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反思国家在金融业中的作用(上)
管理学院《风险管理(初级)》考试试卷(257)
管理学院《风险管理(初级)》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22分,每题1分)1. 行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各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方式主要侧重于微观审慎监管,而忽视了行为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于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行为风险管理也存在不足。
2. 各国政府可通过增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损失系统能力来解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负外部性问题。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负外部性问题,各国政府主要采取两种措施来解决:①通过增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损失系统能力来降低风险;②通过建立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恢复和处置框架,来减少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破产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
3. 在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指标中,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期初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金额,是指期初正常类贷款中,在报告期末分类为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余额之和。
4.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董事会在考虑利益相关者期望、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在追求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且能够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总量。
它是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董事会在考虑利益相关者期望、外部经营环境以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风险管理的底线。
5. 国别评级和压力测试系统是国别风险管理的重要IT支持系统,必要时国别风险敞口统计分析系统和限额管理系统也将有助于国别风险管理的系统流程化和自动化。
我国破产法的系统性反思与重构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之“办理破产”指标为视角
1、指标的优点:世界银行“办理破产”指标具有简单易懂的优点,它涵盖 了破产程序的成本、时间、效率以及公平性等核心要素,便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2、指标的局限性:尽管“办理破产”指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其局限 性也不容忽视。首先,该指标主要的是破产程序的效率,而忽略了其他如债权人 和债务人权益保护等重要方面。其次,该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的调查 报告,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3、完善企业员工安置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失业员工的帮扶力度,提供资金 和政策支持,帮助员工转岗和再就业。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员 工进行妥善安置。
4、优化破产管理人制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可以引入市场化的破产管理 人制度,提高破产处理效率。同时,加强对管理人的监督和约束,确保其合法、 合规地履行职责。
3、法律制度环境:该指标主要是对一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法规完 善程度、司法环境等进行评估。法律制度环境越好,越有利于破产案件的处理。
3、法律制度环境:该指标主要 是对一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基本框 架、法规完善程度、司法环境
1、增加公正性和透明度方面的考量:在评估破产案件处理效果时,应程序 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确保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能够获得公正的待遇,确保证 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破 产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破产处理效率, 降低企业破产成本,我国破产法需要进行系统的反思与重构。
本次演示将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之“办理破产”指标为视角,探讨 我国破产法面临的挑战及重构路径。
一、我国破产法现状及挑战
破产法指标化进路
世界银行“办理破产”指标主要从三个方面衡量破产法律制度的运作效率和 质量: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货币斗争》读书笔记2
因为听同学大致提货货币斗争那本书的内容,觉得很有意思,不过始终没看,倒是正好在图书馆撞到这本,就一口气看掉了。
《货币斗争》读书笔记4
《货币斗争》是一本引起很大轰动的书,长期雄踞畅销书榜首,但这本书同时广受争议。《货币斗争》的核心思想便是阴谋论,书里描述的事情是世界经济被罗斯柴尔德家族限制,这些银行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们导致了美国独立斗争,美国1929的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这些银行家甚至限制了斗争的惨烈程度。
《货币斗争》一书主要写金融。由于文笔流畅,且引述了很多历史典故,传闻,轶事,名人语录等,它引人入胜,勾起了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爱好,这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但缺憾的是,该书对很多经济历史事务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揣测,肆意定论,给读者供应了错误的信息,并有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全书每每强调,以罗斯柴尔德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如何拥有神奇的超级权力,可为所欲为地玩弄王权与政府于股掌之上,肆意操纵世界的斗争与和平,旺盛与萧条。事实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确曾经盛极一时,至少在19世纪是公认的最有影响的跨国金融企业,在今日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也算是尚有一席之地;但是,其市场地位与影响力目前已可以说微乎其微。无论是按股票与债券承销,交易及企业并购业务的市场份额,还是按旗下所管理金融资产的规模,该公司都往往排不上国际前十名,更谈不上呼风唤雨,主宰全球金融市场了。书中宣称,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当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最大的债权人,这并不符合事实。同样,今日的J.P.Morgan银行经过多数次分分合合,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出台前的老J.P.Morgan公司除了继承同一商标品牌,其股权结构,组织形式,公司文化,业务与客户基础皆有显著不同,市场影响力也是今非昔比。该书武断地认定,所谓国际银行家为一小撮利益一样紧抱一团的阴谋团体,而对现代金融体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空前激烈的竞争这一客观事实全然漠视。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曾经盛极一时的Drexel,霸菱等老牌银行都已破产,而书中一再提到的库恩雷波公司也已经无迹可寻。事实上,金融业是现代经济中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其产业结构与垄断组织相去甚远,这也就是金融创新如此活跃的一个缘由。金融业也恰恰是现代经济中最受监管的行业,其经营业务活动受到各国政府如财政部,央行,专职金融监管当局甚至国际组织的严格监管。书中所刻意描画的超然凌驾于国家政府乃至国际政治法律制度之上,拥有神奇权力的所谓"国际银行家",唯恐除了存在于作者的丰富想象中,纯系子虚乌有。
