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饮食文化完整版

秦朝饮食文化完整版
秦朝饮食文化完整版

秦朝饮食文化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秦人的“吃喝”

秦人所谓的吃喝,有两重意思。

其一是指吃和喝,吃的是干饭,喝的是稀汤;干饭用来饱腹,稀汤则用来填缝,秦人称其为“弥缝子”,就是把吃进胃里那些干饭之间的缝隙填满,受用,耐实!

其二是指吃和喝的东西。民间有谚:“吃喝不如应和。”意思是往来应酬,提供吃喝的东西再精细可口,也比不上热情周到的招呼和嘘寒问暖。可见,秦人的交往观,素尚精神层面的关切,而不重物质层面的授受。

亲戚串门,饭中客套时,会说“吃喝简单,你吃饱喝好!”

乡间逢集赶会,迎面碰上了,相互招呼时,也会说“买些吃喝去?”“买了些吃喝!”

赞叹一个人好饭量,会说谁谁“好吃喝!”笑话某人好吃懒做,会说他“光好吃喝,不想其余。”

民以食为天。食以吃与喝为基本。“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慌慌。”这是流行秦地的谚语。秦人的吃喝,缘其农耕文明,多以面食为主。吃则馍面,喝则豆谷。

单就馍而言,秦人就创造了许多花样品类,较着名的有曾被列为贡品的蒲城“椽头馍”,以“色、香、味”三绝闻名;被称为“舌尖上的艺术”的合阳“花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的“石子馍”;诞生于古代行军打仗、出外行旅的“锅盔馍”;源远流长的白吉馍、坨坨馍,等等等等,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而面食,就更堪称大观了。有岐山的臊子面、扶风的涎水面、麟游的血条面、武功的旗花面、彬县的御面、乾县的浇汤面、礼泉的烙面、户县的软面、三原的疙瘩面、合阳的踅面、大荔的炉齿面、韩城的大刀面、澄城的手撕面、耀州的窝窝面、陕北的羊肉面、定边的剁荞面、汉中的梆梆面、安康的浆水面……宽的细的,长的短的,干的汤的,凉的热的,素的荤的,形状各异,味道不一,每一种面食,都体现着不同的地域风情,都蕴含着沧桑的历史文化

说到“喝”,品类也不在少数。什么豆面糊糊、苞谷糁子、豆子拌汤、菜疙瘩汤,什么糊辣汤、酸辣汤、羊肉汤、羊杂汤、肚丝汤、粉丝汤……汤汤入口香,碗碗是浓情。

吃和喝在秦人这里,被紧密相连。吃,必定要喝。吃干面、繎面,必喝面汤,还铿铿有辞,曰:“原汤化原食。”吃汤面、汤饭,要吃个把蒸馍,称为压汤。再如羊肉泡馍、葫芦头泡馍、羊血泡馍、码子泡馍等等,则是把吃的馍与喝的汤汇在一起,海碗海口海吃海喝,呼呼噜噜地,头上冒一层细碎的汗,嘴里打几个响亮的咯,那份豪爽与快意,你在其他地方还见过吗?秦人的吃喝,惯把自然与人文、地域和风情、实用和艺术融合,粗中见细,俗中含雅,穿越了周秦汉唐,联结起过往今朝,一方水土,一种饮食,造就了一种文化,一种性情。

秦人日常把吃喝化雅为俗呼为“咥”,老瓷碗,大食量,粗眉大眼糙棱角,加上那高喉咙大嗓门,哪里是吃喝啊,分明是一种张扬的享受,一份霸气的惬适。

人的咥饭情致

过去,世代重农耕的秦人,素以面食为主,形成了其独特的饮食习俗。

乡间,天气晴热的日子,家家户户的男人,会人人端只粗瓷大老碗,圪蹴在院门口的石碾子碌碡上,一边呼呼噜噜吃喝,一边闲话农事耕作、节令墒情。而天气阴冷的时候,小炕桌要么炕头一支,要么地上一摆,一家老少围在一起,吃的吃喝的喝,呼呼噜噜响成一片;其间自然少不了娃儿们的顽皮和大人们的喝斥。故为清静,男人还是喜欢端上饭碗,去门外吃喝,不用费心家长里短,还能互相交流信息。这大概也是演绎成“板凳不坐圪蹴下”的秦地怪象原由之一了。

从前,秦人的吃喝,不外乎馍、面。

秦人吃馍,其动态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曰:“一掰”,“一蘸”,“一夹”,“一嚼咽”,“一冲”、“一羼”,“一弥”。

热馍凉菜(过去秦地,不逢年节,人们多不炒菜)一端上来,伸手抓过一个热蒸馍,掰一小块,菜碟子里一蘸,先尝一口,大约是品一品菜的咸淡。此即所谓的“一掰”、“一蘸”。菜品淡咸可口了,再把蒸馍从中掰成两半,凉菜往里一夹,两手捧着,张开大嘴,连馍带菜咬一口,美滋滋地嚼上几嚼,咕噜一咽;这就是“一夹”和“一嚼咽”。狼吞虎咽连咥几口,多半要噎住的,或者是为了防止被噎住,这时会端起汤碗来,呼噜呼噜喝上几口“一冲”。将吃毕时,留一口馍,将菜碟汤碗里的残余“一羼”,再喝口汤水,把肚子里的缝隙“一弥”,呵出一口长气,吸吸鼻子抹抹嘴,大功告成!

秦人吃面,亦可以概括为七个“一”,即:“一拌”,“一挑”,“一吸”,“一咽”,“一涮”,“一羼”,“一压”。

一碗面上桌,端过来先酱醋辣子盐的把调和放进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一拌”,然后用筷子“一挑”,放进嘴里呼噜“一吸”,进嘴后舌头搅着轻嚼几下,咕噜“一咽”。两碗面下肚后,盛点汤把面碗“一涮”,喝掉后,仍觉饭碗里还有调料和面汤的残留,掰半拉馍头,沿着碗的内壁把碗“一羼”,羼得跟洗过一般干净,再把羼过碗的馍吃下肚去,称为“一压”,让腹中的那些汤汤水水,有了或大或小的半拉馍,而压瓷实了,既耐饥,又不会咣里咣当

秦人的这些咥饭情致,既充满情趣,又富有智慧,还体现着品性。他们节俭,视一滴一粒都金贵,是上苍恩赐,不敢暴殄;他们坚忍,在贫乏中享受快意,于困顾里固守天然;他们能把琐屑的平淡日子,以若愚智慧,过得有滋有味,有板有眼。

如此看来,自古很少大饥馑、大灾难的三秦之地,除得天时、地利之宜,更得人和之利啊!

放眼沧桑话搅团

搅团,传说是诸葛亮屯兵西祁(今宝鸡岐山一带)研发的;若传说当真,这种吃食,源头距今已千儿八百年了。

搅团作为一种粗食,在耕作方式落后、作物产量不高的岁月,丰富了秦人饮食,调节秦人生活,还助秦人节约了食粮,保证有限的口粮,能让青黄相接。

所谓搅团,在关中,是把玉米或高梁精粉,细细匀匀地撒进滚水中,边撒边搅边加热至熟、粘、稠、软、筋、光的糊状,兑上调和,以饱口福,以裹饥肠的吃食。陕北多用荞面,陕南多用洋芋。

“搅团要好,七十二搅。”

打搅团,是个费时费力磨性子的活。面不能撒得急,急了不匀,容易结块,既不美观,又影响口感;火不能太旺,旺了焦锅,会有糊味。所以过去打搅团,讲究的是软柴火。软柴,是作物秸杆;硬柴,是劈来烧火的树枝树根树干。用来入锅搅动的,多是一根长檊面杖,要顺一个方向,在糊稠的面浆里,面面外外不停搅动,一防巴锅,二求细腻,三为上劲。一边搅,聪明的主妇会不时把面浆用擀杖挑起来,悬在半空溜,以观稀稠,以判筋道,以定生熟。上好的搅团,要挂得住擀杖,垂而不漓,流而不断,下扯如纸。这份功夫,既要不惜力,又得使巧劲,不是熟手,不得要领,没有经验,一锅搅团打下来,你试试,不膀酸臂疼才怪!

