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能力论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例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引言:数学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借助于这些素养,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收集并提供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识别收集整理寻找表达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分解或整合训练,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的五步问题解决过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而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问题的确认、问题的定义、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问题的表征、资源的分配以及监控和评估。
笔者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具体表达为这几步:数学问题的识别,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解决方法和策略的寻找,解决过程的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
1.数学问题的识别所谓的数学问题识别是指学生能透过具体情景,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
只有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是什么数学问题,才有可能去着手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同时,我们还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识别,识别出各类问题的特征,为后续解决问题作好最初地准备。
【例1】实验小学500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小红手中的座位票21排38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请你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三年级)学生看见题目后,不应该是简单的猜测,而是应该意识到座位是否够,与电影院拥有的座位数有关,只要能求出“电影院的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够不够”的问题就解决了。
从题目来看,、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善于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效果研究。
首先,论文强调了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它不仅促进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其次,通过分析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评估与反馈以及学习环境的策略,揭示了如何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并展示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策略,学生培养,任务设计引言: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学术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是未来社会和职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问题解决不仅仅是数学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涉及到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和坚韧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需要更多地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教师如何通过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评估和反馈等方面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策略的研究,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未来学术和职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这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学术发展的基石。
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公式和定理的堆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通过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数学成绩。
问题解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_数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所在,结合具体情况来讲,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着数学成绩差、解决问题能力低的问题,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影响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小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成绩,解决数学教师的烦恼。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就是指小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小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应用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有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就会有着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意义重大。
1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能力低的原因一是,教学者的影响。
可以说,教学者的认知水平决定着小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二是,学生自身的影响。
这一影响因素包括已有学习经验、个性品质、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等。
学生是否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策略,最后还是由学生内因决定的。
这种差异就体现出在解决问题对策的是否科学、是否合理,从而对灵活运用策略能力有所影响。
三是,来源于教学课程与教育教学的影响。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在课堂中进行的,教学课程与教学组织质量的高低都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积极合作,确保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
若是课程与课堂教学没有为小学生提供反思和研究的空间,不但很难以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也会阻碍着他们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措施2.1灵活转换题目中的条件:在数学问题中有很多含蓄的信息,这些含蓄的信息,小学生一般很难弄懂,这就需要教师带领着小学生,懂得将含蓄的信息转化成直接的信息,并进行应用。
(1)将抽象的转化成为具体的。
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有324人,四年级学生人数是三年级人数的3/4,求三年级共有多少学生?数学教师可带领学生将四年级人数是三年级的3/4抽象条件转化成为四年级人数是324人的3/4。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论文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论文概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知识。
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并分析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就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
数学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数学素养就会全面得到提高。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有些数学解决问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
就要求解决问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
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我结合近几年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飞尘扬沙和风暴天气,编了一道由于森林面积越来越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后又经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森林面积逐步增加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题。
让学生不只获得了解题的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
二、注重合作交流,提高解决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差异,对每一道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看法。
小学数学论文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文/曾林春数学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目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可见,新课程标准中的“解决问题”目标不同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应用题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呆板的情况,以情景、对话等方式出现,例题和习题安排形式多样,如图画、卡通、表格、文字等。
这样创设出的情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
但我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与小精灵的对话连成一道例题,把解决问题简化成了解应用题,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够强,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条件的先后顺序,不能正确处理情境中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主探究,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只能又回到单一的应用题教学中。
我认为课堂教学,如同和学生一起经历一次次难忘的旅程,如果教师只为了引导学生到达“终点站”,那么就会忽略旅途中的“美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省去了让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有违课改精神,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情境图给学生展示才能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参与分析问题,知道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因此教师在教学和复习时,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呈现方式,培养学生善于从各种生活情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寻求数学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学会概括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外,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思维的游戏或者题目,让学生在游戏和习题中培养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有关数学逻辑推理的智力题目,或者进行一些数学谜题的比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分析问题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问题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可以组织一些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分析其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能力。
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活动,比如数学建模比赛、数学奥赛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外,老师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协助、交流和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希望未来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够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编者注:此文章仅供笔者参考,具体培养方法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论文概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基础以及意识培养阶段,数学这样一个带有启发性质的课程可谓至关重要。
而以问题解决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以及逻辑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同时制定明确的教学方针,也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学问题指的是一个同数学有相关联系能够被意识到但是又无法彻底理解的一个状态。
通常来说,站在广义的角度,数学问题就是现实世界总数量关系同空间形式碰撞出的困难与矛盾,而站在狭义的角度,数学问题就是需要解决或者证明的数学题目。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数学问题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数学问题一般涵盖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按照问题的設计定义及得出的结论分类,可以将数学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以及开放式问题。
而解决问题指的是根据问题的设定,到已知的对应关系,进而解出需要解答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数学问题涵盖了计算题、应用题、文字题。
一、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意义1.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提高其数学方面的素质修养数学问题的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这是其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的基础。