邮政储蓄银行实习心得体会7篇学到文库
邮政储蓄银行实习心得体会7篇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银行按类型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专营机构、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它们的职责各不相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邮政储蓄银行心得体会,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邮政储蓄银行心得体会1为增强邮政金融业务合规经营管理意识,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__年被确定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合规管理年”,当前正值邮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开展合规建设推进年活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邮政储蓄事业的成长离不开合规经营,更与防控金融风险相伴。
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必将为邮政储蓄经营理念和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和保证,也使得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工作局面成为了可能。
下面,就如何提高银行效益,降低金融风险,我谈几点粗浅见解。
一、正视问题,构建金融合规管理体系。
邮政储蓄业务自恢复开办已经二十二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特点,但距离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一是风险意识淡保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任何金融业务都有风险,只有采取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方法才能使风险得到有效释。
二是不合规的现象较为严重。
无数案例表明,当前邮政金融业务中出现问题和案件的最多点、最难控制点,莫过于前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出现于工作人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合规意识不强,不按流程办事、不按规定作业,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和案件。
三是一、二级条线风险防范流于形式。
前台本身没有很好地执行落实制度和规定,出现差错和问题没有及时整改,老问题老现象重复发生;业务部门缺乏对业务管理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检查、督促、整改、落实。
四是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不够。
尤其是在对二级支行二类网点和代理网点的管控上,出现了一些真空现象。
针对这些差距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一是建立条线的合规风险防控体系,各部门、各业务线、各网点都要有明晰的操作流程和风险揭示以及对应的措施和办法;二是建立“三条线”的合规防控体系:一条是前、后台业务操作的自我检查、及时整改责任体系;第二条是业务部门对前、后台业务的监督、检查,指导、帮促整改的体系,第三条是专职稽查检查部门履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及其检讨以世界银行“办理破产”指标为例
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及其检讨以世界银行“办理破产”指标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并以世界银行“办理破产”指标为例进行深入的检讨。
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紧密和破产案件的频发,破产法作为调整债权债务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其完善与革新显得尤为重要。
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即是通过量化指标来衡量和评估破产法的实施效果,为破产法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首先将对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进行概述,包括其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实践情况。
接着,将以世界银行“办理破产”指标为具体案例,详细解析该指标的构成、数据来源以及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该指标在评估破产法实施效果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挑战。
通过对世界银行“办理破产”指标的深入检讨,本文旨在为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破产法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同时,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对破产法指标化进路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破产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指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具体的量化指标,以评估和优化破产法的实施效果。
这一进路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破产法的透明度和可衡量性,为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参考。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逐渐成为了国际破产法改革的重要趋势。
以世界银行的“办理破产”指标为例,该指标旨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破产法的质量和效率。
该指标包括了多个子指标,如破产程序的启动成本、破产程序的耗时、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回收率等。
通过对这些子指标的量化评估,可以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破产法的实施状况。
在破产法的指标化进路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是关键。
这些指标不仅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还需要能够真实反映破产法的实际情况。
同时,指标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经济和文化差异,以确保指标的公正性和普适性。
货币银行学第十四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国际负债的传导机制
01
债务国负债太 多
债权国金融 危机和经济 衰退
02
负债国陷 入危机
债权国信贷紧 张和支付危机
03
债权国银行出 现大量坏账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 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 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第一节 麦金农—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与模型
所以在麦金农和肖看来,发展中国家实行低利率政策只能有碍于经济发展。 既然如此,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采取的政策应该是适当提高利率。
第一节 麦金农—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与模型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分析,实际利率的提高既能增加资本形成的数量, 又能提高资本形成的质量,所以它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有着双重的影 响。 为使实际利率等于或尽可能接近于均衡利率,政府当局应该彻底地 废除一切对利率的干预和管制,同时应该积极地制止通货膨胀,以 使名义利率免受物价上涨的影响。
