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义 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 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 教案

12-02-05正比例的意义(分栏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1页正比例的意义,练习六的1—3题。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

1

2

《正比例》教学案例及反思

《正比例》教学案例及反思【案例背景】: 本案例取材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9-21页的内容,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活动,能自主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本案例是我在校教学研讨活动中选上的一节观摩课。 【案例主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生活化”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同时用获得的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必须走出王宫,走向大众,走下金字塔,走进生活实际。数学“生活化”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案例描述】: 《正比例》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体会了生活中存在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正比例奠定了基础。为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学时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因此,我特别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 我抽取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教学片段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观察图,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总价与相应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4.表示方法 (1)总价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与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 的式子表示:y x=k 二、正比例图像 根据正比例图像回答: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答:呈现直线增长的趋势。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答:图上个点都在这条直线上,他们的单价相等。 (3)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答:9m彩带总价31.5元,49可以买14条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答:小明花钱是小丽的2倍。 (5)①举出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例子。 ②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③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关系。 三、课堂小练笔 一种铅笔每支售价0.5元,自己画一画表格并回答问题: (1)把铅笔的数量和售价所对应的点在图中描出来,并连线。 (2)买7支铅笔需要多少元? (3)小丽买铅笔花的钱是小明的4倍,小丽买铅笔的支数是小明的几倍? 四、作业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涟水县外国语小学荀升亮 223400 [课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 [教材简解] 《正比例的意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第六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第一课时,和反比例都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虽然学生在四、五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从常量到变量,使学生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单元开始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大突破。教材从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和路程的变化入手,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感知两种量的相依互变关系;进而通过计算、交流发现两种量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商(比值)不变的规律。进而理解正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结合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数学思考: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初步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观念; 问题解决: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学会在生活中体验、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设计理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努力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为学生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机会,锻炼学生探究新知识,创新求异能力。[设计思路]

《琥珀》说课稿

《琥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琥珀》是第二单元展现科学世界的第一课。本课属于科普小品,从琥珀的形成、被发现、科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全文语言生动易懂,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感受生命的突变和渐变,还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想象的准确以及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能根据琥珀的形成过程,说说课文推测的依据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画面,引导入境,促进朗读,帮助理解。 2.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意,达到以读促悟;通过小组讨论法,给学生创造各抒己见的表达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思维能力。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年级学生思维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学习能力和独立性增强,且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多媒体展示琥珀图片,让学生描绘琥珀。 同学们见过琥珀吗?你会用哪些词语来描绘琥珀?这么美丽、珍贵的琥珀是怎么来的呢?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考察学生认读情况。 指导正音,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怎样更好地记住这个字?怎么把这个字写得工整好看?学生交流、讨论写字的发现,我再根据情况做写字指导。 (三)了解文章内容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说说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正比例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正比例意义教案

正比例意义教案 【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设计教师】何金鹤 【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教学重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正比例的量。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一、以情激趣,揭示课题 二、目标导学,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法指导 1 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度怎求? 2 出示例1,学生把表格填完整 观察图中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前面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水的体积和高度有什么规律?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用式子怎样表示?小组交流讨论 3 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高度扩大,体积随着扩大;体积缩小,高度也随着缩小。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4 出示例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例1的实验结果可以用下面的图像表示: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 度是 7cm,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cm3的水 有多高? 四、目标检测:1 做一做,学生先尝试练习再订正 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形式,下面是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1)你能写出几组路程和相对应的时间的比?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说一说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在下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然后把它们按顺序连

正比例导学案

导学案:(义务教育教科书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43) 学习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导学过程: 一、 用“阿基米德鉴定王冠”故事导入新课 二、 自主探究 1、探究表格1 出示:王老师步行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发现表格中有哪些规律? 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1)建立“相关联的量”的概念 (2)理解“比值一定的含义”,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生再次描述“表格一”的规律,巩固强化 2、探究表格 2 购买粽子情况统计如下表: 根据规律完成表格。 抽生汇报,总结得出

(1)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板书) (2)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互动探究 1、比较归纳,揭示正比例概念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组数量关系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汇报 师归纳总结正比例概念。(板书:正比例) 出示PPT,全班齐读正比例的概念。 2、让生用语言描述刚学的2组数量关系中谁和谁是成正比例的量?谁和谁成正比例关系? 3、揭示正比例关系式。 y/ x=k(一定) 小结:判断两种量的是否成正比例,就用这个关系式,看这两种量是否有相除关系,看他们的比值也就是(商)是否一定。 四、学以致用 1、完成表格,并思考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完成表格,再思考表中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五、巩固深化,适度拓展 3、火眼金睛,并口述理由。 4、以前学的数量关系,很多是成正比例的量,请举例。 五.生尝辨别王冠真假,用正比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励志名言

