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主食:东方饮食文化以米饭为主,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而西方
饮食则主要以面包、面条、马铃薯等为主。
这主要是由于东方地区适合种
植水稻,而西方则更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2.蔬菜与肉类的比例:东方饮食文化中,蔬菜占有很大比重,如中国
的青菜、豆腐、海带等,而肉类则相对较少。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偏向于肉类,如牛肉、猪肉、鸡肉等,蔬菜则较少。
这与东方注重平衡饮食以及佛教、道教等推崇素食的信仰有关。
3.烹饪方法:东方烹饪注重火候掌握,讲究清蒸、煮、煎等烹饪方式
一般较为简单,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更多地采用烤、炸、炖等复杂的烹饪方式,以及使用较多的调味品和香料,追求口感和味
道的多样性。
4.用餐方式:东方饮食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各种菜肴
摆在一个共享的桌面上,大家一起用餐。
而西方则主要使用刀、叉、勺等
餐具,每个人有自己的盘子,食物则在盘子中摆放好,个人独自享受。
5.社交功能:东方饮食文化中,餐桌通常被视为团结亲情、友情的场所,亲朋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增进感情。
而在西方,用餐往往更侧重于个
人享受和品味,用餐通常被视作满足个人需求的过程。
6.餐食时间:东方人一天通常有三餐,早午晚各一,较为规律。
而在
西方,早餐较简单,午餐则较为重要,晚餐时间较晚,有时还有夜宵。
总体而言,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食、肉菜比例、烹饪
方式、用餐方式、社交功能和餐食时间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
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独特性。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1aa49de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3.png)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五篇材料]第一篇: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和风俗习惯而缔造出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念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饮食观念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是一种感性的饮食观念,而西方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五行调和,因而中国人饮食更偏重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并设法从感官上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用“色香味形器名”具体化。
因而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食物的本味,加热后的熟味,以及各种调料交融在一起,相互补充。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也可以看出吃不仅是生存的需要,同时人们对美味最求也几乎达到极致。
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力求口味清淡和食物均衡,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
他们认为吃只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人体的正常运作补充能量,只要吃了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其他的并不特别讲究。
因此西方人基本上是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理解饮食的,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的追求食物的口味。
中西饮食方式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方式体现出团结共享,而西方则是个性自主。
在中国,筵席用圆桌,大家围坐,共享一席;席间,大家相互敬酒、相互让菜。
这样不仅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礼貌、团结、和睦的气氛,更体现出大家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美德。
而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但一般只和邻座的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
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是食物都是事先分配的单独碗碟,而且座位不必固定,可以随意走动以便个人感情信息交流。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出西方人对人性、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
中西餐饮食文化差异

6
中西饮食文化 的现代演变
中西饮食文化的现代演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 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相 互融合和影响。西方的 快餐文化在中国得到了 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如 肯德基、麦当劳等。同 时,中国的传统美食也 正在逐渐被西方人所认 识和接受,如中餐的烹 饪技巧和调料也开2
中西饮食文化的 食材选择与加工
中西饮食文化的食材选择与加工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谷类为主食,特别是北方地区,以小麦、玉 米、稻米等为主要食物来源。而西方饮食文化则以肉类为主食, 特别是牛肉、羊肉和猪肉等红肉。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蔬 菜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西方则更偏爱乳制品和面包
而西方饮食文化则有着更多的流派和风格。 从法国菜到意大利菜,从英国菜到美国菜,
每个国家的菜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和 特点。例如法国菜的精致和繁琐、意大利 菜的简单美味等。虽然各国的菜品风格不
同,但都注重口感和美感的呈现
5
中西饮食文化 的餐桌礼仪
中西饮食文化的餐桌礼仪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们围坐在一张圆桌上,共 享一席佳肴。人们相互敬酒、让菜、劝菜,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团 结。而在西方,人们通常使用长桌,每个人面前都有自己的餐具和食物。 他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不太习惯相互夹菜或分享食物
选择
4
此外,未来的饮食文化也将更加艺术化。厨师们将不断创新和探索,将美食与艺术相结合,为食客带 来更加美好的视觉和味觉享受
中西饮食文化的未来展望
8
中西饮食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