第十四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麦金农——肖金融深化理论的内容 第二节 对金融深化的批评及其修正与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第五节 金融自由化
本章学习要求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罗纳德·麦金农 与爱德华·肖所提出的“金融抑制论”和 “金融深化论”以及这一理论的发展和修 正,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学完本章后,你应当知道:
三、金融危机的分类
货币危机
从广义上讲,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 幅度(一般认为该幅度为15%~20%),就可称为货 币危机。如:70年代墨西哥货币危机、92年英镑危机。
债务危机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银行危机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1)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全球化与中国奇迹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也是当前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金融全球化是摆在每个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对世界银行业的变革有重大影响,而我国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背景下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本文分析了金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稳健经营问题着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银行业稳健经营对于日益融入全球化之中的中国经济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中国银行业在稳健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中国金融发展;经济失衡;影响;对策目录摘要 (1)一、金融全球化和银行业稳健经营概述 (3)(一)金融全球化概述 (3)(二)银行业稳健经营概述 (3)二、稳健的银行业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意义 (4)(一)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 (4)(二)稳健的银行业对经济具有促进和拉动两方面的作用 (4)(三)银行业的稳健影响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净收益 (5)三、金融全球化下中国银行业稳键经营问题分析 (6)(一)业务流程设计不够合理 (6)(二)银行文化和经营理念 (6)(三)信息技术运用方面 (7)(四)我国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7)四、金融全球化下增强我国银行业稳健性的对策建议 (8)(一)重新整合银行业务流程 (8)(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银行文化 (8)(三)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 (9)(四)适当开展业务外包 (10)结论 (10)参考文献 (11)一、金融全球化和银行业稳健经营概述(一)金融全球化概述关于金融全球化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仍无一致的定论。
国外经济学家倾向于将其定义为资金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地流动的趋势;国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
金融学习题库及答案
金融学习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会使商业银行(A、货款利率升降不确定B、贷款利率不受影响C、提高贷款利率D、降低货款利率正确答案:C2、以下不属于国际商业信用形式的是( )A、补偿贸易B、分期付款C、国际租赁D、延期付款正确答案:B3、目前,世界各国大多数实行的银行制度是( )。
A、持股公司制B、单元制C、连锁制D、分行制正确答案:D4、我国习惯上将年息、月息、拆息都以“厘”作单位,但实际含义却不同,若年息6厘、月息4厘、拆息2厘,则分别是指( )。
A、年利率为 6%,月利率为 0.4%,日利率为 0.02%B、年利率为 0.6%,月利率为 0.04%,日利率为 2%C、年利率为 6%,月利率为 0.04%,日利率为 0.2%D、年利率为 0.6%,月利率为 0.4%,日利率为 0.02%正确答案:A5、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 )A、政治地位B、经济地位C、法律地位D、社会地位正确答案:C6、货币化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用于(交易的货币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A、商品和服务B、劳务C、服务D、商品正确答案:A7、2014年12月28日,( )的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的成立。
A、微众银行B、网商银行C、百信银行D、苏宁银行正确答案:A8、提出“利息剩余价值学说”的经济学家是( )。
A、凯恩斯B、马克思C、庞巴维克D、亚当·斯密正确答案:D9、目前,世界各国的国际储备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A、特别提款权B、黄金储备C、在IMF的储备头寸D、外汇储备正确答案:D10、()指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和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A、P2P网货B、众筹C、第三方支付D、互联网金融门户正确答案:C11、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是( )。
世界银行功效分析
世界银行功效分析经贸十期安太功一、世界银行的起源与宗旨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同时通过了两个协定,即《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依据后一个协定,1945年12月建立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简称世界银行,1946年6月正式开业,次年被批准为联合国的专门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华盛顿。
按规定,凡参加世界银行的国家必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的会员国,但IMF的会员不一定都参加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最初有44个成员国,目前,成员国家与地区已有177个。
中国是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后被非法排除在外,其席位于1980年5月得以恢复。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倡投资于人,保护环境,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帮助政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加透明度,推进改革,强调社会发展、全民参与、改善治理和机构建设,从而达到减少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世界银行通过对发展中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资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但又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建设项目。
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援助的方式向发展中成员国提供帮助。
二、世界银行的机构设置世界银行集团由五个机构组成: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主要负责向中等收入国家和借贷信用好的较贫困的国家提供贷款和发展援助。
其主要资金来源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债获取。
国际开发协会(IDA):主要是履行世界银行减贫使命方面起着重要职能。
