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复习课程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峡
初中地理教案:长江三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资源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特点。
2.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意义。
教学难点:1. 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和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水利工程等内容。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长江三峡的宣传片,让学生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长江三峡的认知和印象。
二、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及形成原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
2. 教师讲解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
三、长江三峡的特点(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江三峡的地形、地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特点,教师进行总结。
四、长江三峡水利工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和意义。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保护长江三峡生态环境(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水利工程等内容,使学生对长江三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问环节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保护长江三峡生态环境方面,学生们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
六、案例分析:三峡大坝的建设与影响(10分钟)1. 教师展示三峡大坝的建设过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大坝的建设情况。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分析三峡大坝建设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并指出大坝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2024年《三峡》复习课件
2024年《三峡》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2024年《三峡》教材第四章“长江流域的生态与经济”内容进行复习。
详细内容包括:长江三峡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发展历程及现状、三峡工程建设意义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江三峡的自然地理特征,理解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使学生了解三峡工程的建设背景、意义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三峡工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教学重点:长江三峡的自然地理特征,三峡工程建设意义及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壮丽景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出长江三峡的自然地理特征。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第四章中的例题,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随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4.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三峡工程建设背景、意义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7. 互动提问(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江三峡自然地理特征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3. 三峡工程建设背景、意义及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长江三峡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三峡工程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谈谈你对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的看法。
2. 答案:(1)长江三峡位于我国长江上游,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地形险峻,景色壮丽。
(2)三峡工程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库区淹没、地质灾害、水质变化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库区移民、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发展等。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三峡工程大坝总长 2 309。
47 m ,由河床泄洪坝段及其左右两侧厂房坝段和两岸非溢流坝段等组成。
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的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183 m。
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为经济合理地做好坝基处理设计,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一、工程地质条件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 主要有: 两岸 F23、F9,河床F7、F4、F410~F413等;其次为陡中倾角的NE~NEE 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张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较差,少数呈松软状,风化强烈,主要有:左岸F215等; 缓倾角断层少见.裂隙走向与断层近一致,亦以陡中倾角的NNW、NNE组为主,多显压扭性; NNE、NWW组次之,多具张扭性;裂隙多闭合,长度一般 2~5 m,少数 10~ 20 m ;缓倾角裂隙不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左岸 F7附近及 F7和F23之间。
