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下的教育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理念下的教育反思
【摘要】从理论上明晰“人本”的教育理念及取向是“以人为本”教育实践展开的重要前提。“人本”理念强调具体的人作为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及其对人的价值突出人的具体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人的发展的生成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应以人的具体性、差异性为出发点淡化教育的标准化、符号化和理想化从划一性教育走向差异性教育、从符号化教育走向自然化教育、从预设性教育走向生成性教育。
【关键词】人本;以人为本;教育取向[中图分类号]G40
作为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教育“人本”理念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不能不思考的。如果以“人本”理念来透视教育现行的教育从教育制度到教育实践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教育真正体现“人本”理念那么教育又应当是怎样的呢?
一教育“以人为本”的理据
在思想史上人本的哲学取向其源可溯至普罗塔哥拉“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论断。普罗塔哥拉的论断乃是基于认识论的它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人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从“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本”核心的理念就从“人是认识的主宰”转向“人是实践的目的”。因而“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就演化为“人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席勒在从本主义研究》中的论述可以看作是这一转向的标志。席勒
说:“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哲学不应该借助一开始便抽象……来脱离真实的生活问题。”席勒的论述表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在其中的两个基本的规定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及人的需要之满足作为归宿。
人的本性是一个人类理智几千年来所欲探求而未得答案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看它所反映的是人对不同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的规定性的把握意图即人之成为人的相同属性。然而人的最大的相同点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同即人的差异性乃是人的本性。这样说并不意味我们在此抹杀人的相同的属性。相对于非人的存在人有共同的属性;而相对于人自身人在相同之中亦彼此不同。人有需要这是人的共同属性;而人的需要在具体内容上则又彼此相异这就是人的差异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差异性亦归属于人的本性。
近代对人的理解是本质主义的近代人是本质主义的产物。它从抽象的科学世界来看人因而人是抽象的自然人或理性人。现代以来这一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人们更多地基于生活世界来观照人因而人是生成性思维方式的结果。现代人是生成的人。尼采说:“两种最伟大的哲学观点:a生成、发展;b生命价值观——这两者被我以决定性的方式糅合在一起。一切都在生成在永恒地回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本”理念的变化。
本质主义以理性的立场来看待人及人的属性人被抽象化和类型化。由此而导致在实践活动中本质主义只考虑人的共同性而忽略人的差异性此时实践的出发点便是抽象的人而非具体的人。人本主义则基于“人本”理念强调人的具体化和差异性突出具体的人作为实践活动出发点的重要性及对人的价值。“人本主义要包括个人心灵的全部丰富多彩的东西而不是把它们全部压缩为一个单一的类型的‘心灵’……还包括每个人的心灵的心理财富以及它的兴趣、感情、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可以说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惯性及思维的惯性尽管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发生成的观念现实生活却仍然是以本质的观念而展开。“人本”理念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在实践中发出的向本质主义挑战的行动号角。
“人本”理念不仅在出发点上与理性主义相对立在归宿上也持有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立场。在“人本”的理念中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一切活动为了“人”而展开的人成为目的。而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兴趣、感情、意志、抱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关注并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使其得以充分地展现。在“人本”理念的支配下实践活动成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的手段与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具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尊重社会则为人的地位与尊严的保证提供各种条件。人尽管是对象f生存在物然而对象I生存在物却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对人的控制。而在非人本的理
性理念的支配下人成为手段而非目的成为被实践活动所控制的对象。人的尊严失落人的价值被弃置人被虚无化和精神化人的受动性在虚无化和精神化中得到无限放大。
二当下教育的“非人本”表现
以“人本”理念来观照教育则现代教育明确无误地显示出本质主义的特征还没有走出本质主义观念的阴影。随着工具理性的乖张、价值理性的湮没教育愈来愈表现出非人本的特征。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归宿是人这一语序不同而内涵一致的命题任谁都不会有反对意见而且各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主张也都是从这一命题出发的。然而看上去非常明确而又合理的命题可能恰恰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样是从此一命题出发不同的视角观照下的“人”之本意却可能会导致绝然不同的教育实践。以“人本”理念审视教育则学校教育真的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吗?对现行的教育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如果说它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也是抽象的而非现实的具体的人。
非人本的教育在抽象的“人”的理念下以普遍性取代个别性以标准性取代差异性。结果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在教育中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而变得虚无化和精神化。以无差异的个体的存在为出发点以某些外在的需求为归宿。标准化、齐一化、理性化成为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标准化本身即以共同性为其基本的前提。从教育形式、教育制度到教育内容乃至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等无不展示其标准化的要求。教育理论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则确
定无疑地向所有的人宣示其为教育的标准化提供依据的旨趣;教育制度则是通过其对各种教育行为的约束而使得教育标准化由可能导向现实;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则对标准作出具体的诠释。外在的单一的教育目的则宣布齐一化的教育之合法性。在这里教育的一切均以实现预先确立的教育目的为准则。教育评价则更以直截了当的方式宣告教育齐一化的态度。教育的理性化主要是通过教育计划及对学校教育在人的生成过程中所具有的无所不能的作用而表现出来。在这里没有学校教育所不能够做到的因而人的理性能够彻底地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够控制教育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