援助对象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提供无息贷款和其他服务。
主要资金来源是较富裕的成员国,也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捐款。
国际金融公司(IFC):为私营部门提供投资资金,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咨询服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国际金融公司联合私人投资者向发展中国家的商业性企业提供贷款和股本融资。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向外国投资者提供非商业性风险担保,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协助政府传播有关投资机会的信息。
金融学(第二版)试题和答案
金融学(第二版)试题和答案第6章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编辑录入:system】(一)单选题1.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d)。
a、 1694年(a)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西方商业银行体系的建立。
a、英国银行B.汉堡银行C.威尼斯银行D.阿姆斯特丹银行3。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指(d)。
a.资金来源业务b.存款业务c.中间业务d.资金运用业务4.以下业务中属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c)。
a、结算业务B.信托业务C.承诺业务D.代理业务5.目前,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中占最大比例的是(b)。
a.负债b.存款c.自有资本d.借款6.从目前经营制度和业务范围看,(d)是实行分业银行制度的典型。
a.英国b.德国c.美国d.中国7.商业银行在无损状态下快速变现其资产的能力指(c)。
a.负债的流动性b.经营的安全性c.资产的流动性d.经营的盈利性8.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c)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
a.盈利性与流动性b.流动性c、流动性和安全D.安全性和盈利能力9.对称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与负债的规模、结构和期限的搭配应相互协调平衡,要相互对称。
这是一种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b)。
a、静态平衡B.动态平衡C.统一平衡D.绝对平衡10.反映商业银行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和其他业务(股东权益)的存量的财务报表是(c)。
a.现金流量表b.损益表c.资产负债表d.财务状况变动表11.从传统商业银行到现代商业银行之间不变之点在于(d)。
a、资金来源保持不变B.资金使用保持不变C.客户保持不变D.利润追求保持不变12。
商业银行的资本由(b)项组成。
a.实有资本和虚拟资本b.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c.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3.信用风险就是由(c)引起的风险。
a、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变化B.国家政策的变化C.债务人违约D.货币贬值14。
古代的货币兑换行业是(b)。
a、银行业b、商业c、金融业d、证券业15.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b)管理。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5章金融机构体系)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
授课题目(教学章) 第三章 金融机构体系课次 第5次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安排 第5教学周,共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1、了解金融机构的含义及其性质与职能;2、了解西方国家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构成;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及其发展趋势;4、熟悉国际金融机构的宗旨及其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1、金融机构存在的理论基础2、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职能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一、金融机构的职能1、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经济职能首先是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使资金由盈余的单位迅速向资金缺乏的单位,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这一职能的实现借助于两种方式:间接融资方式和直接融资方式。
2、金融机构体系还承担为社会提供和创造货币的功能。
中央银行提供了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了存款货币。
3、各国金融当局作为金融体系的最高监管机构发挥稳定金融体系保障金融体系安全有效运行的功能。
1)金融监管——中央银行(现在是银监会);2)证券监管——证监会;3)保险监管——保监会。
二、金融机构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是指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
是由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
2、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 图示教学三、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及改革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是在各解放区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银行,魔兽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银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
2、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大一统”金融机构体系模式的时期是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
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3)主要是突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
中国式金融现代化:内涵、架构与路径
中国式金融现代化:内涵、架构与路径一、金融现代化的概念及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其发展水平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现代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引入先进的金融理念、技术和制度,对金融业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
中国式金融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对金融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产物。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推动。
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中,中国金融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金融科技创新等。
研究中国式金融现代化的内涵、架构与路径,对于推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金融现代化的定义和内涵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是金融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成本、拓展业务范围,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金融市场开放:金融市场开放是金融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入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推动金融市场的竞争和创新,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