岩体自上而下分为全、强、弱、微四个风化带,全强风化带平均厚 15~ 30m,弱风化带平均厚 9~10 m。
岩体有沿陡倾角断裂构造面,局部加剧风化的特征,风化深度一般至微风化顶板以下10~30 m。
案例第一章绪论_工程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至175米时,三峡大坝前会形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淹没区―――三峡库区。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淹没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涉及到湖北省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重庆市主城区及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石柱县、忠县、开县、丰都区、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等。
其中秭归、兴山、巴东、巫山、奉节等9座县城和55个集镇全部淹没或基本淹没。
三峡工程规划图三峡工地鸟瞰图三峡工程地质原貌图三峡库区自然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暴雨洪水频繁,地质灾害严重。
据调查,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是滑坡和崩塌,已查出库区两岸规模较大的崩滑体2100余处。
按稳定状态估计水库蓄水到175米后,不稳定和潜在不稳定的崩滑体1130余处。
此外沿有泥石流沟90余条。
蓄水后水库塌岸也将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在三峡库区范围内存在着众多工程地质问题:库岸稳定性问题∙水库诱发地震问题∙水库渗漏问题∙水库浸没问题∙水库淤积问题∙移民问题★Vajont滑坡1963年10月夜间发生在意大利北部山区的Vajont水库,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滑坡灾害。
该水库库容10亿立方米,坝高26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双曲拱坝。
水库蓄水造成水库岸坡地下水位的相应抬高,地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2.6亿立方米的石灰岩山体以20M/S以上的速度滑入水库。
最大涌浪高度250M,越过坝顶高度达150M,库水迅猛泻向下游。
洪水摧毁了下游数公里以内的5个村庄,2600人在梦中死亡。
该水库也因滑坡填入而报废。
地质剖面图变形与库水位、地下水位、降雨量的关系曲线★武汉三眼桥十八层大楼倾斜1995年12月,武汉市三眼桥的一栋十八层住宅楼由于发生倾斜,建设部命令定向爆破炸毁。
水利工程土力学教学课件:7.2 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坝区渗漏和水库渗漏一样,主要沿透水层(如砂、 砾石)和透水带(断层、溶洞)渗漏。
1.松散沉积物地区的渗漏分析
松散沉积物地区坝基渗漏主要是通过古河道、 河床和阶地内的砂卵砾石层。其颗粒粗细变化较 大,出露条件也各异,这些均影响渗漏量的大小。 如果砂卵石层 上有足够厚度、分布稳定的粘土 层时,就等于是天然铺盖,可起防渗作用。
因此,在研究松散层坝区渗漏问题时, 应查清土层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
2.基岩地区渗漏分析
岩浆岩(包括变质岩中的片麻岩、石英岩)区的坝基一般较为理想, 对基岩来说,可能渗漏的通道主要是断层破碎带、岩脉裂隙发育带和裂 隙密集带以及表层风化裂隙组成的透水带。只要这些渗漏通道从库区穿 过坝基,就有可能导致渗漏。
7.2 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目录
CONTENTS
1
坝基稳定问题
2
坝区渗漏问题
01
坝基稳定问题
引言
隧道、引水渠等
坝、闸等
•
水工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建筑物,取水和输水建筑物及泄水建筑物
三大部分组成。
溢洪道、泄洪洞等
•
作为水利枢纽主体建筑物的拦河大坝,其安全稳定常为决定水利
工程成败的关键。
• 常见坝区岩体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有坝基稳定问题和坝区渗漏问题。
(2)岩基容许承载力的确定
工程中通常用地基容许承载力来将地基沉降变形量限制在一定容许 范围内,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运用。
R g 岩基的容许承载力是指岩基在荷载作用下,不产生过大的变形、破 [ P] 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一般用单块岩石的极限抗压强度除以折减系
数得出。
三峡复习课课件
降水充沛
三峡地区降水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次之,春季较少。
亚热带湿润气候
三峡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
灾害性天气
三峡地区灾害性天气较多,如暴雨、洪涝、干旱等。
03
三峡工程的设计与功能
总结词
遵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详细描述
三峡工程的设计理念是遵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长期效益。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实现工程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经验,为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研与技术创新
02
三峡工程的地理环境
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
长江三峡
山地丘陵为主
峡谷地貌
三峡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最高峰为神农架,海拔约3105米。
要点三
THANK YOU
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要战略方向。三峡工程作为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三峡工程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三峡工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新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利用其丰富的水资源开展水力发电、利用其广阔的土地资源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02
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建设后,下游的水量减少,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峡复习课件》公开课课件PPT课件
航运效益
改善航运条件
三峡工程改善了长江上游的航运条件,使得长江 全年通航成为可能,提高了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 能力。
促进沿江经济发展
随着航运条件的改善,长江沿岸地区的物流、交 通等基础设施得以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沿江地区 的经济发展。
减少洪灾损失
通过三峡水库的调蓄,可以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 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电效益