相比之下,西方的餐桌礼仪更注重个人行为和自由。在西方餐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 具和食物。西方的餐桌礼仪强调礼貌和自由,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地享受食物和饮料。此外 ,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强调不要浪费食物和酒水,但相比之下,节约食物的意识比中国略低
餐桌礼仪
餐饮观念
餐饮观念
餐饮观念
环境和餐饮习俗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
1
和传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
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沟通和相互理解
4
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 动全球餐饮文化的多元
化发展
3
## 8. 餐饮体验
5
结论
中国餐饮体验
在中国,餐饮不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体现。中国人善于把情 感和哲理融入食物中,因此很多菜肴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此外,中国人对食 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追求新鲜、天然、有机等
西方餐饮环境
相比之下,西方的餐饮环境更注重的是一种轻松、开放的氛围。在西方餐厅中,可以看到 更多的小型聚餐,通常是朋友或情侣。西方的餐饮环境也注重简洁和现代,装修通常以现 代简约风格为主
餐饮习俗
餐饮习俗
餐饮习俗
中国餐饮习俗
在中国,餐饮习俗是非常丰富的,每个节日 都有其特定的食物和习俗。例如,中秋节吃 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等。这些 习俗代表着人们对节日的庆祝和尊重。同时 ,在一些地方,还有许多特殊的饮食习俗, 如广东的早茶文化、四川的火锅文化等
餐饮观念
饮食器具
饮食器具
中国饮食器具
中国传统的饮食器具主要包括筷子、碗、盘、盅、杯等。筷子是主要的餐具之一,用 于夹取食物;碗是用来盛装主食和菜肴;盘是用来盛装菜肴;盅是用来熬汤或者炖菜 ;杯是用来喝酒或者喝茶。这些器具的制作材料可以是陶瓷、金属、木制品等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
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
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
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
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
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
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 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
一、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一)泛食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在中国,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有许多学者将中国人的这种特有的“民以食为天”的观念称之为“泛食主义”的文化倾向。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形、香、味,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而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重视食物对人的健康,不讲究花样和饭菜的其他功能。
他们认为“吃”只是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
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就交际手段而言,中国宴请的目的有:表示感谢;庆祝成功;请人帮忙;引见他人;取得客户的信任……“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和合与分离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
我们希望国家“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西方饮食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牛肉、猪肉和鸡肉等。
西方餐桌上经常能看到烤肉、炸鸡和汉堡等快餐食品。
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五谷杂粮和蔬果的摄入,以大米、小麦、豆类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如炒、炸、蒸、煮等,注重将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二、餐桌礼仪与用餐方式:西方人用餐注重个体主义,一般用刀叉和盘子,用餐时主食独立摆放,每个人有自己的食物,注重个人私有权利。
而中国人用餐时通常采用共同进餐的方式,将主食放在共同的大碗里让所有人一起分享。
中国人传统上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注重团体主义和集体意识。
三、饮食习惯与饮品选择:西方人饮食习惯午餐较重,晚餐较轻,一般不喜欢吃米饭,偏好吃面包等主食。
西方人饮食中常见的饮品有咖啡、红茶、果汁和饮料等。
而中国人则注重早餐的丰富,喜欢米饭和面食,晚餐一般较为丰盛。
中国人也喜欢喝茶,特别是绿茶,它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的作用。
四、礼仪与礼节:西方人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不用手抓取食物,避免发出声音等。
吃饭时西方人通常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而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家庭和睦,习惯一家人团聚共进餐,用餐时会有较多的交谈和互动。
五、餐饮文化氛围:西方人习惯在餐厅用餐,注重用餐环境和服务质量。
西方餐厅通常会附带音乐和装饰,让顾客有舒适的用餐体验。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在家中吃饭,有的家庭还会摆上几道精心准备的菜肴,表现主人的热情款待。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用餐礼仪、饮品选择、礼仪与礼节以及餐饮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食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中西饮食特色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特色差异(整理版)中西饮食特色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食材、烹饪方式、餐桌礼仪以及饮食惯等方面。
下面是中西饮食特色的一些主要差异点:
食材选择
- 中餐注重使用新鲜的食材,强调季节性和地域性。
常用的食材包括米、面、豆类、蔬菜、水果、鱼类、猪肉、鸡肉等。
-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食材的品质和口感。
常用的食材包括肉类(牛肉、猪肉、鸡肉等)、海鲜、奶制品、面包、蔬菜、水果等。