金融监管创新:金融监管创新是金融现代化的关键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文化建设:金融文化建设是金融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通过培育良好的金融文化,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为金融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2. 中国金融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金融创新和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金融国际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和对策
金融国际化一、金融全球化内涵及动因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主体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
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流动全球化。
随着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的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也全球化了。
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使全球资本急剧膨胀。
2、金融机构全球化。
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金融机构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国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相以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推进国际化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
3、金融市场全球化。
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
目前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已连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趋于一体,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密切。
金融市场全球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放松或取消对资金流动及金融机构跨地区、跨国经营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创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与服务方式的创造,新技术的应用,新的金融市场的开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组织形式的推行。
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走向金融网络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统、交易系统、支付系统和清算系统的网络化。
二、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二元效应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全球化的正效应体现为:第一,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从国际市场引入外资。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拓展,相当多的资金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并带动了技术的扩散和人力资源的交流。
第二,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金融运作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
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建立较早,金融体系较为完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严密。
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改革状况
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改革状况一、金融体系1.金融体系的定义: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2.金融市场的分类: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3.金融机构的分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
4.金融工具的分类:货币、债券、股票、衍生品等。
5.金融政策的分类: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
6.金融监管的分类: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监管措施等。
二、金融改革1.金融改革的定义:金融改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金融体系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变革。
2.金融改革的目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促进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
3.金融改革的内容:金融市场化、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改革、金融科技创新等。
4.金融改革的分类:宏观金融改革、微观金融改革、金融开放与国际合作等。
5.金融改革的效果:提高金融业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降低金融风险等。
6.美国的金融体系:以市场化、自由化为特点,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系较为完善。
金融改革主要集中在金融监管改革和金融科技创新方面。
7.欧洲国家的金融体系:以分业经营、严格监管为特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较为分散。
金融改革主要关注金融一体化、欧元区和成员国金融政策协调。
8.日本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为特点。
金融改革主要围绕金融监管改革、金融体系重构和金融业对外开放。
9.中国的金融体系: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发展为特点。
金融改革重点在于金融市场化、金融体系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对外开放。
10.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程度不一,金融改革主要关注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改革、金融包容性和金融风险防范。
11.国际金融改革趋势: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国际金融监管协调、金融科技应用和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等。
第9课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1)
选必2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学习目标】1.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分析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培养家国情怀。