琥珀说课稿

《琥珀》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解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生命》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琥珀》。解说的题目是:感知生命,诠释永恒。 我今天解说的流程是:一、研读课标,把握方向——说课标;二、分析教材,明晰意图——说教材;三、把握学情,有效安排——说学情;四、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说目标;五、理论引领,高屋见顶——说理念;六、优化方法,轻负高效——说过程;七、画龙点睛,凸显重点——说板书。下面,我将对《琥珀》一课进行解说。一、研读课标,把握方向——说课标 课标对于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方面的要求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课标的要求结合到本单元、本课,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第5、6、7条。 二、分析教材,明晰意图——说教材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单元围绕“生命”这一话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或诠释了生命的内涵;或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神奇力量;或介绍人和植物生命的相关知识或讴歌生命;或阐述生命与真理、信仰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科学小品文《琥珀》以生动的事例,讲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让人了解到它的科学价值,也描述了生命的突变和渐变。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三、把握学情,有效安排——说学情; 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文本中出现的不是很多,但是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难度不是很大。 四、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说目标; 1、单元教学要点: (1)、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积累优美的词句,能够背诵精彩的句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学案例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案例 贾玲利 清海希望小学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数学第十二册P97。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比各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比例尺等相关内容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是学生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为以后学习正(反)比例函数做准备。正、反比例关系是一种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应用题学习中反复强调过的。但要让学生明确,这两种比例关系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是不变的。 二、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教学目标是具体化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大纲、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一步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进一步弄清正、反比例诺曼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体会正、反比例在数量发生变化时,有什么变化规律,什么什么是不变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珠能力。 2、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三、教学个案: 片断一:(复习了成正比、反比例的量后) 师: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例子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家里铺地板砖时,每块砖的面积与需要的块数成正比例。因为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x需要的块数。 2、家里用同一种小麦磨面时,面粉和小麦重量成正比例,因为出粉率(一定)=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生活发现还真不少,如:通过常见的家庭装修铺地板砖和家庭磨面时出粉率等问题准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充分挖掘生活这一课程资源。) 师:你能表示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生:能。 师:看来,同学们对正反比例的了解还真不少,为了更系统地滓,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展示学生作品: 两种相关联的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①比值(商)一定 ②积一定 这两种量叫做 ①成比例的量 ②成反例的量 1、表格 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同点: 都有一个不变量,两个变量。 正比例和反比例不同点: (1)、比值(商)一定 (2)、积一定x×y=k(一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把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

正比例教学设计

2、正比例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意义,教材第19~2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3、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成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含义。 2、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 1、通过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即: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什么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谁能举些例子? 师: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 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可见,这样的两种量之间肯定某种关系,哪在什么情况下,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成正比例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正比例》 二、探究新知: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师:看教材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图。 师: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观察图,请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

2、思考: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规律形同吗? 3、汇报:正方形的周长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正方形的面积也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 4、小结: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1、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2、说说你的结果,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3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情境三: 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1、请将表格填写完 2、说说你的结果,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价=单价(一定) 数量 (四)、小结正比例的意义: 1、师明确说: 2、学生说情境二、三。 3、成正比例的条件是什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导学案

