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及重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养生主《庄子》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富于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篇。
《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
《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2)、①中心论点:掌握规律顺其自然②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哪些方面写 a、三年前的我与现在的我 b、良庖、族庖与我③用了事实论据
(3)、①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具有的普遍意义。
②识记本文是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4)、庖丁解牛: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形容记忆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5)、课后习题:
①、“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
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②、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养生之道:顺任自然。
论据:事实论证
③、“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人生态度是委运随化、无为而治。
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6)、课文字词及句式分析
养生主:主:关键
手之所触: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乃中经首之会之:的。
会:音节。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奏:进刀。
莫:没有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规律。
进:超过。
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
依乎天理:即“顺应自然”。
依:顺从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批:击。
郤:同“隙”,空隙。
道:同“导”,循着。
窾:空,指牛骨节空处。
因:顺着。
固然:指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筋肉相结处。
偿:试,指接触。
岁:每年更:换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用。
间:间隙。
恢恢乎:宽大有余的样子。
游:运转。
是以:所以。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虽:虽然。
然:这样。
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怵然:警惕的样子。
视为止:视力因此停留在一点上。
行为迟:行动因此迟缓。
提刀而立而:表修饰善刀而藏之善:擦试。
而:表承接
状语后置句:合于桑林之舞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2.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1)、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2)、课文分析:
①第一段“臣闻求木……”到“必积其德义”。
分析词句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以德义跟木、水进行比较。
用比喻方式强调国君积德义的重要性。
②课文第三段的“十思”用了排比的目的,是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力量。
③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
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原因和危害。
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
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④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⑤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
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
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运用概括事实论据,使文章精练扼要而警策。
排偶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理足气盛,又具有形式匀称之美。
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江海下百川”、“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比喻,又大大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即为了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一国之君要具备谨慎谦恭,温厚宽容,知人善任的道德修养。
(4)、课后习题:
①“十思”与“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其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
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
的具体伸缩。
②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
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
“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
“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
“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③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之弊?
答: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
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5)、课文字词解释: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固:使动,使……坚固。
根:树根
B、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C、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而:却。
理:治理。
而况于明哲乎明哲:聪明的贤哲
D、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地位。
居域中之大域中:国家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善
E、戒奢以俭以:用,凭借。
德不处其厚处:常情不胜其欲不胜:不堪
根以求木茂斯:这就象是。
亦:也。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而:却
F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百:所有的。
元首:君主。
景命:大命。
殷忧:大忧。
殷:深切,深。
G、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难道
H、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放纵自己的感情。
傲物:瞧不起人
I、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竭诚:竭尽自己的诚心。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上陌生的行人。
必
竭诚以待下以:表修饰
J虽:即使。
董:监督、管理。
K、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动,使……安定。
L、则思谦冲而自牧谦冲:谦虚谨慎。
牧:修养。
M、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满溢:骄傲自满。
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O、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乐:形容词做意动用法,以……为乐。
度:限度。
P、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惧谗邪:害怕进谗言的小人黜恶:除去邪恶
Q、弘兹九德弘:弘扬。
九德:泛指一切德行。
简能而任之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
择善而从之从之:使动,使之从。
R、文武争驰争驰:争着奔走效劳。
可以尽豫游之乐豫游:安乐的巡游。
S、亏无为之大道哉亏:有损于。
状语后置: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无论长篇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具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
有《临川先生文集》
(2)、课文分析:①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
正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据实反驳(从第二段开始到“不为拒谏”);第二层(从“至于怨诽之多”到这段结束)是据理反驳,强调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是相当坚定,并不因政绩的恶意攻击而有所改变。
②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③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3)、文章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责难实乃诬妄不实之词,表达了坚决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
(4)、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驳论文。