所以这种吃食,才叫搅团,只有努力“搅”到了,那面浆才能“团”到一处。

故,旧时乡下新媳妇进门,下厨后要用擀一案面、蒸一屉馍、打一锅搅团,来让公婆评估“茶饭”的好赖。

搅团出锅,有三种吃法可供选择。热吃直接捞进碗里,浇上臊子或调上盐醋辣子,筷头夹了一口一口吃,这叫“热碗”。还可用漏勺漏成小鱼苗儿状,此地人叫做“鱼鱼”;也可摊在案板上晾凉切成小方丁,盛进碗里浇上浆水或臊子,或只用盐醋辣子一调,一个成人,呼噜呼噜能吃几大碗,这是凉吃。

慢火快搅做出的搅团,软,筋,光,被各种调料充分包裹着,浸润着,滋养着,入口柔滑软嫩,把粗粮的那份糙口,变作了酸辣香滑,不独在苦难的岁月,让秦人享有了别样的口福,更成为秦地当下的一道名吃。

可由于“吃两碗胀哄哄,撂过碗饥哄哄”,不顶饱,曾被戏称为“哄上坡”,意思是吃完上道坡,就消化光了,后边下苦出力,肚子会闹饥荒,以致“干起活气哄哄”,因此也被笑谑为“三哄哄”。怎如那“裤带面”,寸把宽,半筷厚,吃在口中有嚼头,下到胃里有撑头,东山日头背到西山,也消化不完,耐实!故此穷苦人家,农活忙时,不到万不得已,是决不会打搅团吃的;只在寒冬腊月或连阴雨天,出不了屋下不得地,才用它来哄肚子,两碗吃完嘴一抹,躺在炕头不动弹,小半晌后肚子就会咕咕叫,穷汉又谑称它为“两泡尿”。

“吃不穷,穿不穷,打量不到一世穷。”秦人把搅团,作为适时吃喝,节俭了口粮,犒劳了口舌,这份精打细算,这份卓远智识,这份困苦中的诗意和寡淡里的自足,堪当穿越沧桑,让我们在今天的调口换味中,品尝到文化,体味到气度,滋养成性情。

救命的麦饭

秦人所说的麦饭,是把少量的面粉,拌入较多切碎的菜蔬里,搅匀搓到,上屉蒸熟的或干散或结团的一种吃食。可调可炒,亦菜亦饭。

何以把这种吃食称做“麦饭”?我寻思,大约有两重意思。一、虽然菜多面少,可也是用麦子面粉拌的;二、这种吃食,在春种到夏收麦子拔苗、吐穗、扬花、开镰这段时间最为经常。无论用料和时序,都与麦相关,故叫麦饭。

清明过后,麦子拔苗,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此时,田里的各种野菜,都探头探脑地疯长。荠荠菜,蒲公英、麻蒿、白蒿、地丁、苜蓿,田头畦畔,到处都是。精打细算的女人们,呼儿唤女的,挎上竹篮,拿着剜刀,满田野剜野菜。一篮一篮提回

来,拌菜吃,蒸菜馍,做菜疙瘩,做下面条的擦锅菜,自然少不了也做麦饭。尝了鲜,裹了腹,省了粮,清了肠,养了身,一举数得。

秦人的饮食智慧,可见一斑。

荠菜长苔了,地丁开花了,而榆钱成串了,槐花飘香了。榆钱麦饭绿莹莹,槐花麦饭甜丝丝,那可都是自然的馈赠,怎么舍得浪费?榆钱槐花吃完,若家里短粮少谷,还有榆叶呢,还有间苗掐顶带回来的碗豆苗儿油菜叶,马齿苋儿灰灰菜呢。

见天的麦饭,不腻吗?这段日子里,家家的茅厕,都会绿汪汪的。不打紧,秦地的女人们,最会利用土地上的出产,她们会挖来野蒜野韭,摘来香椿黄花,用荠菜之微辣,蒲公英之微苦,苜蓿之清涩,榆钱之滑腻,槐花之微甜,同她们细密的心思相感应,为一家老少的口味和肚腹,作巧妙紧细的安排。

新麦下来了,你以为麦饭不会再上餐桌了吗?精细的秦人会笑你呢!

炎阳下的长豆角,一簇一簇的,摘来洗净,掐头去尾,或掰成寸段,或切成小丁,加入面粉、碱面、细盐拌匀抓到,热锅蒸一刻来钟,油泼辣子农家醋,姜末蒜汁小香油,调得香喷喷的,可作菜品,可当主食,吃在嘴里,舌齿生香。而秋后的萝卜叶子芹菜根,白菜帮子葱韭叶,在农家主妇的眼中,都不是弃物,全都能做成麦饭,端上饭桌。

而正是这种巧妙紧细和精打细算,才让大多靠天吃饭的秦人,嘴里有了嚼的,腹中有了撑的,囤内有了存的,日子不会恓惶,岁月不闹饥荒。因此,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产贫匮,自给自足的岁月里,麦饭这种吃食,实在是秦人的一种救命饭。

吃穿用度样样富足的当下,麦饭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保健饭,尝鲜饭,稀罕饭,受到城乡的普遍热捧。我们在受用这种特色吃食时,如果能品尝到它背后的那些困顿中的坚忍,那些贫寒中的自足,那些生存中的节俭,那些珍视世间万物、智慧经营生活的心性,其保健功能,就不单只在身体,更会关乎心灵!

文化交融话炒面

这里说的炒面,是将大豆、黑豆、大麦、玉米、高梁等五谷杂粮,分别入大铁锅炒熟;把炒熟的豆子、玉米,上石碾碾成半碎,簸去皮壳;将所有炒熟的杂粮混合,石磨上磨成的面粉。它曾是秦人当年秋后至次年麦收这大半年的辅助吃食。

关于炒面,山西一带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家境贫寒的欧阳修,一日进城卖诗文谋生,巧遇财主女儿抛绣球选婿,正好被彩球抛中。财主无意穷书生,但小姐却非欧阳修不嫁,就被赶出了家门。结为夫妻后,

小姐自持家计,让欧阳修专心苦读。后来欧阳修进京赶考,家无可做干粮的细麦,聪慧无比的妻子便用自己垦荒种植的五谷杂粮,炒熟后磨了一袋炒面,让丈夫带在路上充饥。一举高中的欧阳修,后来官越做越大,便享乐之念日盛,疾苦意识无全。这年腊月初一,小姐命厨子做了碗五谷炒面,端给欧阳修,并提醒他要坐享富贵,不忘贫寒。欧阳修闻言满面羞惭,幡然醒悟,接过碗大口吃完。从此,欧阳修不仅为官清正廉洁,关心民间疾苦,而且继续钻研,取得很大成就;并给家里订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一,都要吃顿五谷炒面。

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恐怕谁也不会去探究。若是假,何必要戳穿这体现着民间向美向善情怀的演绎?若是真,那么,秦地曾经盛行的炒面这一饮食习俗,原来是山西大移民、文化大交融的结果了。

事实是,炒面的渊源,断非如此简单。

古人把这种炒面,称为“糗”。《孟子·尽心下》中记载:“舜之饭糗茹草也。”意思是大舜吃的是五谷炒面和野菜。亦叫“糇”、“糒”。糇者,地方长官因公出差或率军出征携带的干粮;糒者,古代士兵出征打仗所带的干粮。我志愿军抗美援朝时的主要军粮,也是这种炒面。可见,这种炒面的历史,何其悠久。

而藏族的“糌粑”,蒙古族的“青稞炒面”,回族的“牛骨髓炒面”等,因其宜于久存、便于携带、食用方便,成为游牧生涯里的主食。历史上无数次的征战、移民所引发的文化交融与渗透,或许也是秦人炒面的渊源吧?曾经流行于陕北的糜子炒面(也叫黄炒面)与谷糠炒面(也叫糠炒面),难道不是蒙古族青稞炒面的翻版吗?