巨大电能产出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 瓦时,可以满足华中、华东和南方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清洁能源供应
智能化发展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三峡工 程的智能化管理和运洪、发电等基本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 展三峡工程在航运、旅游、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 综合效益。
面临挑战及应对策略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确 保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整合资源
将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和工程景观进行 有机整合,形成多样化的 旅游产品组合。
突出特色
重点开发具有三峡特色的 旅游产品,如三峡游船观 光、水利工程科普游等。
提升品质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 水平提升,提高旅游产品 的品质和游客满意度。
旅游市场定位与推广
市场定位
以国内外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根据不同游客需求进行市场细分 和定位,如高端度假游、亲子游、研学游等。
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滑坡等 地质灾害,对上游地区的自然环
《三峡》复习课件
《三峡》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江三峡的基本地理知识,了解其地貌特征和气候类型。
2. 通过对长江三峡历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旅游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及其历史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地图、长江三峡景观图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如三国时期的古战场、白帝城、屈原故里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享自己去长江三峡旅游的经历,讨论长江三峡的旅游资源。
4. 例题讲解:分析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优势,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长江三峡旅游地图,标注重要景点。
六、板书设计1. 《三峡》复习2. 内容:地理位置: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平原之间地貌特征:峡谷地貌,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史文化:三国古战场、白帝城、屈原故里等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
(2)分析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内涵。
(3)列举长江三峡的旅游资源,并说明其优势。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长江三峡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仍有困难,需加强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实地考察长江三峡,亲身感受其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及其历史文化的理解。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和拓展延伸。
修建三峡大坝所涉及的地质问题
修建三峡大坝所涉及的地质问题一、选址1、美人沱花岗岩坝区的10个坝段,地质构造背景、岩性条件基本相似,地质条件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河谷地貌和岩石表面风化深度两个方面,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经比较,一类选择了中等宽河谷的太平溪坝段为代表,另一类选择了宽河谷的三斗坪坝段为代表。
前者适合于布置地下厂房,工程防护条件较好;后者适合于布置坝后式厂房,施工场地开阔。
这两个坝段均具备兴建混凝土高坝的地质条件。
2、为火成岩--闪云斜长花岗岩(以下简称花岗岩),三斗坪坝址就位于这一江段,是适于建设混凝土高坝的坝址。
往上游看,上游的白帝城至庙河,长141千米,为变质岩、砂岩、石灰岩;下游的莲沱至南津关,长20千米,为岩溶发育的石灰岩,均很难选出好的坝址。
如果再放大到南津关到重庆,长658千米,也只有这31千米是地壳深处喷发出来的花岗岩。
3、坝址的花岗岩,岩性均一,岩体完整,力学强度高,饱和抗压强度达100兆帕,相当于一万米的水柱压力;坝址区有两组断层(地质学上也叫断裂构造),规模均不大,倾角多在60°以上,且胶结良好。
这也是很难得的,因为国内外高坝坝址中,大多都有1条或数条规模较大的断层,而且断层之间大多夹有破碎带甚至像硬粘泥一样的泥化夹层。
4、岩体透水性微弱,单位吸水量一般小于0.01升/分,即在1分钟内、1米水头下、1米孔段长度范围内的透水量一般小于0.01升。
这在国内外的高坝坝址中也是很少见的。
大多是虽然总体上透水性微弱,但局部地段透水性较强,需要进行特别的防渗处理。
5、坝址位于前震旦纪多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结晶基底的黄陵背斜核部。
从区域地质背景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黄陵结晶基底区无活动性断裂及孕育中强震的发震构造,是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地块。
二、地质灾害1、泥石流其中在2010年7月15日晚12点,一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将长江三峡左畔的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掀翻了天”:集镇的农贸市场被泥石流整体掩埋;一幢5层楼房的1-3层被淤泥填满;大街上到处“飘”着冰箱、洗衣机,据统计,此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663万余元,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全篇
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三峡大坝, 环境之殇!_度娘这么说搜索三峡大坝环境地质问题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你想过吗?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是阿斯旺大坝。
当时的埃及政府和水利专家们认为。
修建尼罗河大坝是-箭数雕的高明之举。
首先,大坝既可以控制河水泛滥,又能够存储河水,以便在枯水季节用于灌溉及其它用途。
埃及的可耕地主要位于尼罗河两岸以及尼罗河三角州的洪泛区,建成大坝后可以大幅度扩大可灌溉的耕地面积,以适应迅速增长的人口。
其次,大坝建成后可以产生巨大的发电能力,为工业化提供充裕而廉价的能源。
再次,修造大坝所形成的巨人水库及对下游水位的调节,可以发展淡水养殖及内河航运。
确实,当阿斯旺大坝建成后,这些目标都一一实现了。
