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抗肌球蛋白重链和轻链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特点是以左心室(多数)或右心室有明显扩大,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
以往曾被称为充血性心肌病。
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
约20%的DCM患者有心肌病的家族史。
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率逐渐增加,据估计,年诊断率约为8/10万,患病率约为37/10万,其中半数患者年龄在55岁以下,约1/3患者心功能为Ⅲ~Ⅳ级(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
但部分未被诊断的轻型患者可能会使实际患病率更高。
目录症状体征用药治疗饮食保健预防护理病理病因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并发症展开(一)发病原因扩张型心肌病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起心肌损害的最终结果(DCM的主要病因见表1)。
感染或非感染性心肌炎、酒精中毒、代谢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有关。
短暂的原发性心肌损伤(如接触毒性物质)对某些心肌细胞来说可能是致死性的,但残存的心肌细胞会因此而增加负荷,发生代偿性肥厚。
这种代偿性变化在早期尚能维持心脏的整体功能,但最终将表现为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心肌炎既有不可逆的心肌细胞死亡,又有由细胞因子所介导的可逆性心肌抑制。
某些因素(如酒精)虽然不直接损害心肌细胞,但如长期作用仍可造成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
此外,许多损伤还会累及心脏的纤维支架系统,影响心肌的顺应性,从而参与心室扩大的发生与发展。
(二)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近年研究表明,多数扩张型心肌病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业已发现,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在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中均可发现肠道病毒基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可检测出多种抗心肌的自身抗体,如抗ADP/ATP载体抗体、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抗M2胆碱能受体抗体和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等,也可以检测出肠道病毒基因片段。
病毒感染和免疫反应损伤学说是目前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的发病学说。
扩张性心肌病的免疫吸附治疗

性 DCM,CHRM2-Ab 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有人对 7 疗主要是免疫抑制治疗,使用激素、硫唑嘌呤、抗
个无关DCM患者家族的CHRM2基因进行DNA序列分析, TNF- α单克隆抗体、他汀类药物、静脉注射免疫球
发现CHRM2基因中C722G的错义突变与家族性DCM有 蛋白等。但要排除活动性病毒感染(静脉注射免疫球
肌抑制有关的重要抗体。研究发现,有 M2R-Ab 与 剂和维生素K拮抗剂等,但预后仍然很差,死亡在10%
无M2R-Ab患者的血清,对鸡胚心肌抑制作用发生率 左右[12]。随着对 iDCM 免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分别为 83.3% 和 48.4%,风险比为 13.8[8]。在遗传 在排除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原因所致的DCM后,内科治
量为 42 000,PA 氨基末端有 4 个高度同源的 Fc 结 合区,可 与免疫球蛋白(IgG)分子及循环免疫复合物
现 18.2% 的 ICM 和 15.6% 的 DCM 患者抗 cTpn I 抗体 的Fc段特异性结合,而羧基末端则交联到各种支架
阳性,而健康对照者全部阴性,但这些抗体并不结合 结构上。PA与IgG及CIC结合以后,可以被柠檬酸洗
DCM 的病因是多样性的,可能与家族 / 遗传因 素有关(20%~30%)、部分与病毒感染和 / 或自身免 疫有关,还有部分原因不明[3]。在 iDCM 患者,发 现非特异炎症因子,如 CRP、补体 C3、C4,以及可 溶性细胞粘附因子 1、内皮 - 淋巴细胞粘附因子 1均 增高[5]。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DCM 是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便是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 自身抗体的产生,导致免疫损伤,最后在有遗传易感 性的患者造成感染或非感染性心肌损伤[ 1 , 3 ] 。在 iDCM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可能是体液免疫 反应,已发现存在多种针对心肌收缩蛋白、结构蛋 白、能量代谢与转运相关蛋白、离子通道和胞膜受体 的自身抗体。部分自身抗体的致病机制已经逐渐得 到揭示。 1.1 α 肌球蛋白抗体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扩张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腔〔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的不明的心肌疾病,也是除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
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甚或猝死为基本特征,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
我国南市1992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60岁以下人口中的年发病率为1.3/万。
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因此,加强对DGM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加深对DGM在基础与临床上进展的认识,对提高DGM诊治水平很有裨益。
本文拟结合国外有关文献并就我国近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有关DGM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DG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以是特发性、家族或遗传性、病毒感染和(或)免疫性、酒精性或中毒性。