炒面在其他区域,多以水、奶或粥调兑食用。而在秦人这里,还有另外一种别具风味的吃法。秦地盛产柿子。制作柿饼,是秦人的传统经营。柿饼做好后,可以换粮换钱;刮下来的柿子皮,就被秦人当成吃炒面的上好“伴侣”。把柿子皮放在热炕上炕干,碾台上碾碎,石磨上磨成粉,与炒面分别盛在瓦瓮里。劳作归来,腹中小饥,舀一半炒面,舀一半柿子面,兑入适量开水,搅拌成团,那种喷香,那份甜糯,让清苦岁月,有了一份甜美的享受。当然,也可以用软了的柿子,连皮带汁和进碗里,拌出的炒面,就更加软糯香甜了。

秦人把炒面,既作为杂粗精作的一种,又当成两餐之余的硬饭。间作收获的豆类谷物,既不能擀成面,又不能蒸成馍,做成炒面,也成一种别具风味的吃法。而秦人一日两餐,无非馍面,汤汤水水的,天长苦重的日子,往往就不大耐实,劳作归来,腹内空空,再开火做饭,被视作浪费,这时炒面就派上了用场。

随着时代变迁,物产富庶了,日子精细了,炒面这种吃食,除过极少数地方,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这种承载了历史文化、社会风情、文化融合与人们智慧的饮食,合当永远铭记不忘!

裹剂面

裹剂面,是苦难年岁的巧思妙想,也是贫困日月的无奈选择。

物产乏匮的年月,大多靠天吃饭的秦人,要能楦饱肚子,不受饥寒,就是天大的洪福。因此啥能高产种啥,咋不撂荒咋种。家家户户,就多粗粮。

这就难为了家庭主妇。粗粮,馍头难蒸,面条难擀,总不能只打成搅团,做成炒面,那会让恓惶的日子多么无趣!“过活过活,要过要活。”过需要坚韧意志,活需要饱满精神,于是,那些“屋里人”们,就想方设法在吃穿上,巧用心思,妙想办法,以让苍白的日子有点亮色。裹剂面,就是她们挖空心思的创造。

先把较多的高梁、玉米或其他什么粗面,和好揉光备用;再用少量细白麦面,和,揉,擀成圆形的皮,把备用的粗面严严实实包起来,放在面案上饧。饧好后,用短粗擀杖擀圆,再用细长擀杖擀开,边擀边要撒面扑,以防粘连。

擀裹剂面,不同于擀纯麦面条。擀纯麦面条时,大都用玉米面做面扑;而擀裹剂面,若条件允许,一般多用麦面做面扑,这样能让糙口的粗面顺滑爽口。纯麦面条,能擀很薄切很细;但裹剂面,要擀厚一点,切得筷子般粗。

裹剂面有汤吃和干吃两种吃法。汤吃,或先炒好臊子,加水烧沸,再将裹剂面下入煮熟;或把面煮熟,汤汤水水盛进碗,用葱花酱醋辣子盐调了吃。干吃,则把煮好的面条捞出来,凉水一过,调上调料。无论何种吃法,只因外包了麦面,让这种粗粮面条,爽滑可口,吃有吃头,嚼有嚼头,让清苦的日子,又多一样美味。

玉米面裹剂,若白玉包金;豆面裹剂,似白银镶铜。最是那高梁面裹剂,玉色中透着道道褐红,加上葱花点缀的碎绿,油泼辣子的焦红,酸辣咸香,好看好吃。咥两口香香的干面,喝一口稠稠的面汤,哈一口长长的热气,那种惬意,那份美适,缓解了下苦劳作的疲累,释放了日子熬煎的毛焦。撂过碗,抹把嘴,打一串长长饱嗝,心气和力道,又会鼓鼓的,一如装满了粮食的布袋!

糜子面窝窝

神农尝草,后稷稼穑。世代农耕的秦人,同其他炎黄子孙一样,其惜土护地之情,巧耕精作之心,既保障了繁衍生息的不断壮大,又形成了世代光大的灿烂文明。

糜子生育期短,抗旱,耐瘠。故,多半靠天吃饭的秦人,就于麦收至麦种的小段间歇,轮作糜子来倒茬土地,既尽地力,又养护活化壤质。民谚有云:“重茬谷,守住哭。”“重茬麦子皮儿薄,重茬荞麦楞儿没,重茬糜子没颗颗。”而其又耨作简便,“麦种深,谷种浅,糜子只盖半边脸“,”锄糜糜,溜皮皮”,“糜锄三遍尽是秕,谷锄三遍尽是米”,所以深受钟爱。糜芒缚笤帚,糜秸铡草料,糜米做稀饭、稠饭、干饭、捞饭(甑糕),糜面做搅团、裹剂,还可以做成糜子面窝窝。

糜子面窝窝,也叫糜子面窝头。巧妇利用饭前或餐后热锅,取一半糜面,烫半熟,兑入酵头,用另一半糜面干粉覆盖,置案头饧发。到能尝出甜味后,揉匀,揪剂,团圆,一个个指掌间旋成乳状窝头坯,放进锅中再次饧发至甜味渐浓,然后蒸熟出锅。

旋窝头,是最为精彩的一道工序。抓一个团圆的面剂子,两掌并拢朝上托进掌心,指尖旋窝传动中,掌根自然便在转动中旋出了尖儿。那份轻盈,那种灵巧,真可谓指尖上的舞蹈。旋出的窝窝头,圆挺,温润,饱满,光滑,酷似乳房形状。所以称为窝窝或窝头,大约因其底部,旋有一个深深的圆窝,而其顶部,则有一个小小的尖头。此等形状,由实用看,利于发酵糖化;从人类文化角度解读,则具有生殖崇拜与繁衍期许的意味。窝头凝智之精巧、意蕴之别致、历史之悠久,可见一斑。

蒸熟的糜面窝窝,穰质细密,香甜可口,吃在嘴里,沙沙的,糯糯的,甜糯中略带糜子的苦涩,于唇舌之间细细嚼咂,能品到夏阳、秋风、朝露、晚霜的滋味,甚至还能感受到风动糜叶引发的那份糙涩粗爽的摩擦。

苦难年月里,因糜面窝窝较之其他粗粮吃食,更耐饥,更可口,凉热两宜,食用方便,成为农家常备的点心。但,糜子面窝窝,虽然可口耐饥,却不可当做主食见天食用,吃多了,总有憋尿的下坠感,去尿,却沥沥的总尿不出来。那份难受,只有经历过那种苦日子的人,才有切肤之感。

现如今,糜子已经很少有种了。可糜面窝窝,却因其保健与营养价值的被重视,越来越受人们青睐。直希望,我们在享用这种穿越千古的吃食时,能不忘先贤,常思过往,养身,养颜,养心!

钢丝面

你见过钢丝面吗,那种如细钢丝一般盘曲成团,生着时扯都扯不断、咬都咬不动,煮熟后一头在肚里、一头在嘴里的钢丝面?三四十年前,它可是秦人饭桌上,常见的一道饭食呢!