结果呢?说不出话了?不知道了?因为你…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这些当初未预见到的后果不仅使沿岸流域的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而且给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大坝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质肥力持续下降、沿尼罗河两岸出现了土壤盐碱化、尼罗河下游的河床遭受严重侵蚀、尼罗河出海口处海岸线内退等。
?几十年后,中国建成了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比阿斯旺大坝更大,成了世界第一大坝。
和阿斯斯旺大坝一样,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三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质岩性三峡地区地层自老至新出露比较全,除缺失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下统、石炭系上统和第三系外(白垩系或老第三系是否存在尚有争议),自前震旦系岭岭群至第四系皆有出露。
上述各系地层大多呈整合及假整合接触,不整合仅见于震旦系与前震旦系、白至系与前白至系、上第三系与下第三系之间。
地层分布具有以黄陵背斜核部的结晶岩体为界,分别向东、向西渐新的展布规律。
黄陵背斜核部,三斗坪一带为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类及闪长斜长花岗岩、闪长岩及花岗岩。
周围分别出露震旦、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系及三叠系中、下统地层。
《三峡》复习课件
《三峡》复习课件xx年xx月xx日•三峡基本情况介绍•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目录•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三峡工程的利弊分析•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01三峡基本情况介绍1三峡地理位置23三峡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境内,是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境内三峡大坝、葛洲坝水电站和向家坝水电站等长江干流上的三个大型水电站组成了三峡工程。
长江干流上的三个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是一个跨越多省的重要水利工程,其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跨越多省的重要水利工程03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度三峡工程每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度,为华东、华南等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三峡基本情况概述01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02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2309米,坝高185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坝之一。
三峡的工程目标三峡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防洪,可以有效地防止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水灾害。
防洪三峡工程为华东、华南等地区提供大量的电力供应,缓解了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发电三峡工程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使长江航运更加便捷、安全和快速。
航运三峡工程还可以实现长江水资源的调配,为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水资源保障。
水资源调配02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长江中游地区由于地势平坦、降雨集中,历来是洪水频发的地区。
长江水患长江三峡地区的峡谷和险滩,给航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航运受阻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长江上游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能源短缺建设背景建设历程开始筹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筹备三峡工程,经过多年的勘测设计和研究,终于在1994年正式开工。
完成建设三峡工程历时10年,于2009年全部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
提出设想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利用长江三峡建设水利枢纽的设想。
《三峡》复习课件ppt
三峡的形成和历史
三峡的形成
三峡的形成源于地壳运动和河流侵蚀的共同作用。大约在200 万年前,长江上游地壳抬升,形成了一系列断层,江水在这 些断层间形成了峡谷。
三峡的历史
三峡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上的重要航道。早在西汉时期,三峡 就已经成为航运的重要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峡逐渐成 为长江航运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重要的水电站之一。
THANKS
感谢观看
三峡大坝的建设对 于解决上述问题具 有重要意义。
长江的防洪能力低 ,洪涝灾害严重。
大坝的工程设计和结构
三峡大坝采用重力坝 型,由挡水建筑物、 泄洪建筑物、发电建 筑物和通航建筑物组 成。
挡水建筑物为混凝土 重力坝,最大坝高为 185米,坝底宽度为 124米,坝顶宽度为 40米。
泄洪建筑物包括深孔 、表孔和消能池等, 可同时进行高、中、 低三个洪水调节。
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峡大坝在国际水利工程中的地位
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
三峡大坝作为中国水利工程的代表,可以加强与国际水 利工程界的合作和交流,推动水利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世界瞩目的焦点
三峡大坝建设的技术难度和规模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焦 点,对国际水利工程界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水利工程形象代表
三峡大坝是中国水利工程形象代表之一,其建设成就和 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水利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其他功能
三峡大坝除了发电外,还有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 多种功能。防洪方面,三峡大坝可以调节库区水位,减 轻下游洪涝灾害;航运方面,三峡大坝改善了长江航道 条件,提高了航运效率;水资源利用方面,三峡大坝可 以进行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促进了区域水资源合理 利用。