但已确认一些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肠道病毒感染、免疫机制以及遗传因素等。
目前认为,在DCM的众多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除主要与免疫介导(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外,以病毒感染(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致病毒性心肌炎的转化与导致和诱发本病关系最为密切,认为病毒持续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持续损害及其诱发的免疫介导的心肌组织损伤可能是重要致病原因和机制。
最近,我们在DCM患者的心肌中也检测到有多病毒感染包括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以及有肠道病毒蛋白VPI的存在。
传统上认为特发性DCM多为散发流行,但近年来临床上发现有群聚现象,通过家系调查及超声心动图对DCM患者亲属筛查证实,约25%~30%的DCM为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后者可表现为不同基因多种突变产生的遗传异质性、遗传方式多样性以及临床表现型的多样性。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15个家系84例发病,家族中最大累及5代成员,并表现为多样遗传方式,说明DCM的存在有显著的遗传学基础。
肌联蛋白基因截断突变致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2]Adams JE, Abendschein DR, Jaffe AS. Biochemical markers ofmyocardial injury. Is MB creatine kinase the choice for the 1990s? Circulation, 1993, 88: 750-763.[3] Tate JR. Troponin revisited 2008: assay performance. Clin Chem LabMed, 2008, 46: 1489-1500.[4] Zimmermann R, Baki S, Dengler TJ, et al. Troponin T release afterheart transplantation. Br Heart J, 1993, 69: 395-398.[5] Labarrere CA, Nelson DR, Cox CJ, et al. Cardiac-specific troponin Ilevels and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graft failure following heart transplantation. JAMA, 2000, 284: 457-464.[6] 薛莉, 王彦卿. 心肌肌钙蛋白 Ⅰ 与慢性心力衰竭. 中国循环杂志,2005, 20: 244.[7] 刘春萍, 陆慰萱, 王孟昭, 等. 急性肺血栓栓塞血浆肌钙蛋白I 的改变及其对预后的评估. 中国循环杂志, 2004, 19: 50-52.[8] Erbel C, Taskin R, Doesch A, et al. High-sensitive troponin Tmeasurements early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predict short-and long-term survival. Transpl Int, 2013, 26: 267-272.[9] Potapov EV, Wagner FD, Loebe M, et al. Elevated donor cardiactroponin T and procalcitonin indicate two independent mechanisms of early graft failure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Int J Cardiol, 2003, 92: 163-167.[10] Riou B, Dreux S, Roche S, et al. Circulating cardiac troponin T inpotential heart transplant donors. Circulation, 1995, 92: 409-414.[11] Venkateswaran RV, Ganesh JS, Thekkudan J, et al. Donor cardiactroponin-I: a biochemical surrogate of heart function. Eur J Cardiothoracic Surg, 2009, 36: 286-292.[12] Lin KY, Sullivan P, Salam A, et al. Troponin I levels from donors肌联蛋白基因截断突变致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进展李发有综述,范洁审校扩张型心肌病(DCM)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腔左心室和(或)双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弱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心肌病。
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素能受体、 M 乙 酰胆 碱 能受 体及 肾素一血 管 紧张 素受 体 。 M gusn an so 等 首先报道在 D M血 清中存在 p 肾上腺素 能 C l 受体 的 自身抗 体 。F u等 又 发现 在 D M 患者 的血清 中还 C 存在抗 M 乙酰胆碱能受 体的 自身抗 体 , 发现在一 部分患 并 者 中同时存在抗 B 和 M: 体这 两种 自身抗 体 , 。 受 推测 多重 性免疫学机制参 与 D M 的病 理变化 。 日本学者 在 D M 患 C C 者 中做 了 6种受体 ( 分别 为 p 、 : 。仅 、 及 A 。 。B 、 、 :M T 受体 )
自身抗体 的机理可能为 : ①病毒感染使 H P6 S- 0多肽整合入未 成熟的病毒 , 些多肽在 体 内具 有免疫 源性 ; 这 ②病 毒感 染后 H P6 S -0结构改变或翻译后修饰 , S -0本身具有免疫源性。 H P6 15 其他 自身抗体 除 以上几种 抗心 肌 自身 抗 体外 , . u— ms a 发现 D M患者血 清 中存 在抗 心肌 肌纤 维膜 抗 体 ; C C DM 患者人 白细胞 抗原一 R D 4及 D W8检 出率 明显 增 高 , R Q D W6
能, 但长期疗效不 明显 。对是否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 素仍有争
M 胆碱能受体的 自身抗体 , 现该抗 体具有 拟胆 碱能样作 发
用 , 减 低 豚 能 室 肌 由异 丙 肾上 腺 素 引 起 的环 磷 酸 腺 苷 浓
度 的增加 , 减慢心室肌 细胞的 收缩频率 , 减慢 心室压力 增加
具有抵抗 D M作用 。Lm s 还发现在 D M 患者血清 还存 C ia C