钢丝面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秦地的一种粗粮吃食。那时候,细粮产量很低,较为高产的玉米,就成为秦地一带增产糊口的作物。且,当时的玉米种植,被提高到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反修防修的高度。

秦地主产春玉米和秋玉米。春玉米也叫早玉米、原茬玉米,一般上年麦收后歇地,来年清明种上玉米,秋后收完再种麦子;一为歇缓地力,二为改良壤质。秋玉米也叫晚玉米、回茬玉米,麦收栽种,九、十月收后抢种麦子;能有效利用地力。

玉米多了,粮食勉够糊口,只是就多粗食。城里乡下,大都如此。

玉米面除过做窝头、发糕、炒面、搅团、糊糊,很难单独做成可口饭食。钢丝面,就应运而生。内蒙西部,至今还流行着这种面食,并成为当地名吃。当年是否源于此地,笔者无考,不敢妄言。但可肯定的是,这种吃食,是流续千年的饸饹(古称“河漏”)启发下的创新。

做钢丝面,与做饸饹面的工具,其显着区别,在于压饸饹面的床子,无论木质或是铁质,皆以人力操作,所以其面软、粗,含水量较大;而制作钢丝面的,却是专门机器,压出的面含水量少,细而又硬,一如钢丝,故得其名。制作时,先将玉米面稍加水分拌湿,经专门机器强力挤轧而成。其物理变化和钢材冷作硬化过程相似。成品钢丝面,色泽金黄,细如粉条,刚而不脆,绵而不软,盘曲易放,宜于存贮,城里乡下,人们大多用自家的玉米面粉,再交一定的加工费,换回来食用。

钢丝面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用温水泡软,上屉蒸熟,加各种适宜菜蔬,炒来食用。也可下锅煮软熟透,浇上备好的臊子或汤料,做成色香味俱全的汤面或凉拌。这是上饭。穷苦人家,多蒸熟煮透后,调上酱醋辣子盐,或干拌或汤吃,即便面汤,也舍不得倒掉,一碗碗舀来喝了楦肚子。更有僻远之地的穷学生,把这钢丝面背一口袋,每顿饭时,撕一把盘进搪瓷大碗,开水泡上两遍,就半生不熟地吃了裹腹。即便这样,对他们而言,也比蒸成的玉米面碗坨那种糙口与涩苦,更为可口。

咬有咬头,嚼有嚼头,筋道,耐实,不搀任何添加剂的钢丝面,既是清苦的记忆,又是温馨的怀想。在如今添加剂横行、食品安全堪忧的生存境况里,想来,竟让人心如向往呢!

一次在北京,于中关村发现有家名为“乡土居”的餐馆,招牌上标着“钢丝面”,一下子勾起了记忆。面对那碗花花绿绿、荤荤素素、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老饭新吃,忽然就百感交集,既酸涩于过往的艰难穷困,又感念于眼下的温饱无虞,却见四座竟有大半碗大半碗的抛剩,倍感沧桑。

不由得想起了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感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豆渣馍

现今,白馍细面司空见惯,鸡鸭鱼肉腻了口舌,鱿鱼海参不再稀罕。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野生的,家养的,还有哪样你没吃过?饮食过精,致肌体疾患早发多发,已然成为肉身忧患。才舍口舌之快意,转向粗食求康健。此在多尚裘衣锦衣的时下,实乃不得已之为。

曾几何时,粗粮,却只能是寻常百姓无可奈何的裹腹选择。豆渣馍便属其一。所谓豆渣馍,就是将做豆腐过滤而得的残渣,搀和进发面里,蒸出的碜牙、糙口、微苦、略涩的馍馍。

每年一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做豆腐。先一天傍晚鸡儿上架时分,将或黑或白的豆子入缸浸泡,至次日清晨,上石磨边兑水边磨成浆,盛入大缸,沉淀半晌。烧一锅开水,边往大缸浇,边撇泛起的浮沫,直至不再冒泡,便一勺一勺舀入滤箩,滤进锅中。文火加热至熟,用或观音土或石膏粉或酸浆水制成的卤一点,叫点豆腐,不一会儿锅中的热浆,就结成絮块。竹筛里铺上老粗布或纱布,将絮块状豆花盛满打包,上铺木板或杆盖儿,放上砧石压出水分,就成了入口筋道、满嘴豆香的豆腐。那样干硬、纯正,久放不腐、百吃不厌的老豆腐,今天的市面上,难得一见!

节俭有余、视物天赐的农家,做豆腐时多舍不得舂去豆皮。故此,过滤而得的豆渣,多而糙,风调雨顺、物阜年丰之岁,属家畜家禽的上等饲料;而荒岁歉年,则专供人食。

视权变高于民生、将政治凌驾生产的岁月,食不饱腹,饥不择食,是底层生存的常态。糙口的豆渣,就成为填补短缺的必然选择。

倘有二斤纯麦面,蒸出来的豆渣馍,就是上品。豆渣的那份涩苦、粗糙,经与细白、筋道的麦面中和,暄乎里有些碜口,绵软里略带沙涩,细嚼慢咽间,麦香与豆香交织的特殊滋味,较之高粱面饼子玉米面碗坨,那份滋润,足可大快朵颐。不争的事实则是,多半只能同玉米、高梁面搀合,蒸出的豆渣馍,烙出的豆渣饼,热吃粘牙涩口,冷食糙得掉渣。有心灵手巧者,便先将豆渣加入五香调料和盐,用脂油炒熟炒香,再和入高梁或玉米面拌匀做馅,包进发好擀薄的麦面中,蒸出的豆面馍,外表细白如玉,馅儿香爨可口,成为粗粮细吃的又一妙想。

肠胃不好者,多食会腹胀胃疼,家乡人叫“心口疼”。每年春月青黄不接的日子,家乡一带,“心口疼”的人都会很多。常人吃多了,也会一走一个响屁,一走一个响屁,熏得他人直掩嘴蹙眉。同班有个女生,模样很俊俏,穿着却破旧,落座后总持一本薄书,隔一会就在桌下乱扇,一扇,前后临桌就捂嘴,就尖叫。她也捂嘴尖叫:“谁?这么臭!”周围就相互猜疑和指责,嗡声一片。同桌男生是个实诚人,憋了多日,终于忍不住了:“以后你就朝我扇,省得大家赌咒发誓胡乱骂。”惹得全班炸出一片哄笑。那个女生从此辍学,再无音讯。

如今,市面出售着各种各样的豆腐,物阜年丰中,大量的豆渣被制成了优质饲料或肥料。随着人们对豆渣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的深化认识,其再度登上寻常百姓的餐桌,什么全麦豆渣面包、芝麻花生豆渣饼、可可豆渣蛋糕、暴炸芝士豆渣球、金条豆渣杏仁酥、黑芝麻豆渣小馒头、豆渣土司、豆渣丸子、豆渣春卷、豆渣锅巴、豆渣发糕、豆渣馅饼、豆渣包子、豆渣窝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丰富了餐桌,调剂了生活,保健了身体,形成一种全新的饮食风尚。

这就是豆渣馍的过往与今朝。录以存念之际,忽然心生感概:唯愿历经沧桑后,人能返朴而归真,承前以启后,让流续的生命在迁转的历史中,救赎原罪,清静灵魂,不喜物悲己,让初心回归,不独珍视肉身之康健,更重心灵之自清,则生生不息,代乐升平矣!阿门!

桃黍面饸饹与玉米糁子

秦人把高粱不叫高粱,叫桃黍。

秦地种植的桃黍有两种:一种是帚用桃黍,其穗状若垂绦,又像熟女歪着脖子,散落飘逸的长发;一种是食用桃黍,其穗宛然火炬,擎在绿浪翻滚的田畴,热烈而又奔放。至于糖用桃黍,秦地很少种植。

桃黍抗旱耐瘠,产量高植期短,是农业科技落后、粮食产能低下时期最主要的增产作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麦亩产最多百十来公斤,而桃黍亩产最高可达六七百公斤,在口粮短缺的彼时,该是多么巨大的诱惑!记忆最深的,是杂交品种“晋杂五号”,穗如纺锤,秸杆矮粗,产量大而口感差。据说此种最初作为饲料品种研发,但终因稳产高产而全国推广,以应对食粮短缺。公允而论,其确实在内外交困的特定年代,对挽救国人生命,防止大规模饥荒,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晋杂五号”那样的桃黍,怎样加工,都难煞炊妇,面粗,性燥,为餐不易,入口难咽。简易的做法,双手蘸上水,抓块高梁面团捧在两只掌心,三倒两倒丸成团

状,一个个放入笼屉,蒸成铁饼状的桃黍面馍馍;较繁琐的吃法,先将高粱面开水锅里烫个半熟,舀在案板上晾凉,擀薄后卷入拌好的酸菜啦、洋芋啦,切段入锅蒸成桃黍面菜卷。常食,头顶毛发干焦,身后排泻秘结,每每蹲得人面红耳赤,眼冒金星。常见年轻的妈妈,用指头来帮助拉巴巴(尸巴尸巴)的孩子。孩子憋得脸蛋通红,哭声尖锐;母亲急得一头碎汗,满眼心疼。

