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彭龄教授辨治心悸思路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彭龄教授辨治心悸思路浅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王晓丽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西医学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以及贫血、低钾血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出现心悸。许彭龄教授从医50余载,是国家级师带徒名老中医之一,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造诣颇深,现将许老辨治心悸的临床思路和特色总结如下:
一、病机特点
(一)、心虚失养为主,复被邪扰
如仲景所说:“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可见心悸之证以虚为主,提出心虚失养是心悸发病的根本,因虚致瘀生痰停饮。心为火脏,位于胸腔之内,胸为阳,火亦为阳,两阳相合,故心为阳中之太阳。阳主动,阴主静,心脏能不停地搏动,主血脉与神志,莫不以阳气为先决条件。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损伤心之阳气,皆可导致心悸的发生。心所养者血,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悸悸而动。
(二)、以心为主,五脏相关
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诸脏的盛衰密切相关。心
为君主之官,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同样,其他脏腑病变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于心。只不过因不同年龄、病程、病情、不同个体而各有侧重。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病则气血逆乱,神明不安,临床表现以心悸胸闷气短失眠为主症。肺主呼吸主治节,心肺之气相合,则血脉通达全身。肺失朝百脉之职,不能通调水道,水津不布,聚于肺而成痰饮,痰饮内结,可阻遏胸阳,使心气郁滞。心主血,脾统血,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血虚则心失所养,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可致脉道不利,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水停心下,心不自安,均可发为心悸。
心主血,肝藏血,肝与心为母子相关,以血相养,肝血虚则心血乏,心脉失养。肝主疏泄而调气,肝气畅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缓,气血运行失调。
肾为阴阳之根,与心水火相容,阴阳相济,肾之阴精可助阳化血,肾之元阳可辅心通阳,若心肾不交,水火失济,相火扰乱心神,则心悸不宁。久患肾病,肾精亏虚,命门火衰,精亏不能生血以上养于心,火衰不能温化水液而水饮内停,心失所养,水气凌心,也成心悸。
可见,任何脏腑的功能失常,都可能影响到心脏的正常功能。治疗时需重视脏腑相关,分别调和五脏以复脉律。一般情况下,心脏本身虚损致病病情较轻,兼夹证少,临床仅以心慌胸闷、气短乏力为主,而与它脏并病则病势较重。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判断疾病程度,决定治疗用药的先后缓急,避免单纯补心影响疗效。(三)宗气不足
张景岳认为《内经》“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所指的就是心悸怔忪之类,指出“宗气无根,气不归元”是其产生的机理。即虚里动甚,急促难耐,喘息如绝,由宗气不守所致。《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许老认为,宗气为积于胸中之大气,“贯心脉以行气血,走息道以行呼吸”,从而推动心肺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正常情况下,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若动而不显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若动而应衣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象;宗气绝,则心脏搏动消失。
二、辨治特点:
由繁至简,许老将心悸的辨治归纳为两大类:即心失所养和心被邪干。
心失所养:
(一)心阳(气)不足
心气不足:气短乏力、头晕汗出、动则加重,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当益气养心,镇惊安神,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阳不足: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当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汤加减。
心肾阳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补益心肾,宁心安神。四逆汤加减。
(二)心阴(血)不足
心阴不足:心悸而烦、少寐多梦、口干盗汗、口舌生疮、舌红
少苔,脉细。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天王补心丹主之。
阴虚火旺:心烦少寐,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治当滋养阴血清热。朱砂安神丸主之。
阴虚阳亢:上症兼见头晕目眩,行走不稳、手麻肢颤脉细弦、或结代,舌光无苔。治当滋阴补血、平息风阳。三甲复脉汤主之。(三)心阴阳(气血)不足
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脉细弱,治当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主之。小建中汤亦主之。
阴阳两虚:多继发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脉來结代,心中悸动不安。治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炙甘草汤主之。
心被邪干
因惊作悸:气短神疲,惊悸不安,心虚胆怯,舌淡苔薄,脉细数。治当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减。
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
瘀阻心脉: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三、用药特点
(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语出《难经》第十四难:“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是五脏之损的治疗法则。其中“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为心系病证之治疗大法,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老认为,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可以化气和阴阳,《伤寒论》中的桂枝十八变,就是在桂枝汤化气和阴阳的基础上加味而来,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扶卫气以助心阳;桂枝加龙牡汤调营和卫,镇心安神;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资助营卫气血,养心安神;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等等。
(二)五脏相关并治
许老对心悸的证治,不独着眼于心之本脏。以“五藏相通,移皆有次”(《玉机真藏论》)。心悸发病以心为主,但与五脏六腑皆相关,正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治疗时充分考虑脏腑间生理和病理的联系,分清标本主次。益气不仅需益心气,还应根据辨证,分别治以补肾气、调肺气、补中气、疏肝气、温肾阳、滋肾阴等。
(三)注重升提宗气
许老认为,宗气不足的病理表现分两类,宗气亏虚与宗气下陷。宗气亏虚则鼓动无力,气血斡旋失职,无以营养头目诸脏,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劳力后胸闷、气促,脉迟,或细弱。在整体辨证论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