第四单元比例 第5课时正比例 【学习目标】 1.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学会分析问题,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能根据正比例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根据据下列中的两种量,怎样求第三种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2)已知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3)已知总价和数量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第45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2.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数量和单价的关系: 3.填一填: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 5.自学课本第46页正比例图像,并思考课本上的问题。 三、课堂达标 1.回答下列问题。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总价和订阅的数量。()(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3)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4)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3. 一堆西瓜,西瓜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西瓜的数量与总价成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分两层来谈。第一层先谈谈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第二层再谈谈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后加减”。 (1)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先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例1 小勇买了一块橡皮,价18分,又买了3支铅笔,每支12分,一共多少钱? 综合算式18+12×3 =18+36 =54(分)=5角4分 根据题意,这道题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是合情合理的。 例2 小春有18分钱,小敏有12分钱,小冬的钱数是他们俩人钱数之和的3倍,问小冬有多少钱? 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应该先求出小春与小敏两人钱数之和,即求出(18+12=)30分,然后再求出30分的3倍,即(30×3=)90分。得出小冬有钱90分。这样的解答层次,也就是说先算加法,后算乘法是符合题意的,是合情合理的。使我们看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先算乘法的与需要先算加法的事例都不少。如果永远用分步式计算的话就不必规定运算顺序了。只因为列出综合式,就得规定出前后的顺序。 (2)为什么要规定先乘除而后加减呢?应该从法则的定义说起,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也可以看作是相同数的连减。就以加法和乘法来说吧:每盒乒乓球6个,王小通买了1盒,张大力买了4盒,他们俩人共买乒乓球多少个?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 6+6×4. 由于乘法的定义是相同数的连加,如果我们把乘法再返回加法的话,那么上面的式子应改写为: 6+6+6+6+6 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按照6+6+6+6+6来计算,一个一个地加,得出30个乒乓球。 再引申一步说明,乘方是相同数的连乘,它的定义是:n个a相乘的积,叫做a的n次乘方。我们也规定了在一个算式里,有第二级运算也有第三级运算的时候,应该先算第三级运算,后算第二级运算。总之,运算顺序是由于法则本身的形成及法则之间的关系而规定的,正因为由第一级运算发展到第二级运算,由第二级运算发展到第三级运算,所以运算顺序规定为:先三级,再二级,后一级。

《5琥珀》公开课优秀教案及说课稿

《琥珀》公开课优秀教案及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飒飒、松脂、柔嫩、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断绝、推测”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必须具备的条件。 2. 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见过琥珀吗?如果见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图片。 3.最后一幅图为书上的琥珀图片: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呢?谁想说一说? 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这块琥珀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描述的。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 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2.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 四、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篇文章,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理解课文。 1.假如你就是科学家,面对这样一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

题?(生答) 2.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想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说的? 默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课文,深层次理解课文。)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4.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后回答。 三、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第二单元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两个是相关联的量的例子,你认为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它。 二、导入新课 1、下面请同学拿出第一组表格,每个小组的同学试着把每个表格都填完整。并讨论每一个表格中的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表格1:骆驼的体温变化表 表格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4:长方形的长6厘米,那么面积和宽的变化表如下: 1、如果把两个互相依赖的量叫做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分别把上面4张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点做成4张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分别猜猜这4张图分别表示那一个表格相关联的量。…… 三、探索新知 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第二组的两张表格。从这两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格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形式的路程和时间如下,把表格填写完整表表格2: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c a x) 2、填完表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表格作对照,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可以怎么写? (3)、谁是定量? (4)、他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比较上面的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师:请同学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再复述一下以上两个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 2、回头看看第一组表格。找找在这一组表格中,那一个表格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为什么?如果让你用关系式表示的话,可以怎样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自来水每吨2元,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 ()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相同, 所以()和()成正比例。 2、根据第1题的回答,说说下面的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东东和爸爸的年龄 (3)、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和还没看的页数 4、从下面的公式中,把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公式找出来 C=2(a+b) (a一定) C=4a C=∏d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优质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56、57页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和第59页第1~2题。教学目标: 1.经历具体的情境,体会量的多种关系,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探究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受用数学模型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分析、归纳培养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并做进一步的数学思考,体会函数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合作和发现的过程,交流过程中的体会,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量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揭示“量”。 (出示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找到一些不同的数量吗? 2.揭示“相关联的量”。 能在这么多的量中找到相关联的量吗? 3.区别“不相关联的量”。 爸爸的年龄和铅笔的数量相关联吗?量和量之间有些是相关联的,有些是不相关联的。 4.辨析。 请仔细看这三幅图,猜一猜,这几幅图表达的是哪组相关联的量?观察这三幅图。变中也存在着不变。揭示今天研究的重点。 二、探究发现、形成规律 1.小组讨论: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1)初步反馈。

(2)围绕“什么量在变化?它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三个问题,小组再次深入讨论,反馈汇报,上台讲解。 变:谁与谁同时扩大或缩小,是哪个量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不变:比值不变,一起验证。 总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总是不变的,也就是单价固定不变,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达。 板书:总价 数量 =单价(一定) “一定”表示什么? 2.学生举例。 你还能不能举出类似的相关联的例子呢?请看要求,独立完成,自主汇报。(1)路程和时间:说清研究的过程(变与不变)比值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出示学生的式子,观察表格和式子的联系。 板书:路程 时间 =速度(一定) 结合式子说说具体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2)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教师解释。 板书: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一定) 3.教师总结。 这些量各不相同,有什么共同之处?像这样的例子能说的完吗?(板书省略号)有好方法把它们都表达出来。 一般情况下,咱们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这样的关系可以如何表达? 板书:y x=k(一定) 4.揭示概念。 像这样,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这两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这就是我们共同研究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辨析。 刚刚看到的爸爸的年龄和小丽的年龄也是同时在变化,它们是成正比例关系吗? 三、分层练习、深化认识 1.基础练习。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导学案