至今回想,桃黍面做成的吃食里,最可口的,就数桃黍面饸饹了。饸饹床子,是一个老榆木树干做成的床身,中间挖一碗口大小的床壶,壶底钉有铁制的漏网;聪明的匠人,为减轻床身重量便用搬用,会将床身两头刨细。床身上边,有一胳膊粗细的压杆,压杆中间对应床壶处,悬一壶柱,用来将置于床壶的面团,通过漏网,挤压成细细长长的饸饹。以前,人们用它压荞面饸饹,为了改换口味,也压麦面饸饹。当桃黍面成为主要的口粮时,人们就尝试着用它,来调剂口舌和肚腹了。

把桃黍面撒入开水锅中边添火边搅动,炼成软硬适度的烫面,以增加黏度;盛到案板上,反复揉匀揉到,以增加韧性。搓成胳膊粗细的圆条,剁成大小均等的圆形剂子,上屉蒸熟蒸透。架好饸饹床子,将蒸好的剂子放入床壶,对准壶柱,一人持压杆用力下压,一人持杆盖儿在下面盘接,热气腾腾的桃黍面饸饹,就哔哔剥剥地,被整齐地码在杆盖儿上。春夏两季,一般只压够一两天食用的量;深秋隆冬,压一次,往往可吃好多天。吃时,在锅里一溜,盛进碗中,调上油泼辣子酱醋盐;浓浓的调料,包裹着细细的饸饹,其酸辣酱咸,既遮盖了桃黍面的那份糙口,又充分刺激着味蕾,实乃苦焦日子里的一种别样口福。

聪明的秦人,食用桃黍面饸饹时,多辅一锅糊糊的玉米糁子。配桃黍面饸饹而食的玉米糁子,被磨成小米大小的颗粒,入锅加点碱面,大火烧滚,小火慢熬,做出的玉米糁子,金灿灿地黄,黏糊糊地香。刨两筷子桃黍面饸饹,喝一口玉米糁子,口舌在酸辣咸香与滑爽黏糯的转换中,变得格外敏感,享受到困顿里的天然滋味,让贫穷的生活,也有了朵颐之快。同时让玉米的温润,中和了桃黍的焦燥,让肚腹不再秘结;更在干稠与稀汤的搭配里,节省了粮食。

坊间智慧,可见一斑。

最难忘的一种吃法,是将调好的桃黍面饸饹,搅和进糊糊的玉米糁子中,类似于流行秦地的苞谷糁面,黏黏糯糯的玉米糁子,包裹着调料浓重的桃黍面饸饹,呼呼噜噜吸进口中,唇舌之间,滋味多样、醇酽、敦厚,那种能沉入心底、难以忘怀的美味记忆,亲们,在锦衣玉食、吃嘛不香的当下,谁还再能享有呢?

药膳,心得体会

药膳,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中医药膳学学习体会 浅谈中医药膳学学习体会 姓名:许明贺学号:20XX0132030班级:11中西医结合B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病后求治转向未病先防,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相关行为,尤其反应在饮食文化上。这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虽颇有偏激但亦说明一定的问题。王永炎教授曾经说过,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是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治未病”、“民以食为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膳学。所谓中医药膳,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的原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既有食品作用又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比普通食品更有营养、保健、治疗作用。据文献记载,我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相传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以介寿眉”,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至商代,伊尹制汤液,著《汤液经》,以烹调之法疗疾。《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有抵御风寒的作用,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

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既是食品,又可是汤药,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这已经具有食疗药膳的雏型。周朝时,《周礼·天官》所载的四种医中,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学帛 书,相传是战国前的医学著作,书中谈到了饮料保健的方法,特别强调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寿和滋补强身的作用,其中云:“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人中散流,其人理也,彻而周”,韭“春三月食之,病疾不昌”(《十问》)。《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系统的食疗学理论,对我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认为,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不能偏胜,偏胜则会引起疾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腆理以密,如实则筋骨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在该书中还强调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人肺,咸先人肾”等论述。《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药用食物50种左右,如酸枣、橘袖、葡萄、大枣、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龙眼、蟹、杏仁、桃仁等,包括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并记载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说明当时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经给予重视和肯定。东汉著

关于健康饮食的论文

学习健康饮食的收获 通过这学期对健康饮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以前的我们从不注重饮食习惯,然而也从没去了解过,但现在不同了。饮食对于我们至关重要,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制定一项健康饮食计划。从而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人人健康长寿。 老师给我们放的教学视频中,通过周教授的讲课和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健康的因素包括:运动、睡眠、饮食和心理。其中,饮食占有很大的比例。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所以我们必须得注意均衡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和心态,可以防止疾病缠身,更能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周教授讲过,曾经有一个癌症病人,当得知自己病情的那一刻,他没有因此而消极无助,也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合理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结果可想而知,他的病情减缓了。健康饮食是如此的神奇,它能让人失去信心,更能让人充满希望。 全世界有1230万人癌症确诊,750万人死于癌症,死亡率居于第二位,意外事故是第六位,而医疗失误是第三位。所以说我们不能总是依赖医疗设备,应从改变生活习惯做起。我们不能年轻时用命去赚钱,年老用钱去买命。医疗进步,为什么民众健康下降,因为医疗增加不等与健康保障,我们更不能依靠药物,而忽视最初的预防。 一些生活上的小病,我们就可以自己调理。例如,胃疼、牙疼、腹胀等,我们可以多吃一些西瓜、绿豆粥和鲜萝卜汁;头痛头晕、口干舌燥、睡眠不稳等,则可以喝一些冰糖雪梨。当然还有更多的例子,这就需要我们自行去了解了,了解这些生活上的小细节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还有一些饮食常识,如常吃夜宵会得肺癌;吃水果要在饭前吃,空腹不能吃番茄;早上醒来喝杯水可以预防结石等等,总之记住这些没坏处。 还有一些搭配的食物是相生相克的: 1西红柿加白酒会胸闷气短。2.猪肉加豆类会引起腹胀、气滞。3西红柿加地瓜会得结石、呕吐腹泻。4鸡肉加芝麻会造成死亡。5洋葱加蜂蜜会伤眼睛,甚至失明。6糖精加蛋清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7鹅肉加柿子会引起死亡。8豆腐加蜂蜜会引起耳聋。9萝卜加木耳会产生皮炎。10白酒加核桃,血热,会流鼻血。11牛奶加巧克力,头发干枯,生长缓慢。12土豆加香蕉,面部会生斑。等等相关内容还有很多条,有兴趣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 牛奶不是最健康的食品,林光常教授说,牛奶是给牛喝的,我们喝多了也会得一些疾病。所以我们可以多喝豆浆。早餐对我们也至关重要,肾、肝、心、肺、脾,根据其特殊排列,合理分配饮食;一份水果两份蔬菜合理搭配;糖果、方便面、、饼干等碳水化合物食品,我们应能离多远就离多远;做饭调味料时少放更健康;专家研究瘦肉减肥法会引起肾衰,最好的减肥方法是:早餐要吃饱,花样要齐全,五谷杂粮样样要尝试。 健康饮食这门课程告诉我们,食物是最好的药,也是最好的补品。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C.“尝鲜”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资治通鉴》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离骚》 B.《楚辞》 C.《诗经》 D.《大招》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C.于慎行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C.“药膳”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浅谈中医药膳学学习体会

浅谈中医药膳学学习体会 姓名:许明贺学号:20110132030 班级:11中西医结合B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理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病后求治转向未病先防,这种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相关行为,尤其反应在饮食文化上。这所谓“药补不如食补”,虽颇有偏激但亦说明一定的问题。王永炎教授曾经说过,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是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治未病”、“民以食为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有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膳学。所谓中医药膳,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健康状况和药食同源的原理,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相配伍,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和特定功效的食品。既有食品作用又有药品作用的美味佳肴,它比普通食品更有营养、保健、治疗作用。 据文献记载, 我国药膳食疗保健起源可以追溯到夏禹时代。相传仪狄曾作酒献给夏禹品尝以健体。《诗经·风·七月》所谓“为此春酒, 以介寿眉”, 是说酒有延缓衰老、益寿强身的作用。至商代, 伊尹制汤液, 著《汤液经》, 以烹调之法疗疾。《吕氏春秋·本味篇》载有: “阳朴之姜, 招摇.之桂”, 姜和桂都是辛温之品, 有抵御风寒的作用, 又是烹调中常用的调味品。以此烹调成汤液, 既是食品, 又可是汤药, 说明商代已有朴素的饮食疗法, 这已经具