烹饪方式
- 中餐烹饪方式多样,包括炒、烧、炖、蒸、煮、炸等。
食物的口感重视原汁原味。
- 而西餐的烹饪方式更加注重火候和烹饪技巧,例如烤、煮、炸、炖、炒等。
西餐通过烹饪将不同的食材融合在一起,以呈现出
独特的口感和味道。
餐桌礼仪
- 中餐有许多独特的餐桌礼仪,如使用筷子进食、传菜顺序、
禁忌用语等。
-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和礼仪,如使用刀叉、酒杯等。
西餐中常见的一些礼仪包括以酒杯碰击表示祝酒、使用刀叉的正确
用法等。
饮食惯
- 中餐注重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以及一道主菜和几个配菜的
搭配。
并且,中餐通常是大家一起共享一桌菜。
- 西餐则通常分为几个不同的菜肴,在不同的时间点食用。
例如,通常有前菜、主菜和甜点等。
西餐也更加注重个人食用,每个
人点自己喜欢的菜肴。
以上是中西饮食特色差异的一些主要点,这些差异使中西饮食文化充满了丰富多样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民族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中西饮食文化是世界上两大主流饮食文化的代表,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整理和探讨。
首先,中西饮食文化在饮食结构上存在着差异。
在西方国家,主食往往是由面包、意面、土豆等谷类或淀粉类食物构成。
而在中国,米饭则是主食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差异源于人们的不同的主食消费习惯。
在西方国家,主食一般以面包为主,而在中国,米饭作为传统主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其次,中西饮食文化在菜肴风味上存在差异。
在中餐中,讲究的是“五味调和”,追求的是口感的丰富和菜肴的层次感。
中餐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有炒、炸、煮、炖等多种烹调方式。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原汁原味的呈现,追求食材的新鲜和简洁的烹调方法。
西餐菜肴的味道更加单一,强调食材的原汁原味。
再次,中西饮食文化在用餐礼仪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吃饭时注重团结与亲情,通常采取共餐的方式,将各种菜肴摆放在中央,大家一起分享。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私人空间,在用餐时每个人独自享受自己的餐点。
此外,西方国家注重刀叉的使用,而中国则多使用筷子。
此外,餐后的饮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主要饮品为咖啡、红茶、果汁等。
而中国则注重茶文化,茶被视为国饮,喝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仪式和文化的体现。
最后,中西饮食文化在餐桌礼仪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用双手拿碗,将饭或面放入口中。
而在西方国家,用餐时人们习惯将餐具放在特定的地方,采用刀叉将食物切分,并用刀叉送入口中。
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整理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源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体现了各自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是味觉上的差异,更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体现。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推动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丰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视野。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整理版)中西饮食文化异同点
相似点
1. 尊重饮食文化: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饮食,餐桌礼仪在两者中都有一定的规范。
2. 社交场合: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都有讲究社交,人们喜欢在餐桌上与朋友、家人共享美食,增进感情。
3. 高度重视食材: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都强调用新鲜、高质量的食材制作美食。
异同点
1. 食物组成:中餐以主食(如米饭、面条)为基础,主要搭配蔬菜、肉类;而西餐以肉类、奶制品为主,搭配面包、土豆等。
2. 烹调方法:中餐注重炒、煮、炖等传统烹饪技巧;而西餐更强调烤、煎、炸等烹饪方式。
3. 饮食惯:中餐以碗、筷子为主要餐具,人们多数情况下共同分享同一桌菜;而西餐则使用刀、叉、勺等,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盘子。
4. 餐点顺序:中餐通常是先吃主食,然后再吃菜肴;而西餐则按照菜单上显示的顺序,先吃前菜(appetizer)、主菜(main course)再吃甜点(dessert)。
5. 调味品使用:中餐常用的调味品包括酱油、醋、盐等;而西餐则使用较多的奶油、黄油、蛋黄酱等。
结论
中西饮食文化虽然有一些不同点,但都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重要的是尊重和欣赏两种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西饮食习俗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习俗差异(整理版)中西饮食俗差异 (整理版)介绍本文旨在比较中西方饮食俗的差异。
通过了解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增进跨文化的理解,拓宽视野。
饮食方式- 中餐通常采用餐具,如碗、筷子、勺子等,而西餐则使用刀、叉、盘子等餐具。
- 中餐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西餐以面包和土豆为主食。
- 中餐倾向于每餐都有主食和几种配菜,而西餐通常是单一主菜搭配若干配菜。
餐点组成- 中餐一般分菜式和盖饭两种形式,通过多种菜品的搭配来满足口味需求。
- 西餐常见的餐点组成包括主菜、主食和配菜,构成了一份完整的餐点。
食物配料- 中餐常用的配料有大蒜、姜、辣椒等,以增加菜肴的风味和香气。
- 西餐的配料多样化,如黄油、奶酪、鲜奶油等,强调食材的原味。
烹饪方式- 中餐通常采用炒、煮、炸等传统烹饪方式,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
- 西餐烹饪方式多样,如烤、煮、炖等,注重食物的口感和外观。
用餐礼仪- 中餐用餐时通常使用筷子,有一定的用餐礼仪,如不吹箫、不叉饭等。
- 西餐用餐时使用刀、叉、餐巾等,注重正确的用餐姿势和礼仪。
餐后惯- 中餐后通常会喝些茶水,如绿茶或花茶,以助消化。
- 西餐后常会享用甜品,如蛋糕或冰淇淋,作为餐后的甜点。
结论中西方饮食俗存在明显的差异,从餐具、食物配料、烹饪方式以及用餐礼仪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不同的饮食文化,并增进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以上为中西饮食俗差异的简要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备注:本文参考了一些可靠的来源和个人理解,如有任何不准确之处,请以学术和专业的资料为准。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异同(整理版)引言中西饮食文化是世界上两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饮食文化之一。