数学问题还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如果能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能够表示其在数学方面具备着良好的素质修养。
而数学素养包括多个方面,不仅涉及到思维能力以及观察力,还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应用能力,因此,我们能够认为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提高其数学方面的素质修养。
2.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意义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样就能够意识到数學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能够对数学的价值意义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久而久之,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有了一个明显的提高。
例如,能够将“鸡兔同笼”、“插旗干”这些传统问题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应付课本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一堆公式和计算的堆砌,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项关键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法,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
一、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增强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具体问题是通过实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抽象问题是把问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应该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并进行尝试和验证。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合作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五、培养总结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总结,并让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之处。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
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5篇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界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年级的教学应该侧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灵活性,并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解决问题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使学生根据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如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对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申报了关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
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时刻的关注对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数量关系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无论是总体目标还是分段目标,都明确表述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这一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标志。
因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所探讨的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处于一种核心地位。
然而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及如何培养他们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是很清楚。
作为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板块,“解决问题”伴随着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这对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新方法值得每一位数学老师思考。
1、使学生有一定的数学意识,能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地过程和结果,并对自己的解题方案进行反思。
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1. 引言1.1 引言数学是一门普遍受到重视的学科,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建立数学基础的重要时期。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更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素质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有效的培养策略,帮助小学生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
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也是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训练,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参与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出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的有效实施,相信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将会得到有效地提升,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字数:257】2. 正文2.1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技巧,动脑思考、灵活推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
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的基本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 引言1.1 概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1.2 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解决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对小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技能之一。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和耐心。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学生需要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办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性格和毅力。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
小学低年级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论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导性学习方式,通过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成长。
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情,我研究的课题《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有三年,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做为教师我们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我们决不暗示。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引导学生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策略才是目的。
多年来做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动性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5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荐5篇)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就是解决问题(应用题)部分,而解决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教师必须制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喜爱解决问题的兴趣,长期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数量关系的研究与分析能力,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小学新一轮教材实施后小学数学“应用题”改名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更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突破的一关就是处理应用题即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W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难点,也是重点,许多学生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考试,一遇到“解决问题”就一筹莫展,直接放弃。
在教学中教师遇到那些数学功底不扎实,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无可奈何。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我多年数学教学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学生爱好的东西,喜欢的学科学生才有学习积极性,自发的、主动的去学习、去探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数学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
学生的数学生活实际主要包括: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功底、对数学的敏感度、对数学的兴趣程度、所处的生活环境等。
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因材施教。
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向外拓展、向前延伸。
教师举例题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到不陌生,学生认为,这个例题与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教学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掌握“跳一跳,能摘到苹果”的原则。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育论文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育论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育论文[摘要]小学数学教育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阶段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正处在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关注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在知识掌握方面更加的扎实,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诸多数学问题的学习难题,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解决;小学数学;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将问题作为根本载体,通过运用恰当的提问和解疑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增强,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与效率,数学教师要注意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丰富数学教育内容,合理设置数学问题,加强对学生问题思考的引导,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根本提升。
一、合理提问,激发问题意识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大量的疑问,而这些问题需要被不断地发掘和利用,以便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载体。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提高学生的提问主动意识。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提问方法,问题的质量是关键,只有保证问题合理和富有针对性,才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
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趣味性强,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欲望,增强对学生探究解决的吸引力;拥有实际意义,可以推动学生学习与教学进展;理解简单,针对性强,提出的时机恰当。
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于是可以先从教师提问着手,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后,再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和自主探索。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比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习到的分数和商不变的性质存在着哪些关系?它们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回忆和复习以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处理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在形式上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这种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密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数学问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个个问题时,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愿意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三、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可以通过提问、情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2. 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机会问题解决能力需要通过实践和练习来培养。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机会,让他们不断地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改进方法。