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导学案 主备人;审查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56-57页例1、练一练和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 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体会函数思想。 3、培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教学方法;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观察计算法,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检测导入。请填写等量关系式。 (1)已知路程和时间,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时间,工作效率=()○()一起做填后概括。板书课题---- 正比例 2、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体会函数思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学前的指导 出示自主学习单,全体学生阅读自学内容、学习目标、自学方法。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下面请大家按照自学提纲1的要求认真的自主学习。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提纲中1的(2)提纲中2的(2)。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关注各组中的学困生,可以针对自学提纲中的一些问题个别提问、个别指导。 (一)自学例1正比例的意义 (1)观察例1的表格,表中有()和()两种量。行驶的()随着时

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案例

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2009-03-17 20:33 阅读1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设计思路: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比例关系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通过正比例的教学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正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并渗入了函数思想,所以本节的内容比较重要,本课教学设计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复习一些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正比例意义教学“复习——教学例1——教学例2——揭示概念——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能力,进而总结出新知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依据“自学——反馈——探究——应用”这一课堂基本模式设计,结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学习,以求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1、课件(复习材料、例1、例2两组表格材料,例3) 2、学生分组(每六人一组,八小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自学 课件出示以下两组材料: 1、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2、一种圆珠笔,枝数和总价如下表 观察上表,填写表格并思考下列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以学生常见的数量关系入手,以表格并附思考问题的形式出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且填且思,为学生积极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打下基础。】 (二)反馈: 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材料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教材简解】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好正比例关系,不仅可以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意义的变化规律及正比例的图像。 2.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能找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认识正比例的图像。 设计理念: 1、改变传统的提问设计,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归纳概括、应用提高”的过程,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 3、改变素材的提供方式,通过发现、举例、应用等环节,让学生感受“现实中的数学”。 【设计思路】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最后指导学生看书,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合理安排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

最新《正比例》导学案汇编

《正比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学习重点: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学习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举例说明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情况。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19-P21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P20页)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情境三:第21页第3题 合作探究、 1.正比例关系: (1)(P20页第2题)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P20页第3题)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3)、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4)、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P21页)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与同桌交流完成。)

《琥珀》说课稿(最新)

《琥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来如意,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奇异的琥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奇异的琥珀》是六年制小学s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科学与发现”主题的一篇精读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形象,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细读课文,字里行间显现着“奇异”。 2、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粘稠、详细”等词语,积累“美餐、热辣辣、淹没、冲刷”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难点: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篇课文是以自然科学密切相关,要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文中答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讨论、交流并播放多媒体(琥珀图片、动画展示形成过程)来深入理解课文。在反复品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

容,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成两课时进行教学,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初读感知——简述形成——感受奇异——小结背诵。 爱因斯坦曾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又与文章中心紧密相连,因此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谁发现的?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这一环节包括:检查自学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分段。在对文章有大致了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环节:可采用画箭头、文字描述等不同方式,简述琥珀形成过程。(主要先由学生自主完成,然后指名上台板演或简述。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意识而显得活泼生动。第一课时宣告结束。第四个教学环节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奇异。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从课题中的“奇异”二字入手先理解“奇异”的意思:跟平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异。再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层深导,感受“奇异”。 1、透过样子,感受“奇异”。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引导观察课文中的图片,观察课件(琥珀图片)。 2、揣摩形成过程,感受“奇异”。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先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变成化石。把关键词“松脂球——化石”板书出来。下面我们再认真地读读文章第一大段,看看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让学生边读边画。第三步:先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名学生说说琥珀形成过程,再找学生补充,教师板书。第四步动画演示形成过程。 3、谈论“发现”,感受“奇异”。我们学习第二段,看看琥珀的发现是否也存在一种巧合呢?让学生齐读,引导找出答案“赤着脚”。 4、分析推测,感受“奇异”。那么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异呢?读第十八自然段,学生体会。理解"推测"的意思:从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再让学生分析科学家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松脂球形成化石等相关知识,琥珀的样子,发现琥珀的过程。) 第五个环节:小结课堂,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思考,讲述。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话写写琥珀的形成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