04
三峡大坝的环境影响
《三峡》复习课件课件完美版
《三峡》复习课件课件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三峡》这一章节的内容。
具体包括:三峡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详细内容见教材第15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增强地理知识储备。
2. 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
重点: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地图、图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峡的兴趣,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 讲解:详细讲解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穿插讲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
a. 位置:长江上游,流经重庆、湖北两省(市)。
b. 地貌:峡谷地貌,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
c.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d. 历史:三国时期,刘备托孤;李白、杜甫等诗人留下著名诗篇。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三峡大坝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三峡工程建设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4. 例题讲解:分析三峡地区的地理特征,解释其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地图、图表,分析三峡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三峡地理位置2. 三峡地貌特征3. 三峡气候特点4. 三峡历史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并列举至少三个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2. 答案示例: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特点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
相关历史事件或人物:刘备托孤、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杜甫《登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掌握较好,但对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长江经济带建设,了解三峡地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时事关注意识。
三峡工程带来的地质问题
四、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
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 甚至还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将会使得全球的气候和海洋 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4.1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 时下泄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 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 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 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
由于三峡大坝主要是蓄水发电,水流作为一种物质持续 不断的输入或者输出,此外系统也会接受外界的太阳能、风 能等,所以该系统也是一个开放式系统。
按其岩相建造和岩体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工程 地质岩类:块状结晶岩类、层状碎屑岩类、层状碳酸岩类、 松软岩(土)类。
三、系统结构、输入、输出 3.1基础岩性:三峡大坝建在前震旦纪花岗一闪长岩岩基
解决措施: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 决污染问题,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4.2三峡大坝对气候的影响: 长江流域历经地球演变几百万年的雕刻,已经形
成了适合人类和生物生活的环境。三峡大坝把长江截 断,必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 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 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 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 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 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 境(好像中华鲟每年都要回游到长江上游去产卵,现 在的话就直接堵在三峡了,虽然相关部门每年会把他 们从三峡大坝这边丢到那边,但毕竟不是天然的)
2024年《三峡复习课件》教学课件20230807
2024年《三峡复习课件》教学课件20230807.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三峡复习课件》,主要包括教材第5章“长江三峡的开发与利用”和第6章“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与保护”两大部分内容。
详细内容涵盖长江三峡的基本概况、水利枢纽工程、航运价值、旅游开发,以及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保护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江三峡的基本概况、水利枢纽工程及航运价值,了解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保护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重点:长江三峡的基本概况、航运价值以及生态环境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板擦、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长江三峡的思考,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 新课讲解:(1)长江三峡基本概况:介绍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等。
(2)水利枢纽工程:讲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背景、主要功能、工程规模等。