扩张型和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新概念

扩张型和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新概念扩张型左室心肌病和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是两种常见的心肌病类型,它们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最近的研究中,一些新的观点和概念被提出,以深入理解这两种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特征。
首先,对于扩张型左室心肌病,其主要特征为左室腔的扩张和心肌壁的变薄。
最初的研究发现,扩张型左室心肌病是由于心肌细胞的损伤和死亡所引起的。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的异常对于该病的发病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一些突变基因与该病的关联被发现,这进一步支持了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则更多表现为心肌壁的增厚和左室腔的缩小。
这种心肌病通常与遗传突变相关,如肌球蛋白突变和肌钙蛋白突变等。
这些突变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从而引发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内钙离子异常和肌球蛋白的磷酸化调节也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展。
此外,一些非遗传因素,如慢性高血压、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也被认为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在治疗策略方面,针对扩张型和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扩张型左室心肌病,早期发现并控制相关炎症反应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一些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此外,针对病因的治疗也是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重要手段。
例如,对于某些遗传性的扩张型左室心肌病患者,基因突变的修复或调节可能成为治疗手段。
对于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药物治疗中的β受体阻断剂和抗凝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的患者。
此外,针对肌球蛋白突变导致的心肌细胞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通过基因治疗或基因修饰等方法恢复心肌细胞正常功能也是一种研究热点。
综上所述,扩张型和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是两种常见的心肌病类型,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
扩张型心肌病的免疫机制及治疗进展

扩张型心肌病的免疫机制及治疗进展王飞【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特定抗体,推测这些心肌自身抗体可能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针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目前采用多种免疫相关疗法进行治疗,如免疫吸附、免疫抑制剂和血浆置换等.【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1(027)010【总页数】3页(P145-147)【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免疫;自身抗体;治疗;免疫吸附【作者】王飞【作者单位】海军装备部驻重庆地区军事代表局卫生所,重庆4000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以一侧或双侧心室腔扩大为特征,病理特征以心肌细胞坏死、间质纤维化、胶原增生为主,心肌弥漫性病变可累及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产生各种心律失常。
2007年美国的一项调查[1]显示,DCM的发病率约为0.3‰~0.4‰,每年新增病例近100例,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心肌疾病之一。
DC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明确。
近年来研究发现,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过程引起分子水平的心肌细胞功能紊乱是DCM发病的重要机制。
已发现DCM与多种病毒感染关系密切,约有20%是由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演变而成,可能是病毒持续感染的结果。
Hilton等[2]发现,20%急性心肌炎患儿的心脏组织中携带肠道病毒RNA。
在心肌炎(myocarditis,MC)和DCM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均发现肠道病毒基因组,其血清标本中存在有多种抗心肌自身抗体,说明DCM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关系密切。
但这些VMC后发生DCM的患者,其病毒复制的证据却不明显,因此有研究认为,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机制在DCM发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DCM与MC可能是一种疾病的两个阶段[3],免疫功能的改变做为启动因子,导致心肌继发性改变以及体内各种细胞因子和激素的改变,DCM形成。
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论文
抗肌球蛋白重链和轻链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
与冠心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 目的旨在探讨抗肌球蛋白重链和轻链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DCM)与冠心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21例DCM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及例,进行临床免疫学检测,应用ELISA 法,免疫转印法检测数值予以分析。
结果ELISA法DCM组阳性率43.9%,冠心病组28.6%,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