有食疗药膳的雏型。周朝时, 《周礼·天官》所载的四种医中, 食医居于疾医、疮医、兽医之首。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学帛书, 相传是战国前的医学著作, 书中谈到了饮料保健的方法, 特别强调了酒和韭的延年益寿和滋补强身的作用, 其中云: “酒者, 五谷之精气也, 其人中散流, 其人理也, 彻而周”, 韭“春三月食之, 病疾不昌”( 《十问》)。《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中医学典籍, 书中提出了系统的食疗学理论, 对我国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认为, 饮食的五味必须调和, 不能偏胜, 偏胜则会引起疾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味过于辛, 筋脉沮弛, 精神乃殃”、“是故谨和五味, 骨正筋柔, 气血以流, 腆理以密, 如实则筋骨以精。谨道如法, 长有天命”。在该书中还强调药治与食治相结合的重要, 《灵枢·营卫生会》说: “人受气于谷, 谷人于胃, 以传于肺, 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益精气。”《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夫五味人胃, 各归所喜, 故酸先人肝, 苦先人心, 甘先人脾, 辛先人肺, 咸先人肾”等论述。《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共收载药物365 种, 其中载药用食物50 种左右, 如酸枣、橘袖、葡萄、大枣、海蛤、干姜、赤小豆、粟米、龙眼、蟹、杏仁、桃仁等, 包括米谷、菜蔬、虫鱼、禽、肉等“食药物”,并记载了这些药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说明当时对于一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已

关于健康饮食论文

关于健康饮食论文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饮食与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健康的饮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上升。现代人已不再只注重吃饱,而是追求要吃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学校应该是比较注重营养均衡的,可是事实上却并不如此。 现代的大部分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花费的不少,用在食物上的钱更是不少,可是同学们都比较喜欢吃一些没有营养甚至是垃圾食品,这不仅很浪费钱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很多同学爱吃零食,尤其是女孩子,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更是不吃主餐,将零食当成主要食物。不会考虑营养价值和对自身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在大学的时候就为自己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虽然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创造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财富。即便你再富有,但是却不能换回身体健康。健康和金钱并不是一种等价的交换,良好的健康,源于科学和知识,而不是来源于财富,地位与权势。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饮食得当会使人更加美丽。食物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饮食的要点就是:合理偏食为健康充电,缺啥补啥;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

饮食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有丰富的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适量的食物纤维,用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 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种矿物质、必须微量元素和水。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源来实现。 在一项关于饮食方面的调查中,有50.3%的人认为健康饮食非常重要,同时也有39.3的人认为比较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和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人分别只占到了5.9%和4.5%。不吃早餐和偶尔不吃早餐人数较多,一方面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上课工作更好地进行。对早餐应付比较随便,较多人在上课路上和教室解决,不利于正常消化,也对教室上课环境有一定影响。较多大学生生活习惯不是很好,不吃早饭是由于起的太晚,早上八点有课的同学,常常只匆匆抓起一片面包就赶向教室,而起来晚的同学干脆忽略早餐,空着肚子去上课,这样的事情在大学生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一天之计在于晨”,早餐没有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谈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看法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用吃的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当然还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讲,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

浅谈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浅谈饮食习惯与健康的关系 内容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最大的本钱,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宣传健康的饮食方式义不容辞,但前提是我们要理解营养是什么,什么状态才是属于健康,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的均衡,平时更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文将从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的危害性出发分析饮食习惯与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一些关于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的建议。 关键字:饮食习惯健康科学饮食建议 有专家说:未来的健康,靠药物不是最理想的出路,而饮食对健康起绝对性作用。这话很有道理,俗话说“病从口入”,也就是说人在吃东西上如果不注意科学,吃错了也会导致疾病。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如何吃出健康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一、健康是什么 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身体健康才能创造一切物质与精神的财富,而任何财富却难于换取健康,健康和金钱并不是一种等价的交换。良好的健康,源于科学和知识,而不是来源于财富、地位或者权势。据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的定义是:健康是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健全的一种状态。WHO制定的身体健康的初测十项标准是:精力充沛,生活工作不疲劳;乐观积极,承担责任不挑剔;善于休闲,睡眠良好;适应各种环境,应变能力强;能抵御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型比例协调;视力良好,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齿龈正常不出血;毛发有光泽,无头屑;皮肤、肌肤有弹性,步履轻松有力。本来我以为我的身体很健康,

因为一年到头几乎不生病,但根据这个标准,我发现我的身体并不是十分健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健康则是身体最大的本钱,这些无疑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但肥胖等系列的现代病也开始缠绕国人,营养学与健康这门课应该推广成为大家广为接受的一门学问。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宣传健康的饮食方式义不容辞,但前提是我们要理解营养是什么,什么状态才是属于健康(其实大部分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真正健康的人仅占百分之十几)。我们在饮食的过程中既要做到营养的均衡,平时更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每天我们都会吃许多的食物,吃那些食物的时候都感到非常的美味,可你是否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呢? 要想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因为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生命、工作、思维,都依靠食物中的营养供应。据统计,一个人一年的平均饮食消费量达1吨之多,如果膳食安排不合理,就会每天都损害健康,日久天长,自然带来百病丛生的后果。营养可以影响你的思想、行为和感受,也与你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有关。总之,营养状态的好坏和正确与否将决定你生命的价值和个人的成就,同样也与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紧密相联。 我们学校食堂的菜种类是挺多的,但以前我每次去食堂吃饭选菜时,都是跟着感觉走,喜欢吃的呢差不多每餐必点,不喜欢的呢就从来没碰过。这样一来,发现一个月下来我吃的不过就那单调的几种菜,一半以上的菜基本没吃过。上了营养学与健康这门课后,我开始平衡我吃的食物了,想均衡下自己的营养,不管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吃的,只要是对身体有益的我都吃,我开始注意吃鸡蛋,多吃叶子菜和水果,尽量追求食物的多元化。 科学的饮食习惯,可以使人们远离疾病,身体更加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同学对饮食的重要性不了解,所以产生了很多饮食误区:如每天三餐的食物单一化;暴饮暴食;只吃肉,却不吃蔬菜水果;吃饭时没有做到细嚼慢咽;吃烧焦了的一些食物;吃饭时过量饮酒……等等这些对我们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对上班族来说,每天往来穿梭于行色匆匆的人群

中药药膳论文

浅谈中药药膳 前言 药膳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门临床实用学科,是中华民族祖先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即包括食疗内容。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药膳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行中医药膳食疗保健,不仅为我国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促进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药膳是根据防病治病、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需要而设。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并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药膳学是在中医传统食疗的,是根据中医理论与饮食保健实践经验,用药物和食品配伍,通过烹饪加工而成。它既是药物,又是食物,且有增进食欲,保健强身,防疾除病,延年益寿的功效。药膳属于食疗、食治、食补的范畴,但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由中医学和饮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中药药膳学”。 一、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膳不能够乱吃,它有五条应用原则:1、平衡阴阳;2、调理脏腑;3、扶正祛邪; 4、三时制宜; 5、勿犯禁忌。 (一)平衡阴阳 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属于阳。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属于阴。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证(即为热证)一般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阴证(即为寒证)一般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同为感冒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要用截然不同的中药,这比西药要精细得多。 (二)调理脏腑 药膳中含有中药的成分,中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用的物

健康饮食小文章

健康饮食小文章 1、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高,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容易促使动脉 硬化。 3、限制钠盐的摄入: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少吃咸食,吃盐过多,会使血管硬化和血压升高,每天吃盐应为6克以下为宜。 5、宜多食含钾食物:钾在体内能缓冲纳的作用,食物中:黄豆、小豆、番茄中、西葫芦、芹菜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橘子、核桃等。 6、宜多吃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牛奶、瘦肉、 鸡蛋、豆类及豆制品。 7、钙食物:食入高钙的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感到明显的降压 效果,含钙的食物委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海带、骨头汤、黑木耳等均含钙丰富。 不良习惯会导致血压升高 1、摄入过多盐分:吃饭口重,食盐过多的患者更易得高血压。 2、缺乏运动:平常不运动的话,轻微运动就会加重心脏负担, 导致血压升高。 3、肥胖:肥胖加剧交感神经紧张,降低钠的排泄,导致血压升高。 4、精神压力:生气不安、担心、紧张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细 动脉收缩出现血压升高。 5、皮肤刺激:突起刺激、意外疼痛,尤其是寒冷刺激会使血管 收缩、血压上升。 就是这个科学家们都普遍认为最可预防的癌症之一,它的发病率为什么一直居高不下呢?