(德育目标)【重点难点】1.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国际经贸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具体内容。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勾画并梳理20世纪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战前、一战后、二战后)2.根据教材第二子目,梳理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建立时间、宗旨及作用)3.根据教材第三子目,概括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时间、宗旨及影响)二、深入探究(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各方面的具体工作逐渐展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金融调整。
中国是个银本位国家。
美国在三十年代前期采用的白银政策,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金融。
美国高价收购白银,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中国金融界受到世界白银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动荡不稳,从而直接危害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共计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作为三行的基金。
1935年11月3日,又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三大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
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
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
法币的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再受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从而稳定了金融。
金融界的充实与稳定,银行放款的增加,使投资工业变得有利可图,这便刺激了资本家投资的欲望,从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1935年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44年建立,其核心是双挂钩,即以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固定比价实现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以固定汇率与美元挂钩。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反全球化的反思与启示
当今 世界 是经济 全球化 的世界 。当全 球化 以它 汹涌之势席 卷 全球 , 且影 响越来越 深刻 、 并 越来越 广 泛之 时 , 反全 球化 的浪 潮却 又 在全 球 化 的进 程 中悄 然形 成 , 为另一 种新 的全球化 , 成 即反全 球化 的全球 化 。反全 球化 恰好 就 是 全球 化 的反 面 , 是 要 阻 碍 就
一
展的限制 , 会在尽可能大 的范围内实现经济资源的
最经济方式的配置 , 全球化是经济 自身发展 的必然 结果 。经济全球 化 的表现 是 : 产要 素 在全 球 范 围 生 内优化配置和 自由重组, 生产 、 投资、 金融、 贸易等经
济活动 在全球 范 围内实现生 产 、 配 、 分 交换 和消费 的
经济过程在全球范围内实现 ; 经济全球化也把全球 紧密相连, 经济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人力 、 物 质、 资源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 这使世界各国、 各地区、 各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 并且形成世
、
பைடு நூலகம்
反全球化 的产生 、 发展 和时代特征
全球化 是指世 界各 个 国家 由于 经济上 的相互 交
全球化从 兴起 到现 在经历 了以下 四个 阶段 :
来了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20 年, 0 1 反全球化 的声 音是连续不断 , 彼此起伏。20 年 2月, 02 在纽 约的 “ 世界经济论坛” 又爆发了反全球化示威游行 , 而在 巴西阿雷格里港针对“ 世界经济论坛”的“ 世界社会 论坛” 把反全球化又推向了一个新 的高潮 , 有意思的 是, 抗议者把他们 的行动称之为“ 人民峰会” 。 第三阶段 :03 2 0 年 。反全球化又进入 了 2 0- 07
“ 世界银行” 和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年会期 间和 1 月 0
人教版高三思想政治选修三《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三思想政治选修三《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际组织的概念、性质、分类方法等基本内容;2.掌握联合国及其各机构的组成、机构设置、职能及作用;3.了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历史渊源、性质及职能;4.强化全球治理意识,关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联合国与其各机构的组成、机构设置、职能及作用;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历史渊源、性质及职能。
2. 教学难点1.国际组织的性质、功能及分类方法;2.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相关理论和知识,并以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现国际组织的性质、功能和分类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自主学习法:通过网络资源、书籍、媒体等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1. 讲解:国际组织的概念、性质、分类方法国际组织是指由主权国家或政府组成并且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性组织,是现代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际组织的性质、功能、成员等因素,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类型。
2. 讲解:联合国及其各机构的组成、机构设置、职能及作用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组织,由193个独立国家成员组成,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联合国下设6个主要机构,分别是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国际法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和特别法院。
3. 讲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历史渊源、性质及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上最重要的货币和金融合作机构之一,旨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增强金融稳定,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协调货币政策。
世界银行是一个专门致力于全球贫困和社会不公问题的国际金融组织,其使命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困、提高生活水平。
金融机构名词解释与简答(9-11)
第九章金融机构体系一、名词解释1、金融机构:(P198)指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也被称为金融中介或金融中介机构。
2、管理性金融机构:(P199)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主要有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局、证监会、保监会等。
6、中央银行:(P204)指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7、政策性银行:(P208)指由政府发起或出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务领域从事银行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8、金融资产管理公司:(P210)是在特定时期,政府为解决银行业不良资产,由政府出资专门收购和集中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机构。
9、信托投资公司(P210):是以受托人身份专门从事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接受客户委托,代客户管理、经营、处置财产。
