蕲州最大的药铺)抓的!”这时地保也押着那医生进来,接口说:“慎德堂是八十年的老字号,哪里会错!李大夫可不要得罪了包乡绅!”这包乡绅就是慎德堂的老板,在当时蕲州是有钱有势。大家听地保这么说,都闷着不敢说话。李时珍按捺不住,说:“老字号查旧药书,翻老皇历,哪会不错!这位医生没有错,快把他放了!”地保不懂药,只得把那医生放了。李时珍再仔细一打听,得知那医生叫老魏,干这行虽已有几十年,却到处被人轻视,李时珍很同情他,便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老魏跟着李时珍到了李家,见过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三个人就聊起来了,老魏对药物了解很多,他们谈了很多药物方面的知识,而且老魏还把知道的许多秘方都告诉了李时珍。谈到目前的药书和药物,老魏说:“现在的药物混乱极了,古书上往往把不同的药错当成一样东西,今天慎德堂药铺就是上了古书的当。”李时珍对此深表赞同,他说:“我也发现了古书中有许多错误,如果不修订这些错误还会误诊很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