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很多环境问题都非常突出,很多发达国家为了转嫁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将重污染企业迁向欠发达国家;而一个国家的发达地区又将污染企业转移到了欠发达地区,来躲避检查。 如此高发病率的肺癌,该如可预防呢? 高血压十怕歌 一怕性子急,冲动发脾气;二怕有苦衷,心情受压抑; 三怕事忙乱,烦扰多难题;四怕灾祸至,精神受刺激; 五怕贪酒肉,体胖脉腔细;六怕久失眠,熬夜不节欲; 七怕头猛震,抬举出过力;八怕大便干,努争腹压急; 九怕烈日晒,风寒亦应避;十怕病吓倒,又怕太大意; 按歌自检点,可防脑血溢。 高血压饮食歌 高血压足底降压歌 高血压民间小验方: 一、洋葱降压汤 功效:缓和降血压作用 做法:取3-5个洋葱的外皮茶色部分,煎煮成汤汁,放至温热饮用服法:每天早、中晚饭后服用 二、干玉米须泡苦丁茶降血压 用料:苦丁茶2克,干玉米须7-8克 用法:每天早晚用开水冲泡,当茶饮用 用料:山楂30-40克,粳米100克,砂糖10克 四、醋泡花生米可治高血压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1、饮食文化: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合。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5、果腹线: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一般表现为简单再生产)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量质食物的社会性极限标准。 6、果腹层: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的社会基础层次,由社会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是反映民族食生活基本水平的社会层次。该层次的食生活基本水准经常在“果腹线”上下波动。 7、饮食文化创造线: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 8、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地域(最主要的)、民族、风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位。 9、中华饮食文化圈:以历史上中国版图为传播中心,以相邻或相近受中华饮食文化影响较深、彼此关系紧密的广大周边地区连接而成的饮食文化地域空间的历史存在。 10、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社会层次。 11、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 12、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13、《茶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成书于758年,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著者陆羽。《茶经》是中国茶文化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系统的茶学思想和完备的茶道程序,对中国和世界饮茶风气与茶学发展影响重大深远。

浅谈药膳

浅谈药膳 摘要:药膳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更不是简单的中药和食物相加,药膳为中医食疗性膳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靠的是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是一种既充分发挥中药效能,又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一种特殊的中药剂型。本文介绍了药膳的发展历史,四季各种不同药膳及药膳在美容,康复护理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字:药膳,发展历史,四级药膳,美容,护理。 药膳的发展: 翻开中国古代医学史,似乎没有“药膳学”的称谓。但在各类古典医籍中,散在记录各种专篇专论,为后来的药膳学奠定了基础。药膳同源,中国药膳学是与古代医药学相伴相生的。药膳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甚至可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了生存,只有“饥不择食”、“茹毛饮血”,经常遭受疾病的痛苦,然而也会偶然误食了某些蔬果、食物而使疾病好转或加重,甚至中毒而死亡。长此以往,人们不断地总结经验,知道哪些是有毒和无毒,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怎样进行烹饪等。应该说,这是最早的药膳食疗的萌芽。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思维有了进步,在劳动中不断总结经验,人们开始在发酵的谷物、水果中酿酒,通过喝酒,知道了酒的习性,总结了“酒善走窜”、“通血脉”,人们还发现在酒中加药浸泡,可治疗一些疾病,这样推动了医药和药膳的发展,使药膳食疗有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商代,酒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欣欣向荣的产业,从考古中我们发现,商代有了很多精制的酒具、酿造酒的器具器皿。这时文字也开始有了记载,《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这就是古人制酒的方法,人们对酒的酿制和酒的作用进行了总结,酒的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药毒攻其中,砭石针艾治其外也。”由此可见,酒在医药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药膳记载的一部分内容。史书中还曾记载了一个例证,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有《汤液经》一书,记录了用食物和药物调和烹饪方法,用以制药和疗疾。后来还有很多书都有此记载,如《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调和之事,必以甘辛酸苦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这里不但介绍了烹饪方法,还说明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药物,有温胃散寒的作用,可以利用烹饪的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特别是在大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很多方剂都是由食物和药物组成的,也就是用药膳方来治疗疾病。 到了周朝,根据《周礼·天宫》记载,当时设立了专门从事食医的官员,食医就是专管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饮食。用各种高级滋补品、山珍海味与食物进行调配,烹饪成色香味美的药膳佳肴,供皇帝享用,以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的目的。到了秦汉时期,用药膳治疗疾病,并把药膳正式分门别类,用文字记载下来,这时药膳正式成为了医药的一个分支。在《神龙本草经》中也记载了数百种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物品,如桂枝、百合、芝麻、黑豆、核桃、荔枝、龙眼、蜂蜜、山药、天麻、葡萄、莲子、藕、枸杞、乌龟等等,同时介绍了很多烹饪的方法,通过烹饪服食后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阐述了药食同源的道理,