(5)、分析作者辩驳敌论观点时分别采用“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文章直接反驳的论点,针对论敌指责的变法“侵官司,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副实,论敌观点字破。
而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加以反驳。
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生,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6)、课后思考题:
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
答:是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
效果: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作者以攻为守的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提要最后一段
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
用典论据
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行文委婉,寓刚于柔。
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
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原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
张更加坚韧有力。
(7)、字词解释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蒙教:承蒙指教(指接到来信)。
窃:谦词,私自,私下。
游处:交游相处。
之:的。
操:持,采取。
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
聒:喧扰,声音嘈杂。
见察:被理解。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重念:又考虑。
视遇:看待。
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的原因。
冀君实或见怒也 冀:希望。
见:我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名义与实际。
理:事物的道理。
得:得到,掌握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为:认为。
征:求,搜刮。
拒谏:拒绝劝告。
以致:因而招致。
怨谤:埋怨和指责。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某:我。
以谓:以为。
举:施行、推行。
先王:古代的贤君。
辟:驳斥、抨击。
邪说:荒谬的言论。
难:责难。
壬人:佞人,巧言献媚的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固:本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忧虑、顾虑。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而:表并列。
不量:不考虑。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何为:为何。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胥怨者民也 胥:相与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非特:不仅仅。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故:缘故。
度:制度、法度。
这里指法令、计划。
名词。
度义而后动 度:估计,考虑,动词。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指示代词,指认定自己做的对。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膏:油。
泽:雨露。
膏泽:名词做动词用。
守前所为:默守前人的所作所为
如约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事:做事。
前一个“事”动词。
后一个“事”名词
不任:不胜,不尽。
区区:拳拳,专诚、恳切。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句式:状语后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宾语前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4、“今” 李大钊
(1)、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
1918年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主编《晨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著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
《“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2)、课文分析: 时间(1~3)
今
物质
《离骚》 忧患意识
客观存在 精神
时代思潮 《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牺牲精神
①、本文运用的论据是: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比喻论据。
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 ②、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理解这一中心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③、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本文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
论证时,哲理与知识相结合,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具体可感。
全文处处充满辩证法,说理透彻,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④、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⑤、本文的中心论点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当时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
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
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社会变革。
但是,不难觉察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因此,本文论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⑥、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课本P23,四、五自然段。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语重心长的劝勉和激励) (3)、课后思考题:
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
答:李大钊积极勉励青年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
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
答: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文中所列举的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答:作者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人有爱国主义精神,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作者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杀害,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传颂,杀害林肯的反动派也遗臭万年,这也形象的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
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这是一篇驳论文章(驳论原则: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1)、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1981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其是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用。
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2)、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
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辞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将部分中国人失掉他自信力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的论述。
(3)、课文最后一段中作者是说我们在理解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时,既不要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也不要以文人们所写文章为依据,而要去看看那些为了民族而牺牲的人,由此可以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没有失去自信力的。
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最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
(4)、这是一篇言辞犀利、结构严谨、条分缕析、有破有立、论证有力的驳论文章。
本文表达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息,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5)、为什么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答: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6)、掌握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和形象性之中更使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7)、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本文通过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谬论的驳斥,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对政客,向文人直流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谏言,表达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驳论原则,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6、裘宋应星
