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电视节目运用表现手段与结构设置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实性电视节目运用表现手段与结构设置的重要作用
摘要:纪实性电视节目自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形式,本文从纪实电视节目的创作角度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就纪实性电视节目的表现手段和结构设置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作为纪实性电视节目的重要元素,节目设置与表现手段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是遵循纪实性电视节目客观真实的原则要求,更是丰富思想内涵、提升节目感染力的需要。
纪实性电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段和结构设置的相关技巧。
关键词:纪实性电视节目表现手段结构设置讲故事
前言:
纪实性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创作理念。
作为中国电视节目由起步走向繁荣的排头兵,纪实性电视节目有其独特的轨迹和特点,其发展史可以说是整个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缩影。
随着纪实性电视节目创作日趋成熟规范化,对纪实性电视节目表现手段与结构设置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纪实性电视节目的属性包含媒介属性与内容属性,前者体现在纪实性电视节目融合了声、画、字、图等媒介手法,后者则体现在创作者合理、巧妙地安排节目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糅合,才能呈现出纪实性电视节目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对纪实性电视节目的研究过程中,撇开表现手段单独谈结构设置或者撇开结构设置单独谈表现手段都是片面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实电视节目中的表现手段更
多的是为了纪实,是一种风格一种方法,而结构设置更多的是体现创作者的思维品格。
纪实电视节目中的结构是框架,而艺术表现手段则是材料,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都是为创作者的主题服务的。
纪实性电视节目的属性包含媒介属性与内容属性,前者体现在纪实性电视节目融合了声、画、字、图等媒介手法,后者则体现在创作者合理、巧妙地安排节目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糅合,才能呈现出纪实性电视节目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对纪实性电视节目的研究过程中,撇开表现手段单独谈结构设置或者撇开结构设置单独谈表现手段都是片面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实电视节目中的表现手段更多的是为了纪实,是一种风格一种方法,而结构设置更多的是体现创作者的思维品格。
纪实电视节目中的结构是框架,而艺术表现手段则是材料,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都是为创作者的主题服务的。
一、“客观真实”的“主观呈现”
纪实性电视节目中的“客观真实”和“主观呈现”看似矛盾,实则不然。
纪实性电视节目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记录,但它是经过创作者中心组合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纪录。
在前期拍摄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主观的、有目的的取舍、整合,将创作者认为能够表达主题的材料用戏剧化的手段呈现出来,才能凸显出纪实节目的意义,证明创作者的艺术功力。
电视纪录片《老头》是导演杨天乙的处女作,她从96年开始,
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将镜头对准北京清塔小区里的一群普通退休老人,累计素材大约有170个小时,最后《老头》成片94分钟,大约每一百分钟里挑出1分钟。
这170个小时是“客观真实”的需要,而这94分钟则是“主观呈现”的需要。
《老头》的主角是一群离退休老人,他们或失去老伴孤单一人,或子女在外工作无暇照顾他们,他们每天的生活就像是在等待死亡。
在后期编辑时,杨天乙摈弃了解说词和音乐等效果,剧情依靠人物对白逐渐展开,同时穿插着老头孤零零独自回家的镜头,隔段时间在一起讨论某某某“走了”、“回去了”这样看似平淡实则伤感的对话等,这样的编排加上拍摄效果,完整体现了导演的意图:每天都在倒数死亡的老年生活的展现。
二、讲好故事的前提
纪实节目故事化是当前纪实性电视节目创作的主流,同时也是最被观众认可的叙述方式。
纪实性电视节目创作中的故事化手法脱胎于小说创作的“起承转合”,主要是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原本松散、零碎、互不联贯的镜头依照一条主线集中起来,开头、悬念、发展、伏笔、高潮、结尾等结构要素依次排列,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使作品具备完整、清晰的脉络,充满戏剧性和冲突性,同时作品中的长镜头、同期声等纪实元素使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纪实性电视作品特有的美学特征。
一个完整的纪实电视故事结构包括镜头、场景、段落、幕、诱发事件、进攻点、背景故事等。
三、深入挖掘内涵与价值
在纪实性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面对眼花缭乱的影像,有时单靠艺术手段或者结构设置,会使更深层次的内涵意向表现不够突出,观众对事物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表面,陷入“编者有意、观者无心”的尴尬境地。
表现手段手段和结构设置相结合,能更深刻地挖掘事物的内涵,2012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舌尖上的中国》在内容安排上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编排,共分成七个章节,分别命名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
七个章节的主题再配上恰到好处的解说词,让观众在了解中华的饮食文化的同时,更深刻的理解到,正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才得以使中华文化延绵数千年这一道理。
四、突出思想性,激发思考
纪实电视节目除了要记录真实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
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纪实电视作品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引起观众
的共鸣,达到一种互动的境界,使观众在观看作品时能够理解认同创作者的思想感受,在节目结束之后观众通过解读作品进一步丰富节目的思想艺术价值。
因此突出节目的思想性,激发人们的思考,是一部优秀的纪实节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结束语:
纪实性电视节目在我国的发展,不过是80年代以来30多年的事,从关注“国家”“民族”的宏大题材,到关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国家电视台间合作拍摄到民间dv记录运动的兴起,纪实性
电视节目在我国日渐繁荣,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其表现手段与结构设置也开始走向风格化、多样化和创新化,逐渐走向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对纪实性电视节目表现手段与结构设置的研究是电视节目理论
研究的前沿阵地,也是提高纪实电视节目的艺术水准和美学境界的现实需求。
表现手段和结构设置是纪实性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是提高作品思想内涵和讲好故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客观真实和主观呈现的需要。
当前纪实性电视节目市场化趋势愈加明显,竞争愈加激烈,故事化将成为纪实性电视节目叙事方式的主流。
本文认为,在纪实性电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段和结构设置的相关技巧,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创作出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电视节目。
希望本文能对纪实性电视节目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