10、财务公司:(P211)是由大型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出资组建,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1、金融租赁公司:(P212)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取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动。
12、中国人民银行:(P204)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和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13、银监会:(P205)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14、证监会:(P206)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规章制度;统一管理证券期货市场,按规定对证券期货监督机构实行垂直领导;……15、财务公司:(P211)通过在货币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来筹资,资产业务以发放消费信贷为主。
金融业监管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金融业监管的现状与前景展望近年来,全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给国际金融秩序和金融市场带来了诸多挑战。
因此,金融业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探讨金融业监管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前景展望,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金融业监管的现状1. 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作用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监管作用。
它们通过制定和推动实施国际金融规则、提供政策建议和协助国家监管机构等方式,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2. 监管机构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
监管机构需要与金融创新保持平衡,既要支持和促进金融创新,又要防范金融风险。
因此,监管机构需要建立灵活的监管框架,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和市场变化。
3. 跨境金融监管的合作与挑战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境金融监管成为当务之急。
但由于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同,跨境金融监管存在一定的合作与协调难度。
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推进监管标准的统一与协调,以应对跨境金融风险。
二、金融业监管的前景展望1. 强化金融科技监管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金融业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未来,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则,防范金融科技的滥用和风险。
同时,监管机构还应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2. 深化跨境监管合作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风险跨国传输的问题更加突出。
未来,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跨境监管合作,通过信息共享、政策协调等方式,共同应对金融风险。
同时,加强对跨境机构和新兴市场的监管,提高全球金融稳定性。
3. 加强金融监管科技应用随着金融监管要求的提高,监管机构需要更多地运用科技手段来实现智能监管。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帮助监管机构更好地识别和应对风险,提高监管效能和监管质量。
4. 推进金融监管法治化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银行:2013年全球金融发展报告——反思国家在金融业中的作用(概述)(上)概述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标志着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全面开始爆发。
危机的余波已严重影响了全球数亿人的生活。
本次危机引发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政策措施和改革,旨在控制危机蔓延和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四年之后,银行业的困境在全球各个地区(最明显的是欧元区)继续上演,现在是评估这些改革以及改革可能对长期金融发展的贡献的最佳时机。
因此,危机经历是推出首期《全球金融发展报告》的一个重要诱因。
这次危机促使很多人重新评估金融系统中各种官方干预手段,包括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竞争政策、国家担保和银行的国有化,以及增强金融基础设施的措施。
但这次危机并不一定要否定过去几十年来累积的有关这个主题的大量证据。
重要的是利用这次危机经历来考察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哪些教训应会影响未来几十年的政策?表面上看,这次全球危机与近几十年中其它危机的主要区别是,发达经济体受到的影响比发展中经济体更严重也更直接。
但到目前为止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加坡)到显示出了显著的抗风险能力,而一些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则处于崩溃的边缘。
更重要的是,一国金融业的政策质量比经济体的发展水平更重要。
根据最新数据、持续进行的研究以及世界银行在全球的经验,本报告重新评估了国家在金融业中的作用。
报告对国家在金融业中作用的看法主要有两大基础。
第一,有充分的经济理由表明,国家应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有实际原因表明,需警惕国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过于积极的作用。
这两大基础固有的矛盾关系凸显了金融政策的复杂性。
尽管经济学宣扬某些政府干预的社会福利优势,但实践经验表明,国家干预经常会失败。
而且,因为各国的经济和监管能力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国家在金融体系中的适当参与程度也各不相同。
但在充分保留和谨慎的前提下,本报告从各种不同的经验和分析中为政策制定者剖析了广泛的教训(见专栏0.1报告的主要信息)。
专栏0.1.报告的主要信息报告的总体结论是谨慎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相信,国家积极参与金融业有助于维持经济稳定、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
有证据表明,某些干预措施已经产生了一些影响,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
但也有证据表明,政府干预措施在长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证据还表明,随着危机的消退,可能需要调整国家的作用,从直接干预调整为间接参与。
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应放弃金融监督。
相反,国家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供监督、确保良性竞争和加强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金融行业中的激励至关重要:金融业政策的主要挑战是更好地协调私营部门的激励机制与公共利益,而不会对私营部门的风险承担行为提供补贴或征税。
公共政策的设计需要取得恰当的平衡——以可持续的方式促进发展。
这种方法会带来挑战和权衡。
在监管与监督方面,这次危机的教训之一是首先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建立稳固而透明的制度框架以促进金融稳定。
具体而言,这意味着,采取强有力的、及时的和有预见性的监管行动,并辅以市场纪律。
在很多发展中经济体,这些基本因素加在一起就意味着优先建设监管能力。
在这方面,监管规则越少意味着执法更好:例如,更简单的监管规则可能意味着监督机构更有效的执法以及利益相关者更好的监测。
证据还表明,国家需要通过鼓励资本充足的机构良性进入以及资不抵债的机构及时退出鼓励竞争。
这次危机引发了对金融业“太多竞争”从而导致不稳定的批评。
但报告中的研究显示,在大多数国家下,较差的监管环境以及扭曲的风险承担激励等因素才是造成不稳定的原因,而非竞争本身。