虽然中西饮食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它们在许多方面也有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异同点。
饮食惯中饮食文化中饮食文化注重平衡和谐,追求五味调和。
中餐通常由主食、菜肴、汤类和点心组成。
米饭是主食的核心,配以各种蔬菜和荤素搭配,同时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
西饮食文化西饮食文化强调个人口味的满足和享受,追求多样性和创意。
西餐通常分为前菜、主菜和甜点三个环节。
牛排、意大利面和比萨等都是西餐的代表菜肴,注重调味和烹饪技巧的运用。
食材选择中饮食文化中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季节性选择和注意身体健康。
例如,夏季喜欢清淡爽口的食材,冬季则喜欢温补性食材,如姜和炖汤。
另外,中餐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
西饮食文化西饮食文化通常不受季节的限制,可以使用各种食材。
西餐注重烹饪技巧的运用和调味的多样性。
此外,西餐也注重菜肴的美观性和色彩的搭配。
用餐礼仪中饮食文化中饮食文化注重社交和尊重他人。
用餐时,人们通常坐在圆桌周围共享食物,相互交流。
在中餐礼仪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如尊重长辈、不露齿咀嚼等。
西饮食文化西饮食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和私人空间。
在西餐中,每个人通常有自己的座位和刀叉,享受独立的用餐体验。
西方用餐礼仪较为正式,要求用餐时保持优雅和仪态。
结论中西饮食文化在饮食惯、食材选择和用餐礼仪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异同。
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异同,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还可以丰富我们的饮食体验和生活方式。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确认引用内容的准确性。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整理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以民族为单位,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一种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了。
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即便是口味干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
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性。
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
受理性化思维方式影响,西方饮食较讲求科学,特别是在现代营养分析科学产生后,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固有的理性分析倾向,致使他们在饮食搭配上更注重营养成分的组合,根据人的身体的具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
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
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同时在烹饪技巧上也显得机械呆板。
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各式蔬菜也决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
若要论档次,就要靠餐具、环境、菜肴原料在形和色上搭配来区别了。
西餐的这种机械性,却又是我们要克服的。
总之,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而中餐在这一点上却正好相反。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中西方饮食差异

中西方饮食差异第一篇:中西方饮食差异中西方饮食差异的文化1.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
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
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
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
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
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
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
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
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2.中国人擅长手工,刀工技艺独步世界,刀法精妙细腻,艺术性比较突出,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中国烹饪表现出精巧细致、因料制宜、多样统一的特性。
诸如,中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片、切成丝,或剁成块、剁成泥,或煸、炒,或烧、煮,形态丰富,技法多样,可谓一菜一格,百菜百样。
西方人擅长机械,运用器械设备的能力较强,虽然手工技术相对粗糙,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突出。
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西方烹饪表现出简单粗放、机械大气、实用第一的特性。
诸如,西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大块,或剁成小块,或烤制牛排,或煮做肉汤,主料突出,技法简单,可谓粗而不俗,经济实用。
3.中餐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整理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比较中西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食物种类中餐以米饭、面食、豆类、蔬菜和肉类为主要食物。
通常有多道菜组成的一顿饭。
同时,中餐注重食物的烹饪方法,如炒、煮、蒸等。
西餐以面包、米饭、面食、蔬菜、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要食物。
西餐通常以主菜为主,配以一些小菜。
烹饪方法常包括烤、煎、炸等。
饭局文化中国饭局往往是一种社交活动,重要的是与家人、朋友或商业伙伴一起共进晚餐。
通常在饭局上,菜肴会丰盛多样,人们要不断交流、互相敬酒。
在中国文化中,饭局有时也被视为一种面子和关系的象征。
西方餐桌文化注重个人的就餐礼仪,注重食物的品质和味道。
在西方,共进餐往往是一种家庭聚会或朋友之间的社交活动,人们注重彼此间的交流和享受美食。
饭前饭后惯在中国,饭前人们通常会洗手,然后座着吃饭,使用筷子。
饭后,人们可能会使用热水来漱口。
在西方,饭前人们通常会用餐巾擦拭嘴唇和手,然后坐下来享用餐点。
饭后,人们可能使用牙签来清洁牙齿。