免疫转印法21例的DCM患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200KD)10例阳性,阳性率47.6%,冠心组抗肌球蛋白轻链抗体(27.5%KD)阳性4例,阳性率28.6%,PBS替代试验均为阳性。
结论抗肌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的抗体在抗体检测有助于DCM和冠心病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 心脏病鉴别诊断早期发现
肌球蛋白由2条重链a和b(分子量约200KD)和4条轻链(分子量范围17-27KD)组成⑴,它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中,作为1种抗原物质,它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
扩张型心肌病(DCM)和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检测出抗肌球蛋白抗体(2.3)。
本文应用ELISE法和免疫转印法检测抗肌球蛋白抗体,探讨该抗体在DCM和冠心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心肌病组:DCM患者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6-65(46±13)岁,DCM诊断符合WHO/ISFC1980年标准。
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塞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42-76(58±9)岁,急性心肌梗塞均有心电图动态变化和心肌酶谱变化,于出院前采血。
正常值组:健康献血员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4-36(30±4)岁。
每例抽血2ml,分离血清-20℃冻存备检。
1.2 抗体检测方法:猪心肌肌球蛋白和心肌肌球蛋白转印膜由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提供。
ELISE法检测抗心肌肌球蛋白抗体和免疫转印法检测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轻链抗体均参照汪朝晖等⑶方法。
1.2.1 ELISE法:将猪心肌的肌球蛋白用PH9.6的0.05mol/L碳酸盐缓冲液1:2000稀释包被于微量反应板中,每孔加150ul,置4℃过夜。
用PH7.4的0.01mol/LPBS-TWEEN20洗涤液反复洗涤3次。
加1:80稀释待检血清150ul于微孔板中,置37℃孵育1h;倾去血清后洗涤3次,加1:1500稀释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人1gG(协和医院临床病毒室产品)150ul于微孔板中。
37℃孵育1h;洗涤3次,加底物溶液(OPD-H2O2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每孔150ul,37℃放置15min,用2mol/LH2SO4终止反应。
酶标仪492mm处读数并记录OD值,每孔测3次,以大于正常对照组各OD均值的平均数与2倍标准差之和为阳性。
同时用PBS替代血清作空白对照。
1.2.2 免疫转印法:心肌肌球蛋白转印膜小条洗涤后,加1:40稀释待测血清4℃过夜,洗涤3次,加1:1000稀释HRP标记抗人
IgG,37℃温育2h;洗涤后加0.05%二氨基联苯胺/0.02%过氧化氢底物溶显色,出现棕色条带为阳性。
同时用PBS替代血清或HRP标记抗人IgG,作为非特异性染色对照。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X2表示检验。
2 结果
用ELISE法测得21例DCM患者抗肌球蛋白抗体9例阳性,阳性率为42.9%;正常对照组18均为阴性;冠心病组4例阳性,阳性率为28.6%,详见附表。
用免疫转印法测定21例DCM患者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200KD)10例阳性,阳性率47.6%;14例冠心病患者抗肌球蛋白轻链抗体(27.5KD)阳性4例,阳性率28.6%。
PBS 替代试验均为阴性。
(见附表)
附表各级抗肌蛋白抗体的ELISE检测结果
组别n 492nm处光密度值
(OD值)抗体阳性(%)
正常人组心肌病组冠心病组18
21
14
0.03±0.04
0.26±0.15
0.30±0.22
9(42.9)**
4(28.6)
注:与正常值组比较**P<0.01
3 讨论
扩张性心肌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在DCM 患者血清中发现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2-3)。
心肌球蛋白是一个细胞内分子,它为何能刺激机会产生自身免疫应答?一种观点为分子模仿理论,即病毒抗原与肌球蛋白之间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蔟,病毒感染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⑷。
本组ELISE法检测21例DCM患者抗心肌肌球蛋白抗体阳性率为42.9%,免疫转印法检测抗心肌肌球蛋白抗
体重链抗体阳性率为47.6%,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2.3)。
Beisel等报道抗柯萨奇病毒Vp-1壳体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心肌肌球蛋白重链抗体产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诱导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另一种观点认为各种原因所致心肌坏死,心肌肌球蛋白抗原暴露或释放至血液中,可激活自身免疫反应⑷。
本组14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3周后的患者心肌肌球蛋白抗体轻链抗体阳性率为28.6%。
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细胞内分子释放血液中,可以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缺血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肌收缩功能异常和心脏扩大,临床表现与DCM相似;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2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本组对急性心肌梗塞3周后的患者进行抗心肌肌球蛋白轻链反应;而DCM患者自身抗体主要与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反应。
因此,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和轻链抗体检测有助于DCM和冠心病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