(1)、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科学家。
著有《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要典籍。
另著作《野议》、《论气》、《谈天》等。
(注:《天工开物》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
(2)、本文应用定义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
(3)、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
裘的定义: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
裘的特点:能御寒
裘的种类:貂裘、狐貉裘、羊裘、麂裘
(4)、理解本文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定义说明(介绍什么叫裘)、分类说明(依次介绍了貂、狐貂、羊、麂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比较说明
(5)、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述特点。
(6)、字词解释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制服:作衣服。
制:作。
裘:皮毛
值分百等值分:价格。
等:等级
貂产辽东外缴建州地及朝鲜国缴:边界
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伺:侦候、观察而:表修饰
方不盈迟盈:满。
积六十余貂积:积累
更暖于宇下宇:屋檐。
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中国:中原地区。
以此:用这种方法。
母:老羊。
贱:便宜,物价低。
子:小羊
胞羔、乳羔,为裘不膻不膻:没有腥味。
质:质量。
痴重:笨重由贱者之服耳贱者:旧时指穷人。
这里泛指地位低下穷困的人。
止供画灯之用而已止:同“止”。
画灯:做灯笼。
其鞟如纸薄鞟:去毛的兽皮。
习久而俱化习久:时间长了就习惯。
化:习惯。
南方不习者不堪也不堪:不能忍受。
然寒凉渐杀杀:消灭
此物广南繁生外广南:广东南部。
中土则积集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以中土:中原地区。
市:这里作动词,买卖。
割条以缘衾边以缘:用来缝制衣边。
缘:沿。
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至文:很美丽的花纹。
彰:炫耀;身:自己的威武尊严。
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豕:猪。
至贱:最低级。
役夫:仆役。
适足:做鞋靴穿
西戎尚獭皮尚:崇尚
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穷:穿越。
远货: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
方物则不可殚述方物:各地特产。
殚:尽,详尽。
7、桥的运动茅以升这是一篇抽象事物说明文
(1)、茅以升,字唐臣,现代著名桥梁专家。
1933年他主持设计和建造第一座由我国自己建设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
1955年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
主要著作《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
(2)课文分析:
中心:作者列举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进而提出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科学论断。
文章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自然段的典故说明人民传统观念认为“桥是不运动的”。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说明法。
第三自然段运用举例说明法。
第四自然段运用下定义说明法。
第五自然段运用“引用”说明方法(引用
恩格斯的名言,使文章具有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理解“桥的运动是桥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
理解“桥的动平衡说”
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这篇科学小品语言优美,内容短小精练,析理精深,作者利用力学和分子物理学原理阐述了桥并不是屹立不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的道理,这种“动”只不过是“微动”、“小动”不易察觉罢了。
又因为桥上的重力与地面抵抗力的平衡,所以桥总是处在动的平衡状态之中,“动平衡说”又体现深刻的辩证唯物的观点。
8、垓下之围司马迁
(1)、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记项羽起兵反对暴秦,攻城略地、威震天下及楚汉相争,由强变弱,直至最终死亡的过程。
其中突出写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2)、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一书,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自称《太史公书》。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确立了后世正史的典范。
(1)数千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2)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3)思想深刻,语言丰富生动,具有崇高的史学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3)、课文分析
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个性特征:文章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形象。
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
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敢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
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文章选取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给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浩叹,对汉军“嗔目叱之”使之“辟易数里”的超凡气势,“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殷勤厚意),“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候分尸”的悲惨情景,这些激情浓烈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的英雄场景,而且多方面地制造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
特别是自刎乌江一节,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生动地展示人物地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这些描写无不动人心魄,生动传神。
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4)、词语解释
项王军壁垓下壁:营垒,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即扎营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则:犹“乃”,于是,就。
夜:名词做动词
有美人虞,常幸从幸从: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气:精神。
盖:超过。
时:时机。
逝:奔驰。
虞兮虞兮奈若何若:你
歌数阙阙:乐曲终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骑:名词,一人单乘一马为一骑;马骑,坐骑。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直夜溃围:当夜突围。
走:跑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以:动词,带领
骑能属者属:随从。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田父:农夫。
绐:欺骗
以故汉军追及之以故:因为这样缘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引:带领。
乃有:只有,只剩下
项王度不得脱度:估计。
身七十余战身:亲自参加。
名词用作动词。
所当者破当:面对。
未尝败北败北:败走,战败。
北:动词,逃跑。
然今卒卒:最终
今日固决死,愿与诸君快战固:一定。
快战:痛痛快快打一仗。
刈旗:砍旗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四向:向着四个方向。
期:约定。
山东:指山的东面
汉军皆披靡披靡:溃败,散乱。
嗔目:瞪大眼睛。
而:表修饰辟易数里辟易:后退。
辟:退避。
骑皆伏曰伏:通“服”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渡:名词作动词,向东渡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虽:虽然。
地方:土地方圆。
亦足王也王:称王。
无以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我何渡为何是修饰“渡”。
为是语气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且:况且。
西:向西走。
众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我:以我为王,尊我为王。
王,名词意动用法。
怜:动词,可怜。
吾知公长者长者:忠厚之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顾见:回头看见。
若非吾故人乎若:你。
故人:旧相识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悬赏
何兴之暴也暴: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