礼仪和俗在中国,用筷子夹取食物时应注意不直接用嘴接触筷子,也避免把筷子竖立在碗中,因为这些行为在中国被视为不礼貌的。
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和叉,而不是筷子。
吃完后,人们通常会放下刀叉并叠放在餐盘上表示已经用餐完毕。
饮食观念和食物认知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平衡饮食,注重谷物、蔬菜和肉类的搭配,追求中庸之道。
中国人普遍相信食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西方饮食文化注重个人偏好和品味,食物的烹饪和调味方式多种多样。
西方人普遍关注饮食与身体形象的关系。
以上是中西饮食文化的一些比较,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饮食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分析(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分析(整理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饮食惯、食物选择、餐饮礼仪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饮食惯中国饮食惯中国饮食惯以米饭、面食为主,注重五谷杂粮的均衡摄入。
在传统餐桌上,食物多样且丰盛,通常以家庭共进为主。
中国餐桌上的菜肴以炒菜、煮菜、蒸菜为主,口味多样,善于利用各种调料和调味品进行烹饪。
西方饮食惯西方饮食惯以面包、牛肉、鸡肉、鱼肉、蔬菜和水果为主食。
个人的主食以盘子中的肉类为核心,旁边搭配一些蔬菜和淀粉类食物。
西方人餐桌上的菜肴通常以烤、炸、烘培的方式烹饪,对油炸食品和甜食的喜好较高。
食物选择中国食物选择中国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各类蔬菜、水果、肉类、海鲜、豆类等。
中国人注重食材的新鲜度,讲究季节性食物,并且认为不同食物有不同的功效,根据季节和个人需求进行搭配。
西方食物选择西方餐桌上的食物种类较少,主要以肉类、鱼类和一些根茎类蔬菜为主。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品质和口感,讲究烹饪的精细度和食物的外观呈现。
餐饮礼仪中国餐饮礼仪中国餐饮礼仪非常注重家庭聚餐和宴会上的社交礼仪。
在餐桌上,中国人通常以长辈或贵客为主人,尊重年长者的意见和选择。
在用餐时,中国人惯使用筷子,并遵守一定的用餐顺序和规则。
西方餐饮礼仪西方餐饮礼仪注重个人的就餐规范和礼仪,在正式宴会中,人们通常使用刀、叉和勺子来进餐。
西方人注重尊重个人的选择和需求,不喜欢以长辈的意见为主导。
文化差异的原因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形成与历史、地理、气候、民族文化等因素有关。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大,民族众多,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西方国家的食物种植和畜牧业发达,对食物的烹饪方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总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反映了两个文化间的不同取向和价值观。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整理版)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整理版)背景中西方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广泛和有影响力的两种饮食文化之一。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和相互影响反映了不同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惯和认知。
本文将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中餐与西餐的主要差异中餐和西餐在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餐食结构和饮食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食材选择中餐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尤其强调蔬菜和豆制品的应用。
西餐更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使用,同时也较为多样化。
烹饪方法中餐以炒、煮、炖等方法为主,追求原汁原味和口感的丰富性。
西餐的烹饪方法更多样化,包括烤、煮、炸等,以突出原料的风味。
餐食结构中餐强调主食、荤菜和素菜的搭配,追求五味调和和营养平衡。
西餐通常分为前菜、主菜和甜点,注重食物的层次感和口味变化。
饮食惯中餐有丰富的饮茶文化,讲究煮汤和炖煮的功夫。
西餐则以餐前餐后的小点心和葡萄酒搭配较为普遍。
中西饮食文化的相互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随着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餐和西餐互相借鉴,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
中餐的烹饪技巧和调味方法逐渐传入西方,如“炒”和“烹”等烹饪方法以及“酱油”和“豆瓣酱”等调味品。
同时,西餐的烤肉、煎炸和甜品等技术也影响了中餐的烹饪方式。
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还体现在菜肴的创新上。
中餐中的中式披萨、中式汉堡等对西餐的创新菜肴,在中外人士中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结论中西饮食文化在食材、烹饪方法、餐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然而,两者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下,互相借鉴、融合,形成了新颖而多样的中西合璧饮食文化。
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丰富了饮食选择,还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饮食认知。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英对照)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culture Can you imag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ern diet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diet culture?First of all, I will introduc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diet culture. Western diet historyItaly cuisine is the originator of the Western diet culture, French cuisine is the Western diet culture king, American food is the Western diet culture upstart.Western food making skills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diet, they love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bu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cooperation with a delicacy.Western diet varietiesThe famous dishes are Italy, French, American, German, Russian, etc. famous drinks include wine, coffee and black tea.Do you know,why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 culture ?just like the menu,western diet is very tidy and serious,but the Chinese is multifarious.Now, you have known the difference of the menu,but do you know why diet has a strong regional character?Actually, western diet due to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 customs, appears in cooking methods ofdifferences in eating habits. 