因为有良好的监管,银行竞争才有助于提高效率,拓宽获到金融服务的渠道,而同时并不一定会削弱系统稳定性。
因此,需要做的是,解决扭曲的竞争,并改善信息流动,同时增强契约环境,而不是限制竞争。
国有银行贷款在经济下滑时期可以在稳定市场总信贷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当和中介质量恶化。
本报告提出的一些证据表明,国有银行贷款的顺周期性通常不明显,一些国有银行甚至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起到了反周期的作用。
但国有银行在信贷分配方面的记录仍普遍不尽如人意,这削弱了利用国有银行作为反周期工具的效益。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特别关注这些机构和计划的治理并确保有充足的风险管理程序,来限制与国有银行信贷相关的效率低下。
但这种监督工作富有挑战性,在制度环境很差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经验表明,国家在提高信息透明和降低交易对手风险方面可以发挥有用的作用。
例如,国家可以促使在信用报告系统中包括更广泛的贷款机构,并促进提供高质量的信用信息,特别时在存在阻碍信息共享的巨大垄断租金的情况下。
另外,为降低银行间市场冻结的风险,国家还可以为抵押债务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作为促进者、所有者、监管方和监督者,国家通常在现代金融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事实上,经济学为国家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几个很好的动机。
这些动机反映了“市场不完善”的影响,比如与以下方面相关的成本和不确定性:(a)获取和处理信息,(b)签署并执行合同,(c)实施交易。
这些市场不完善通常造成如下形势:少数人或机构的行为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很多其他人带来不利影响。
正是这些“外部性”为政府通过干预来改善金融系统运的运行提供了经济理由。
少数几个例子表明,市场不完善如何可以促使政府采取行动。
首先,当一个银行倒闭时,可能造成其它银行的储户和债权人感到紧张,并开始挤兑其它银行。
这种“传染性”——一个银行的经营不善可能导致本来健康的金融机构面临压力——可能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给那些依赖本来健康的金融机构的个人和公司带来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银行挤兑。
第二个例子强调了与风险承担行为相关的外部性,特别是与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相关的外部性。
为说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想象一条车水马龙的繁忙公路。
如果一辆车开得更快,它就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但也有可能发生车祸。
虽然车祸的可能性很小,但车开得越快,出车祸的可能性就越大。
涉及大型车的车祸尤其对车祸中其他人造成更大损失,并且一般来说对交通非常具有破坏性。
当然,没有人希望遇上车祸。
但当决定开多快时,司机可能并没有充分考虑如果发生车祸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伤、车辆受损、堵车时间等等。
国家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实行限速并严格执法,以及可能对造成更大风险的车辆(如大型卡车)实行更严格的法规。
同样,金融机构通常并不承担它们投资组合的全部风险。
当一家大银行进行高风险投资并获得回报时,银行的所有者获得了利润。
但当这种押注失败时,银行肯能并没有承担全部成本。
例如,问题银行的紧急救助使押注失败的成本由很多与这家银行的冒险决策无关的人来承担。
级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是国家通过对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实行“限速”而进行干预的原因之一。
第三,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限制以及有些人从众的倾向也可能促使政府在金融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例如,当人们难以充分理解复杂的投资,或不重视“尾部风险”(指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代价相当高的风险),可能导致投资者系统性犯错,而这可能危及经济稳定,并可能对那些没有作出这些投资、对那些作出投资的人也没有任何影响的人产生不利影响。
政府可以限制这些市场失灵的不利影响。
例如,监管可以限制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从而避免与金融脆弱性相关的的外部性。
另外,监管当局还可以监管信息披露来促进稳健决策,甚至还可以监管金融产品,类似于政府如何监管食品和药品销售。
因此,经济学为国家在金融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很多理由。
但仅仅因为国家可以改善市场不完善并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行,并不意味着国家就会这么做。
设计和执行适当的政策可能相当复杂。
我们回到之前行车限速的类比,设置单一的限速可能并不非常有效,因为有的汽车安全性能更好,如刹车系统,因此发生车祸的可能性更小。
如果允许刹车性能更好的汽车可以开得更快,他们在路上花的时间就更少,而交通堵塞状况就可能缓解。
但刹车性能在实际情况下难以监测。
因此,差异限速标准设计和执行起来可能比较困难,会导致更多超速和车祸。
国家可以更直接地干预,例如驾驶所有车辆都必须获得政府许可的驾照。
这样,国家可以对安全和稳健有更多控制,但对纳税人来说代价可能相当大。
另外,国家还可以在公路上设置减速路坎,从而避免车祸;但交通会因此而受影响。
这个类比强调了纠正市场不完善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大量信息和专业知识来设计、实施和执行稳健的政策。
国家干预金融需要对风险特别敏感,但正确地衡量风险和执行基于风险的监管并不那么简单。
国家可以尝试直接运作部分金融体系,但证据表明,这种方法的代价非常高。
如果国家要求银行必须持有与它们的贷款一样多的资本,银行倒闭的风险就会降至最低,但这会使金融中介陷入困境。
一个重要的复杂因素是,改善一个市场不完善问题的同一项政府政策可能给其他市场带来扭曲——有时甚至引发更大的问题。
例如,如果政府为银行债务提供担保,以降低传染性银行挤兑的可能性,有担保的银行债权人可能就不会尽职地监测银行和严格审查其管理层。
这可能促使银行过度承担风险。
如前所述,国家可以试图限制大型、相互关联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
但这些干预措施可能降低私人股东对这些机构施加强有力的公司控制的激励机制,因为他们认为政府已经在这么做了。
因此,国家干预甚至可能引发对国家的更大程度的依赖性。
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是,国家是否总是有充足的激励机制来纠正市场的不完善。
政府并不总是使用它们的权力来解决市场的不完善并促进公众利益。
有时,政府官员会利用国家权力来实现不同目标,包括一些利己的目标,如帮助朋友、家人、亲信和政治选区。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政府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危害。
这种观点表明,对国家在金融中作用持有一种清醒而谨慎的态度,根据对政治系统促进公众利益能力的信心而有所不同。
因此,确定国家在金融中的适当作用不仅非常重要,也同样复杂,也就是说,一旦涉及政府干预,一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
在欠发达经济体,在其它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在倡导金融发展方面政府可能有更大的参与空间。
但是发展程度越低,通常与更低效的制度框架相伴而生,这反过来会增加干预不当的风险。
而且,随着金融系统推出出新产品,国家的作用自然也会改变,有些产品使某些政策不再必要,而有些产品则会促使新的政府干预。
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国家官员和其他金融业专家对不同政府干预措施的优缺点也常常持有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看法,最近由《全球金融发展报告》团队进行的一次非正式全球调查(专栏0.2)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全球金融发展报告》阐述了金融发展和国家在金融体系中作用的新见解,这些见解是基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获得的经验之上的。
显然,各国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意味着,金融业政策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适当政策会有所不同。