3. 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决方法数学问题往往存在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一、引言1.1 研究背景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学科之一。
小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有效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法,提供科学的数学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小学教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概述2.1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定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需的思维过程,包括问题的理解、问题的分析、问题的建模、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法和检验解决的结果等。
2.2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3.1 提供问题情境通过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3.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
包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学习和掌握使用工具和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4.1 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兴趣。
4.2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实际问题与抽象问题相结合、提倡团队合作和分享经验、鼓励学生挑战和克服困难等方面提出了培养策略。
通过持续学习和练习、重视情感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以及认识到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游刃有余。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实际问题、抽象问题、团队合作、挑战、练习、情感态度、自信心、全面素质教育。
1. 引言1.1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往往需要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和线索,找到问题的关键点,通过推理和分步骤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一环。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推理、概括和判断等思维方式,从已知条件出发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在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并最终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训练。
让学生分析图形的对称性、找出数字间的规律、推理数列的变化等。
通过这些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训练。
给学生提供一些带有逻辑关系的命题,让他们通过推理找出其中的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的习惯,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数学难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1.引言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而问题解决能力又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下,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公式和定理,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缺乏重视,往往将问题解决能力简单地定义为计算能力,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逻辑推理能力。
此外,教材内容单一,缺乏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需要动脑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坚韧的意志和耐心,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挑战性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能力论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摘要: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成为更好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
因此,“问题解决”必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主体意识;应用意识;创新精神新课程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这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展示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在数学学习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要有问题可“解决”,问题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由老师提出,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1)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教学、学习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有趣味性,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探究。
(3)较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境是学生熟悉的。
(4)有针对性,问题的出现时机适当,难度适中。
要使学生发现好问题,必然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
1.找问题的方法。
(1)在知识的“来龙”上去找。
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就提出“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2)在知识的“怎么样”上去找。
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那就在此提问,如:“比的基本性质”,就得有意提出“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去找。
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
如:“简便计算:288+135+12=288+12+135”就可以提出“为什么这样算?”(4)在知识的“归档或分类”上去找。
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在此提问。
如:“应用题”教学中,就可以根据题型归纳整理,使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5)在知识的“去脉”上去找。
如果学习某个知识不了解它的作用,也一样可以提问。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提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有怎样的关系?”2.提问题的方法。
(1)追问法。
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如:“15/30=1/2为什么可以这样算?”(2)反问法。
根据教材或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提出问题,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如:“5×7=35,7×5=35,难道5×7和7×5完全一样吗?”(3)类比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联系。
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
例如学习“8的乘法口诀”时,便可联系“6、7的乘法口诀”提出问题:8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8的乘法口诀?前后各句口诀之间有什么规律?等等。
(4)联系实际法。
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如:在“小括号”教学中,教师提出应用题:“给你一项工作,要求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一天总共要做几个?”学生列式:12×(3+4)=12×7=84(教师)提问: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从而引出“括号”。
二、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既然“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己对教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为此,在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
1.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
要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中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把学生获取知识作为终点,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趣,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呈现给学生的算理、定义、法则、公式等教学结论“活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出示带有方格的几个三角形,问学生谁能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很快算出了结果。
接着出示不带方格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算出它们的面积,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拼、摆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最后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那种重教法、轻学法的状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以这样来展示公式的推导过程。
(1)操作试验。
(2)推导学生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3)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学习效果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进程。
三、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它们的圆心在哪里等等。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储存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3.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
为此,一位老师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
4.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教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
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
教了“比和比例”后,一位教师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度。
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这时阳光正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
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影子长的2倍。
(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
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
”四、反思概括,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1.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提出一些疑问:“你能根据“9+几”的计算方法计算“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车轮子要制成圆的?”……同学们之间也常常开展互相质疑活动。
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例如,在长、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中,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有的学生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教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方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中国因土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
疑问萌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
2.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圆的周长计算》一课中,一位教师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
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
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
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
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层层设疑的提问,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既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再要为学生提供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激发学生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