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o eat pizza, while Chinese people like to eat dumplings.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makes a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事实上,西方饮食由于地域特色、环境、风俗习惯,出现烹调方法不同程度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以民族为单位,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一种文化。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观念的差异饮食本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但若将问题提到为什么吃、怎么吃的层次,它就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了。
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
即便是口味干篇一律,甚至味同嚼蜡,他们也会遵从理智的告诫,将它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西方人吃的是营养。
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实用与功利的目的性。
饮食仅是生存的手段,用以果腹充饥而已,只不过它采用了一种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方式。
受理性化思维方式影响,西方饮食较讲求科学,特别是在现代营养分析科学产生后,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固有的理性分析倾向,致使他们在饮食搭配上更注重营养成分的组合,根据人的身体的具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如他们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
这种科学化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是值得中餐借鉴的。
但同时这又使西餐在用料上受到极大的局限。
如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以及一切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同时在烹饪技巧上也显得机械呆板。
牛排就是牛排,鸡就是鸡,各式蔬菜也决不会混杂串味,也不会变出多少花样来。
若要论档次,就要靠餐具、环境、菜肴原料在形和色上搭配来区别了。
西餐的这种机械性,却又是我们要克服的。
总之,西方饮食用绝对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用“科学”、“营养”来排斥能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美食,虽能满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可谓美中不足,而中餐在这一点上却正好相反。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
“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中国烹饪常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调和,使它们各自几乎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却产生一种新的完整的美味。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肉、鸭肉、猪蹄筋、瑶柱、鲍鱼、海参、猪肚、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副料。
从这道菜里面再也吃不出各菜的本味,尝到的是一道美味佳肴。
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煌煌,这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国饮食的感性化,使它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倾向于艺术化,这是一种超越了必然性的自由境界,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意性。
同一菜肴可因地区、季节、对象、等级的不同而操作处理不同。
在原料采用上,可化腐朽为神奇,鸡脚可变成“凤爪”,鱼头可做“砂锅炖鱼头”等。
在制作技法上,更是信手拈来便是一道美味佳肴。
中国饮食对营养科学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模糊把握。
如一桌宴席,必有各类荤菜,也一定配有蔬菜,其道理很简单,荤易生腻,必须要有清淡爽口的菜类来中和。
这里没有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判断,只是一种经验和一种习俗罢了。
这也正是中国饮食的不足之处。
中国饮食过分强调味感,以及用餐的精神享受,忽视营养分析和营养的合理搭配,有其片面性。
而西方饮食注重科学分析与营养,虽有其机械性,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对维护人体的健康发展是积极的。
因此,中餐在其发展中,应汲取西餐的“科学”观念,取长补短,使之更为完善。
2、饮食内容的差异饮食内容就是吃什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的差异,根源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
西方人多食用荤菜,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在其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
这是与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联系的。
航海、游牧民族以渔猎及养殖为主要活动,辅之以种植业,这就决定了他们饮食的主要来源是动物。
不仅是饮食,而且生活的其它许多方面的需要都取之于动物。
而中国人受农业文明的影响,在其传统的饮食结构中,主食为五谷,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我们通常称之为“素菜”,通常只在年节里才加进荤菜。
这一饮食习惯又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之更加明显。