关于饮食健康的知识论文

关于饮食健康的知识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上升。现代人已不再只注重吃饱,而是追求要 吃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学校应该是比较注重营养均衡的,可是事实上却并不如此。 现代的大部分大学生每月生活费花费的不少,用在食物上的钱更是不少,可是同学们 都比较喜欢吃一些没有营养甚至是垃圾食品,这不仅很浪费钱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很多同 学爱吃零食,尤其是女孩子,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更是不吃主餐,将零食当成主要食物。不会考虑营养价值和对自身的影响。所以很多人在大学的时候就为自己的身体埋下了隐患。 虽然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会失去一切.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创造一切物质与精 神的财富。即便你再富有,但是却不能换回身体健康。健康和金钱并不是一种等价的交换,良好的健康,源于科学和知识,而不是来源于财富,地位与权势。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 惯是非常必要的。 饮食得当会使人更加美丽。食物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适当量的蛋白质供生长 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来,就要注意生 活的饮食习惯。饮食的要点就是:合理偏食为健康充电,缺啥补啥;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 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 饮食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有足够的热能维持体内外的活动;有适当量的蛋白质 供生长发育、身体组织的修复更新、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无机盐参与构成身体 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有丰富的维生素以保证身体的健康,维持身体的正常发育,并增强 身体的抵抗力;有适量的食物纤维,用以维持正常的排泄及预防某些肠道疾病;有充足的水 分以维持体内各种生理程序的正常进行。 饮食要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 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饮食的结构要合理,既要满足机体的生理需要, 又要避免饮食构成的比例失调和某些营养素过量而引起机体不必要的负担与代谢上的紊乱。人体需要42种以上的营养物质,包括各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各 种矿物质、必须微量元素和水。能构成42种以上营养物质的饮食必须由多种多样的食物 来源来实现。 在一项关于饮食方面的调查中,有50.3%的人认为健康饮食非常重要,同时也有39.3 的人认为比较重要,而认为不重要的和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人分别只占到了5.9%和4.5%。 不吃早餐和偶尔不吃早餐人数较多,一方面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上课 工作更好地进行。对早餐应付比较随便,较多人在上课路上和教室解决,不利于正常消化,也对教室上课环境有一定影响。较多大学生生活习惯不是很好,不吃早饭是由于起的太晚,早上八点有课的同学,常常只匆匆抓起一片面包就赶向教室,而起来晚的同学干脆忽略早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或许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认为这无非就是各地的特色小吃,或是宴客的满汉全席之类的。然而,孰不知它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亲友要吃红鸡蛋以示喜庆。“蛋”是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殷切厚望。每个人从周岁开始每个生日都要“吃”,结婚时更要“大吃特吃”,到了六十大寿,觥筹交错地庆生宴更是不可避免的喜庆之事。这些“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人冷落叫“吃闭门羹”,混的不错叫“吃得开”,一时得志叫“吃香”…… 中国人的吃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它更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蕴含一种深刻的社会意义。亘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乃至一种哲理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中国道家始祖老子云:“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其体现一种追求雅饮与雅食的意境。又如孔子所说“君子食无求饱,安无求居,敏于事而慎于言”,“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兼者不受嗟来之食”。体现一种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虽说中国饮食文化不单单只是在于各地的特色小吃,但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也不可忽视,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地理、气候、产物、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不同,形成了有着不同风格的地方菜系,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每一个菜系都代表了每个地方的风味特色、饮食口味。晋代张华就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说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会形成了独特的菜系:山东鲁菜系、四川川菜系、江苏苏菜系、广东粤菜系、湖南湘菜系、浙江浙菜系、福建闽菜系、安徽徽菜系。 谈论中国的饮食文化,就要炫耀一下中国菜的雕刻工艺。 中国菜的雕刻工艺源于先秦的“雕卵”,到了汉魏有“调酥油”。进入唐宋,技术就更加精湛了。宋代的杨真人能用西瓜皮雕刻成人物、花卉、虫鱼的摸样,精巧可爱。食雕能在菜肴上写字作画,甚至于雕花。如在煮熟的猪蹄膀或五花肉,修成图形或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或在其皮上刻出字样和花边,或是一些菊花、大丽花等花卉。更有在煮熟的乳猪腿的皮上戳出鱼鳞花。同时,中国菜粘砌的工艺多用于果品的造型。唐时已有一种面塑艺术,著名的烧尾宴中就有一组“素蒸音声部”的面食,用面塑成70个蓬莱仙子,载歌载舞,栩栩如生,华丽壮观。当看到这一个个艺术品时,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让我更觉不可思议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 中国的饮食礼仪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根据文献我们可知道,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同时,这种饮食礼仪也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对于饮食礼仪的分化,我们一般分为宴饮礼仪、待客礼仪与进食礼仪。这些饮食礼仪的形成不单单一种形式、规范,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的人与人的一种交流、联系,人的地位身份的表现。 在此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其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它不仅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品味、享受。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全知道》

饮食文化与健康

饮食健康与食品文化--膳食纤维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饮食变得精细,粗粮的摄入减少,肉类饮食等不断增加,导致富贵病(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肠道癌、便秘等)陆续出现,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而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在预防和治疗富贵病、防癌抗癌方面效果显著。早在1991年WHO专家组在日内瓦就将膳食纤维推荐列入“人群膳食营养目标”中,将其列入继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其研究已成为食品工业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膳食纤维食品也将成为21世纪食品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1 膳食纤维的简介 1.1 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Dietary Fibre,DF)主要是以生理功能和分析方法为主来定义的,它所含的组分非常复杂。膳食纤维多属于糖类,主要包括除淀粉以外的多糖,如纤维素、β-葡聚糖、半纤维素、果胶、树胶,还有非多糖结构的木质素[1-3]。 1.2 膳食纤维的分类[4-6] 不溶性纤维:主要包括纤维素、某些半纤维素。 可溶性纤维:主要包括果胶、树胶和粘胶。 其他:主要包括木质素、抗性淀粉。 1.3膳食纤维主要特点 膳食纤维被营养学界称为“第七营养素”,它通过吸收胃肠内的水份,迅速膨胀,使人体产生饱腹感,并且减少肠道吸收糖类、脂类物质,润滑肠道,促进排便,抑制肥胖。 1.4膳食纤维的适宜人群 1.大便干结、习惯性便秘、腹胀、消化不良、肥胖者 2.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结石等 3.糖尿病人士,特别是餐后血糖不稳定者 4.色斑沉着、面部暗黄、长痘者。 2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效 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膳食纤维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素。由于膳食纤维在预防人体胃肠道疾病和维护胃肠道健康方面功能突出,因而有“肠道清

饮食与健康论文

饮食与健康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的看法从色香味到注重食品的健康问题,人们一直在追寻一种好吃吃好的健康理念,但是人们对怎样饮食才健康知之甚少。怎样才能吃得健康,国内外对于食品健康的不同状况,哪些是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都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饮食;健康。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吃好,更要在饮食中得到健康。正文: 1.吃的健康的含义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宜食者,不足以生存也”。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吃什么以及如何吃都是时刻的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关乎人的生存质量。健康饮食的要点就是:合理偏食为健康充电,缺啥补啥;少食肉类食品和动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鲜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质摄取均衡,减少不良的饮食习惯。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食物。古人尚且如此看重吃的作用,那么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就应该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2.国内外吃的现状 2.1从全球来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概率也相当高,平均每年有1/3疾病。这表明,工业化程度的发达并不能保证食源性疾病爆发危险性的降低,反而由于工业化程度越发达,食物供应链越难控制,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其影响面和波及面会更大。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产品的规模大,不安全食品的召回、销毁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会更大。也就是说,每年由数十亿例食源性疾病而导致的医疗费增加,以及产品的销毁可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消耗。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对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食品安全不良的条件下,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感染食源性疾病,成为最主要的受害人群。 2.2中国的现状 以热食、熟食为主,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 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有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美誉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国饮食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西方的一些国家的饮食文化,逐渐渗透融合、博采众长,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精、美、情、礼。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这

浅谈药膳和食疗

浅谈药膳和食疗 陈曦 12级护理一班 摘要:食疗药膳避免了手术和吃药的痛苦,将治病的希望寓于美食之间,为祖国的卫生医疗事业旁开了一朵奇花。 关键字:食疗药膳注意事项功效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饮食卫生和营养知识的得到了普及,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或其带来的损害却不断发生,人们普遍希望能够回归自然,于是开始强调天然,甚至在西方,提出了要用“厨房代替药房”、“食物代替药物”的观点;再加上中医神奇的技术和食疗药膳、养生保健知识等在世界各国口口相传,引起了国际上多方面的重视。 药膳食疗的含义:药膳是指具有强身健体、防病与治病等功效的特殊饮食,是指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有机结合,应用各种烹饪与制作技术,加工成具有色、香、味、形、效的食物。食疗则是指以饮食为手段治疗疾病,其应用依据也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所以,药膳食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准确地说,药膳与食疗是有区别的。虽然“药”中有“食”,但是食疗中的“食”远远比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但二者的目的一致,严格细分的意义并不大。而且药膳也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普通方剂虽有治病之功,却没有药膳美味和艺术造型功能,故而可以说,药膳食疗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药膳的历史和典故:“药膳”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该书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词句,故我国的药膳至少千年之久。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有“食医”主要负责调配周天子的“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的滋味、温凉与分量。其工作性质与今时的营养师类似。 《黄帝内经》中载:“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并说“人以五谷为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等,都可入药,作为药膳的原料。而汉代名医张仲景在行医过程中除了用药给人治病外,也常用饮食调养来配合治疗。他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都有食疗药膳的内容。至晋至唐代药膳食疗学得以形成。这时的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著述。包括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等。到了明清时期,中医食疗药膳学发展的更加完善。几乎所有关于药膳的著作都关注了本草与食疗的关系,药膳的烹制也到了极高水平,且多符合营养的要求。明代巨著《本草纲目》给食疗提供了大量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 300多种草药,且有专门列有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还有朱棣的《救荒本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贾铭的《饮食须知》和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它们至今在临床及生活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