(3)航运价值:分析长江三峡的航运条件、航运价值以及航运业的发展。
(4)三峡地区生态环境:阐述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长江三峡为例,让学生探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长江三峡复习2. 板书内容:(1)长江三峡基本概况(2)水利枢纽工程(3)航运价值(4)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长江三峡的基本概况。
高二地理必修3_《流域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知识拓展课件
时间 1931
淹没土地 (万公顷)
340
1935
150
1954 1998
300多 全流域
死亡人口 (万人)
14.5
经济 损失
13.45亿
14.2 3.3
3.55亿银 元
巨大
0.1526
1600亿
长江流域
防洪
自 然
气候特点:夏季风异常的年份,普降暴雨,
南北支流及上游川江等多股洪水叠加;
原 河流特点:流域面积广,支流多, 因 部分河道过分弯曲,汛期长,水量大;
角
度 总面积的1℅ 纳农村移民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
移 搬 迁 人 口 中 非农业人口移民随着城镇兴建、工厂搬迁仍可各就其业, 民 57℅ 属 非 农 一般不存在重新安置问题;移民环境容量实质上是指库区
结 构 业人口
农村移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的问题,其核心是耕地问题。
土 地
三峡工程共 淹耕地、园 地2.8万公
和矛盾。
2、开发性生态农业移民模式(后靠式移民安置模式)
移民安置立足于就地后靠,成功地创造了“线上一条路, 路边两排房,房后一片园”的后靠安置模式。
桐树湾村后靠安置模式
模式
内容
线上一条路
在淹没线以上修建一条公路,解决 交通问题
路边两排房 在公路两旁集中建设移民新居
房后一片园
就近为移民开耕地果园,安置生产 出路
开发性移民成功案例——桐树湾村
线上一条路(175米水位线)→解决交 通问题
沿路一排房→在公路两旁集中建设移 民新居
房后一片园→是指就近为移民开辟耕 地果园,安置生产出路
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1. 有利影响
①减小洪水对中下游生 态和环境的破坏 ②有利于血吸虫的防治 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 ④改善枯水期水质 ⑤调节局地气候 ⑥减轻污染及酸雨危害
《三峡复习课件》
三峡水电站的建筑结构与发电原理
建筑结构
三峡水电站的建筑结构包括大坝、发电厂房和泄洪建筑物等 。其中,发电厂房是用于安装水轮发电机组的地方,泄洪建 筑物则用于在洪水期间泄洪,保持水库的安全。
发电原理
三峡水电站的发电原理是基于水流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 原理。当水流通过水轮机时,水轮机叶片旋转,从而带动发 电机转动,产生电能。这种电能可以通过输电线路输送到电 网,供人们使用。
三峡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施工质量控制
三峡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材料检验、施工工序检查、质量检测等环节,确保了工 程质量。
施工安全管理
三峡工程采取了多种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包括定期开展安全培训、设立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安全装备等。同时建 立了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响应。
水流。
三峡大坝的特点与功能
防洪功能
三峡大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防洪。在洪水期间,可以开启 闸门,放水流入下游,以减轻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发电功能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每年可以提供大 量的清洁能源。三峡大坝的发电原理是基于水流产生的动 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
航运功能
三峡大坝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改善长江航运。大坝抬高了 水位,使得大型船只可以在枯水季节顺利通过长江峡谷, 提高了航运的效率和安全性。
。
三峡工程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14 年,当时秦始皇为了治理长江水 患,下令在三峡地区修建堤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峡工程逐渐 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利枢纽, 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发电
等多种功能。
三峡工程的地理环境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 市和湖北省之间,地处峡谷地 带。
三峡工程所在的长江上游是中 国的黄金水道之一,具有得天 独厚的地理优势。
三峡工程全面复习
三峡工程将进一步推动周边 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旅游 业、渔业等产业带动就业, 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三峡工程将不断引入新的科 技成果,如智能化管理系统 、先进的防洪技术等,提高 工程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谢谢大家
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白帝城、瞿塘峡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与辉煌。
02 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
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
三峡工程的起源
三峡工程起源于20世纪20年 代,由于长江流域频繁的洪 水灾害,政府开始考虑建设 水利工程以解决这一问题。
三峡工程的设计和规 划
三峡工程的设计和规划经历 了数十年的时间,包括了多 个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择, 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建设方案 。
三峡工程的能源效益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 水电站,每年可发电量超过 1000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 我国电力供应压力,推动了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
三峡工程的建设实现了长江 上游的防洪控制,减少了洪 水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保 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
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
三峡工程拥有多个发电机组 ,每年能够产生大量的清洁 电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 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能源 支持。