佛教认为,动物是“生灵”,而生灵是不可以杀灭的,更不能食用。
佛家提倡的“戒杀放生”等思想,与儒家的“仁心仁闻”观点相契合。
加之道教亦忌食鱼肉荤腥,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同时也推动了蔬果类植物的栽培与烹调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豆类制品技术的发展。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类食品的比重。
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也明显在增加,中西方饮食结构已逐渐趋向融合。
中西方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还表现在西方人喜食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餐桌上少不了冷菜。
而中国人喜欢热食,除正菜前的几样小碟是冷菜外,主菜都是热的。
在中国人看来,热菜凉了,就少了许多味,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来,俗话说:“一热三鲜”就是这个意思。
3、饮食方式的差异饮食方式也即怎么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是聚餐围坐,共享一席。
人们相互敬酒、劝菜,要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尊敬、礼让的美德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特别是在各种年节里,更是借饮食而合欢。
这种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它是以氏族宗法观念为基础的。
会食方式首先在家庭及家族中普遍存在,继而推广到家族之外。
中国人常通过这种用餐方式来教化和表达各种“礼”,来反映长幼、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以及交流感情。
由于这种围坐共饮的方式迎合了传统家族观念,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家庭稳定和促进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的作用,所以长久地流传下来。
合家老小,欢聚一堂宴饮也确是一种天伦之乐。
但同时这种用餐方式也有它的弊端,主要是不讲科学、不卫生,浪费也很大。
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种弊端,开始改革,如我国的国宴已实行了分餐制,但在全社会尚有待于普及。
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
在西式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西方分餐制中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就是自助餐。
就餐者各取一套餐具,从已准备好的食物中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
这种用餐方式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不必在餐桌上将所有的活动公之于众。
所以在西式饮宴上,食物只是一种手段和陪衬,而不是全部的目的,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在这一点上与中国的大一统文化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特别是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社会大力提倡平等、自由、人权、个性解放等精神,使人的个性及自由意识得到极大的张扬,造成了一种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的文化环境。
更重要的是,这种用餐方式文明、卫生,符合科学精神。
4、烹饪方法的差异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
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
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餐工艺的变化较为复杂,很多菜点都费工费时,点缀过多,进盘的很多不能食用,不但造成原料的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
中国厨行有句话:“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强调厨师个人对原料的选择、分档使用的重要性,也就是原料的标准对菜肴的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
再者,西方人进食的目的首在摄取营养,只要营养够标准,其他尽可宽容,因而今日土豆牛排,明日牛排土豆,厨师在食客一无苛求极其宽容的态度下,每日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当然无趣味可言。
西方的烹饪方法不像中国那样复杂多变,西餐的装盘立体感强,可食性强,所有进盘的食品绝大多数都能食用,点缀品就是主菜的配菜。
西餐的原料多选择新鲜、无污染、天然、操作工艺自然的,尽量发挥其本味,干货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供应商已根据原料的特点,使其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厨师不再是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确定使用哪种原料。
5、用餐礼仪的差异在礼仪方面,中西之间更显不同。
在中国古代的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
《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
”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
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
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劝人家吃,也不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
吃东西时不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
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6、用餐器具的差异。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之以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
中国烹饪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讲究“美器”,把饮食当作艺术活动来对待,不仅要一饱口福,还要从中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属刀叉,主要有不锈钢或镀银、纯银等餐具,以及各种杯、盘、盅、碟,也是各司其职,不能混用。
但西餐在装盘配器上不象中国人这样强调艺术美,其餐具的种类、菜肴的造型,都较为单调。
简言之,西方人重在食物的内容,而中国人则强调菜肴的形式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日益增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
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互补与兼容。
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