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的航道 条件,使得大型船只可以顺 利通过,提高了长江流域的 航运能力和效率,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
04 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
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
1 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
三峡工程的建立,改变了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和
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
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历时近 二十年,期间遇到了许多困 难和挑战,但通过科技的力 量,最终成功建成了这座世 界级的水利工程。
03 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问题
三峡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三峡水库的东端。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两部分,三峡工程大坝总长 2 309.47 m ,由河床泄洪坝段及其左右两侧厂房坝段和两岸非溢流坝段等组成。
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人民币,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
三峡大坝的坝体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为183 m。
基础最大压应力达5MPa,要求基岩坚硬完整,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大坝下游水深达 60~70 m,因而要求对坝基有可靠的防渗降压措施,确保大坝稳定安全。
为经济合理地做好坝基处理设计,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地勘和科学试验工作,查明了工程地质问题,验证了设计方案及参数,为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三峡大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一、工程地质条件
大坝基岩为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中间含多种岩脉,岩脉多与围岩紧密接触,基岩较为均一完整,力学强度高。
基岩中的断层以陡中倾角斜穿坝基的NNW、NNE组为主,规模较大,呈压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良好,空间展布具疏密相间的等距性,主要有: 两岸 F23、F9,河床F7、F4、F410~F413等; 其次为陡中倾角的NE~NEE 组,规模相对较小,具有张扭性,构造岩一般胶结较差,少数呈松软状,风化强烈,主要有: 左岸F215等; 缓倾角断层少见。
裂隙走向与断层近一致,亦以陡中倾角的NNW、NNE组为主,多显压扭性; NNE、NWW组次之,多具张扭性;
裂隙多闭合,长度一般 2~5 m,少数 10~ 20 m ; 缓倾角裂隙不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左岸 F7附近及 F7和F23之间。
岩体自上而下分为全、强、弱、微四个风化带,全强风化带平均厚 15~ 30m,弱风化带平均厚 9~10 m。
岩体有沿陡倾角断裂构造面,局部加剧风化的特征,风化深度一般至微风化顶板以下10~30 m。
基岩透水性微弱,70%~97%的压水试验段属微、极微透水,相对不透水岩体顶板一般在微风化岩体顶板以下 30~50 m。
地质缺陷部位,基岩透水性相对较强。
受岩体结构控制,基岩具有水流入渗迅速而疏干导排缓慢的特点。
二、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 基岩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三峡工程绝大多数坝段不存在浅层和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但左岸厂房 1~ 5号坝段及升船机上闸首部位,由于结构需要基础后方形成高陡开挖坡面,岩体中又存在不利的缓倾角长大结构面,有可能与其它结构面组合,构成影响坝基抗滑稳定的不利条件。
2. 基岩不均匀变形问题:河床建基面下局部存在15~20m 厚的卸荷岩体,表现裂隙张开,风化严重,透水性较强; 此外F9、F7、F23等断层、中堡花岗岩脉及局部顺断裂风化带,规模较大,构造岩强度较低。
受坝体荷载作用,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变形。
3. 坝基渗流问题: 虽然大部分的微新岩体单位吸水量小于1L u ,但坝基中存在贯穿上下游的断裂构造带,特别是NE~NEE向断裂及缓倾角裂隙发育带,对基础防渗不利。
三峡大坝1~5号坝段
三峡大坝1~5 号坝段位于左岸山体及临江斜坡部位建基岩体为微新闪云斜长花岗岩,岩体坚硬、完整,岩性均一,力学强度高,完全满足大坝建基岩体的质量要求。
但坝址区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坝基岩体被许多断层及裂隙切割。
其中构造裂隙以陡倾角 (大于60°)为主局部地段也有缓倾角裂隙及断层发育。
左区1~5号坝段为缓倾角裂隙相对发育区,该坝段建基岩体内发育有走向10°~30°倾向SE倾角20°~30° (倾向下游偏左岸)的缓倾角裂隙,还有少量的倾向下游的中倾角裂隙发育。
该坝段坝后布置坝后式厂房,大坝建基高程 85~90m,最低建基高程为22.2 m,致使坝后形成坡度约54°,临时坡高 67.8 m,永久坡高39.0 m的高陡边坡。
上述因素构成了1~5号坝段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
为查清1~5 号坝段缓倾角结构面的性状及空间展布特征进行的勘探工作包括大量的地表地质调查 ;在左岸坝段进行了不同高程的两层平硐勘探。
大量的大、小口径钻孔勘探等29个钻孔的特殊补充勘探等。
补充勘探线间距约为一个坝段宽度(约40m),同一勘探线内钻孔间距约 20 m ;采用了先进的钻孔技术,岩芯获得率为100 %。
对钻孔进行彩电录象,获取孔内岩体结构面构造及其性状资料。
在此基础上结合结构面性状及其长度的统计规律、已开挖面揭露的地质条件、资深地质师的判断、钻孔的布置等综合分析确定结构面的性状及其展布经过这些勘探工作,已基本确定了1~5号坝段坝基岩体内结构面的性状、展布及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
缓倾角结构面性状及展布规律
控制坝基滑动的长大缓倾角结构面(长度大于10 m 者)均为硬性结构面,其充填物多为绿帘石及长英质等坚硬物质,无泥质或较软物质充填。
长大缓倾角结构面大多数为平直稍粗面和粗糙面,平直光滑面仅占3.8 %。
结构面在走向和倾向方向大多被陡倾角面切错,切错距一般 3~10 cm ,其优势产状为走向28°(与坝轴线交角 15.5°,坝轴线为43.5°),倾向118°倾角25°~27°。
缓倾角结构面倾角小于15°的极少。
缓倾角结构面(裂隙) 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一致性。
3号坝段缓倾角结构面最为发育。
根据 23个特殊勘探钻孔的统计资料分析, 3号坝段长大缓倾角结构面平均垂直线密度达0.121条/m,相邻的2号及4号坝段坝基则仅为0.071~0.078条/m 。
即使是3号坝段,不同的钻孔及相同钻孔的不同孔段亦有显著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